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
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二○一一年三月目录1. 专业基本情况 (1)1.1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 (1)1.2师资队伍 (3)1.3学生培养质量 (3)1.4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 (4)1.4.1 科学研究 (4)1.4.2 教学研究 (5)1.5实践教学基地 (5)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7)2.1丰富的专业培养经验 (7)2.2完备的专业实验教学基础 (8)2.3良好的产学合作培养条件 (9)3. 试点规模及学制 (1)4.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协议见附件1) (1)5. 培养方案 (1)5.1培养目标和要求 (1)5.1.1 培养目标 (1)5.1.2 培养规格 (1)5.1.3 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1)5.2培养模式 (3)5.3本科阶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3)5.4硕士阶段知识体系、课程体系设计及学分要求 (6)6.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6.1组织保障 (1)6.2条件保障 (2)6.3健全校内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教学过程监控 (3)6.4规范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企业实践质量 (4)6.5建立学院与企业定期沟通的协商机制 (6)7.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7)7.1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7)7.2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 (8)7.3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9)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交通运输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10)附件2: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 (11)附件3: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硕士) (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 (18)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硕士) (26)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29)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1)1. 专业基本情况1.1 办学历史与学科优势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始建于1952年创办的“水运管理”专业,1956年改名为“水运经济”,1963年根据交通部要求进行了院系专业调整合并,原“水运经济”专业迁至上海。
交通运输工程 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培养方案一、课程目标交通运输工程是指以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改善运输安全和运输环境为目标的工程学科。
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能力和研究创新精神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人才,既要满足国家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又要适应国际发展水平以及未来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
因此,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既是以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为基础,深入掌握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交叉学科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1.掌握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掌握基础数学、物理、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4.了解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6.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及较强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计划1. 课程设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实习。
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经济学、英语等;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规划与设计、运输工程原理、道路工程原理、交通工程勘测与设计、桥梁工程原理、隧道工程原理、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原理、交通运输设备与控制、道路施工管理、交通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工程地质学、建筑材料、桥梁结构、隧道工程、城市交通管理、道路交通安全、交通信息工程、交通工程经济学等;实践环节:交通运输工程实验、交通工程勘测实习、交通规划与设计实习、道路工程设计实习、桥梁工程设计实习、隧道工程设计实习等;毕业实习:交通规划与设计实习、交通运输工程实习、城市交通管理实习等。
2. 教学安排根据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
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一个涉及交通领域中多个专业的综合性学科,培养掌握交通工程与信息工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文旨在介绍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便广大研究生了解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目标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了解交通运输工程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交通信息工程及相关技术应用,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交通信息系统。
3.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从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4.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适应交通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课程设置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通运输工程理论与技术课程:包括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流理论、交通工程测量与控制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有深入的了解。
2.交通信息工程课程:包括交通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处理与分析、交通数据采集与传输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信息工程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课程:包括交通运输装备与系统工程、交通运输装备运用与维护、交通运输系统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的实践操作能力。
4.控制工程课程:包括控制理论与技术、智能交通系统控制、交通系统仿真与优化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系统控制与优化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及信息工程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2.具备较强的数理基础与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物理等知识解决交通工程相关问题。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能动学院)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
【必看】2020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能动学院)考研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摘要:本文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为大家详细解析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考试科目、研究方向介绍、本专业近3年复试分数线对比、本专业近3年报录比情况、本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往年录取名单及武汉理工大学备考经验。
一、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试科目招生院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招生专业:交通运输工程(082300)(学术学位)研究方向:01(全日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机械系统监测诊断、性能优化与运用保障;摩擦学系统及表面工程;船舶节能与环保新技术;油气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02(全日制)智能交通工程(交通信息与安全;交通感知与控制;交通风险评价与应急决策;综合交通规划与管理)考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203 日语(选一)③301 数学一④825 流体力学、833 材料科学基础、837 机械设计、839 机械原理、847 发动机原理、848 自动控制原理、876 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一)、877 智能运输系统概论、 915 交通工程综合(选一)二、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分数线三、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考研参考书目825流体力学1.熊鳌魁等编著,《流体力学》,科学出版社 20162. 吴望一著,《流体力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3. 朗道、栗弗席兹著,李植译,《流体动力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4. 约翰芬纳莫尔、弗朗兹尼著,钱翼稷等译,《流体力学及其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37 机械设计通工程方向)(二)复试考核方式及内容专业素质和能力(笔试)(100分)1. 笔试内容:(1)测试技术(50分)、(2)综合能力测试(50分)。
2. 笔试成绩满分为100分,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成绩低于60分为不合格,笔试成绩不合格不予录取。
武汉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22)一、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别是对长江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前沿技术有较深入理解,并对相关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研发或管理实践经验。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船舶机械运用工程2.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3.智能交通与安全4.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6.道路与铁道工程7.物流管理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1.学制、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年(从开题时间起)四、课程设置1.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必修环节等(见表1),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不低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必须选一门实验课程或研究方法类课程),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外语为必选),专业综合课程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085222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概况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是我国第一批学位授权学科,其中“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始于“船机修造工程”学科,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获湖北省重点学科,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
1981年至今,一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自2003年起为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交通运输行业相关任职资格紧密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的硕士生应成为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交通运输系统由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航空运输和轨道运输这五种运输方式构成。
交通运输工程涵盖上述运输方式中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等内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综合运输和多式联运等多方面内容的工程领域,是交通运输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交通运输系统的应用。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主要业务范围包括:(1)在载运工具运用与管理方面。
交通运输系统中载运工具结构及其运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运行性能优化、风险与环境保护,运行过程监测、诊断与健康管理。
(2)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综合运输,城市地区及区域交通规划与管理,客货运输需求分析与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综合物流管理技术以及多方式运输衔接技术与管理。
(3)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方面。
道路、港口、航道等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与养护。
(4)在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方面。
交通信息采集、处理、运用和控制,交通安全保障技术、系统和装备,交通组织与管理技术及其智能化手段,“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服务领域的应用。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研究,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交通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最新技术,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管理决策等工作能力,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培养方向1.道路工程2.桥梁与隧道工程3.交通规划与管理4.交通运输系统工程5.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6.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7.交通经济与管理三、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1)政治理论(2)英语(3)数学(4)计算机技术及应用2.专业课程(1)道路工程(2)桥梁与隧道工程(3)交通规划与管理(4)交通运输系统工程(5)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6)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7)交通经济与管理四、实践教学1.实验课程(1)道路工程实验(2)桥梁与隧道工程实验(3)交通规划与管理实验(4)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实验(5)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6)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实验(7)交通经济与管理实验2.实习环节(1)认识实习(2)生产实习(3)毕业实习五、研究生阶段科研训练1.科研选题研究生应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和本人兴趣,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选题。
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技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2.科研能力培养六、学位授予1.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条件(1)课程学习合格。
(2)通过英语、数学、政治理论等公共课程考试。
(3)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4)提交一篇具有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
2.专业型硕士学位授予条件(1)课程学习合格。
(2)通过英语、数学等公共课程考试。
(3)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4)提交一篇具有实践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学术论文。
七、培养时间研究生培养时间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科研训练时间为两年。
本培养方案旨在为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希望广大研究生珍惜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为实现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22)
一、培养目标
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技术工作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特别是对长江航运业务所涉及的前沿技术有较深入理解,并对相关的信息系统有一定的研发或管理实践经验。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船舶机械运用工程
2.储运系统安全与环境保护
3.智能交通与安全
4.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6.道路与铁道工程
7.物流管理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1.学制、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2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
学习分为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
课程学习包括必修、选修和专业综合课程,其中第
1学期为必修、选修课程学习阶段,专业综合课程在第2、3学期分散安排;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课程实践与专业实践等,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
2.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6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2-3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至少1.5年(从开题时间起)
四、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程和必修环节等(见表1),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不低于6学分,专业学位课程不低于12学分(必须选一门实验课程或研究方法类课程),选修课程不低于4学分(其中专业外语为必选),专业综合课程不低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2.专业学位课程、选修课程中的部分课程部分章节原则上由具有企业高工职称的行业、企业兼职教授讲授。
专业综合课程原则上由学院“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授课。
表1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
注:选修课可以直接用专业学位课,也可在本学院其他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表中选取。
五、必修环节
(一)实践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本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个部分。
1.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由指导老师负责落实,可采取“助教、助管、助研”等形式,包括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讨论会,进行社会调查等。
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完成实践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2学分。
2.综合实践: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岗位实际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
参加实践环节的学生须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经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检查、评阅后,合格者记3学分。
以上两个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备过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对研究生实践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另外,通过部分双师型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可进一步实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如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程师、注册物流师等。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二)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1.选题: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在第三学期提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工程实践,必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
选题报告经开题报告考核小组审议通过,学院审定后报研究生院培养处教学管理科。
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2.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等。
开题报告由学院组织,
除保密论文外,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
开题报告具体时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8个月。
3.中期考核: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学院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
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
除保密论文外,中期考核应公开进行,具体时间由指导教师自行确定,但距离申请答辩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
中期考核通过者计1学分。
4.学生应达到学校规定的研究生申请学位获得科研成果的相关规定。
六、科研与论文
1.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表现出作者具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求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位论文字数一般2~3万字。
2.论文形式包括研究论文、设计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论文指导应聘请工程项目有关的人员,组成指导小组,紧密结合工程项目,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任务。
3.撰写规范除按学校的论文规范要求外,还要增加附件以证明所进行的科研、设计、监(检)测、技术开发工作,包括设计图纸、施工记录、监测或检测数据、程序清单、实验报告、相关照片或工作录像等。
参考文献和综述要偏重于实际应用(如工程报告等可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数量、国外文献和近期文献的比例可适当降低要求)。
4.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5.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6.论文除经导师写出详细的评阅意见外,还应有2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专家评阅。
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按专业领域分班建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
2.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入学后1.5学期内在校内完成;其它课程和实践环节可在入学后1.5-3学期内在研究院(所)、工程中心和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完成。
3.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扩国际视野”,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4.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下进行,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环节。
5.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八、其他
1.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具体规定见《研究生手册》中武汉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补修课程的规定》。
2.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进行文献阅读,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2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硕士研究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每月1次、社会实践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
4.本培养方案从2015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