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音乐审美的主体意识(一)
音乐美的本质
情反应,而形式则是这种感情反应的音响手段。二者 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没有音乐的内容就谈不上 用来体现这种内容的形式;没有音乐的形式,音乐内 “ 音乐的内容是通过乐音的运动展 容也就无从体现。 现出来的,其形式也具有一般运动的特点,这一点与 舞蹈、 文学、 戏剧、 电影有其相同之处, 但音响既不可 见, 又不可触, 无形无体, 只凭听觉来感受掌握, 音乐
!) #
声功能法则, 追求着一种协和的美, 而到了 )+ 世纪 )+ 年代以后人们已不再满足以往的协和之美,这是人的 主观审美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音乐美不仅存 在于客观的音响里,它也随人们审美艺术观的变化而 发展。 探讨音乐的美必须涉及到音乐的内容、内容与形 式的关系问题。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特别复 杂。我们认为音乐同其他事物一样,其内容和形式是 不能随意加以混淆的。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 面。音乐的内容是体现在音乐中的人对特定事物的感
这个论点有着极大的片面性对于音乐而言没有作为感受音乐美的主体听众而只强调音乐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似乎是难以理解的它同主体的精神发展同人的主观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习惯的变化等有着密切的联在古典浪漫时期创作遵循着调性与和声功能法则追求着一种协和的美而到了世纪年代以后人们已不再满足以往的协和之美这是人的主观审美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
)--" . 第 0 卷 /
新
余
高
专
学
报
・ ,’・
验这个过程,绝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感情过程,其中已 经包含着对理性因素的理解;而从情感体验到理解这 个过程也不仅仅是一个理性过程。汉斯立克认为欣赏 者在感受音乐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完全是非审美性 的, 是生理性的。他承认音乐欣赏中的感情活动, 但又 否定音乐原感情内容和理性把握。当他解释音乐的情 感影响力时,只用生理学的知识来为其辩护。音乐对
音乐审美过程的音乐阐释形象及意义深度
这种愿 望有意 无意地 渗 透在 作品 的起 始过 程 中成为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4朗
20 0 6年 7月
深 圳 大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Vo .3 N . 1 o4 2
Jun o S eze U i rt maie o ra f hnhn nv syf l e i Hu nt s&Sca Sin e) i oi cecs l
释形象[ 阐释形象 的形 成有 以下 几个 原 因 : 2 1 其一 .音 乐 自身 给予 欣赏 者构 建 阐释形象最 充
模糊性 这些 特点 .使 它 的形象 与其 他 门类 的艺术 形 象有着 极大 的差 异 音 乐是 以声 响 在时 问 中流动 的
状态 出现 的 . 它所依 赖 的物 质载 体是 快速 运行 着 的 . 因此很难 通过 表达 明确 、完 整 的内容 来构 建起 自身 的艺术形 象 。 由于不 能直 接展 示 画 面 , 乐往往 被看 音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J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6 X ( 0 6)4 0 8 — 4 1 0 —2 0 2 0 0 ~ 0 7 0
合 一来 构建 音乐 形象 ,欣 赏者 不仅 能感受 、理解 作
一
、
欣赏者构建 阐释形象
品 .更 能完善 和 完成作 品 .最 终还 能再造 和延续 作
J1 06 u.2 o
最新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中学音乐教育,其基本目标,可理解为培养有审美修养的人。
有审美修养的人,往往把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丰盈的审美价值取向融为一体,其审美判断实现了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这无疑是审美心理成熟的反映.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感知理解音乐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
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设有音乐艺术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
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围绕聆听即“音响”来进行,2、注重情感体验音乐是最擅长于表现情感、以情动人的艺术.音乐能最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情感,最有力地拔动人们的心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美的情景,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意境中充分感受歌(乐)的情感。
3、强调重美轻技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教师应“根据音乐艺术审美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第二、兴趣爱好为动力课程标准写道: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如何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首先是音乐经验的获得。
让学生对音乐本体产生体验,产生兴趣。
要让学生多听,因为熟悉东西才会让人产生感情,才感兴趣。
“音乐就是生活”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生活。
只有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才会提起他们的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还应注意多鼓励、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第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标准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
第四章审美主体
第四章审美主体第一节审美主体概说一、什么是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即处于审美活动中的人,是审美活动的发起者和承担者。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关键。
二、审美主体的特点1、审美主体具有鲜明的感性特点。
从审美活动的对象看,它是感性与意义的统一体,它以线条、色彩、形状、音响、韵律等感性的方式存在着,同时这感性形式又蕴含着意义。
从审美活动的主体看,主体要成功地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有一种感性能力,即透过感性现象看到意义(“直击”事物自身的能力)。
2、审美主体是情感活动的主体。
审美主体是具有丰富的感情的人。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情感起着决定性作用,他引导和推动这审美主体去感知、体验审美对象,从而使得审美活动顺利发生,并最终实现审美理想。
中外美学家对此多有论述——康德认为:我们判断某一事物美还是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做出逻辑判断,而是借助想象力做出情感上的判断,看他是否引起主题的快感或不快感。
《乐记·乐本》曰:“凡音者,生人心音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指出音乐的目的是正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3、审美主体具有能动自由性。
审美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相比,由于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特征,使得审美主体具有最大程度的自由。
审美主体的自由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的融合,还表现在主体可以凭借审美想象力,突破时空和现实的限制,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事物和形象。
席勒: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
庄子认为人要得道,就必须忘掉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和各种欲望,做到“心斋”、“坐忘”,才能达成审美的自由境界。
三、主体审美结构的层次性审美主体包含着群体的审美主体和个体的审美主体两个层面,这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
群体的审美主体为个体的审美主体提供了先天的审美可能性,我们将其称之为人类学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简称主体的审美结构,它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音乐美学的心得体会与见解
音乐美学的心得体会与见解从大三才刚刚开始接触音乐美学这门课程,课程虽短却学习到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知识,无论是在课堂上面,书本上面,课程上面都能获取各种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知识。
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
从字面文本意义上来观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也是比较学理化并有些抽象的词汇,非专业学人恐就字面理解也会具有差异性与困难。
当我们走进音乐厅,直面感性聆听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赞扬还是批评,它总是已经随着作品音响的进行而在聆听者的内心中产生了一种对作品的内心触动——即已经产生了一种所谓的“听觉内容”。
这样一种由音乐作品而引起的“听觉内容”是伴随着音响的进行而在观众的内心中产生的,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种感受性的内容是音乐音响传达给观众的一种音乐内容呢?如果我们承认了它是音乐所具有的一种内容,那么为什么同一首音乐作品不同的聆听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性内容呢?这些看似简单肤浅的问题,却是最本质并难以完全回答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音乐是否具有内容,音乐的织体形式本身是否又具有自我客观意义上的“形式内容”?我们常讲大三和弦的明亮,小三和弦的柔和,除去审美主体客观的听觉心理与自我客观存在的听觉感性审美规律之外,就音乐客体即音乐结构上的形式逻辑而言,它是否具有音乐客体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上的内容呢?大三和弦的明亮,小三和弦的柔和,这两种听觉感受的来源是否可能本来就存在于音响的客观规律之中呢?即音响自我的形式逻辑中已经存在了音响明亮柔和的物理性结构规律,它不以人的听觉变幻为转移。
如果这样一种形式意味上的内容客观存在,那么,仅就音乐形式客体而言,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承认音乐有其自身的形式内容,由此,即使是音乐的形式也同样存在着形式意义上的内容。
而形式意味上的内容涉及到音乐作品的历史流变与方法变迁,作曲家采取什么样的作曲方法论就决定了会出现什么样的音乐织体结构形式,从而也就意味着会出现什么样形式意义上的内容。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
浅谈音乐美学中音乐存在“三要素”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传达着情感、思想和美学体验。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的规律和美的本质的学科,它探讨了音乐的产生、表现、鉴赏等方面。
在音乐美学中,音乐的存在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旋律、节奏和和声。
这三个要素在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影响着人们的音乐体验和审美感受。
本文将对这三个音乐要素进行深入探讨,探寻其在音乐美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来谈谈音乐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旋律。
旋律是音乐中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元素,它是一系列音符的有机组织,可以被唱出或演奏出来。
旋律是音乐中最容易被人们记忆和接受的部分,它贯穿于整个乐曲,是乐曲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内容。
旋律的美学特征在于它的音高、音程、音符的运动方向和节奏的安排等方面。
旋律能够通过它的起伏、变化和表现力,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传达出乐曲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音乐美学中,旋律被视为音乐创作的灵魂,它决定了乐曲的情感色彩和表现形式,同时也影响着乐曲的结构和整体效果。
旋律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和审美体验。
我们来探讨音乐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时间元素,它由不同长度和强度的音符和间隔所组成,构成了音乐的时间结构和节奏规律。
节奏在音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影响着人们对音乐的跳动和律动的感知。
节奏可以通过它的快慢、轻重、连续间断等特点,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表现力,使得音乐更加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在音乐美学中,节奏被视为音乐的骨架和基础,它构成了乐曲的基本脉络和韵律格局,使得音乐在时间上具有了明确的结构和规律。
对于音乐的创作、演奏和鉴赏而言,节奏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决定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整体效果,使得音乐具有了生动的节奏感和丰富的音韵风采。
论音乐审美的主体品质
摘
一
430 ) 200
要 :- - g .乐欣赏是一种基 于差异性 的、 特定的审 美行 为。作 为审 美主体的 欣赏者 , 须具备三 个层 面的 品质 , 必 即
定的音 乐技 能和知识修 养 、 可以被 激发 的审美主体 内在性和一定的音 乐理解力 。
一、音乐知识技能是Fra bibliotek乐 审美的前提
音乐 审美 , 离不 开对 音乐 艺术 价值 的判断 。音 乐 的价值何在?音乐美学 中存在两种观点 :客观论 的 “ 信奉 者们 到作 品 自身 的 物 质 材料 和 结 构 特性 中 去 寻 找 美 的特性 基础 , 用这 些结 构特 性 的变 化 来解 释 价值 标 准 的变化 。主观 论 的 代 表们 则 到 听者 与 作 品 的关 系中去 寻找 价 值 评 价 的基 础 。_(O 波 兰音 乐 学 家 ”1P4 ]2) 卓菲娅・ 丽萨认 为 :音乐 作 品的客 观结 构特 性 正是 听 “ 觉 口味和欣 赏方 式形 成 的基础 , 从 自己这 个方 面 决 它 定着作品能不能被看 作是 一种价值 。【( ) ” ] 主观 因 1
一 一
素 和客 观 因素 的辩 证 统一 , 决定 着音 乐 艺术 审美 价值 的评价 标 准 。因此 , 音乐 的审 美价值 不 仅来 源 于音 乐 作 品 自身 的结 构特 征 , 而且 还 是其 对 于人 的价 值 。 只 有 当听者 接受 了一部 音乐 作 品 , 在体 验 中找 到 了音 并 乐 的美 的时候 , 音乐 作 品 的价 值 才在对 象 中实现 。 因 此 , 乐 审美 首先要 求 审美 主体具 有一 定 的音 乐 知识 音 技 能修养 , 能获得 尽 可能 多 的审美 体验 。没有 相 应 才 的音乐 知识技 能 , 很难从 音乐 作 品的 客观 结构 特 征 则 方 面来 理解音 乐 , 而这 些 方 面 正 是 音 乐所 独有 的 , 完 全 来 自于音 乐 内部 的 , 如果 仅 仅 诉 诸 于 听 觉 器 官 , 虽 然 也 能对所 听音 乐产 生 相应体 验 , 但是 这种 体验 绝 对 是 不深 刻 的 。从一定 意 义上说 , 音乐 知识 技 能 了解 对 掌握得 越 多 的人 从音 乐 中获 得 的审 美 体 验 也会 越 丰
浅谈音乐审美
浅谈音乐审美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识别美、创造美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
音乐欣赏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审美实践,使欣赏者在欣赏音乐语言之美的同时,从音乐的结构、主题、风格中去欣赏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其中的哲理美。
还能促使人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善弃恶,扬美抑丑,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欣赏美是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所有的审美活动全部是从对于美的形态的直观感受出发的。
优美的音乐不但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乐趣;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起到陶冶情操与升华人格的作用。
节奏和乐调有强烈浸入心灵深处的力量,假如教育方式妥当,它们不但可以浸润心灵,而且还对对人生价值和人性韵味的展现与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不断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从而促进个性和谐的较好发展。
无论是欣赏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美,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就有一种体会“美”的欲望与冲动,使用一切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呼唤出学生埋藏在心灵深处吸取知识的欲望,最终形成一种排难解疑与寻根究底的强烈探索心理。
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音乐教师就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下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学生在欣赏歌曲的时候打下情感基础,搬随着高亢而激扬的旋律,在学生大脑中,就能勾画出一幅斗志昂扬的画面。
这样以来,就能激起他们感知音乐的浓厚兴趣。
二、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的具体表现(一)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1.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学生需要通过听觉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是美的产物,它通过声音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愿望和感受。
听音乐离不开听觉。
因此,音乐欣赏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觉感知能力。
同时,音乐欣赏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一般来说,学生普遍具备基本的听觉感知能力。
音乐审美的体验性特征与主体性发展初探
和考察音乐审美活动 中的感知 、 体验对人类主体建构
的重要 意义 。
一
、
音乐审美过程 : 理念灌输还是 感知 、 体验
何认识审美体验对 于构建和发展我们人类主体性 的 意义 ? 系到 当下对 于音乐 的研究 和教育 领域偏 重理 联 性灌输而轻视审美体验 的现状 , 联系到我们在艺术讨 论和教育中偏重观念传达而忽视体验 能力建构和形 式 感 品味 的现状 , 者认 为这是 一个 更值 得讨 论 的美 笔 学观念 问题 。在当下 世界 范 围的美 学学 说 中 , 一般 认 为音乐 在所有 的艺术 形式 中是 最为 远离 观念形 态 、 远 离直 观 的再 现性 描述 的 。故此 , 音乐 被许 多美 学理论 家 和音乐工 作者认 为是 最为纯 粹 的艺 术 。 笔者试 图从 辨析音乐的本体特征和音乐活动 中的体验、 感知的特 性人手来探讨其中体验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在本文 中, 笔者试图以康德审美非功利性 、 普遍性学说 为基 本理论启发来论述音乐活动中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 。 在厘清了音乐审美活动感性体验特质的基础上 , 笔者
发展 人 的主 体 性 , 增 强对 音乐 美 的体 验 能力 、 知 能力 , 而 感 它是 对 入 的本 质 力量 的发 现和 发 展 。 [ 关键 词 ] 审美 体 验 ; 音乐 特 征 ; 主体 性
[ 图分 类 号 ] 0 中 J1
[ 献 标 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8 2 8 (0 9 0 — 0 0 0 文 10 — 6 9 20 )3 0 9 — 5
Sp20 e .0 9 Vn . 5 No 3 12 .
音乐审美 的体验性特征与主体性发展初探
邓 双 林
( 北京科 技大 学 文法学 院艺术 教育 中心 , 北京 10 8 ) 00 3
声乐演唱审美中的主客体动态结构的双向互动-2019年文档
声乐演唱审美中的主客体动态结构的双向互动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思想意识,人天生就对美好的事物喜而爱之,对丑陋的事物逃之以避。
对音乐更是如此,从古至今音乐一直活跃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回望古代,历代的统治者们除了将音乐作为统治的工具外,很多都贪于享乐,以至使其成为灭亡的原因;音乐更是渗入百姓的心理生活与日常生活,帮助他们抒发着情感,缓解着劳动疲劳;当今社会音乐同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音乐一直是人们精神上的追求。
那么,这种美感就是人与音乐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音乐审美。
因此,音乐审美从根源上说就是音乐客体的物理结构与主体自身的生理结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之间相互交融的运动,高层次、高水准的音乐审美的完成,需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二者相互作用、协调的结果。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歌唱者与作品的创作都是人,但是与其说是二者审美情感上的碰撞,不如直接看成是演唱者与演唱作品的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因为创作者的创作情感是通过谱面传达给歌者的。
由此可见,声乐演唱审美是歌唱者心理、生理与歌唱作品的协调运动。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客体对于主体的规范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就是语言,包括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音符就是一种符号语言,作曲家们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书写着自己的情感,代表着作曲家的审美取向与审美情趣。
作为一个优秀的歌者首先就要能够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读懂作曲家的情感和用意。
一方面是对基本音乐要素的解读,即能准确地读谱。
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音乐符号以及情感提示语言,比如强弱记号、连音记号等等。
作者在此地运用一定的符号肯定有其特殊意义,在没有完全地理解作品时,不要随意地加入自己的情感与理解,否则加入不当则会篡改作者的意图。
其次是对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创作时间等方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理解歌词的意思,从而体会创作者的感情基调与情感变化,走进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一层面也最好先不要加入自己的感受,而是要遵守原作的创作思维与情感。
音乐创作的本质
2、音乐想象的源泉 ⑴、源于生活体验
生活体验既是艺术创作动机的源泉,又是艺
术想象的源泉。
⑵、源于内在体验
内在体验:出自艺术家的心灵深处,包括在
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和 情感记忆等,常见的内在体验有童年记忆、 情结、性爱等。
(——〔德〕玛克斯· 德索《美学与艺术原理》)
A、童年记忆
⑵直觉与想象力
作曲家依靠直觉和想象力去主动构思、 判断音响主题的准确性
我的整个想象是在随着意象颤栗。追求已久,失去
的形式在自然地组合,愈来愈明晰地变为复活了的 现实。我脑前很快升起一个充满各种形象的世界, 哪些形象如此神奇地显露出原始可塑性,以至于当 我清楚地在我面前看得到他们,在我心里听到他们 的歌声时,我简直无法对他们近乎确实的亲密的自 信的态度做出说明。 ——〔德〕瓦格纳
“与我们有关的还不是想象本身,而是创造性
的想象,即帮助我们从概念水平升到具体形 象水平的那种能力。” ——〔俄〕斯特拉文斯基
二、音乐创作的过程
1、创作过程
个体化体验 灵感 精神创作
↑ ↓
群体性体验
↑ ↓
责任
↑ ↓
物质创作
获得生活体验——创造冲动——转化为音乐形象
——〔保〕克拉洛夫《创作过程与艺术家的个性》
身没有什么一定的主题)时掠过脑际的一些 默然的感觉呢?这纯粹是一种抒情的过程, 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白,而且充满了生 活中所有的经验,通过音乐倾泄出来,恰如 抒情诗人用诗句把它倾泄出来一样。” ——〔俄〕柴可夫斯基
⑶综合他人心理体验的精神创造活动
“您知道是什么使我有勇气和决心战胜恶劣的命运吗? 这是因为我想到今天,当整个国家的未来显得十分 的渺茫、而每一天都有孤儿、许多家庭变成贫困的 时候,你就会为完全沉湎在自己私人的小事情上而
音乐学中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
音乐学中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语言传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音乐的创作、演奏、欣赏等方面。
而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则是音乐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的魅力。
音乐欣赏是指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赏析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对音乐的听觉体验,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认识。
音乐欣赏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音乐,去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通过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审美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审美意识是指对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它是欣赏音乐的基础。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和规律。
通过培养审美意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价音乐作品的优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审美意识的培养需要我们对音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不同流派的发展演变。
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音乐游戏和唱歌等方式,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引导孩子们学习乐器,培养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音乐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审美意识。
通过给学生听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评价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除了教育,个人的努力也是培养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多听音乐,尝试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音乐评论和参加音乐会等方式,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演绎方式,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
此外,积极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也是培养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亲身体验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音乐欣赏与审美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音乐水平,还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和思考,带给我们愉悦和享受。
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
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晰中国哲学思想与音乐的关系。
本文从“典籍”和“思想家”两个方向出发,回顾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将主体与客体整合,是音乐与审美的合一。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7-0200-02中国古代音乐具有非常高的本体地位,是达成“天人之合”的通道,也是一种透过“乐”来敬天地、审美的生活方式。
天,意指自然,人与自然的主客合一就是最高的艺术境界,西洋美学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中国美学则更强调融入自然,其差别就在于“模仿”是主体与对象的从属关系,“融入”则是消融主客对立。
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是主体欲与客体结合的意境,而使人处于“何似在人间”的超凡脱俗之美感境界中。
中国音乐歌咏自然的方式,也往往是将自身放置于自然之中,体悟意境之美,而非模仿自然之形。
因此,“天人合一”可说是中国音乐美学的终极目标。
一、中国传统音乐思想《荀子·乐论》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音乐学典籍,对后来的《乐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乐论》继承儒家的观点,批判墨子提出的“非乐论”,肯定周代社会贵族阶层中的礼乐制度,认为乐者的最高价值是道德,强调人性、社会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教音乐观。
《乐论》的第一句话就确立了音乐的功能,“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儒家强调音乐出于人心,能抒发情感,带来快乐,是社会教化的工具。
《礼记·乐记》出于西汉儒者所记载,另有一说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作,本来有23篇,而现存只有11篇。
由于“乐”在古代中国几乎就是所有艺术的总称,因此《乐记》所述被当作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包括音乐的起源、礼乐的关系、乐教的功能,其主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礼辨异,乐和同”,认为天、地、人与音乐相互和谐可达到天人合一。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精品文档
中西音乐文化中的审美意识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CultureSUN Shu-ping(Department of Music, Jining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272000)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外延,是人类为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结晶。
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而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等;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幽美”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
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的音乐多是单音的、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 (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损,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探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学习和研究中西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建立现代音乐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温柔和谐,西方古典音乐的静穆哀伤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间出现过儒、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于音乐发展中。
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的人本主义批判——评叶明春著《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研究》
个以 “ 中国古代音 乐审美观 ”为研究对象 的专著 ,并力求结 关 于中国音 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一文中 ,蔡仲德 明确表 合音 乐历 史形态 即感性 审美意识来探讨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 达 了中国当代音 乐的出路在于乞西方人本主义之灵 。叶明春 审美 实践之 间的关 联。在全书最后,作者进行 了具有历史深 继承 了业师 蔡仲 德先 生的人本 主义思想,洋洋洒洒数十万字
据 为 基 础 ,归 纳梳 理 出 中国 古 代 “ 和 ” 与 “ 平 ” 两种 审 美 观产 生 , 发展 与衍 变 的历 平 不
史规律 ,从人 的本质 的终极 关怀的 高度对 两种审 美观进行 了客观 的评价 ,力求结合音 乐
历 史 形 态 即 感性 审 美 意识 探 讨 音 乐 美学 思 想 与 音 乐 审 美 实 践之 间 的 关联 ,具 有 较 强的 学
交响一 西安音 乐学院学 报 ( 刊 ) 季
Ja Xin -o r a f ’nCo sr ao yo Mu i io a g Ju n l Xia n ev tr f sc o 2 l年 l月 第2 卷 第4 00 2 9 期 De.0 0V 12 . c2 1 o .9No4
文 献 识 别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6 5 J 0
之 一 。① 著 以对 史 料 文 献 大 量 艰 苦 的研 究 考 据 为 基 础 , 归 该
一
、
人本主义的核心立场
纳梳理 出中国古代 “ 平和 ”与 “ 不平 ”两 种审美观产生、发 展与衍变 的历史规律 ,依据其逻辑演进划 分为孔子诞生之前 以人本主义为尺度来考量 中国古代音乐 审美观 是本书的 即萌芽时期的共生与互动 ;先秦直至汉代 上升时期的蜕变与 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对人 的价值与 主体地 演化 ;魏晋南北朝直至 隋唐成熟 时期 的冲 突与融合;宋元明 位的重 视对于反思灭绝 “ 人欲 ”的中国封建专制文化 具有着 清转化时期的凸现与交锋几个阶段 ,时间纵跨整个 中国古代 重 要的启示与批 判意义。蔡仲德先生在其对 中国音乐美学史 音乐史,横 向上辐 射儒、释、道等各家思想学说 ,其主线则 的研 究 中便 是 始 终 贯 穿着 人 本 主 义 的 思 想 主 张 的 ,他 对 中 国 是 以谋 求政 治、社 会稳定 为主 导 的 “ 平和 ”审美观对 “ 不 古代各 家音乐 美学 思想均 以此 为尺度 进行 了深刻 的价值 评 平 ” 审 美 观 打 击 与 排 斥 的 从 未 间 断 的 历 史 矛 盾 。该 书 是 第 一 判 ,为后学者带来警醒式的人性反思 。在 《 向西方乞灵——
【浅议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浅议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
这不仅造就了中国人民勤劳、质朴、坚韧与善良的优秀品质,同样也造就出中国非凡灿烂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民族声乐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是用民族的语言和音乐来记录民族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表达各民族的思想情感。
民族声乐的美既存在于表演之中,也存在于欣赏之中。
本文着重从表演和欣赏两个方面,就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范畴民族声乐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时间性和地域性的客观因素,论述起来较为复杂。
从广义上讲,我国民族声乐涵盖了包括传统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间歌曲、现代民族唱法、新歌剧的演唱以及西洋演唱方法民族化等范畴。
从狭义上讲,民族声乐就是“民族唱法”,是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
现代民族声乐是一门独立的、具有专业音乐性质的歌唱艺术形式。
在本质上,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民族声乐一脉相承,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审美习惯和艺术特征;在演唱上,现代民族声乐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唱法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声乐元素,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民族歌唱形式,以民族语言为演唱基础,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原则,表现出了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新的歌唱形式。
本文所讨论的民族声乐,属于狭义范围上的概念。
二现代民族声乐的特点现代民族声乐不只是民族与美声的结合,同时还体现在民族与通俗的结合,它是新时代民族声乐发展的产物,顺应了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与追求。
概括地讲,现代民族声乐主要有3个特点。
1 内容的时代感和流行性。
现代民族声乐在保持了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不但在旋律上琅琅上口,在歌词上也明显地具有时代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述
关于音乐美学的论述音乐美学顾名思义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许多人对音乐美学陌生但又有一种神秘感,不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一门学科.我们可以说,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组成部分,是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的总结,并研究音乐美的本质、审美规律和音乐构成的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关键词:音乐美学;研究课题;美学特点一、音乐美学的研究课题正如黑格尔说:“就对象来说,每门学科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一)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物质决定意识,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于哲学立场不同对音乐本质的看法也就不同。
研究音乐本质最根本的就是研究音乐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那么,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否是现实生活的反应?音乐是通过什么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的?怎样认识音乐的主体?这些就是关于音乐本质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关于音乐主体的研究对音乐本体问题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是对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感性材料等进行展开的研究。
比如:音乐的内容是什么?基本属性是什么?感性材料是什么?以及音乐的构成结构和规律?都是对音乐本体的研究。
(三)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音乐实践的研究就是要深入到实践领域,研究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
首先要对作曲家的创作思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的揭示音乐本质。
其次要研究音乐作品的解释与风格,音乐表演的心理,不同方式的音乐欣赏等都是音乐美学要重点研究的。
(四)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音乐功能的研究是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
通常所说的音乐功能的历史持续性和变异性是怎样的?不同音乐体裁的功能的差异性等都是应该研究的问题。
(五)关于音乐的美与审美的研究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所以要参照美学哲学的方法、概念来更明确地解释音乐的美与审美的特殊规律,但到现在为止,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和论述。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基础试题库和答案要点单选题(共30题)1、北方民歌《放风筝》《小看戏》是小调中()的变体。
A.鲜花调B.剪靛花调C.绣荷包调D.孟姜女调【答案】 B2、下列中国民族乐器中,属于打击乐器的是()。
A.唢呐B.三弦C.编钟D.板胡【答案】 C3、音乐鉴赏课上,小明没有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小明的“学生成长记录表”上记录:“该名学生不能回答出规定问题,音乐知识匮乏。
”这名教师违背了音乐课程评价原则中的()原则。
A.指向性B.科学性C.可操作性D.发展性【答案】 D4、与速度标记Allegro、Andantino、Largo的中文意思匹配的一组是()A.小快板、中板、广板B.快板、小行板、广板C.小快板、行板、广板D.快板、小行板、庄板【答案】 B5、某老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神圣的战争》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在太行山上》的旋律,引导学生体会与感受两者的不同,分析两首歌曲各自的美感。
该老师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以下哪一种教学目标?()A.情感·态度·价值观B.过程与方法C.知识与技能D.教学难点【答案】 B6、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西米亚人》,其体裁是()。
A.奏鸣曲B.舞剧C.歌剧D.协奏曲【答案】 C7、李老师在讲授《送别》这堂课的时候,先介绍了学堂乐歌的时代背景,进而简单讲解了戊戌变法的内容。
这体现了音乐课的()。
A.人文性B.审美性C.实践性D.多样性【答案】 A8、江文也是我国近代较早运用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下列哪一部作品是他的代表作?()A.《长恨歌》B.《台湾舞曲》C.《晓风之舞》D.《彭浪矶》【答案】 B9、在音乐学习的入门阶段,提倡运用富有节奏的语言、歌词和打击乐器通过教学的是()A.达尔克罗兹B.奥尔夫C.柯达伊D.铃木镇一【答案】 B10、我国著名乐曲《万马奔腾》是()的乐曲。
A.维吾尔族B.哈萨克族C.蒙古族D.羌族【答案】 C11、患者,男,30 岁,工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音乐审美的主体意识(一)
【摘要】音乐审美关系具有价值关系的特征,并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协调之中。
一方面,音乐审美客体将现实生活中的动态美作为内在的情感,经过抽象、提炼,升华为音乐情绪的动态形式;另一方面,在音乐审美主体的把握下,外在的音乐情绪的动态形式转化成为其内心情感的丰富体验。
这种存在于音乐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价值关系。
客体的价值形式在主客体的协调、融合中不断提升和发展,而主体的审美意识也在与客体的交流中不断变化与丰富。
【关键词】音乐审美审美主体审美表现主体把握
音乐审美就是在感受、感知和创造音乐时所进行的审美活动。
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这是从审美意识形成过程的角度对于审美意识所做的较为简洁的概括。
但是,就审美意识本身的结构来说,相对主观的个体审美感受、相对客观的审美理想以及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才是审美意识的最为基本的层面。
其中,前两者是最为基本的层面,它们的矛盾互动,清晰体现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而两者的承载工作音乐作品,其实正是音乐审美意识的物化凝结。
一、音乐审美对象及审美活动
人和音乐构成审美关系,二者处于审美过程中。
音乐审美,只对审美主体有“对象”意义,只在审美过程中体现。
从初始情况看,当音乐用于满足人自己的感性需要的时候,他就是人的审美对象了。
音乐美学研究的就是人对音乐的感性需要和满足的规律。
音乐审美活动,只能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而不是虚空的存在。
因而音乐审美意识首先是由个体美感体现出来的。
个体音乐美感的最为突出的特征当然是因个体对于音乐的差异感受而来的多样性。
个体对于乐声的感知常常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肤浅、杂乱的,但是正因为如此,它也是真实的,充满活力的。
它的随机性、偶然性常常令个体音乐美感表现出偏离常规的任意性与盲目性。
尊重个体音乐审美感受,其实正是尊重人本身,它促使音乐文本成为一种无限开放的存在,并使之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同时这也暗合了音乐艺术欣赏日渐注重接受与反馈的发展倾向。
二、音乐审美的主体把握
人类具有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把握能力,是由于音乐的声音形式比视觉形式更富于运动性和抽象性,同人的内在心理生活的关系更直接、更为密切。
对于这个问题,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有很精微的观察和思考。
他指出,音乐是一种不通过占有空间去实现自身持续存在的声音形式,它稍现即逝,它的每个音在刚一出现那一瞬间又消失了,充满了运动和不稳定,具有无形的、抽象的性质。
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之处,正在于音乐的声音形式同人的内心生活的形式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音乐占领住意识,使意识不再和一种对象对立着,意识既然这样丧失了自由,就被卷到声音的激流中去,让它卷着走。
”
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审美主体往往正是从富于个性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声部之间借综复杂的对位关系、不同乐器组合产生的奇妙色彩、乃至纯曲式结构的匠心等等,这些纯粹的形式因素的听觉直观中,获得难以言喻的、最直接的审美感受。
不可否认,形式所激起的美感,也是一种情感,心理学家不仅承认这种审美情感的存在,而且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情感。
但是,音乐形式中所蕴藏的情感,具有更为广阔得多、深刻得多的社会历史内容,音乐审美主体应该通过对感性声音形式的直接感受,进入到其中的情感内涵的体验,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想象它、填充它、创造它,同作品的声音结构一起“完成”这部作品,最后达到对这种情感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内容的领悟。
这才是音乐审美主体对音乐形式的审美把握的完整过
程。
另一方面,对音乐形式的审美把既能力,由于主体的文化素养、音乐修养水平、生活阅历以及情感体验的储备等方面的差别,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的。
但是,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深化的辩论关系。
只有对不同的历史风格范畴具有最低限度的把握能力,对特定的声音形式具有最起码的直观感受能力,音乐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才有可能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与此同时,审美主体也只有对音乐形式的深层内涵具有了一定深度的领悟之后,才会对感性的声音形式有更深刻的直观感受。
音乐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是审美实践的产物。
审美个体的意识既有人类审美意识的积淀,又有个体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群体实践的影响与个体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