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板书及教学反思(新版)

合集下载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磁铁的力量磁铁的性质和分类磁力作用及其应用地磁场与指南针3. 电闪雷鸣雷电的产生与现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电路的基本概念4. 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镜子与透镜光的折射与反射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掌握磁铁的性质和磁力作用,了解地磁场与指南针的关系。

3. 了解雷电的产生和现象,掌握防雷措施及安全知识,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

4. 掌握光的传播原理,了解镜子与透镜的作用,以及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磁力作用原理、雷电现象及安全知识、光的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磁铁的性质、防雷措施、光的直线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 磁铁、指南针、电路元件、镜子、透镜等实验器材。

3. 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磁铁实验、雷电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活动:学生观察、讨论、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分类、磁铁性质、雷电现象、光的传播等知识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思考、提问。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 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磁铁实验、电路实验、光的传播实验等。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教学内容、重难点、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知识填空题磁铁性质判断题雷电现象选择题光的传播连线题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生物、磁铁、雷电、光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板书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板书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反思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教科版五班级上册科学试验教案新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1、自主设计试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看、记录、分析试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规律的试验结论。

情感、杰度、价值观: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爱好。

2、敬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试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教学预备】温度计、毛巾、试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与同学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方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二、争辩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缘由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方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2、小组争辩沟通(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1)外界物质直接赐予热;(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缘由。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赐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加穿衣服、盖被子?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争辩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缘由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挡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同学乐观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沟通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争论衣服否生热的问题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2、同学沟通。

3、衣服毕竟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争论这个问题?4、小组争辩:设计试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4. 地球上的变化5. 生活中的能量6. 信息的传递详细内容:1. 多种多样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不同种类的生物及其特点。

2.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植物繁殖的方式。

3.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探讨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

4. 地球上的变化:认识地球的地貌、气候等变化及其原因。

5. 生活中的能量: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6. 信息的传递:掌握信息传递的方式,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培养对植物生命的关爱。

3. 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特点,提高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认识地球的变化,增强环保意识。

5. 理解生活中的能量转换和能量守恒定律,提高节能意识。

6. 学会信息传递的方式,了解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地球变化的原因、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繁殖、动物运动与行为、环保意识、能量守恒、通信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手册、画笔、剪刀、胶水、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重难点,简洁明了地呈现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生物分类填空题。

(2)植物生长过程连线题。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精彩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命的起源与进化2.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与作用运动的形式与规律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特点宇宙的探索与奥秘4. 环境与能源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方法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力与运动、地球与宇宙、环境与能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力的作用、地球与宇宙的奥秘、新能源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清晰展示,方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力与运动的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的简答题环境与能源的应用题2. 答案:详细解答,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合教材内容,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与答案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 紧扣教材:确保所选内容符合教材要求,涵盖重要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力的作用》的第一节《认识力》和第二节《力的测量》,以及第四节《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和力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球、斜面、滑块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球、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拉橡皮筋、举小球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解释力的定义,阐述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讲解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4. 讲解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力的测量实验。

5. 例题讲解(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力,并记录数据。

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和力的测量。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的认识与测量2. 板书内容:(1)力的概念及三要素(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三要素。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力,并记录数据。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3)根据实验数据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研究摩擦力、重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

(2)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力的平衡条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常见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兴趣,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认识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的基本性质重点:1. 生物的多样性2.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分类3. 物质与材料的分类与用途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多样性图片、动物和植物标本2. 物质与材料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天平等)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植物生长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教学新课:(1)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让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标本,进行分类练习。

(2)介绍动物世界,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生存与适应。

(3)讲解植物王国,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特征、生长与繁殖。

(4)讲解物质与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动物和植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兔子、猴子、玫瑰、小草等。

特征:蝴蝶和蜻蜓属于昆虫,有翅膀、六条腿等;兔子是哺乳动物,有毛发、四条腿等;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有尾巴、手等;玫瑰是植物,有根、茎、叶、花等;小草是植物,有根、茎、叶等。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2021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1有关光的思考本节课是《光》单元的第一课,对于启发学生研究光的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光已经有了一些知识经验,因此在教学异入环节我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观察黑箱中的红苹果”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很感兴趣。

用实践活动验证猜测,有利于知识的应用。

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究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去探索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2光是怎样传播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小组合作探究,知识拓展应用等环节,体现了科学课的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理念。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过程方法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得到迁移,给知识以生长的力量!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研究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后会发生什么现象,是否会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

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很大的兴趣,因此对探索活动的进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变,验证光能够通过透明和半透明的物体。

课前实验材料选择有针对性,从不透明过渡到透明,循序渐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预期目标。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这节课的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猜想和想象是科学探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我常积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但当放手让学生猜想时,也会遇到以下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思维如一潭死水,不敢猜也不知道该如何猜,两眼茫然地看着老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第一节“力的概念”和第二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方式,学会测量力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测量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气球、绳子、小车、滑轮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气球、绳子、小车、滑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拔河游戏,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提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力”。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

(4)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2)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4. 实践活动(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

(2)观察并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2)如何测量力的大小?(3)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答案(1)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2)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3)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和力的作用效果。

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探究不同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了解力的应用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1)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微观世界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遥远的星空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能量的转换能量的守恒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非生物的特征,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成员及特点。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原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地球自转、公转的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2. 教学重点:生物、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变化能量的转换、守恒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非生物图片地球仪物质样品能量转换实验器材2. 学具:彩色笔、画纸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多彩的生命:展示生物、非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特征。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公转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展示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性质。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进行简单的能量转换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能量转换的过程。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结构: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内容:分四个板块,分别展示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2.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采用关键词、图表等形式,增强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变化能量的转换、守恒2. 答案:针对每个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课题:物质的变化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并能够解释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物质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3、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1)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掌握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4、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教具:实验器材、图片、模型等。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教学软件等。

5、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情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3)学生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物质变化的过程,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6、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变化的特点和类型。

(2)讲授新课:介绍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物质变化的过程。

(3)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物质变化的实例,让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并解释原因。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物质的变化,是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下是本节课的反思:1、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现象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的第三、四节内容,详细内容包括: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生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的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生物挂图、实物模型、投影仪、电脑、PPT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生物观察记录本、彩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引出生物多样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生物分类方法(1)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形态分类、生态分类、遗传分类。

(2)讲解生物分类的具体方法:观察生物的形态特征、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研究生物的遗传关系。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2)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及应用。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生物分类知识。

强调生物分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尝试对其进行分类。

(2)谈谈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2. 答案(1)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生物分类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分类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深入研究生物分类。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力的作用》的第一节《力的概念》和第二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为: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例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磁铁、小车、气球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弹簧测力计、磁铁、小车、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是什么?力是如何影响物体的?2.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阐述力的作用效果。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 力的作用效果4. 例题解析5. 力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解释力的概念,列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

(2)分析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例如:拉力、推力、摩擦力等。

(2)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应用:如投篮时,需要控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拧螺丝时,需要调整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3)合力为5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为第二章“力与运动”的第一节“力作用的相互性”。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生活中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相互性,明白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力的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相互性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气球、橡皮泥等。

2. 学具:气球、橡皮泥、纸张、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拔河比赛,观察现象。

(2)提问:为什么两位同学相互拉扯时,彼此都感觉有力量在作用?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阐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通过实例,讲解力的相互性,展示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力的作用。

(2)分组讨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4. 知识拓展(1)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讲解力的作用方式,如推、拉、挤、压等。

(2)强调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实际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相互性: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简述力的相互性原理,并解释为什么拔河比赛中,双方都会感觉有力量在作用。

2. 答案:(1)生活中的力:如推门、拉抽屉、挤牙膏、压弹簧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内容包括第四章《力的作用》的第一节《力与运动》和第二节《摩擦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重点: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等。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力与运动:介绍力的概念,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2)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滑轮组和小车的例子,讲解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影响。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使用滑轮组、小车、弹簧测力计等,观察力的作用及摩擦力的大小。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7. 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力,并说明其作用。

(2)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举例说明。

(3)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2. 答案:(1)例如:重力、拉力、压力等,它们可以使物体运动、改变运动状态等。

(2)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力。

例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3)增大摩擦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等;减小摩擦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使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光1.有关光的思考《有关光的思考》是五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一单元“光”的起始课,目的是了解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探索有关光现象和原理的兴趣。

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进行交流,说说已知和未知,在此基础让学生比较各位发光体,区分光源和非光源。

其二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重点聚焦“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昨天课上下来,感觉不是很满意。

我采用的是全班讨论个人发言,学生交流光的认识内容不够丰富,也许可以尝试小组讨论基础上再代表发言。

关于光源的辨析,我利用学生对“星光”、“月光”的争议,强调光源必须是符合3个条件,分别是“自己发光”“正在发光”和“物体”,并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同学们观察辨析,成为本课一个亮点。

由于准备不充分,我没有在课堂上安排完成“黑暗中的苹果”实验,只是口头讨论,导致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十分苍白,准备利用其他时间补做这个实验。

另外在群里有老师提出可以用书卷、鞋盒或月相盒等材料做实验,都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

总体觉得,这课教材的编写有些不足,反光镜和鲜花草坪的图片和本课教学目标不怎么合群,后面的夜视仪出现也牵强。

2.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光是直线传播的。

话没错,可是你有什么证据吗?你能看到光传播的路线吗?答不上来吧,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通过与声音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声音的传播,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已学习,可以作为学习“光的传播”的铺垫,我采用的是韦恩图形式,让孩子们讨论声音和光传播的异同,这个图不需要填写,只是给学生一个暗示,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光的传播”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采用的实验是沿用以前教材上的实验,需要3张带孔的卡纸,还有1张纸屏,以及1个手电筒。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板书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板书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及教案反思教学进度:注:以上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将根据学校工作,机动安排。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xx,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xx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教科新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教科新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反思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种子发芽实验(一)》教案反思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与原来最大的不同是现在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作业本,说实在的,作业本的设计确实很好,很适合孩子们使用,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但对我们老师确是很大的挑战!作为专职教师一星期21节的课时量,每天四节以上,也就意味着每天有200多本作业本需要批改。

课后批改既没时间也难以反馈,所以,课堂上我们就尽量要完成作业本的批改与反馈。

那么,35分钟的课堂就会显得更加的紧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就会明显减少。

担心……一节课下来,一个感觉就是“紧凑”,作业本勉强完成!但活动方面深入不够!《种子发芽实验(二)》教案反思本课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是上节课知识点的延续和拓展。

本课有三个内容:1、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2、交流实验信息。

认真听取做不同实验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3、种植绿豆芽。

运用前面所学改变“水”的方法,进行改变“空气”条件,改变“阳光”条件,对绿豆芽生长影响的实验。

最后,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实验只能让绿豆种子发芽,如果让绿豆芽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定要将绿豆芽种植到泥土里。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案反思《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

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

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

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

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

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

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进度:注:以上仅为参考,具体教学进度将根据学校工作,机动安排。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适当引出对比试验的方法,举例。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科让学生自己讲述并补充自己的好办法。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猜测种子发芽实验的条件: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板书:种子发芽实验(一)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合适的温度土壤阳光空气教学反思:1、学生可能还认为种子的发芽需要其他条件,因而对其他因素产生怀疑。

2、学生还不能顺利进行对比实验,需要进一步指导。

3、没有正确设计对比实验并按照实验计划操作。

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汇报总结各组展示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合适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放在教室里继续种植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2、种子发芽实验(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实验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阳光土壤反思:1、学生能否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

2、在本课整理和分析交流信息中,关注学生是否乐于交流,并在交流活动中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及时收集整理这些数据,思考种子发芽的条件。

在发言时能否做到表达清晰,能否做到实验数据来得出实验结论。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说举例。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反思:1、学生能否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

2、在本课整理和分析交流信息中,关注学生是否乐于交流,并在交流活动中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及时收集整理这些数据,思考种子发芽的条件。

在发言时能否做到表达清晰,能否做到实验数据来得出实验结论。

4、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这里的引导还要关注学生设计实验要科学,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

明确知道对比实验怎么设计。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板书:蚯蚓的选择黑暗潮湿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反思:学生有的认为蚯蚓喜欢生活在阴凉的环境。

还不能顺利设计对比实验,需要作进一步的指导。

结合蚯蚓生活环境是否能正确设计对比实验操作还需要关注。

5、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