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八年痛

合集下载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的直接目的,是政府为了省钱被撤点并校的小学生坐拖拉机上下学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2001年开始大规模撤销农村小学,每天减少64所农村小学开启这场“教育改革”的,是2001年国务院出的台的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

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该条具体规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详细]此后,“撤点并校”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势横扫了中国广袤的农村,如下图所示,因为这一政策,自1997年以来,平均每天有64所农村小学消失:1997一2009年农村小学校数与全国小学校数变化情况对比(单位:所)1997年2009年减少学校数合计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全国农村小学数51299323415727883664全国小学数62884028018434865680农村小学校数所占81.5%83.5%79.9%80%比例(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数据(目前只公布到2009年))“每年节约1670万”,是县级政府狂热推行“撤点并校”的最大动力“撤点并校”的理由,综合起来,有这么几点:1、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而逐年减少;2、关闭农村小规模的教学点,将学生和师资力量集中到部分城镇学校,可以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3、学校规模扩大,可以造成规模效益,提高教学质量;4、农村孩子到城镇学校上学,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这四条理由,除了第一条是客观因素之外,其余三条,不过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主观期望,后来的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期望并没有实现(具体内容见下文)。

小学“撤点并校”十年来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撤点并校”十年来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撤点并校”十年来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强红蕾张钰婷来源:《教师·中》2020年第04期摘要:2001年以来,我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采取的政策为“撤点并校”,在施行过程中,政策的优势和问题都直观地呈现出来。

文章通过整理“撤点并校”中出现的问题及研究解决对策方面的文献,发现陕西省富平县小学“撤点并校”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利和教师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关怀、注重学生道德培养等对策,以期打破和走出富平县小学的现实困境,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乡村小学;“撤点并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0017-02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为了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2001 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详细来说就是将布局不合理、格局较小、教学质量比较低的乡村学校撤销,合并到乡镇上的小学,或者将乡村中的几个学校或教学点合并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

这一热潮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地涌动着。

但是紧随其后的学生寄宿、饮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使人们必须用新的眼光审视乡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要“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

当前由“撤点并校”带来的教育问题越发严重,引起了不少学者对此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二)研究意义一是分析并解决好“撤点并校”过程中现存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乡村和城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一贯是教育者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课堂教学基础设施还是教师整体教学质量方面,乡村地区都不可与城镇相提并论。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农村报)0 9 4月 11刊登的《 ) 0年 2 3 农村中小学 “ 撤 的 问题提供 科学 依据 。
点并 校” 八年 之痛 》 出撤点并 校 “ 学难 、 校 空 指 上 废
置 、 生辍 学增 多 、 乡 教 育 差 距 拉 大 ” 负 面 影 学 城 等

不懈 的追 求— — 撤点 并校 的效益 之路 随着我 国计 划生 育 政策 在 城 乡 的不 断 深 化 和
个 非 常现实 而重 大的课 题 。
管理不 便 , 模 小 、 师 配 备 困 难 , 校 管 理 运 行 规 教 学
课 题组 历时 2年 , 以公平 和效 益 为 着力 点 , 以 成 本 高等诸 多 弊 端 凸 显 , 些 弊 端 不 利 于 提 高教 这 中部地 区基 础教育 发 展 比较 好 的 湖南 省 和 河 南省 育 效益 , 为引发 撤点 并校政 策 的动 因。 成
为例 , 取抽 样调查 法 , 过 对 湖南 省 娄 底 市 娄 星 采 通
据 调查 和 分 析 , 们 认 为 撤 湖 区 、 张家 界 市 桑植 县 、 阳 有 以下 几个 方面 : 衡
[ 收稿 日期 ]0 2— 3—1 . 21 0 6 [ 基金 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项 目“ 完善 大学生社会 实践制度化研 究” 1J S 2 1 ) 中南大学米塔 尔学生创 新创 ( 0D Z 0 1 , 业项 目“ 学发展观视 角下农村 中小学撤点 并校 的效 率与公平性 研 究” 1 M 4 ) 科 ( 1 X 0 。本 文 系全 国第 1 2届 “ 挑战杯” 二等 奖、 湖南省第 9届 “ 战杯” 奖获 奖成果( 挑 金 指导老 师: 杨国辉) 。 [ 作者简介 】 李盼强( 97 ) 男, 18 一 , 河南洛阳人 , 中南大学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湖南人文科技 学院政 治与 法律 系思 想政 治 教 育专业 20 0 7级本科 生, 曾尔琴( 9 8 ) 女 , ; 18 一 , 湖南双峰 人 , 湖南人文科技 学院政治与法律 系思想政治教 育 专 业 20 0 8级 本 科 生 ; 国辉 ( 99 ) 男 , 南娄 底 人 , 南人 文科 技 学 院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教 学部 讲 师 。 杨 17 一 , 湖 湖 在 读 博 士 , 究方 向 : 研 高校 思 想政 治教 育 与 大 学 生社 会 实践 。

撤点并校后的“隐痛”

撤点并校后的“隐痛”

撤点并校后的“隐痛”作者:陈富祥来源:《甘肃教育》2014年第06期一次,和朋友走进一个山村,村子大概有上百户人家,街道上没有行人,显得冷冷清清,偶尔听到一两声狗叫。

几位老人抱着小孩子坐在一个废弃的院落门前聊天,围墙上“百年树人”的标语依稀表明,这里曾经是学校。

现在院子里杂草丛生,屋檐边瓦片上稀稀拉拉地长出了杂草,显得破败不堪。

看得出,学校撤了已有数年了。

朋友说,没有了学校,没有了孩子,这村子算是死了。

打那以后,“村子算是死了”这句话经常浮现于脑海,不仅是因为它形象地道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更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了学校对一个村庄的意义。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早晨伴着朝阳走进学校的孩子,袅袅炊烟中飘扬在校园上空的五星红旗,那是一幅多么美好、温馨的山乡风情画。

即使是再偏远、再小的山村,只要有琅琅书声、欢笑声,就有了生机。

孩子永远是山村的精灵,是希望,也是灵魂。

令人叹息的是,这些年来,无数山村学校一个接一个地撤并,平均每天就有几十所消失。

教育地图上少一个被撤并的山村学校,社会地图上就多一个空壳村子——算是死了的村子。

曾几何时,在偏远的山村,学校大都是村里的文化中心,教师是文化人的象征。

与城市相比,乡村学校更接近社会传统,与传统文化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不但教孩子们知识,传递现代文明,也在传承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沉浸在浓厚的乡村文化中。

学校成为乡村文化的中介,有意无意地把古老的农耕文明和孩子连在一起,使得它得以传承,也让孩子们得到熏陶。

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所学校就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血脉,它无意间承担了乡村文化的传承重任。

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学校的重要性不是教给了孩子什么,而是留住了孩子,让他们处在乡村文化这个环境中。

因为在传统文化里,文字往往显得软弱无力,甚至语言也不那么重要,耳濡目染是它传播和传承的通途。

民俗风情、邻里关系、生活习俗、乡音乡情、民歌民风……这些学校里很少涉及的文化在平日里悄无声息地植入孩子的心灵,将来无论他走到哪里,是漂洋过海还是远走他乡,故乡会因这些文化基因的存在而不是一张白纸,不是概念,而是充满着活生生片断和一幅幅场景的可爱脸庞和模样。

农村撤点并校

农村撤点并校

农村撤点并校简介: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收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

但由于部分地区在操作中的不当,也有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

因此,该政策的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受到舆论的争议。

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等等,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推行了8年的“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走进公众视野。

1、农村学校撤并师资力量加强学生集中教学,师资力量会更强,一些硬件条件也会更好。

向城区集中,带动优质教学资源整合,还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校舍利用率,便于管理(留守儿童)2、离家远交通问题凸显“小孩总是贪玩的,没有在家长的身边,缺乏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很多寄宿的学生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一些比较顽皮的孩子,离开家长以后,没人看管着,在学习上更容易放松。

“寄宿的孩子多了,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学习问题,生活上也要更加留心,老师有时候也管不过来。

”不少家长特意放下家里的农活,专门租房负责照顾孩子,周末的时候再回去帮忙做一些农活,无形中增加了家长不少负担。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撤点并校,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教师不愿意去的学校撤掉,集中到县镇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

通过撤点并校,解决农村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问题,相对于就近办好每个学校,整体提高农村各地学校教育水平来说,是更容易操作的事。

负面的影响也十分突出,一方面,这些适龄儿童只能远离家乡,寄宿求学。

虽然寄宿求学并非不可以,但孩子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政府不补贴学生的寄宿费、交通费的话,寄宿同时意味着农村孩子更重的教育负担。

另一方面,更严重的问题是,并校之后,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人满为患,并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寄宿学生远离家乡去求获得的依旧是低质量的教育。

贫困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探究

贫困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探究

贫困山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探究冀秋燕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自2001年开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对贫困山区义务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文从调研地布局调整后的实际教育情况入手,指出布局调整政策给当地义务教育带来的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关键词:布局调整贫困山区政策规划政策执行2001年,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目的,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为原则,我国开始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规模撤并,教育资源得到了迅速整合,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衍生了新的问题。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观察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对保定唐县石门乡、阜平县台峪乡、涞源县南马庄乡三县三乡的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实地了解。

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88.9%。

一、当地教育概况在撤点并校前,三乡共有小学45所,撤点并校后,三乡共有小学21所,其中石门乡7所,包括2所完全小学,5所非完全小学;台峪乡5所,全部为完全小学;南马庄乡9所,完全小学3所,教学点6所。

二、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一)过半学生上学路程超过合理半径贫困山区多因地理条件限制导致交通不便,这也对小学阶段就学距离有更高要求。

根据范先佐相关界定,山区走读小学,服务半径以1.5-2公里为宜,最远不应超过3公里;寄宿小学的重点服务对象应为小学高年级学生,3-6公里为宜,最远不应超过7公里。

撤并前就学距离在3公里内的占96%,单程就学时间在半小时内的为76%;撤并后为24.8%和37.2%。

(二)撤点并校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在学生就学距离过远的情况下,不只对学生,对家庭也加重了经济和人力负担。

部分不得不住宿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感到经济负担加重。

家住小关城的一位农户依靠打工年收入2000-3000元,家中有两个孩子上学,其中年纪较大的在马庄乡中心小学就读六年级,平均每月的生活费是400元,再加上孩子回家的交通费用,每个孩子年花费为3360元,完全超出了家庭的实际收入。

2014时政热点:撤点并校12年之冲动与反思

2014时政热点:撤点并校12年之冲动与反思

军转干考试2014时政热点:撤点并校12年之冲动与反思12年前,为解决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带来的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的问题,我国启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开始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撤点并校运动。

然而,在高速城镇化进程中,这项政策既面临现实需要,又面临跑偏的尴尬,近些年备受争议。

冒进违背改革初衷2001年开始的撤点并校,主要是将农村学生少、办学条件差的中小学撤销,并入乡镇中心学校。

12年间,全国农村小学减少了30多万所。

“当时改革的背景是‘村村办学’布点分散、质量不高、经费紧缺。

”海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陈振华说,以前村村有学校、镇镇有中学,有的镇还有高中,这不光是政府行为,也跟以前学生人数较多、村民的办学积极性高有很大关系。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段会冬分析,撤点并校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地方乡镇合并,行政区划的调整导致一些学校编制被撤销,将学校撤并更有利于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当时过于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就考虑将优秀教师集中起来办学,相应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整体质量。

“撤并”的需要在2001年得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支持。

《决定》指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

然而,12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的撤并行为,大多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

陈振华坦言,的确有不少地方的撤并行为显得冒进和不“适当”,以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于2008年对甘肃等8省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部分地区由于布局调整失当,辍学率出现反弹。

此外,撤点并校还带来亲情的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琅琅书声在很多农村消失,一些农村显得缺乏生气。

而乡村教师作为乡间的知识分子,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推崇知识和传播文化的角色,也随着撤点并校日渐远离乡土社会。

更多军转资讯请关注:军转论坛。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寄宿之痛

“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寄宿之痛

“我从幼儿园就开始住校了。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一所乡镇寄宿学校的六年级学生施语(化名),住读时间已超过八年。

她读二年级的妹妹也在同一所学校寄宿。

实际上,姐妹俩的父母都在本地务工、务农。

因为学校离家远,她们最多每周回家一次,由爸爸开车或者爷爷骑摩托车接送,路程一到两个小时。

对于寄宿生活,施语姐妹别无选择,唯有适应。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保持在近千万,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连续多年在14%左右。

铜仁学院教授董世华研究发现,乡镇寄宿制小学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农村、东部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主体。

前不久,他走访的贵州某县,把当地五个村的孩子都集中到城郊,办了一所逾1500人规模的寄宿制小学,其中有800多人住校,另外还有300多名学生住不下,只能由家人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寄宿制小学Q校校长告诉记者,自2013年起,州里要求集中办学,除县城的两所完小外,全县其他小学基本都是寄宿制。

对于寄宿的小学生,教育部文件曾明确,原则上一至三年级学生不住校,就近走读上学。

然而,出于被动或主动择校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选择把孩子早早地交给学校。

如Q校,1700多名学生中,走读的不到100人,一二年级寄宿生超600名。

小学寄宿需求的区域性增长与低龄化,让办好乡镇寄宿制小学变得尤为迫切。

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就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本标准和指导意见。

然而,从现实来看,不少学校存在“有法不依”“选择性执行”等情况。

记者采访了云南、四川、青海等地的几所乡镇寄宿制小学,个别学校尚处于因陋就简状态,如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某乡的寄宿小学,至今没通自来水,校园里的一口井就是师生们的水源;学生们上的是旱厕,住校期间不能洗澡;按标准建造的教师周转房因没有上下水,套间里的厨卫都用不了。

董世华基于对全国多省市数十所乡镇寄宿制小学的田野调查分析指出,乡镇寄宿制小学的食宿等方面普遍不达标。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社会问题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社会问题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社会问题探析作者:吴喜仓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1期撤点并校的政策,推行历时已经十年过去了,但是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结果。

尤其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撤点并校确实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

尽管,撤点并校合并了一些教育资源,形式上对教育教学有提高质量的促进,但是为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

社会问题一:撤点并校导致城乡教育差距逐渐扩大首先,因为农村小学推行撤点并校而导致“择校”现象加剧。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家长面临的一个直接问题是孩子在哪儿上学。

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学生只能选择在撤并后组合的学校读书学习;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选择去一些中心校进行学习。

这两种现象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

家庭条件不好,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实际困难,在合并校读书一般没有什么大的理想,读到哪一步算哪一步,直至最后因为成绩不理想或家庭方面的原因早早辍学,过早的步父母的后尘,踏上打工的征程,重复着父母流汗的道路,也从此决定了他们的人生的低起点。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这些学生中也有一小部分可能特别优秀,参加进一步的深造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种情况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的认识程度高,能让孩子到一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就读,尽管曾经学习成绩不理想,也会在高质量的学校能有提升,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还有其他一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能突飞猛进,直至考上重点的中学,进行深造。

总之,这样的撤点并校可能就是一些农村学生人生的分水岭,直接决定着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

人生的差距或许就是从这时开始了。

其次,因为农村小学推行撤点并校而导致教育资源失衡。

表现之一是教学资源的失衡。

农村推行撤点并校,政策倾斜至合并之后的有优势的合并校,无论是资金还是师资都加大了投入,这样一来,一些还仅存的教学点就面临着教学资源的不足,设备配套缺乏等问题。

同时,由于撤点并校之后,一些撤点校出现了资源闲置,设备浪费等情况。

“撤点并校”与农村学生公平受教育权问题再思精品文档5页

“撤点并校”与农村学生公平受教育权问题再思精品文档5页

“撤点并校”与农村学生公平受教育权问题再思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决定》的精神,“在八十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因此,当时全国学校建设“力求使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与群众生产、生活相适应,便于学生就近上学”,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校”的农村教育格局。

到九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农村学校小型化、空壳化的现实突出,政府希望通过施行“撤点并校”政策实现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的目的。

根据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要求,各地政府加快了将农村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统一合并为中心学校的步伐。

2015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地方“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前后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近十五年的“撤点并校”政策,似乎走到了它的终点。

二、“撤点并校”与公平受教育权“撤点并校”是政府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客观上来讲,“撤点并校”政策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并后的学校由于获得了集中的财政支持,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更臻于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得到了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

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求成,脱离当地实际情况,“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引发了部分地区学生就学距离明显增加、交通安全风险加大、学校寄宿条件不达标、学生家庭负担加重等新问题,降低了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导致农村学生辍学风险显著增加,在事实上损害了农村学生的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所谓公平受教育,是指政府通过教育政策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要依据合理性原则,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

[4]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政府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

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

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2012-06-16 23:58:36)标签:杂谈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刘言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在农村实施“撤点并校”已经很久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分析了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学校、家长三个层面寻找解决途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对策随着校车事故的不断出现,“撤点并校”再次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那么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出台背景是怎样的,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一、撤点并校政策的出台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路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镇。

据统计“到2008年,小学生在校人数连续递减至1.03 亿人,比1998年减少了3600 多万人”。

[1]“自1998年起,大多数省份都陆续开展以‘并乡、并村、并校’和‘减人、减事、减支’为核心内容的乡镇机构改革,截至2004年9月30日,全国乡镇数量减少到37166个,平均每天撤并4个乡镇。

”[2]以农村小学为例,从1997年到2009年农村小学学校数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不难看出近年来由于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小学数量急剧递减。

表全国农村小学与全国小学数量变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农村孩子越来越少,同时又有很多适龄农村儿童因父母进城务工而进入城市读书,使得农村学龄儿童日渐减少,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2001年起,国务院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开始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也即“撤点并校”。

虽然撤点并校早在90年代末期就开始实行,但2011年国务院出台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撤点并校”才大张旗鼓的开展起来。

挑战杯一等奖: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挑战杯一等奖: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挑战杯”优秀作品展示——社会调查类2012年10月19日19:55:15项目名称: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小类:教育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简介: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10年以来,撤点并校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直延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过调研分析,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详细介绍: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规划,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泛展开。

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负面影响,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

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

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娄底市娄星区、涟源市、张家界市桑植县、衡阳市衡南县和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三门峡市卢氏县等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其中包括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教育行政管理者卷,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89.5%,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为有关撤点并校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目的在探究促进教育的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改革的效益,更好的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撤班并校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惑和悲哀

撤班并校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惑和悲哀

撤班并校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困惑和悲哀发布时间:2022-10-17T17:25:48.27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作者:代兴益[导读] 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学校振兴,学生为本。

对于一个有着8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来说,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建立人才资源强国的关键。

虽然国家出台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但现在农村教育形成人去楼空校垮的严重现象。

代兴益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雨碌乡雨碌小学 654214【摘要】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学校振兴,学生为本。

对于一个有着8亿农业人口的大国来说,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建立人才资源强国的关键。

虽然国家出台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但现在农村教育形成人去楼空校垮的严重现象。

【关键词】撤班并校;乡村教育;方法探究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10-014-01究其根本原因如下:第一是计划生育是严重导致学校生源减少的根本原因,死多生少,老龄化严重,过去一所学生200人的学校,现在就是30-50人的学校。

第二是农民工进城打工、安家也是学生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村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出去打工,家中就剩些老人和出不去的部分劳动力,父母去城里就把孩子带进城读书,导致学校生源一年比一年减少。

第三是学校生源锐减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节约教育资源,集中优势师资进行集中办学,于是教育主管部门大搞撤校并校、撤班并校,把乡村四周学校的学生并到乡镇中心完小集中办学,导致学校生源大大减少,家长看不到办学的希望,租房也要把孩子转到城里去读书,就是人们说的转校加速,私校、城镇学校变成生源抽水机。

一、撤班并校的现状撤班并校,师资流失加剧“空巢化”,因把五六年级的学生撤并到乡镇附近学校去读书,一所学校就剩下三、五十学生,而教师七、八人,更为严重的学生只剩一、二十人,优秀教师都走了,学校面临关门停办的危险。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撤点并校的十年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撤点并校的十年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撤点并校的十年作者:陈薇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9期2001年,为了优化中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国务院出台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该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表示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

初衷无疑是好的,一方面,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非常少,另一方面,相对贫乏的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的很多小孩无法接受基本正常的教育。

政策实施后,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对于提高农村整体教育水平有显著作用。

但与此同时,撤点并校也造成另外的后果——为了求学,学生们要背井离乡,家长们有时也要被迫陪读,因此产生部分学生的营养、心理、亲情、文化等问题,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些问题慢慢浮现。

2011年末的几次重大校车事故,加剧了人们对“撤点并校”的质疑。

选择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作为“撤点并校”政策的考察点,并不是因为它撤得多、并得快,而是因为,它是中国极普通的一个县,因此更有样本价值。

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撤点并校”前后所发生的变化,也看到了“中国滋根”等公益组织的积极努力,以及政府和民间为解决现状的有益联合——正是这种联合,让人眼前一亮。

10年,值得对一项公共政策的效果进行整体评估;10年,值得回头望一望,我们已经走了多远;10年后,我们该总结既往经验,完善政策,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城乡学校的布局调整进程就像一场百米竞赛,经历了起步、发动,并在十年后即将冲向终点。

在这场竞赛中,有村民吃力跟上了队伍,贫困的村民终被抛弃。

一份县人大调研报告将乡村教育的现状归结为:“城挤、乡弱、村空”。

凌晨六点半,天还黑着,在黄河边的山西省石楼县,田家岔村已经醒来。

农村撤点并校

农村撤点并校

论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的不良后果摘要:“撤点并校”,是指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实行的对我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一场教育改革,也是我国政府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

具体的来说,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

由于在这项政策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某些方法的不当,在各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多年的教育改革政策,随着一系列教育问题的出现,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针对这些问题和成因,希望各地政府能科学的认识现实和调整相关政策,继续稳步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辍学率高、学生食宿、校车、家长负担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推行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学校,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日益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原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

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

第二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

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的难 题 。这些 难题 不 解决 。不 但 会影 响 “ 点并 校 ”政 撤 策 的实施 效果 ,甚至 还会 导 致农 村教 育 水平 的下 降 ,甚
至 出现历史 的倒退 1 1 1 。


部 分地 区不合 理的 “ 点并 校” 所引 发的问题 撇
决定》 强调 “ 在方 便学 生就 近入学 的前 提下适 当合 并 , 要
资 金管 理 办 法 》 ,加 强 和 规 范 了 布 局 调 整 专 项 资 金 的 管
理 ,提 高 了资金 使 用效 益 。这 些文 件大 大 推动 了农 村 中 小学 “ 撤点 并校 ” 工作 的 开展 。但 在实 际 操作 中 。部 分 地 方政 府 对 于 中央 的农 村 中小学 布 局 调 整政 策在 理 解 、 执 行与 落 实等 诸多 环节 都 存在 着 不 同程度 的误 解 。在缺
的 材 料 ,创 设 较 为 真 实 的 问 题 情 境 ,并 且 能 故 意 制 造 一 些 麻 烦 , 随 时 根 据 学 生 的 回 答 、 阐 述 、疑 问 把 握 学 生 的 思 维 特 点 ,及 时 调 节 好 对 学 生 的 启 发 引 导 .用 最 简 洁 的
参考 文献 : 【 郑毓 信, 成. 知科学 建构 主义 与数学 教育 [ . 海: l 】 梁贯 认 M】 上 上
启 示 唤 起 学 生 最 丰 富 的 思 维 活 动 . 通 过 最 简 捷 的 问 题 去 引 发 学 生 最 热 烈 的 讨 论 。可 以 说 , 教 学 生 说 数 学 ,就 是 教学 生如何 思考 。
身份 给 出解 答 。而应 从 保护 学生 积 极性 的 角度 出 发 。听 学生把 话说 完整 ,再 引导他 们去分 析 、发现 自己 的错 误 , 培养其 验 证 的 习惯 。所 以要 想 让学 生说 好 数学 .关键 还 在教 师 的启 发 引导 上 。教 师一 定要 为 学生 提供 足 够需 要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撤点并校产生的问题及建议农村撤点并校是近几年来政府多次实施的改革措施,本文将对此分享一些观点,以期引发关于农村撤点并校的讨论。

一方面,农村撤点并校有一些益处。

首先,这种措施可以帮助减少学校的运营成本,因为降低学校的承载量会减少费用,如工资、电费、水费等。

其次,它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会因少量学生而得到改善。

再次,撤点并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因为如果合并学校,更多的资源可以用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

但是,中国农村撤点并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撤点并校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活动空间,因为学校的校区会变小,学生们就没有那么多空间来活动了。

其次,撤点并校会影响学生的安全,因为距离变得更远,其他村庄的学生将被转移至较远的校招,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

此外,撤点并校也可能引发心理上的问题,由于学校环境的变化,学生也许会感到不安、焦虑或无助。

因此,中国农村撤点并校的改革可以说是双刃剑,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举措。

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用来维持学校的基本设施,以确保学校的课堂安全。

其次,政府应该制定一些特殊的措施,以帮助有需要的家庭,如补贴和抵押贷款等,以帮助转移到较远地区的学生。

此外,政府还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为拆点后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和体育教室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最后,政府应该针对拆点后的学校来进行心理咨询和培训,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还应建立一个数据库,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习惯,以便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撤点并校是一项有益的改革,但也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多的教育资源。

只有这样,中国农村撤点并校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引领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南方农村报4月2日报道: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广东农民代表杨月娥说,“学校撤并,孩子们不得不去镇上上学,一些孩子离家就是二三十里,车费、住宿费、伙食费,一年保守都要1000元,实际上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8年的改革,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再度走进公众视野。

无论是扩大学校规模,还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广东在努力达到布局调整初衷的过程中,上学难、废校利用难、学生辍学、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副产品”也在不断出现。

孤儿背井离乡独自求学,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女送到城中读书,城镇学校校长惊惧农村学生如潮涌来……这些镜头,不容我们再回避部分地方“撤点并校”带来的后果。

南方农村报记者多方调查,透视在焦灼、阵痛中前行的撤点并校,探寻改革如何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优化,让孩子们上好学、读好书。

【稿一】话不多句,温晶晶便背靠着墙壁,低头哭泣。

走进她身后这间低矮的土坯屋,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酸腐的气息,昏暗的灯光下,蚊虫在隐约飞窜。

这个13岁的小学四年级女生,经过5年的起居进出,对这逼仄的空间早已习惯。

独自洗衣服,独自买菜,独自做饭,数年如一日,自我照顾已成为温晶晶的生活常态。

倘若权丰小学没有并入横乾小学,她可以从寮下村的家中步行10分钟到达学校,而如今6公里的山路将步行时间拉长到3个小时,她不得不借住在横乾小学附近,独自求学。

红色的痘斑散布在温晶晶脸上,这是前几天得了水痘的症状,她没钱、也不懂得怎样去医治。

夜幕逐渐拉下,泪水在温晶晶脸上已经模糊不清,空气中隐隐约约传来邻居的耳语:“水痘会传染的,要小心她……”上学路遥 孤儿离乡求学 2001年,广东省开始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撤点并校”在大量补贴资金的推动下,席卷农村。

大埔县百侯镇横乾村委会的权丰小学首当其冲,当年便被并入5公里外的横乾小学。

从温晶晶家所在的寮下村到横乾小学,是一条6公里的山路,崎岖不平,荆棘遍布。

每个周五晚上,晶晶都要步行从学校回家,一趟要三个小时,晚上六七点独自走在山路上,“开始时很怕黑,后来就习惯了。

最怕是下雨天,走黄泥路真的很危险”。

她是个孤儿,早就过世的父亲在她的印象里已经模糊不清,母亲改嫁后,也没来看望过她。

温晶晶还有两个哥哥,此前,三兄妹相依为命,在横乾小学附近寄宿,两个哥哥都会照顾她。

然而,由于生活压力过大,大哥温鹏超被迫于2007年辍学,远赴海南打工;2008年,温晶晶的二哥温裕军升学,到百侯镇上读初一。

温晶晶只能独自料理生活。

3月4日下午,当南方农村报记者见到她时,这个瘦小的女孩正在村里的水渠边洗衣服。

落日的斜晖照着田边缓缓流淌的河水,温晶晶光脚穿着凉拖鞋,一双小脚冻得通红,藏在身后的手掌紫一块红一块,脸上写满超出她年龄的无奈和忧郁。

“这孩子,就是生活压力太大了。

”横乾小学校长罗建华轻声叹气,“学习也有点跟不上。

”考验还在后头,根据大埔县的相关政策,横乾小学还可能要继续与其他学校合并。

对此,横乾小学校长罗建华一脸愁容,眼里充满了对这所漂亮学校的不舍。

在一次全县的校长会上,有关领导表达了将横乾小学合并的意思。

群众闻听消息后,一时间议论纷纷:与其等学校被撤后小孩再转学,还不如早做打算,现在就跑去县城读书。

民间出资助建的横乾小学原来有60多个学生,2004年初传出并校的消息后,学校一下减少了20多人;到了2004年9月,又减少了十几个,流失的学生大多去了大埔县城里的小学。

如果横乾小学再被撤掉,晶晶该怎么读书呢?她摇摇头,“还没想那么多。

”与晶晶住在同一排借宿房的7个横乾小学的学生,因为有亲戚在身边照顾,目前相对幸运,但未来可能发生的再次并校,将会考验他们。

化州鉴江开发区,虽然地处平原,道路平坦,但该区的东方红村民却有自己的担忧:当地试图将石头小学、甲塘小学和东方红小学三所小学合并,而从石头小学到新教学点的唯一通道,被两条公路和一条铁路切断,学生上学安全隐患很大。

在载着南方农村报记者穿过新茂化公路时,东方红村委会龙坡村村长庞卫干停在路口,左右观望穿梭的货车、油罐车、摩托车和客车,在确认安全之后,才小心翼翼地开动摩托穿过马路,他无法想象年幼的学生何以应付这样的车来车往。

铁路线上,火车不时轰鸣而过,也让庞卫干提心吊胆,倘若下雨,铁路下的村道涵洞便会积水,学生需要爬过铁路。

因群众意见较大,目前,这三所学校的合并已经暂停。

负担加重 辍学潮流涌动学校不断向城镇合并,不仅使小孩上学越来越难,同时因为城乡经济存在差距,也让许多农村家长在经济上力不从心。

“从江林中学转到江谷中学,上学费用一下翻了几倍。

”四会市江谷镇小乐村村民吴世财,因无力承担飞涨的上学费用,两个孩子被迫先后辍学。

去年一年,仅几十户人家的小乐村就有4个初中生放弃了学业,十五六岁就外出打工。

吴世财的女儿吴金虹转到江谷中学后,读了七天便辍学,到镇上的陶瓷厂打工;儿子读到初二时,也放弃了学业。

“他们在江林中学读,我还供得起,在江谷的话只能不读了。

”因为家穷影响了孩子的前程,吴世财感到很愧疚。

“我们村很多孩子都想读书,但付不起一星期六七十块的费用,要是江林中学还在就好了。

”身边一位老人附和道。

对小乐村的小学生来说,原小学并入大垌小学后,最直接的变化是,每天要在悬崖边的山路上蹒跚3个多小时。

所幸新增的费用并不多,只是每天一两块早餐钱。

然而,小乐村的中学生处境就完全改变了,“打一桶热水,都要5毛钱”。

自从2006年9月江林中学并入10公里外的江谷中学后,上学的费用立刻飙升。

一个学生,交通费每星期来回要10块钱(读江林中学是6块),伙食费一天10块(在江林中学一个星期才十几块),一个星期的总开支要60多块,是在江林中学的4倍,这还不包括每个学期的寄宿费120块。

如果有两个小孩在江谷中学读书,一个月便需要支出480块钱,这对以打柴为生的小乐村民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村民吴世强砍柴多的时候,一天能砍200多斤,一般100斤柴能卖到9块钱,算下来每月有600多元的收入,刨去家用,根本不够小孩读书。

“碰到下雨天就无法上山,有时砍多了林业站还会来罚款。

”吴世强说,就连这点微薄的砍柴收入也不稳定。

因此,一些学生被迫辍学。

大垌村的王伙珍(化名)便是其中之一,2006年9月开学后,她在江谷中学呆了不到一个星期,便辍学打工,一度在酒店当DJ公主。

辍学在大垌村,已经成为一个现象。

摩托仔随意地用手一指,便能发现辍学孩子的身影。

退休教师冼文初说,江林中学并入江谷中学后,已经有120名左右的学生辍学。

爆满与萧瑟 城乡学校分化化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何明峰称,化州并校的力度很大。

根据该局提供的资料,2007年化州市撤并教学点105个,2008年撤并小学207所、初中9所,两年共撤并学校32 1所。

仅两年时间,化州撤并的学校就占学校总数的37.5%。

同样,大埔县的小学由2002年的254所减少到如今的142所,七年时间共撤并小学112所,撤并的比例为42.3%。

四会市教育局副局长钟丹说,四会中小学数目从2001年调整前的175所减少到目前的125所,撤并比例为28.6%。

撤并势不可挡,步步推进,一些农村学校却日显荒凉。

四会市江谷镇。

临近放学,十来个孩子在顺带小学的操场上玩闹,两栋三层楼高的校舍空荡得有些萧瑟。

这两栋房子贴着粉红色的瓷砖,在山林的掩映中格外显眼,其中新的那栋是2005年修建的。

这栋新楼,随着部分高年级学生次年转到大垌小学就读,只用了一年便人去楼空。

两栋校舍的整修总共花费20多万元。

据顺带小学罗校长透露,如果今年学校的孩子继续流失,顺带小学不久后将会被全部并入大垌小学,地处偏远的校舍到时如何安置,“我心里也没谱”。

其实,这样废弃的校舍不止一处,同样处在江谷镇的江林中学,已经门窗大开,灰尘满地,荒草长了半层楼高。

2003年,江林镇和江谷镇合并,江林中学也随着江林行政机关的脚步,被并入了十几公里外的江谷中学。

江林中学的原校址至今没有用作其他用途,学校操场上的篮球架亦未拆去,校舍的教室中胡乱堆放着一些杂物。

与农村学校空落落的校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城小学的操场塞得满当当的。

在并校之前,顺带小学原有85名学生,而大垌小学只有43人,并校后,顺带小学留有的两个年级还剩12个学生,而大垌小学增加到75人。

除去大垌小学六年级毕业的17名学生,大约有25个孩子在并校过程中流失了,这些流失的孩子大多到了县城读书。

面对逐年涌入的农村学生,大埔县城的小学不堪重负。

大埔县城的大埔县第三小学,聚集着众多从农村进城读书的孩子,该校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近三年每学期增加100多人。

自从并校政策实施后,大埔三小的在校生人数从800人增加到了1600多,“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完全饱和了,好多班达到了六七十人,县教育局要求我们减少招收农村学生,可还是不断有人要来。

”大埔三小的吴副校长说,大埔三小现在共有28个班,一到三年级各有4个班,四到五年级各为5个班,六年级有6个班,其中六年级在去年开学的时候,整整多收了一个班的农村学生。

“从各个年级的班级数也可以看出,近年来有许多高年级的农村学生转进学校,而且势头没有减缓的趋势。

”吴副校长表示,真没料到乡镇的小学布局调整,会给县城的小学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2000年,大埔三小建了些新校舍,当时因为部分班级有空额,便接收了一些从农村来的学生,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闻讯赶来,至今已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农村地区。

大埔县城共有四所小学,其他三所小学的情况也和大埔三小类似,其中县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的学生人数都已超过了3000人。

县城学校虽然学生人数陡增,但经费状况并未跟着改观,导致后勤服务跟不上。

另外,一个班六七十名学生,也让教师的教学管理压力加大。

鉴于县城小学因为拥挤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的现状,大埔县教育局已经计划在县城新建一所小学。

【稿二】农村学校凋弊探源——并校与城镇化,谁是真正推手?城镇和农村学校的兴衰对比日渐强烈,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大埔、四会等地采访中遇到的村民反映,这是普遍现象。

对此,政府部门与当地群众有着不同的解读。

今年10岁的蓝梓湄刚上大埔三小三年级,她家在离县城20公里左右的密坑村。

密坑村原来有一个小学,大约在2003年被撤掉,并入了相隔7公里的河腰小学。

因为上学的距离太远,爷爷只得带着她到县城里租房,到三小念书。

她的父母都在外打工,爷爷今年已经60多岁了,奶奶还住在村子里养鸡鸭。

她和爷爷每周回一趟家,来回需要14元的车费,“家里比较好玩,有许多果树,还有小狗陪我玩”。

对于并校之后,县城小学成了“巨无霸”,而农村小学萎缩的格局,大埔县教育局刘剑涛局长表示“在掌握之中”。

刘认为,城里的教学有保证,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008年,广州某党校教授来大埔讲课,指出“大埔若要发展,就是要把农村的孩子都弄到县城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