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25课教师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导读: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3、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2、知道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教材分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放,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又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生哲理。
做到了景、情、理三结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学生分析:对古诗文可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古诗的分析能力还比较的薄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篇比较复杂的古诗,结构内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两个知识点,情感体会上诗人的情感也是不断地变化。
所以,需要通过对这首诗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具备能从诗歌的结构上分析出诗人情感的能力。
还有对于学生来说,新的知识必须从概念上加以解释清楚,使他们能识别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过对两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媒体:笔记本电脑、多媒体教学策略:自由诵读法:反复朗读诗句,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体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和音乐美。
教学过程: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情感变化凄凉地(地点)二十三年(时间)弃愤慨伤感苦闷典故空翻似 (世态变迁、物是人非) 生疏惆怅无奈借景抒情沉舟 (残破) 千帆(生机勃勃) 昂扬乐观积极病树 (旧) 万木 (新)长精神与友人共勉哲理/现实意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篇二:赤壁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2.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情,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名句,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校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有的人》教案苏教版
有的人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鲁迅的精神,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课题教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课,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
二、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鲁迅的精神,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所学,带着下列问题,再次自学课文: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解看看哪些诗句体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3、诗的题目是“有的人”,作者到底写了哪几类人?四、师生互动交流1、联系诗歌内容,说说你读出了哪些人?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两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者。
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及革命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着,深刻地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请分别解释一下诗句中“活”与“死”的含义。
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生命永存;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
3、诵读诗歌第2-4节,思考问题:(1)三个小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2)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话的含义?(3)品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表达作用。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1)从“对人民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的人生目的”“不同的社会作用”三个方面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2)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期待着为扫除吃人旧社会的燎原大火的到来,甘愿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献出自己的一切。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doc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5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
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能力,但他们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大多还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借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最终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伟大的人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第3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品析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借史料了解张养浩,充分解读并把握文本中的情感。
教具: PPT课件教学方法:教法: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学法:探究学习法、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心怀敬仰,走近作者——激趣导入(一)激趣导入:1.教师展示幻灯片上的人物资料有这样一个人,他19岁踏上仕途,为官清正,敢于屡次犯颜直谏;有这样一个人,因看透了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辞官归隐,屡召不赴。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5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加强朗读训练,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4、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感悟意境.2、体味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师自读《过零丁洋》。
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
今天我们……二、师生共同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3、概述诗意。
4、司诗,体会诗情。
5、深切体味诗人的情感,美读诗歌。
6、品评名句,感受哲理美。
7、背诵。
板书:坎坷遭遇—-渲染—-辛酸归来感慨——用典——悲痛事,情,景,理,水乳交融慨叹身世-—写景——愤激席间赠言-—抒怀—-昂扬三、共同赏读《赤壁》1、指导朗读2、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3、思考回答问题,体会诗情。
(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情。
(2)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3)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怎样的思想情感?根据讨论,板书如下:前两句———兴感之由赤壁非凡的历史,豪爽的胸襟后两句--—借题发挥4、齐读,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这三首诗2、选任一联,写一段赏析文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曲五首》,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柯.(kē) 畔.(pàn) 暂.(zàn) 折.(zhé)戟.(jǐ)戈.(ɡē) 寥.(liáo) 絮.(xù) 惶.(huánɡ)2.作者名片刘禹锡(772~841),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有的人》教案 苏教版
《第25课有的人》教案基本环节基本内容组织教学知识梳理一、导学目标:1、学习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3、感情朗读诗歌。
二、导学重点:1、初步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
2、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作用。
三、导学难点:品味诗中含又深刻哲理的句子。
四、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自幼喜爱古诗和民歌,一生写了不少诗歌,他的代表诗作已收入《臧克家诗选》。
他曾于2000年7月20号获得首届“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颁奖词里称他是:为我国新诗发展做出宝贵贡献的20世纪杰出的大诗人。
1949年臧克家到北京后,于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瞻仰了鲁迅故居,想到了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回去后,于11月1日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抒情小诗,以此缅怀先生伟大的一生。
五、给加点字注音。
臧克家( )当牛马( )摔垮( )六、导语:同学们,人生在世,生命也许是划过天空的一颗流星,转眼即逝;生命也许就是一轮明月,伴我永恒。
凝神谛听,屏息沉思,许多人的生命理想照亮了我们的行程!韩愈高喊:“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文天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抒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臧克家充满哲理的诗行:《有的人》,于字里行间品味隽永的生命内涵。
智慧碰撞一、学习诗歌可以从读诗歌,品字词,析诗句,赏手法,悟哲理几方面入手。
(1)感情朗读全诗要求:注意感情的处理,语速的把握,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恰到好处。
(2)读诗歌第一小节,小组合作探究下面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板书加点的词语,下同)①这节诗中有两个“活”两个“死”,你能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吗?明确:第一个“活”是指躯壳活着,第二个“活”是指精神永存。
第一个“死”是指灵魂腐朽,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②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明确:因为他们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虽生犹死,他们的行为,为人民所痛恨,他们的生活,为人民所不齿,他们的生命,在人民心中早已腐烂发臭。
第25课小萝卜头的故事
薄(薄衣)棒(木棒)撞(撞飞)柴(木柴)
博(博士)捧(捧着)幢(一幢)些(一些)
四、阅读赏析,坚强面对生活,他们是我的榜样。
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苦万分,埋怨命运不好。
2、抓重点,体会情感
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自由的渴望,但是毕竟只有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抓住几处最能体现主题的重点片断和词句,进行反复地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来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体会文中的情感。例如:抓住“若有所思”一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考小萝卜头在思什么?在放小虫子的教学中我更是抓住了小萝卜头的三句话,让学生反复地读体会小萝卜头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这几句话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对小萝卜头当时的心情把握也比较到位。不过总体上学生能正确把握这些问题,体会到了文中的情感,这说明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一、我写得最漂亮。
luóbotèwuhuǒcháibáo shā
()()()()
huǎn huǎncíqìxiàkèkān shǒu
() () () ()
附答案:
luóbotèwuhuǒcháibáo shā
(萝卜)(特务) (火柴) (薄纱)
huǎn huǎncíqìxiàkèkān shǒu
(缓缓)(瓷器) (下课)(看守)
(一)品读课文,给课文的17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学习第(1-7)自然段:小萝卜头和特务交谈,写出了他对外界的向往。
课件展示语段,学生齐读: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小萝卜头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课文。
2.分析陶渊明的写作手法及文章主旨。
3.感受桃花源的美好与和谐,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陶渊明的写作手法及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1.对桃花源的理解与感悟。
2.文章主旨的挖掘。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桃花源记》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猜测文章内容。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线索。
2.讲解陶渊明的写作手法,如:白描、夸张等。
3.分析文章主旨,探讨桃花源的美好与和谐。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桃花源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美好元素。
2.让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桃花源,为什么?五、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桃花源记》的故事。
2.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3.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认识,以及如何将桃花源的美好带入现实生活。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感受或想象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堂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桃花源的美好与和谐。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桃花源的问题回答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一、导入1.介绍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一生追求自然、简朴的生活,被誉为“田园诗人”。
2.介绍《桃花源记》: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世外桃源的故事。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如文章描绘的美景、渔夫的心情变化等。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可分为发现桃花源、渔夫访问桃花源、渔夫离开桃花源三个部分。
2.讲解陶渊明的写作手法:如白描(渔夫的形象、桃花源的美景)、夸张(桃花源的美好生活)等。
3.分析文章主旨: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诗词曲五首参考答案:探究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刘禹锡集·外集刘禹锡唐以诗相答2.(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本诗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赤壁》1.樊川诗集杜牧唐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4.作者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表现了他兴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过零丁洋》1.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履善宋瑞文山浮休道人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4.整首诗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诗人赤诚的爱国情怀和沉痛而悲壮的心境,表现了他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1.东坡乐府笺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文学2.(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下阕先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接着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最后唱出放达宽慰之语。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4.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以自然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流露出作者不与人争、自得其乐的人生理想与生活态度。
爬山虎的脚优秀的教案范文(精选4篇)
爬山虎的脚优秀的教案范文(精选4篇)爬山虎的脚优秀的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__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3、交流位置:A、看实物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C、多媒体显示样子:A、看课件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
(投影显示)颜色:嫩红色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曲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深邃的哲理美教学重点:诵背诗词曲,并能默写,领会诗意,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每首诗中名句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提高诗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借景创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方法指导:通过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自由品读、互相评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词的节奏美、音律美。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对古诗词的教学,就是在基本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诵读、多感悟,通过诗词描写的形象、意境,来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
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情境导读重点提示拓展巩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教学过程:导入:有位哲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一个人肚子里有许多“墨水”,名篇佳句,烂熟于心,言谈举止之中自然会透出一股股书卷气,让人感觉他的阅历,以及他非凡的气度,感受到他有着多高的文化品味。
所以我给大家提个建议,让我们走进古诗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五首》。
粗读,感知全诗1、听录音,要求学生正音正字。
生齐读。
抽两三名学生朗读,同桌进行点评。
指导朗读技巧。
(把握节奏,注重平仄,找准重音,情感自然)2、师范读,学生思考:A、画出押韵的字。
B、分析这五首诗是什么体裁的古诗。
C、找出其中的对偶句,体会其特点。
明确:课题内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画出押韵的字身、人、春、神销、朝、乔经、星、萍、丁、青天、年、寒、间、眠、圆、全、娟路、躇、土、苦体裁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词元曲对偶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河破碎风飘浮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语文考试确实是复杂多变的,五年级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好课本的知识,还要多熟悉各种类型的语文试题,将常见的题型以及答题方法技巧归纳好。
以下是课件我为您推荐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
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
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介绍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一句读分明;二节奏合理;三语速适中,四语句流畅;五注意音韵铿锵。
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
)5.对照解释,理解课文。
(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
忽:说明是偶然的。
之:指见到的景象。
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
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
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
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语文初二下人版第25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语文初二下人版第25课(有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1、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时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闻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假设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2、我的积存【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忆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妨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盼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同意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少年闰土教案
第八单元第25课少年闰土内容分析《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文中的“我”是一个富家少爷,闰土是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
闰土常年生活在海边,见多识广。
而对于“我”这个每天生活在深宅大院的少爷来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闰土的赞扬和无限羡慕及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语言简洁、传神。
采用白描、对话、举事例等多种表现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
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海边农村少年形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能边读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对闰土的赞扬和无限羡慕及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关注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我”内心世界的变化。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学会仿写。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媒体选择图片、音频教学活动小组交流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郑、拜”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初步体会作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件播放歌曲《小小少年》)请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了一位怎样的少年。
2.今天,我们也将认识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机智勇敢、见多识广,他就是——少年闰土。
注意“闰”的读音,学生齐读课题,读准课题。
3.介绍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人:李红军审核人八年级下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师案)目的要求: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你会读吗?烂柯kē人侧畔pàn 长zhǎng精神折戟jǐ寥liáo落惶huáng恐宫阙quâ绮qǐ户婵chán娟juān 踌chóu躇chú(2)请你记住: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宫阙:宫殿。
把酒:端起酒杯。
不胜:经受不住。
何似:哪里比得上。
何事:为什么。
婵娟:指月亮。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经行:经过长精神:增长精神,振作精神。
遭逢起一经:指自己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考的一种经书。
(3)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第(1)页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
自幼好学,博览百家。
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后任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
后奉召回洛阳,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其作品吸取民歌营养,继承《诗经》以来讽谕刺时的传统,如《聚蚊谣》、《百舌吟》等。
还有许多咏怀古迹、表现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散文以论说文成就最突出。
在哲学、政治、医学、书法等领域均有论述。
其哲学著作《天论》三篇,驳斥了“天人感应”说。
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2、介绍写作背景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4、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臵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借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这两句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身世之感。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今日……精神。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臵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再读(或背)全诗。
7、小结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
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第(2)页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忍不拔的意志。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2、介绍写作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一支古老的断戳,沉落在江底,岁月流逝,流逝也未使它消蚀; 磨出铮铮亮光,它是三国时代的兵器.。
不是东风的援助,江南已是一片废墟; 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4、探究质疑。
⑴.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诗人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
这两句话一方面是议论历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有才华而不得意的感慨。
⑶“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第二课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
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
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
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
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
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第(3)页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4、探究质疑⑴.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首联两句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⑵.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⑶.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
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⑷.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⑸.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舎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
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景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
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有《东坡集》行世。
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3、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我举起酒杯问青天: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而天上神仙住的地方,今夜又是怎样?望著美丽的天空,我真希望能够乘著风儿飞上去,但又害怕神仙门居住的地方太高了,会让人冷得受不了。
於是我只好和我的影子,在晶莹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那第(4)页种快乐,就像是到了天上一样。
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里,静静的看著月光缓缓的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滑进精致的小窗,并且照在我这个没有睡意的人身上。
月儿啊!你本不应对人有恨的,但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这么的圆满,让人们看了心里难受呢?唉!我还是不要胡思乱想了。
人有悲欢、有离合,就像月儿有圆满、有缺憾,是自古以來就不能两全其美的。
但是只要我们都能夠健健康康、活得长久,虽然隔得很远,却能夠共赏天上的明月,那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4、探究质疑。
⑴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写这首诗的原因。
⑵.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⑶.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