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汇率与货币评论(10)
周其仁:货币制度原则两痛相权取其轻
周其仁:货币制度原则两痛相权取其轻货币和物价不稳定的痛苦更大,货币制度就向金本位靠近;经济调整痛苦更大,则向易于放水的货币制度演变。
当今世界的麻烦在于,各国经济的“痛点”尚有不小的距离。
上周实在热闹,美联储第二波定量宽松(QE2)出笼,加上G20峰会开锣,全球经济究竟怎么了,中国当如何应对,引发评论无数。
我读到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提出的辩护,是说QE2虽属非常规但毕竟还是宽松货币政策中的一种。
依作者之见,只要行货币宽松之策,长期债收益率下降,股价上扬,美元汇率走低,当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至于此举是不是引发通胀预期,那是以后的事,反正当下美国经济,与其担心通胀,不如担心通缩。
类似“宁冒通胀之险,也要先保经济增长”的论点,我们早就耳熟能详。
金融危机以来,这也差不多是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共同的主旋律。
美国的麻烦,在于即使进入所谓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还是步履蹒跚,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
既然宽松货币已帮美国渡过金融崩溃的难关,再来一回,又有什么不可以的?批评意见的主要着眼点,是美国又一波宽松货币对全球的影响。
那可是好大一个“外部性”。
因为美元一身二任,既是一个国家的国别货币,又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
倘若美国只以本国物价指数为依归,在CPI还没有升到令公众和政客不安之前不断大手宽松货币,那美元作为一种可以流出的货币(outsidemoney),大肆流向增长较快、通胀压力较大的新兴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会不会把别人淹掉了一大片、自己还毫无感觉呢?另外一个外部影响,是美元走贬等于别国货币升值。
这对增加美国出口或许有利,至少很多人是这样以为的,但对他国出口就有抑制作用。
如果这些受影响国家还担心经济走弱或“二次探底”,那QE2也将造福美国、遗祸他人。
不过再次定量宽松对美国自己的影响究竟如何,在一流的专家那里也很有些不同的看法。
上周二,格林斯潘的前任PualVolker在2010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讲,美国的失业压力需要几年时间逐步化解,大手松货币无济于事。
周其仁 - 人民币盯美元的由来
人民币盯美元的由来周其仁分享聚友网开心网人人网新浪微博网豆瓣网转发本文11:122010-08-02共有0条评论订阅大中小人民币一动不动盯住美元,在两个历史时段发生过。
第一时段是1955-1970年,15年期间以4.618元兑1美元的汇率没有一分一毫的变动。
第二时段是1998-2005年,以几乎不变的汇率(8.27)持续了7年。
前一段的大背景是计划经济,国家实行外贸专营加外汇统收统支,那个“汇率”根本不是在外汇市场(这个市场当时尚不存在)上决定的。
分明高估的人民币汇率,不过表达了国家以低成本掌控稀缺外汇资源的政策意图。
事与愿违之处,是以行政命令压低外汇之价——恰如人为压低粮食、农副产品和任何工业品之价一样——必定带来抑制外汇供给的效果。
结果就是“越少越统、越统越少”。
好处也是有的,汇率当然绝对稳定,且从来不受外汇储备过多的困扰。
值得一提的插曲是,“大跃进”引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高通胀,说明离开有关制度背景的“固定汇率是最好的货币之锚论”,根本经不起推敲。
后一时段的经验值得分析,因为与当下及未来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关系密切。
我的看法,从1997年开始的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体制,与其说是依据了哪派理论而设计出来的产物,不如说是一连串事件合成的结果。
具体讲,主要是三大事件:1993年又一波高通胀和随之而来的通胀治理;1994年中国第一波汇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那一波通胀来势汹汹。
1993年中国的物价指数过16%,1994年冲到24%。
考虑到物价管制仍然广泛存在,“隐形通胀”的压力应该没有完全写进指数。
中国经济的前景不免令人堪忧。
好在时势造英雄,邓小平支持朱 基下痛手治通胀。
结果是三年之内物价指数降为2.8%,比当年美联储沃克尔主席的成绩还要胜出一筹。
从治理手法看,朱 基与沃克尔如出一辙:不靠利率调控,直接紧缩货币供应量,咬牙压通胀。
不可忘记的一幕。
那时我在U-CLA(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念书,1993年6月应邀到海南参加研讨会。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九——当代庞统的连环策
当代庞统的连环策——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九周其仁经济观察报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从经验上看,固定汇率屡屡酿成大祸。
导致这些灾祸的原因很一致,就是固定汇率造成的稳定使一批恐惧波动的国家乐在其中,可是,一旦被掩蔽的货币不稳定的本性发作,被固定汇率连为一体的经济,反而遭受更大的危机冲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东亚货币在此前的十多年里一直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固定汇率论”的另外一位旗手麦金农(R.Mckinnon)论证说,正是这些货币与美元的稳定联系,成为维系这些国家国内价格水平的“名义锚”。
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韩国在内的东亚国家,本来最容易出的错,就是在各种压力下滥用自己的货币发行之权,最后导致物价不稳定。
现在好了,汇率盯住美元,再以汇率目标控制国内货币供应,岂不就等于给各自的货币龙头加上了一道锁?只要谁也不超发货币,物价稳定,这些后起之秀就很容易在国际上发挥比较优势,外向驱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模式就此形成了。
好是好,也的确好了很多年。
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东亚奇迹》,高举东亚的发展经验,还要在理论和发展政策的层面将之一般化。
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世行的总结没有关注东亚国家汇率盯住美元的经验。
更不知道幸还是不幸,恰恰是以美元为锚的亚洲汇率与货币制度,仅仅在《东亚奇迹》发表后不过4年之后就守不住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不就是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的货币纷纷“跳水”吗?很奇怪,盯住美元的汇率固若金汤,为什么守不住了呢?人们纷纷到这些出了麻烦的国家里寻找其内部的原因。
却很少有人想,那构成东亚货币之锚的美元本身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也难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美元还是全球强势货币。
一方面美元还在享受着我想称之为的“保罗·沃尔克效果”,即美国国内物价的长期稳定 (这是与黄金脱钩后的美元,由一个负责任的央行行长充当了货币之锚的结果,这点容我以后向读者讲述),另一方面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前苏联垮台,在全球范围壮大了美国的国威。
北大教授周其仁:汇率低估是通胀的根本原因
北大教授周其仁:汇率低估是通胀的根本原因●目前解决通货膨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釜底抽薪收紧货币发行,允许人民币一次性升值是目前最佳的办法。
●当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漫游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迟早要上来。
●汇率失衡,出口偏大、顺差很多,投资很多,钱进中国变成人民币,这一轮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
●人民币缓慢地升值会导致热钱不断地流入,导致货币供应加大,给通货膨胀带来压力,因此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到位比缓慢升值的措施好。
本报讯(记者方利平摄影报道)“2月的通货膨胀达到8.7%,3月的CPI也不会低于8%。
”前日,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在广州“岭南商道”论坛上表示,目前的通货膨胀问题不是农产品、资源等个别商品价格上涨带动的,而是货币供应过大造成的。
周教授表示,目前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釜底抽薪收紧货币发行,允许人民币一次性升值是目前最佳的办法。
汇率机制未反映生产率的进步周其仁表示,虽然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生产率仍然落后,但是我们的生产率的进步率却是美国等国家的好几倍。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汇率机制却没有反映这种变化。
从1997年到200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际上挂住在8.2765。
盯死的汇率不反映生产率的变化,这导致重大不平衡。
在国际市场上,全世界对中国货的需求上升,中国出口导向的工业越来越蓬勃发展,这里面有人力资本增加、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有汇率错误估计、本币低估的因素。
在汇率低估的情况下,不断上涨的外部需求导致我国劳动力需求增加、资源压力增加、原材料需求增加、排放增加,最终导致了目前的一系列问题。
这两年,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快速增长,成本上来以后能不能消化这些成本,就是一个问题。
通货膨胀问题出在货币对于通胀问题,周其仁教授表示,去年年中CPI一下子上来了,其后不断上涨,直至今年2月的8.7%,3月份数据马上要公布,估计不会低于8%。
通货膨胀一起来,所有的物价都变了,因为大家的预期都变了。
周其仁:汇率与货币评论(11)
人民币不能以美元为锚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十一当下发达国家债台高筑的现实,要求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无法阻止全球储备货币供应国利用创造货币来平衡其天量财政赤字,人民币应当怎样处理与美元的关系?2003年以来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的辩论,枝枝蔓蔓涉及的方面不少。
其中最有深度和难度的,我以为就是人民币是不是还应该坚持以美元为锚?过的,汇率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物物交换的经济里加入了两只不同的货币。
从中国这方面看,出口厂商都是花人民币购入生产要素,做成产品再以美元计价出口(这里略去其他国际结算货币不谈)。
因此,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一旦有变,所有关于成本收益的计算和预期跟着都要变,做出口生意的麻烦——交易费用——也就增加了。
这是人们追求汇率稳定目标的由来。
美国那方面的情形不同。
美国出口商花费的是美元成本,做出的产品也以美元计价出口,前后横竖都用一个货币,所以仅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衡量,美国厂商做内贸与出口没有什么大的不同。
当年Alchian讲国际贸易,说过一句内贸用车、外贸用船,意思是内外贸没有太大差别就是了——这从美国看是至理名言。
至于外国货币对美元汇价发生变化,影响的是外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需求量,与签订并履行贸易合约的成本基本无涉。
这里关键的区别,在于美元是美国的国别货币,又是国际结算货币与储备货币,而人民币却只是中国自己的货币。
固定汇率论应运而生!不是吗?只要人民币以固定的汇价钩住美元,中国的出口厂商岂不也可以享受美国出口厂商的同等待遇吗?因为那等于只用一个货币——美元——对所有的投入产出计价,可以立即消除两只货币之间的汇率浮动带给厂商决策与缔约的干扰。
加上资本流动和投机炒作,汇率浮动可能带来多倍放大的困扰。
这对中国绝不是小事一桩:我们这个日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的国家,出口总额一度相当于年度GDP的40%。
把上述逻辑阐述得最有力的,当数固定汇率论的领军人物蒙代尔教授。
这位加拿大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十年来先是建议加币与美元固定挂钩,随后又分别论证、主张、建议欧元与美元固定挂钩,日元与美元固定挂钩,亚洲共同货币与美元固定挂钩。
在货币问题上要有自我约束的纪律-周其仁
在货币问题上要有自我约束的纪律新浪财经讯2008年7月9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中国民生银行(6.31,-0.02,-0.32%,吧)、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改革30年》新书发布暨2008经济问题点评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隆重召开。
以下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的精彩发言实录。
周其仁:我是来拿书的,现在变成什么都能谈了(笑)。
这个通货膨胀是中文,对应的也有英文,我看还是中文词比较好一些,英文仅仅说这个东西在涨,通货膨胀清楚的指出是什么东西在涨,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不是指任何一个货物,不是指猪、粮、石油,所以通货膨胀这个词,多数中文词翻译英文都不大容易好,但是通货膨胀我认为是个例外,也许跟中国人民在历史上吃过这个东西的苦头有关系(笑),因为我们有蒋委员长时候的通货膨胀,那是很离谱的,月的增长CPI超过了50%到70%,北大的一个老教授季羡林我去看过他,他给我讲他过去的故事,说他当学生的时候蛮好的,很少一点钱过得就不错,等他读书出来以后,当了教授了,就惨了,就赶上蒋委员长乱发票子,每个月领到的工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跑步去买粮食,要跑得慢的和快的粮价是不一样的(笑),也许这段经历使我们对通货膨胀所以我回过头来讲为什么翻得好呢?因为直接讲到问题的根本,多数人讨论通货膨胀,大家观察到物价,看到猪肉涨了,工资涨了等等,所以很多人都讲物价,但是这个词告诉我们要从货币角度看通货膨胀,因为现在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不是个别水平,个别商品的价格在变动,专门们做了加权处理以后,发现07年以来是物价总水平在上涨,已经达到了8%,现在回落到7%,首先我想讲这个东西。
如果说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的货币,我就要问这个货币从何而来?现在的货币都是法定不可兑现货币,不是金银,也不是以金银为储备的票子,我们不能拿人民币到央行去换黄金,换不了,我们跟其他世界上主要的货币都是同样的性质,由政府信用在发的一种票子,没有实物储备,没有商品储备,没有资源储备,就是国家的信用在储备,乱发,国家政府就要垮台,就是这么个事情。
周其仁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
这是说,凡能够以行为定价钱的,吵闹就多余了。从这点看,市场就是以出价竞争的行为代替口水和政治辩论的一套制度。是的,古往今来,自发的市场熙熙攘攘,但绝不吵吵闹闹,更不是好勇斗狠之辈喊打喊杀的好去处。不是市场里没有利害关系,无论中国人与中国人,中国人与外国人,还是外国人与外国人,买卖各方的利害分歧与生俱来,这点亘古不变。但是,在市场制度下,可以出价定胜负,吵闹实在多此一举。
是不是汇率涉及与老外的生意,所以就非吵不可呢?也不尽然。今年1月到达沃斯开会,来回搭乘德国汉莎航空的班机。我的立场,摆明是希望自己口袋里的人民币对汉莎机票升值的。无奈寻来比去,同等条件下没有他家航空公司可选,只好屈从对方——那分明是可恶的人民币贬值派。相比之下,成都远郊的农民比我本事大:他们也是人民币对可口可乐汽水的升值派,却足不出村就可以在小卖店里购得只有城市销价五分之一的可口可乐。胜利可不是吵来的,那只是因为其他竞争者逼得可口可乐不敢多要一分钱!
问题是央行购汇的购买力来源。我们知道,央行不是普通商业组织,无从通过向市场出售商品和服务来获取收入。央行也不是财政部或国资委,可以向商业机构或个人直接征税,或通过出售国有资产或权益来形成自己的购买力。央行购得数万亿美元储备所付出的惊人庞大的人民币,与“基础货币”有关。这是央行不同于任何其他入市的政府机构的真正特别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全面理解在市场供求中形成的人民币汇率,至关紧要。下周再谈吧。
通胀成因是汇率机制相对滞后-周其仁
通胀成因是汇率机制相对滞后“通货膨胀是中文词,对应的也有英文,但我看还是中文词比较好一些,英文仅仅说这个东西在涨,中文却清楚地指出是什么东西在涨,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不是指任何一个具体的货物,不是单指猪肉、粮食、石油等等。
”在探讨目前我国社会各界都颇为关注的CPI指数持续高位运行与目前我国结构性通胀的关系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周其仁博客,周其仁新闻,周其仁说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多数人讨论通货膨胀都是从物价上涨出发,但是这个词告诉我们要从货币角度看通胀”。
政府要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周其仁表示,目前使物价总体上涨的应该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现在世界上流通的货币都是法定不可兑现货币,不以贵金属为发行基础,也脱离实物商品和资源储备,都由国家信用担保,因此,就本质而言,货币是国家政府可以控制的变量,“我们观察到物价总体水平在上涨,不是个别水平、个别商品的价格在变动,而流通中的货币又是由政府发行,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政府在这其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周其仁认为,除了好好保护产权,履行合约,政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但是包括很多发达国家在内,政府要管好货币是非常有难度的。
”他引用经济学界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曾举的例子说,发行货币是一个很隐蔽的通货膨胀税,抽税会引起反感,但通货膨胀多发一点钱,开始谁也不知道,钞票一多,公司账面好看,投资价值也提高,投资人就愿意放钱,同时政府也开心,因为政府的税收是按现值收取,货币偏多,税收涨得就很快,“所以通货膨胀早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容易引起警惕”。
“不过,就像弗里德曼说的,通货膨胀跟人喝酒的感觉一样,刚开始好极了,但是票子多了,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就一定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周其仁话锋一转,“这个是弗老最重要的一个命题???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不要试图到个别的商品里面找到原因”。
在他看来,目前各界讨论通胀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循环的圈子???猪肉涨价,人们去猪身上找原因,但猪说是因为饲料贵了,人们又去找饲料,饲料说化肥贵了,于是再找化肥,却发现原油也涨价了……一圈下来,最后把自己找丢了。
周其仁
区别在于,古典金本位直接以普通
公众可以持有、交易的贵金属为锚, 而“金汇兑本位”下的美元,却以 政府按法定市价汇兑黄金的承诺为 锚。 美国政府能一诺千金吗?至少当时 44个缔约国的代表相信万无一失。
这也难怪,当时的美国经济已超过
英、德、法三国经济之和,成为全 球大哥大。加上不再为各国货币充 当币值稳定之锚的黄金大量流入不 受世界大战拖累的美国,使美国拥 有的货币黄金总量相当于西方世界 的3/4。
因为各种压力办不到的(货币当局不能维 系币值的稳定),多少在历史上光鲜登场 的法币,在把所有持币人和整个经济洗 劫一番之后,自己也难逃“纸船明烛照 天烧”的命运。 于是,离不开交易的社会只好重新向贵 金属或商品本位的货币回归,重建货币 秩序。
这就是货币史,美元也不例外。
1970年代彻底脱开黄金之锚的纸币 美元,超速通胀,把美国和世界经 济搅得一团乱麻。倘若不是出了一 个敢负责任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 尔克先生(Paul Volker)在1979年 后下痛手治通胀,美元怕是早就玩 儿玩了。
至此,美元不但脱开了黄金之锚,
也脱开了“承诺的黄金平价”之锚, 真正变成“法定不可兑现货币 (fiat money)”。
不要以为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货币
新纪元 ——这种不以黄金和商品为本位的 法币,在很多国家的历史上多次出 现过。 这种货币命悬一剑,完全取决于操 控印钞机的货币当局能不能维系币 值的稳定。
实际上,到1979年沃尔克得到卡特
总统的提名而当上美联储主席时, 美国CPI已高达13%,累积多年而加 速的通胀早就是美国头号国内经济 问题。
这位身高两米以上的新主席上任伊
始就下痛手。 那时美联储的政策工具与后来格林 斯潘时代的一样,主要是提升联储 基金利率 (Fed Fund Rate)。 他上任第八天就宣布,把联储基金 利率提高50个基点到11% 再过两天,又宣布把贴现率提高5个 基点到10.5%。
《货币的教训》书评【精选】
《货币的教训》读后感1.书籍简介在《货币的教训》中,作者周其仁教授向我们阐述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探讨了如何正确理解国际上的诸多批评。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是中国的“第二货币动脉”,由此引发的被动超发问题,威胁到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2.作者简介周其仁教授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他于1989年5月前往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访问学习。
1991年秋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6 年春季,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并应邀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长江商学院开设课程。
3.读后感人民币汇率是一个市场行为,它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这个市场中形成的,不过由于央行购买了大部分中国外汇交易市场中的外汇,导致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变成中国的“第二货币动脉”,由此引发的被动超发问题,威胁到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被誉为各国经济的供血系统,当经济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到万不得已,一国政府是绝不会让商业银行倒闭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金融体系,对于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两者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经常会和商业银行打交道,但是真正理解银行对于社会运行作用的人其实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本《货币的教训》,跟随周其仁教授一起,来了解一下央行和商业银行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接下来我们来说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我将通过两部分的内容介绍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先来聊聊如何正确理解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诸多批评;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来阐明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是中国的“第二货币动脉”,由此引发的被动超发问题,威胁到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部分的解读。
对于人民币汇率,外界有诸多的批评,最典型的一类批评认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是某些人拍脑袋想出来的一个数字,不是市场行为决定的。
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读后感1500字
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读后感1500字《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汇集了周其仁教授20XX 年—20XX年在《经济观察报》“其仁其文”专栏发表的51篇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以及作者以往在其他媒体发表的数篇相关评论。
作者直面这一年多来货币市场和汇率政策的风云变幻,以其精辟的见解和坚锐的笔锋为读者拨开云雾。
“汇率者,货币间的市场之价也。
”继“回望改革,面向未来”的《中国做对了什么》之后,本书将教你在如何在新形势下看懂中国的汇率与货币。
货币的教训: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读后感学高为师——读周其仁教授《货币的教训》有感《货币的教训》从货币的角度对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解读,尤其是对汇率的形成、通胀的成因、我国的土地政策、市场化进程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读来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读完本书,我专门通过网络,对周其仁教授进行了了解,周教授不愧是北大教授,经济学大咖,对复杂的货币问题可以做到信手拈来、抓住本质,可见其功力深厚。
中国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贸易顺差给中国带来巨量的外汇,而由于央行为了保持出口导向的优势,就要确保汇率稳定,所以就放出天量的基础货币大手购汇(这就是书中提到的被动超发货币),这就是我国巨大外汇储备的来源。
这些天量的基础货币,被投入商业银行后,再由具有先天优势的国字号企业及各级政府贷出去,用于上项目、固投,这样人们手中就有钱了,可以增加消费,这就形成了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
同时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及国字号企业具有的先天优势,拥有土地自主拍卖权,以土地为抵押,利用经济杠杆,可以撬动更多货币。
这必然会形成更天量的货币,也就是文中说到的货币之虎,货币一多,商品和服务有限,通货膨胀就会发生,票子毛了,物价必然上涨,伤害了我们普通大众的利益。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货币泛滥的危害,央行就要回收过量货币,就会采取加息、调整准备金率等政策,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用肉把货币之虎关进笼子里。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周其仁先生所写的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总共有50篇,通过50篇的系列评论,周先生主要希望我们广大读者弄清楚两件事情:其一,吵得沸沸扬扬的人民币汇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其二,汇率机制怎样成为中国货币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十数万字的汇率与货币评论几无一处讨论货币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开放时代我国的货币制度。
刚刚进入21世纪,中国就强烈感受到了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也越来越大。
人民币汇率变动不仅会对中国产生影响,所有与中国有贸易关系以及生产类似商品的国家都会产生影响。
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民币汇率政策。
现在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两个层面,即汇率的机制和汇率的水平。
此二者性质有所不同,但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简称汇率机制,就是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完善汇率机制是我国自主的选择,必须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
在我国加入WTO后新的开放形势下,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必要性彰明较著。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包括完善汇率的决定基础、矫正汇率形成机制的扭曲、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增加汇率的灵活性、改进汇率调节机制。
完善汇率机制的实质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而不是简单调整汇率水平。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际上就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
所有国家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实行过不同的汇率机制。
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融体制尚未发展、与国际资本市场没有很好整合的国家,采用固定汇率会运行良好并具有可持续性。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增长率高而通胀率低,“真正”浮动汇率制更为适用。
周其仁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读后感
周老师对一个观点娓娓道来,用事实循循善诱地指导读者如何理解一些经济中的谜题,随者某些话语有些重复,并不会显得拖泥带水,也不会感觉太过啰嗦,而是让读者不断在联系前文,理解起来更加清晰,观点不见得人人赞同,但周老师至少铺展开来,有质疑的大可细细考证,毕竟经济学史上有很多学派,他们对同一个理论有截然不同想法。
首先看写作手法,其实所说的东西很平淡朴实,但是周老师对价格理论的运用却是非常的娴熟。
51篇评论由浅入深。
同时由于初次发表时可能是每周一篇,后面的文章会带到前面文章的结论,有助于加深印象。
另一方面是2年间发表于经济报上,所以采用评论写作方式,所以没有理论和实证计量分析,更多是从社会学笔法写经济原理。
再谈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内容按照作者的解读,货币增发的一大源头是为了稳定汇率的央行购汇行为,另一大源头是政府卖地拿钱再投资和银行吸储放贷的高能放大效应。
就第一点来说,中国人多,劳动力过剩,生产力大于消费需求,国内不需要那么多产品和劳务,只能卖给外国换美元,所以贸易顺差不太可能短期结束。
而汇率稳定是关系到过剩产品和劳务能否卖出去的关键,能否解决广东两江的上千万务工者的饭碗生活问题的关键。
而另一方面,政府卖地和银行吸储放贷的货币高能放大循环又是各自利益驱动,更是中国特色。
如此推导而言,中国的货币量很难控制,物价无法不涨,货币有流动性,流到楼市则房价必然要涨。
那周老师是否也该大量买房屯房,似乎这是中国现状下一个理性经济人的理性决策才对?说到解决之道,对于第一个源头,便是不再允许央行通过财政预算外的投放基础货币来买美元,而是用财政内盈余购买,从而不增加货币总量。
但我深深怀疑此建议的可行性。
让财政拿本来可以用作其他消费的盈余买美元?买来美元又不能统统进口消费品,岂不是活生生削减财政的吃喝拉撒旅游消费?拿三公消费来囤积美元从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和防止通货膨涨?目前的国内公权力有这份道德责任感么?用损失可以带来短期快感的三公消费来换取长远的汇率稳定加上抑制通货膨胀,这似乎不是我所生活的中国社会。
要稳汇率 先稳定币值
要稳汇率,先稳定币值周其仁2010-05-26 09:55:51核心提示:可以同时追求汇率稳定与币值稳定吗?从逻辑上看,可以的,也是应该的,甚至似乎不太困难。
因为汇率不过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之间的市场之价,只要互相换手的货币保持各自的币值稳定,它们之间的市价即汇率自然就是稳定的。
不少政策目标分开来看各有各的道理,可只要加到一起,每时每刻都打架。
我们可以举“汇率稳定”与“币值稳定”为例。
分开来看,汇率稳定值得追求,币值稳定也值得追求。
问题是,这两项目标不容易加到一起,非要同时去抓,不免熊掌与鱼难以兼得。
先谈汇率稳定吧。
全球化让无数中国公司天天做跨国生意,汇率稳定当然重要。
对出口商来说,接到的订单以外币——主要是美元——计价,生产或收购产品的成本花的可是人民币。
从接单签约到把人家要的商品卖掉,总有一段时间。
倘若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那这家出口商的成本无端端就因此增加了。
譬如订单说5美元1件丝绸衬衫,签约时的汇率是1美元兑8元人民币,那么出口商只要把成本控制在每件7元,每出口1件就可赚1元。
新情况是,签了订单之后人民币升值,譬如1个美元只能兑6元人民币,那么如果其他不变,这位出口商每出口1件衬衫就立刻要赔1元人民币。
反过来,倘若期间人民币贬值,出口商就多赚了。
这时候,“倒霉的”就是进口商:实际成本与订立进口合约时估计的成本相比,无端端多出来一截,把进口利润活活吞掉了一大口。
所以,汇率不稳定让进出口各方不敢贸然订约,因为谁都怕独自承担汇率变化的风险。
可是不订约怎么做生意呢?甲不事先告诉乙以什么价买——或者卖——多少产品,乙又怎么决定买多少原料、请多少人工、生产多少产品呢?很明白,汇率不稳会增加全球贸易的交易费用,而科斯说得好,交易费用高过一定点位,可以使原本可能发生的交易根本无从发生。
交易收缩,生产也收缩,工人就业、投资收益、政府税收统统收缩,经济就下去了。
这说明,汇率稳定当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政策目标,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对中国这样高度倚重外向的经济。
读书笔记货币的教训
读书笔记货币的教训专栏作家所撰写的书籍往往具备较为明显的针砭时弊风格,周其仁针对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情况存在的条件开展了分析,并撰写了《货币的教训》,试图通过一种相对理性的思维模式去探究目前我国货币流通领域中存在的种种矛盾。
在分析整本书之前,我简单的看过了周其仁别的撰文,从汇率与市场关系,到医改对于我国医疗体制的大动干戈,再到中国目前大力推进的城乡综合,每一篇文章都有着一针见血的个人色彩。
对于专栏作家,我独独喜欢周其仁风格中的见微知著,他仅仅利用现象中的一点点细节便能够推导出庞大的客观现实,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淋漓痛快的阅读感。
对于《货币的教训》,我认为其评论中的结构要素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集中化的选题有利于突出正文的中心内容,周其仁懂得关注我们大众所想要了解的核心内容,并用相对浅显的语言文字叙述出来,即便是非金融专业的人也能够较好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述的核心思想体系。
第二,作者做到了长期关注相关社会现象,利用种种要素堆砌自身想要撰写的思维大厦,利用自身的求知欲不断深入挖掘整个宏观层面的货币市场投入规律,开展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依靠的是个体鉴定的意志,因为任何社会调查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精力才能够做到资料数据的相对精准。
第三,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讲述作者的认知是十分考量作者耐心的,因为读者需要的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而作者沉下心来撰写是保障内容的公正的必要条件,从我对整本书的内容来看,我觉得周其仁做到了一个客观的观察者应当具备的状态。
选择课题研究作为内容,需要依靠作者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去支撑,周其仁特别痴迷于佛利德曼的理论,并发展了其理论内容,从整本书的内容来看,周其仁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中,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市场中的物价由货币总量决定其状态,这一理论认知也是被大多数金融学专家所认可的。
各国货币购买力的比值便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汇率,稳定的汇率依靠的是相对平衡的货币结构,国际交易费用成本的提升与汇率的不稳定密不可分,从目前的宏观市场条件来看,不同地区在变动率和生产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断升值的货币通常是那些高成长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世界刮的是什么风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十
火烧赤壁留下的教训,是对任何一项谋略、战法和政策,除了进行利弊分析之外,还要特别当心,究竟什么样的现实条件会使推断的利弊成为现实。
以连环策为例,大小战船首尾相连,固然有抵御风浪摇晃之利,但也有易受火攻的潜在危险。
究竟利弊孰重孰轻,逻辑推演帮不上多少忙,关键要考察一项现实的约束条件——那就是风。
曹操就是因为判错了风向,才使他83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固定汇率把多国、多区乃至全球的货币连成一体,好处自不待言。
问题是仅仅凭藉逻辑推出来的好处,不足以担保固定汇率制一定就利大于弊。
因为我们也要正确判定当今世界的风向,才有把握知道固定汇率之利究竟能不能真的压过其弊。
当代曹孟德的要害问题,不是关于固定汇率利弊分析与逻辑推断,而是把涉及汇率和货币制度安危的当下世界之风,实在太不当一回事了。
没有看到吗,这世界刮的是财政赤字风!以包括了最发达国家和影响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20国集团为例,2009年其全部成员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已经从上年的2.3%飙升到7.8%,而2010年仍将维系在7%以上。
这就是说,G20平均的财政赤字水平已经远远超出所谓的财政赤字安全警戒线之外。
其中,当代最发达的国家平均累积的政府负债差不多要占到GDP的100%。
美国是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其财政赤字总额也绝对是全球老大。
截至2010年2月1日,美国政府的负债总额已达12.3万亿美元。
到2010财年结束,美国还将新增1.6万亿美元财政赤字,使累积的政府债务总额近14万亿美元,差不多逼近GDP总量,创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
欧盟各国的财政赤字平均占GDP之比也飙升到了7%,累积的政府债务则从GDP的 65%提升到85%。
米尔顿·弗里德曼如果地下有知,他或许有理由为他早在1999年作出的“预言”感到高兴。
因为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的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累积负债额则必须低于GDP的60%。
要是这两点得到严格执行,欧元的确如弗里德曼预言的那样度不过此次危机,而欧元联盟也没过10年就已经解体。
日本就更不要说了。
我们的这位当年屡创奇迹的邻居,现在背负的债务应该也是一个奇迹。
2008年12月底,日本国债余额达681.6万亿日元,占GDP比重超过100%。
现在多少了呢?192%!几周前,日本宣布今年第一季度增长折合年率高达4.9%时,我正在参加东京的一个会议。
很奇怪,前后左右根本无人对此“喜讯”感到高兴——一个背负如此沉重债务的国家,即便全年(不是一个季度折合全年)增长5%,又有什么值得兴奋之处呢?在场一位朋友说,惟一令日本感到宽慰的是,他们的国债基本是向本国居民借来的!
这就是说,当今由美国、欧洲、日本组成的发达世界,政府统统超高额负债。
英国《经济学家》网站上挂有一幅“全球债务比较图”,显示了2010年每个国民平均背负的政府债务:美国和英国各2.5万美元,法国、德国和加拿大各3万美
元,“欧猪五国”(PIICS,即葡萄牙、爱尔兰、冰岛、希腊和西班牙)平均 3.5万美元,日本7.6万美元(见这里)。
这些国家没有哪一个是靠大手借钱才发达起来的吧?可是现在,他们分明与曾经使他们发达起来的路线背道而驰。
也不要以为,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结果。
我们知道“政府救市”的代价不菲,其中也包括急速增加的国家债务。
但是,同样根据上述网站提供的信息,当下全球债务总余额38.6万亿美元,其中的75%即29.1万亿美元债务,是早在危机前的2007年就欠下了的。
为什么发达国家竞相大举借债过日子?这个问题问得太没有意思了。
愚见以为,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国家只要能像当今发达国家那样借得到巨债,都不容易拒绝过这样的“幸福生活”。
真正的问题是,发达国究竟怎么可以做到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还能够源源不断地继续举债?
拿普通人的经验比照一下吧。
我们都可能要向别人借钱,或为了超前消费,或为了抓住某个投资机会,或为了救急。
当然,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借贷愿望非常强烈、借钱的理由非常正当,别人就乐意充当我们的债主。
关键是我们归还债务的能力——未来的收入、可变现的财产以及过去履行债务合约的信用记录。
假如没有可信的还债能力,我就是急得团团转,你也不一定借我,对不对?
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然,政府的未来收入基于法定强制征税的权力,似乎比普通人的未来收入更可靠、更可信。
不过,强制性收税也受到重重约束:加税要通得过议会的关口,纳税人可以手脚并用投票,征税成本随税率升高而高,以及高税赋终将抑制经济增长。
更严重的是,靠不断增加的公共负债来“兑现”福利承诺的惯性一旦养成,就非常难以摆脱——这是最近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提供的新鲜教训。
这是说,发达国家不断增高的负债倾向绝不会自然而然就被轻易扭转。
历史经验说,高额负债的国家因为承受不了缩减财赤的短期痛苦,很容易倾向通过货币贬值来“化解”政府债务。
道理简单:货币币值的缩水可以直截了当地勾销公共债务!我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拥有货币控制权的国家,可以超越实际的“还款能力”实现高额负债的原因。
最起码,“财政亏空货币补”在短期内似乎还行得通。
这就对任何货币权力的掌控者构成了致命的诱惑。
从这一点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之所以拥有当下全球最多数量的公共负债,与他们控制着美元、欧元和日元有关。
作为当代三个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供应国,他们拥有更高负债的“本钱”,因为一旦需要,他们就可以主动贬值货币,直接消减债务。
这样,由货币控制带来的高额政府负债,反过来就以货币贬值威胁货币体系的稳定。
19世纪的金本位就是这样解体的,20世纪以美元为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这样动摇的。
我们讲过的,如果连黄金都不足以抵抗国家权力在债务方面的机会主义倾向,那么当下通行的法定不可兑现纸币,哪里还能构成实质的障碍?况且,现在全球的超级借债国,主要面对的是外国债权人。
这里的教训是,债务国一旦能够把货币控制作为多多负债的“人质”,债权国就可能受到债权权益缩水与货币紊乱的双重打击。
回看三国,当曹操听信了庞统之策把大小战舰连成一体时,可谓万事齐备,只欠诸葛孔明的东风。
当下的新问题是,国际货币供应国无不负下超高额的政府债务——“东风”早已齐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难道还应该坚守固定汇率,把人民币与债务国的美元牢牢地捆到一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