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反思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必要性教育是配合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节约教育投入成本和教育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从2001年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以来,国家推出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撤点并校”的重要决策。
摒弃“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从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和教育投资上看,农村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麻雀学校”的办学布局将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
农村小学实行撤点并校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生源数量越来越少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教育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加之,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使得大量学生外流;还有许多留守儿童,被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到大城市就读等原因都造成了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
“村村办学”——村小布局分散;“麻雀学校”——班额小,学生人数少。
在增加学校设备等教学设施上,政府投入大量经费,致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2]近年,为了改变生源数量少,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目的,“山村小学“走上了撤并的道路。
(二)农村小学仅享有“低质资源”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首先,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是属民师转正或直转,大多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薄弱、学历偏低和老龄化现象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农村的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四十岁以上者居多,很难接受新观念、新方法,他们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滞后,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
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的审视与反思摘要:撤点并校政策是国家为了对农村地区进行教育改革、优化农训教育资源、缩进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从而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教育政策。
文章从学理上分析了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的历史背景,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政策实行原因,并且将政策实行的整个过程分为酝酿、起步、调整、暂定四个阶段,探究政治的演变历程,进一步掌握政策整体,从而基于相关主体对农村地区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对政策实施的十余年进行审视反思,为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观点和思考。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基础教育;审视与反思一、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也加速发展。
教育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教育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这这个国家的未来。
教育,不仅能使个人学习到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提高自身的高德和素养,更是能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从而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如何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地区,这些问题亟待改善和解决。
为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党和政府不断对教育进行深化改革。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出生人口大幅减少,农村中小学适龄儿童的人数急剧减少,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了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的中小学。
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教育部门致力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集中,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或者省城和县城迁移,随着而来的是农村的适龄儿童也大量涌入城市,这不仅仅导致了农村教育生源的骤减,更加重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摘要】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以及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师资培训和支持、以及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的对策。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资源分配、师资力量、学生适应、家庭教育、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师资培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农村教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是指将原有的多个小规模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大规模学校,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质量。
这一举措通常是由于农村人口减少、学生规模小、学校资源匮乏等原因所致。
撤点并校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8年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
撤点并校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资源分配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家庭教育参与度下降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撤点并校的影响,解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促进学生适应和交流,提高家庭教育的参与度。
只有全面掌握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小学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至此结束。
1.2 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教育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由于学校撤并导致学生数量增加,学生适应和交流困难,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设施陈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关于撤并农村部分中小学校的几点思考
师资短缺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 影响教学质量。
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政府出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 教育质量的考虑,对部分办学条件 差、教学质量低的学校进行撤并。
撤并的影响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学生就学距离增加
撤并学校可能导致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 市或中心乡镇,加剧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 不平等。
02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现状
撤并情况概述
0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农村地区中 小学校的数量逐渐减少,部分学 校被撤并。
02
撤并学校主要集中在偏远、人口 稀少地区,这些学校往往面临生 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撤并原因分析
人口外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
撤并学校的影响
撤并学校对当地社区、学生和家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学生需要 转学、家长需要承担更多的接送负担等。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农村中小学校撤并的原因、 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政府和教育 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农村中小学校撤并问题 ,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 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发展。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0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农村中小学校撤并有助 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效率。
02
撤并后可整合优质教育 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和 水平。
03
撤并能够减轻农村家庭 经济负担,降低教育成 本。
04
撤并有助于推进城乡教 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 教育差距。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我 国农村 小学 撤点并校引发的问题及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策
◎ 代 金 凤
( 林 师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学 院 , 吉林 四 平 1 6 0 吉 0 ) 30
摘 要 :教 育 已成 为 一个 国家 综合 国力 的重要 因素 ,而农 村基 础 教 育却 由于 经 费 、规模 、管 理和 师 资 等原 因在 发 展 中 产 生许 多 问题 , 已经成 为 制 约教 育 长期 发展 的瓶 颈 。为 了优 化 教 育 资 源配 置 , 实现教 育 公 平 ,促 进农 村 教 育事 业健 康 、 均衡 、可 持 续发 展 ,从2 g起 , 国家开 始 在 农村 小 学推 出布局 格 式 的调 整 政 策一 一 “ 点 并校 ” , 由于 地 区 实 0 - 0 0 撒 施 过程 中操作 不 当,使 该 政策 暴 露诸 多 问题 ,针 对 这些 问题 ,提 出相 关的解 决策 略 。如 : 采取 多 种 渠道 筹措 教 育 资 金 、妥 善 解 决 富余 师 资 问题 、妥 善 解决 富 余 师 资 问题 等 。 关 键 词 :农村 小学 ;撤 点 并校 ;资 源整 合 ;教 育公 平 中图 分类 号 :G5 1 1 文 献标 识 码 :h 文 章编 号 :1 3 0 2( 1 7 — 9 2 h 0 4 0 6 9 0 0)0 一 1 — 2 5 0
公 用经 费 ,但 这些 资 金少 ,效 益 难 以发 挥 ,仅 能维 持学 校 的正 常运 转 。 学校 点 多面 广 ,其 危房 改 造、 校址 修 缮 、教学 及 生活 设施 添 置等 每 年都 要 投入 大 量资 金 ,由于僧 多 粥少 、 资金 分散 后 ,根 本 解决 不 了实 际 问题 ,无 疑增 加 了教 育 成本 ,加重 了政 府和 农 民 的负 担。 因此 ,通 过 科 学 合 理 调 整 中 小 学 布 局 ,整 合 教 育 资 源集 中办 学 ,将生 源少 、效益 低 的学 校撤 消 合 并 ,使农 村 学校 初步 实现 规 模办 学 。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
撤点并校政策发展及反思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运动,这项教育运动涉及全国7亿多农民、1.27亿农村义务教育在校生、752万农村专任教师[1],在历经十余年后于2012年宣告结束。
撤点并校政策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政策,笔者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进过程出发,对撤点并校政策变迁进行历史梳理,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效果的客观分析来找出每种效果产生的原因,以期对今后科学合理的布局农村中小学校提供有益帮助。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进历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开始进行,但是国家在全国范围正式颁布实行是在2001年,由于调整中出现一系列问题,2012年教育部宣布暂停。
“撤点并校”作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具体的调整措施,撤点并校政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该政策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全面正式开始而进入公众视野,该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酝酿—起步—调整—暂停四个阶段。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酝酿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上完成了扫除青壮年文盲及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双重任务,农民子女基本上接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家长迫切期望其子女能够接受与城镇孩子同等质量的的教育,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对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调整,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而此时我国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实行的的是“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分散办学的模式。
这种办学格局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不匹配,农村很多规模过小的中小学和教学点出现,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村教育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并且90年代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然而我国此阶段的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进程,农村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城镇化水平不适应。
尤其是1998年,我国多数省份开始在农村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改革主要围绕着减人、减事、减支来进行并乡、并村、并校[2]。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几点思考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几点思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了我国人口总数很大的比例,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得失。
正因如此,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按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我市在上级精神的指导下,对本市的学校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调整,我镇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一名从教十多年的乡镇教师,我目睹了我镇小学的布局调整过程。
调整之前,我镇有小学八所,分散在几个较大的村子,经过几年的撤并,最后合并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中心小学。
亲历并观察这一过程,我产生了一系列的思考,我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
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调整以前,各村的小学校舍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史,大部分的学校校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雨雪天气,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提心吊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过去,无论学校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投入,以及教师、管理人员的投入,这样使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调整后,我镇在原来的镇完小的基础上建设了高标准的教学楼,新的教学楼结实坚固,抗震能力强。
学生搬进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不论什么天气,都能安心地学习。
过去学校分散时,各小学基本没有餐厅,学生的午饭都靠从家里带,学校没有伙房,不能为学生热饭,就餐时只能吃凉的。
新的餐厅设备齐全,干净卫生,解决了学生的吃饭问题。
学校为学生编排了合理的菜谱,为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的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
农村撤点并校困境及政府责任问题研究——基于忻州市X 小学的调查与思考
公关探索理论版190农村撤点并校困境及政府责任问题研究——基于忻州市X小学的调查与思考文/赵倩如(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摘要:近年来,在推进农村撤点并校的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在政策制定方面存在一定漏洞、政策执行方面还存在一定偏差。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于政府应该切实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监管和评估、在教育经费方面对农村有一定的倾斜、妥善安排空闲的教育资源,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好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撤点并校 政府责任 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撤点并校政策应运而生,各级政府为推动撤点并校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然而从当前撤点并校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属于基本的公共产品,有着公共产品的特性,理应由政府承担起主要的责任。
如果政府不能积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那么必然会导致城乡的教育差距持续拉大,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政府如何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切实发挥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和责任,是农村义务教育得以公平、高效发展的关键。
一、农村撤点并校中存在的问题X小学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历年来,作为本村人民接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它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然而,在近几年撤点并校的过程中,X小学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
X小学是山西省各个农村教育的缩影,反映出了当前撤点并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目前面临着“倒闭”“关门”的生存危机。
(一)农村生源减少、寄宿现象普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大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城镇接受教育,导致了X小学大量的生源流失。
近几年来,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实和完善,办学条件虽然提高了,可是生源流失的状况却依然没有改善。
在实行“撤点并校”政策后,多个村落只有一所小学,学校覆盖的面积加大,造成了大量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学生求学面临困境。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存在问题反思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着撤并的压力。
撤并是指将周边农村小学合并成一个学校,或将一些学校停办,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就读。
虽然撤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撤并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反思与建议三个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进行分析。
一、撤并的原因1、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农村地区的资源相对较少,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政府需要对学校进行资源投入,而这种资源投入实际上对政府来说是一种负担。
为了更有效地使用资源,政府决定对农村小学进行撤并,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2、学生数量减少: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一些小学的学生数量不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如果不对这些学校进行撤并或停办,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3、教育质量不稳定:一些农村小学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等原因,导致教育质量不稳定。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均衡教育资源,政府采取撤并的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1、学生转学难题: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转学可能是一种困难和不适应。
他们需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甚至还要面对与家人分离的问题。
2、教师安置问题:学校撤并导致教师数量的减少,这就面临着如何安置教师的问题。
一些老师可能失去了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就业,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
3、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撤并导致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浪费,而有些地方却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
这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不稳定。
三、反思与建议1、合理安排学生转学:在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时,应该合理安排学生的转学问题,考虑到他们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和学习习惯,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困难和不适应。
2、合理安置教师:对于失去工作岗位的教师,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帮助,尽量减少他们的就业压力。
3、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在进行学校撤并时,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对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要进行重点投入,以保障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论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
论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作为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农村学校撤并一直备受关注。
它旨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节约教育经费。
然而,这项改革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流失、教育不平等和传统文化丧失等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劣,并分析如何实现更为平衡的教育改革。
一、农村学校撤并的优势1.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农村学校撤并可以将教育资源集中到更少的学校中,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撤并后的学校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这些设施的改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此外,合并后的学校也能够提供更多的课程,包括艺术、音乐、科学等学科,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
2.教师质量提高撤并后,农村学校将会招聘更少的教师,但这些教师会是经过精选和培训的,教育水平更高、更专业、更优秀的教师。
这些教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能够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
此外,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能够被更好地传递和推广。
3.节约教育经费撤并农村学校可以减少管理和维护农村学校所需要的经费,将这些经费用于提高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从而节约教育经费。
此外,撤并还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师生住宿成本,节约教育经费。
二、农村学校撤并的劣势1.学生流失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流失,因为学生需要到较远的地方去上学,这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可能是不可行的,导致孩子无法接受教育。
此外,农村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留在家中。
2.教育不平等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由于某些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上学的条件,这些孩子可能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撤并后,由于学校的数量减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也会更加明显,学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可能会更大。
3.传统文化丧失撤并农村学校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文化的丧失。
农村学校通常会传授一些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知识,如民间音乐、书法、剪纸等等。
然而,撤并后,这些传统文化可能会随之消失,导致一些乡村文化的流失。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撤点并校自以来,我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
布局调整是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重新进行区域内中小学网点布局和规划,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的一项工作。
学校布局调整的主要方式是“撤点并校”。
“撤点并校”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给学校、学生、家庭等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撤点并校”的重点在教育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
通过近十年的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效益也有所改善,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也给学校、学生、家长和农村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1.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农村中小学生遭遇“求学难”。
一般来讲,服务半径越大,服务人口相对越多,学校的办学规模就越大,办学效益就越高。
但当前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普遍过大,给学生带来不便。
首先,是农村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到底多大为宜虽无具体规定,但依据平原地区地理条件及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一般小学服务半径应限制在2公里以内,初中最大不超过5公里。
但在中部省份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家庭居住地离学校的距离大多数都在3~4公里,有的甚至有8~9公里。
学生不得不走上很远的路去上学或寄宿。
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孩子们上学途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有些学生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得不接送子女,甚至有的不得不到学校所在地“陪读”。
其次,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
但是,由于有些地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整,盲目地进行学校撤并,学校的服务半径过大,学生上学距离过远,导致了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对“撤点并校”工作的反思
对“撤点并校”工作的反思作者:谭发礼谭正权谭发东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13年第2期文/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谭发礼谭正权重庆市巫峡中学谭发东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特别是村校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人员逐年趋多,子女随父母到务工地就读;部分家长追求优质教育,送子女进城择校就读;农村青年生育观的变化致使新生儿出生率下降等),有的校点出现多级复式教学,一个年级几个学生,两个年级或三个年级在同一教室由同一老师任教,老师的工作并没有因为学生少而减轻,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2001年以来,伴随《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的出台,全国掀起了“布局调整”热潮,“小学就近入学”格局基本被打破。
当时我任抱龙小学校长,也随波逐流,投身到浩浩荡荡的“撤点并校”工作中,12所村校整合成3所。
原本,辖区内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学校,地域较宽的云雾等村还拥有2个校点,孩子入学很方便,而无需乘坐校车。
我们身处穷乡僻壤,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能让孩子“有学可上”是每个村民的梦想,借“普六”东风,村民投工投劳,好不容易建起了自己的学校,自然是倍加珍惜。
关于“撤点并校”,说实话,没有一位村民愿意。
一次,我与工作组的同志一道进入马坪村,计划将这个村的两个校点合并为一个。
原本打算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村民的意见并做好解释工作,没想到全村每家每户都派来了代表,有的家庭甚至男女老少齐动员。
有位老大爷紧紧握住我的手,半天才哽咽道:“校长!学校撤不得,我家现在虽然没有孩子读书,但子子孙孙都要读书啊!”等到会议结束后仍未达成统一意见,“二合一”的方案因此搁置。
我们那里的村校校舍,墙是泥土垒起来的,墙体极易产生裂缝,房顶是瓦片,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子寿命相对较短。
2001年秋,县里组织危房鉴定,我们辖区的村校校舍全部属D级危房,必须推倒重建,学生只能在暂时租用的民房上课。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管理思考
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后的管理思考作者:周浩疆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3期摘要: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初衷是国家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全面提高中小学投资效益和教育效益。
撤点并校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随着在一些地区实施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弊端,群众要求恢复教学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本文以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第二小学为例,通过几个方面论述撤点并校后出现的新问题,以引起思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并管理思考2012年5月,在我国撤点并校的大环境下,兴宁区教育局对五塘镇部分中小学进行了撤并,其中五塘镇两山小学、五塘镇四平小学、五塘镇沙平小学、五塘镇永宁小学、五塘镇民政小学就是撤并之列(以上几个小学学生数均超过100人),成立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第二小学(以下简称五塘二小),五塘二小总部(校址为原南宁市兴宁区五塘镇第一初级中学旧址)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招生,五塘二小总部共有11个教学班,学生490人,是一所以学生住宿为主(除一、二年级学生外)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五塘二小在撤并后的各种工作中,存在下面的各类问题,已引起我们的思考:一、校园设施设备问题五塘二小总部教室和宿舍目前不能满足这几个教学点中高年级的撤并之需,此外水源也经常出问题,平时主要是饮用五塘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由于学校距离水厂较远,水压不足导致供水不足(尤其是第二层楼以上的宿舍最为明显),加上五塘水厂的水质问题是也是堪忧的。
学生宿舍简陋,水压不稳定,热水供应不足,安全隐患也比较多。
二、交通问题五塘二小管辖的5个教学点当中,除了四平教学点距离总部较近之外,其它四个教学点距离总部都达到7公里以上。
如此之远的路程,在没有配备校车、学生又不能骑车上学的情况下,孩子上下学只能由家长接送。
五塘是经济种植大镇,特别是民政、永宁、沙平村委都是五塘镇经济种植的重要集中地带,当地很多家长对于每周两次接送孩子所耗费的时间认为划不来。
挑战杯一等奖: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挑战杯”优秀作品展示——社会调查类2012年10月19日19:55:15项目名称: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来源: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小类:教育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简介: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10年以来,撤点并校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直延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过调研分析,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详细介绍: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规划,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广泛展开。
然而,随着《南方农村报》2009年4月1日刊登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八年之痛》指出撤点并校“上学难、废校空置、学生辍学增多、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等负面影响,2010年12月27日湖南衡南县松江镇14名农村小学生在乘坐三轮车上学途中丧命,撤点并校引起了社会的更大关注。
如何正确落实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大的课题。
课题组历时两年,以公平和效益为着力点,以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湖南省和河南省为例,采取抽样调查法,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娄底市娄星区、涟源市、张家界市桑植县、衡阳市衡南县和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三门峡市卢氏县等相关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其中包括学生卷、家长卷、教师卷、教育行政管理者卷,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率为89.5%,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为有关撤点并校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目的在探究促进教育的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改革的效益,更好的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村教育中“撤点并校”现象之剖析与对策
增长速度 , 教 师在 日 常 的教学与管理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 从 这点来
说, 农 村教师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 然 而学生却未能从根本上享受 到 合并之后 的优质教学水平 。
使 农村孩子不但没有享受 到并校带来的优质教学资源 ,反而对学生身体
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阴影 。
( 三) 农村 家庭教育成本增加
虽然 目 前全 国地区已经实施 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 但 是由于 “ 彻底并 校”后 , 学生在寄宿 、交通和饮食等方面所产生的费用却在增加 ,这对 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 ,无疑是雪上加霜。据 《 中国青年报 》2 0 1 1年 1 2 月报道 ,由于撤镇并校 , 方圆 1 O 里的村子适龄儿童都在陕西陇县河北镇 韦家堡小学寄宿读书 ,每周回家都要背些干粮来减少饮食方面 的开销 。
大农村 中小学 中开始推行落实 。然而 ,由于当地教育部 门在实际操作过
程中,缺乏对本地农村教育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 ,导致政策实施 过程中
在理念和行动上 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 , 引发 了诸多不和谐 的教育现象, 使得政策实施 的最终效果有悖初衷 。因此 ,如何正确调整政 策实施过程 中的步伐 ,改善 目 前农村教育资源落后 的现象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 的
2 0 0 1 年 国务院颁布 了《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决定 》 , 文件中第
1 3条要求 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农村小学和教学点适 当 合并。由此一场浩浩荡荡 “ 撤点并校 ”工作在全国各地农村地区拉开 了 序幕。此项政策 的颁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 但由于在并校的过程中 , 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由于理念上的理解偏差 ,缺 乏实地调研 ,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的更新远远滞后于撤点并校的速度 ,致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负面影响分析
有的不得不到学校所在地“ 陪读” 。 偏远地 区学校 , 点并校 ”后学校办学条件不但没有得 “ 撤
其次,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 I 到及时改善, 反而有所下降。二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自 整的根本 目的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前 f 身素质无法得到提高。 撤点并校” 班额的陡增不仅加 “ 后,
提下 , 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合理、 有效、 切实可行的优化 l 重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负担 ,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身
与整合 。但是 ,由于有些地 区不合理地实行学校布局调 : 心压力 。如 中部 省份 一些学 校 的生师 比 ,小 学达 到了
・Leabharlann 1 ・ 0 褚卫中 张玉慧 : 农村义务教育“ 撤点并校” 负面影响分析
对越多 , 学校 的办学规模就越大 , 办学效 益就越高。但 当 l 有发生 。 前农村中小学学校服务半径普遍过大 , 给学生带来不便 。1 2对 学校的 负面影响 .
首先, 是农村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农村中小学学 J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本意是通过合理的撤并 , 提 校服务半径到底多大为宜虽无具体规定,但依据平原地 1 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 但是, 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实
2 . 1初 中为 2. 1远远 高于国家规定 的农 村小学 l 9 4: , 2 6: , 的压力 就是考个好分数 、 学 , 升 形成 的价值观就是 “ 村 农 生师 比2 1初中 1 1 3: , 8: 的标准。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 } 的一切都是落后的”老师规划 给学生的远景和学习动力 ,
《 教学与管理》
2 1 年 3 1日 02 月
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研究——撤点并校的利弊及借鉴措施
1 促进 了教 育资源的合理 配置 。当规模小的学校 . 和一些教学点被撤 并 以后 ,各地 就将有 限的教 育资源 集 中使用 ,从 而避免 了过去分散 办学时普遍存在 的教 育资源利用效率 低下的 问题 。接受调查 的县乡两级教 育行政部 门负责人认为 ,农村 中小学布局调整 促进了 教育资源 的合理 配置 ,而在所有 接受调查 的县 教育局 局 长 中,这一 比例高达 l 0 %。尽管在调查 中学 校校 0 长 、中层管理 人员 、教师及 其他人员 ( 教辅 和工勤人 员) ,对这 一 问题 的认 同 比例 呈递 减趋 势 ,但在 各项 选择 中都居 首位。 由此可 见 ,尽管教育 工作者 对这一 问题 的看法 不完全一致 ,但大多数人都认 为 ,农村 中 小学 布局调 整促进 了教 育资 源的合理 配置 。 2 提 高 了农村学校 的规模 效益。调查发现 ,在受 . 访 人 员 中 ,有 相 当大 比例 的 人 员认 为农村 中小学 布 局 调整 提高 了学校 的 规模 效 益 。而 从农 村 中小学 布 局 调整 前 与布 局调 整 后 的学 校规 模 比较 中,能 够 明 显 看到各级 学校 的校 均在校 学生 人数都有 显著增 长 , 高 中 的规模 增 长极 为 明 显 ,这是 由于高 校扩 招 后对 普 通高 中产 生 了极 为 显著 的拉动 作用 。
一
5 促 进 了区域 内教 育的均衡 发展 。在 实地调查 中 . 我们看到 ,农村 中小学布局调整 以后 ,一些基础设施 较好 、教学 质量较 高 的农村 中心 校 ,由于投入 加大 、 资源集 中,其办学 条件在 当地农村达 到一流水平 ,其 基础设施 、师资、教学仪器设备 、管理 水平等也朝着 与城 镇水平 差距缩小 的方 向发展 ,在这 样的情 况下 , 农村学龄儿童 可就 近接受高质量 、高水平的教育 ;从 长远来看 ,对 缩小区域 内、城 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推 进 区域 内、城乡 间的教育 均衡 发展起 到了积极 作用 。 我国 “ 撤点 并校”可以说是整合教育 资源 的一个 创举 ,但在 执行的过程 中由于我 国国情 、地域 、经济 发展 状 况 、人 口结 构等 多 方面 的 问题 的复 杂性 也产 生 了很 多 问效 撤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之“理性纠错”【摘要】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此进行探讨。
在将介绍背景信息,引出撤点并校的话题。
正文部分将分析撤点并校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探讨政策纠错的必要性,提出纠错措施并展望未来。
最后在将论述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可行性,强调政策纠错的重要性,以及规划的必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能更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同时为政策纠错提出合理的建议,有助于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理性纠错、背景介绍、原因分析、影响分析、政策纠错的必要性、纠错措施、未来展望、可行性、重要性、合理规划。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随着农村人口流出、学生数量下降的趋势,许多农村学校面临着生源不足、师资不足、设施设备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提出了将农村中小学进行撤点并校的政策。
撤点并校,即关闭人口较少、学生数量较少的小学,将学生集中到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学校中就读。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撤点并校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需要进一步分析撤点并校的原因和影响,探讨政策纠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合理的纠错措施,为农村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2. 正文2.1 撤点并校的原因分析撤点并校是指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点进行合并,减少教学点的数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而导致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导致学生数量减少。
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导致原有的教学点学生数量较少,不足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
教师资源分配不均。
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过剩,而一些教学点则面临教师紧缺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 介 : 孙怀安 , 男, 山东聊城人 , 邯 郸职业技术学 院赵文化研究所讲 师。
・
8 5・
Vo 1 . 2 6 N o . 3
J o u na r l o f Ha n d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C o U e g e
前, 校 车 问题 已引起 了党 和 国家 的高度 重 视 , 国 家 正 计划 逐 渐 投 入 资 金 为 各 地 学 校 配 备 规 范 的校 车 。相 信性 能 完 好 、 管 理 规 范 的校 车 能 大 大 降低 学 生 上下学 期 间 的交通 事故 。
担 心学生 在 回家路 上 的交通 状 况 。很 多老 师放 学
撤 点并 校 确实 收 到 了 优 化 配 置 教 育 资 源 , 办 学 质
量 有 了一 定 提 高 的 良好 效 果 。但 同时 , 有 些 地 区
撤 点并 校并 没 有达 到 《 决定》 所 设 计 的效 果 , 反 而 是 所带 来 的负 面影 响逐 渐 显 现 出来 。究 其 原 因 主 要 在 于各地 在 具体 操 作 《 决定》 的过 程 中 , 地 方 政 府 断章 取 义 , 操作 不 当, 片面理解 了《 决 定 》的 内
一
问题 已势在 必行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5 4 6 2 ( 2 0 1 3 ) O 3— 0 0 8 5— 0 4
关键词 : 撤 点 并校 ; 农 村小 学 ; 教 学 质量 ; 农 村文化 中 图分类 号 : G 6 3 9 . 2 1
要: 农 村 中小学撤 点 并校后 并非都像 当初 所设 想的 那样 能优化 配制教 育 资 源 , 提 高教 育质
量 。撤 点并校 后 , 出现 了学 生辍 学 , 学生安 全 隐患增 加 ; 学生 身心健 康 受到影 响 ; 家长 的经济 负
担加重; 教 学质量 并非 都得 到提 高 ; 农村 文 化 萧条 等 现 象。 为此 , 重新 思 考 并采 取措 施 解 决 这
此校 车 的安全 性 得 不 到 保 证 , 加 之 有 些 司机 的驾
、
盲 目的撤 点并 校造 成 了部 分 学 生辍 学 , 增
加 了 学生 的安 全 隐患
驶水 平欠 佳 , 甚 至很 多 开农 用 车 的 司机 根 本 不 具
《 决定 》 要求 “ ( 学校 ) 要 在方 便 学 生 就 近入 学 的前提 下适 当合并 ” , “ 在 交通 不便 的地 区仍 需 保
远 山 区更 为 突 出。
撤点 并校 后 , 很 多孩 子骑 自行 车上 下学 , 而 有 些 孩子不 遵 守交 通 规 则 , 这无 形 中增 加 了安 全 隐
患 。媒体 曾报 道 过 某 市 初 一 学 生 , 边 骑 自行 车 边
《 决定 》 公布以后 , 一 场 撤 点 并 校 的 热潮 在全 国各地 如 火 如 荼 地 拉 开 了 帷幕 。十 多 年 过 去 了 , 再 看 这场 撤点 并校 的改 革 到 底效 果 如 何 呢? 毋庸
留必 要 的 教 学 点 , 防 止 因 布 局 调 整 造 成 学 生 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7— 4
备驾驶资质 , 交通安全意识也极差 , 超载、 超速是 家 常便饭 。 因此 , 近年 来 出现 的多 起 因校 车 接 送
学生 发 生 的 重 大 交 通 事 故 就 显 得 不 足 为 奇 。 目
第2 6卷第 3期
邯 郸 职业技 术 学 院学 报
2 0 1 3年 9月
农 村 中 小 学 撤 点 并 校 的 学 院 赵文化研 究所 , 河北 邯郸 0 5 6 0 0 5 ; 2山东冠县一 中, 山东 冠县 2 5 2 5 0 0 )
摘
2 0 0 1年 国家 出 台 了《国务 院关 于 基 础教 育 改 革 与 发展 的决 定 》 , 要求 “ 因地 制 宜 调 整农 村 义务 教育 学校布局 , 按 照 小 学 就 近入 学 、 初 中 相 对 集 中、 优 化 教育 资 源配 置 的原 则 , 合理 规 划 和调 整 学 校布局。 ” 农 村 小学 和教 学 点 “ 要 在 方便 学 生 就 近 入 学 的前 提下 适 当 合 并 , 在 交 通 不 便 的地 区仍 需
置疑 , 对 于交 通 相 对 便 利 、 人 口集 中 的农 村 地 区 ,
打电话横穿马路 , 被一辆工程车碾轧身亡的事例。 这样 的例 子在 全 国不知 已经 发 生过 多少 或 还将 要
发 生多少 。孩 子 的交通 安全 问题 不但 是 家 长们 十
分 关 切 的 问题 , 而 且 也 成 为 老 师 们 的心 理 负 担 。 在校内, 老 师要关 注 学生 的人 身安 全 , 放学 后还 要
容, 造 成 了事 先 没有 想 到 的一 系列 恶果 , 特 别 在一 些 交通 不便 的贫 困山 区 , 后 遗症 更加 明显 。
一
后 只要一 接 到 家长 找 孩 子 的 电话 就 紧 张 , 害 怕 学 生发 生交 通事 故 。虽然 有些 学校 配 备 了校 车接 送 孩 子上下 学 , 但众 所 周知 , 目前 中 国很 多学 校还 没 有 配备规 范 的校 车 , 有 些 学校 是 从 社 会 上 雇 一 些 车辆 或买 一些 年 久 失 修 、 已被 淘 汰 的 车辆 充 当校 车, 还有 些 家长 自己凑钱 租用 农用 车接 送 孩子 , 因
保 留必 要 的教 学 点 , 防止 因布 局 调 整 造 成 学 生辍
学。 ”
学” 。但是 , 部 分地 方政 府却忽 略 了就 近入 学这 一
点, 造成 并 校后有 些 孩子 上学 因路 途遥 远 , 交通 又
不便 利 , 学 校又 不具 备提 供住 宿 的条件 , 而只 能无 奈 地放弃 学业 的后 果 。这一 现 象在 交通 落 后 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