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拆点并校

合集下载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

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摘要:撤点并校政策是国家为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改革、优化农训教育资源、缩进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

文章从学理上分析了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的历史背景,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政策实行原因,并且将政策实行的整个过程分为酝酿、起步、调整、暂定四个阶段,探究政治的演变历程,进一步掌握政策整体,从而基于相关主体对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政策实施的十余年进行审视反思,为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基础教育;审视与反思一、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也加速发展。

教育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这这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不仅能使个人学习到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自身的高德和素养,更是能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从而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些问题亟待改善和解决。

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党和政府不断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人数急剧减少,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了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

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教育部门致力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集中,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或者省城和县城迁移,随着而来的是农村的适龄儿童也大量涌入城市,这不仅仅导致了农村教育生源的骤减,更加重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农村“撤点并校”现象研究

农村“撤点并校”现象研究
撤 并 后 出现 “ 巨班 ” 现象 , 六 七 十 人 甚 至 更 多 学 生 挤 合 了教育 资 源保 留 了各 个学校 的优 质 资源 , 提 高 了资源利 规 模 , 教室 内空气 不流 通容 易 引发 口 乎 吸道 传 用率 。各 学校 长期 以来 形成 了各具 特 色 的校 园文化 , 在 撤 在 同一 个教 室上课 , 染病 , 班 级 人 数过 多 , 教 师 无法 满足 每 一个 学 生 的 学 习需 并后 组 建 起来 的 新学校 中表 现 出校 园文 化 多元 化 的 发展 趋势 , 丰 富 了学校 的校 园文 化 建 设 , 增 进 了不 同地 域 文化 要使得 教育质 量 降低。许多学校 被 撤并后 闲置 的校 产 没有 便造 成 了新 资源 的浪 费 , 违 背 了基 础 教 的 大融 合 。合 并 后 的教 学点 大 都 设在 人 群 比较 密 集 的村 得到 充 分 的利 用 , 并 没有达 到优 化教育 资源 的 目的。 镇便 于 学区进 行集 中管 理 。国 家加 大 了教 育投 资 , 在 基 础 育改 革的初 衷 , 1 _ 2 . 3 再 度 引发教 育公平 热议 。学校布 局调 整 的 目的 设施 、 师资、 教 学仪 器 的配 置和 学校 的管 理水 平 方面 也 朝 以促进 教 育公平 着城 镇 中心化 发展 。 充沛 的 师资能 够满足 学 生 的需要 , 改 是 为 了提 高教 育质 量均衡 教 育资 源分 配 ,
竞 争 又一 次 摆在 教 师面 前 , 他 们 感 受到 来 自各 方 修 缮 学校 , 购 买教 学 用 的图 书 , 器 材 。但 在 撤 点并 校 之 后 才济 济 , 面 的压 力 。面 临新 的环 境 , 教 师要再 一次经 历人 际 关系 的 政 府就 能节 省一 大 笔 资金 , 将 其 用在 社 会 的其他 建 设上 。 成功 地融入 到 这个新 集体 中并 非易事。 ② 对 于 学校 而言 , 撤 点并校 后 由于投 入 加 大 , 资 源相 对 集 磨合 , 1 _ 2 - 2 学校 发展 受 限。很 多新教学 点并没 有相 应扩 大 中, 办 学 条件 有很 大 改 善。 不仅 提 高 了教 学质 量 , 而且 整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把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作为重要政策,一方面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仍坚持以人为本。

在实施国家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时,也明确要求保护贫困家庭孩子的自由受教育权。

然而,推进农村撤点并校,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贫困家庭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受教育权。

首先,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极其不平等。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校资源分配变的更加不均,有的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有的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资源都得不到。

这样的不平等,使贫困家庭孩子在获得教育上处于劣势,使同龄孩子在学习技能的发展上出现差距。

其次,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学校环境恶化,使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学校规模缩小,校园设施落后,学校管理水平降低,学习环境也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在一些撤点并校学校里,学生们可能出现教室过少、厕所设施落后、饮用水不卫生等问题,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变得更难。

- 1 -。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出发点布点分散一、村小布点分散,班额小,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教师素质二、村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育质量令人堪忧.由于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小班额班级比例大造成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分散配置一人一班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加上目前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历偏低和老龄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经费紧缺三教育经费紧缺软硬件设施差.虽然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经费,但这些资金少效益难以发挥,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点多面广其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僧多粥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寄宿式办学已成为突破农村基础教育瓶颈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行之路通过集中办学中小学能基本满足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消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撤点并校”的理由,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1、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2、关闭农村小规模的教学点,将学生和师资力量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可以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学校规模扩大,可以造成规模效益,提高教学质量;4、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辍学原因(学生辍学率上升)首先,教育费用骤增,家庭难以支撑。

从财政角度看,撤点并校后成本是降低了,但对农民来说成本却增加了。

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校后许多原来就近上学的学生因寄宿产生了住宿费、伙食费、生活费、交通费等合计每年数千元的开销。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容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采用实证分析与文献法探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问题。

研究发现,农村撤点并校之后存在资源浪费、教育成本过大和规模不经济等问题,我们对此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原因分析和提出针对性建议与对策。

我们认为在未来,农村教学点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办学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撤点并校,资源配置效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

国务院2001年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各地开始进行撤点并校,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率。

但是,近几年来,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反思。

随着撤点并校的发展,农村出现中小学大规模消失,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减少了52.1%;此外,农村还出现学生辍学数量激增、家庭教育支出攀升、亲情教育缺失、校车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午餐安全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陪读父母离婚率上升、乡村文化衰落等问题。

对此,2012年9月初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正是有针对性地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重新科学制定农村校布局。

教育部根据国办文件的精神,也正在对后续的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方案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各省一定要停止撤并学校和教学点。

本研究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视角分析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所带来的问题,有利于各地政府因地制宜的置办校点,科学规划中小学撤并布局结构;有利于教育投入合理化,避免资源浪费;有利于政府意识到对教育投入的欠缺,加大财政支出,减轻家庭负担;有利于从整体出发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规模效益,达到更良好的资源配置状态。

“后撤点并校时代”,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

“后撤点并校时代”,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
“ 后撤点并校时代”优化政府职能相关建议
建立学龄人口和学生流动的动态监测机制,加强省 级统筹,对现有小规模学校撤并分类指导,科学施策。应 对学龄人口下降和城市化进程中学生城乡流动的不确定 性,县级层面要建立学位需求预测和动态监测机制,基 于城乡居民分布和人口结构,每年滚动监测各级教育学 龄人口的变化趋势,要扎扎实实,定期监测到每个村落, 建立学龄人口台账,对于变动情况及时更新,在此基础上, 按照以县为主、以乡镇为单位、学段统筹,建立按实际 服务人口规模动态调整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因地制 宜,逐步完善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方案。
首先,确定适宜的财政投入最小单位,分类确定公 用经费定额。从学校、班级、教师、学生等多 层面科学核算中小学公用经费。其次,引 导公用经费向提高质量倾斜。随着学 校公用经费的增加,应该逐渐提高 教师培训费在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 算总额的比例,设定教研费在学 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的比 例并逐渐提高。再次,要完善经 费管理办法,确保足额用于小规 模学校。合理统筹公用经费,实行 账目单列、规范管理,给予小规模学 校一定的支配自由,保障其发展。并加 强监督、监管力度,定期抽检。最后,建议
EDUCATOR
近入学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教育投资效益的问题。同时, 各地方政府应站在县域一盘棋的高度,挖掘资源,创 新发展模式,坚持以质量提升为导向办好每一所小规 模学校。
明确各级政府对布局调整经费投入责任,优化拨款 方式,合理配置教育经费。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是学校 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先决性条件,将教育经费配置到最 需要的地方,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政府应充分考虑乡村 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构建以生均公用方式为主、专项 计划为辅的精准拨款机制。
乡村小规模学校产权问题复杂,涉及土地使用权、 建筑物所有权等多个方面,目前闲置校舍资产处置尚存 在争议。2017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 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强调,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 利用方案,优先用于教育、养老、医疗、文化、体育等 社会领域。教育部牵头会同民政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 原文化部、体育总局等部门负责,但缺乏落地文件,多 部门操作存在困难。东北某省的调研资料显示,该省大 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土地、校舍权属具有多样性,土地 多为村集体所有,地上建筑为教育部门所有,或村集体 建设、后期教育部门维修,在资产处置上存在争议,部 门协作合力有待提升。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自以来,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布局调整是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式是“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给学校、学生、家庭等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撤点并校”的重点在教育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

通过近十年的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也有所改善,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给学校、学生、家长和农村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1.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农村中小学生遭遇“求学难”。

一般来讲,服务半径越大,服务人口相对越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就越大,办学效益就越高。

但当前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普遍过大,给学生带来不便。

首先,是农村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到底多大为宜虽无具体规定,但依据平原地区地理条件及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一般小学服务半径应限制在2公里以内,初中最大不超过5公里。

但在中部省份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家庭居住地离学校的距离大多数都在3~4公里,有的甚至有8~9公里。

学生不得不走上很远的路去上学或寄宿。

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学生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得不接送子女,甚至有的不得不到学校所在地“陪读”。

其次,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

但是,由于有些地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整,盲目地进行学校撤并,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导致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浅析一、引言农村义务教育,这可不是个新鲜话题。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可是,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这个希望有时却显得暗淡无光。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愈发明显。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1.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首先,咱们得看看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这就像一杯水,城市的学校有的是丰盛的水源,农村的学校却常常干涸。

城市的孩子们享受着丰富的课外活动,有艺术、体育、科技等各种课程。

农村的孩子们呢?上个普通的语文课都得摸爬滚打。

为了填补这种差距,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确实在努力,比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但说实话,这样的努力有时显得微不足道。

1.2 教师队伍的短缺再说说教师队伍。

城市的教师,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待遇也不错。

而农村的教师,很多是“流动的”。

他们甚至面临着去留无据的境地。

有些老师在农村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样的情况,怎能保证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呢?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2.1 教学条件的落后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不全。

教室里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黑板都老得快掉渣了。

这样的环境,怎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呢?就拿一些乡镇的小学来说,缺乏图书馆和实验室。

想想看,孩子们只能在狭小的教室里听老师“照本宣科”,这不禁让人心疼。

2.2 课程设置的单一再说课程设置。

这些地方的学校课程设置常常简单粗暴,主要就是几个基础科目,根本没有能力去拓宽孩子们的视野。

英语、艺术、音乐等科目,大多数时候都是“挂名”的。

学习这些东西,犹如纸上谈兵,孩子们接触不到真实的世界。

知识就像是宝藏,但却被锁在了农村教育的铁笼里。

2.3 学生心理发展的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显得相当不足。

农村的孩子常常背负着家庭的经济压力,甚至在学校里也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全心投入。

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依靠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心理的健康。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
片 差, 配套设施滞后 , 管理 比较混乱 。大 部分农 村学校 的学 I 面
有的不得不到学校所在地“ 陪读” 。 偏远地 区学校 , 点并校 ”后学校办学条件不但没有得 “ 撤
其次,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 I 到及时改善, 反而有所下降。二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自 整的根本 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 f 身素质无法得到提高。 撤点并校” 班额的陡增不仅加 “ 后,
提下 , 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 有效、 切实可行的优化 l 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负担 ,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身
与整合 。但是 ,由于有些地 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 : 心压力 。如 中部 省份 一些学 校 的生师 比 ,小 学达 到了
・Leabharlann 1 ・ 0 褚卫中 张玉慧 : 农村义务教育“ 撤点并校” 负面影响分析
对越多 , 学校 的办学规模就越大 , 办学效 益就越高。但 当 l 有发生 。 前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普遍过大 , 给学生带来不便 。1 2对 学校的 负面影响 .
首先, 是农村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 J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本意是通过合理的撤并 , 提 校服务半径到底多大为宜虽无具体规定,但依据平原地 1 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 但是,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实
2 . 1初 中为 2. 1远远 高于国家规定 的农 村小学 l 9 4: , 2 6: , 的压力 就是考个好分数 、 学 , 升 形成 的价值观就是 “ 村 农 生师 比2 1初中 1 1 3: , 8: 的标准。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 } 的一切都是落后的”老师规划 给学生的远景和学习动力 ,
《 教学与管理》
2 1 年 3 1日 02 月

撤校并点政策

撤校并点政策

撤校并点政策
撤校并点政策,是指在农村地区,将原有的多所小学、初中合并为少数几所,以提高办学规模和水平的教育改革政策。

该政策自199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撤校并点政策的出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农村人口流失,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办学规模小、效率低。

农村教育经费不足,难以满足多所学校的办学需求。

农村教育资源分散,难以实现优质均衡。

撤校并点政策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但是,该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增加了学生上学距离,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影响了农村学校多样化办学格局,导致农村教育模式趋同化。

对农村教育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农村教育发展不协调。

为解决撤校并点政策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
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缩短学生上学距离。

鼓励农村学校发展特色教育,丰富农村教育内容。

加强农村教育管理,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总体而言,撤校并点政策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该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别让乡村成了知识凋零的荒野——对农村教育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进行检查评估的建议

别让乡村成了知识凋零的荒野——对农村教育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进行检查评估的建议

校管理和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带来很大难题 。第三 , 在部 在 以往撤点并 校的乡镇 , 一些 地方政府 着手规划 时 , 总喜
分农村寄宿制学校 , 由于学生人数太多 , 学校资源不够 , 学 欢拿一些 纸面的数据说话 。比如说孩子上学距离 , 时候 有 生 的住 宿 、 吃饭 、 动 、 运 卫生 、 安保等条 件也都存 在短缺 问 地图上显示 直线距离 只有两三公 里 ,而 由于地形崎 岖 、 山 题, 几十个学生挤一个房 间的现象并不鲜见 。有 的学校 因 路绵延 , 实际距离可 能达七八公里 。 以, 所 对学校 的规划不 为没有食 堂 , 提供不 了午餐 , 导致孩子饿肚子 。 有的学 生把 能停 留在纸上 , 需要深 入实地考察 调研 , 进行 实 际效果 评 自己带 的干粮用柴火加热后凑合 , 或者到 附近居 民办 的小 估 , 以检验撤点并校是 否需要调整 , 最终符合 农村教 育发 饭 馆去 吃饭 。 第四 , 因住宿学生增加 , 教职员工承担了大量 展和受教育者 的权益 。 本该 由家长 承担 的养 育教育任务 ,承受 了很 大 的精神 压
反思 、 总结 1 年撤点并校政策实施情况 , 0 特提出如下 1 对农村 中小学校布局调 整撤点并校政策进行 检查 .
首先 , 每一所 学校 的减少 , 味着这所学校 周边学生 建议 : 意 上学路途 由此变得漫长而遥远 , 最远 的距离甚 至达 四五公 里 。由于农村路况糟糕 和交通工具落后 , 由此经常发生交 评估 。 由教育部牵头 , 国家有关部 委参加 , 邀请全 国人大代
建言献策
2 83 所 , 7 86 总量减 少了一 半多 , 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为 6 果 。 4 所。 撤点并校后 , 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 农村孩 而 同样是撤点并校 , 也有西 方 国家的经验教训可 资借 子到城镇上学 , 有利 于缩小城 乡教育差距等 。 但是 1 0年后 鉴 。美 国曾经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 撤点并校 ” 运动 , 全 的 21年 , 0 无论是从媒体报道 的情况看 , 1 还是从 学术调查 美 国的学 区由 16 年的 3 4 2 91 6 0 个下降到 17 年 的 19 5 90 79 研究结论看 , 撤点并校 在某些地 区非但 没有带来农 村教育 个 。 在撤点并 校中 , 国投入 了大量人力物力 , 美 在校车等教 欣欣 向荣 的景象 , 反而导致上 学难 、 辍学增多 、 公共安全事 育资源的供 给上也做 了充分准备 。 但仍有多项 研究 表明在

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是非功过评说

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是非功过评说


农 村 撤 点 并 校 政 策 之 来 龙去 脉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着九年 义务教育 工作 的深入 推进 , 农 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 展 1 3 益成 为我 国教育 事业发 展的重
高质量教育 的追求 , 使 农村 学 校 1 3益凋 敝 , 规 模越 来 越 小。
农村撤点并 校政策的实施 正是从 这些实 际情况 出发 而制定 的, 通过摒弃传统“ 村 村办学 ” 方式 , 对临近学 校进行 资源合 并, 优化农村教育 资源 , 全面 提高 中小学 教育投 资效 益和教 育质量 , 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及 教育公平 的实


并要求 “ 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 当合并 , 在交 通
不便 的地 区仍需保 留必要的教学点 , 防止 因布局调整造成 学
在政策制定之初 , 中央文件 多次强调 各地要 坚持 “ 因地 制 宜” 、 “ 稳步推进 ” 的原 则 , 但 在撤 并过程 中仍 存在 工作 简 单化 、 程序不规范以及缺乏相应保 障措施等诸多 问题 。之所 以出现这些 问题是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政策 理解 简单化 , 将 “ 调整” 等 同于“ 撤并 ” , 采取“ 一刀切 ” 方 式进 行 ; 一些地 方政 府中小学布局调整 的实施事先未进行实 地调研与 了解 ; 农村 中小学 布局 调整 还被 一些 地方政府官员视为“ 政绩工程 ” , 追
求 撤 并 数 量 与 速 度 等 。农 村 中 小 学 撤 点 并 校 政 策 本 身 没 有
生辍学 ”_ 2 J 。由此 , “ 轰轰烈烈 ” 的农村撤点并校工作提上 了
各级政府 日程 。新一 轮农村 中小学 布局调整 是基 于对我 国 城市化进程加快 、 农 村生 源不 断减少 、 农村 教育未 来发展 前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农村撤点并校是近几年来政府多次实施的改革措施,本文将对此分享一些观点,以期引发关于农村撤点并校的讨论。

一方面,农村撤点并校有一些益处。

首先,这种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学校的运营成本,因为降低学校的承载量会减少费用,如工资、电费、水费等。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会因少量学生而得到改善。

再次,撤点并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因为如果合并学校,更多的资源可以用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

但是,中国农村撤点并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撤点并校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活动空间,因为学校的校区会变小,学生们就没有那么多空间来活动了。

其次,撤点并校会影响学生的安全,因为距离变得更远,其他村庄的学生将被转移至较远的校招,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

此外,撤点并校也可能引发心理上的问题,由于学校环境的变化,学生也许会感到不安、焦虑或无助。

因此,中国农村撤点并校的改革可以说是双刃剑,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举措。

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用来维持学校的基本设施,以确保学校的课堂安全。

其次,政府应该制定一些特殊的措施,以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如补贴和抵押贷款等,以帮助转移到较远地区的学生。

此外,政府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为拆点后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和体育教室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最后,政府应该针对拆点后的学校来进行心理咨询和培训,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还应建立一个数据库,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习惯,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撤点并校是一项有益的改革,但也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多的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中国农村撤点并校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引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

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的调查摘要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

这些消失的学校,或者是因为某些原因被直接撤销,或者被合并到较大地区的学校。

然而在这个撤并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有的地方硬性规定撤并学校的时间和数量,有的地方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有的地方没有充分征求学生家长意见,这使得撤并学校带来了辍学现象加剧、农村教育负担加重等等较多的负面效应。

那么农村撤点并校,到底将走向何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调查方法我主要选择的是资料收集法,通过各种报刊杂志,专栏新闻,以及十八大以来对农村教育出台的新政策,对此调研报告所调查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了解。

其次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

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研究结果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根据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适当合并。

那么这些政策背后,农村义务教育真正的现状又是什么?在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米山镇云东村云泉中学半年的支教经历,使我真真切切地、设身处地地了解了农村现在的义务教育现状,也许这一所学校的状况不足以说明所有的问题。

因此,在这次的调研报告中,我做了很多相关方面的准备与资料的收集,可以这样比较肯定的说,我们面临的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依然是严峻的。

一: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

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拆点并校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决定》公布以后,各县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

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调整工作。

许多县教育部门撤并小学及教学点,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撤点并校,特指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

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

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8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两免一补”的政策推行后,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上学应该不用交钱,至少费用应该大减才是。

但是实际上很多农村家庭的教育费用反而增加——对农村有重大影响的这项政策就是“撤点并校”。

当村里的学校被撤掉以后,学生就要集中到中心校上学。

村到中心校有公路和班车的,学生就要付钱坐车,许多村离中心校远,不通公车,要走三、四个小时到中心校去上学。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农村学校布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为原则。

许多县教育部门规定学校要在村庄2.5公里之内,以便学生就近上学。

但在8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逐年撤并了许多初高中及小学。

1990年在贵州,当地教育单位以调整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撤除了三分之一的学校。

许多的县将所有乡(在山区,一个乡约5000至15000人)的高中撤了,全县只剩下一个高中,集中在县城;同时将数个初中合并成一个中心初中。

离学校远的村,孩子要走3、4小时,近的也要走2个小时,因此大部分的初中生都要住校。

集中办初中的措施,到2000年基本完成。

中国农村的小学有两种,即“教学点”和“完小”。

“教学点”一般四年级以下,多设在人口较少偏远贫困的的村寨。

完小到五年级(部分北方小学)或到六年级,多设在人口较多的村寨。

“撤点并校”是把教学点撤了,将几个学校并成一个中心校。

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决定》公布以后,各县就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小学的措施。

所谓撤点并校,“点”指“教学点”“校”是指完小。

许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时,重点在“撤点并校”,而往往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

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调整工作。

许多县教育部门撤并小学及教学点,尤其在一些山区,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撤了近1/2至2/3的教学点及完小,这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998到2007九年间,全国学校数目减少了47.50%。

而人口减少了24.30%。

教育部门对“撤点并校”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人口减少。

但由上表可看出,学校减少力度比人口减少的力度大了一倍。

在这撤并过程中,影响最大,撤并力度最大的是贫困山区的小学,为孩子、父母造成了重大的不便。

撤点并校在贫困山区集中在撤除偏远小学,并将集中办学看成是现代化教育的表现。

2005年中国教育信息报对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吕梁地区“撤点并校”是这样报道的:“2005年为“教育重点年”,……短短两年时间。

其中农村小学由2003年的205所调整为现在的94所,农村初中由15所调整为7所,共计撤并农村中小学119所,复式班和单人校全部取消,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分散办学向规模办学,常规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这是建国以来该区教育史上投入资金最多……。

直接受益的农村学生达20000余人。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

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

负面的影响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这些适龄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寄宿求学。

虽然寄宿求学并非不可以,但孩子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政府不补贴学生的寄宿费、交通费的话,寄宿同时意味着农村孩子更重的教育负担。

另一方面,更严重的问题是,并校之后,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人满为患,并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寄宿学生远离家乡去求学,获得的依旧是低质量的教育。

学校布局的调整是区域教育发展中经常性的工作,但是,近几年我国农村广泛进行的以“撤点并校”为导向的学校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

所造成的大量的校舍闲置,引发出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撤点并校,学校向县、乡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城镇出现学生人数很多的巨型学校和巨型班级,尤其是县城的高中,学生人数达五六千、近万人的中学已不在少数。

如此巨大的学校规模,给学校管理、学校文化营造、校风建设以及教育资源再分配等方面都带来新的问题。

学校过于集中,也给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上学带来不便,不仅路途遥远,也存在安全隐患,加重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

寄宿制、一餐走读制或租车接送,家长付出的成本都远远超过了义务教育免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看不出家长和孩子们赢在哪里。

经济负担加重又成为学生失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适应集中办学,解决上学路途遥远的问题,发展寄宿制学校是农村撤点并校后采取的普遍做法。

寄宿制学校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学校都不是按寄宿学校的标准设计的,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如宿舍、就餐、饮水、洗漱、卫生、保安等等。

十多人甚至几十拥挤在大通铺上,而卫生间却远在校园的另一角。

即使这种住宿条件,也还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寄宿,因而城镇里出现了大量的陪读者。

陪读者大都是学生的爷爷奶奶,他们在学校边上租房做饭、陪孙子上学。

农村变成什么样子了呢?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县城陪孙子读书。

撤点并校、集中办学迫使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也进入了城镇,农村则是房屋上锁、田地撂荒,一片凋敝景象。

高中生寄宿不足为奇,初中生寄宿管理难度就很大了,现在很多地方已开始推行小学生寄宿,六七岁的孩子就要远离父母,在学校里独立生活。

即使学校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度过12年的寄宿生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似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长远的考虑。

有专家建议应该给集中办学后的学校配备校车,接送孩子上学。

确有部分学校这样做了,租用社会车辆接送孩子,车辆安全性、司机资质没有保障。

营运者为降低成本常常严重超载。

也有家长们合租农用车接送孩子,挤满了孩子的敞篷农用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谁又为他们的安全负责呢?在发达国家我们常能在街上看到黄色的校车,车里座位高低、安全设施等都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对驾驶校车的司机有更为严格的资质要求。

撤并村校还会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在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学校和乡村不可分割,乡村会因为有学校变得更加完整,村民也会因为自己的学校而感到自豪。

学校和村民、和乡村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

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关于撤哪个村的学校,把学校并到哪里,邻近几个村常常为此发生冲突甚至械斗,说明村民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

撤点并校对村民来说也很无奈,学生确实太少了。

昔目引以为豪的学校成为村民的内心之痛。

政策现状目前,农村的“撤点并校”工作正在改变原先“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办学方式。

福建省为例,从2001年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以“撤点并校”为主的布局调整,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投资效益。

省里要求通过布局调整,乡镇中心小学逐步达到每个年级2个班以上,山区、人口分散地区完全小学要逐步形成规模,义务教育阶段现有的小学学校数调减10%左右;平原地区的初中要逐步达到校均800-1200人的规模,山区的初中要逐步达到校均800人以上的规模。

虽然在统计数据上,政策的推行展现了效果,但在媒体的调研中,政策带了的诸多问题也浮出水面。

从2001年至今,福建省级以上财政用于“撤点并校”的投入超过1亿元,撤并“麻雀校”及教学点近千个,大力度的撤并和集中办学使当地农村教育出现新亮点。

但布局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某小学校长指出,小学生寄宿制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就医。

孩子小,免疫力、抵抗力较弱,时有孩子半夜三更因病被送到医院,学校及生管老师压力较大。

二是教师编制。

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19.5,而农村则为1∶23,编制紧张还得从中抽人作生管老师;三是经费。

寄宿生每人每学期交80元管理费,要开支水、电、设备、炊事员工资等,缺口较大,而学生家长也觉得负担较重,每月路费、伙食费等需40元左右;四是交通安全。

目前村里都用小四轮接送孩子,有的一车要装20多人,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一些学校在周边的“麻雀校”和教学点撤并后,学生数急剧增加,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根本无法实行寄宿制。

学生每天要走很远的山路上下学,安全没有保障,不但家长有怨言,简陋的办学条件也影响到部分教师安心工作。

此外,一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生活无法自理,不能上寄宿学校,只能在所在村的教学点就学。

一般这样一个教学点只有学生三五个,按照现行教师编制,一个老师就要负责六七个教学点的教学任务,这几乎不可能做到。

学生现状学校不断向城镇合并,不仅使小孩上学越来越难,还因城乡经济差距而产生“剪刀差”,这也让许多农村家长在经济上力不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