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整理笔记(精华)
行政管理考研人大行管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状元笔记
第二讲本书重点章(第四、五章)★一、第四章模型及理论第一节(定义+评述+有效性区分)1.模型、具体模型、抽象模型定义模型是现实世界部分化、序列化、简单化和抽象化的代表。
模型突出了原型的本质特征,忽略了次要因素,使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现实世界更易于为人们所把握,模型作为研究原型的中介,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分析和理解研究的对象,有助于人们解释和阐述研究问题。
模型可以分为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
具体模型主要指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示意沙盘、模型飞机、交通地图等。
这些模型对原型是一种形象的说明,使人一眼望去就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突出表现了模型的相似性特征。
抽象模型是指用语言、符合、图表、数字等抽象形式反映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对模型怎样评述?①没有简化和抽象,我们就难以认识复杂②要注意“错置具体的谬误”。
在政策研究领域,我们不得不非常谨慎的对待模型所代表的真实,这种真实往往只是一种主观的建构,是人们对复杂现实的一种人为的想象。
3、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①排列并简化现实②认定重要层面③符合社会现实④提供有意义的沟通⑤指导调查和研究⑥提出一定的解释:对公共政策提出一定的解释第二节(10种)1、传统理性模型的内容、条件、缺陷、步骤及优缺点(1)内容:决策追求最优解任何决策都是目标性的行为,达到目标当然会有多种途径和手段,所谓理性的选择就是要做出最大价值的选择,即选择达到目标的最有方案。
(2)条件:①把决策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②决策具有绝对理性③决策目标单一、明确、绝对④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⑤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3)缺陷:3、2、2、4、5(4)步骤: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排序选出最优方案(5)优点:人们总是在追求尽善尽美中得到较善较美的缺点:缺少实践基础,且其前提假设有错误。
2、有限理性模型的内容、表现、基本问题、优点(1)内容:决策追求满意解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行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1.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1)行政管理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2)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之中,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
(3)行政管理的实践和改革呼唤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创新。
2.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发展状况(1)行政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行政管理学真正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的创建,发生在美国。
原因如下:①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立国较晚,历史还不太长,所受的旧传统束缚少,创新和进取精神强。
②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工商业都很发达。
科学管理也首先用于工商管理,促进和加速了行政管理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强烈呼唤行政管理改革。
③美国依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建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④美国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有一批重量级学者,在酝酿和创立行政管理学的早期,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如威尔逊、古德诺、怀特等。
(2)行政管理学科发展要注意的有关情况①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吸收邻近、边缘、相关、交叉、渗透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财政学和新科技等知识。
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②在同类即管理类学科,尤其是管理科学和企业管理中,有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与行政管理有相通之处,应对其发展动态密切留意,从而受到启发。
③学科的国际化,使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各国学者的意见和经验。
④学科的应用性,要求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弄清国情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这门学科。
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1)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①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是行政管理的主体;②国家和社会的法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是行政管理的客体;③公共管理必须共同遵守民主法治这一根本原则,行政管理更要率先示范;④行政管理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笔记十三(行政管理学)、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笔记十三(行政管理学)、考研参考书及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行政管理学笔记(夏书章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三章行政监督一、名词1、行政监督: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检察和督导活动。
2、行政权力:是行政管理主体管理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约束力,它是由社会共同需要产生的、目的在维护公共利益和维持、调整与管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
3、分权制衡理论:也称权力制约论,它是西方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和均衡的理论。
4、人民主权理论:是西方思想家基于社会契约论和主权论提出的民主理论,是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认为人民拥有主权,国家的权力源于人民权力的让渡,因此,人民对国家有天然监督权。
5、行政监督体系:指具有法定监督权的多元监督主体在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时的任务和权限划分体系。
6、自由裁量权:指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依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的条件、自行选择行为方式和自由作出相应决定的权力。
7、行政管理内部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半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行政部门对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它是行政管理系统内部建立的检查、监督等自我约束、制衡等自体监督体系。
8、一般监督:指基于组织层级和隶属关系,上下级行政管理机关间、同级行政管理机关间以及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自身或公务员进行的监督活动。
9、专门监督:指在行政管理主体内部设专门监督机关,即专门监察机关实行的监察活动。
10、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11、特种监督:指行政管理主体内部依法实行的针对某种专门的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的专业性监督。
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 彼得的彼得原理)【圣才出品】
第19章彼得的彼得原理19.1复习笔记一、彼得原理的基本要点1.含义彼得原理是指在实行等级制度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都会晋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
彼得认为,这一原理对于所有的组织都具有适用性。
2.要点彼得原理假定,组织不断地追求,要其成员取得更多的成就。
为此,组织提升了那些胜任原来工作的人,以便他们干得比以前更为出色。
这样,胜任新工作的人又有资格提升到更高的职位,直到他所做的工作超出他的能力范围,而他的所为无法再使他提升为止。
可是,这时他已被提升到了他所不能胜任的那一级职位。
3.彼得原理成立的条件(1)组织的等级机构中有足够的职位供其成员提升;(2)组织成员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这些提升。
4.使组织成员更快被提升到其无力胜任的职位上的方法(1)“拉”。
指组织成员通过与等级制度中其职位在其上面的一个人的血缘、婚姻或熟人关系而得到提升。
(2)“推”。
常常从组织成员对培训和全面的自我完善那种变态的兴趣中显示出来。
在彼得看来,“推”的作用被夸大了,因为在实际情况中,“推”的力量常常被“论资排辈”的反作用力所抵消;而相对来说,“拉”的方法受论资排辈的影响当然要小得多。
二、德莱尼对彼得原理的进一步阐释1.要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莱尼认为,在人们的生涯中,都无法达到希望的顶峰。
有许多原因使得无论多么刻苦努力,也无济于事。
高职位需要人们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极少有人能将之集于一身。
阻碍升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这样高的职位超出了能力。
如果某人被提升到他不胜任的职位上,他不仅不能获得成功,反而时时被工作困扰、痛苦不堪。
2.德莱尼列出了不胜任工作的人所具有的一些典型征候(1)总是说“我太忙了”;(2)过分关心细枝末节;(3)不知道应该干什么;(4)过于敏感和不安;(5)工作津贴问题;(6)逃避责任;(7)急躁和软弱。
三、简评1.积极性彼得原理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最基本的人事行政原则,即知人善任、适才适用。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专长和能力、志向和条件,做到才以致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
第十章政府公共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10.1 复习笔记一、政府公共关系1.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和特征(1)政府公共关系的含义①政府公共关系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管理活动。
②政府公共关系(简称政府公关)是公共关系学的一般理论在政务活动中的运用。
a.从静态看,政府公关主要指发生在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的行为与状态;b.从动态看,政府公关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c.从管理角度看,政府公关是一种管理职能,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间的传播沟通行为与状态进行管理,以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最终达成政府目标。
③政府公关是特殊的管理职能a.从管理活动范围看,政府公关对外传播政府的信息,代表政府组织与公众沟通;对内表达公众意见,代表公众与政府组织沟通,有中介性的特征。
b.从管理方式上看,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运用各种传播媒体去实现政府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传播甚至强制性灌输。
c.从管理内容和过程看,政府公关是对政府组织与公众间信息互动的目标、对象、媒体、资源、过程和效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整合、实施、控制、评估和监督。
d.从管理价值取向看,政府公关追求的是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即政府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2)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①主体的权威性政府公关的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主体即各级政府机关和全体公务员。
狭义主体有两类:a.公关性质很强的政府机构;b.直接以“公共关系”命名的政府机构。
与企业、社团等公关主体相比,政府公关的主体更具有权威性。
这种权威性来源于政府所拥有的公共权力。
政府的权威性使之习惯于采用强制手段来推行其“产品”(最主要的是公共政策),容易疏忽交流、沟通等。
②对象的复杂性政府公关的对象,即行政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与传播的公众对象,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个方面。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伦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行政伦理11.1 复习笔记一、行政伦理概述1.行政伦理:兴起背景与发展态势(1)行政伦理的概念行政伦理是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系统内部成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行政伦理取决于现代民族国家中政治—行政的紧密关联性,国家意志的执行和国家意念的表达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所以行政伦理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政治伦理。
②就行政主体的有机构成讲,公共行政伦理由行政组织伦理和行政人员伦理构成。
③在行政伦理的规范表现形式上,行政伦理由主观伦理意识、习俗化的伦理规则和制度化伦理法则等构成。
(2)行政伦理的兴起背景①从行政伦理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上看,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之所以首先出现在美国,是由美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②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原来的伦理受到了挑战。
③随后,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结构理论在美国产生重大影响。
④直到20世纪70年代,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行政学理论框架遭到猛烈抨击,来自两方面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问题:a.对行政人员自由裁量权的“发现”;b.对行政职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从政治实践角度来看,水门事件成为行政伦理学科产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3)20世纪后期至今的行政伦理研究新迹象①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公共行政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化,实际上是在科学化、技术化的基础上转向伦理化,服务导向注定的“关系”格局是这种转变最强有力和直接的动力。
②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管理行政基本上是效率导向的行政。
20世纪后期,公共行政的公正问题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共行政实质含义化的有效矫正,它引导公共行政致力于恢复其公共性的本质。
③在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只有致力于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才足以保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健全视角,也才是真正保证公共行政研究的合理化方向。
④确立合作和信任的新型整合机制公共行政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a.要实现对自身体系的优化整合;b.通过自身的优化整合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
华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七(公共管理学)、考研参考书及考试科目、考研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
华南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笔记七(公共管理学)、考研参考书及考试科目、考研复试线、考研复习规划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第七讲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学习要点●公共权力的形成与发展●公共权力的概念与性质●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统一●公共责任的性质与落实●对公共权力监控的概念及监控机制第一节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一、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一)公共组织发展及公共权力的形成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者或公共组织影响其他个体或组织的能力。
(二)公共权力的内涵及其特性1. 公共权力的内涵(1)公共权力的拥有者是全体社会成员,而行使者是公共管理者;(2)公共管理者获得的权力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授权赋予的合法权。
(3)公共权力的最终作用对象是公共事务。
(4)公共权力的目标是谋取公共利益。
2. 公共权力的特性公共权力与一般权力相比具有其特性:(1)社会性。
(2)政治性。
(3)工具性。
(4)独立性。
(5)多元性。
(三)公共权力与公共责任的统一二、公共责任的性质与落实(一)责任的概念责任(Responsibility)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主观责任(Subjective Responsibility)和客观责任(Objective Responsibility)客观责任的具体形式有两个方面: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二)公共责任的性质1. 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
2. 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
3. 公共责任是监控与约束的条件。
(三)公共责任的落实1. 公共责任的分配应当清晰明确,而且分配关系是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对应,即拥有多大的权力必须相应课以多大的责任。
2. 公共责任与公共权力的落实必须通过监控方式实现。
3. 落实公共责任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
4. 公共责任的落实需要兼顾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的落实与监控。
第二节公共权力的监控一、对公共权力监控的含义定义:对公共权力的监控是指包括公共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监控主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控制。
2013行政管理学笔记(选择题)
行政管理學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名词解释】行政管理: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物及其内部事物管理的总和。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国会)、行政机关(内阁及其领导的部门)和司法机关(法院)中国的政权机关由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单选】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单选、多选】行政管理的对象为社会公共事物和政府内部事物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或执行政策的活动【单选】行政管理是行政管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行政管理学即属于管理学科的分支学科,又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综合运用学科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单选】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为伍德罗.威尔逊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古典学派的代表人:威尔逊、古德诺、怀特、法约尔、韦伯和泰罗1887年威尔逊《行政研究》孟德斯鸠提出来“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原则1900年古德诺继威尔逊后《政治与行政》,提出“两分法”1926年怀特《行政学导论》第一次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行政管理学体系1927年魏洛《公共行政原理》1916年法约尔发表的《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提出管理应拥有的五大基本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德国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组织理论:魅力权威、传统权威和理性权威美国人泰罗开创了管理科学的新时代标准化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早期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理论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理论假设,依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多层次需要组成决策学派西蒙管理就是决策被称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系统学派奥地利贝塔朗菲创立了一般系统论,雷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卡斯特的权变理论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和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英国撒切尔后现代行政理论的核心概念:“公共能量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政管理理论共同的特征是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和市场机制第三节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和意义【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法【多选】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规范方法、经验方法(也称实证方法)、案例方法、比较方法第二章行政环境第一节行政环境的特点和类型【名词解释】行政环境: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和情势的总和【多选】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包括:复杂性、相关性和综合性、层次性、动态性【多选、简答】行政环境的类型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可划分为自然行政环境和人造行政环境2.据对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层次,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可划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单选】与行政系统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关系最为密切、影响最为直接的行为环境类型为人造环境或者说是社会环境。
2014-夏书章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第六章人事行政人事管理的概念和职能.一.概念.人事管理是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它既是指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即如何让人做事和事得其人,所谓人事两宜或适人适事,又指一门科学,即研究人事管理活动的科学.二.人事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招聘即根据工作岗位对任职者的资格要求,通过积压种渠道和方法选拔人员,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2.调配.员工能力和和其他素质随时间的推移和主客条件的变化处于动态之中,这就需要人事管理工作者去发现这种变化,并结合组织管理的实际,适时调整其工作岗位,从而达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所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得其人.事尽其功"和谐的人事境界.3.培训.首先,当新员工进入组织后,人事管理体制的一项迫切工作便是根据组织管理和工作的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组织文化.涉及员工的各项管理制度.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等,使其尽快融入组织和适应工作岗位,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其次,当员工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动后,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最后,为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使其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也需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和再培训.4.考核.员工任职上岗后,为促使其按期按量按质完成工作任务和目标,需要对工作效果进行考核或评诂,然后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群体向上的积极氛围,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5.薪酬.员工其职能,需要给予应有的报酬,解决员工本人及其供养人口的物质需要,而使员工安心工作.6.劳动关系管理.员工进入组织后,就与该组织形成契约基础上的劳动关系,因此,人事管理的一个必要的职能便是对这种关系实施管理,包括劳动合同管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劳动争议与处理等.人事行政企业人事行政相比较的特点.1.管理对象不同,我们人事行政的管理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企业人事管理的对象则是在某一企业任职的工作人员.2.管理权来源不同.人事行政管理权来自国家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授予,是国家行政权的一部分,管理主体是代表国家及其行政机关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一种管理.企业的人事管理权来源于对企业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而产权和经营权视经济成分的不同而不同,如股分制企业的人事权掌握在由股东组织的董事会;如在私有企业,其人事权则掌握在私营企业主手里.3.权威性不同,人事行政的管理主体一般企业不同,它是们拥有一定国家权力的政府机构,行使的是国1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家权力,而国家权力有高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力.这一点使其在与管理对象的关系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等性,以一种主权者的身份凌驾于管理对象之上,如在确定作用条件.工作环境.报酬待遇等方面被管理对象往往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力,必须服从管理主体的强制性安排.而企业人事管理的管理的管理对象对这些方面有选择的自由.4.性质不同,人事行政有明显的公益性,而企业的人事管理则主要体现自利性.5.复杂性不同.政府组织的管理模式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不是企业组织所能比拟的.再如政府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不同,企业更多的是关注效率问题,而政府不仅要关注效率,更要关注公平,衡量起来就更加困难和复杂.6.法律规范不同.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其辖范围的人力资源,这是又一大特点.虽然私营的人力管理管理也要依法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的劳动法,但法律往往只是规定了最低要求和标准,因而使企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在公共部门,法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个别环节都有严格规定,人用单位往往没有很大的自主权. 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在的区别.1.工作性质和地位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行政事务性工作,活动范围有限,短期导向,主要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人事部门扮演的是人工成本的"成本中心"的角色;而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以人的能力.创造力和智慧潜力的开发和发挥,扮演的是增加产出的"利润中心"的角色. 2.内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存在于雇用关系从发生到结束的运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而且纵深发展,大大拓宽了原有人事管理的内容,形成全方位的管理.3.任务不同,传人事管理以物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种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减少人工成本.而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最重要的资源,把开发这种资源的潜力当作重要的任务.4.职责分担不同.传统人事管理职责主要幅人事部门承担,告诉管人与管理事的脱节.而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其放射性和渗透性,及各部门主管承担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职责,实现管理人与管事的统一.人务资源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形成战略同盟关系,并为它们提供智力支持.5、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传统人事管理强调标准化式的管理,管理手段较为刚性,主要运用行政命令的办法.而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管理的人性化,理解员工的需要,采取柔性的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注重人关怀.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及特点.一.在西方国家,政府人事管理领域的典型制度是公务员制度.西方国家通常把通过非选举程序产生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称为公务员,管理这人类人员的制度称为公务员制度(又称文官制度).二.概括起来,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产生,承担政治责任,任期随着选举的胜负而进退.事务官司能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产生,不随政党进退,实行职务常任.2.强调政治中立.它是指事类公务员不参与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坚持政治中立有利于公务员以超脱党派斗争的公正态度处理公共事务,保证政府工作的正常秩序.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这是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又一重要原则.4衽功绩制原则.以公务员工作实情和能力作为公务员工资.待遇和级别升迁的依据.这对提高公务员素质和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都起到积极的作用.5.强调官风官司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不少国家还在法律上对此做出规定,以强化公务员队伍良好的职业操守.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和发展及特点.一.建立和发展,1.从1984年至1986年,起草《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行政管理学》第五章笔记 行政领导
第五章行政领导第一节行政领导概述一、领导的含义及其特点1.领导的含义及其特点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为过程。
领导按权力基础进行分类,有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按行为发生的层级分类,有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领导;按行为发生的领域分类,有政治领导、行为领导和具体业务领导等。
2.领导的特点①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此系统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个要素构成。
②领导是动态的行为过程。
客观环境具有二重性(自在性和为我性),领导活动主体作用于客观环境的过程,表现为客观环境由“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
③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
领导主要处理带有方针性、原则性的重大问题,独立性较强。
④领导是体现高度权威的管理活动。
领导权威表现欲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既反映领导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被领导者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与服从。
3.“领导”与“管理”①在广义或外延层次上二者具有相等性。
在现实活动中,存在着包括决策及其实施的领导,即广义的领导;也存在包括决策执行和决策制定的管理,即广义的管理。
②在狭义上二者具有本质的差异性。
领导是决策,管理就是对决策的执行。
③二者广义和狭义的混合关系。
“管理”也是“领导”,只不过不是一般的领导,而只是低层次的领导。
二、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1.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含义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是领导、管理工作科学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其含义是:领导、管理者应由无专业业务知识转变为具有业务专长,再由具有业务专长转变为有领导、管理工作专长。
2.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的意义①在实践方面,准确地认识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领导、管理效能。
a.领导、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需要;b.纠正被扭曲的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标准,是科学选材用人的需要;c.有利于提升领导、管理者的专业素质。
②在理论方面,准确地认识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有利于领导、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决策与行政目标、行政计划)
第十章行政决策与行政目标、行政计划10.1 复习笔记一、行政决策1.行政决策概述(1)行政决策的含义和特点①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②行政决策的特点a.行政决策主体的特定性与其他决策不同,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b.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其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即除国家法律另有规定之外的一切社会公共事务,都需要通过行政决策加以解决。
c.既定行政决策的权威性既定的行政决策不仅对行政组织的内部成员,而且对各级行政组织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具有约束力,表现出行政决策的一定权威性。
(2)行政决策的类型①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分为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②依据行政决策涉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战役决策和战术决策;③依据决策目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④依据决策条件和结果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⑤依据决策目标要求,可分为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
(3)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①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决策是行动的先导,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首先依赖于行政决策。
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都是为实现决策目标服务的,各项职能本身也都有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有各自的决策。
②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行政决策的正误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这已为行政管理实践所证明,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阶段①决策者必须培养自己从资料海洋中采集重要信息的技能和对各有关因素的警觉,学会寻找问题的各种方法,如例外原则、偏差记录、组织诊断等,力求及时发现矛盾,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
②发现问题之后,紧接着就是确定目标。
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行政0803班第二章行政环境一、名词解释1.行政环境指政府管理的环境,即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能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
2.自然环境指在行政系统外、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事物。
它包括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两方面。
3.社会环境指在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4.经济环境指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次环境,它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经济要素的总和。
二、问答题1.简述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外部环境创造了行政系统,而行政系统反过来又改变了外部环境。
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
行政系统作为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投入。
行政系统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
2.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经济环境中的各经济要素可概括为生产力(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与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两方面。
生产力发展状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制约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另外,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3.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①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②政体决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③政党体制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④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⑤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⑥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⑦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补:广义的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政党、法律、选举和官吏制度等;国家制度包括政体、国体(基本政治制度)4.民族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系统的民族环境是由民族的人口与分布、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与传统、民族的矛盾与斗争等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徐晓雯《行政管理学》(第2版)(行政改革)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④许多公共组织没有竞争的对手,公共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专业人员,他们很难被 公之于大庭广众,并且善于耍弄手腕,外部的改革者难以立足;
②内涵型行政改革
指以调整行政管理职能,调整行政权力结构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行政管理体制变化为主要
内容的行政改革。
(2)单一型改革与复合型改革
①单一型改革
指一般不与行政改革以外的事情发生直接关系,而独立进行的改革。这种类型的行政改
革一般不会引起强烈的社会震动和其他反应。
②复合型行政改革
指行政系统内部某一要素的改革要与其他部分相互配套的改革,或者与其他社会性政
(4)行政文化的更新
行政文化更新的核心内容表现为行政伦理或者行政道德的探讨和重塑。行政文化对行政
活动的影响与制约作用,行政改革深层次的和持久的推动力。
4.行政改革的类型
(1)外延型改革与内涵型改革
①外延型改革
指以改变政府行政机构的外部规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如行政机构的撤销、合并,行政
单位的增减,人员的精简等。
总目标的行政改革。这种改革具有连续性、渐进性、社会震动较小、见效慢等特点。 5.行政改革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①是行政改革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相适应,行政改革不能孤
立地存; ②是行政改革必须协调好行政内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改革之间的关系。 (2)科学性原则 ①行政改革方案要经过科学的论证,不能只凭经验决策; ②改革的组织、协调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又要依赖于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③对于行政改革效果的控制要尽可能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3)观念先进原则 行政改革,不仅仅是结构的改变、人员的变更、权力的分配,同时也是一场意识形态、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内容总结
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内容总结一、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行政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计划、领导、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行政管理理论则是研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的理论体系。
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公共管理、政府管理和行政组织管理等。
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的活动,政府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行政组织管理是指管理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活动。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理论阶段和现代理论阶段。
传统理论阶段主要包括经典行政学派和行政行为学派,现代理论阶段主要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和领导理论等。
二、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实证研究法是指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观察来获取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以验证理论的方法。
理论分析法是指通过对理论进行分析和推理,来发现理论内在的规律和方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来发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理论、决策理论、领导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和变革管理理论等。
组织理论关注的是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决策理论关注的是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情况时做决策的方法,领导理论关注的是管理者如何有效地领导团队和组织,绩效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评估和激励绩效,变革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组织变革和发展。
三、行政管理理论的现实应用及发展趋势行政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和运作中。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全球化、数字化和社会化等。
全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与国际接轨,以应对全球化挑战,数字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社会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需要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四、行政管理理论的启示和思考行政管理理论的学习内容对于提高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行政管理学》夏书章经典笔记
1.行政管理的概念: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2.美国的首先把行政管理学把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情况原因.1)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立国较晚,历史还不太长。
因而较少受旧传统的约束和影响,不那么保守,容易发挥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优越于封建社会的创新,进取精神.在新学科的建设方面,也就较少框框,包袱,敢想,敢闯.2)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历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工商业都很发达。
于工商管理的研究可以说是一马当先,那是资本主义竞争所造成的。
科学管理也首先用于工商管理,促进和加速了行政管理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更重的是经济发展强烈呼唤行政管理改革。
3)美国依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建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可是,在实际运作中,强总统制较为突出,行政权力和行政作用不可低估,人们通常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于行政方面,并在行政方面多下功夫,包括对行政管理改革的研究.4)美国政治学和法学方面,有一批重量级学者,在酝酿和创建行政管理学的早期,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威尔逊被认为是开行政研究先河的先驱者.3.我们把研究行政管理学的视野放宽一些,需要注意的是:1)学科的结合性要求吸收邻近,边缘,相关,交叉,渗透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财政学和新科技等知识.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2)在同类即管理类学科中,尤其是管理科学和企业管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颇有可以相通之处,应对他们的发展动态密切留意,从而受到启发。
如果知识管理便的兴起便是一例。
3)学科的国际化使我们大开眼界,看到各国学者的意见和经验,可大参考借鉴。
我们实行洋为中用,人家也在实行中为洋用.国外出现孙子兵法管理学派也不奇怪.4)学科的应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弄清国情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这门学科。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5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办公室管理与后勤管理)
第十五章办公室管理与后勤管理15.1 复习笔记一、办公室工作的性质与任务1.办公室工作的性质(1)政策性办公室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办公室作为行政机关、行政领导的综合管理机构,是各级行政机关和领导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法令,以及制定政策的重要部门。
它在政策和法令的贯彻、执行过程中起辅助性作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协调功能。
(2)协调性办公室的工作与仅负责某一方面工作的职能部门不同,其要协助领导者协调其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协助领导者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协助领导者办理涉及全局的任务或事务。
2.办公室工作的基本任务(1)日常性工作①公文处理。
包括对外公文、内部公文的撰制和外来公文的处理工作。
②会议工作。
包括协助领导确定会议的议题和日程,发送会议通知及入场券,安排会议日程与布置会场,起草、处理和归档会议文书,安排食宿、交通,管理财务、医疗卫生以及会议的保卫工作等。
③信息处理。
办公室的信息处理,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传递和反馈、信息网络、信息加工和信息储存等。
④机关事务管理。
包括物资、财务、服务后勤管理和协助接待工作等。
⑤印章管理。
包括印章的刻制、颁发、保管、使用和销缴等。
⑥文书档案工作。
包括文书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等。
⑦信访工作。
包括来信、来访的受理、处理、查办等。
⑧机要保密工作。
包括各种密级文件、资料的管理。
⑨公关工作。
包括处理与外单位或群众的关系、联系工作。
公关工作事关本机关、本单位的形象,事关本机关、本单位的工作能否与社会公众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是否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综合协调工作①工作任务的协调。
办公室或其工作人员常以参与或牵头的方式,组织有关部门完成各项工作或任务。
②管理事务的协调。
这是办公室通过联系、沟通、调解、协商等方式,以解决领导机关及其所属机关之间,机关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的一种管理工作。
③领导关系的协调。
办公室工作人员,特别是秘书长和办公室负责人,通过协调以沟通领导者之间的联系,消除误会或隔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徐双敏《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 行政法治【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行政法治12.1 复习笔记一、行政法治概述1.行政法治的内涵行政法治是指行政机关的活动都受到法律的控制。
行政法治是法治在行政领域的具体化,行政法治是法治国家各方面基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法治思想是法治思想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法治的“普遍服从良法”的精神而形成的原则和原理,也就是指政府行为受到正义之法的约束。
行政法治的内涵:(1)行政权的运作受法的控制。
(2)行政所依之法为良法。
(3)严格执法。
(4)重视价值的多元性,关注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
2.行政法治的基本环节(1)行政立法行政立法即制定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
行政立法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
行政法治的核心是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
(2)行政执法行政执法即将行政立法确立的法律、规范等适用于行政活动的实践。
法解决法的实施问题,即将立法确立的准则、规范、基准、规则适用于人们的实际社会生活,适用于实际的社会关系调整,使法律文本的规定在人们的实际行为中得到遵守、执行,在各种相应社会关系的发生、进行、变更和消灭的过程中得到贯彻、实现。
(3)行政救济行政救济即对行政执法行为所造成的侵害予以法律上的补救。
现代法治要求必须对执法行为所造成的侵害予以法律上的补救,即“法律救济”。
3.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1)行政法定原则①职权法定职权法定就是指任何行政职权的来源与作用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否则越权无效,要受到法律追究,承担法律责任即。
行政职权法定,是“公共权力法定”这一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具体化。
对行政机关而言,“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活动,非经法律授权不得行使其职权。
②法律优先法律优先是指法律对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具法律优先的地位。
就实质而言,法律优先强调的是法律的位阶体系。
法律优先强调的是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所制定的法律规范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否则无效。
③法律保留法律保留是指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则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机关作出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①与立法、司法对应的“行政”近代英国洛克所著《政府论》,将政府(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
法国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思想。
②与政治对应的“行政”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行政学首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如:威尔逊、古德诺等人提出。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③与管理对应的“行政”美国学者古立克认为,行政是有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等功能构成的一个过程。
一种观点: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都可以成为行政活动。
另一种观点:行政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即有关公共事务的管理。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个英语单词一半被译为公共行政。
在80年代,这门学科的名词由公共行政学改为行政管理学。
(曾50年代中断,80年代恢复)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
行政管理特点:①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②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③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二、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1、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2、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一系列活动,以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科。
3、行政管理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在政府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因此,它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
三、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行政管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二,是政府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
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行政管理学及其发展古德诺所著《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提出政治与行政“两分法”的观点怀特《行政学导论》一书中,把复杂的行政要素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四大部分。
法国的法约尔首先提出了有关管理的功能理论,认为管理有五大基本功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后提出了著名的有关管理的14项原则:分工、权力、责任、纪律、命令一致、指挥统一、公利先于私利、报酬、集权、等级制、秩序、公正、主动精神、集体精神。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了三种权威形式,即:魅力权威、传统权威和理性权威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行政管理学及其发展决策理论学派的行政管理学——决策是整个行政管理过程的中心系统理论学派的行政管理学——奥地利生物学家希·冯·贝塔朗菲创立了一般系统论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管理学及其发展后现代公共理论——公共行政必须回应公民的个性化的公共需求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核心概念——公共能量场其实只是强调公共行政是一种针对特定事件的特定行为,强调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普遍参与,目的在于为公民提供个性化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
※行政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984年8月,有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联合发起召开了全国新的行政管理学研讨会,并正式宣布着手筹备建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作为试点单位在当年招收了行政管理本科学生。
1988年行政管理专业被正式列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目录。
2001年我国开始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生(MPA)。
第三节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与意义(一)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实践——理论——实践”和“理论——实践——理论”是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根本方法在研究行政管理学和学习行政管理学两个不同过程中的两种不同形式。
(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规范方法规范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着眼于建立行政管理学的学术规范,即一般理论和基本原则。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行政管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是规范研究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有助于探讨行政价值,有助于建立系统的行政学术规范;其不足在于对行政管理实践研究不够具体,所建立的所谓具有普遍意义的行政原则其实并不适应各种不同的行政环境。
2、经验方法经验方法也成为实证方法,这种方法是在20世纪20-30年代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实证方法或称之为行为主义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社会科学中已占主流地位。
其特点是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只注重对事实的描述,而回避事实背后的规律,即只注重对“是什么”的研究,而不关心“为什么”;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过程中,这种方法也只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描述,指出人们“是如何”行动的,而不关心人们“应该如何”行动,因此他们往往忽视对人们行为价值的研究,特别是早期的行为科学更是如此。
3、案例方法如果说规范方法主要注重与事物的共性即规律性的研究的话,那么案例方法则主要注重与个别事例的特殊性的研究。
4、比较方法对同一个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现象的比较成为横向比较或共时性比较,对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的比较成为纵向比较或历时性比较。
在研究和学理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共时性比较和历时性比较。
在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公时性比较和历时性比较都是必要的。
通过共时性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行政管理的共性和差异,可以明确我们应该从其他国家的行政管理中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第一节行政环境的特点与类型一般认为,只是在一般系统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之后,环境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开始受到社会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重视,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行政生态模式弗里德·雷格斯(Fred W·Riggs)真正使行政生态研究成为一门系统的行政学分学科并使其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雷格斯提出了著名的较为系统的行政理论模型,也就是“融合-棱柱-衍射的行政模型”。
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
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棱柱型行政模式):由于其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过渡型社会里,行政行为有几种常见特性。
首先,该社会的行政行为已出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但又未能有效实现完全的或者说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往往难以与其他社会行为区分开来。
其次,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设立,但不能正常运作,功能有限,许多职能的发挥还需要由其他社会机构,甚至是宗族、同乡会等传统势力的影响而不能起到应有的规范及约束作用。
往往成为摆设,形同虚设。
第二节经济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经济环境及其构成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基本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经济力量、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
二、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所谓经济力量,即指行政西戎所处社会系统的总体经济实力,包括总体社会生产能力与社会财富总量。
(二)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三)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四)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发达程度,由于科技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产能力。
首先,行政系统运转协调,行政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功能、结构、运行程序与规则等制度化保障,也离不开高效技术系统的支持。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社会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今天,行政系统日益离不开由克重高科技及其产品建立起来的高效率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典型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现实。
其次,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会对行政系统结构产生巨大冲击。
高科技机械设备的运用,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处理系统软件的引入,这将节省许多中下层人力资源的使用需求;但在高层却因为需要处理的信息与决策事务在质与量两个方面的剧增,行政系统对高层决策及专业人才自愿的需求热热扩张。
这将不仅有助于实现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而且使得其结构有可能有传统的金字塔形结构转化为上、中、下层规模相近的梯形乃至于长方形结构。
三、最后,这些结构变量的改变又会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形式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产生相适应的以分权化为去想的变革。
第三节政治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一、政治环境及其构成行政管理的政治环境是指处于行政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行政系统的产生、存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的集合。
尽管有关政治的认识千差万别,但是,现代政治与行政学界一般都认为,行政系统是政治系统的一个重要则称部分。
因而,特定政治系统之中,与其行政系统相并列的其他部分共同构成了该行政系统的政治环境。
正因为如此,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其他因素,政治环境因素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更为密切,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往往也更为直接。
二、政治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国家权力组织形式:包括狭义的整体概念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是某一层级政府内部国家权力在立法、司法与行政等权力机构之间的配置方式及其制度体现。
这方面内容实质上就是国家权力的很相配执行时及其制度体现。
*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现代意义的政党是指在某种政治体系中,通过控制或影响政府决策,以期取得和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政治组织。
一般认为,通常所说的政党制度是从较为广义的角度来讲的,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现实中的政党政治格局及其运行情况;另一方面则是指经由法律规定或实际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尤其是执政与参政的方式、方法与程序等方面的制度性规范体系。
*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社会团体是两个以上的社会成员基于资源,为实现某种共同利益要求而结成的一种社会组织。
不同社会中,自然团体(如家庭)与社会团体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不一样。
*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第三章行政权力行政管理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行政权力的运用过程。
第一节行政权力的产生及其来源权力意味着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权力是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影响力。
权力是一种力量,依靠这种力量可以造成某种特定的局面或结果,是他人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目的。
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权利主体能够对权力客体进行影响或控制的一种力量。
从权力特性看,权利可分为本原性权利和从属性权利。
根据权利主题及目的,权利有可以分为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力。
根据权利作用领域,可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