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阐明生态平衡的概念,并说明生态平衡的特点,关注自然或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与生态平衡的关系。
3.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联系与区别。
4.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则和措施,形成生态意识。
知识点1: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考法1 生态平衡的概念考法2 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知识点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考法1 两种稳定性的判断考法2 总稳定性曲线图分析知识点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考法1 提高稳定性的措施知识点4: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考法1 生态缸的设计和应用知识点1: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1)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2)特点:①结构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
①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
①收支平衡:如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有机物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3)实质:动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2)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①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一般越强,如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
①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微点拨】➢森林生态系统物种比较丰富,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荒漠生态系统物种比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
(3)负反馈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
①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课前预习案问题导学。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什么?(2) 生态系统所以保持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其基础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几类?写出关键词?3.怎样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2)预习自测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代替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D.提倡狩错,扩大放牧数量3.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破坏了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生态平衡 D.食物链4.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
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营养信息 D.行为信息课堂探究案合作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结构稳定与功能稳定的关系怎样?例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破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合作探究二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绘图表示例2、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例3、粘虫在麦田里大量繁殖,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引起该后果的原因可能是( )A青蛙被大量捕杀,破坏了食物链B大量清除杂草C大量捕杀田鼠D大量捕杀黄鼬合作探究三、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结果分析小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及分析说明:生态缸稳定性观察与分析①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方法】1、结合正反实例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2、通过建构负反馈调节模型理解生态系统如何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完成自我调节。
3、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自主学习】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和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生物种类与数量受到严重影响。
②森林: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由于食物丰富,,这样害虫种群数量就会受到抑制。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知识链接】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
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1、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2、何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的能力。
讨论: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从哪些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典例分析】1、(考查目标一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子种群数量与植物种群数量之间的反馈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兔因饥饿死亡(1)兔子种群和植物种群数量的这种调节属于调节,它是生态系统的能力的基础。
《第5章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调节机制。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类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案例等。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3.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
4.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安置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盘绕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话题进行讨论,如某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现状、影响因素等。
2.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表现。
4. 小组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教室上展示本组的调查报告和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论文,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也可以调整教室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资源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案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通过对教材P109~110的实例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阅读教材P110~111,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重点难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或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________。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受轻微污染的河流结果: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森林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__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问题探究1.材料1 亚马逊森林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中间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现在依然保持着森林景观。
材料2 森林火灾(左)和火烧后的恢复(右)。
从材料1、2看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自身结构和功能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1)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例)。
(2)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
3.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状况加剧,如下图:从材料看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_________调节,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 稳态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及其结构和功能,理解环境的稳定性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理解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其环境保护和环保行动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影响因素;2.掌握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识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2.如何提高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1.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产生条件和分类;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群落和生物群落中的种群,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3.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二部分环境稳定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环境稳定性概念和含义;2.环境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3.环境稳定性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1.水资源和气候;2.土壤质量和土地使用;3.生物多样性和物种数量。
第四部分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调控作用1.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和种群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教具讲解概念和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2.课堂讨论: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自主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3.实验探究:设置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探究生态系统稳定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进行测验;2.实验报告: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进行评估;3.课堂表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参与度进行评估;4.作业和素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文献查阅能力进行评估。
2.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含答案)
2.3.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含答案)第三节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情景导入课标导航课程标准1.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结构复杂性的关系。
2.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关键术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恢复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梳理1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原因1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高”或“低”,种间相互作用多而密切,其环境条件相对稳定,可预测性强“强”或“差”,抵抗干扰能力强“强”或“差”。
2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低“高”或“低”,种间相互作用少“多”或“少”,其环境条件多变而难以预测,抵抗干扰能力差“强”或“差”。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包括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关系并非正相关,而是相互排斥的。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阈值1概念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都有一定的限度或阈值,即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个稳定性阈值。
2影响因素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程度,与抵抗力相一致,抵抗力越高,阈值也越高;抵抗力越低,稳定性阈值也就越低。
思维激活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吗提示不对。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高于草原生态系统,而恢复力低于草原生态系统。
合作探究1稳定性的表现1结构相对稳定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2稳定性的基础负反馈调节1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态。
2结果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存在范围负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而且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4实例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如图所示。
特别提醒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影响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及其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解答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维持机制影响因素破坏后果2. 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试分析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2. 答案:(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食物网结构等。
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等。
(3)原因: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
解决方法: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等。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3.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联系实际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的原因。
3.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学习重难点】1.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联系实际说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的状态。
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这个时,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2.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调节能力的关系: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食物网越,调节能力越;生物种类越少,食物链、食物网越,调节能力越。
3.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泥石流、洪水泛滥等。
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4.外来物种入侵会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因为入侵物种的适应性强,引入新的区域缺乏的制约,使其迅速繁殖、扩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达标检测】1.认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2)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通过凯巴森林曲线图的观察分析,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呢?(4)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与、、与之间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凯巴森林中生活着黑尾鹿、狼等动物,为了发展野生黑尾鹿,1906年人们开始捕杀以黑尾鹿为食的狼,结果黑尾鹿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1)把上述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补充完整:→→狼。
在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数量最少的生物是。
(2)大肆捕杀之前,鹿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大肆捕杀狼之后,鹿群数量先增多后减少,因为狼群数量的骤减而,后则因植被的而减少。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设计方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环境的珍爱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和组成因素;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影响因素;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的应对策略;4.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珍爱认识和行动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观点和组成因素;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评判指标;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4. 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的恢复能力;5. 生态系统的珍爱和管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和稳定性的相关知识;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教室演示:学生进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模拟实验,分析结果并总结经验。
五、作业设计1. 教室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撰写小结报告;2.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3. 模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模拟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4. 教室展示:要求学生将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同砚间的交流讨论。
六、评判方式1. 教室讨论报告占比30%,评分标准包括讨论深度和报告质量;2. 实地考察报告占比30%,评分标准包括考察深度和报告内容;3. 模拟实验报告占比30%,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4. 教室展示占比10%,评分标准包括展示效果和交流表达。
七、参考资料1.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 《生态系统的珍爱与管理》。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对生态环境的珍爱认识和行动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堂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指标;•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了解生态系统中稳态和不稳态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生态系统中稳态和不稳态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生态系统中稳态和不稳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指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变化因素的作用下,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明显变化的能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适应性等多个方面。
2. 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生物入侵等多种威胁。
•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包括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维护水土流失、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等。
3. 生态系统中稳态和不稳态的概念和特点•生态系统稳态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稳态指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动态稳态指生态系统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时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不稳态指生态系统因外界环境变化、人为干扰等原因,出现结构、功能、能量流动等的明显变化。
教学方法•PPT讲解:通过多媒体方式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点。
•师生互动:老师讲解相关知识点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集体讨论。
•案例分析:通过生态系统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教学手段•PPT展示;•课件资料;•生态系统的实际案例材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入通过学生日常接触的生态环境,引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视。
教学环节二: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和评价指标通过PPT呈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评价指标,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概念,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教学环节三: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通过PPT呈现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让学生知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威胁来源,并掌握怎样保护生态系统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高二生物组集体备课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课前预习]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具有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能通过、和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群和数量不受影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的能力。
2、一般说来,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控能力越强,的稳定性就越高;反之越弱。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要适度,不应超过;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协调。
[例题讨论]【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答案】C【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淡水生态系统【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答案】A【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知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自主回扣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问题:一个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会自动复原,但如果受到严重破坏就不再恢复,说明了什么?小结: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练习: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C.山区植物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知识点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强弱与何有关?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两个方面,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越复杂,则其越强,稳定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关系。
练习: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知识点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小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另一方面,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练习: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考点解析考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归纳总结: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成熟稳定阶段)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包括和两个方面。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且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通用5篇一切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教学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三、教学策略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中的生物尽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须依赖活细胞生活。
因此,从宏观的生物圈逐级深入到微观的细胞,有利于学生用全局的、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生物界。
同时,从细胞到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本模块和其他模块将要逐一研究和学习的内容。
本节教学建议用1课时。
本节在教学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选择SARS病毒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SARS病毒给人类的健康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学生经历过并且相对比较熟悉的一类病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病毒不是一个细胞,不具有细胞的结构,但它不能离开活细胞而独立生活,选择SARS病毒侵害人体肺部细胞作为“问题探讨”的素材,有助于服务“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主题。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将病毒与细胞联系起来,但不宜要求学生深入学习SARS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电镜照片或模式图、SARS患者肺部X 光片示弥漫性阴影图,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病毒的结构组成,并与细胞作简单比较。
同时探讨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达成“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的认识。
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稳定性教案【篇一:生物学③必修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一、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三、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五、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知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自主回扣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问题:一个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会自动复原,但如果受到严重破坏就不再恢复,说明了什么?小结: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练习: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C.山区植物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知识点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问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强弱与何有关?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两个方面,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越复杂,则其越强,稳定性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关系。
练习: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知识点3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小结: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另一方面,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练习: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适宜的物种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考点解析考点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归纳总结: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成熟稳定阶段)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包括和两个方面。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且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参考学案_最新修正版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4、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导课】自制生态瓶里的生物能不能长时间存活?【复习】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和,使其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命物质和能量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预习】课本80-83页1、请同学们看书P80——81页,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2) 1925年以后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 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的?2、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之间、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凯巴森林中植被、黑尾鹿和肉食动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是通过这三种生物数量的维持的。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的状态。
一般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稳定性就越。
最新修正版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6、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自然因素:、、、、等;人为因素: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大自然,如修建大型工程、大量排放有毒物质、引进或毁灭某些生物物种、大量地施用农药或化肥等。
【展示】1、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4、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5、外来物种的入侵。
【反馈】1.具有下列哪种特点的生态系统较稳定( )A.生物种类较少B.食物链较长C.食物网中营养结构复杂D.食物链中的消费者较多2.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河流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热带雨林3.农业生态系统较之其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主要原因是( ) A.营养结构单一B.人为干扰太多C.长期使用化肥和农药D.长期种植同一种植物4.数百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着茂密的森林植被,但是后来却成了荒山秃岭,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A.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频繁,使植物数量减少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使植物死亡C.长年干旱,植物无法生存D.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放牧5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B.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C.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D.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6.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可能的原因是( )A.破坏了食物链B.农民大量清除了田间的杂草C.大量捕杀了田鼠D.大量捕杀了黄鼬7.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和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要
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
B。
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物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缺少泥沙,分解者数量较少(3)减少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氧气(小鱼呼吸要消耗部分氧气)(4)①生态系统应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的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