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

合集下载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
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 有深厚的感情。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昔日引以 为豪的学校成为村民的内心之痛。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
(一)对学生的影响:“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学校布局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这导致部分学校的服务半径相对过大,农村
子们赢在哪里。经济负担加重又成为学生失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
之一。
未完。。。
为了适应集中办学,解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发展寄宿制学校是 农村撤点并校后采取的普遍做法。寄宿制学校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因为大部分学校都不是按寄宿学校的标准设计的,不能满足学生寄 宿的基本要求,如宿舍、就餐、饮水、洗漱、卫生、保安等等。十 多人甚至几十人拥挤在大通铺上,而卫生间却远在校园的另一角。 即使这种住宿条件,也还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因而城镇里出现 了大量的陪读者。陪读者大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学校边上 租房做饭、陪孙子上学。农村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孩子的父母外出打 工,爷爷奶奶在县城陪孙子读书。撤点并校、集中办学迫使农村留 守的老人和孩子也进入了城镇,农村则是房屋上锁、田地撂荒,一 片凋敝景象。高中生寄宿不足为奇,初中生寄宿管理难度就很大了, 现在很多地方已开始推行小学生寄宿,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
在学校里独立生活。即使学校的物质条件、
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度过 12年的寄宿生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似乎学 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长远的考虑。有专家建议应该给集中办学后的学校 配备校车,接送孩子上学。确有部分学校这样做了,租用社会车辆接送孩子, 车辆安全性、司机资质没有保障。营运者为降低成本常常严重超载。也有家 长们合租农用车接送孩子,挤满了孩子的敞篷农用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 谁又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呢?在发达国家我们常能在街上看到黄色的校车,车 里座位高低、安全设施等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对驾驶校车的司机有更为 严格的资质要求。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 迷失。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 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 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

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摘要:撤点并校政策是国家为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改革、优化农训教育资源、缩进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

文章从学理上分析了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的历史背景,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政策实行原因,并且将政策实行的整个过程分为酝酿、起步、调整、暂定四个阶段,探究政治的演变历程,进一步掌握政策整体,从而基于相关主体对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政策实施的十余年进行审视反思,为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基础教育;审视与反思一、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也加速发展。

教育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这这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不仅能使个人学习到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自身的高德和素养,更是能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从而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些问题亟待改善和解决。

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党和政府不断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人数急剧减少,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了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

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教育部门致力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集中,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或者省城和县城迁移,随着而来的是农村的适龄儿童也大量涌入城市,这不仅仅导致了农村教育生源的骤减,更加重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的直接目的,是政府为了省钱被撤点并校的小学生坐拖拉机上下学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2001年开始大规模撤销农村小学,每天减少64所农村小学开启这场“教育改革”的,是2001年国务院出的台的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

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该条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详细]此后,“撤点并校”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势横扫了中国广袤的农村,如下图所示,因为这一政策,自1997年以来,平均每天有64所农村小学消失:1997一2009年农村小学校数与全国小学校数变化情况对比(单位:所)1997年2009年减少学校数合计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全国农村小学数512993 234157 278836 64 全国小学数628840 280184 348656 80 农村小学校数所占比例81.5% 83.5% 79.9% 80%(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数据(目前只公布到2009年))“每年节约1670万”,是县级政府狂热推行“撤点并校”的最大动力“撤点并校”的理由,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1、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2、关闭农村小规模的教学点,将学生和师资力量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可以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学校规模扩大,可以造成规模效益,提高教学质量;4、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这四条理由,除了第一条是客观因素之外,其余三条,不过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主观期望,后来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期望并没有实现(具体内容见下文)。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政策,一方面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仍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施国家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时,也明确要求保护贫困家庭孩子的自由受教育权。

然而,推进农村撤点并校,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贫困家庭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受教育权。

首先,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极其不平等。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校资源分配变的更加不均,有的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都得不到。

这样的不平等,使贫困家庭孩子在获得教育上处于劣势,使同龄孩子在学习技能的发展上出现差距。

其次,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环境恶化,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缩小,校园设施落后,学校管理水平降低,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在一些撤点并校学校里,学生们可能出现教室过少、厕所设施落后、饮用水不卫生等问题,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得更难。

- 1 -。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出发点布点分散一、村小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教师素质二、村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质量令人堪忧.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一人一班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加上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历偏低和老龄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费紧缺三教育经费紧缺软硬件设施差.虽然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资金少效益难以发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僧多粥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寄宿式办学已成为突破农村基础教育瓶颈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行之路通过集中办学中小学能基本满足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消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撤点并校”的理由,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1、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2、关闭农村小规模的教学点,将学生和师资力量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可以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学校规模扩大,可以造成规模效益,提高教学质量;4、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辍学原因(学生辍学率上升)首先,教育费用骤增,家庭难以支撑。

从财政角度看,撤点并校后成本是降低了,但对农民来说成本却增加了。

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容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文献法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研究发现,农村撤点并校之后存在资源浪费、教育成本过大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我们对此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我们认为在未来,农村教学点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办学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效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

国务院200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各地开始进行撤点并校,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率。

但是,近几年来,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反思。

随着撤点并校的发展,农村出现中小学大规模消失,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减少了52.1%;此外,农村还出现学生辍学数量激增、家庭教育支出攀升、亲情教育缺失、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午餐安全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陪读父母离婚率上升、乡村文化衰落等问题。

对此,2012年9月初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是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

教育部根据国办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对后续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方案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的置办校点,科学规划中小学撤并布局结构;有利于教育投入合理化,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政府意识到对教育投入的欠缺,加大财政支出,减轻家庭负担;有利于从整体出发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规模效益,达到更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自以来,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布局调整是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式是“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给学校、学生、家庭等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撤点并校”的重点在教育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

通过近十年的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也有所改善,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给学校、学生、家长和农村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1.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农村中小学生遭遇“求学难”。

一般来讲,服务半径越大,服务人口相对越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就越大,办学效益就越高。

但当前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普遍过大,给学生带来不便。

首先,是农村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到底多大为宜虽无具体规定,但依据平原地区地理条件及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一般小学服务半径应限制在2公里以内,初中最大不超过5公里。

但在中部省份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家庭居住地离学校的距离大多数都在3~4公里,有的甚至有8~9公里。

学生不得不走上很远的路去上学或寄宿。

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学生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得不接送子女,甚至有的不得不到学校所在地“陪读”。

其次,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

但是,由于有些地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整,盲目地进行学校撤并,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导致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流程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流程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流程1. 前期调研与规划政策制定与目标明确: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指导,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明确撤点并校的目标、原则和范围。

现状评估:对拟撤并学校的教学质量、生源状况、师资力量、设施条件以及学生家庭分布、上学距离等因素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

2. 方案设计与论证选址论证:确定合并后的新建或扩建学校的地理位置,考虑交通便利性、辐射服务范围、环境适宜性等因素。

规划设计:按照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设计新的学校建设规模和服务能力,确保满足合并后学生的教育需求。

社会听证与公示:将撤点并校方案提交给公众,组织专家、教师、家长代表等进行听证会,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3. 审批与实施准备项目申报与审批: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撤点并校的申请报告及实施方案,通过审批后正式立项。

资金筹措与预算编制:筹集建设新校所需资金,编制详细的工程预算和后期运营经费计划。

过渡安排:为保障原有学校的学生平稳过渡到新学校,制定详细的过渡期教学管理方案,包括学生接送、住宿、生活照料等配套措施。

4. 工程建设与资源整合旧校资产处置:对被撤并学校的资产进行清查、评估、整合,合理利用闲置资源。

新校建设与改造:按计划开展新建或扩建学校的施工工作,完善教学设施、宿舍楼、食堂等配套设施。

师资整合与培训:合理调配、整合原各学校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团队建设。

5. 落实执行与后续跟踪撤并实施:在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有序进行撤并操作,确保教学活动不受严重影响。

效果评估与调整:撤点并校实施后,定期对新学校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社区参与与反馈机制:建立与当地社区的沟通渠道,收集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撤点并校后的教育服务质量。

我国农村中小学撤并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中小学撤并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农村中小学撤并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农村学校撤并报告农村小学撤并农村中小学生教育问题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
教学管 理 2 0 1 4年 3月 ( 中)
我国农村中小学撤并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冯赛
( 郑州大学教育 系,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吃饭 、安全、营养 、医疗 、 紊 隋,哪个学校 研究 过孩 子生病 了怎么办 ?女孩青春 期怎 么办?教育局说我们根本没有配置! , , 同时 , 在学校物质基础条件取得规模效益时 , 办学 理念却越来越僵化 , 学校绩效考核和排名 的
过程中 ,学生已经成为学校重点抓 的工具。
注、 疑 问和反思。 2 0 1 2 年9 月, 国务 院发布 了《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 意见 》 ,明确坚决 制止盲 目撤并农村义务教 育学校 , 暂停学校撤并 。由此 , 红红火火的 农村 中小学 “ 撤点并校 ” 改革暂时落下帷幕 。
展开 。平均每 1 个小时 ,就有 4所农村学校
在火速 的撤并热潮下 , 学生 的饮食和住
宿也是一个 急需解决的关键 问题 。一方面 , 学生饮食安全 由谁监督?对 于饮食价位、营
养状况学生是否有发言权?显然标准不一 ,
项正确政策 的推行 , 也需要完善的配
套措施作保障 , 不然 , 推行过程中的盲 目和 失误 , 也会成为阻碍政策继续推行 的严重壁
该项改革 , 以促进教育公平 , 改善教学条件 , 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出发点 , 通过改 变建 国初期那种依照行政村建校 、 设点 的农 村学校布局 。 将一些规模小 ,办学条件差 的 学校进行撤并整合 。自 此 ,十年来农村学校 布局调整工 作陆续在 全 国范 围 内大规 模地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
片 差, 配套设施滞后 , 管理 比较混乱 。大 部分农 村学校 的学 I 面
有的不得不到学校所在地“ 陪读” 。 偏远地 区学校 , 点并校 ”后学校办学条件不但没有得 “ 撤
其次,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 I 到及时改善, 反而有所下降。二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自 整的根本 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 f 身素质无法得到提高。 撤点并校” 班额的陡增不仅加 “ 后,
提下 , 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 有效、 切实可行的优化 l 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负担 ,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身
与整合 。但是 ,由于有些地 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 : 心压力 。如 中部 省份 一些学 校 的生师 比 ,小 学达 到了
・Leabharlann 1 ・ 0 褚卫中 张玉慧 : 农村义务教育“ 撤点并校” 负面影响分析
对越多 , 学校 的办学规模就越大 , 办学效 益就越高。但 当 l 有发生 。 前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普遍过大 , 给学生带来不便 。1 2对 学校的 负面影响 .
首先, 是农村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 J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本意是通过合理的撤并 , 提 校服务半径到底多大为宜虽无具体规定,但依据平原地 1 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 但是,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实
2 . 1初 中为 2. 1远远 高于国家规定 的农 村小学 l 9 4: , 2 6: , 的压力 就是考个好分数 、 学 , 升 形成 的价值观就是 “ 村 农 生师 比2 1初中 1 1 3: , 8: 的标准。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 } 的一切都是落后的”老师规划 给学生的远景和学习动力 ,
《 教学与管理》
2 1 年 3 1日 02 月

撤校并点政策

撤校并点政策

撤校并点政策
撤校并点政策,是指在农村地区,将原有的多所小学、初中合并为少数几所,以提高办学规模和水平的教育改革政策。

该政策自199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撤校并点政策的出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农村人口流失,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办学规模小、效率低。

农村教育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多所学校的办学需求。

农村教育资源分散,难以实现优质均衡。

撤校并点政策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是,该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增加了学生上学距离,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影响了农村学校多样化办学格局,导致农村教育模式趋同化。

对农村教育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农村教育发展不协调。

为解决撤校并点政策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
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学生上学距离。

鼓励农村学校发展特色教育,丰富农村教育内容。

加强农村教育管理,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总体而言,撤校并点政策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该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此进行探讨。

在将介绍背景信息,引出撤点并校的话题。

正文部分将分析撤点并校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探讨政策纠错的必要性,提出纠错措施并展望未来。

最后在将论述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可行性,强调政策纠错的重要性,以及规划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能更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同时为政策纠错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理性纠错、背景介绍、原因分析、影响分析、政策纠错的必要性、纠错措施、未来展望、可行性、重要性、合理规划。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随着农村人口流出、学生数量下降的趋势,许多农村学校面临着生源不足、师资不足、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将农村中小学进行撤点并校的政策。

撤点并校,即关闭人口较少、学生数量较少的小学,将学生集中到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学校中就读。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撤点并校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需要进一步分析撤点并校的原因和影响,探讨政策纠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合理的纠错措施,为农村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2. 正文2.1 撤点并校的原因分析撤点并校是指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点进行合并,减少教学点的数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而导致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导致学生数量减少。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导致原有的教学点学生数量较少,不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教师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过剩,而一些教学点则面临教师紧缺的问题。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农村撤点并校是近几年来政府多次实施的改革措施,本文将对此分享一些观点,以期引发关于农村撤点并校的讨论。

一方面,农村撤点并校有一些益处。

首先,这种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学校的运营成本,因为降低学校的承载量会减少费用,如工资、电费、水费等。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会因少量学生而得到改善。

再次,撤点并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因为如果合并学校,更多的资源可以用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

但是,中国农村撤点并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撤点并校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活动空间,因为学校的校区会变小,学生们就没有那么多空间来活动了。

其次,撤点并校会影响学生的安全,因为距离变得更远,其他村庄的学生将被转移至较远的校招,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

此外,撤点并校也可能引发心理上的问题,由于学校环境的变化,学生也许会感到不安、焦虑或无助。

因此,中国农村撤点并校的改革可以说是双刃剑,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举措。

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用来维持学校的基本设施,以确保学校的课堂安全。

其次,政府应该制定一些特殊的措施,以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如补贴和抵押贷款等,以帮助转移到较远地区的学生。

此外,政府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为拆点后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和体育教室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最后,政府应该针对拆点后的学校来进行心理咨询和培训,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还应建立一个数据库,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习惯,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撤点并校是一项有益的改革,但也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多的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中国农村撤点并校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引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反思——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反思——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反思——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
析的视角
李亮
【期刊名称】《教育导刊(上半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由于政策在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等过程中存在着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造成了上学难、上学贵、交通安全隐患增加、甚至辍学率上升等问题,政策效果偏离了政策既定目标.文章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进行了反思,探究这一政策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政策制定质量,规范政策制定程序;保障政策投入,减少政策执行偏差;加强政策评价,建立快速反应的纠偏机制;重视政策更新,提高政策终结的有效性与及时性等建议.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李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严打"政策的问题分析--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J], 石若坤
2.高校扩招政策的问题分析——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J], 罗大明;刘静
3.多维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议程建构过程分析——基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案例研究 [J], 魏志荣
4.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反思——基于公共政策过程分析的视角 [J], 李亮;
5.论新课程改革中的民主参与--基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视角基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视角[J], 李战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作者:王虎学好:297020122学院:天水师范学院工学院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多年的改革,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再度走进公众视野。

根据有关问题及其成因,各地政府应科学认识布局调整政策,深入调研当地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布局调整进程及健全寄宿学校管理制度与后勤配套设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辍学率反弹、寄宿制正文: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推行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学校,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日益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原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

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第二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是,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衍生许多新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不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执行调整政策,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

缺乏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也忽略了许多中心学校在财政、教育、师资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集中办学的需求的事实。

三、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引发的严重问题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困境。

最近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其引发的问题是导致当前部分贫困农村、山区儿童辍学流失量增加,农村辍学率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推进,农民对教育付出的成本加大,如住宿费和交通费的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

当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由于部分地区脱离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快速撤减了大量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打破了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不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就近上学成为奢望。

有的孩子才七八岁上小学二年级,每个星期日下午都要背着书包拎着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

即使是成人可能都难以承受这样日复一日的路途艰辛,何况这些身体稚弱的中小学生?尤其是让我们感动与担心的是,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不得不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天还没亮就起床,擦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

2.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农民家庭无力支撑。

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这样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了一笔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还有许多家长迫于孩子上学路途太远,只能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但要为每个孩子都添置生活用品,加之伙食费,这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更让一些贫困家庭感到十分困难。

此外,上学路途遥远和住宿使得许多农村孩子不能再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因此,不少地方在大量撤减中小学后,父母纷纷反映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家庭经济、生活负担加重。

3.农村寄宿学校卫生方面凸现许多困难,严重影了响学生身心健康。

调整后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些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

由于没有食堂,学生只有在学校附近简陋的饮食摊上吃饭,或从家里把一周口粮都带上,在教室外蒸饭吃,遇上刮风下雨就只能忍饥挨饿,而天天带饭的孩子有时夏天吃馊饭,冬天常常吃冷饭;一些宿舍附近没有厕所和洗澡间,学生住校期间无法洗澡,甚至连晚上上厕所都要跑步去,致使有的学生为少上厕所干脆下午就不喝水,尽量吃水份少的食物。

4.寄宿学生每周回家的交通安全也存在相当的隐患。

有些学校虽有校车接送,但车辆并不规范,只是安全系数不高的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车,而且经常超载,有时一车载满20多个孩子;有的学校连三轮车也无法提供,只能将同路的学生编成队,让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的,或者由教师护送或直接要求家长接送;有的地方即使能通车,但不少孩子为节省费用,还是选择步行回家。

5.学生寄宿特别是低龄学生的寄宿管理问题突出。

布局调整后,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寄宿,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特别是低年级八九岁的寄宿学生,由于身体抵抗力弱,经常容易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下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非常不适;过早失去亲情关怀使他们情感、心理上易出现多种问题。

然而,目前多数中心学校的寄宿管理尤其是对低龄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引导难以到位,甚至连相关教师都无法配备,寄宿管理困难突出,不少孩子因为恋家、恋父母,情绪情感极不稳定,有的甚至因此而厌学。

6.中心学校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意是通过合理合并,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财政经费状况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管理压力过大等问题负担沉重,学校建设和教育质量难以切实提高。

7.一些地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感情受到伤害,产生社会稳定隐患。

目前,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经济、生活负担的加重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撤并自己家门口的学校,为什么要让孩子花这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学校读书?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乡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

四、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面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政策本身及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在部分地区推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负面问题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执行与落实的失当。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模糊、片面、简单化。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将“调整”简单化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和“减缩”农村中小学,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

2.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中小学调整视为“政绩工程”,一味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急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

3.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缺乏调研与了解。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特别是在我们广大的边远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许多村庄和人口散布在丘陵和崇山峻岭之中,因此,布局调整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当地农村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实际的深入调研,调整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撤减,严重忽略了边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极为不便。

有的地方大力兴办寄宿学校,致力于使所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统一寄宿学习,但却缺乏对乡镇财政力量、农民实际经济承受力及儿童低龄寄宿自理能力等的深入认识,从而导致部分寄宿学校的存在只有学生宿舍,没有食堂、澡堂和厕所,也缺乏教师宿舍的问题。

并且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涨,许多家庭无力承受。

这些都势必加重农村学生及其家庭的求学困难,加剧了学生辍学。

五、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建议1.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不等同于“撤并”或“收缩”,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

2.应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