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影响及对策

合集下载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摘要】“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高校资源不均衡、学生心理健康受影响、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地区经济发展受阻等问题逐渐凸显。

资源聚集于少数名校,导致各地区高校发展不均衡,学生面临心理压力增加,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足等现象普遍存在。

在政策调整方面,应加强高校资源合理配置,提升教育公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未来,应该着眼于深化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撤点并校政策、高校资源、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师资队伍、地区经济、调整建议、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撤点并校政策在中国教育领域被广泛实施,旨在优化高校布局,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撤点并校是指将两所或多所高校进行合并,撤销冗余的学科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高校资源不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政府也希望借助撤点并校政策,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与争议,如高校资源不均衡、影响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质量下降、师资队伍稀缺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需谨慎考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可能的不利影响。

1.2 政策内容“撤点并校”政策是指校点结构调整和学校合并的政策,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政策规定,学校应根据学生数量、教学质量等因素,适时撤销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校点,进行学校整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学校合并可能导致高校资源不均衡。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

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哎呀妈呀,说起咱们农村的义务教育,那可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啊!现在,国家政策一调整,学校都往村里撤了,合并起来搞起了“并校”,这可真是让咱们这些孩子们高兴坏了。

可是,合并之后,教育质量会不会受影响?老师会不会少了?这些问题,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得说说合并的好处。

以前,每个村里都有几所学校,学生多了,老师们也累得够呛。

现在,学校少了,资源集中了,师资力量也强了。

这样一来,教学质量肯定能提上去。

而且,家长们也能省下不少钱,孩子上学更方便了。

不过,合并也有个小问题,那就是有些地方因为师资不足,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

所以,咱们得想办法解决这个小难题。

再说说合并后的新问题。

合并之后,学校少了,学生们就得走更远的路去上学,这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还有,合并后的学校,管理起来可能也会有点麻烦。

比如,老师少了,有时候上课会显得不那么热闹;学生多了,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也会增大。

但是,这些问题都不是不能解决的。

咱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教学效率来弥补。

咱们得谈谈合并给农村教育带来的长远影响。

合并之后,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有望得到整体提升。

而且,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农村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是有好处的。

这也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总的来说,并校政策虽然让咱们农村的教育环境变得更好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让合并后的农村教育更加美好。

毕竟,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咱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撤点并校各地新措施

撤点并校各地新措施

实施撤并
按照方案确定的范围和步骤, 有序实施撤点并校工作,做好 学生安置和教师调配工作。
监督评估
对撤点并校工作进行监督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
行整改。
实施效果
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撤点并校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 了教育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 得到提高。
撤点并校工作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的优先安排,促进了教育公平,使更多孩 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3. 效果评估
经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地区的教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 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政 府的考核和管理也使得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 有效保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贫困地区优先
03
配合城镇化进程
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撤 点并校工作得到优先安排,以促 进教育公平。
撤点并校工作与城镇化进程相配 合,以适应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 的需求。
实施步骤
制定方案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 撤点并校实施方案,明确目标
、措施和时间表。
宣传动员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动员, 让社会各界了解撤点并校的意 义和政策内容。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 教师形象。
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加强教育法治建设
通过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保障教育法律法规 的贯彻执行。
推进教育政务公开
通过推进教育政务公开,提高教育行政部门 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加强社会监督
通过加强社会监督,保障教育治理体系的有 效运行。
04
撤点并校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 国农村 小学 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策
◎ 代 金 凤
( 林 师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学 院 , 吉林 四 平 1 6 0 吉 0 ) 30
摘 要 :教 育 已成 为 一个 国家 综合 国力 的重要 因素 ,而农 村基 础 教 育却 由于 经 费 、规模 、管 理和 师 资 等原 因在 发 展 中 产 生许 多 问题 , 已经成 为 制 约教 育 长期 发展 的瓶 颈 。为 了优 化 教 育 资 源配 置 , 实现教 育 公 平 ,促 进农 村 教 育事 业健 康 、 均衡 、可 持 续发 展 ,从2 g起 , 国家开 始 在 农村 小 学推 出布局 格 式 的调 整 政 策一 一 “ 点 并校 ” , 由于 地 区 实 0 - 0 0 撒 施 过程 中操作 不 当,使 该 政策 暴 露诸 多 问题 ,针 对 这些 问题 ,提 出相 关的解 决策 略 。如 : 采取 多 种 渠道 筹措 教 育 资 金 、妥 善 解 决 富余 师 资 问题 、妥 善 解决 富 余 师 资 问题 等 。 关 键 词 :农村 小学 ;撤 点 并校 ;资 源整 合 ;教 育公 平 中图 分类 号 :G5 1 1 文 献标 识 码 :h 文 章编 号 :1 3 0 2( 1 7 — 9 2 h 0 4 0 6 9 0 0)0 一 1 — 2 5 0
公 用经 费 ,但 这些 资 金少 ,效 益 难 以发 挥 ,仅 能维 持学 校 的正 常运 转 。 学校 点 多面 广 ,其 危房 改 造、 校址 修 缮 、教学 及 生活 设施 添 置等 每 年都 要 投入 大 量资 金 ,由于僧 多 粥少 、 资金 分散 后 ,根 本 解决 不 了实 际 问题 ,无 疑增 加 了教 育 成本 ,加重 了政 府和 农 民 的负 担。 因此 ,通 过 科 学 合 理 调 整 中 小 学 布 局 ,整 合 教 育 资 源集 中办 学 ,将生 源少 、效益 低 的学 校撤 消 合 并 ,使农 村 学校 初步 实现 规 模办 学 。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是一项始自上世纪90年代末已推行10多年的教育改革,其目的在于扩大学校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但伴随着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距离“布局调整”的初衷越来越远。

本文针对撤点并校目前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对策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其中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该条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即是所谓“撤点并校”。

1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主要问题1.1 部分住校低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撤点并校所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小学义务教育的儿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相差不等。

这些低龄学生在家要依赖父母亲人的照顾,离开父母的呵护,住校后吃穿住行各方面都需要自己管理,他们适应寄宿学校生活还需要时间和过程。

如果不能独立照顾自己的生活,甚至部分学生不能正常的生活,那么就必然影响学习。

很多学校出现了因学生恋家偷偷跑回家、开始住校的几个月整天哭闹、低龄小学生晚上经常尿床等不适应寄宿生活的现象,而多数学校的寄宿管理尤其是对低龄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引导难以到位。

1.2 多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较低学生寄宿以后,一些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少了,不能完全适应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不习惯新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周围的同学交流甚少,恋家情绪严重,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学习成绩也会下滑。

而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大多数班主任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学生长时间过集体生活,一些孩子遇到困难或心理问题容易产生焦虑或烦躁等不良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往往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患抑郁症、辍学等现象就会出现。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着撤并的压力。

撤并是指将周边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学校,或将一些学校停办,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就读。

虽然撤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撤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思与建议三个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进行分析。

一、撤并的原因1、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较少,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政府需要对学校进行资源投入,而这种资源投入实际上对政府来说是一种负担。

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政府决定对农村小学进行撤并,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2、学生数量减少: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一些小学的学生数量不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如果不对这些学校进行撤并或停办,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教育质量不稳定:一些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教育质量不稳定。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均衡教育资源,政府采取撤并的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1、学生转学难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转学可能是一种困难和不适应。

他们需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甚至还要面对与家人分离的问题。

2、教师安置问题:学校撤并导致教师数量的减少,这就面临着如何安置教师的问题。

一些老师可能失去了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就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3、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撤并导致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浪费,而有些地方却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不稳定。

三、反思与建议1、合理安排学生转学: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时,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转学问题,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和学习习惯,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困难和不适应。

2、合理安置教师:对于失去工作岗位的教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帮助,尽量减少他们的就业压力。

3、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在进行学校撤并时,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对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要进行重点投入,以保障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政策,一方面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仍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施国家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时,也明确要求保护贫困家庭孩子的自由受教育权。

然而,推进农村撤点并校,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贫困家庭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受教育权。

首先,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极其不平等。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校资源分配变的更加不均,有的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都得不到。

这样的不平等,使贫困家庭孩子在获得教育上处于劣势,使同龄孩子在学习技能的发展上出现差距。

其次,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环境恶化,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缩小,校园设施落后,学校管理水平降低,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在一些撤点并校学校里,学生们可能出现教室过少、厕所设施落后、饮用水不卫生等问题,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得更难。

- 1 -。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一、引子话说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可谓是波澜壮阔。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们告别了“鸡犬不宁”的日子,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

二、后撤点并校的时代背景1.1 什么是后撤点并校?所谓后撤点并校,就是把原来分散在各个村子的小学集中到一个地方,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可以在一个地方上课,减少了上下学的时间和路程,方便了家长管理。

1.2 为什么会出现后撤点并校?那时候,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村子都没有自己的小学。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政府决定将这些小学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

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节省教育资源。

三、后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2.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后撤点并校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但是这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毕竟,原来的小学有自己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资源,而现在的大学校则需要重新建设这些设施。

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的教育质量下降。

2.2 教师队伍不稳定后撤点并校后,原来的小学教师可能会被调到新的学校工作。

这样一来,教师队伍就会变得不稳定。

而且,新学校的教师可能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3 学生适应问题对于那些原来在村子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突然要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上学,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这对他们的成长是一个挑战。

四、如何解决这些问题?3.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对于那些教育质量较差的地区,应该优先予以支持,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

3.2 稳定教师队伍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

比如,可以提高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还可以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论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

论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

论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农村学校撤并一直备受关注。

它旨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节约教育经费。

然而,这项改革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流失、教育不平等和传统文化丧失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并分析如何实现更为平衡的教育改革。

一、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势1.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农村学校撤并可以将教育资源集中到更少的学校中,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撤并后的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这些设施的改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此外,合并后的学校也能够提供更多的课程,包括艺术、音乐、科学等学科,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2.教师质量提高撤并后,农村学校将会招聘更少的教师,但这些教师会是经过精选和培训的,教育水平更高、更专业、更优秀的教师。

这些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此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能够被更好地传递和推广。

3.节约教育经费撤并农村学校可以减少管理和维护农村学校所需要的经费,将这些经费用于提高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从而节约教育经费。

此外,撤并还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师生住宿成本,节约教育经费。

二、农村学校撤并的劣势1.学生流失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流失,因为学生需要到较远的地方去上学,这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可能是不可行的,导致孩子无法接受教育。

此外,农村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留在家中。

2.教育不平等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由于某些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上学的条件,这些孩子可能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撤并后,由于学校的数量减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会更加明显,学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可能会更大。

3.传统文化丧失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丧失。

农村学校通常会传授一些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知识,如民间音乐、书法、剪纸等等。

然而,撤并后,这些传统文化可能会随之消失,导致一些乡村文化的流失。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自以来,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布局调整是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式是“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给学校、学生、家庭等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撤点并校”的重点在教育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

通过近十年的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也有所改善,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给学校、学生、家长和农村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1.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农村中小学生遭遇“求学难”。

一般来讲,服务半径越大,服务人口相对越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就越大,办学效益就越高。

但当前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普遍过大,给学生带来不便。

首先,是农村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到底多大为宜虽无具体规定,但依据平原地区地理条件及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一般小学服务半径应限制在2公里以内,初中最大不超过5公里。

但在中部省份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家庭居住地离学校的距离大多数都在3~4公里,有的甚至有8~9公里。

学生不得不走上很远的路去上学或寄宿。

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学生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得不接送子女,甚至有的不得不到学校所在地“陪读”。

其次,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

但是,由于有些地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整,盲目地进行学校撤并,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导致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小学及农村带来的影响及对策——以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霍城镇中心小学为例

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小学及农村带来的影响及对策——以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霍城镇中心小学为例

116杜莉华(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甘肃兰州 730107)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小学及农村带来的影响及对策——以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霍城镇中心小学为例摘 要:小学布局是关乎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回顾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小学布局调整贯穿始终。

撤点并校作为教育部调整小学布局的大手笔,对于农村小学和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十年调整结束,回顾撤点并校的历程,观察其利弊以及思考如何消除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撤点并校;农村小学;影响;对策;意义一、撤点并校的政策变迁在2001年,“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得以确立。

这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给县级政府的财政施加了沉重的压力,因此地方政府也迫切希望尽快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布局,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减缓财政压力。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以这一年为节点,我国农村中小学展开了大规模的学校布局调整。

然而整个布局调整规划在被执行的时候,地国内刊号 C N 61-1499/C 各地教育厅或招生办组织统一招生或由职业院校组织自主招生。

招收对象为符合当年报名条件的应届初三学生,招生计划由各地教育厅或招生办统筹安排。

4.培养模式。

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企业相关岗位要求,以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业评价依据,一体化设计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考核要求、资源配置等内容模块。

5.学籍管理。

入学后的前2年按照中职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入学1年后进行考核,对不符合“中高本贯通”考核要求的学生,予以转入中职平行专业或相近专业学习,不再进行“中高本贯通”培养;中间2年按照高职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入学1年后进行考核,对不符合“中高本贯通”考核要求的学生,予以转入高职平行专业或相近专业学习,不再进行“中高本贯通”培养;后2年按照本科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对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直到本科毕业。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撤并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及存在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撤并现状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一些农村地区面临着学校资源过剩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开始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撤并。

撤并学校的方式多样,有的是对相邻学校进行合并,有的是将学校纳入乡镇综合学校,还有的是将学校整体搬迁至县城或者其他地方。

通过撤并学校,政府希望能够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及反思1. 学校撤并缺乏民主参与在一些地方,学校的撤并决策缺乏对师生家长等相关利益群体的民主参与。

撤并决策往往是由政府或者学校主管部门单方面决定,缺乏广泛的听取意见和参与讨论。

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决策的不科学和不民主,影响着撤并的实施效果。

反思:应该加强学校撤并决策过程中对师生家长的民主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公开、透明、民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学校撤并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些地方,撤并学校后,新学校未能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原来的学校存在着学科设置不齐全或者重复冗余的情况,而新学校在撤并后并没有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整合和配套安排,导致学生的课程轮换不规范,无法保障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反思:学校在撤并后应该加强课程整合和调整,合理地设置学科课程,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一些地方,撤并学校后,师资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分配,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由于原来的学校存在着师资短缺或者师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而新学校在撤并后并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导致师资的浪费和不合理的分配。

反思:学校在撤并后应该合理地配置师资资源,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撤点并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撤点并校”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学 校 的正 常运 转遇 到 了重 重 困难 。问题 的在 于政 府 种 教育 资源 ,使 人力 资源 与物 力资 源完美 结合 ,才 投入 “ 新 学校 ”扩 建 的资金 不 足 以满足 新增 加学 生 能从整体上 实现教 育教学的优化。
( 二 )杜 绝 不合 格 车辆接 送 学 生 ,彻 底 消除校
致这 些地 区的很 多学 生 出现上 学难 问题 。政府 有关 车安 全 隐患 。要 杜绝 校车 的安 全 隐患 ,要 求 政府将
部 门还没 能 建立起 安 全可 靠 的校 车运行 系统 ,且学 校 车 系统建 设作 为基 本公 共服 务体 系 的一部 分 ,把 校 的住 宿条 件也 无法 满足 学生 的需 要 ,许 多农 村学 校 车 纳入学 校 后勤保 障 系统 ,教 育部 门要 承担责 任 生 只能选 择 搭乘 “ 三 无黑 车 ”往 返 ,存 在 很大 安全 主体 的地位 。校车 运营 体制则 采用 政府 和市 场相 结 隐 患 。 由于 农村 路况 差 ,加上 有 些 “ 黑 车” 司机 的 合 的模 式 ,将 运 营业 务 进行公 开 招标 ,审核 有 资质 安全 意识 淡 薄 ,屡屡 违 规超速 超 载 ,导致 交通 事 故 的公 司配 合运 作 ,政府 在整个 过 程 中要 加 强引导 、 时 有发 生 ,酿成 惨祸 。有些学 校 租用 社会 车辆 接 送 管理 、监督 。 ( 三 )整 合 全部教 育 资 源 ,优化教 育教 学。教 孩 子 ,而车 辆安 全性 、司机 资质 没有 保 障 ,营运 者 为 压低 成本 常 常严重 超 载 ,遇 到雨雪 天气 ,山路 泥 育资 源 的整合 不 能局 限于简 单 的合并 ,要 根据 不 同 校 泞 湿滑 ,发 生交 通 事故 的机 率就 更 大 ,这对 学生 的 地 区 、不 同学 校 的实 际情况 ,发 展适 合 自身 的 “

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的问题及对策-精选文档

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的问题及对策-精选文档

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预期目标偏离的表现。

(一)合理利用资源配置目标的偏离。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由县级政府进行财政拨款来举办和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加上农村地区学校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促使“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实施的首要目的是重新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预期的合理利用资源配置的目标偏离了。

首先,改革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撤并后,很多地方的学校所在地被废弃搁置,国家投资购买的教学设备统一搁置在空荡的教室内。

其次,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引发了教育资源分配的新问题,政府缩减教育经费的目的落入空口。

并校后的城镇中心学校人数大增,一些县城甚至出现了人数上万的学校。

比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撤并南部山区学校,在城市建设几所学生近万人的中学,山西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些学校就读。

”[1]。

(二)提高教育质量目标的偏离。

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人数少、规模小、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政府撤除“麻雀学校”,合并成规模较大的城镇中心学校。

但是,规模大的学校真的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一是教师任务加重,影响正常教学。

二是学生精力有限,难以充分理解接受到的课程知识。

如果教师“教”是低效的,学生“学”也是低效的,那么就不可能提高教育质量。

对教师而言,除了大班额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往返问题,住宿管理问题等,教师不能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授学生知识上,更不用提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生而言,上学路途遥远而产生的交通问题以及学校环境的变化都会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中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目标偏离的归因。

(一)民主决策方式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农村撤点并校是近几年来政府多次实施的改革措施,本文将对此分享一些观点,以期引发关于农村撤点并校的讨论。

一方面,农村撤点并校有一些益处。

首先,这种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学校的运营成本,因为降低学校的承载量会减少费用,如工资、电费、水费等。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会因少量学生而得到改善。

再次,撤点并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因为如果合并学校,更多的资源可以用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

但是,中国农村撤点并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撤点并校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活动空间,因为学校的校区会变小,学生们就没有那么多空间来活动了。

其次,撤点并校会影响学生的安全,因为距离变得更远,其他村庄的学生将被转移至较远的校招,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

此外,撤点并校也可能引发心理上的问题,由于学校环境的变化,学生也许会感到不安、焦虑或无助。

因此,中国农村撤点并校的改革可以说是双刃剑,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举措。

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用来维持学校的基本设施,以确保学校的课堂安全。

其次,政府应该制定一些特殊的措施,以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如补贴和抵押贷款等,以帮助转移到较远地区的学生。

此外,政府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为拆点后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和体育教室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最后,政府应该针对拆点后的学校来进行心理咨询和培训,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还应建立一个数据库,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习惯,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撤点并校是一项有益的改革,但也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多的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中国农村撤点并校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引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影响及对策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学校布局的调整成为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

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也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撤点并校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前言一、农村学校撤点并校背景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

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

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10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概念界定:撤点并校,特指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二、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原因首先、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因此产生了撤并乡村学校的需要。

其次、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村小布点分散,乡村学校大量小规模地分散零星分布在各个村落中,数量大,规模小,随着生源的减少,一些学校生源不足,办学难以持续。

第三、城乡办学条件差距大,很多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相对较差,致使很多农村家长将孩子送往城镇小学读书,加剧了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最后、移民潮,随着人口大量转移,农村学龄儿童大量减少,一些偏僻山区的学生数量减少更快。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为了方便其中一部分人将子女带在身边就进在城市上学,农村生源减少城市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村人口也相应减少。

预测在未来30年里,我国将继续保持这个趋势,农村常住人口每年将减少1100万至1300万不等。

到2034年前后,我国农村将剩不到4亿人左右,且还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核心区。

从有关调查看,山区人口减少的速度更快。

甚至国家给乡村投资越多,农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越快。

多年前为了普及教育,建了不少乡村学校。

近几年又强调教育资源整合,撤并了不少乡村学校,许多校舍(一些使用时间还不到十年)废弃或改作它用。

教育资源整合便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成绩,受到很多教师的支持,但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一些小学生只有八、九岁要走十多公里甚至更远的路才能到校,还要学会生活:洗衣服、蒸饭、打开水……很是可怜,也加重了乡村农民家长的经济负担;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背井离乡而荒废土地,到学校附近租房照看孩子。

三、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现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学龄人口逐年减少,因此国务院在2001年5月出台了关于“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要求。

这种国家倡导,政府行动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减轻村舍办学的负担,节省一定的教育支出,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由于撤并后的学校绝大多数设在乡镇所在地,学校服务半径相对过大,致使许多低龄入学儿童难以做到就近入学,也使许多儿童在本应入学的年龄段推迟入学时间。

很多小学生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

而且寄宿的学生开销很大,诸多费用一年下来至少近万元,这对一个普通村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家庭来说是不堪负重的。

另外自小就寄宿学校远离家庭成员的关怀与照顾对学生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加大对乡村学校锐减问题的重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统计:2007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小学数量从64.6万所减少到32.01万所,减少一半还多!招生人数,从2524.66万人,下降到1736.07万人,减少了788.59万人;在校生从1996年的13615万人,下降到2007年的10564万人,减少3051万人”。

现存小学学校数(万所)全国撤点并校后现存小学学校数据表2006年6月,教育部先后发出两个通知,强调“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要在保证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进行,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

同时,为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乡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展开来。

社会对乡村学校撤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尚未太多关注,对此问题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对此题目的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唤起社会对农村学校问题的关注,并形成相关研究理论,以弥补该项目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四、乡村学校撤并过程中产生及隐含的问题一、教育费用骤增,家庭难以支撑。

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

二是学生年龄太小,异地就学家长不放心,不少家长选择了陪读。

这样又增加了租房费等开支。

三是由于寄宿费用太高,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走读上学,但由于路途较远,又要承担交通费等费用。

上述这些支出对于不少贫困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二、就学路途较远,且存在安全隐患。

一些地区在布局调整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分布、学生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撤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导致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

有些山区学生到学校要爬崎岖的山路、趟过深长的塬沟,既费时又危险。

有些地方交通虽然便利,学生能够乘坐交通工具走读上学,但是很多乘用车都是农用车,即使是客车,不少也没有达到安全要求。

安全问题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一块心病。

三、新校问题复杂,教学质量不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初衷之一是通过资源整合提高办学质量,但事实上,一些学校合并后教学质量仍难尽如人意。

一是在调整过程中由于部分地方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并没有相应扩建新校舍、新实验室、新宿舍等,导致班额过大、教学资源紧缺,不少合并后的学校班额都在5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七八十人。

过大的班额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布局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很多教师都来自被撤并学校。

由于编制限制、不合格教师清退难,优秀师资补充依旧困难。

三是农村教师负担过重也是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这导致农村教师负担过重,很多老师要上4—5门课,周课时在20节以上。

在寄宿学校很多教师还要承担或参与学生生活管理。

四、学校条件有限,影响学生学习。

虽然布局调整后学校条件得到改善,由于成立时间短,经费紧张,因此,很多学校生活设施并不健全,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一是很多学校生活设施不健全,给学生生活带来困难。

如小学生寄宿面临洗衣服、洗澡、就餐等难题,一些学校甚至连热水都无法提供。

二是很多学校缺少专门的运动场、语音室、实验室、微机室等设施,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是一些学校校舍简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学校周边网吧、歌舞厅较多,治安环境较差,也使学生和家长产生畏惧心理。

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12岁之间,如此年纪就离开父母独自住校,个人日常生活全靠自理,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其困难与麻烦就更为严重。

由于长期寄宿在校,许多原本应该从事的农活,此时也不用再去从事,这对于乡村学生劳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欠缺的,也是一种剥离学生乡土情节的不当举措。

五、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与教学压力。

就“校方”而言,一是增加了合并校的管理难度与教师工作量。

学生数量的剧增与寄宿规模的扩大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也为学校管理带来困难。

教师们既要备课、上课,还得做饭并管理学生生活,其超强度、超负荷的工作量超乎人们的想象。

另外,由于小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在相对封闭的寄宿学校环境中,来自地域不同的学生常易滋生矛盾,人格羞辱、语言要挟、分派打架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

二是加速恶化了被撤并学校的变迁状况。

随着一些村小的停办与撤并,原有学校的财产管理与利用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其动产可能已得到相关处理,但其不动产的管理却很不理想,大部分不是闲置废弃就是迅速废弃,要么就是无故被私人窃据。

六、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

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

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

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

昔目引以为豪的学校成为村民的内心之痛。

五、如何规避因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现有情形下,调整并完善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必需的,因此,其问题主要不在于争论是否需要调整,而在于要思考如何进行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直接涉及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1、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是国家、地区为农村中小学合理布局而做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谋划与决策,因此,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严肃、准确和科学。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变动的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城乡人口分布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准确预测学龄人口变动趋势是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前提。

学校的裁撤、合并,既要考虑到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也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等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规划、科学决策,避免盲目、草率和非理性的调整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