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第1部分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课件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
板块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政治:国家分裂,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成为自觉艺术,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1.政治:中央集权加强,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2)社会矛盾: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图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巩固统治。
2.措施:3.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4.历史作用:(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至隋唐时期第7讲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与
02分析论证——隋唐的对外文化交流 史料 阅读“玄奘西行图”和“鉴真东渡图”
【史料导读】 “玄奘西行图”隐性信息: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 天竺取经,他在天竺多年,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鉴真东渡图”反 映了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在日本传授佛法,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 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样中国文化也影响 了周边国家。
提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4.图解历史——汉字的演变及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术情境——唐诗的史料价值 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研 究历史的新方法。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唐诗的史料价值?
提示:(1)唐诗是研究唐朝历史的文学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兴衰、重大历史 事件及民众生活等。
[提示] 影响:佛教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 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法悟道】
【史论形成】 唐代儒学的新发展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 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 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 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 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 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 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 朱熹可以说正式实现。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 发展的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三 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 - 3
(二)汉初的“黄老之学”
3.表现: 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间里不讼于 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吏,乡间无夜名之征。犬不 夜吠,乌不夜鸣。老者息于堂,丁男者耕耘于野。
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对政治秩序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对学术文化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3)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 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 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
总之,西周末至春秋前期,王室政权降落到强大诸侯;春秋后期,诸侯争权又降落到卿大夫之家。 ——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二、秦汉时期的科技:
2.文字: 秦朝把小篆作为官方字体,后来又出现隶书。汉代楷书形成(钟繇)
3.文学: 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
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和《上林赋》。 4.史学:《史记》、《汉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 司马迁;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东汉 班固 5.绘画:秦汉时期,门类的丰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绘画艺术代表作 :有汉代马王堆墓帛画、壁画、《夫妇宴饮图》等 6.宗教:佛教西汉末年传入。道教形成于东汉: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 。冲击 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3.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 任命过哪位人物担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担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 解析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丞相,A项错误; C项说法错误; D项与题干现象无必然的因果联系; 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角度看,B项符合题目要求。
归纳总结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区别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官员产生
世袭
由皇帝任免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 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针对练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 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 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东灭六国 北击匈奴 南征越族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 图示
政治 经济 文化 交通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 统一车轨、修驰道
地方:郡县制
赋役沉重 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灭亡 (前207年)
楚汉战争
比较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项目 中国中央集权制度
秦二世的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继位,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 残暴统治 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
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
汉高祖
1
汉惠帝
3
汉文帝
4
汉景帝
4
1
汉武帝
5
3
1
3
汉昭帝
3
汉宣帝
4
1
汉元帝
2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
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
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由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以家国情怀感悟我国古代制度创新与实践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2.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旧地,则分封同姓子弟与功臣,实行分封制。刘邦旨在()
A.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为了加强统治,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B项正确;封国制不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与王国之间不是相互牵制的关系,故C项排除;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排除。]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集《源远流长——史前文明与早期国家》概括:讲述了从起源到夏朝建立前各种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二集《创业帝王——启的生平与夏朝的建立》概括:介绍了启这位开创了中国世袭制度的创业帝王。
第三集《青铜时代的辉煌——商周文明的发展》概括:讲述了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发展。
第四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百家争鸣》概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五集《大一统帝国——秦汉文明的崛起与融合》概括:讲述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与外族的交流。
第六集《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概括: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清谈之风对文化的影响。
第七集《隋唐五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概括:讲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八集《宋元——疆域辽阔的王朝》概括:介绍了宋元时期疆域辽阔的王朝的建立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九集《明清——封建社会的高峰与转型》概括:讲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峰以及向近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通史的集数和每集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概括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通史的内容,建议您查阅相关视频平台或咨询专业人士。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会变革Βιβλιοθήκη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可分为两 个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青铜时代; 工商食官。 3.科技文化: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郡。县制
c.遗存:汉初 郡国并,七行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 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 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①含义:宗法制是利用 父系血缘的关亲系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
礼仪。 ③影响:周礼成为维护 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
序的稳定。
④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 礼崩乐坏”的局面。
3.经济文化成就: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石器锄耕,主要使用木、石、 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等技术。 (2)手工业: 青铜铸是造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 青铜文化;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4.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二章: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关于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
咱们来一起了解下吧!一、华夏文明的起源华夏文明是中国最早的文明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黄河流域,人们开始采取农耕生产方式,形成了一个稳定而繁荣的社会。
二、夏、商、西周的兴衰1.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夏朝的确立标志着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由于内部腐败以及不断的外族侵袭,夏朝逐渐衰落。
2. 商朝是夏朝的继任王朝,商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繁荣。
然而,也出现了内部的贵族腐败、官吏贪污等问题,导致了商朝的衰败。
3.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初期和西周中晚期两个时期。
西周初期,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舜堯禅让的政权模式,推行了礼制,恢复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然而,到了西周中晚期,贵族世家实力日益强大,王权逐渐衰落,导致西周的灭亡。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但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的诸子百家学派崛起。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自身修养、道德伦理以及国家政治等问题,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1. 儒家思想的兴起: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中,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法家思想的兴起:法家强调法的权威和法治的重要性,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法家特色的法律著作,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道家思想的兴起:道家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强调自然与和谐的理念,对后世的哲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武士文化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武士阶层开始崛起,崇尚勇武、忠诚和义气等价值观,形成了独特的武士文化。
五、华夏文明的特点与意义华夏文明的特点是以农业为基础,注重礼制与人文精神,推崇家族道德与孝道等。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板块1 通史横向整合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课件
⑤选官与考核: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 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⑥法律:颁行法律,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还发布法 律文告,称“令”。
⑦民族关系: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 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4)对外关系:汉朝对外已打通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 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
(5)赋役:大致有:田赋、人头税和徭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 赋,还征收财产税。
(6)户籍:编户齐民。 (7)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里之外有亭,设亭 长。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互相监督。 (8)救济与优抚: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 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2. (2022·武汉市高三五月模拟)秦权秦量是秦朝的权衡器和量器实 物,出土地点分布极广,除秦国故地陕西、甘肃大量出土外,在山东、 山西、江苏等地都有出土。秦权质地有铜、铁、陶三种,秦量有铜方 升、铜椭量等,在其上有大量的秦朝诏令。秦权秦量的大量出土,反映 了秦朝( C )
A.推行郡县制效果明显 B.颁布律令长治久安 C.统一度量衡措施得力 D.修筑驰道沟通南北
2.经济与社会生活 (1)西汉初,“与民休息”,出现“文景之治”。东汉初清查全国垦 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农业:牛耕普及;修建龙首渠等;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迅速,土地兼并严重,形成庄园经济。 (3)手工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人们使用纺车纺纱场景。人们使用 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交子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 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 了许多大港口。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限时强化训练
三、思想文化上: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隋唐 三教合一 局面;宋代融合佛道 时期,佛道盛行,形成“_________” 理学 ;南宋陆 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_____” 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限时强化训练
【主题深化】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 点及影响 (1)分封制 ①特点:a.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b.周王
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
级关系。c.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再分 封,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②影响:在当时巩固了周王统治,形成“天下共主”的局 面。但诸侯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
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错误 题干未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未涉及经 济重心的南移,错误
辨 析 选 项
B C D
答案
A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限时强化训练
视角2
用联系的角度考查古代商业发展中“市”的演变历程
【典例4】 (2014· 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
雕版印刷术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 2.科技:隋唐发明___________ 指南针 用于航海。 药广泛用于军事,_______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九品中正制度
东汉末年,地方大族控制了乡里清议,董卓之乱后,乡里 背景 制度遭到破坏,乡举里选制度无法继续实行。曹丕即位后, 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 在九品中正体制下,中央选择中正官,根据士人家世、官 位高低定等级,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使荐举 内容 之责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 和吏部,选才的标准除前代的经学、德行、乡党清议外, 又增加了家世、才干等内容,较征辟、察举制更为完备。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 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世家大 族势力的影响下,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 评价 用人只重门第,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 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官职的工具,阻碍 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2)汉朝的中央官制 西汉初期,丞相地位有很大提高,集决策、行政、司法各项 大权于一身。相权的膨胀不可避免地会侵夺皇权,相权与皇权的 斗争与消长便成为传统政治体制中的重要问题。二者之间的矛 盾,导致汉武帝以后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是中外朝的 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实际上形成两个系统,以大将军、尚书为首 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变成执 行政务的机关。
在郡守,故D项正确。 答案:D
)
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
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等均获得了进一步发 展,尤其是汉朝,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加强了中 外贸易的发展;这一时期,土地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政策进 一步调整。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 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 交流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二)郡县制与郡国并行制 1.秦朝郡县制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之初,分天下 概况 为36郡,大多为沿袭统一之前秦国和各诸侯国原来的建制, 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数达到四十余郡。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PPT课件
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掌握方法
1.理清脉络、宏观把握。利用阶段特征,理 清本单元的知识线索,通过阶段特征的展示, 应该让学生初步认清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史上的 各个朝代一般都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从宏观角度把握 知识的能力。
2.深入探究重点与难点。本单元首先是理解 秦王朝具备了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从而开创了秦汉的大一统局面。政治制度的创 新是高考的侧重点之一,包括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监察制、选官制 等,总之秦朝开创;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这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对外关系除与朝、日、西 亚及欧洲往来的史实之外,丝绸之路是一个重 点。文化要从整体上理解其体现了秦汉时期的 时代特征。对于上述难点,将在各讲中进行重 点探究和考查练习,从理解的层面夯实基础。
3)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历史背景: ► ①汉武帝时,王国问题继续威胁着中央政权。汉武帝为 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需要一种符 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②过去的法家思想已经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 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恢复发展后的变化。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历史影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对于巩固大 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 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 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限制了其他各种学术思想的发 展;“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但要求 君主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利 于稳定社会秩序。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 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4、数学: ①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西汉)比西方早 500年提出了勾股定理的特例; ②东汉《九章算术》中许多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学生卷)
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24·湖北·高考真题)《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 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
该时期是()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
”“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
”以上史料反映的是()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5.(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中国天文学起步较早,成果丰硕。
下列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6.①创立延续至今的干支纪日法②编订新的历法《授时历》③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④张衡撰写天文学专著《灵宪》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①③D.④①③②7.(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