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0篇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0篇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火之谜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暴、劈、炸、毙、讽、揭、拴、钥匙、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风筝实验的原理,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3、理解并积累词语:冷嘲热讽、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无稽之谈、安然无恙,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不知同学们有没发现那些高大的建筑物上都有一根丫型的金属,它就叫避雷针。

它有何作用呢?出示最后一段,并理解“安然无恙”。

2、避雷针的发明者就是富兰克林,他的发明之路和其他的科学家一样也是那样的曲折,从观察、推测、实验一路艰辛地走来,最终走向发明这条光明大道的。

二、深入探究1、感受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学生找到句子“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说自己的理解。

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

大家能读好这句句子吗?2、感受富兰克林敢于挑战学生找到句子“他认为——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人们同意他的推论吗?哪里看出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富兰克林把这个推论告诉张三,张三说……告诉李四,李四说……找个有学问点的,告诉老师,老师说……(示范:你是我老师)找个更有学问的,更有学问的说……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看似有学问的,都在……富兰克林面临着……齐读句子。

《天火之谜》教案

《天火之谜》教案

《天火之谜》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火之谜》的故事背景和科学原理。

(2)学习文中涉及的科学术语和概念。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中的科学现象。

(2)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

(3)运用思维导图、PPT等工具,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3)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天火之谜》讲述了一位科学家在探究火灾原因过程中,历经曲折,最终揭示真相的故事。

故事中涉及了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2. 教学重点:(1)故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科学原理。

(2)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火灾现象,思考火灾的原因。

(2)介绍故事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故事,了解故事情节。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火灾原因的探究过程。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科学原理。

(2)小组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4. 实践探究:(1)设计实验,验证故事中的科学原理。

5. 总结与反思:(1)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

2. 学生合作学习、实践探究能力的评价。

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天火之谜》。

2. 相关资料(火灾原因、科学原理等)。

3. 实验器材(根据实践探究需要准备)。

4. 网络资源(图书馆、学术期刊等)。

5. 思维导图、PPT等展示工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天火之谜教案

天火之谜教案

天火之谜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天火之谜教案,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教学目标:篇一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布置作业篇二1、练习复述《天火之谜》,把故事讲给他人听。

2、小练笔:风筝实验成功后,人们又会怎样议论?试着写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天火之谜雷暴小结篇三1、教师总结:现如今,当我们享受着电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方便时,不要忘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生:富兰克林),不要忘记他为科学所作的巨大贡献。

2、延伸: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富兰克林这样的科学家,才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学子自由说说)学习篇四1、过渡:历史翻开到1752年7月的一天,这一天是不寻常的一天,这一天是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试验的一天。

2、自由读读δ4,想想:实验中用了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富兰克林在试验中观察到了哪些实验现象?(1)交流实验器材,并说说其各自的作用,可联系当时的天气条件说明实验的危险性,电往往就和死亡紧紧相连,体会富兰克林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2)富兰克林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了呢?出示一段话:(指名读)(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手臂一阵发麻。

)①实验中首先出现什么现象?(先让学子概括,教师引导:乌云掠过、麻绳带电)②出示表格:(交流实验器材时就要出示下面这幅图)实验器材实验现象风筝(细铁丝、麻绳、铜钥匙等)乌云掠过,麻绳带电③学子完成表格(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二是同桌二人进行交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④交流时按顺序一个实验现象,学子的概括语言可让大家评议,选择准确到位的答案出示。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天火之谜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天火之谜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天火之谜一.教材简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此教学重点及其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

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五.教学程序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精选5篇)《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4、学习文中烘托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事。

二、找出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这真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称谓。

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我们的课文在给我们揭示天火之谜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文中他从开始关注雷暴到最终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是经历了许多个环节的。

这些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每一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这样的步骤。

1、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步骤。

最好是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提问——观察——推测——实验——结论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回当下最流行的穿越,通过书中的文字,时光穿梭,回到18世纪,跟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

三、品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感受成功的艰难。

(一)、提出问题:1、我们先来看看,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提问”,所谓提问,其实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富兰克林想研究什么?(雷暴)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告诉我雷暴有多可怕?3、口说无凭,耳听为实,我们来听一听雷暴的声音。

(播放雷暴的声音)4、带着心中的这份恐惧,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雷暴的可怕。

(齐读第一小节)5、面对这么可怕的雷暴,我们不禁想再次确认一下,富兰克林你真的确定想研究如此可怕的雷暴吗?真的确定?不怕危险?不怕神明?(为了科学,无所畏惧,为富兰克林喝彩。

《天火之谜》的教案

《天火之谜》的教案

《天火之谜》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火之谜》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掌握故事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如摩擦生电、静电现象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故事中科学知识的运用和表达。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然,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了解。

(2)故事中科学知识的掌握。

(3)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天火之谜》,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故事中科学知识的背景。

(3)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天火之谜》,了解故事情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故事中科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天火之谜》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了解情节和人物。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阅读心得。

4. 科学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故事中涉及的摩擦生电、静电现象等科学知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摩擦生电和静电现象的应用。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摩擦生电和静电现象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说课稿

《天火之谜》说课稿一、说教材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天火之谜》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词语丰富的特点,面对五年级这样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及新课程标准所明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学法:质疑解读法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

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

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五、说教学过程本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

课文《天火之谜》教案

课文《天火之谜》教案

课文《天火之谜》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天火之谜》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1.2 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天火之谜》是一篇科普文章,讲述了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示了雷电的奥秘,为人类造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掌握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示雷电奥秘的过程。

2.3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方法,体会科学探索的精神。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阅读理解法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设计和方法,理解科学实验的过程。

3.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雷电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出课文《天火之谜》。

4.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4.3 案例分析分析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设计和方法,理解科学实验的过程。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4.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5.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5.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科学知识拓展介绍富兰克林的其他科学成就,如避雷针的发明,以及他在电学领域的贡献。

6.2 课外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富兰克林的其他科普书籍或文章,进一步了解这位科学家。

6.3 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如制作避雷针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天火之谜》公开课教案

《天火之谜》公开课教案

《天火之谜》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天火之谜》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分析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故事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天火之谜》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引发学生对故事中科学问题的思考。

2.2 课文分析:分析故事中的科学原理和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故事中的现象。

2.3 科学知识:介绍与故事相关的科学知识,如火山爆发、电磁感应等。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故事中的情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故事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并引发讨论。

3.2 课文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科学原理。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中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解释。

3.3 科学实验与演示: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或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科学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解释故事中的科学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评估: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科学原理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故事中科学问题的探究和解释能力。

4.2 学生实验操作评估:评估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评估学生通过实验结果解释故事中的科学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天火之谜》的课文文本。

5.2 科学实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5.3 教学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实验。

(五年级语文教案)《天火之谜》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天火之谜》说课稿

《天火之谜》说课稿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简析《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

文章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也是弥足珍贵的。

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完整地了解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全过程。

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

●二、说教学方法《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一),谈话,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自然界中,有一种可怕的,令人恐惧的现象,它每年都会发生几十亿次,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把它称作“雷神”,由神话中的人物雷公电母所掌控。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教案、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找与“天火之谜”相关的资料,了解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课堂氛围。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探讨“天火之谜”的科学原理。
2.各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位组员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3.采用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定期组织课堂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分享,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出示一张描绘“天火”现象的神秘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天火’吗?你们觉得这是什么现象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天火之谜》的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成语,如“天火”、“神秘”、“探究”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口头表达。
3.学会运用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练习一: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天火之谜”的科学原理。
-练习二: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写一篇关于“天火之谜”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天火之谜》教案

《天火之谜》教案

《天火之谜》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天火之谜”的背景和科学原理。

(2)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2)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素养。

(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天火之谜”的背景和科学原理。

(2)运用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专业科学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文章论证方法和思路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天火之谜”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天火之谜”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思路。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科学知识的运用。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拓展1. 开展科学实验:(1)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天火之谜”的实验,如火焰实验、燃烧实验等。

(2)让学生通过实验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原理,提高实践能力。

2. 进行科普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科学的书籍、文章,拓宽知识面。

(2)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新闻和科技发展,培养科学素养。

3. 举办科普讲座:(1)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教师进行科普讲座。

(2)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动态和科研成果,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天火之谜》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课时教学设计《天火之谜》是一本充满悬疑、冒险与探索的小说,非常适合用于课时教学。

下面是一份以《天火之谜》为主题的课时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下是具体设计:课时一:导入与预习1. 制作一个海报,上面写上《天火之谜》的书名,并附上一张封面图片和一段引人入胜的摘要。

通过展示这个海报,引起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并带领他们猜测故事的发展。

2. 给学生分发书本,并请他们阅读第一章节。

鼓励他们在读完之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猜测,为讨论做准备。

课时二:人物介绍1. 遴选几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主角、反派、助手等。

让他们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展示给全班同学。

2. 画像册设计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创造人物画像册。

他们可以使用文字和图片来描述每个角色的外貌、性格和重要的事件。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人物的特点,增强创造力。

课时三:故事情节分析1. 将全班分为小组,并要求他们一起回顾阅读的章节,共同分析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点,以及其中的悬念和冒险元素。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为全班同学分享他们分析的结果。

学生可以使用PPT、海报或其他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课时四:猜测续集1.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书中未解开的谜团和悬疑,以及角色的发展空间。

然后要求他们共同创作一个续集的故事大纲。

2.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创意最吸引人的续集故事,进行全班分享。

最后,学生可以通过投票方式选出最吸引人的续集故事。

课时五:角色转换1. 将全班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研究该角色在故事中的经历、行为和性格特点。

2.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选择一个角色,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该角色的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表演、演讲或者写作方式来展示。

课时六:解谜活动1. 设计一个解谜活动,根据书中的情节和线索,让学生一起解决一个谜题。

可以设置几个谜题难度不同的关卡。

2. 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名代表,共同解决谜题。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3套)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3套)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模板13套)《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报告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要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虽然未有曲折的情节,未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颇有研读价值。

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巧用多媒体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是本文的一处采用烘托的手法。

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绝不畏惧的精神。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象,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为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禁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比较轻松深刻。

二、善磨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心字词的推敲。

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

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心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容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终究获得的成功来之不容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天火之谜》说课稿4篇

《天火之谜》说课稿4篇

《天火之谜》说课稿4篇《天火之谜》说课稿1一、说教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

__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二、说教学方法《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还记得前阵子下阵雨,打雷时的情景吗?你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雷电的吗?可是古人却不知道,它成了一个谜,并且将雷电叫做天火,那么是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读生字词,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四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四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四一、复习导入1、读课题2、天火之谜指什么?(板书:雷暴之谜)3、谁来说说雷暴(板书:放电现象)4、谁解开了这个谜团?(富兰克林)师: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二、整体切入课文1、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2、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小声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精读课文(一)学生自由读课文(二)重点指导理解句子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这种推论指什么?同学们,告诉我们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引导体会)师导:富兰克林什么时候就有这种推论了?2.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3.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5.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6.再读中心句。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再小组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

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4.其实他早就观察到麻绳带电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

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理解:欣喜若狂。

以评促读。

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天火之谜》教学设计《天火之谜》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缺乏为奇”、“欣喜假设狂”造句。

3、借助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究、敢于理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究,敢于理论的精神;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主要板书方案】〔起因〕雷暴是个谜大胆推测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19、天火之谜〔经过〕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震惊世界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结果〕创造避雷针【作业设计、安排】课内: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课前预习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1、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2、揭题。

〔板书课题:天火之谜〕3、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课文。

〔2〕读读生字词,或联络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雷暴劈成两半 **** 毙伤冷嘲热讽拴住钥匙颠簸风筝雷电交加缺乏为奇混为一谈怒发冲冠欣喜假设狂无稽之谈安然无恙〔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火之谜》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是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

文章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能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透过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也是弥足珍贵的。

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
精神。

本课的重点、难点是: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完整地了解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全过程。

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自然界中,有一种可怕的,令人恐惧的现象,它每年都会发生几十亿次,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把它称作“雷神”,由神话中的人物雷公电母所掌控。

西方国家则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

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令人恐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揭开的——《天火之谜》。

(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学生喜爱的神话传说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部分,一是清除阅读中的“拦路虎”,二是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个部分,我采用学生自读,老师纠正,学生再领读的方式。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

第二的部分,我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来完成。

达到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在精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步骤:一是从“可怕”入手,感受“天火”;二是从“现象”入手,捉住“天火”;三是从“原理”入手,利用“天火”。

这三个步骤都是通过老师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朗读来完成的。

第一个步骤我引导学生读出天火的可怕,读出恐惧,这对于我们理解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二个步骤我让学生齐读出放电现象和雷暴想象的相同之处来理解富兰克林冷静的思索,通过情境朗读人们的怀疑和冷嘲热讽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通过对第四自然段的激情朗读,让我们认识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尤其对成功后的大喊,让学生共同分享了富兰克林成功的喜悦。

同时,让学生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从而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三个步骤则是师生共同分享科学成果的时刻,通过欢快的阅读体会到富兰克林的科学成果的珍贵。

经过不同形式的读,学生由原来的好奇上升到对科学家的敬
佩,进而发展到自我的提高,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作业超市环节,学生由于读得透彻,读得有感情,复述课文自然就水到渠成。

让他们搜集一些自然科学小知识更是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也正是体现了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的教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