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供电:汽车应用设计指南
同轴电缆在音频与视频系统中的应用
同轴电缆在音频与视频系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音频与视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同轴电缆在音频与视频系统中的应用也变得非常重要。
同轴电缆是一种常用的传输媒介,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传输效果稳定,非常适合音频与视频信号的传输。
本文将介绍同轴电缆在音频与视频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
首先,同轴电缆在音频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音频设备中,同轴电缆可以用于传输模拟音频信号,如麦克风信号、音乐信号等。
同轴电缆作为一种低噪声传输线,能够有效地避免外界干扰对音频信号质量的影响。
同时,同轴电缆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可以在长距离传输音频信号时保持较低的损耗和失真。
这使得同轴电缆成为音频设备之间连接的首选传输媒介。
其次,同轴电缆在视频系统中也有广泛应用。
在现今的数字视频系统中,同轴电缆可以用于传输高清视频信号、电视信号、监控信号等。
同轴电缆能够提供较高的带宽和传输速率,可以满足数字视频信号的传输需求。
此外,同轴电缆还具有良好的屏蔽和抗干扰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电磁干扰对视频信号质量的影响。
因此,同轴电缆在电视台、广播电视站、安防监控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同轴电缆在音频与视频系统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传输信号,还可以用于供电。
在某些音频与视频设备中,同轴电缆不仅作为信号传输线,同时也作为供电线。
通过在同轴电缆上增加电源线,可以将电源信号与音频或视频信号一起传输,从而方便设备的安装和布线。
这种一体化设计使得音频与视频设备的安装更加简便,减少了布线的复杂性。
同轴电缆在音频与视频系统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同轴电缆的成本相对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的应用场景。
音频与视频系统通常需要大量的连接线缆,而同轴电缆的价格低廉,可以降低整体系统的成本。
其次,同轴电缆的安装方便快捷,减少了设备安装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
与其他传输媒介相比,同轴电缆的安装过程相对简单,只需将连接线插入相应的接口即可。
同时,同轴电缆也具备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能够有效保证音频与视频信号的传输质量。
同轴电缆名词解释
同轴电缆名词解释一、同轴电缆是什么?同轴电缆(Coaxial Cable)是一种常用的传输信号的电缆,由内部导体、绝缘层、外层导体和保护层组成。
内部导体和外层导体共享同一个轴线,因此称为同轴电缆。
它具有灵活性、带宽大、抗干扰性强等优点,在通信、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同轴电缆的结构及特点同轴电缆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内部导体(Conductor):传输电流和信号的主要部分,通常由纯铜或铜合金制成,也有一些应用中使用铝或铝合金。
2.绝缘层(Insulation):用于隔离内部导体和外层导体,通常采用聚乙烯(PE)或聚氯乙烯(PVC)等材料。
3.外层导体(Shield):起到屏蔽作用,防止外界电磁干扰,通常由铜箔或铜网编织而成。
4.保护层(Jacket):保护整个电缆,增强抗拉性和耐磨损性,通常由聚氯乙烯(PVC)或低烟无卤材料制成。
同轴电缆的特点如下:•带宽大:同轴电缆可以传输多个频段的信号,其频率范围通常从几十兆赫兹到几吉赫兹。
•抗干扰性强:外层导体的屏蔽结构可以有效防止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信号传输距离远:同轴电缆的损耗较小,可以传输信号长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
•安装方便:同轴电缆柔软,容易弯曲和安装,并且较为耐用。
•价格适中:同轴电缆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广泛应用。
三、同轴电缆的应用同轴电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有线电视传输:同轴电缆被广泛用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信号传输,能够传输高清电视信号,提供丰富的电视频道选择。
2.电信网络传输:同轴电缆在电信网络中承载宽带信号的传输,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和电话通信服务。
3.监控系统:同轴电缆在安防监控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传输高清视频信号,用于监测、录像和远程观察。
4.无线电频率传输:同轴电缆常用于连接天线和无线设备,将高频信号传输到天线或接收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传输到接收设备。
5.雷达和航天领域:同轴电缆在雷达系统和航天领域中用于高频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同轴电缆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同轴电缆在通信领域的应用1. Coaxial Cable 同轴电缆1.1前言通信网络之完整性,除了机房内之软硬件及其周边附属设备外,通信电缆扮演着送信与受信二端间联络主要传输媒介.通信电缆不仅品质需符合未来整体服务数字网络(ISDN)之要求外,所占用之空间也不容忽视,二者更是息息相关. 近十年来欲使通信网路传输更快速,除了设备增强外, 通信电缆也做了重大变革,纷纷采用发泡聚乙烯为绝缘材料,促使电缆特性更能符合较佳通信效果.其中电气特性如静电容量、电容不平衡、远(近)端串音及衰减等与材料发泡方式更是立竿见影.1.2 发泡的目的一般材料发泡的目的在于使制品轻量化, 并加强制品隔热性与可扰性, 及降低材料成本.而线缆用材料发泡的目的,则在降低材料的介质常数.1.3 材料发泡方式为了增加传输容量及速率,降低材料介质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系最佳途径, 而使用发泡PE材料则可达成此目的, 其材料发泡方式一般区分为二种方式:(一)化学发泡方法(二)物理发泡(氮气发泡)1.4. 传统化学发泡于PE绝缘材料制粒过程中,混合适当比例热效应发泡剂,期使于芯线制程时, 利用温度促使发泡剂产生化学分解变化, PE材料内部形成气泡, 此项材料对温度反应相当灵敏(±1oC),温控设备稍受外界影响,其发泡度变化极大.目前此项方式发泡度可达到40-50%,且此发泡材料须置于干燥环境内,否则水分进入材料后于押出易导致芯线电容,外径不稳定,此二项于通信电缆远(近)端将造成不良影响.1.5物理发泡以不活泼的气体充入绝缘介质层构成细密均匀微孔结构,各微孔间互不相通, 类似一个一个密封包,它的优点是高度发泡,又不含极性分子的发泡残留物,因此它的传输性能优良, 由于它的不透水气性,性能稳定, 使用寿命长,早期欧美曾用过Freon 或HCFC气体, 它的优点是生产加工性容易, 但缺点是发泡后微孔粗大而不均匀影响反射(回波) 特性,且会破坏臭氧层, 因此现在多改用氮气发泡.1.6物理发泡特性1. 发泡度高,低介电常数2. 低电容3. 高传输速度4. 低衰减常数5. 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2.充实型介质应用为减少介质常数, 其所用基材应为低介质常数的材料, 目前线缆最常用者为PE. 在特殊的场合,也有利用PP、PS及TEFLON为基材的.3.极细同轴线3.1介绍随着笔记型计算机, 小型通信计算机, 行动电话的终端机等的发展, 40AWG (7/0.03mm) 的极细同轴平面电缆的需求量, 则是随着通信市场的扩大, 有愈来愈看好趋势.3.2用途(主要)极细同轴为笔记型计算机的主体以及液晶显示屏, LCD内部配线中所使用FPC (可挠性印刷电路板) 的代替器.3.3优点(与FPC比较)1.随着LCD高精细化, FPC由二层变为三层, 其价格也将随着上涨, 极细同轴比起三层FPC较为低价.2.弯曲率及耐弯性较好.3.可对应高速、大容量资料的传送, 抗EMI特性较高.4.计算机及小型化对应, 电缆线成整束状, 节省空间.5.电缆线的长度, 可配合计算机的设计, 柔软的对应各种要求.3.4生产技术需求评估(问题之克服点)1. 0.03mm合金铜线, 伸线技术及断线率之突破.2. 0.03 mm合金铜线, 软化问题的克服.3. PFA薄层押出技术养成.4. 合金铜导体绞线及缠绕设备操作技术养成.5. 双头包带机, 带子包装确认.4. 同轴线的电气特性说明4.1 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因为导入反射的观念,同轴线中高频信号传输的现象截然不同于低频或是直流.回忆交流电路的理论, 如果一个信号源电阻不等于负载电阻, 信号源产生的功率将不会有最大转换于负载上. 更进一步分析, 将会发现有不可忽略的功率散逸(Power Dissipation) 于连接信号源和负载的传输线路上. 当然, 这想法也同样适用于同轴线的传输电路. 这功率的散逸是被视作个反射回信号源的功率. 同轴传输线受导体的结构影响, 而有一高频信号的阻值. 这阻值可被视做一个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 同轴线传输信号, 受特性阻抗大小影响着两个重要的因素:(1)高功率信号的处理能力(High-power handling)(2)信号低传输损失(Low Loss)的能力.同轴线传输信号中, 受特性阻抗大小影响着两个重要的因素. 最大功率的处理能力发生在约30Ω的特性阻抗. 同时, 处理最小信号,衰减能力是发生在特性阻抗是77Ω的时候. 因此50Ω是兼顾两者的最佳选择, 所以大部分高频微波系统选择50Ω的特性阻抗. 另一方面, 75Ω的特性阻抗被用于有线电视系统, 这是因为它需要传送长距离的模拟视讯信号.方程式(3.1), 简单的说明同轴线理想的特性阻抗( Z0) 与同轴线结构的关系.(3.1) Zo=60/e1/2*ln(D/d)依据方程式(3.1) , 同轴线理想的特性阻抗与同轴线结构之间的关系, 综合分析如下:● 同轴线理想的特性阻抗是由d, D和εr所决定.● 同轴线理想的特性阻抗和长度无关; 如果测试的频率大于1Mhz, 同轴线的特性阻抗与频率几乎无关.● 若仅减少d, 同轴线特性阻抗增加.● 若仅减少D, 同轴线特性阻抗减少.● 若仅减少εr, 同轴线特性阻抗增加.4.2 电容(Capacitance) 和电感(Inductance)同轴传输线在实际的应用上,其等效电路是以图表 4.2来说明.在此电路中产生的电压是被视作电压波(Voltage Wave); 在另一方面, 在传输线中的电流是被视作电流波(Current Wave).当有一外加电位施于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之间, 这两平行导体上的电荷会感应出一电能, 以并联电容(C', Shunt Capacitance)来表示产生每单位长的电能之链接.如果介电物质的绝缘效果不是很理想的话,两平行导体上会有漏电流产生, 这漏电流的感应电位是由一并联电导(G', Shunt Conductance)来表示. 所以,当单位长度缩到无限小(dx) , 等效电路的电流变化可用下式表示,dI=(G+jwC)xVxdx另一方面, 延着中心导体方向,每单位长度电流波所产生磁通量之链接, 是由串联的电感(L', Inductance)来表示此磁能的传递. 传递高频信号时, 在中心导体的热能耗损, 是由串联电阻(R', Resistance)来代表. 因此,无限小的单位长度上电位的变化是dI=(R+jwL)xIxdx由图表4.2的等效电路图所得到上述二式, 可以推导实际同轴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见式(4.2.2)这里, C' = 每单位长度的同轴线电容值; G' = 每单位长度的同轴线电抗值L' = 每单位长度的同轴线电感值; R' = 每单位长度的同轴线电阻值如果说f>1MHZ可得j2πL' >> R' 及j2πC' >> G' ,代入(7.2.2), 可得(7.2.3). 由式(4.2.3)知,如果量测频率(f)大于1Mhz ,这同轴传输线约可视作是无损失传输的, 因为同轴线的特性阻抗和频率几乎无关, 所以最后,上述式(4.2.3)所需单位长度的同轴线电容值也可由同轴线结构推导. 其中心导体和外部覆被间, 每单位长度(公尺(m )或英吋(ft))的电容值是同理, 每单位长度(公尺(m) 或英吋(ft))的电感值是4.3 反射损失(RL, Return Loss )和驻波比(SWR, Standing Wave Ratio)当同轴传输线上的某一点的阻抗值改变时,在这一点被视做是一个不连续点. 这个不连续点会导致进入该点的入射电压或电流波被反射, 入射能量因而损失, 称为阻抗不匹配. 更进一步, 这个阻抗不连续点, 起因于下列因素.● 中心导体直径的变化(d)● 绝缘介电材质的直径变化(D)● 绝缘介电材质或覆被的断裂或缺陷● 同轴线组接头中的组件接触不良或有空隙.● 因连结到裸同轴线的组接头过多所形成的二次反射或多次反射之影响.由网络分析仪所量测的反射电压是以反射系数(Γ, Reflection Coefficient)来表示, 因此, 阻抗不连续点和电压波反射的关系可由下式(A)说明F=(ZL-Zo)/(ZL+Zo)这里, Z0是网络分析仪校正平面之前的参考阻抗, 通常Z0是指网络分析的特性阻抗, 举例而言, Z0=50Ω或Z0=75Ω. ZL则是网络分析仪校正平面之后的待测物特性阻抗. 式(A.6)显示有多少百分比的入射电压(UForward)被反射回来(UReflected). 比如,● 如果负载等于参考阻抗的话(Z0 = ZL) ,反射系数会驱近于0. (0%, 零反射)● 如果负载是断路的话(ZL = ∞)反射系数会驱近于1 .(100%, 全反射, 反射波型和入射波型相同)● 如果负载是短路的话(ZL =0) ,反射系数会驱近于-1. (100%, 全反射, 反射波型和入射波型相反)反射损失(RL, Return Loss) 是以分贝的型式来表示反射系数,这里反射损失是指入射功率和反射功率的比值. 对于传输线量测而言, 反射损失的绝对值越大越好. 对理想的传输线, 反射损失理论上是无限大(∞). 然而受限于网络分析仪接收的灵敏度(Sensitivity), 一般而言, RL = 60dB以上, 便可视为理想阻抗匹配. 如果负载是断路或短路的话, 反射损失的读值是0.驻波比(SWR, Standing Wave Ratio) 读值表示同轴传输线反射品质的另一种方式. 上文提过, 反射是起因于阻抗不匹配点. 所以任何起因于同轴线和端点阻接头的特性阻抗不匹配而产生的反射电压, 将会延着此同轴传输线产生电性的驻波( Standing Wave) . 如同我们拉一条窗帘线上下抖动一番, 延着此同轴传输线传输方向(同轴线长度需大信号波长10倍), 总会找到有一个最大的电压(UMax) 和一个对应的最小电压(UMin). 这最大电压和最小电压的比值就是驻波比,由式(A.8)知,如果负载等于参考电压的话(Z0 = ZL), 驻波比是1.如果负载是断路或短路的话, 驻波比会驱近于∞.组接头连接品质下列图表Β 使用Shuner的资料说明了裸同轴线组接头连接品质和本节所探讨反射参数(Γ, RL 和SWR) 的关系4.4衰减(Attenuation)同轴线的衰减( a, Attenuation) 是指输出端功率(Pout) 比入射功率(Pin) , 降低了多少. 并且以dB的型式表示, 即单位长度同轴线的总衰减是中心导体的损失(ac, Conductor Loss) 和介电材质损失(aD, Dielectric Loss)之和. 单位长度中心导体的损失是由下式所定义的.这里左边的ac, 即每米的衰减是由f 以GHz, d及D 以公分(cm )为单位算出来的. 同时, 右边的ac, 即每100英尺的衰减是由f 以MHz, d及D以英吋(inch )为单位, 计算出来的. 单位长度介电材质的理论损失是以下式预估这里δ是散逸系数(Dissipation Factor), 也就是传输线中电阻成份的函数. 也是指介电材质能防止高频能量由电阻成份散逸而保存的能力.介电材质散逸系数越低, 代表其传递高频能量之能力越高.因此, 扣除了泄漏因素, 同轴线的总衰减( a )是(A.12)式中, 另外值得补充说明的是, 在10GHz以下, 同轴线总衰减是由中心导体的损失所主导. 一般而言, 低衰减可归因于下列因素● 很大的中心导体直径(d)或绝缘介电材质的直径(D)● 中心导体直径或覆被低阻值● 低介电系数(εr )●低的集肤效应深度衰减量测之温度和同轴线长度的补偿除非特别规定,依美国ASTM-D-4566-94标准, 量测温度应在周边遭室温20 ±2℃下执行. 若无法此温度量测, 而改在其它合理温度下量测, 则需进行温度补偿, 以求得20℃时量测所得到的数据. 温度补偿的公式如下在(3.13)式中aT = T℃时所量到的衰减.T= 量测时的温度a20 = 补偿到20℃的衰减.另一方面, 如果衰减是以dB来表示, 长度的补偿则是线性的. 例如1 dB / 1m ,则10dB / 10m. 转换的长度通常是1英里(1 mile ), 1000英呎(1000 ft) 或是1公里(km).4.5传播速度(Velocity ofPropagation ) 和延迟(Delay)电压波在同轴线中传播的速度( Velocity of Propagation ) 是小于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这可以视作绝缘介电物质阻碍高频讯号波的传递的现象. 因此传播速度主要是由中心导体和覆被之间的绝缘物质的介电系数(εr) 来决定. 同轴线中传播速度与光速的百分比(%), 由下式决定,例如, 从式(3.14)中, 可知PE(Polyethylene)其介电系数是εr = 2.26, 拥有66.5%的传播的速度. 铁氟龙( PTFE,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 其介电系数是εr = 2.1,有69.0%的传播的速度. 因此, 电磁波PE介电材质的速度是1.995 x 10 m /sec ; 在PTFE介电材质的速度是2.07 x 10 m/sec.而不是光在空气中的速度(3 x 10 m/sec).延迟(VR, , Delay ) 是指固定频率下讯号波经过固定长度同轴线所需之时间. 如果时间是以奈秒(ns, 1 x 10 sec), 及同轴线长度为1米(m), 延迟可由下式计算.同3.4节量测衰减所示. 量测同轴线延迟, 其长度的补偿也是线性的.同轴线的发泡系数(x, foam coefficient)须由修正补偿后的延迟( V'R )来计算, 它是在式(A.16)中, ε'r和V'R 分别是在发泡过程后的介电材质系数和传播速度. εr 和VR 则是在发泡过程前的介电材质系数和传播速度. x 的值介于0和1之间. 一般而言,氮气发泡所得到的介电材质系数修正, 比化学发泡得到的要均匀许多.。
50欧高频同轴电缆的射频连接器和接头设计
50欧高频同轴电缆的射频连接器和接头设计射频连接器和接头是50欧高频同轴电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电缆的信号传输质量和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连接器和接头的特性阻抗、频率范围、材料选择以及机械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设计高频同轴电缆的射频连接器和接头的要点。
首先,特性阻抗是射频连接器和接头设计的重要参数。
当信号从一个媒介传输到另一个媒介时,特性阻抗的匹配至关重要,以确保信号的完美传输。
对于50欧高频同轴电缆,我们需要选择特性阻抗为50欧的连接器和接头。
这样才能保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发生反射和衰减,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频率范围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不同的射频连接器和接头有不同的频率范围。
对于50欧高频同轴电缆,我们需要选择能够在高频范围内工作的连接器和接头。
这样才能满足电缆传输信号的需求。
一般来说,常见的高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和接头可以覆盖从DC到18 GHz的频率范围,但也有一些可以扩展到更高的频率范围。
材料选择也是设计射频连接器和接头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连接器和接头的材料对信号传输的影响非常大。
常见的材料包括不锈钢、黄铜、铜合金和塑料等。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如导电性、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等。
在选择材料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并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另外,机械结构也是射频连接器和接头设计的重要方面。
连接器和接头的机械结构不仅需要满足信号传输的要求,还需要方便安装和拆卸。
一般来说,高频同轴电缆的连接器和接头采用螺纹结构,这样可以确保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连接器和接头的尺寸和重量。
连接器和接头应尽可能小巧轻盈,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除了上述要点,还有一些其他的设计考虑因素,如防水性能、温度范围和可靠性等。
在设计射频连接器和接头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连接器和接头能够满足具体的应用需求。
IPC-A-610F中文版电子组件的检验标准可接受性
IPC-A-610F CN 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2014前⾔.................................... 1-1 1.1 范围................................... 1-2 1.2 ⽬的................................... 1-3 1.3 员⼯熟练程度.......................... 1-3 1.4 分级................................... 1-3 1.5 对要求的说明.......................... 1-31.5.1 验收条件............................ 1-4 1.5.1.1 目标条件............................ 1-4 1.5.1.2 可接受条件.......................... 1-4 1.5.1.3 缺陷条件............................ 1-4 1.5.1.3.1 处置................................ 1-4 1.5.1.4 制程警示条件........................ 1-4 1.5.1.4.1 制程控制方法........................ 1-4 1.5.1.5 组合情况............................ 1-4 1.5.1.6 未涉及情形.......................... 1-5 1.5.1.7 特殊设计............................ 1-51.6 术语和定义............................ 1-51.6.1 板面方向............................ 1-5 1.6.1.1 *主面................................ 1-5 1.6.1.2 *辅面................................ 1-5 1.6.1.3 *焊接起始面.......................... 1-5 1.6.1.4 *焊接终止面.......................... 1-5 1.6.2 *冷焊接连接.......................... 1-5 1.6.3 电气间隙............................ 1-5 1.6.4 FOD(外来物) ........................ 1-5 1.6.5 高电压.............................. 1-5 1.6.6 通孔再流焊.......................... 1-6 1.6.7 弯月形涂层(元器件) .................. 1-6 1.6.8 *非功能盘............................ 1-6 1.6.9 针插焊膏............................ 1-6 1.6.10 焊料球.............................. 1-6 1.6.11 线径................................ 1-6 1.6.12 导线重叠............................ 1-6 1.6.13 导线过缠绕.......................... 1-61.7 图例与插图............................ 1-61.8 检查⽅法.............................. 1-6 1.9 尺⼨鉴定.............................. 1-6 1.10 放⼤辅助装置......................... 1-61.11 照明.................................. 1-72 适⽤⽂件................................ 2-1 2.1 IPC标准............................... 2-1 2.2 联合⼯业标准.......................... 2-1 2.3 EOS/ESD协会标准..................... 2-2 2.4 电⼦⼯业联合会标准.................... 2-2 2.5 国际电⼯委员会标准.................... 2-2 2.6 美国材料与测试协会.................... 2-22.7 技术出版物............................ 2-23 电⼦组件的操作.......................... 3-1 3.1 EOS/ESD的预防........................ 3-23.1.1 电气过载(EOS) ....................... 3-3 3.1.2 静电释放(ESD) ....................... 3-4 3.1.3 警告标识............................ 3-5 3.1.4 防护材料............................ 3-6 3.2 EOS/ESD安全⼯作台/EPA ............... 3-73.3 操作注意事项.......................... 3-93.3.1 指南................................ 3-9 3.3.2 物理损伤........................... 3-10 3.3.3 污染............................... 3-10 3.3.4 电子组件........................... 3-11 3.3.5 焊接后............................. 3-11 3.3.6 手套与指套......................... 3-12⽬录IPC-A-610F 2014年7月ix4 机械零部件.............................. 4-1 4.1 机械零部件的安装...................... 4-24.1.1 电气间隙............................ 4-2 4.1.2 妨碍................................ 4-3 4.1.3 大功率元器件安装.................... 4-4 4.1.4 散热装置............................ 4-6 4.1.4.1 绝缘垫和导热复合材料................ 4-6 4.1.4.2 接触................................ 4-8 4.1.5 螺纹紧固件和其它螺纹部件的安装...... 4-9 4.1.5.1 扭矩............................... 4-11 4.1.5.2 导线............................... 4-134.2 螺栓安装............................. 4-15 4.3 连接器插针........................... 4-164.3.1 板边连接器引针..................... 4-16 4.3.2 压接插针........................... 4-17 4.3.2.1 焊接............................... 4-204.4 线束的固定........................... 4-234.4.1 概述............................... 4-23 4.4.2 连轧............................... 4-26 4.4.2.1 损伤............................... 4-274.5 布线–导线和线束..................... 4-284.5.1 导线交叉........................... 4-28 4.5.2 弯曲半径........................... 4-29 4.5.3 同轴线缆........................... 4-30 4.5.4 空置线头........................... 4-31 4.5.5 接头和焊环上的扎点................. 4-325 焊接.................................... 5-1 5.1 焊接可接受性要求...................... 5-3 5.2 焊接异常.............................. 5-45.2.1 暴露金属基材........................ 5-4 5.2.2 针孔/吹孔........................... 5-6 5.2.3 焊膏再流............................ 5-7 5.2.4 不润湿.............................. 5-85.2.5 冷焊/松香焊接连接................... 5-95.2.6 退润湿.............................. 5-95.2.7 焊料过量........................... 5-105.2.7.1 焊料球_________............................. 5-115.2.7.2 桥连............................... 5-125.2.7.3 锡网/泼锡.......................... 5-135.2.8 焊料受扰........................... 5-145.2.9 焊料开裂. .......................... 5-155.2.10 拉尖............................... 5-165.2.11 无铅填充起翘....................... 5-175.2.12 无铅热撕裂/孔收缩. ................. 5-185.2.13 焊点表面的探针印记和其它类似表面状况......................... 5-196 端⼦连接................................ 6-16.1 铆装件................................ 6-26.1.1 接线柱.............................. 6-26.1.1.1 接线柱基座-焊盘间隙................. 6-26.1.1.2 塔形................................ 6-36.1.1.3 双叉形.............................. 6-46.1.2 卷式翻边............................ 6-56.1.3 喇叭口形翻边........................ 6-66.1.4 花瓣形翻边.......................... 6-76.1.5 焊接................................ 6-86.2 绝缘⽪............................... 6-106.2.1 损伤............................... 6-106.2.1.1 焊前............................... 6-106.2.1.2 焊后............................... 6-126.2.2 间隙............................... 6-136.2.3 挠性套管........................... 6-156.2.3.1 放置............................... 6-156.2.3.2 损伤............................... 6-176.3 导体.................................. 6-186.3.1 形变............................... 6-186.3.2 损伤............................... 6-196.3.2.1 多股导线........................... 6-196.3.2.2 实芯线............................. 6-206.3.3 股线发散(鸟笼形)–焊前............ 6-206.3.4 股线发散(鸟笼形)–焊后............ 6-216.3.5 上锡............................... 6-226.5 应⼒释放............................. 6-256.5.1 线束............................... 6-256.5.2 引线/导线弯曲...................... 6-26 6.6 引线/导线放置–通⽤要求.............. 6-28 6.7 焊接–通⽤要求....................... 6-30 ⽬录(续)x 2014年7月IPC-A-610F6.8 塔形和直针形......................... 6-316.8.1 引线/导线放置...................... 6-316.8.2 塔形和直针形–焊接................ 6-336.9 双叉形............................... 6-346.9.1 引线/导线放置–侧面进线连接........ 6-346.9.2 引线/导线放置–导线的加固.......... 6-376.9.3 引线/导线放置–底部和顶部进线连接.. 6-386.9.4 焊接............................... 6-396.10 槽形................................. 6-426.10.1 引线/导线放置...................... 6-42 6.10.2 焊接............................... 6-436.11 穿孔形............................... 6-446.11.1 引线/导线放置...................... 6-44 6.11.2 焊接............................... 6-466.12 钩形................................. 6-476.12.1 引线/导线放置...................... 6-47 6.12.2 焊接............................... 6-496.13 锡杯................................. 6-506.13.1 引线/导线放置...................... 6-50 6.13.2 焊接............................... 6-526.14 AWG30及更细的导线–引线/导线放置.. 6-54 6.15 串联连接............................ 6-557 通孔技术................................ 7-1 7.1 元器件的安放.......................... 7-27.1.1 方向................................ 7-2 7.1.1.1 方向–水平.......................... 7-3 7.1.1.2 方向–垂直.......................... 7-5 7.1.2 引线成形............................ 7-6 7.1.2.1 弯曲半径............................ 7-6 7.1.2.2 密封/熔接处与弯曲起始处之间的距离... 7-7 7.1.2.3 应力释放............................ 7-8 7.1.2.4 损伤............................... 7-10 7.1.3 引线跨越导体....................... 7-11 7.1.4 通孔阻塞........................... 7-12 7.1.5 DIP/SIP器件和插座.................. 7-13 7.1.6 径向引线–垂直..................... 7-15 7.1.6.1 限位装置........................... 7-16 7.1.7 径向引线–水平..................... 7-18 7.1.8 连接器............................. 7-19 7.1.8.1 直角............................... 7-21 7.1.8.2 带侧墙的插针头和直立插座连接器..... 7-22 7.1.9 导体外壳........................... 7-237.2 元器件的固定......................... 7-237.2.1 固定夹............................. 7-23 7.2.2 粘合剂粘接......................... 7-25 7.2.2.1 粘合剂粘接–非架高元器件........... 7-26 7.2.2.2 粘合剂粘接–架高元器件............. 7-29 7.2.3 其它器件........................... 7-30 7.3 ⽀撑孔............................... 7-317.3.1 轴向引线–水平..................... 7-31 7.3.2 轴向引线–垂直..................... 7-33 7.3.3 导线/引线伸出...................... 7-35 7.3.4 导线/引线弯折...................... 7-36 7.3.5 焊接............................... 7-38 7.3.5.1 垂直填充(A) ....................... 7-41 7.3.5.2 焊接终止面–引线到孔壁(B) ......... 7-43 7.3.5.3 焊接终止面–焊盘区覆盖(C) ......... 7-45 7.3.5.4 焊接起始面–引线到孔壁(D) ......... 7-46 7.3.5.5 焊接起始面–焊盘区覆盖(E) ......... 7-47 7.3.5.6 焊料状况–引线弯曲处的焊料......... 7-487.3.5.7 焊料状况–接触通孔元器件本体....... 7-49 7.3.5.8 焊料状况–焊料中的弯月面绝缘层..... 7-50 7.3.5.9 焊接后的引线剪切................... 7-52 7.3.5.10 焊料内的漆包线绝缘层............... 7-53 7.3.5.11 无引线的层间连接–导通孔........... 7-54 7.3.5.12 子母板............................. 7-55 7.4 ⾮⽀撑孔............................. 7-587.4.1 轴向引线–水平..................... 7-58 7.4.2 轴向引线–垂直..................... 7-59 7.4.3 引线/导线伸出...................... 7-60 7.4.4 引线/导线弯折...................... 7-61 7.4.5 焊接............................... 7-63 7.4.6 焊接后的引线剪切................... 7-657.5 跳线.................................. 7-667.5.1 导线的选择......................... 7-66 7.5.2 布线............................... 7-67 7.5.3 导线的固定......................... 7-69 7.5.4 支撑孔............................. 7-71 7.5.4.1 支撑孔–引线在孔内................. 7-71 7.5.5 缠绕连接........................... 7-72 7.5.6 搭焊连接........................... 7-73⽬录(续)IPC-A-610F 2014年7月xi8 表⾯贴装组件............................ 8-1 8.1 粘合剂固定............................ 8-38.1.1 元器件粘接........................ 8-38.1.2 机械强度.......................... 8-4 8.2 SMT引线.............................. 8-68.2.1 塑封元器件........................ 8-68.2.2 损伤.............................. 8-68.2.3 压扁.............................. 8-7 8.3 SMT连接.............................. 8-7 8.3.1 ⽚式元器件–仅有底部端⼦............ 8-88.3.1.1 侧面偏出(A) ...................... 8-9 8.3.1.2 末端偏出(B) ...................... 8-108.3.1.4 侧面连接长度(D) ................. 8-12 8.3.1.5 最大填充高度(E) .................. 8-13 8.3.1.6 最小填充高度(F) .................. 8-13 8.3.1.7 焊料厚度(G) ..................... 8-14 8.3.1.8 末端重叠(J) ...................... 8-14 8.3.2 矩形或⽅形端⽚式元器件–1,3或5⾯端⼦....................... 8-158.3.2.1 侧面偏出(A) ..................... 8-16 8.3.2.2 末端偏出(B) ...................... 8-18 8.3.2.3 末端连接宽度(C) .................. 8-19 8.3.2.4 侧面连接长度(D) ................. 8-21 8.3.2.5 最大填充高度(E) .................. 8-22 8.3.2.6 最小填充高度(F) .................. 8-23 8.3.2.7 焊料厚度(G) ..................... 8-24 8.3.2.8 末端重叠(J) ...................... 8-25 8.3.2.9 端子异常......................... 8-26 8.3.2.9.1 侧面贴装(公告板) ................ 8-26 8.3.2.9.2 底面朝上贴装..................... 8-28 8.3.2.9.3 叠装............................. 8-29 8.3.2.9.4 立碑............................. 8-30 8.3.2.10 居中焊端......................... 8-31 8.3.2.10.1 侧面焊接宽度..................... 8-31 8.3.2.10.2 侧面最小填充高度................. 8-32 8.3.3 圆柱体帽形端⼦..................... 8-338.3.3.1 侧面偏出(A) ....................... 8-34 8.3.3.2 末端偏出(B) ....................... 8-35 8.3.3.3 末端连接宽度(C) ................... 8-36 8.3.3.4 侧面连接长度(D) ................... 8-37 8.3.3.5 最大填充高度(E) ................... 8-38 8.3.3.6 最小填充高度(F) .................... 8-39 8.3.3.7 焊料厚度(G) ....................... 8-40 8.3.3.8 末端重叠(J) ........................ 8-41 8.3.4 城堡形端⼦.......................... 8-428.3.4.1 侧面偏出(A) ....................... 8-43 8.3.4.2 末端偏出(B) ....................... 8-44 8.3.4.3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44 8.3.4.4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45 8.3.4.5 最大填充高度(E) ................... 8-45 8.3.4.6 最小填充高度(F) .................... 8-468.3.5 扁平鸥翼形引线..................... 8-478.3.5.1 侧面偏出(A) ....................... 8-47 8.3.5.2 趾部偏出(B) ....................... 8-51 8.3.5.3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52 8.3.5.4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54 8.3.5.5 最大跟部填充高度(E) ............... 8-56 8.3.5.6 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 ................ 8-57 8.3.5.7 焊料厚度(G) ....................... 8-58 8.3.5.8 共面性............................. 8-598.3.6 圆形或扁圆(精压)鸥翼形引线.......... 8-608.3.6.1 侧面偏出........................... 8-61 8.3.6.2 趾部偏出(B) ....................... 8-62 8.3.6.3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62 8.3.6.4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63 8.3.6.5 最大跟部填充高度(E) ............... 8-64 8.3.6.6 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 ................ 8-65 8.3.6.7 焊料厚度(G) ....................... 8-66 8.3.6.8 最小侧面连接高度(Q) ............... 8-66 8.3.6.9 共面性............................. 8-67⽬录(续)xii 2014年7月IPC-A-610F8.3.7 J形引线............................. 8-688.3.7.1 侧面偏出(A) ....................... 8-68 8.3.7.2 趾部偏出(B) ....................... 8-70 8.3.7.3 末端连接宽度(C) ................... 8-70 8.3.7.4 侧面连接长度(D) ................... 8-72 8.3.7.5 最大跟部填充高度(E) ............... 8-73 8.3.7.6 最小跟部填充高度(F) ................ 8-74 8.3.7.7 焊料厚度(G) ....................... 8-76 8.3.7.8 共面性............................. 8-768.3.8 垛形/I形连接........................ 8-778.3.8.1 修整的通孔引线..................... 8-77 8.3.8.2 预置焊料端子....................... 8-78 8.3.8.3 最大侧面偏出(A) ................... 8-79 8.3.8.4 最大趾部偏出(B) ................... 8-80 8.3.8.5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818.3.8.6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82 8.3.8.7 最大填充高度(E) ................... 8-82 8.3.8.8 最小填充高度(F) .................... 8-83 8.3.8.9 焊料厚度(G) ....................... 8-84 8.3.9 扁平焊⽚引线........................ 8-858.3.10 仅有底部端⼦的⾼外形元器件........ 8-868.3.11 内弯L形带状引线................... 8-87 8.3.12 表⾯贴装⾯阵列.................... 8-898.3.12.1 对准............................... 8-90 8.3.12.2 焊料球间距......................... 8-90 8.3.12.3 焊接连接........................... 8-91 8.3.12.4 空洞............................... 8-93 8.3.12.5 底部填充/加固...................... 8-93 8.3.12.6 叠装............................... 8-94 8.3.13 底部端⼦元器件(BTC) ............... 8-968.3.14 具有底部散热⾯端⼦的元器件........ 8-98 8.3.15 平头柱连接........................ 8-1008.3.15.1 最大端子偏出–方形焊盘............ 8-100 8.3.15.2 最大端子偏出–圆形焊盘............ 8-101 8.3.15.3 最大填充高度...................... 8-1018.3.16 P型连接........................... 8-1028.3.16.1 最大侧面偏出(A) .................. 8-103 8.3.16.2 最大趾部偏出(B) .................. 8-103 8.3.16.3 最小末端连接宽度(C) .............. 8-104 8.3.16.4 最小侧面连接长度(D) .............. 8-104 8.3.16.5 最小填充高度(F) ................... 8-105 8.4 特殊SMT端⼦........................ 8-1068.5 表⾯贴装连接器...................... 8-107 8.6 跳线................................. 8-1088.6.1 SMT .............................. 8-109 8.6.1.1 片式和圆柱体帽形元器件............ 8-109 8.6.1.2 鸥翼形引线........................ 8-110 8.6.1.3 J形引线........................... 8-1118.6.1.5 焊盘.............................. 8-1129 元器件损伤.............................. 9-1 9.1 ⾦属镀层缺失.......................... 9-2 9.2 ⽚式电阻器材质........................ 9-3 9.3 有引线/⽆引线器件..................... 9-4 9.4 陶瓷⽚式电容器........................ 9-8 9.5 连接器............................... 9-10 9.6 继电器............................... 9-13 9.7 变压器芯体损伤....................... 9-13 9.8 连接器、⼿柄、簧⽚、锁扣............. 9-14 9.9 板边连接器引针....................... 9-15 9.10 压接插针............................ 9-16 9.11 背板连接器插针...................... 9-17 9.12 散热装置............................ 9-18 9.13 螺纹件和五⾦件...................... 9-19 ⽬录(续)IPC-A-610F 2014年7月xiii10 印制电路板............................ 10-1 10.1 ⾮焊接接触区域...................... 10-210.1.1 脏污............................... 10-2 10.1.2 损伤............................... 10-410.2 层压板状况.......................... 10-410.2.1 白斑和微裂纹....................... 10-5 10.2.2 起泡和分层......................... 10-710.2.4 晕圈.............................. 10-10 10.2.5 边缘分层、缺口和微裂纹............ 10-12 10.2.6 烧焦.............................. 10-14 10.2.7 弓曲和扭曲........................ 10-15 10.2.8 分板.............................. 10-1610.3 导体/焊盘........................... 10-1810.3.1 横截面积的减少.................... 10-18 10.3.2 垫/盘的起翘....................... 10-19 10.3.3 机械损伤.......................... 10-2110.4 挠性和刚挠性印制电路............... 10-2210.4.1 损伤.............................. 10-22 10.4.2 分层/起泡......................... 10-24 10.4.2.1 挠性.............................. 10-24 10.4.2.2 挠性板到增强板.................... 10-25 10.4.3 焊料芯吸.......................... 10-26 10.4.4 连接.............................. 10-2710.5 标记................................ 10-2810.5.1 蚀刻(包括手工描印蚀刻) ............ 10-30 10.5.2 丝印.............................. 10-31 10.5.3 盖印.............................. 10-33 10.5.4 激光.............................. 10-34 10.5.5 标签.............................. 10-35 10.5.5.1 条形码/二维码..................... 10-35 10.5.5.2 可读性............................ 10-36 10.5.5.3 标签–粘合与损伤................. 10-37 10.5.5.4 位置.............................. 10-37 10.5.6 使用射频识别(RFID)标签........... 10-3810.6 清洁度............................. 10-3910.6.1 助焊剂残留物...................... 10-40 10.6.2 外来物............................ 10-41 10.6.3 氯化物、碳酸盐和白色残留物........ 10-42 10.6.4 助焊剂–免洗工艺–外观............ 10-44 10.6.5 表面外观.......................... 10-4510.7 阻焊膜涂覆......................... 10-4610.7.1 皱褶/裂纹......................... 10-47 10.7.2 空洞、起泡和划痕.................. 10-49 10.7.3 脱落.............................. 10-50 10.7.4 变色.............................. 10-5110.8 敷形涂覆........................... 10-5110.8.1 概要.............................. 10-51 10.8.2 覆盖.............................. 10-52 10.8.3 厚度.............................. 10-54 10.8.4 电气绝缘涂敷...................... 10-55 10.8.4.1 覆盖.............................. 10-55 10.8.4.2 厚度.............................. 10-5510.9 灌封................................ 10-5611 分⽴布线.............................. 11-1 11.1 ⽆焊绕接............................ 11-211.1.1 匝数............................... 11-3 11.1.2 匝间空隙........................... 11-4 11.1.3 导线末端,绝缘绕匝................. 11-5 11.1.4 绕匝凸起重叠....................... 11-7 11.1.5 绕接位置........................... 11-8 11.1.6 理线.............................. 11-10 11.1.7 导线松弛.......................... 11-11 11.1.8 导线镀层.......................... 11-12 11.1.9 绝缘皮损伤........................ 11-1311.1.10 导体和接线柱的损伤................ 11-1412 ⾼电压................................ 12-1 附录A 最⼩电⽓间隙–导体间距............ A-1 ⽬录(续)xiv 2014年7月IPC-A-610F本章包括以下内容:1.1 范围................................... 1-2 1.2 ⽬的................................... 1-3 1.3 员⼯熟练程度.......................... 1-3 1.4 分级................................... 1-3 1.5 对要求的说明.......................... 1-31.5.1 验收条件............................ 1-4 1.5.1.1 目标条件............................ 1-4 1.5.1.2 可接受条件.......................... 1-4 1.5.1.3 缺陷条件............................ 1-4 1.5.1.3.1 处置................................ 1-4 1.5.1.4 制程警示条件........................ 1-4 1.5.1.4.1 制程控制方法........................ 1-4 1.5.1.5 组合情况............................ 1-4 1.5.1.6 未涉及情形.......................... 1-5 1.5.1.7 特殊设计............................ 1-51.6 术语和定义............................ 1-51.6.1 板面方向............................ 1-5 1.6.1.1 *主面................................ 1-5 1.6.1.2 *辅面................................ 1-5 1.6.1.3 *焊接起始面.......................... 1-5 1.6.1.4 *焊接终止面.......................... 1-5 1.6.2 *冷焊接连接.......................... 1-5 1.6.3 电气间隙............................ 1-5 1.6.4 FOD(外来物) ........................ 1-5 1.6.5 高电压.............................. 1-5 1.6.6 通孔再流焊.......................... 1-6 1.6.7 弯月形涂层(元器件) .................. 1-6 1.6.8 *非功能盘............................ 1-6 1.6.9 针插焊膏............................ 1-6 1.6.10 焊料球.............................. 1-6 1.6.11 线径................................ 1-6 1.6.12 导线重叠............................ 1-6 1.6.13 导线过缠绕.......................... 1-61.7 图例与插图............................ 1-6 1.8 检查⽅法.............................. 1-6 1.9 尺⼨鉴定.............................. 1-6 1.10 放⼤辅助装置......................... 1-6 1.11 照明.................................. 1-7完整资料:https:///item.htm?id=541142767632QQ:1395833280Mail: **************。
同轴电缆的两种标准
同轴电缆的两种标准一、同轴电缆的基本概述同轴电缆是一种常见的传输线,广泛应用于电视信号、射频信号的传输,尤其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结构特点在于内外导体由同轴排列的铜线构成,中间填充介质一般为空气或聚乙烯。
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同轴电缆具有很好的屏蔽效果和传输性能。
二、同轴电缆的标准介绍目前,同轴电缆的标准主要包括两种:欧洲标准(EN50173)和美国标准(CATV)。
1.欧洲标准(EN50173):该标准主要应用于低频到高频的宽频带信号传输。
它规定了同轴电缆的结构、性能参数以及测试方法。
欧洲标准特别注重电缆的电气性能,如阻抗、衰减和电压驻波比等。
此外,它还对电缆的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提出了要求。
该标准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和数据传输等领域。
2.美国标准(CATV):该标准主要针对有线电视应用,重点在于中频和高频信号的传输。
CATV标准不仅关注电气性能,还对同轴电缆的物理特性、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有明确规定。
在美国市场,CATV标准被广泛应用,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
三、设计与制造要求在设计和制造同轴电缆时,需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考量。
主要参数包括:内外导体材料和尺寸、绝缘材料、填充介质等。
欧洲标准要求电缆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和较宽的频率范围;而美国标准更强调电缆的耐用性和环境适应性。
制造商需根据不同标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测试与验收方法两种标准都提供了相应的测试和验收方法。
在欧洲标准中,主要测试电气性能如阻抗、衰减和电压驻波比等;而在美国标准中,除了电气性能外,还需要对物理特性、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进行测试。
制造商应按照相应标准进行严格测试,以确保产品质量。
五、应用实例在实际应用中,欧洲标准和美国标准的同轴电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欧洲标准下的电缆在宽频带信号传输方面表现出色,适用于广播、通信和数据传输等领域;而美国标准下的电缆在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表现更佳,适用于有特殊要求的有线电视网络。
同轴电缆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同轴电缆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随着工业控制系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和设施需要通过电缆进行信号传输和通信。
而在其中,同轴电缆作为一种常用的传输介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同轴电缆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适用场景。
同轴电缆是一种由内部导体、绝缘层、外部导体和外护层等组成的传输介质。
它的结构决定了它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同轴电缆能够有效地抵御干扰。
工业控制系统中常常会有大量的电磁干扰源,例如电机、电磁阀等。
而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和外护层的设计可以很好的隔离这些干扰源,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
这对于要求高信号质量的工业控制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其次,同轴电缆具有较高的传输带宽。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有些应用需要传输大量的数据,例如视频监控、图像传输等。
同轴电缆的设计使得它能够支持较高的频带宽度,从而满足这些高带宽需求。
与其他传输介质相比,同轴电缆具有更好的传输性能。
此外,同轴电缆还具有较长的传输距离。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不同设备之间的距离可能比较远,需要信号能够长距离传输。
同轴电缆的传输特性使得它能够在较远的距离内实现可靠的信号传输,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同轴电缆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同轴电缆常用于监控系统中的视频传输。
工业场景中常常需要进行视频监控,以确保现场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同轴电缆的高传输带宽使得它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视频传输,满足对视频监控的需求。
同时,同轴电缆的抗干扰能力也能够确保视频信号的稳定传输,不受其他电磁干扰的影响。
其次,同轴电缆还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传输。
工业自动化系统需要实时地传输大量的数据,以控制和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同轴电缆的高带宽和长距离传输能力使其成为数据传输的理想选择。
通过同轴电缆,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高速数据通信,从而达到对工业自动化系统的高效控制。
此外,同轴电缆还常常被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中的感知设备连接。
汽车-天线同轴电缆技术规范
名称
类型
使用位置
注:1)表中所给出的意在表明 OEM 对产品的设计概念要求;不局限于此;如有类似产品,可在 TR 评审设 计方案中体现厂家自有产品的优势项,并详细说明。
2)若供应商提供自己的方案,需要提供相关数据,供主机厂整车部门进行数据布置工作。
Page 6 of 16
3.2 零件清单
零件清单见表 4:
Page 7 of 16
1.2 Design characterization 1.2.1. Inner conductor (1)
Solid copper-covered steel wire, bare, 40% iACS 1.2.2. Dielectric (2)
PP, colour: nature 1.2.3. Shielding (3)
1.3 Design data
Dielektrikum dielectric
Leiteraufbau conductor stranding
Querschnitt cross section
Litzen- Ø
Wandstärke
conductor Ø wall
thickness
Ader Ø core Ø
注: 1)此方案中,由鲨鱼鳍天线的信号转接插头至音响主机与 T-BOX 盒的连接线是否分段 待定;(供应商在 TR 设计评审方案中给出这部分意见)。
2)供应商需够提供类似的 3D 数据(外形数据),供主机厂整车部门进行数据布置工作。
3.1 系统部件类型(供参考)
外形效果图参见表 3:
表 3 零部件效果
Element No.
1+2 Schirmung shielding
fakra同轴座连接器技术标准
fakra同轴座连接器技术标准引言fakra同轴座连接器技术标准是指一种用于汽车通信和电气连接的标准接口。
该连接器具有高可靠性、低插拔力、高带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汽车电子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fakra同轴座连接器技术标准的相关内容。
fakra同轴座连接器介绍fakra同轴座连接器是一种符合国际标准的汽车电子接口连接器,其特点是采用同轴电缆结构,通过提供稳定的信号传输和电源供应,实现汽车内部各功能模块之间的高速通信和电气连接。
fakra同轴座连接器的优点fakra同轴座连接器技术标准具有众多优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可靠性fakra同轴座连接器采用精密制造工艺和材料,能够有效降低信号丢失,提高传输可靠性。
它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抗电磁干扰能力,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仍能稳定工作。
2. 低插拔力fakra同轴座连接器设计合理,插拔力较小,不仅方便用户操作,还能减轻连接器和连接器接口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3. 高带宽fakra同轴座连接器的标准接口能够提供较高的带宽,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通信。
它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数百兆比特每秒,满足现代汽车电子系统对大数据传输的需求。
4. 抗干扰能力强fakra同轴座连接器在设计中考虑到了电磁兼容性,采用了屏蔽材料和结构来抑制外界电磁信号的干扰,从而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fakra同轴座连接器的应用领域fakra同轴座连接器技术标准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和设备之间的连接。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1. 车载娱乐系统fakra同轴座连接器用于汽车音频、视频和导航系统之间的连接,可以传输高质量的音视频信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2. 车载通信系统fakra同轴座连接器被用于车载通信系统中各个模块的连接,包括蓝牙、WIFI、GPS等无线通信模块,为车辆提供稳定的通信和导航功能。
3. 驾驶辅助系统fakra同轴座连接器在安全驾驶辅助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倒车雷达、盲点监测等功能模块之间的连接,能够提供准确的感知信息和警示信号。
同轴电缆在汽车与交通工具中的应用
同轴电缆在汽车与交通工具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汽车和交通工具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多样化。
同轴电缆作为一种传输信号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中,为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和通信连接。
本文将探讨同轴电缆在汽车与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在车载通信、车载娱乐和车载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同轴电缆是一种由内外两层导体构成的电缆,内部导体由电流负责传输信号,外部导体则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
在汽车和交通工具中,同轴电缆起到了连接各种设备和传输数据的关键作用。
一方面,同轴电缆可用于车载通信系统,如车载电话和车载广播。
它能够有效地传输音频和视频信号,使驾驶员和乘客能够实时接收到道路交通信息、天气预报和紧急广播等重要信息。
同时,同轴电缆还可以用于车载导航系统,将导航信号传输到车辆的显示屏上,帮助驾驶员选择最佳的行驶路线。
另一方面,同轴电缆在车载娱乐系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汽车内部空间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车主希望在车内体验舒适的娱乐体验。
同轴电缆可用于连接车载音响系统和触控显示屏等设备,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音效和清晰的图像。
同时,同轴电缆还可以用于连接后座娱乐设备,如车载电视和游戏控制器,满足乘客们在长途旅行中的娱乐需求。
同轴电缆的应用还延伸到了车载安全领域。
现代汽车通常配备了各种安全系统,如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倒车雷达等。
这些系统需要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获取外界信息,并将其传输到中央处理器进行分析和判断。
同轴电缆的稳定信号传输特性保证了这些系统在关键时刻能够正常工作,确保车辆和乘客的安全。
除了上述应用之外,同轴电缆还在车载网络和车载电子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智能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汽车成为了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
同轴电缆作为数据传输的关键工具,可以将不同车载设备之间的数据进行连接和传输。
这不仅提升了车辆整体的智能性和便利性,还为车主和乘客提供了更多的舒适和便捷。
然而,同轴电缆在汽车和交通工具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同轴电缆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
同轴电缆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
同轴电缆作为一种重要的传输介质,在新能源行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在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同轴电缆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并介绍其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同轴电缆在太阳能行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阳能光伏电池将阳光转化为电能,然后需要通过电缆进行输送。
同轴电缆具有高频传输性能好、阻抗稳定和传输损耗小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传输太阳能产生的电能。
此外,同轴电缆还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能够防止外界信号的干扰对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影响。
因此,同轴电缆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光伏电站和太阳能集热器等设备中,为太阳能发电提供了可靠的电力输送解决方案。
其次,同轴电缆在风能行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风力发电是一种利用风能转换成电能的清洁能源。
同轴电缆能够将风力发电机组产生的电能从高空输送到地面,为风能发电系统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传输方式。
同轴电缆的优异传输性能和抗干扰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线路传输损耗和信号干扰,提高风能发电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同时,同轴电缆还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和极端温度变化,确保风能发电系统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运行。
因此,同轴电缆在风能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此外,同轴电缆在电动汽车充电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交通工具,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充电的基础设施,而同轴电缆则是充电桩中的核心部件。
同轴电缆能够将电能从电网传输到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由于同轴电缆具有低传输损耗和高传输效率的特点,能够快速有效地为电动汽车充电,满足人们对充电速度和效率的需求。
同时,同轴电缆还能够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电击和短路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因此,同轴电缆在电动汽车充电桩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同轴电缆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加。
首先,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装机容量的不断扩大,将促使同轴电缆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同轴电缆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
同轴电缆在数据中心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据中心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海量数据的地方,也是各种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集中地。
在数据中心中,网络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而同轴电缆作为一种常见的传输介质,在数据中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轴电缆是一种由中心导体、绝缘层、金属网覆盖层和外部护套构成的传输线缆。
它的设计使得它能够在高频率下传输信号,同时保持很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数据中心中,同轴电缆主要应用于长距离传输和高速数据传输。
首先,同轴电缆在数据中心中用于长距离传输。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数据传输的距离也在不断增加。
而同轴电缆由于其低损耗和良好的信号传输特性,使得它成为了长距离传输的一种理想选择。
同轴电缆的设计使得信号能够在其中心导体内传输,因此它能够在长距离传输时保持高质量的信号,并且不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这对于数据中心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需要在各个机柜和设备之间传输信号,而这些设备往往距离较远。
同轴电缆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号损耗和干扰,保证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
其次,同轴电缆在数据中心中用于高速数据传输。
数据中心中的大量服务器和网络设备需要进行高速数据交换,因此传输介质的性能至关重要。
同轴电缆具有良好的带宽和传输速度,能够满足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需求。
它的高频率特性使得它能够在高速数据网络中传输大量数据,并且能够保持较低的延迟。
数据中心中的各种应用,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对数据传输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轴电缆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满足这些应用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此外,同轴电缆在数据中心中还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在数据中心中,电子设备和网络设备众多,互相之间会产生各种电磁干扰。
同轴电缆通过金属网覆盖层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抵御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
这对于保证数据中心中传输信号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可以避免数据传输中断或者信号质量下降的情况发生。
同轴电缆的抗干扰性能使得数据中心能够更加稳定地运行,提高数据交换的可靠性。
同轴电缆在航天与航空产业中的应用
同轴电缆在航天与航空产业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航天与航空产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高度要求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行业中,同轴电缆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轴电缆是一种特殊构造的电缆,它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外护套组成。
它的设计使其能够在高温、高压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提供稳定的电信号传输。
在航天与航空产业中,同轴电缆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同轴电缆被广泛用于通信系统。
航天器和飞机需要在飞行过程中与地面或其他飞行器进行实时通信,这就需要可靠的通信系统来传输数据和指令。
同轴电缆可以提供稳定的高频信号传输,确保通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同轴电缆也被用于雷达系统。
雷达在航天与航空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探测目标、导航和监测天气。
雷达系统需要高频率和精确的信号传输,以便快速准确地识别目标或检测天气变化。
同轴电缆的特殊结构使其在雷达系统中成为首选。
它提供了抗干扰、低损耗和稳定性能,确保雷达系统的高效运行。
此外,同轴电缆还被广泛用于航空器和航天器的数据传输。
航天器和飞机上的各种传感器和仪器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回地面或其他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同轴电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它能够在高温、高压和振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稳定运行,满足航空与航天需求。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航天与航空的安全系统。
航天与航空行业在安全性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因为一旦发生故障,后果将不可估量。
同轴电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飞机和航天器的监控和控制系统中,同轴电缆负责传输关键的监测信号和指令,确保飞行器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
可以说,同轴电缆在航天与航空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在通信系统、雷达系统、数据传输和安全系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这些应用对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同轴电缆的设计和制造也变得非常严格。
它必须能够抵抗高温、高压和其他异常环境的影响,并保持稳定的电信号传输。
同轴电缆 截止频率
同轴电缆截止频率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摘要:本文详细讨论了同轴电缆截止频率的概念、原理、计算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截止频率是同轴电缆传输性能的关键参数,对于确保信号质量和防止信号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截止频率,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和设计同轴电缆系统,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一、引言同轴电缆是一种常见的传输线,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
它具有结构简单、传输性能稳定、价格适中等优点,因此被广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所青睐。
然而,同轴电缆的传输性能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就是截止频率。
本文将围绕同轴电缆截止频率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同轴电缆。
二、同轴电缆的基本原理在深入探讨截止频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同轴电缆的基本原理。
同轴电缆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导体和护套四部分组成。
内导体负责传输信号,外导体则起到屏蔽作用,防止外界电磁干扰。
绝缘层将内导体和外导体隔开,确保信号在两者之间的稳定传输。
护套则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电缆受到机械损伤和环境影响。
三、截止频率的概念及原理截止频率是指同轴电缆在传输信号时,某一频率以上的信号无法继续传播而被反射回来的频率点。
换言之,截止频率是电缆传输能力的上限。
当信号频率高于截止频率时,信号将无法有效传输,导致信号质量下降甚至完全损失。
因此,截止频率是同轴电缆传输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
四、截止频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同轴电缆的截止频率可以采用以下公式:f_c = (c / (2π√(L*C)))其中,f_c是截止频率,c是光速,L是单位长度的电感,C是单位长度的电容。
这些参数都与电缆的物理结构和材料特性有关。
因此,在设计同轴电缆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电缆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以确保所需的截止频率得到满足。
五、截止频率对实际应用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截止频率对同轴电缆系统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方面:1. 信号质量:当信号频率接近或超过截止频率时,信号的传输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车用电源适配器EUT连接方式分类BCI自由场传导发射ALSE法测试功能等级分类
车用电源适配器EUT连接方式分类BCI自由场传导发射ALSE法测试功能等级分类车用电源适配器是一种电子设备,能将汽车的直流电连接到配件及其他电子设备上,以便供电使用。
它通常具有一个适配器插座,可以与不同种类的充电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相连接。
这种适配器一般采用12伏特或24伏特的直流电,并且座椅上的连接器可以在车辆发动机运转时为设备充电。
根据EUT(Equipment Under Test,被测设备)的连接方式,车用电源适配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传导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是通过线缆将EUT与车用电源适配器进行连接。
适配器插头插入车辆上的直流电源接口,之后通过连接线将电源传递给EUT。
2.无线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不需要使用线缆,而是通过无线技术(如蓝牙、Wi-Fi等)将车用电源适配器与EUT进行连接。
这种无线连接方式比传导连接更加方便,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进一步来说,根据测试的方式,车用电源适配器的测试可以分为自由场测试和传导发射测试两种方式:1.自由场测试:这种测试方式是通过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使用天线来测试车用电源适配器的无线发射性能。
测试人员可以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上测试适配器的发射功率、射频频率等性能指标。
2.传导发射测试:这种测试方式是通过将车用电源适配器的传导电源线与测试设备相连,以测量其在传导电气系统中的信号传输性能。
测试人员可以测试适配器的传导发射率、传导幅射等性能指标。
在进行车用电源适配器的ALSE(Average Load Source Equivalent,平均负载源等效)法测试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等级将适配器进行分类。
功能等级分类是依据适配器的功率、电池容量、接口种类、充电速度等因素来决定的,不同的等级需满足不同的市场测试要求。
总之,车用电源适配器的连接方式分类、BCI(Battery Current Interrupter,电池电流中断器)技术、自由场测试、传导发射测试以及功能等级分类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有效测试和应用车用电源适配器有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轴电缆供电:汽车应用设计指南
汽车制造商使用更多的摄像头和传感器来实现汽车安全要求,与此同时,同轴电缆供电(PoC)为汽车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紧凑型解决方案来降低车身重量。
然而,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在通过同一电缆输送电力和前后通道信号时可能会出现问题。
另外,用来为系统供电的车载蓄电池在冷启动运行时会产生低至3V的宽电压偏移,而在钳位负载突降或其他瞬态条件下电压可高达42V。
为了确保诸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重要系统在任何汽车状况下都可以正常运行,一款设计良好的电源必不可少。
图1是一款ADAS系统的范例,它配备了广泛使用的平板显示器(FPD)链路III数字视频接口。
解串器通过同轴电缆输电与控制信号,而串行器通过同一根电缆发回视频信号。
系统有四个显著的电源模块:解串器电源、解串器侧提供的摄像头电源、串行器电源和摄像头图像传感器电源。
图1:百万像素摄像头系统模块框图
百万像素摄像头系统的最大挑战在于同轴电缆的潜在压降问题。
为避免因压降产生的信号完整性问题,需在传输PoC前将解串器电压至少增至9V。
一旦将电力输送至串行器侧,就必须将电压调回串行器和图像传感器所需工作电压。
我们把这些模块图分解开来看。
从串行器侧开始,尺寸是一大主要考量因素(还有噪声和电源抑制比[PSRR]),我推荐使用LM53600-Q1降压稳压器,以及用于串行器电源和图像传感器电源的LP5912-Q1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
LM53600-Q1具有3.55V - 36V的宽输入电压域、高达42V的瞬态电压、23A静态电流(IQ)和3mm 3mm封装尺寸。
另外推荐您使用LP5912-Q1,其在 1 kHz频率下的电源抑制比高达75dB、输出噪声为12VRMS、静态电流为30A、封装尺寸为2mm 2mm。
由于电源纹波和噪声会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因此高电源抑制比和低输出噪声对摄像头应用至关重要。
两个装置的运行都只需很少的外部组件,由此实现了总体解决方案尺寸的小型化。
在解串器侧,解串器电源模块与串行器电源模块相似。
我同样建议使用LM53600-Q1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