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15月中旬我们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为一担水,有的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

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

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州人民决定要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

然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当中开凿一条长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特别是在60年代,其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

可是英雄的林州人民做到了,创造了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

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

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

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

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还有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吴祖太的母亲病故时,他仍然在工地上。

观《红旗渠》有感7篇

观《红旗渠》有感7篇

观《红旗渠》有感7篇观看《红旗渠》纪录片和话剧,我深受感动和振奋。

这部作品展现了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及林县人民自力更生、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

在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残酷现实下,XXX和三十万林县人民苦战十年,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1500公里的水堰——“红旗渠”,结束了苦难历史。

这是新中国水利工程的一个伟大奇迹,被世人称为人造天河。

然而,现在的社会面临着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交织与交融,以及国际社会的风险与挑战。

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遇到的阻力前所未有。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需要、继续前进的担当与实干,迎难而上,有肝胆、有血性、有作为地去成就党和人民的事业。

然而,有些干部却身在其位不谋其政,高谈“为官不易”“多干多错、不干不错、越干越错”的为官哲学,争做《人民的名义》中“XXX”式的干部。

这些干部没有担当、不敢担当,也没有能力担当,严重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

回望红旗渠修筑的历程,十年磨一剑,住山洞、睡帐篷、吃咸菜、啃窝头,凭着敢想敢干的信念,用自己不肯折弯的双手,奋战于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让山河换了新装,让日月换了新天,完成了让世界震惊的壮举。

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担当。

担当实干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宽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失败,旗帜鲜明地为改革者鼓劲、为实干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作为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勇于担当和实干,去扛起属于我们的历史责任,去拥抱属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对旬阳历史和旬阳人精神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提到旬阳人曾经在三线建设中做出过类似红旗渠的事业,他们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很相似。

作者在多次走访旬阳人后,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赤涩岁月》,想把旬阳人的故事展现给大家,以激励和鼓舞旬阳人。

作者认为,无论是“红旗渠”精神还是旬阳人的大智大勇大爱,凝练这些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和星火传承。

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

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观后感1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近日,由导演李正伟所执导,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的院线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正在热映。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愿经历冷暖,仍心存炽热。

观看完电影后,心潮澎湃,五十年前,一个共产党员,为了林县人民的幸福,甘冒巨大的政治风险,甘顶巨大的政治压力,毅然决然地带领大家修渠,这是何等豪气、何等硬气!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几次落泪,大荧幕上听到熟悉的林州话落泪;冯技术员身体倒下的一瞬间落泪;林州市副市长李红蕾大雨天带领抢险队搜寻失联老人和孩子时的动员讲话落泪;一个个年轻的志愿者不顾生命危险,争先恐后在林州的小无人区搜寻时落泪;三位雪鬓霜鬟的老人在大雨天不顾一切维修被堵红旗渠时落泪……感动的瞬间有很多很多。

一位英雄的共产党员,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抛开了修渠、抛开了进度,只为了“生命无价”那个初心。

在当代,李市长在别人说你是领导你别上鹰见愁时,她坚毅地说出了:“生命无价,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对百姓的奉献和牺牲。

”正是不忘人民这个初心让两代共产党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民的生命,老书记的泪水、李市长的坚毅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对林州这片土地热烈的爱!”新时代的红旗渠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奉献和牺牲!作为红旗渠的传人,我将继承先辈们的精神,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好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观后感2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终于出炉,可以逐级进行审核了!许多关注红旗渠精神传播的朋友们期盼电影《归来仍是少年》早日上映,拍一部红旗渠电影也确实是很多人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

作为一名林州人,及《归来仍是少年》的总编剧,我了解红旗渠,知道红旗渠需要用生命去书写,电影也需要带着感情去拍摄。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一】去年暑假,我来到了x省林州市。

在那一座座秀丽的山峰上,盘绕着一个伟大的工程——“红旗渠”。

你可别小看它,如果没有它,你能想象到今天的林州会是什么样的吗?如果没了它,林州市将会是一片苍茫。

在遥远的一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旱地,仅仅二十几年内就发生了五十余次旱灾。

如果村民们想吃水,就要挑着担子到几十里外的一个小井里打水,而这打水过程中丧失的人命不可计数呀!我在那里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孝顺的媳妇去打水,要知道,她打的可是八人的水呀!她走了一天,打过水回家,就在路上,她被绊倒了,水一下子洒光了,要想再去打,已经不行了——天已经黑了。

回到家后,大家都没有责备她,而她却因为给自己过意不去,跳崖自杀了。

在太行山腰有一条漳河,林州人民就想把漳河水引入林州,来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

人们在1960年二月动工了,男子汉出动了,铁姑娘也出动了,少先队员放学后也来帮忙,人们都奋战在那悬崖之上。

工具却是些麻绳,除险钩,锤,吃的是野菜,住也是在山洞里铺床睡觉,我们在景点山区的山洞里还发现了一些肮脏的被子、褥子和衣物,如果你到了这儿,你一定会被感动的。

在极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x与x连接起来。

十余年后,这项伟大的工程完工了,从那天起,便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7公斤。

“红旗渠”还有许多景点呢,青年洞、天下第一滑、天一线……。

啊!那一天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它正是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红旗渠心得[精选5篇]

红旗渠心得[精选5篇]

红旗渠心得[精选5篇]第一篇:红旗渠心得小时候,我就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的电影主题歌——《定叫山河换新装》,今日我们将在分局领导的带领下去领会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平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

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革”的迷乱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

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林县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奇迹,就算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堪称为人力、人智、人气的绝笔。

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也是相当因难的。

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

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

4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

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招展的红旗和沸腾的人群,不由感慨万分,似乎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

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我们并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对立起来,也不是要把艰苦奋斗与贫穷落后等同起来,而是提倡积极向上,坚持与时俱进。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七篇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七篇

红旗渠心得体会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数十万人苦干十年,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成了盘绕太行山,举世瞩目的引水灌溉工程一一红旗渠。

这一渠清水使林县彻底摆脱了极度缺水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改造自然环境的一大奇迹。

也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考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三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我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等进行学习后,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红旗渠精神”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保持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信念感、使命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自身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

“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不言放弃。

以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检察干部,通过进一步学习红旗渠精神,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在岗位上履职尽责、无私奉献,增强工作上的行动力,对照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学思践悟中拼搏实干,不负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

红旗渠心得体会6月16日-18日,在院里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传承红旗渠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教育培训班,并亲眼目睹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壮观,聆听了讲解员讲述修建红旗渠悲壮历程,我大受震撼,久久难以平静。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从过去到现在,林县人民一直过着“日日盼水不见水”“十年九不收,百姓逃水荒,吃水贵如油”的生活,但林县人民越是困难越向前,他们以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持之以恒的毅力,终于修成了被世人成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解决了困扰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8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渠观后感1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

6公里,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

6公里。

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观后感2为丰富和创新廉政教育活动的学习形式,提振干部职工服务温江“五个之城”建设的“精、气、神”,5月5日,区安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以“红旗渠精神”质朴伟大纯粹悲壮的情怀给予全体干部职工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

《红旗渠》主要讲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修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林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无私奉献、廉洁勤政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观看结束后,区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自阳同志提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通过观看《红旗渠》话剧,认真体会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和为民务实清廉的共产党人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和“扁担精神”融入到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压实监管责任、严格监管执法,为温江“五个之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争做践行“进取”温江精神的急先锋。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11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11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红旗渠观后感(10篇)通过参观红旗渠,了解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下面就是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红旗渠观后感,用红旗渠精神来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更多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推荐↓↓↓《狼图腾》读后感心得体会《一呼百应》观后感心得体会《为了和平》观后感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震撼心人——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直击我的视觉,真实感迎面扑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零距离感受到“人工天河”的宏伟浩大,对创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敢较天地的伟大气魄而肃然起敬。

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在已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勤劳勇敢的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峭壁之上的青年洞,此处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在这坚硬的崖壁上用尽全力也只能凿出一个小洞,更何况是凿通一条高5米、宽6.2米的渠道,这是何等的意志与精神!历久弥新——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红旗渠》纪实片和话剧生动再现了林州上下艰难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详细描述了工程背后的艰辛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让我更深切领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字字凝重,这是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汇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精神旗帜,历久弥新。

在学习期间,我们考察组先后深入林州市姚村镇史家河村、黄华镇庙黄村考察学习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地参观了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产业园、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林州人民与时俱进,发展现代产业,令人影响深刻。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1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

在观看了纪录片《红旗渠》后,把学习“红旗渠精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作为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更容易反思自己、检查自己、激励自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的成效。

我们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人民群众和我们的党一起创造了这个奇迹。

为了更好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我结合自己观看记录片《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是很受触动。

通过观看记录片《红旗渠》,使我很受触动。

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

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

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

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

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

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

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这使笔者感悟到,临泉县民政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5篇)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5篇)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34篇)参观红旗渠观后感 1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

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

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

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

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

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渠的故事。

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平时他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

有次他的这个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车当逃兵。

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

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

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

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

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

《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1距观看《红旗渠》电影已经过去两周多时间了,那些画面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那股子干劲深深震撼和折服。

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

积极想办法、跑门路。

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

到了今天,仍然给我很多感触。

林县人民如何自力更生?靠的是林县人民一股子拼劲,林县人民有“敢”的精神,“拼”的劲头,要想战胜困难、爬坡过坎,就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是一句口号,要身体力行。

畏难怕事,一事无成;敢想敢干,才能成功。

红旗渠工程非常了不起,就算现在实施起来都让很多人感觉重重困难,感到“压力山大”。

林县人民却能够历尽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攻坚克难,最终实现第八大世界奇迹。

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走着看”的观望态度,就没有了红旗渠,也就没有了人生事业的长足进步,生活很难有激情、火花。

对于我们当前,地勘单位而言,正是处于面临着职能转变、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市场萎缩、爬坡过坎的攻坚难关。

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交织。

我们大家不能随波逐流,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市场开拓、拼抢项目、账款回收等工作上,迎难而上、矢志奋斗、不懈进取,才能在这个地勘经济新常态中,逆势而上。

关于红旗渠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8篇

关于红旗渠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8篇

关于红旗渠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8篇关于红旗渠纪录片观后心得体会8篇红旗渠纪录片观后心得篇1自“国家记忆——红旗渠”观看后,至今画面还在脑海中浮现。

美丽雄伟的“红旗渠”背后还有一段振奋人心的故事,也使我感到了修建“红旗渠”时的无比艰辛。

那绵延数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修渠人钢铁般意志和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

当年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有史以来就是水源奇缺的地方。

是他们的不畏艰险的辛勤工作,是他们的不怕牺牲,最终完成了红旗渠蓝图的描绘。

让千家万户,不再取水困难,为水而争,解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让林县变成了林州,让这里越来越发达,越来越美丽!自力更生,乃是生存必不可少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便会知道什么是自信。

如果不懂得自力更生,而事事依靠着别人,就会丧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被人们认为是弱者,之后,生活中,就会越来越是低声下气,这种活法有什么意思呢?艰苦创业,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有着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没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便会不由自主的走下坡路。

反之,若是有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可以乘风破浪,更可能出人头地,编织起自己一生的梦。

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话嘛,叫“不怕苦,吃半辈子苦。

怕吃苦,吃一辈子苦。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自强不息,自然是任何人都少不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一辈辈的英雄豪杰们的传奇,才有了不断进步的人生。

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诞生一代代的人物,一代代的才人,一代代的希望与辉煌。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创业精神。

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

联想到今天,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1篇)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1篇)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1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1201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电视记录片《红旗渠精神》,收看后,我被林县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

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区,过去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资源匮乏的贫困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林县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林县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全县人民历时10年,硬是靠一双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起了157个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位于山西的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使50多万亩旱地变成了良田。

为此,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的确,红旗渠不仅是建国初期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一个历史缩影,更是改天换地的中国人奋发图强的一种时代象征。

在辉煌的壮举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看着记录片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真是令人心有余悸。

头上是巨石连连,脚下是万丈深渊,面对艰难的施工处境,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奋勇当先,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排除千难万阻,终于创造了奇迹。

今天,当我看到温柔的水脉沿着陡峭的山脉绕行时,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们,这一渠清水好似他们的满腔热血在沸腾;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奋斗的建设者们,这一渠清水就是他们辛勤的汗水在流淌;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紧衣缩食的老百姓,这一渠清水就是他们满怀期盼的泪水。

林县人民前仆后继,众志诚诚,攻艰克难,用生命浇筑了一条红旗渠,用精神铸造了一座不朽丰碑。

《红旗渠》观后感(通用14篇)

《红旗渠》观后感(通用14篇)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通用14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旗渠》观后感篇1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

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

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6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

其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

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现在的条件好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减弱,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是林县人的一种本色,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品质,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观后感篇2昨晚,在绍兴大剧院观摩了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

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精)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5篇(最新)

(精)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5篇(最新)

(精)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5篇(最新)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1震撼心人――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直击我的视觉,真实感迎面扑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零距离感受到“人工天河”的宏伟浩大,对创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敢较天地的伟大气魄而肃然起敬。

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在已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勤劳勇敢的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峭壁之上的青年洞,此处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在这坚硬的崖壁上用尽全力也只能凿出一个小洞,更何况是凿通一条高5米、宽6.2米的渠道,这是何等的意志与精神!历久弥新――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红旗渠》纪实片和话剧生动再现了林州上下艰难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详细描述了工程背后的艰辛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让我更深切领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字字凝重,这是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汇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精神旗帜,历久弥新。

在学习期间,我们考察组先后深入林州市姚村镇史家河村、黄华镇庙黄村考察学习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地参观了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产业园、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林州人民与时俱进,发展现代产业,令人影响深刻。

深受启发――通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学习,我感触颇多、深受启发,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红旗渠精神谱写了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通用7篇)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通用7篇)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10月17日凌晨6:30分,我和公司同事一起踏上了参观学习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征程。

乘着大巴,经过将近3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安阳地区林州市的红旗渠纪念馆。

一进大门,便看到一顶顶藤条编制的八斗帽、一把把磨毛钢钎、铁锤、一张张惊心动魄的画面及清晰石碑文字,还有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特别是任羊成同志的除险事迹,深深的打动了我。

红旗渠不仅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全长1500公里人工天河,更重要的是从此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在这里,我看到了勤劳的林州人民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下午两点左右,我们上了红桥,一步一个台阶,向青年洞迈进。

经过1个半小时的艰辛路程,终于来到闻名遐迩的青年洞面前。

据导游讲,当时,这段隧道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当时称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

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但是,他们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

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1973年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作为青年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林州人民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新的红旗渠精神,他们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最终引来生命之水,建成林州人自己的生命渠,创造了历史的新篇章。

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

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一、什么是观后感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二、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旗渠观后感范文(通用2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旗渠观后感1近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

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

积极想办法,跑门路。

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

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

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

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

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的观后感(通用9篇)

红旗渠的观后感(通用9篇)

红旗渠的观后感红旗渠的观后感(通用9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旗渠的观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的观后感1为何,红旗渠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的奇迹?是什么让红旗渠历久弥新,至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带着这些疑问,我踏上了“发扬红旗渠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教育之旅,去追寻前辈的足迹,重温那段艰苦又辉煌的峥嵘岁月。

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对命运的抗争。

踏进红旗渠纪念馆,我对红旗渠有了初步的感知。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红旗渠纪念馆中的这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

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

1942-1943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的4.3‰。

旱魃为虐引发的饥馑让生灵涂炭,有水才能活!正是因为林州人民对水的渴望,才有了他们与命运作出的不懈抗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他们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库,可一遭连年大旱,水源枯竭,依旧无水可用。

怎么办?引漳入林!年仅32岁的县委书记杨贵大胆决策,十万群众战太行,硬生生要在巍巍太行山上凿出希望的大渠!红旗渠是用生命铸造的奇迹。

红旗渠是一个在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不可思议的工程,堪称世界奇迹。

1960年2月,随着开山炮响,拉开了十万林州人民战太行的序幕。

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林州人民吃野菜、宿石缝、碾炸药,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

这一战,就是十年。

十年间,涌现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故事:靠着绳索终日悬荡在峭壁,清理碎石的任羊成;被洞顶坍塌夺去生命的设计师吴祖太;为完成父亲心愿13岁就上渠的张买江……还有为了一渠清水而血洒红岩、长眠太行的81名烈士。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红旗渠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旗渠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1"敬业、为民、踏实、奉献",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当代党员干部的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

当前我们正在以___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我们净化党性、纯洁品行的有力精神武器,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弘扬执政为民理念。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弘扬踏实工作作风。

踏实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百折不挠的韧劲,提前谋划、提高效率,保质保量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

在工作中多动脑、勤思考,多动手、早行动,专业、务实地做好岗位工作。

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把工作当作财富,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舞台,科学客观地看待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以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赢取人生最大的成功。

三、弘扬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讲无私奉献,奉献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无私无畏;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推诿扯皮,多一些尽职尽责;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敷衍塞责,多一些真抓实干。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该将奉献进行到底,争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篇一: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5月中旬我们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为一担水,有的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

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

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州人民决定要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

然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当中开凿一条长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特别是在60年代,其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

可是英雄的林州人民做到了,创造了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

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

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

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

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没过多久,王家庄隧洞工程发生塌方,这位当时少见的水利学校毕业生又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他的尸骨也与太行山永存。

像任羊成、吴祖太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也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英雄的红旗渠儿女,我们才能见到今天被视为奇迹的红旗渠。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使我体会到人总是要有一点干劲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才能磨砺出像红旗渠精神一样顽强的红旗渠人。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更深地领悟了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使我更加坚定了共产党的信念,抛弃不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由红旗渠精神联系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时,在面对诱惑时,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为榜样,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使红旗渠精神永活心中。

【篇二: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走近红旗渠感受时代精神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

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

”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

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40多年来国内前来参观学习的达162.4万人,现在它已成为太行山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随着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深入,我再次走进红旗渠,感受红旗渠带给我们的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精神。

一、为了群众修建红旗渠红旗渠所处区域过去是土薄石厚,贫困落后,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

由于干旱,吃水困难,建国初期,当时的林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没水吃,其中跑5里以外取水吃的181个村,跑10里以外取水吃的94个村,跑15里以外取水吃的30个村,跑20里以外取水吃的2个村。

因为缺水,林县人民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有个别地方一年洗刷次数很少,像桑耳庄村一个新媳妇因替老公公担水不小心把水碰翻,除夕之夜上吊自尽。

因为缺水,群众食不饱腹,衣不遮体,过着糠菜半年粮半年的凄惨生活,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山秃岭旱河滩;雨大冲得不见籽,雨少旱的没收成;一年四季忙到头,缺吃没穿直发愁。

”全县90多万亩土地,只有1.3万亩能浇上水。

因为缺水,群众被迫逃荒要饭,背井离乡。

全县群众没水吃的凄惨事例举不胜举。

1954年,杨贵调到林县任县委书记后,面对这种残酷情境,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带领县委一班人,跑遍全县山山水水,走完村村庄庄,调研的结果共同认为林县的致命点就是缺水,水是我们主攻的堡垒。

杨贵说,走了一村又一村,访了一户又一户,人人痛诉没水苦。

群众想水、盼水、梦求水,我们一定要“瞄准目标解决水,决心让民用上水;只要山区有了水,敢与平地去比美。

”因此,县委决定要把治山治水作为重点去抓,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口号,决定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后来更名为红旗渠。

二、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一县之力修建红旗渠是项“工程大,条件差,战线长,民工多”的攻坚战,要想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带领群众齐奋斗。

可以说,领导干部是群众的主事者,是创业的组织者,是战斗的指挥者,是行动的带头者。

正像人们所说“组织就是旗帜,领导就是标杆,干部就是榜样。

”组织作用发挥好了,就能形成堡垒,凝聚民心,同心同力,攻坚克难。

领导干部当好了榜样,将会使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魅力结合起来,感召人、引领人,在组织领导的倡导下,广大群众心甘情愿地跟着去创业。

杨贵书记为了修建红旗渠“敢”字当头,迎难而上,排除干扰,运筹帷幄,并且还挤出时间到修渠工地和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率先垂范的行为感动了群众,激发了信心。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既得带头实干,又得宣传群众共同干。

正如古人管仲说的,“口能言者,身能行者,国之宝也”。

可以说,“讲是务虚,干是务实;光虚不实,难出成绩;光实不虚,力量不足;虚实结合,才有合力。

只要能说能干,言行一致,就会众心所向,合力取胜。

”在修渠工作中,领导干部们在带头实干的同时,注重宣传教育和组织建设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

三、依靠群众修建红旗渠有道是“依靠群众威力大,艰难险阻都不怕。

”在修建红旗渠的艰难条件下,广大群众动脑想法,开拓进取,做到了“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工具自己找。

”土法上马,人海战术,就地取材,用石当料,把红旗渠建造成了与太行山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林县修建红旗渠工程,是与大自然展开的一场大决战,先后参战人数有30多万人。

全县人民群众凭着一把大锤,一根钢钎,一双大手,一个梦想,发挥大智大勇,进行顽强拼搏。

硬是在太行山上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总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7座渡槽,打通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可以北从哈尔滨,南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

红旗渠修成后,54万亩土地得到了灌溉,5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粮食由亩产200斤,提高到了1000多斤。

彻底改变了林县的落后面貌。

可以说,红旗渠的建成是走群众路线的产物,是依靠群众力量的结晶。

正如刘云山同志视察红旗渠时讲的“红旗渠为什么能建起来?就是靠的一种理想,靠的一种精神,靠的一种信念。

红旗渠实际是林县人民的梦,梦什么呢?就是梦这个水,最后终于实现了,这就是梦想成真。

”事实证明,根基在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力量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能创造人间奇迹。

红旗渠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鱼水相傍,血肉相连的关系,互相依靠,不可分割。

干部离不开群众,群众也需要干部,没有群众的支持,干部就无法工作。

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扎实工作,干事创业,争取为群众追求的美好梦想多做贡献。

【篇三: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在建党94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奔赴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市,参观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

当我们乘车向红旗渠进发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巍峨耸立,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像一条看不到首尾的白色丝带,静卧于群山峻岭之间,将山里人对外界的好奇和向往变成了现实。

我们的车子顺着弯道不停的扭转,坐在车中感觉左摇右晃得厉害,让人联想到山里人生活的不便,以及开山修路时的艰辛。

我们跟随导游,登上了一直向往亲眼看到的红旗渠石墙,顿时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庄严的神秘感涌上心头。

**依山势蜿蜒于太行山腰,头上是陡峭的石崖,渠外侧是高高的山坡,渠内流淌着红旗渠引来的幸福水。

脚下石板上数十年前刻下的村名和打磨的图案,渠上名人提字的碑刻,山崖上的领导人和名人留下的赞词,山岩下数十年前修渠工人睡过的草席等等,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教育着每一个人。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人称为生命渠。

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自然灾害,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还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

解放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人间**,将滔滔的**河水引进了干涸的林县大地,灌溉浇灌了几十万亩田地,彻底改变了林县贫穷落后、缺衣少穿的面貌。

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们知道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

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

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

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水草充饥。

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最险要的路段青年洞,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上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在红旗渠参观学习过程中,我心潮澎湃,不断地被那些年轻的生命和感人事迹所震撼,这使我愈加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

红旗渠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