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体验的诗意表达(下)

合集下载

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

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

浅析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摘要:在社会日益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想拥有一份美丽的琴声,就要拥有一颗能读懂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即意境。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最高追求。

本文重点从空白、气韵、音腔三个方面,研究和探讨了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旨在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小提琴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反映中国音乐的精髓。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表现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04-01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思想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

因之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最高追求。

研究和探讨中国小提琴音乐之意境的表现,是探讨中国小提琴艺术本土化、民族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研究范畴。

同时,对于中国小提琴音乐能从音乐的本质上体现人类的审美追求,从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意境追求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追求“静、虚、淡、远”。

由“静”所步入的意境感是“幽深”“飘渺”和“空灵”。

许多小提琴经典之作都弥漫了清静、淡雅的音乐意境,使人回味无穷。

“虚”在音乐中主要表现为音量的幽静微弱,音色的空灵淡漠,和演奏的舒展徐缓,它们共同表现出幽深、飘渺的意境;“淡”则蕴藏着中国音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远”是由声音渐虚、渐微、渐静所产生的空间效果,通常是以悠长、舒缓的乐音逐渐将思绪、意境引向远方,以得其弦外之音,音外之韵。

二、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空白空白往往是透露艺术旨意的玄关,展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艺术境界。

人们对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空白有一种特别的领会,听音乐往往会在音与音之间的停顿处感觉出“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境。

(一)休止的留白小提琴是一件以演奏旋律为主的乐器,它如同我国民族音乐,有着善于展现中国音乐的旋律线形美。

论徐沛东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审美意蕴

论徐沛东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审美意蕴

论徐沛东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审美意蕴徐沛东,著名的民族风格声乐作曲家和歌手,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引领着人们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禅意的音乐世界。

本文将对徐沛东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审美意蕴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作品风格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以民族风格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旋律、节奏和韵律,同时又不失现代音乐的时尚和潮流。

徐沛东用他独特的音乐语言,表现了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极富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音乐表现手法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而著称,他善于利用声乐的特点,将音乐与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融合,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艺术氛围。

他还擅长运用声乐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的声腔、唱腔和音乐技巧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韵味和魅力。

三、作品情感表达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他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了对生活、自然、情感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禅意。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中国风情、儒家思想和禅宗哲学,这些情感的表达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四、作品审美意蕴徐沛东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徐沛东善于发掘和利用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特点,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使得整个作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他又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使得作品具有现代音乐的时尚和潮流,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审美意蕴。

2. 情感表达的深刻和丰富。

徐沛东的音乐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他善于用音乐表达对生活、自然、情感和人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诗意和禅意,这种情感的深刻和丰富,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审美意蕴。

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

诗词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诗词【摘要】音乐与诗词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与艺术的两大重要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词中的音乐表现形式包括韵律和节奏,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动人的旋律;而音乐中常会引用经典诗词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文化深度。

诗词与音乐在情感表达上相互辅助,携手共同诠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通过音乐中的情感共鸣,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抒发的情感。

而诗词与音乐的意象表达则为作品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诗词与音乐之间的交融展示了二者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促进了文学和音乐之间的跨界合作,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音乐与诗词的结合不仅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

【关键词】音乐、诗词、交融、文学、共通性、表现形式、引用、情感表达、意象表达、共鸣、无限可能性、跨界合作、文化传承。

1. 引言1.1 音乐与诗词的交融音乐与诗词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常常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共同创作出让人心醉神迷的作品。

音乐和诗词都是表达情感、抒发内心的方式,它们共同探讨人生、爱情、梦想等主题,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诗词的文字和意境,共同启迪人们的心灵。

在古代,音乐和诗词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古代的诗人往往在创作时就会将自己的作品配以特定的音乐,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而音乐家也会从诗词中找到灵感,创作出富有诗意的音乐作品。

在现代,音乐和诗词的交融更是深入人心。

许多歌曲的歌词源自于著名的诗词,将古代的诗意融入到现代的音乐中,以新的形式传承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诗人也会受到音乐的启发,创作出富有音乐感的现代诗歌,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活。

音乐与诗词的交融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它们相互借鉴、相互激发,共同书写着美好的人生乐章。

1.2 文学与音乐的共通性文学与音乐作为两种艺术形式,在表现方式和传达情感的途径上存在着许多共通性,这种共通性使得诗词能够与音乐产生深入的交融与共鸣。

传统音乐美学在古筝曲《秋夜思》中的体现和运用

传统音乐美学在古筝曲《秋夜思》中的体现和运用

传统音乐美学在古筝曲《秋夜思》中的体现和运用摘要:本文从《秋夜思》出发,在介绍了《秋夜思》结构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作品的审美特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在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秋夜思》审美特点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是人类历史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深刻的文化思想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用特有的自然形式表现出来,它强调音乐情绪宣泄与个性形成相统一的教化功能,以音乐教育和礼仪教育并重,使音乐成为个体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的表现方法和途径,并以此形成了以追求含蓄美、气韵美和意境美为主要特性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

对于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我们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优秀的美学思想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本文以《秋夜思》为例,通过对乐曲中的含蓄美、意境美、气韵美的描述,将中国音乐追求理想人格、生存自由和对生命的关怀这一意义深刻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精神世界。

一、《秋夜思》的作品结构及内涵分析1.作品结构分析。

这首乐曲短小而精致,结构清楚明了,是一个复二部曲式结构。

整首曲子经过G调引出,以秋夜深思“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契机发展而成,旋律清晰明了又有条理。

既随意而又柔美,层层递进,连绵发展,巧妙的运用重复、模进、以及多种演奏技法,充分发挥了古筝自身的音色及韵味上的特点。

全曲音调高昂,节奏缓慢激进,古意盎然却也不缺乏新的声音。

乐曲以简洁明了的手法、古朴优雅的曲调,表现出一种欢快而幽静的心情。

乐曲将当代古筝演奏技术和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相结合,以乐思的逐步递进和连绵发展一气呵成,表现出了由秋天引起的万千思绪及安适自在的心情。

《秋夜思》这首作品在创造风格上拥有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并联接了陕西地方音乐的风格曲调,采纳了陕西地方筝乐中的欢音音阶,以sol、la、do、re、mi五个音为这首乐曲的主要旋律音,表现出了对家乡的缅怀之情。

2.作品内涵分析。

《秋夜思》结合秦腔传统音乐的特点谱写而成,全曲一共有六个乐段组成。

感受中文诗词之美:《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2

感受中文诗词之美:《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2

感受中文诗词之美:《春江花月夜》中学音乐教案2。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一直觉得,中文诗词的美,可以通过音乐这个媒介来表达和传递。

在我所教授的音乐课堂中,我常常会介绍一些著名的诗词,如《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春江的美景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月色如霞的美景图。

诗中气势磅礴的词藻、流畅深遂的句子、丰富多彩的意象,将所有美好的元素都融为一炉,悦目养心、绵延流畅。

作为音乐教师,我常常会将这首诗观、听、想、写、唱、画六者结合,通过音乐的实践来感受中文诗词之美。

观看这首诗能让我们想到什么样的音乐呢?诗中的春江之景,让我们容易想到动听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开封城内景色、生活景象,古风音乐具有饱满、豪迈、磅礴的气息,是一种充满东方古典美的音乐风格。

听《春江花月夜》所传递的音乐氛围,可以借鉴我们的声乐表现。

我们可以从曲调的旋律、制造柔媚感的音色,通过声乐来实现中文诗词的表达。

再者,想象《春江花月夜》中的景色,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样的音乐呢?我们可以在音乐的编排中,借鉴到在画面中听到的乐曲。

比如,风景画中的天空,我们可以用音乐中的弦乐淋漓尽致地表现;画面中的山色,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中的低音提琴呈现出深沉、雄浑的唯美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春江花月夜》来启发音乐的创作。

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元素、意象、情感上吸取灵感,创作出一首灵感来源于这首诗的音乐作品。

中文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更是中学音乐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音乐的实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文诗词之美,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文诗词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笛子曲《阳关三叠·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

笛子曲《阳关三叠·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

笛子曲《阳关三叠·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一、简介《阳关三叠·云想衣裳花想容》是中国传统曲目中的一首笛子曲,被广泛认为是伴奏曲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深邃的艺术内涵和优美的旋律,在乐坛得到了较高的赞誉。

二、精神内涵1.对自然美的崇尚:曲调表现了对自然风景和季节变化的敏感,使人们在聆听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2.感悟人生哲理:通过音乐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短暂与苦难的思考和体验,引发人们对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思考;3.表达情感丰富:音乐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动情,能够引起听者共鸣,并唤起其中的情感回忆;4.音乐语言独特:运用笛子独特技法和技巧,使作品更具个性与诗意。

三、审美价值1.精心构思的曲式:《阳关三叠·云想衣裳花想容》采用了中乐器擅长的“三段落”的曲式结构,使整首曲子旋律流畅、结构合理;2.好听易懂的旋律:作品旋律简洁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在广大乐迷中受到了极高的欢迎;3.优雅华丽的演奏技巧:笛子演奏时以其独特音色和技巧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种美感;4.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乐曲借鉴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诗词之美,将文学情感与音乐结合,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深度。

四、影响与意义《阳关三叠·云想衣裳花想容》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珍贵遗产,也是当代音乐创作的重要参照。

同时,该曲也给现代人带来了审美上的愉悦与触动,充分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总之,《阳关三叠·云想衣裳花想容》作为一首经典的笛子曲,通过其深邃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音乐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和认可。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案 (7)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案 (7)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送别》教案 (7)一. 教材分析《送别》是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的一首歌曲,采用五线谱进行记谱。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离别时的深情和祝福。

歌曲的节奏和音准具有一定的难度,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音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

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进行音乐教学。

但同时,部分学生在音准和节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送别》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用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演唱。

2.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体验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

3.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音准:歌曲中的音准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音高。

2.节奏:歌曲的节奏变化丰富,学生需要准确把握各种节奏形态。

3.情感表达:学生需要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用歌声传达出来。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2.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提高音准和节奏感。

3.情感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送别》的歌曲谱子,打印五线谱。

2.准备钢琴或电子琴,用于伴奏。

3.准备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播放歌曲。

4.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送别》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然后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送别》的五线谱,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接着,教师用示范演唱的方式,让学生跟随模仿,掌握歌曲的基本演唱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音准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演唱中的审美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演唱中的审美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演唱中的审美关于中国古典诗歌演唱中的审美(一)要“以字行腔”,歌唱时“咬字”的关键在于字腹以及字与声的结合在演唱上应注意中国汉字的四声走向与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从而使诗词、旋律与演唱三方面能和谐统一,更好地表达出诗词的内容来。

这一点在演唱《阳关三叠》时我们已经深有体会。

在声音的运用上,不宜有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作为对比,而应该以抒情性为主。

过分的音量变化会导致破坏其音乐的协调和诗的意境。

声音一定要依附在气息上,要注重气息控制的适当力度,不能过分猛,韧性要强,应注重气息的连贯、流畅。

喉咙空间的保持力度要适中,喉咙开度过大以及过重的喉音、鼻音都会使声音显得滞重、夸张,不正常的过快或过慢的颤音都会带来对作品风格意境的破坏,造成声音的不稳定、不连贯和演唱的费力。

不宜滥用爆破音、声音要统一,起音要准确。

演唱中国早期古典歌曲应特别强调意味美。

这些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上虽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的情感冲突,但应该仔细体会作品细致、内在以及向心灵深处渗透的情感,要讲究音质的纯美和情绪的内敛,注重中国诗词的独特韵味。

特别是在演唱上应该更注重古典诗词的高雅气质以及所蕴含的吟诵味儿,声音的运用上相对柔和,音色要求圆润平和,节奏处理上更平稳。

在情绪上,更多地表达出一种怀旧、伤感和惆怅的情调。

(二)演唱古典诗歌还要注意意境美意境美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美体现得尤为卓著。

展读唐宋诗词,一枝红杏,一声鸟鸣,一湾春水,一缕孤烟,都能配合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营构一种极富意味之情境,使人如坠其中,忘怀身之所在。

长期以来,一些演唱者在诠释这些歌曲时,只是“会唱”,而往往忽略自身对歌词意境深刻的把握与理解,尤其是演唱一些诗词性的作品,没有从意蕴上做到充分的把握,就偏离了古典歌曲的演唱风格。

笔者认为,每一位歌唱者,都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通过对中国古诗词意境的把握与理解,更好的揭示作品的永恒魅力。

音乐审美体验的诗意表达(下)

音乐审美体验的诗意表达(下)

音乐审美体验的诗意表达(下)德国诗人海涅说,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

中国人也有“言不清,艺术生”的说法。

这里说的大体是一个意思:音乐(艺术)表达的是不可言说或难以说清之物。

音乐确实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可以细腻地表现人的情绪的微妙变化,却无力描画一座山、一棵树,可以在人的内心搅起巨大情感波澜,却无法表达“你好”“你吃了吧”这样最简单的意思。

音乐的非语义性、非造型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容”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似乎给人以这样的提示:音乐可以被体验,但这种体验不能转码---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

审美体验的难以表达,还有另外一些因素。

浙江学者王苏君博士认为,这种困难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的困难---体验更多地代表了生命的意义整体,这种意义是无限的,语言作为一种逻辑符号,难以说明这种无限的意义。

二是内部言语具有一定的“我向性”。

内部言语是存在于主体的脑海中,不发出声音,不起交际作用的言语。

审美体验是最个人化的体验,这种个人化体验往往是以内部言语的形式在内心活动的,很难用外部语言表达出来。

三是内觉体验很难付诸外在符号。

内觉是一种无定形、非表现的认识,具有散乱、朦胧和神秘的特点,不能用形象、语词、形容、思维或任何动作来表达。

[i]王苏君在文中说到的困境,在音乐审美体验中时时可以遇到:我们可以感受到好的音乐有无穷意味,可这种意味又说不清、道不明---“可感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即,可悟而不可言,可言而不可尽”;音乐唤起的复杂感受,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总觉得“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无法进入“意识的潜流”,“心灵的实在”。

确实,“那些似乎清醒和似乎运动着的东西,那些昏暗模糊和运动速度时快时慢的东西,那些要求和别人交流的东西,那些时而使我们感到满足,时而又使我们感叹感到孤独的东西,还有那些时时追踪某种模糊的思想和伟大的观念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感受中就像森林中的灯火那样变幻不定、互相交叉和重叠,当它们没有互相抵销和掩盖时,便又聚成一定的形状,但这种形状又在时时分解着,或是在激烈的冲突中爆发为激情,或是在这种种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2023高考作文备考之名校作文素材:美育与成长,健康与和谐(湖南师大附中月考6)

2023高考作文备考之名校作文素材:美育与成长,健康与和谐(湖南师大附中月考6)

作文题目【2023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六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荀子·乐论》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译文:音乐在宗庙之中时,君臣上下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谐恭敬的;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睦亲近的;乡里宗族之中,年长年少的人一同听音乐,就没有不和乐顺畅的。

)材料二中国近现代美学家蔡元培指出,悲剧和滑稽画“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进而“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

材料三德国美学家席勒说:“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只有审美趣味才能把和谐带入社会,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建立起和谐。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思考和启发,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者结合自己参与的审美活动和美育实践,以“美育与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提示作文素材主题角度:美,美育,成长,和谐,健康金句名言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生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

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朱光潜《谈美》祝福在时代的雾霾之外我们对视的眼眸里依旧有圆月升起——余秀华追鹿的猎人看不到山,捕鱼的渔夫看不到海。

解析:过分追逐实用的利益,可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这意味着失去,意味着不懂得领略美,意味着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不妨停下匆匆的脚步,如阿尔卑斯山路上那条著名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蔡元培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

中班古诗教案40篇

中班古诗教案40篇

中班古诗教案40篇这是中班古诗教案4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中班语言活动古诗《悯农》教案反思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目标: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方法: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活动难点: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附:大馒头,哪里来?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

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

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

“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

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

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

舞蹈诗《侗》——审美下的诗意概括

舞蹈诗《侗》——审美下的诗意概括

舞蹈诗《侗》——审美下的诗意概括作者:杨涛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8期舞蹈诗艺术作品的出现,可以用“打破传统”来进行形容。

首先它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是这个进步的步伐展现出来的东西,即舞台呈现的各种与以往的舞台效果情况差别甚大,这当然可以归功于我们的多媒体艺术,诸如此类的多媒体艺术又可以称之为是舞美的一个巧妙使用,使得这部舞蹈诗《侗》取得了跨时代的进展,同时,这个进展还符合大众审美,同时也建立了基本的美学基础。

在这里,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及自我的观后,进行梳理,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侗》突破了传统,拓展了思维广西柳州艺术剧院的这部舞蹈诗作品,宣传的是属于大型3D舞蹈诗,“3D”用到这部舞蹈诗中是对传统的一个挑战,它不属于传统的延续,它打造了一个与时代审美同步与精进的舞台艺术作品。

现如今我们的舞台艺术作品需要突破,要不断与时代接轨,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向大众进行传达和传播。

这种新意程式的出现,属于一种拓展和创造,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审美和高层次的追求。

艺术是一个需要多元化形式进行呈现的,而舞蹈诗体现出的侗族文化同样也需要一批新的人和新的方式进行“传承”,而其他的则需要“发展”和“创新”,我认为在形式的体现上,舞蹈诗《侗》达到了创新的点。

对艺术作品而言,“攀登”是很难的,因为艺术没有绝对的统一,但只要方向是正确,行为是开明的,我认为就是可取的。

由于舞蹈诗《侗》是继民族音乐剧《白莲》、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后的又一个舞台艺术作品,借用3D的艺术语言对其进行演示,目前的中国却是前所未有的。

希望这种“创新”立意和形式的表达可以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不断拓展我们艺术的思维,同时观众也可从多种视觉角度去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

所以,发展和创新为指向的作品一定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二、《侗》保留了风格,延续了审美对于民间的舞蹈文化,我们最怕的就是随意更改舞蹈语言语汇,动作指向性不明确,同时风格混乱,将其“毁坏”在舞台上。

自然情怀、生命观照与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自然情怀、生命观照与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阅读课程与教学形态,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

今年秋季起全国高中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把语文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成为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就阅读教学而言,单篇文本的细读深教将可能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或者主要形式,任务群、文本群的组合教学日益得到重视,丰富了“用教材教”的文本教学课堂形态。

为贯彻新课标、凸显新理念、落实任务群、体现深阅读,本期约请福建省名师、厦门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钟斌及其名师工作室成员展现其群文阅读研究成果。

限于篇幅,特选出一篇单元教学实施规划和一篇课堂教学实录,供语文老师批评借鉴。

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自然美景展开的写景抒情类散文。

专题一以梳理“景、情、理”关系为抓手,把《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组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第二自然”,体会物我关系。

专题二选择《故都的秋》《想北平》《说北平》三篇与北平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结合不同作家的生活背景、价值观、人生观等,体会不同的选景特点和写作风格。

专题三把《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组合,引导学生体味其中语言之美,由此披文入情,体会不同作家的气质性情。

专题四把《赤壁赋》《登泰山记》《西湖游记二则》三篇古代游记散文组合,引导学生赏析山水之美,比较古代游记散文在景、情、理方面的异同,走进不同作者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群文阅读;第二自然;语言风格;审美情趣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84(2020)11-0011-07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自然情怀”。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围绕自然美景展开,属于写景抒情类散文。

第七单元对应高中语文2017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是“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

浅析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摘要】陆在易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艺术歌手,他的歌曲充满着深邃的美学意境。

通过对歌词的精准表达、音乐的情感传达和声音的艺术处理,他成功地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统一性。

这种意境的凝练和完整,使得他的艺术歌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当代音乐中,陆在易的作品展现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

通过深入探讨他的歌曲,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独特的美学意境,以及艺术歌曲在当代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陆在易的作品,无疑是当代音乐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他的艺术创作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1. 引言1.1 介绍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背景陆在易,原名陆远,祖籍湖南衡阳,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华语音乐制作人、音乐人和歌手。

他在音乐圈的成功并非偶然,早在2000年就开始活跃于音乐舞台,并凭借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出色的音乐才华,赢得了众多乐迷的喜爱和认可。

陆在易的音乐作品广泛受到好评,尤其以其创作的艺术歌曲备受关注。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不同于一般流行音乐,其音乐风格深受古典音乐、民谣和电子音乐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学。

他的歌曲不仅注重旋律和节奏的编排,更注重歌词的意境表达、声音的艺术处理和意境的统一性,通过细腻的情感传达和深刻的思想表达,展现出一种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境界。

陆在易的音乐作品深刻而富有内涵,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音乐表达得到了广大乐迷和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通过对陆在易艺术歌曲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音乐作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学意境和艺术魅力。

1.2 探讨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艺术歌曲是一种融合了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的艺术形式,其追求的不仅仅是音乐的美感,更是通过歌词、音乐和声音的结合,传达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

在当代音乐中,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传达而备受关注。

探讨艺术歌曲的美学意境,可以从歌词的意境表达、音乐的情感传达、声音的艺术处理等方面来分析。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陆在易的艺术歌曲背后所蕴含的美学意境,以及其在当代音乐中的独特地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与演唱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融合了古典文学和音乐艺术的创作形式,它将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改编为歌曲,并通过演唱的方式将这些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观众和听众。

这种创作形式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使得这类艺术歌曲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古代诗词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情感和意境,通过演唱这些诗词,艺术歌曲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传统,让观众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二,古诗词的音韵美赋予了艺术歌曲独特的音乐魅力。

古代诗词追求音韵的和谐,注重字音的押韵和平仄的搭配,这种音韵美被艺术歌曲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和演绎。

演唱者通过对音乐旋律、节奏、声音的处理,将古诗词的音韵美融入到音乐中,使得艺术歌曲更加优雅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三,演唱者的表演艺术赋予了艺术歌曲生命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同于传统的演唱方式,它要求演唱者具备一定的声乐技巧、表演功底和音乐理论知识。

演唱者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变化和肢体的运动,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得准确到位,使得艺术歌曲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以艺术享受。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对歌曲整体结构的分析。

艺术歌曲的整体结构通常由前奏、引子、主歌、副歌、尾声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演唱者可以通过对歌曲结构的分析,合理安排自己的声音和情感的表达,使得整个演唱过程更加流畅自然。

其次是对歌词的解读和演绎。

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是诗词作品的改编,它们往往是经过一定的修改和增添的,演唱者要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和诠释,把握歌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同时注重语言的发音和语调的把握,使得歌词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还可以对音乐的处理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艺术歌曲的音乐通常会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一定的改编,演唱者要通过音乐的处理和演唱技巧的运用,将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体现出来。

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

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

名课赏析诗意与素养的融合———王崧舟老师课例《普罗米修斯》赏析文|房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理念,指出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诗意语文”的理念,但他并未对此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

因为他认为“诗意语文”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他所追求的不是“诗意语文是什么”,而是“诗意语文如何是”。

通过研读王崧舟老师的相关理论著作,我们发现,他所说的“诗意语文”是以情感为基础,强调审美取向,主张在多元的语言环境中互动,提倡语用实践,目的是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所以,即使过去了20年,诗意语文理念与现在的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仍能进行有机融合。

王崧舟老师也在他本人的实际教学中践行着诗意语文理念,并将之与核心素养理念完美融合。

下面,我们就以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普罗米修斯》为例,深入体会他是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诗意语文这一至高境界的。

一、诗意关怀———互通中西文化《普罗米修斯》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的。

其中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人物形象是公认的为人类造福、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英雄形象。

但是王老师从西方文化的视域出发,认为仅将普罗米修斯定义为“英雄”是不够的,而应看作“圣父”。

因为英雄以力胜,圣父以爱成。

这种“爱”,西方谓之“博爱”,东方谓之“慈悲”。

通过这样的解读,王老师将中西方文化互通,并找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和课文的主旨。

因此,王老师的板书除了课题以外只有一行字———爱是永远的神话。

课堂伊始,王老师在串联一、二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时说:“因为挚爱着的人类在遭受着没有火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体会到的对人类的那一种感情,就是爱。

于是,怀着这样的感情,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又不顾宙斯的命令,把火种带到了人间……”。

《枫桥夜泊》的教案(通用9篇)

《枫桥夜泊》的教案(通用9篇)

《枫桥夜泊》的教案(通用9篇)《枫桥夜泊》的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枫桥夜泊》的教案篇1一、导入: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生:张继。

师综述: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盛名起来,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觉一下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觉。

我的感觉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如情入境的朗读博得听课老师的集体鼓掌。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觉放进去,读出你的味道。

学生自由读诗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师:看这些都是诗中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

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作者情感的字,是什么字?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生批划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

乌鸦就在哭蹄,感觉很伤心。

师:读读这句。

生读。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生: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

师:一个霜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仔细读读、品品,看能否品出什么?(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地......生:第一句好,感觉得很冷。

关于当代音乐论文

关于当代音乐论文

关于当代音乐论文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内涵。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代音乐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当代音乐论文篇1论钢琴音乐艺术的审美情感表达摘要:音乐是人的主体意识反映,认识到钢琴音乐的特质,感受到它所蕴涵的人性关怀时,应对钢琴音乐的审美价值重新加以审视。

特别是对于钢琴音乐作品来说,不仅能从不同的钢琴作品中感受到高超技巧带来的听觉享受,还能感受到钢琴作曲家鲜明的个性、多样的情感,更应该重视其在审美活动中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完整的人格、感知生命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钢琴音乐;钢琴艺术;审美情感一、钢琴音乐艺术情感的主观性和丰富性表达钢琴音乐注重情感表达,并体现出鲜明的主观性、丰富性,通过钢琴音乐的诸多要素来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一是情感表达的主观性。

音乐的主观性是指用音响手段去表现人的心灵感受和主观世界。

音乐形成了一种表现方式,其中心内容是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也是主体性的演奏家们用钢琴这种极具表现力的乐器,表达着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场景、人物的主观感受,反映纯主观的、但也带有一定社会典型性的个人情感。

李斯特令人眩目的华丽技巧下所饱含的激情;肖邦歌唱性旋律透露出的款款深情;门德尔松形式简练,清新朴实而富于声乐性的钢琴旋律;舒曼的作品短小精干,个性鲜明,充满着生命的激情,富有深邃而浪漫的诗意,表现出人的内心体验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总之,钢琴家用极富个性的音乐语汇,创作出不同风格特征的钢琴作品,成就了五彩斑斓的钢琴音响世界。

二是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钢琴音乐表达了作曲家多样的情感,首先是强烈而深厚的民族情感,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体现出了对民族价值观的肯定,对祖国人民的深深眷恋之情。

作曲家或者直接采用本民族的民歌和舞蹈,如李斯特在广泛收集匈牙利民歌和吉卜赛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日后成为其代表性作品的匈牙利狂想曲;肖邦的《叙事曲》就是从波兰文学的叙事诗中汲取了灵感,从波兰民间音乐中借鉴和发展了其简洁的史诗叙述性和淳朴的抒情风格,这都体现了作品自身同波兰民族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所流露出来的流亡者的忧患心情。

自然情怀,生命观照与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自然情怀,生命观照与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自然情怀,生命观照与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统编版高中
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自然情怀:自然情怀是指人们对自然的情感和深刻的体验。

这种情感可能包括对自然的尊重、美好、敬畏、喜悦和保护等。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谢谢自然》、《春江花月夜》等作品,来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之美,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同时,学习这些作品也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正确认识自然,提高自然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生命观照:生命观照是一种通过审美的眼光去反思、思考生命的一种方式。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阅读《春望》、《山园子》等作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真挚的生命态度,反思生活的本质,认识生命的可贵,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

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审美情趣的诗意表达是指以诗歌形式将情感表达出来,以及用一种美妙的语言来描述审美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阅读《清明》、《游园不值》等作品,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审美情趣,培养细腻的审美情感和美好的审美想象力,并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浪漫主 义音乐中的音乐诗学

浪漫主 义音乐中的音乐诗学

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音乐诗学在音乐的长河中,浪漫主义音乐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其中,音乐诗学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为浪漫主义音乐注入了深邃的灵魂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浪漫主义音乐兴起于 19 世纪初,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思想解放,以及人们对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关注,都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不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而成为了艺术家们表达个人情感、理想和幻想的重要手段。

音乐诗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音乐与诗歌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浪漫主义音乐中,这种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深化。

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常常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将诗歌的意境、情感和韵律融入到音乐创作中,使音乐具有了如诗歌般的抒情性和表现力。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音乐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歌曲堪称音乐诗学的典范。

他的作品常常以著名诗人的诗歌为歌词,如歌德、席勒等。

舒伯特善于用简洁而优美的旋律,将诗歌中的情感细腻地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魔王》,以歌德的同名诗歌为蓝本,通过紧张的节奏、多变的和声和丰富的音色,生动地描绘了父亲带着儿子在黑夜中骑马飞奔,与魔王搏斗的场景,将诗歌中的恐惧、紧张和父子之间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舒曼也是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诗意的幻想和浪漫的情感。

他的钢琴作品《童年情景》,仿佛是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种种场景和情感。

每一首小曲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梦幻和温情的童年世界。

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音乐诗学,不仅体现在对诗歌的直接引用和改编上,还体现在音乐自身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上。

浪漫主义作曲家们打破了古典主义音乐严格的结构形式,更加注重音乐的自由表达和情感抒发。

他们常常使用夸张的力度变化、宽广的音域、复杂的和声以及丰富的装饰音,来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和浪漫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审美体验的诗意表达(下)音乐审美体验的诗意表达(下)德国诗人海涅说,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

中国人也有“言不清,艺术生” 的说法。

这里说的大体是一个意思:音乐(艺术)表达的是不可言说或难以说清之物。

音乐确实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可以细腻地表现人的情绪的微妙变化,却无力描画一座山、一棵树,可以在人的内心搅起巨大情感波澜,却无法表达“你好”“你吃了吧”这样最简单的意思。

音乐的非语义性、非造型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容”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似乎给人以这样的提示:音乐可以被体验,但这种体验不能转码--- 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

审美体验的难以表达,还有另外一些因素。

浙江学者王苏君博士认为,这种困难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语言表达的困难--- 体验更多地代表了生命的意义整体,这种意义是无限的,语言作为一种逻辑符号,难以说明这种无限的意义。

二是内部言语具有一定的“我向性”。

内部言语是存在于主体的脑海中,不发出声音,不起交际作用的言语。

审美体验是最个人化的体验,这种个人化体验往往是以内部言语的形式在内心活动的,很难用外部语言表达出来。

三是内觉体验很难付诸外在符号。

内觉是一种无定形、非表现的认识,具有散乱、朦胧和神秘的特点,不能用形象、语词、形容、思维或任何动作来表达。

[i]王苏君在文中说到的困境,在音乐审美体验中时时可以遇到:我们可以感受到好的音乐有无穷意味,可这种意味又说不清、道不明--- “可感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即,可悟而不可言,可言而不可尽”;音乐唤起的复杂感受,想表达,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总觉得“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无法进入“意识的潜流”,“心灵的实在”。

确实,“那些似乎清醒和似乎运动着的东西,那些昏暗模糊和运动速度时快时慢的东西,那些要求和别人交流的东西,那些时而使我们感到满足,时而又使我们感叹感到孤独的东西,还有那些时时追踪某种模糊的思想和伟大的观念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感受中就像森林中的灯火那样变幻不定、互相交叉和重叠,当它们没有互相抵销和掩盖时,便又聚成一定的形状,但这种形状又在时时分解着,或是在激烈的冲突中爆发为激情,或是在这种种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可见,音乐审美体验的表达确实十分困难。

那么,音乐审美体验真的就因其难而无法表达吗?如果可以表达,又该怎样表达?我以为,任何体验都可以表达,音乐审美体验也不例外。

至于表达方式,可学古人“以禅喻诗”“以禅论诗”“以诗论诗” --- 以其道还治其身之法,即以感性说感性,以形象说形象,以朦胧说朦胧。

以感性说感性,以形象说形象,以朦胧说朦胧,自然要找到一种与之适应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诗意的语言。

诗意语言,是一种感性语言,也可称之为审美意识语言。

语言,一般可分为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诗意语言)。

与以实用的效果功能为主要特征的日常语言和以揭示事物客观规律,重逻辑、重完整性的科学语言不同,诗意语言(文学语言)“淡化语言的逻辑功能概念的确定性、表达的明晰性、意义的可证实性,强化语言的多义性、表达的象征与隐喻、意义的可增生性”,把语言“从扁的、平面的形态,恢复为圆的、丰满的状态,亦即以共时的、感性的、偶然的、个别的、具体的、独创的、自由的、驳杂的、开放的、隐喻的语言,来取代历时的、理性的、必然的、普遍的、抽象的、既定的、稳固的、纯粹的、封闭的、转喻的语言”,使它“不再指谓世界,而是显示世界,并且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iii]明确了语言问题--- 怎么写,我们就可以面对另一问题--- 写什么了。

音乐审美体验的表达,其实就是把音乐审美体验的三个层面,即音响感知、情绪情感体验和审美升华过程获得的感受加以整理,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具体可概括为:音响摹写、情意抒发和灵境神游。

音响摹写,就是用文字记录音响。

将其称之为“摹写”,是因为音乐音响看不见,摸不着,它还具有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特点,这些都决定了用文字(包括其他媒介物)还原音乐音响根本没有可能。

所以,对音乐音响的记录,只能是做比成样式的“摹写”。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认音乐音响摹写的意义。

相反,精彩、传神的音乐音响摹写,虽然代替不了音乐自身,但同样可以具有美感。

说到音乐音响摹写,自然会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中对琵琵女所奏琵琶曲《霓裳》和《六么》的音响摹写,出神入化,读来令人如历其境,如闻其声。

诗人从琵琶女的调弦写起,“转轴拨弦三两声”,随后引领我们走入由琵琶女营造的声音世界。

诗人没有过多的铺陈,只用寥寥数语,就完成了对音乐音响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有强,有弱,有胜有声的无声;有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有戛然而止的最后一划。

从声音的层面而言,传递出强、弱、疾、徐,就可以交卷。

白居易的高明之处在于,赋强、弱、疾、徐以纷繁意象--- “急雨”、“私语”、“玉盘”、“大珠小珠”、“花”、“间关莺语”、“流泉”、“冰泉”、“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刀枪鸣”、“裂帛”。

这里的“急雨”、“私语”、“刀枪鸣”和“裂帛”属于听觉感受,不过这种感受,已经被具体化—无形的声音已被转化成有形的象征符号;其余的意象,则属于视觉感受,由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是一种知觉化转化,是由图像或形象构成的隐喻。

如此摹写音乐音响,生动可感,又空灵传神;音乐音响已经没有了冷冰冰的物理性,而具有了人性,人的审美性。

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一个段落,叫“明湖居听书”,其中写道: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个尖,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

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门峰半中腰盘旋穿插。

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

[iv]与白居易一样,刘鹗对音乐音响的描绘,也采取具体化与知觉化的办法,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状写音乐时,白居易喜用多重纷繁意象,而刘鹗主要取一种意象--- 山,再辅以其他--- 花、鸟、蛇、光、色、钢丝、东洋烟火等。

那“山”一重比一重高,一座比一座险,又不是一味地单调地越来越高,又有“回环转折”,“陡然一落”,以及“一个弹子上天”,从而使他笔下的音乐音响,多彩多姿,又生动可感。

可见,音乐音响的摹写,无论韵体的诗,还是无韵的叙述体的文,把对象--- 音响具体化和知觉化,用形象、物象和意象比拟音乐音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虽然汉斯力克将音乐定义为乐音的运动形式,但如今已经很少有人否认音乐可以唤起人的情绪、情感反应。

情意抒发,顾名思义,就是抒写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唤起的情绪、情感与意念。

托尔斯泰在《卢塞恩-德•涅赫留多夫公爵日记摘录》中写道:我心里变得异常冷漠、孤独和沉重,就像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有时无缘无故地产生的那种心情。

我沿着滨湖街回到瑞士饭店去,只看着脚下,突然,一种奇怪的、但十分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使我感到惊讶。

这些声音立即使我精神一振。

像一道明亮而欢快的光芒射进了我的心里。

我觉得愉快、高兴。

我那困顿的注意力留意起周围的一切事物来了。

我原来对之冷漠的夜色湖景突然像新鲜的事物一样令人愉快,使我惊倒。

在这一刹那我不由自主地看到,昏暗的蓝色天空中飘荡着灰色的白云。

被冉冉东升的月亮照着明晃晃,万家灯火倒映在波平如镜的深绿色湖中,远处的山岭雾气沉沉,弗廖申堡发出的咯咯的蛙声,彼岸传来鹌鹑的圆润而清新的啼啭声。

在我正前方,在我特别注意的、传来音乐的地方,我看到,在半明不暗的街道中央密集的人群围成一个半圆,人群不远的寺方有一个穿黑衣服的矮小的人。

人群和矮小的人后面,在云霞斑驳的黑灰色和蓝色天空的背景上,花园中几株黑黑(XU XU)的白杨树亭亭玉立,古老的教堂两座森严的塔楼尖顶巍然耸立。

我走近前去,声音变得清晰了。

我清楚地听出在远处夜空中甜美地荡漾着吉他和声及几个音部的轮唱,几个音部互不干扰,唱的不是旋律,而是某些突出的部分,使人能感觉到主旋律。

主旋律有点像优美动听的玛祖卡舞曲。

听起来歌声时近时远,进而是男高音,时而是男低音,时而是假嗓子唱出的抑扬顿挫的蒂罗尔人的柔声细语。

这不是歌曲,而是按照歌曲描绘的一幅明快精美的画卷。

我不明白这是什么;但是这非常优美。

这令人心荡神怡的吉他的微弱和声,这悦耳动听的轻快旋律、黑(XU XU) 的湖面,普照一切的月光,默然耸立的两座塔楼尖顶和花园中黑糊糊的白杨,置身于这一切构成的奇妙背景中的这个黑衣小人的孤独身影--- 一切都很奇异、但无法形容的美妙,也许是我觉得这样。

我突然觉得,所有这些凌乱的、不由自主获得的生活印象变得异常优美、具有某种意义。

我的心中似乎开放了一朵鲜艳芬芳的花朵。

刚才我感觉到的疲倦、心不在焉,对世上一切的冷漠都消失。

我突然感到我需要爱情,我充满了希望,无缘无故地产生了生活的乐趣。

要求什么呢?希望什么呢--- 我不由自主地想,--- 就是它,就从四面八方包围你的是美和诗。

尽你所有的力量,大口大口地把它吸进去吧,欣赏吧,你还要什么呢?一切都是你的,一切都那么美好……这里,托尔斯泰形象地记录了音乐审美体验获得的情绪、情感感受。

“我”的内心“异常冷漠、孤独和沉重”,可是音乐改变了“我”的心境。

先是为听到的音乐声感到惊讶,随后“精神一振”,那音乐之声“像一道明亮而欢快的光芒射进了我的心里”,坏情绪倾刻间被驱散,“我觉得愉快、高兴”。

于是,原本感觉冷漠的夜色湖景,突然变得令人愉快。

“我”的审美感官也苏醒了,周围的一切,湖光山色,青蛙和鹌鹑的鸣叫,亭亭玉立的白杨,巍然耸立的教堂塔楼尖顶,还有穿黑衣服的小矮人,都有了诗意。

接着,“我”向着传来音乐的地方走去。

于是,和声、声部、主旋律,渐渐清晰,但在“我”看来,“这不是歌曲,而是按照歌曲描绘的一幅明快精美的画卷”。

此时,“我”获得了极大的情绪、情感满足,“一切都很奇异、但无法形容的美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