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高三物理总复习光的本性.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干涉知识的应用, 要认真读题,实际很简单,要消除反射回来的 红外线,即要使红外线全部透射,此膜即为增 透膜,厚度最小应为λ/4,综上所述答案为:B.
【解题回顾】解决本题,要求学生要能理解 增透膜的含义及作用,增透膜从薄膜前后表 反射叠加后相互削弱,从而减少反射光强度, 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二、光子说 1.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 每一份叫一个光子,每个光子的能量E=h ν0(其中 h=6.63×10-34Js,称做普朗克常量). 爱因斯坦就是因为提出了光子说及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而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
2.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 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某个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动能变大,若 电子的动能增大到足以克服原子核的引力时,便飞出金属表面, 成为光电子. ①光子的能量和频率有关,金属的逸出功是一定的,光子的能 量必须大于逸出功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就是每一种金属都存在 一个极限频率的原因;
三、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1.电磁波按波长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 线、X射线、γ射线. 2.不同电磁波产生的机理不同;无线电波由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 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由原子外层电原子受激发后产生 的;X射线由原子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 产生的. 3.不同电磁波的特性不同:无线电波易发生干涉和衍射;红外线有显著的 热效应;可见光引起视觉反应;紫外线有显著的化学效应和荧光屏效应;X 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大;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 【说明】光子能量和光强是两个概念,要注意区分,光子能量是指一个 光子具有的能量,在数值上光子的能量E=hν光强是指在垂直光的传播方向 上,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获得所有光子能量的总和,它应当是由单位时 间内的光子数与光子能量共同决定.光子能量大并不意味着光强大,同样光 强大也不等于每个光子的能量大.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2、光的干涉光的干涉的条件: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
(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
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1) 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
(2)设法将同一束光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3、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δ= n λ(n=0,1,2,……)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δ=)12(2-n λ(n=0,1,2,……)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λλ∝=∆dl x (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4、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1)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
(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 时,有明显衍射现象。
)(3)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5、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
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
6、光的电磁说(1)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2)电磁波谱。
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
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
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
一、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光的本性是什么?三百多年来,它一直是令人困扰,久盛不衰的课题,它牵动着那么多物理学家的神经,使他们忘寝废餐、苦苦求索。
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学者、泰斗被卷入争论的旋涡,一座又一座“迷宫”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场争论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的进程,直接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
追寻往事,令人感叹,发人深省。
1.根深蒂固的微粒说远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即对光的本性深感兴趣。
他们认为光是从物体发出、射入眼睛引起视觉的客观现象,并总结出光的基本性质是:1、光在均匀媒质中直线传播;2、光线相互交汇时互不扰乱对方。
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了光本性的两种学说--微粒说与波动说。
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也是光学大师。
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是这样认为的:光是由一颗颗像小弹丸一样的机械微粒所组成的粒子流,发光物体接连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高速直线飞行的光粒子流,一旦这些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冲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这就是光的微粒说.牛顿用微粒说轻而易举地解释了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
由于微粒说通俗易懂,又能解释常见的一些光学现象,所以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承认和支持。
但是,微粒说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几束在空间交叉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独立前时,为什么光线并不是永远走直线,而是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拐弯传播等现象。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和牛顿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与微粒说相对立的波动说。
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由发光物体振动引起,依靠一种特殊的叫做“以太”的弹性媒质来传播的现象。
波动说不但解释了几束光线在空间相遇不发生干扰而独立传播,而且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不过在解释折射现象时,惠更斯假设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这与牛顿的解释正好相反。
谁是谁非,拉开了近代科学史上关于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动的激烈论争的序幕。
尽管波动说可以解释不少光学现象,但由于它很不完善,解释不了人们最熟悉的光的直进和颜色的起源等问题,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
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
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
人们对于光的理解就像是一场世界大战,而这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波澜起伏,酣畅淋漓。
对战双方分别是微粒说与波动说,他们分别有着不同的理论与论点。
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也是光学大师,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是这样认为的:光是由一颗颗像小弹丸一样的机械微粒所组成的粒子流,发光物体接连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高速直线飞行的光粒子流,一旦这些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冲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这就是光的微粒说。
光的微粒说一提出便得到了十分广泛而又迅速的支持,因为用微粒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释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
但它无法解释几束在空间交叉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独立前进,光线并不是永远走直线,而是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拐弯传播等现象。
尽管如此,牛顿已经建立起了微粒学说的雄伟大厦,以至于近一个世纪都没有物理学家能够撼动。
而提出光的波动说的惠更斯则认为:光线在一个名为发光以太(Luminiferous ether)的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四射,就像声波水波那样,光波进入人的眼睛,冲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
波动说用十分简单的理论便证明了微粒说头疼的问题。
就像衍射现象。
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各有各的论点,谁也不能说对方是错的,但
也不能以简洁而又完美的理论说自己是正确的。
于是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大战。
以上,便是微粒说与波动说各自的论点。
关于光的几种学说
关于光的几种学说1.微粒说——牛顿——光是沿直线高速传播的弹性粒子流。
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细微的大小不同的而又迅速运动的粒子,这些粒子遵守力学定律,它们在真空中或均匀介质中由于惯性而作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光的微粒说能较好地简明直观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以及影的形成和光的色散现象。
(3)微粒说的困难:①解释光的折射定律比较麻烦,根据牛顿的推算,光在介质中速度要比光在真空中速度要大(后来知道这是错误的,可是当时无法判断这个推算正确与否)。
②不能解释光的独立传播定律:如几束光相遇后会彼此毫无妨碍地继续向前传播。
光的独立传播与光的机械微粒流概念是不相容的,它成为微粒说的致命弱点。
③在介质表面同时存在的反射及折射现象:牛顿认为光的反射是由于光微粒受到介质的排斥所致,折射是微粒受到介质的吸引所致,那么一束光射到介质表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为什么介质对光微粒“有亲有疏”呢?④光的衍射现象更难用微粒说解释。
2.波动说——惠更斯(早期波动说)——光是某种振动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即光是某种波。
(1)实验基础:光的独立传播规律。
(2)能解释的现象:波的反射、折射现象比较常见,所以波动说解释光的反射、折射是可以令人信服的;对光叠加后又可无妨碍地继续向前传播的解释,也是比较完美的。
(3)波动说的困难:由于惠更斯时代对光的波长是“很短、很短”这一点还不清楚,因此对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后会留下清晰的影子,还解释不了(亦即解释不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尽管当时已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却没有给波动说提供什么理论优势。
二、微粒说与波动说的争论①争论的焦点:对折射现象的分析,两种学说得到不同结论:微粒说得出光在光密介质中光速大于光疏介质中光速;波动说得出光在光密介质中光速小于光疏介质中光速。
但是,由于当时实验条件限制,无法测量光速,所以无法判断谁对谁错,因此二者争论达一个世纪多。
②微粒说的称雄:两学说几乎是同一时代产生的,各有成功的一方面,但都不能完美地解释当时知道的各种光现象。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附答案)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附答案)一、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光的本性问题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对光的本性的探究中,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
1.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高速运动的小颗粒。
这种看法可以圆满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
如果把小颗粒比喻成弹性小球,当小球碰在桌面上时,垂直于桌面的分速度,在与桌面碰撞时,原速反向弹回;平行与桌面的分速度不发生变化,则可以圆满地得出了反射定律。
在解释折射定律时,如果假设垂直于媒质的分速度在光密媒体中的速度分量变大,则可以圆满地解释光从光疏媒质射向光密媒质的近法线折射。
并能导出折射定律(即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常数。
)但这就要假设光在光密媒质中速度较大。
但光的微粒说同时也遇到困难,即光入射到两种不同媒质界面时,为什么一部分光被反射,一部分被折射?另外,当两束光交叉相遇时,为什么能够沿原方向传播?2.光的波动说。
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动形式向周围传播。
光的波动说可以圆满解释光射向媒质界面时,可以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因为水波在遇到这类情况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
两列波相遇时,可以仍照原方向传播。
用光的波动说还可以解释光从光疏媒质射向光密媒质的近法线折射,但是需假设光在光密媒质中的传播速度较小。
但当时还没有开展光速测定,所以哪种说法更合理,还无法确定。
另外,光的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与影的形成等不如光的微粒说来得容易。
两种学说在解释光的一些现象时,既有成功的一面,又有不足的一面,都无法圆满解释所有的光学现象。
但因微粒说的代表人物是牛顿,因牛顿的地位和影响,所以微粒说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占主导地位。
一直到19世纪初,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在实验中被相继观测到,特别是在光速的测定实验中,得到的是在光密媒质中的传播速度较小,波动说的地位逐渐得到承认。
二、光的干涉1.波的干涉两列波干涉的条件: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才可以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2.光的干涉:如果两个光源发出的光满足干涉条件,将也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高考总复习物理超级讲解-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第十六章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超级导航关于光的本质,17世纪形成了两种学说:牛顿主张的微粒说和惠更斯主张的波动说。
两种学说都能解释一些光现象,但都不能解释所有光现象。
“微粒说”和“波动说”都是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中所提出的某种假说,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实验基础之上的。
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的物质微粒,这种假说很容易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现象,但在解释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时,发生了很大的困难。
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这种假说很容易解释反射与折射同时存在的现象,但由于波能绕过障碍物,因此在解释光的直进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19世纪初,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证明了波动说的正确性;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并被赫兹实验所证明,使波动说取得重大成功;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充分地表明光是一种波,光的偏振现象又进一步表明光是横波。
麦克斯韦对电磁理论的研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得到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理论值3.11×108m/s,这和当时测出的光速3.15×108m/s非常接近,在此基础上麦克斯韦提出了光在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是所谓的光的电磁说。
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出其波长与频率,进而得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说。
19世纪末发现光电效应现象用波动说无法解释,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认为光具有粒子性,解释了光电效应;现在人们认识到: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本单元内容属于近代物理的知识内容,是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试常见的题型为选择题,且难度均不大,都是基本题。
在这部分知识的考查中以光电效应的命题频率最高,其次就是波动干涉和衍射、电磁波的性质以及光谱等,考查的面比较广泛,另外光的偏振、激光的特性及应用是近两年新增的内容,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第一节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第八章光的本性
第八章光的本性
第一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知识要点:
1、微粒说:认为光是从光源发出和一种物质微粒,在均匀介质中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2、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从光源向周围传播。
3、光是什么?人类以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等,到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其中光的波动说发展很慢,直到19世纪初,人们成功地在实验
练习题:
1、对光的本性的认识,17世纪才明确地形成了两种学说,一种是_________主张的微粒说,另一种是_________提出的波动说,19世纪60年代___________提出了光的电磁说,20世纪初___________又提出了光子说,现在人们认识到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2、下列光的现象中,能用微粒说解释的有_________,能通知波动说解释的有_________。
A 光的反射;
B 光的折射;
C 光的直线传播;
D n束光交叉相遇后,会彼此毫无妨碍地继续向前传播。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牛顿用微粒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B 微粒说在解释光的叠加,干涉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C 惠更斯的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反射、折射等现象;
D 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产生影的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参考答案:1、牛顿,惠更斯,麦克斯韦,爱因斯坦;2 AC,ABD;3 ABCD。
1。
物理学史4.4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4.4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什么是光?光的本性是什么?它由什么组成?每一位研究光学现象的物理学家都必然会涉及这些问题。
从折射定律和色散现象的研究也可看出这一点。
笛卡儿主张波动说,他认为光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在完全弹性的、充满一切空间的媒质(以太)中传递,传递的速度无限大。
但他却又用小球的运动来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
牛顿倾向于微粒说,认为光可能是微粒流,这些微粒从光源飞出,在真空或均匀媒质中作惯性运动,但他在研究牛顿环时,却认识到了光的周期性,使他把微粒说和以太振动的思想结合起来,对干涉条纹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可见,不论是笛卡儿还是牛顿,都没有对光的本性作出肯定的判断。
4.4.1早期的波动说胡克明确主张光是一种振动,并根据云母片的薄膜干涉现象作出判断,认为光是类似水波的某种快速脉冲。
在1667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他写道①:“在均匀媒质中,这种运动在各个方向都以同一速度传播,所以发光体的每个脉冲或振动都必然会形成一个球面。
这个球面不断扩大,就如同把石块投进水中在水面一点周围的波或环,膨胀为越来越大的圆环一样(尽管要快得多)。
由此可见,在均匀媒质中激起的这些球面的所有部分都与射线以直角相交。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发展了胡克的思想。
他进一步提出光是发光体中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宇宙空间的以太中的传播过程。
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类似,而不是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或箭那样的运动。
1678年他向巴黎的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自己的论点(当时惠更斯正留居巴黎),并于1690年取名《光论》(Traite de laLumiere)正式发表。
他写道①:“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其射线在传播中一条穿过另一条而互相毫无影响,就完全可以明白: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会是由于这个物体发出的物质迁移所引起,就象穿过空气的子弹或箭那样。
”罗迈(Olaf Roemer, 1644—1710)在1676年根据木星卫蚀的推迟得到光速有限的结论,使惠更斯大受启发。
高中物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学说
高中物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学说一.光的微粒说和波动学说 .1.光的微粒说 :代表人:牛顿论点:光是由光源发出的高速弹性粒子流。
论据:可以解释光的反射 ,光的直线传播。
困难:不能解释光在介质界面处同时发生折射,反射。
以及几束光在空中相遇时互不影响的独立传播现象。
2.光的波动学说 :代表人:惠更斯论点: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波。
论据:可以解释光的反射 ,折射现象。
以及几束光在空中相遇时互不影响。
困难:不能解释光的直进,影子现象。
3.光的电磁说:代表人:麦克斯韦论点:光是由光源发出的电磁波。
论据:电磁波是物质波,不需要介质。
光速与电磁波波速相同。
困难:不能解释光电效应。
二.光产生 (稳定 )干涉的条件 .1.频率相同 (宏观表现为颜色一样 ),相差恒定 ,振动状态相同的两个相干光源发出的光相遇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2.事实上只有将一束光一分为二才能形成相干光源 .三.干涉条纹的特征 .1.入射光为单色光时 ,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条纹 ,亮纹和暗纹的宽度是一样的即条纹是等间距的 .中央是亮条纹 ,两侧对称的分布明暗相间的条纹 .2.入射光为复色光 (白光 )时 ,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 .中央是亮 (白色 )条纹 ,两侧对称的分布彩色条纹 ,从中央到两边依此是紫 -------- 红.3.缝宽一定时 ,入射光波长越大 ,条纹间距越大 .入射光波长一定时 ,缝越窄 ,,条纹间距越大 .条纹间距是指相邻两条亮 (暗)纹间距 ,或一明纹加一暗纹宽度 .4.条纹间距公式 : △x = L? λ /d (其中 L 指双缝到屏的距离 , d指双缝间距 , λ是入射光波长 .此式可以证明 )5.光的波长和频率 : 光的颜色由频率决定 ,红光的频率最低 ,紫光的频率最高 .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 .和介质无关 .由于不同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速一样 , 再根据C= λf可知 ,红光的波长最长 ,紫光的波长最短 .四.产生明暗纹的原理 .691.产生明纹 : 双缝到该处的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 .即振动加强区 .2.产生暗纹 : 双缝到该处的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即振动减弱区 .五.薄膜干涉 .1.产生原因 :由薄膜前 ,后两表面反射出的两列光叠加而形成干涉 .2.应用 :①检测表面 : 如果被测表面是平的 ,那么空气层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 ,因此产生的干涉条纹是彼此平行的 . 如果被测表面某些部分不平 ,干涉条纹就是弯曲的 .②增透膜 : 当薄膜的厚度是入射光在薄膜中波长的 1/4 时, 由薄膜前 ,后两表面反射回的两列光路程差刚好等于半个波长 ,因而互相抵消 ,这就大大减少了反射损失 ,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 ,这种薄膜就叫增透膜 .。
光
光知识结构: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史: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波粒二象性(牛顿)(惠更斯)(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公认)一、光的微粒说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
牛顿是微粒说能成功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现象。
微粒说无法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
(即无法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在解释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困难。
二、光的波动说: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惠更斯的波动说能成功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
(成功解释光个干涉和衍射)波动说无法解释光的直进性和何以能在传播时,会在不透明物体后留下清晰的影子等问题。
三、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把光波看作是一种电磁波。
依据:①光波传播不需要介质;②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相等。
赫兹又从实验证实了光的行为与电磁波的行为一致,从而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光确实是一种电磁波。
它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电、磁统一起来,加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联系和认识。
光的电磁说是对光的波动说的扬弃,保留了波的特质,抛弃了它机械振动的成份。
光电效应现象对光的电磁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使我们不得不再回到微粒说方面来。
四、爱恩斯坦的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份的,每一份叫做光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跟频率有关,其大小为E=hν。
h:普郎克恒量,h=6.63×10-34J·s。
ν:光的频率。
利用光子说可以很好的光电效应五、光的本性——波粒二象性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充分表明光是波,而光电效应现象又表明光是粒子。
事实上,光具有波动和粒子二重特性。
俗称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
一、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光的本性是什么?三百多年来,它一直是令人困扰,久盛不衰的课题,它牵动着那么多物理学家的神经,使他们忘寝废餐、苦苦求索。
一代又一代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学者、泰斗被卷入争论的旋涡,一座又一座“迷宫”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场争论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的进程,直接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
追寻往事,令人感叹,发人深省。
1.根深蒂固的微粒说远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等先哲即对光的本性深感兴趣。
他们认为光是从物体发出、射入眼睛引起视觉的客观现象,并总结出光的基本性质是:1、光在均匀媒质中直线传播;2、光线相互交汇时互不扰乱对方。
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了光本性的两种学说--微粒说与波动说。
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也是光学大师。
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是这样认为的:光是由一颗颗像小弹丸一样的机械微粒所组成的粒子流,发光物体接连不断地向周围空间发射高速直线飞行的光粒子流,一旦这些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冲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这就是光的微粒说.牛顿用微粒说轻而易举地解释了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
由于微粒说通俗易懂,又能解释常见的一些光学现象,所以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承认和支持。
但是,微粒说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几束在空间交叉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独立前时,为什么光线并不是永远走直线,而是可以绕过障碍物的边缘拐弯传播等现象。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和牛顿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与微粒说相对立的波动说。
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由发光物体振动引起,依靠一种特殊的叫做“以太”的弹性媒质来传播的现象。
波动说不但解释了几束光线在空间相遇不发生干扰而独立传播,而且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不过在解释折射现象时,惠更斯假设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这与牛顿的解释正好相反。
谁是谁非,拉开了近代科学史上关于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动的激烈论争的序幕。
尽管波动说可以解释不少光学现象,但由于它很不完善,解释不了人们最熟悉的光的直进和颜色的起源等问题,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在1704年出版的《光学》一书中,牛顿认为光是从发光体发出的而且以一定速度向空间直线传播的微粒。
这种看法被称为微粒说。
牛顿用弹性小球撞击平面时发生反弹现象的类比,来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从空气进入透明介质时,由于介质对光微粒的吸引,使它们的速度发生变化,即造成光的折射。
按这种解释,应该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大于真空中的光速。
当时,人们不能用实验方法测出光速,又因牛顿的威望,这种学说在18世纪取得了统治地位;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678年写成的《光论》一书中,从光与声的某些相似性出发,认为光是在"以太"介质中传播的球面纵波。
"以太"是一种假想的弹性介质,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就是惠更斯的波动说。
这种学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以太"介质中的传播。
按此学说解释光的折射时要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小于真空中的光速。
惠更斯成功地推导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但是,"以太"这种连续弹性介质,难以想象,给波动说本身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直到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从而波动说得到很大发展。
19世纪未,又发现了波动说不能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证实了光的确又具有粒子性。
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光的本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光既是一种波动现象,又是由微粒组成的,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受到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本文将对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光的本质。
首先,我们要了解光的微粒说。
光的微粒说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他认为光是由具有能量和动量的微观粒子组成的。
根据这一观点,光的传播可以看作是微粒在空间中传播的过程。
光的微粒说可以解释光的很多现象,如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等。
微粒说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质,使人们对光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我们来了解光的波动说。
光的波动说是由赫兹和麦克斯韦等科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
根据波动说,光的传播是通过电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波动现象。
波动说可以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
光的波动说为我们理解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但事实上它们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光既可以看作是微观粒子的集合,也可以看作是电磁波的传播。
这一观点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根据波粒二象性,光既表现出粒子性质,也表现出波动性质。
这一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光的本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我们对光的认识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
总结起来,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分别强调了光的微粒性质和波动性质。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矛盾之处,但通过波粒二象性的统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光的本质。
了解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对于深入理解光的特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为我们揭示了光的本质和特性。
通过对这两种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光的行为。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光的微粒性质和波动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和理论来解释和描述光的现象。
对于光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综合理论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是对光本质的两种不同解释。
通过对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光的行为和特性。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一、教学目标1.物理知识方面.(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2.物理思想方面,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3.过程和方法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师生的共同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光”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4. 情景态度和价值观,先布置课后作业(上一节课),提出问题,“光是什么”即光的本质,让同学们回去查阅有关资料,网上查询也可,分组进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习物理前辈严谨兼收并蓄的科学态度。
5.重点难点重点:光的本质和认识难点:光的波动性概念的形成二、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1.教学理念:本节课自始至终贯彻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主线是:情景引入一探索研究一拓展应用,情景为基础,探究为核心,情景引导探究,自主活动以“大家谈”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遇到问题需要解决:而又没有现成办法时,思维才出现”;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一改过去传统教学的教师叙述、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转向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式学习,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制造悬念,使学生“悟物穷理;通也引导、启发、讨论从而进行探究,建立正确的波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能力。
:.3.教学手段: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事例及学生亲自参与的“演示”,由创设的物理情景引出问题,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便于探索规律的良好的物理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用微粒说可成功地解释光的直进和反射现象,也可解释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处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B、惠更斯的波动说可以成功的解释光的反射、折射和叠加等现象,也可解释光的直线传播。
C、微粒说在解释光的叠加、干涉现象时遇到困难
D、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产生影子等现象遇到了困难
2、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提出了各种学说: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
下列科学家分别提出哪一种学说?
牛顿:
——————————————惠更斯:
——————————————
麦克斯韦:
——————————————
爱因斯坦:
—————————————
3、十九世纪初,人们成功地在实验室里观察到光的
————————————————
和光的———————————————
现象,证明了波动说是正确的。
十九世纪末,人们又发现了光电
效应现象,证实光的确具有粒子性。
人们终于认识到光既具有
———————————————
性,
又具有
———————————————
性。
4、观察现象并做课外实验:
①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彩色花纹,这是光的
———————————————
现象。
②水面上的油膜在阳光下呈现彩色花纹,这是光的
———————————————
现象。
③从两支相互并扰的铅笔狭缝中看白炽灯丝,会看到彩色花纹,这是光的
——————————————
现象。
阳光照射到两块相互压紧的平行玻璃上,会从玻璃板面上看
到许多彩色花纹,这是光的
———————————————
现象。
④把羽毛放在眼睛前,隔着羽毛观察烛焰或发光的灯泡灯丝时,会看到烛
焰或灯丝周围有美丽的彩色图样,这现象属于光的
——————————————
现象。
6、汽车在行驶时常会滴下一些油滴,滴下的油滴在带水的路面上会形成一 薄层油膜,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这现象属于光的——————————————现象;
1、——————————————的微粒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和——————————————
现象,但在解释光在两种介质界面同时发生——————————————等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
的波动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的————————————————、————————————————
和——————————————现象,但在解释光的——————————————和——————————————等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2、关于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牛顿的微粒说成功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及规律;
B 、 惠更斯的波动说成功地解释光束射到两种介质分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 和折射的光现象;
C 、微粒说在解释光的叠加,干涉现象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
D 、波动说在解释光在任何一种介质里总是沿直线传播及影的成因等现象遇到了困难。
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牛顿用微粒说可成功地解释光的直进和反射;
B 、惠更斯的波动说可以成功地解释反射、折射、叠加等现象;
C 、微粒说在解释光的叠加、干涉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D 、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线传播产生影等现象遇到了困难。
4、提出光的波动说的科学家是:
A 、牛顿
B 、爱因斯坦
C 、惠更斯
D 、格里马第
阅读思考题:
1、17世纪关于光的本性2种学说?各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谁?
2、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基本观点)有什么不同?
3、两种学说的实验基础是什么?
4、两种学说在解释光现象上各有哪些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5、光的本性是什么?
6、通过本节物理史料介绍,你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什么?还渗透了哪些唯物辩证法思想?
7、研究性课题:物理学家科学足迹,科学研究方法对你有何启示?
课题: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一、教学目标:
1、要求知道牛顿和惠更斯关于光的本性的不同说法。
2、要求知道并能理解微粒说和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进、反射、折射的成功和困难。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前面一章已学过几何光学知识,以光线概念为基础,讨论了光的传播规律,对光的一些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如:
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处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3、光的传播速度很大,在真空中为最大,c=3.0×108m/s。
4、光具有能量。
但对于光的本性还没有深一步的探讨。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对于光的本质是什么,经过粒子说和波动说的变替发展,逐渐认识光的本性——波粒二象性,这是本章学习的重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先来回顾对光的本性认识的曲折历程;然后学习光的干涉、衍射等,证明光具有波动性的实验和现象,进而从理论上认识光的波动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阅读后小结如下:
(1)17世纪同时出现了两种学说——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
(2)两种学说对光的现象的解释各有成功和不足之处;
(3)19世纪初从实验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证明了光具有波动性;
(4) 19世纪末发现了光电效应,证实了光具有粒子性。
所以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本章就从这两方面来认识光的本性。
(一)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历史
1、光的微粒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粒子流,人的视觉就是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引起的,这是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的模型。
光的微粒说能成功地解释: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但它不能解释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会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更不能解释几束光线交叉相遇后彼此会毫无妨碍地继续向前传播。
2、光的波动说: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这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
(因17世纪,发现光在传播时会偏离直线)
波动说能成功地解释:光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几束光相遇互不相干等现象。
但由于当时对光的“波长很短很短”这一点还不清楚,因此对光照射的物体后面会留下清晰的影子还解释不了。
即不能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微粒说在17世纪和18世纪内占主导地位,其原因有:牛顿的威望,力学的成就使人们思维上产生定势;波动说本身的不完善,当时的实验事实还不能分出谁是谁非。
直到19世纪初,人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等波的特征,波动说才获得了公认,使光的波动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3、光的电磁说:随着物理学各方面的发展,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的理论,进而得出了光是电磁波的结论,惠更斯的波动说发展到了麦克斯韦的电磁说。
4、光子说:19世纪末,光电效应被发现了(说明现象),这证明了它具有粒子性,波动说在光电效应面前束手无策,人们又认识到光确实具有粒子性(不连续性),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光子说,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5、最后统一到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但这种粒子已不再是牛顿
提出的机械微粒模型了),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史:
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波粒二象性(牛顿)(惠更斯)(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公认)
(二)两线线索:
干涉现象
衍射现象
惠更斯的波波动说麦克斯韦
动说(假设)得到公认的电磁说光的波粒
光电效应
古希腊的牛顿支持爱因斯坦二象性
“触须”说的微粒说的光子说
对立——————————————————>统一
上面的方框图无疑会起到很好的向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寻根问底。
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代代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树立不怕挫折、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求知精神。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引言,除了回顾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指明了学习本章的线索,其中还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和唯物辩证法思想。
1、科学研究方法
惠更斯根据光与机械波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提出光的波动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及光的衍射现象的发现,给了波动说有力的支持,使波动说得到公认,麦克斯韦将光与电磁波进行比较,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用实验成功地证实了光的电磁说。
在这过程中,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
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的科学研究方法。
(光的微粒说发展过程也体现了这一科学研究方法)
2、唯物辩证法思想
(1)从惠更斯的波动说到麦克斯韦的电磁说,从牛顿支持的粒子说到爱因斯坦的光子说,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使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这一普遍原理。
(2)光的电磁说、光子说并不是全盘否定惠更斯的波动说和牛顿支持的微粒说,而是批判地继承了其观点,是“扬弃”。
(3)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中,波动性和粒子性既对立又统一。
(4)波动说、微粒说的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最后统一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之中,体现了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