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附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模拟试题

新泰市新汶中学

万传美

语文

高考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坎坷.(kě)倔.(jué)强簿.(bù)册铩.(shà)羽而归

B.蒙(měng)古应(yìng)届扉(fēi)页跑马卖解.(xiè)

C.锃.(zèng)亮远岫.(yòu)看.(kān)护安步当(

..dàng)车

D..脂.(zhī)肪订.(dìng)正咖.(gā)喱戎马倥偬.(sǒ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家俱蛰伏金钢钻秀外慧中

B.文饰辞书钉书机蜚然成章

C.厉害渲泄白内瘴兵荒马乱

D.缘分坐落水龙头按迹循踪

3.(原创)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谁动了我的奶酪》作者斯宾塞与网友分享了他的最新体悟——峰谷理

论:如何诚实的面对客观事实——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如何从低谷中迅

速崛起,登上高峰,如何尽量延长高峰期?

B.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到贾平凹的一抹无奈的悲凉感。已是愁到深处却无

言,这令人想到稼轩词:“而今说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C.胡锦涛强调,为进一步推动中马关系发展,双方应该落实好两国战略性

合作共同行动计划,积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寻求新的合作方式,培育

新的合作增长点,实现共同发展。

D. 我在琳琅满目的卡地亚珍宝艺术展上意外地发现了乾隆时期艺术:白

玉双鱼座钟,白玉插屏座钟。白玉双鱼,一大一小,遨游江河,卧波浪

澹定从容,山水插屏,远山近水,高士仙鹤,听松涛闲情逸致。

4.(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日前,众多财经类媒体都报道了艺人邓徐帆被疑参与浙江东方内幕交易

的消息,4日,邓婕在博客上撰文喊冤,称自己跟这事八竿子打不着

......。

B.随着黄金价格增长,巴基斯坦结婚费用不断增加,传统婚礼上金碧辉煌

....、

光芒四射

....的场面已经不多见了。为了筹集婚礼费用,一些穷人被迫大举

借债。

C.在汉代的金器上,到处都是神仙羽人或奇禽异兽

....,还有直接表达愿望的铭文,如“千秋万岁”,“寿如金石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传说中的神

灵)”等。

D.于丹白衣白裙,坐在一张黄色的长沙发上,旁边是红衫的央视主持人柴

静。我灰不溜秋

....的问题。

....地坐在他们的对面,准备提一些刁钻古怪5.(原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印度金融首都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暂时未知道巴基斯坦突然采取这

次行动,是否为了安慰印度的愤怒情绪。

B.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宋跃征今日接受访谈,关于“消费增长

速度与个人感觉不一样”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C.摩根大通研究员认为,由于未来几个季度3G成本预计还将上升,中国联

通盈利难以很快好转,其经营和财务前景依然具有挑战性。

D.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指定专门人员,落实

监测,发现有流感样症状者,要在第一时间隔离诊治。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中华民族”族称考

“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但是,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大约在五千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十九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华”作为族称见之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初始的、狭义的内涵。而后来的“华”作为族称见于《北史·西域传》,意思是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广义的内涵。

以后,“华”’作为族称从此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刘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唐人,见于《明史·外国真腊传》;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了华人的别称。

“中华”一词,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其源可溯自“中国诸华”。“中国诸华”一语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在公元3—6世纪,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向中原汇聚,建立政权。当时,中原的中心地位备受尊重。内迁各族都表现出对中原传统的强烈认同意识。“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此外,也有的政权强调中华的地理内涵。居中华之地,居先王之国,理所当然为中华正统。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唐律疏议》。

当代学者普遍认为,“民族”一词,作为近代以来民族学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十九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此前,在中国古代汉文献中,指称人们共同体的词汇,有“人”、“民”、“族”、“家”等。这些词都单独使用。偶然也有把“民”“族”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但那是指称中国古代社会的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复数概念,民是指目常生活中的各种群体。族是指有共同地缘或共同血缘的社会群体,“民族”二字虽然连用,但与近代以来的“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