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正弦定理教案
示范教案(1.1.1 正弦定理)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从容说课本章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1.正弦定理的概念;2.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一个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3.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如右图,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师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生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师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师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右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c a =sin A ,c b =sin B ,又sin C =1=c c ,则c simCc B b A a ===sin sin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mCc B b A a ==sin sin . 推进新课[合作探究]师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生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右图,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A sin B =B sin A ,则B b A a sin sin =,同理,可得Bb Cc sin sin =.从而C c B b A a s i ns i n s i n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C c B b A a sin sin sin ==师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生可以作△ABC 的外接圆,在△ABC 中,令BC =A ,AC =B ,AB =C ,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来证明Cc B b A a sin sin sin ==这一关系.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充分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证法. 在△ABC 中,已知BC =A ,AC =B ,AB =C ,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BAB′=90°,∠C =∠B′,∴sin C =sin B′=R c B C 2sin sin ='= ∴R Cc 2sin =同理,可得R Bb R A a 2sin ,2sin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上述关系式均成立,因此,我们得到等式C c B b A a sin sin sin ==点评:上述证法采用了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将任意三角形通过外接圆性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进而求证,此证法在巩固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消除了学生所持的“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是唯一途径”这一误解.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为下一步用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作了铺垫[教师精讲](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A =ksin A ,B =ksin B ,C =ksin C ;(2)Cc B b A a sin sin sin == 等价于C c A a B b C c B b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形式我们通过观察正弦定理的形式2不难得到,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中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BA b a sin sin =.这类问题由于两角已知,故第三角确定,三角形唯一,解唯一,相对容易,课本P 4的例1就属于此类问题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B b a A sin sin =.此类问题变化较多,我们在解题时要分清题目所给的条件.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评析来进一步体会与总结 [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已知A =32.0°,B =81.8°,A =42.9 c m,解三角形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 ,若求边C ,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 =180°-(A +B )=180°- 根据正弦定理,b =o oA B a 0.32sin 8.81sin 9.42sin sin =≈80.1(cc =o sin32.02.66sin 9.42sin sin oA C a =≈74.1(c[方法引导(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例2】在△ABC 中,已知A =20c m ,B =28c m ,A =4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 m ).分析:此例题属于B sin A <a <b 的情形,故有两解,这样在求解之后呢,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很明确,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解:根据正弦定理,sin B =2040sin 28sin oa Ab =因为0°<B <180°,所以B ≈64°或B(1)当B ≈64°时,C =180°-(A +B )=180°-(40°+64°)=76°,C =o oA C a 40sin 76sin 20sin sin =≈30(c(2)当B ≈116°时,C =180°-(A +B )=180°-(40°+116°)=24°,C =o oA C a 40sin 24sin 20sin sin =≈13(c[方法引导]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合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体会.变式一:在△ABC 中,已知A =60,B =50,A =38°,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B 这一类情形,有一解,也可根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性质来排除B 为钝角的情形解:已知B <A ,所以B <A ,因此B 也是锐角∵sin B =6038sin 50sin oa Ab =∴B∴C =180°-(A +B )=180°-∴C =ooA C a 38sin 111sin 60sin sin =[方法引导同样是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但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应强调学生注意解题的灵活性,对于本题,如果没有考虑角B 所受限制而求出角B 的两个解,进而求出边C 的两个解,也可利用三角形内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进而验证而达到排除不符合题意的解变式二:在△ABC 中,已知A =28,B =20,A =12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为钝角且A >B 的情形,有一解,可应用正弦定理求解角B 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排除角B 为钝角的情形解:∵sin B =28120sin 20sin oa Ab =∴B ≈38°或B ≈142°(舍去∴C =180°-(A +B )︒120sin sin A [方法引导](1)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于角B 为钝角的排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2)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3)对于已知两边夹角解三角形这一类型,将通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来解 师为巩固本节我们所学内容,接下来进行课堂练习:1.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1)已知C =3,A =45°,B =60°,求B(2)已知B =12,A =30°,B =120°,求A解:(1)∵C =180°-(A +B )=180°-(45°+60°)=75°,Cc B b sin sin =, ∴B =︒︒=75sin 60sin 3sin sin C B c(2)∵Bb A a sin sin =, ∴A =︒︒=120sin 30sin 12sin sin B A b点评: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在黑板上解答,以增强其自信心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B =11,A =20,B =30°;(2)A =28,B =20,A(3)C =54,B =39,C =115°;(4)A =20,B =28,A解: (1) ∵Bb A a sin sin = ∴sin A =1130sin 20sin ︒=b B a∴A 1≈65°,A 2当A 1≈65°时,C 1=180°-(B +A 1)=180°-(30°+65°)=85°,∴C 1=︒︒=30sin 85sin 11sin sin sin 1B C b当A 2≈115°时,C 2=180°-(B +A 2)=180°- ∴C 2=︒︒=30sin 35sin 11sin sin 2B C b(2)∵sin B =2845sin 20sin ︒=a A b∴B 1≈30°,B 2由于A +B 2=45°+150°>180°,故B 2≈150°应舍去(或者由B <A 知B <A ,故B 应为锐角∴C =180°-︒45sin sin A(3)∵Cc B b sin sin = ∴sin B =54115sin 39sin ︒=c C b∴B 1≈41°,B 2由于B <C ,故B <C ,∴B 2≈139°应舍去∴当B =41°时,A =180°-A =︒︒=115sin 24sin 54sin sin C A c(4) sin B =20120sin 28sin ︒=a A b =1.212>∴本题无解点评:此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同时加强解三角形的能力,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可能,又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取舍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已知两角、一边解三角形;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布置作业(一)课本第10页习题1.1 第1、2题(二)预习内容:课本P 5~P 8余弦定理[预习提纲(1)复习余弦定理证明中所涉及的有关向量知识(2)余弦定理如何与向量产生联系(3)利用余弦定理能解决哪些有关三角形问题板书设计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证明方法: 3.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Cc B b A a sin sin sin == (1)平面几何法已知两角和一边 (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高中数学 1.1.1正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结合初中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让学生在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定理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体验数学的探索性与创造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发现、证明正弦定理并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难点:正弦定理的发现并证明过程以及已知两边以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断。
三、教学基本流程1、引出问题: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以及一边,如何求出另外一边;2、结合初中学习过的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采取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合情推理的方法发现并证明正弦定理;3、分析正弦定理的特征及利用正弦定理可解的三角形的类型;4、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五、教学反思1、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本设计创设了一系列数学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让学生在“疑问”、“好奇”、“解难”中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了的数学创新思维。
2、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再创造”过程。
本设计展示了一个先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中正弦的定义出发探索A ∠的正弦的关系从而发现正弦定理,再将一般的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联系起来的正弦与B(在一般的三角形中构造直角三角形)进而在一般的三角形发现正弦定理的过程,使学生不但体会到探索新知的方法而且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必修5公开课教案1.1.1 正弦定理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沉着说课本章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联络,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根本联络有亲近的联络,与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持平断定三角形全等的常识也有着亲近的联络.教科书在引进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许常识动身,提出探求性问题“在恣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联络.咱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联络准确量化的表明呢?”在引进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求性问题“假如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依据三角形全等的断定办法,这个三角形是巨细、形状彻底确认的三角形.咱们依然从量化的视点来研讨这个问题,也便是研讨怎么从已知的两头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络的观念,重新的视点看曩昔的问题,使学生关于曩昔的常识有了新的知道,一同使新常识树立在已有常识的坚实根底上,构成杰出的常识结构.教育要点1.正弦定理的概念;2.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根本使用.教育难点1.正弦定理的探求和证明;2.已知两头和其间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别解的个数.教具预备直角三角板一个三维方针一、常识与技术1.经过对恣意三角形边长和视点联络的探求,把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办法;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根本问题.二、进程与办法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许常识动身,一同探求在恣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联络;2.引导学生经过调查、推导、比较,由特别到一般概括出正弦定理;3.进行定理根本使用的实践操作.三、情感情绪与价值观1.培育学生在方程思维辅导下处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才能;2.培育学生探求数学规则的思维才能,经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常识间的联络来表现事物之间的遍及联络与辩证统一.教育进程导入新课师如右图,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极点C滚动.师考虑:∠C的巨细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联络?生明显,边AB的长度跟着其对角∠C的巨细的增大而增大.师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联络准确地表明出来?师在初中,咱们已学过怎么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评论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联络.如右图,在Rt△ABC中,设BC =A,AC =B,AB =C,依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界说,有=sin A, =sin B,又sin C=1=,则.然后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推动新课[协作探求]师那么关于恣意的三角形,以上联络式是否依然树立?(由学生评论、剖析)生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状况:如右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依据恣意角三角函数的界说,有CD=A sin B=B sin A,则,同理,可得.然后.(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相似锐角三角形的状况,由学生自己完结)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持平,即.师是否可以用其他办法证明这一等式?生可以作△ABC的外接圆,在△ABC中,令BC=A,AC=B,AB=C,依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持平,来证明这一联络.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充分使用咱们曾经学过的常识来处理此问题,咱们一同来看下面的证法.在△ABC中,已知BC=A,AC=B,AB=C,作△ABC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接BO并延伸交圆于B′,设BB′=2R.则依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持平可以得到∠BAB′=90°,∠C=∠B′,∴sin C=sin B′=.∴.同理,可得.∴.这便是说,关于恣意的三角形,上述联络式均树立,因而,咱们得到等式.点评:上述证法采用了初中所学的平面几许常识,将恣意三角形经过外接圆性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从而求证,此证法在稳固平面几许常识的一同,易于被学生了解和承受,而且消除了学生所持的“向量办法证明正弦定理是仅有途径”这一误解.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为下一步用向量办法证明正弦定理作了衬托.[常识拓宽]师接下来,咱们可以考虑用前面所学的向量常识来证明正弦定理.从定理内容可以看出,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的边角联络,而在向量常识中,哪一常识点表现边角联络呢?生向量的数量积的界说式A·B=|A||B|C osθ,其间θ为两向量的夹角.师答复得很好,可是向量数量积触及的是余弦联络而非正弦联络,这两者之间能否转化呢?生可以经过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sinθ=Co s(90°-θ)进行转化.师这一转化发生了新角90°-θ,这就为辅佐向量j的增加供给了头绪,为便利进一步的运算,辅佐向量选取了单位向量j,而j笔直于三角形一边,且与一边夹角呈现了90°-θ这一方式,这是作辅佐向量j笔直于三角形一边的原因.师在向量办法证明进程中,结构向量是根底,并由向量的加法准则可得而增加笔直于的单位向量j是要害,为了发生j与、、的数量积,而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头同取与向量j的数量积运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师下面,咱们再结合讲义进一步领会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进程,并留意总结在证明进程中所用到的向量常识点.点评: (1)在给予学生恰当自学时刻后,应着重学生留意两向量的夹角是以同起点为条件,以及两向量笔直的充要条件的运用.(2)要求学生在稳固向量常识的一同,进一步领会向量常识的东西性效果.向量法证明进程:1.△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作单位向量j笔直于,则j与的夹角为90°-A,j与的夹角为90°-C.由向量的加法准则可得,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树立联络,咱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头同取与向量j的数量积运算,得到由分配律可得.∴|j|Co s90°+|j|Co s(90°-C)=|j|Co s(90°-A).∴A sin C=C sin A.∴.别的,过点C作与笔直的单位向量j,则j与的夹角为90°+C,j与的夹角为90°+B,可得.(此处应着重学生留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条件,避免误解为j与的夹角为90°-C,j与的夹角为90°-B)∴.2.△ABC为钝角三角形,无妨设A>90°,过点A作与笔直的单位向量j,则j与的夹角为A-90°,j与的夹角为90°-C.由,得j·+j·=j·,即A·Co s(90°-C)=C·Co s(A-90°),∴A sin C=C sin A.∴别的,过点C作与笔直的单位向量j,则j与的夹角为90°+C,j与夹角为90°+B.同理,可得.∴(方式1).综上所述,正弦定理关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均树立.师在证明了正弦定理之后,咱们来进一步学习正弦定理的使用.[教师精讲](1)正弦定理阐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份额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A=ksin A,B=ksin B,C=ksin C;(2)等价于 (方式2).咱们经过调查正弦定理的方式2不难得到,使用正弦定理,可以处理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恣意两角及其间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这类问题因为两角已知,故第三角确认,三角形仅有,解仅有,相对简单,讲义P4的例1就归于此类问题.②已知三角形的恣意两头与其间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此类问题改变较多,咱们在解题时要辨明标题所给的条件.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进程叫作解三角形.师接下来,咱们经过例题剖析来进一步领会与总结.[例题剖析]【例1】在△ABC中,已知A=32.0°,B=81.8°,A=42.9 c m,解三角形.剖析:此题归于已知两角和其间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使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若求边C,再使用正弦定理即可.解: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C=180°-(A+B)=180°-(32.0°+81.8°)=66.2°;依据正弦定理,b=≈80.1(c m);c=≈74.1(c m).[办法引导]1.此类问题成果为仅有解,学生较易把握,假如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使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使用正弦定理.2.关于解三角形中的杂乱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例2】在△ABC中,已知A=20c m,B=28c m,A=40°,解三角形(视点准确到1°,边长准确到1 c m).剖析:此例题归于B sin A<a<b的景象,故有两解,这样在求解之后呢,无需作进一步的查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意图很清晰,一同领会剖析问题的重要性.解:依据正弦定理,sin B=≈0.899 9.因为0°<B<180°,所以B≈64°或B≈116°.(1)当B≈64°时,C=180°-(A+B)=180°-(40°+64°)=76°,C=≈30(c m).(2)当B≈116°时,C=180°-(A+B)=180°-(40°+116°)=24°,C=≈13(c m).[办法引导]经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清晰,使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或许,可是都不契合题意,可以经过剖析取得,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已知两头和其间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景象.当然关于不契合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经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别,关于这一点,咱们经过下面的例题来领会.变式一:在△ABC中,已知A=60,B=50,A=38°,求B(准确到1°)和C(保存两个有用数字).剖析:此题归于A≥B这一类景象,有一解,也可依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性质来扫除B为钝角的景象.解:已知B<A,所以B<A,因而B也是锐角.∵sin B=≈0.513 1,∴B≈31°.∴C=180°-(A+B)=180°-(38°+31°)=111°.∴C=≈91.[办法引导]同样是已知两头和一边对角,但或许呈现不同成果,应着重学生留意解题的灵活性,关于本题,假如没有考虑角B 所受约束而求出角B的两个解,从而求出边C的两个解,也可使用三角形内两头之和大于第三边,两头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性质从而验证而到达扫除不契合题意的解.变式二:在△ABC中,已知A=28,B=20,A=120°,求B(准确到1°)和C(保存两个有用数字).剖析:此题归于A为钝角且A>B的景象,有一解,可使用正弦定理求解角B后,使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扫除角B为钝角的景象.解:∵sin B=≈0.618 6,∴B≈38°或B≈142°(舍去).∴C=180°-(A+B)=22°.∴ C=≈12.[办法引导](1)此题要求学生留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关于角B为钝角的扫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2)归纳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头与其间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3.关于已知两头夹角解三角形这一类型,将经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来解.师为稳固本节咱们所学内容,接下来进行讲堂操练:1.在△ABC中(成果保存两个有用数字),1.已知C =,A=45°,B=60°,求B;2.已知B=12,A=30°,B=120°,求A.解:(1)∵C=180°-(A+B)=180°-(45°+60°)=75°,,∴B=≈1.6.(2)∵,∴A=≈6.9.点评: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使用,意在使学生了解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果较弱的学生进行在黑板上回答,以增强其自信心.2.依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视点准确到1°,边长准确到1):1.B=11,A=20,B=30°;(2)A=28,B=20,A=45°;(3)C =54,B=39,C=115°;(4)A=20,B=28,A=120°.解:(1) ∵.∴sin A=≈0.909 1.∴A1≈65°,A2≈115°.当A1≈65°时,C1=180°-(B+A1)=180°-(30°+65°)=85°,∴C1=≈22.当A2≈115°时,C2=180°-(B+A2)=180°-(30°+115°)=35°,∴C2=≈13.2.∵sin B=≈0.505 1,∴B1≈30°,B2≈150°.因为A+B2=45°+150°>180°,故B2≈150°应舍去(或许由B<A知B<A,故B应为锐角).∴C=180°-(45°+30°)=105°.∴C=≈38.3.∵,∴sin B=≈0.654 6.∴B1≈41°,B2≈139°.因为B<C,故B<C,∴B2≈139°应舍去.∴当B=41°时,A=180°-(41°+115°)=24°,A=≈24.4.sin B= =1.212>1.∴本题无解.点评:此操练意图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正弦定理,一同加强解三角形的才能,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或许,又要结合标题的具体状况进行正确取舍.讲堂小结经过本节学习,咱们一同研讨了正弦定理的证明办法,一同了解了向量的东西性效果,而且清晰了使用正弦定理所能处理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已知两角、一边解三角形;已知两头和其间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安置作业(一)讲义第10页习题1.1第1、2题.(二)预习内容:讲义P5~P 8余弦定理[预习提纲]1.温习余弦定理证明中所触及的有关向量常识.2.余弦定理怎么与向量发生联络.3.使用余弦定理能处理哪些有关三角形问题.板书设计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证明办法:3.使用正弦定理,可以处理两类问题:1.平面几许法 (1)已知两角和一边(2)向量法 (2)已知两头和其间一边的对角。
教学设计6:1.1.1 正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及基本应用.(重点)2.会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难点)3.能根据正弦定理确定三角形解的个数.(难点、易混点)教学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2.解三角形(1)一般地,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及其对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元素.(2)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思考: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提示] 需要两角及一边或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教学检测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正弦定理不适用于钝角三角形.( )(2)在△ABC 中,等式b sin A =a sin B 总能成立.( )(3)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1)×.正弦定理适用于任意三角形.(2)√.由正弦定理知a sin A =b sin B,即b sin A =a sin B . (3)√.由正弦定理可知a sin A =b sin B,即a =b ,所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1)× (2)√ (3)√2.在△ABC 中,若∠A =60°,∠B =45°,BC =32,则AC =________.【答案】23 【解析】由正弦定理得:32sin 60°=AC sin 45°, 所以AC =32·sin 45°sin 60°=2 3.3.在△ABC 中,若a =3,b =3,∠A =π3,则∠C =________. 【答案】π2【解析】由正弦定理得:3sin π3=3sin B , 所以sin B =12. 又a >b ,所以∠A >∠B ,所以∠B =π6, 所以∠C =π-⎝⎛⎭⎫π3+π6=π2.4.在△ABC 中,2a sin A -b sin B -c sin C=________. 【答案】0 【解析】由于a sin A =b sin B =c sin C ,所以2a sin A -b sin B -c sin C =⎝⎛⎭⎫a sin A -b sin B + ⎝⎛⎭⎫a sin A -c sin C =0. 类型1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例1.已知△ABC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 =20,∠A =30°,∠C =45°;(2)a =8,∠B =60°,∠C =75°.[解] (1)∵∠A =30°,∠C =45°;∴B =180°-(∠A +∠C )=105°,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 sin A =20sin 105°sin 30°=40sin(45°+60°)=10(6+2); c =a sin C sin A =20sin 45°sin 30°=202, ∴∠B =105°,b =10(6+2),c =20 2.(2)∠A =180°-(∠B +∠C )=180°-(60°+75°)=45°,由正弦定理b sin B =a sin A, 得b =a sin B sin A =8×sin 60°sin 45°=46, 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得c =a sin C sin A =8×sin 75°sin 45°=8×2+6422=4(3+1). ∴∠A =45°,b =46,c =4(3+1).[规律方法] 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任一边解三角形,基本思路是:(1)若所给边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可由正弦定理求另一角所对边,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2)若所给边不是已知角的对边时,先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再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两边.[跟踪训练]1.在△ABC 中,a =5,∠B =45°,∠C =105°,求边c .[解]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知∠A +∠B +∠C =180°, 所以∠A =180°-(∠B +∠C )=180°-(45°+105°)=30°.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 得c =a ·sin C sin A =5·sin 105°sin 30°=5·sin 60°+45°sin 30°=5·sin 60°cos 45°+cos 60°sin 45°sin 30°=52(6+2). 类型2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分别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 =1,b =3,∠A =30°;(2)a =3,b =1,∠B =120°.[解] (1)根据正弦定理,sin B =b sin A a =3sin 30°1=32. ∵b >a ,∴∠B >∠A =30°,∴∠B =60°或120°.当∠B =60°时,∠C =180°-(∠A +∠B )=180°-(30°+60°)=90°,∴c =b sin C sin B =3sin 60°=2; 当∠B =120°时,∠C =180°-(∠A +∠B )=180°-(30°+120°)=30°=∠A ,∴c =a =1.(2)根据正弦定理,sin A =a sin B b =3sin 120°1=32>1.因为sin A ≤1.所以A 不存在,即无解.[规律方法]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的方法:(1)首先由正弦定理求出另一边对角的正弦值.(2)如果已知的角为大边所对的角时,由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法则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由正弦值可求锐角唯一.(3)如果已知的角为小边所对的角时,则不能判断另一边所对的角为锐角,这时由正弦值可求两个角,要分类讨论.[跟踪训练]2.已知△ABC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 =2,c =6,∠C =π3; (2)a =2,c =6,∠A =π4. [解] (1)∵a sin A =c sin C, ∴sin A =a sin C c =22. ∵c >a ,∴∠C >∠A .∴∠A =π4. ∴∠B =5π12,b =c sin B sin C=6·sin 5π12sin π3=3+1.(2)∵a sin A =c sin C , ∴sin C =c sin A a =32. 又∵a <c ,∴∠C =π3或2π3. 当∠C =π3时,∠B =5π12,b =a sin B sin A=3+1. 当∠C =2π3时,∠B =π12,b =a sin B sin A=3-1.] 类型3利用正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3.在△ABC 中,若sin A =2sin B cos C ,且sin 2A =sin 2B +sin 2C ,试判断△ABC 的形状.[思路探究] ①∠A =π-(∠B +∠C ),②边角转化,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解] 法一: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2R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sin 2A =sin 2B +sin 2C ,∴⎝⎛⎭⎫a 2R 2=⎝⎛⎭⎫b 2R 2+⎝⎛⎭⎫c 2R 2, 即a 2=b 2+c 2,∴∠A =90°,∴∠B +∠C =90°,由sin A =2sin B cos C ,得sin 90°=2sin B cos(90°-B ),∴sin 2B =12. ∵∠B 是锐角,∴sin B =22, ∴∠B =45°,∠C =45°,∴△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法二: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 2R(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sin 2A =sin 2B +sin 2C ,∴a 2=b 2+c 2,∴△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A =90°.∵∠A =180°-(∠B +∠C ),sin A =2sin B cos C ,∴sin(B +C )=2sin B cos C .∴sin B cos C -cos B sin C =0,即sin(B -C )=0.∴∠B -∠C =0,即∠B =∠C .∴△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规律方法] 依据条件中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1)利用正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边边关系,通过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边的相应关系,从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2)利用正弦定理把已知条件转化为内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通过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得出内角的关系,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此时要注意应用∠A +∠B +∠C =π这个结论.在两种解法的等式变形中,一般两边不要约去公因式,应移项提取公因式,以免漏解.[跟踪训练]3.在△ABC 中,已知a 2tan B =b 2tan A ,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a b =sin A sin B ,∴a 2b 2=sin 2A sin 2B. 又∵a 2tan B =b 2tan A ,∴a 2b 2=tan A tan B , ∴tan A tan B =sin 2 A sin 2 B,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即sin 2A =sin 2B .∴2∠A =2∠B 或2∠A +2∠B =π,即∠A =∠B 或∠A +∠B =π2. ∴△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当 堂 达 标1.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B .∠A <∠B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答案】A【解析】因为a sin A =b sin B ,所以a b =sin A sin B. 因为在△ABC 中,sin A >0,sin B >0,sin A >sin B ,所以a b =sin A sin B>1,所以a >b , 由a >b 知∠A >∠B .2.在△ABC 中,若c =2a cos B ,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不等边三角形【答案】B【解析】由正弦定理知c =2R sin C ,a =2R sin A ,故sin C =2sin A cos B =sin(A +B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所以sin A cos B =cos A sin B ,即sin(A -B )=0,所以∠A =∠B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3.在△ABC 中,AB =3,∠A =45°,∠B =60°,则BC =_____.【答案】3-3【解析】利用正弦定理BC sin A =AB sin C, 而∠C =180°-(∠A +∠B )=75°,故BC =AB sin A sin C =3sin 45°sin 75°=3- 3. 4.已知方程x 2-(b cos A )x +a cos B =0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a 、b 为△ABC 的两边,∠A 、∠B 为两内角,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解] 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 1+x 2=b cos A ,x 1x 2=a cos B , ∴b cos A =a cos B .由正弦定理得2R sin B cos A =2R sin A cos B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sin A cos B -cos A sin B =0,sin(A -B )=0.∵∠A 、∠B 为△ABC 的内角,∴0<∠A <π,0<∠B <π,-π<∠A -∠B <π,∴∠A -∠B =0,即∠A =∠B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
高中数学必修5新教学案:1.1.1正弦定理
必修5 1.1.1 正弦定理(学案)【知识要点】1.正弦定理2.正弦定理的变形 【学习要求】1.理解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会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通过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提纲】(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 1 页~第 4 页)1. 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如何得到边与角的准确量化表示呢?(1) (1)在RT ABC ∆中,C ∠是最大的角,所对的斜边c 是最大的边,依据正弦函数定义得:c = .(2)在锐角ABC ∆中,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得:sin aA= . (3)在钝角ABC ∆中,C ∠是最大的角,所对的斜边c 是最大的边,过点A 作AE 垂直于BC 交BC 于E 点,AE = .,即sin sin c bC B=; 同理可得:sin a C = ,故.sin sin sin a b cA B C==2.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A as i n= = . 结合提示完成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大家开拓一下眼界! 法一:(等面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 S △ABC =A bcB acC ab sin 21sin 21sin 21==. 两边同除以abc 21即得:Aasin = = .法二:(外接圆法) 如图所示,∠A=∠D, ∴==R CD 2 . 同理2R = = . 可将正弦定理推广为:A a sin =B b sin =Ccsin =2R (R 为△ABC外接圆半径). 法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 , 由 AB= + .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j •AB= .即j •AC +j •CB =j •AB .∴ = . ∴A c C a sin sin = . ∴Aasin = . 同理,若过C 作j垂直于CB 得:C c sin = ∴A a sin =B b sin =Ccsin . 3. 定理及其变形 :(1)sinA:sinB:sinC=______; (2)A a sin =B b sin =C csin =CB A c b a sin sin sin ++++= ; a=______,;b=______ ;c=_______;(4)sinA=_______;sinB=________;sinC=________. 4.思考:观察公式特点,思考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1) ; (2) .5. 时解和中,已知在A b a ABC ,∆三角形的情况: 有三种,我们分情况给予讨论(1) 当A 为锐角(2) 当A 为直角或钝角也可利用正弦定理sin B=aAb sin 进行讨论: 如果sin B>l ,则问题无解; 如果sin B=l ,则问题有一解;如果求出sin B<l ,则可得B 的两个值,但要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 等三角形有关性质进行判断.【基础练习】1.在△ABC 中,k CcB b A a ===sin sin sin ,则k 为( ) . ()A 2R ()B R ()C 4R ()D R 21(R 为△ABC 外接圆半径)2.在ABC ∆中,已知08,60,75a B C ===,则b 等于( ).()A ()B ()C ()D 32.33.(2008年北京) 已知ABC ∆中, 060a b B ===,则A 等于( ).()A 0135 ()B 090 ()C 045 ()D 030.4. 在△ABC 中,sinA >sinB 则角 A ,B 的大小关系为: .5. 在ABC ∆中,a:b:c=1:3:5,CA BA sin sin sin sin 2+-的值为___ __.【典型例题】例1 已知在,0.32,8.81,9.420===∆B A c ABC 中,解三角形.【变式练习】已知在B b a C A c ABC 和求中,,,30,45,100===∆例2 (1)在C A a c B b ABC ,,1,60,30和求中,已知===∆(2)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变式练习】在,28,40,200cm b A cm a ABC ===∆中,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例3 不解三角形,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个数. (l)a=5,b=4 ,A=120 (2)a =9,b=l0,A= 60 (3)c=50,b=72,C= 135例4 已知△ABC 中,bsin B=csin c ,且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例5 已知△ABC 的面积为1,tanB=21,tanC=-2,求△ABC 的边长以及△ABC 外接圆的面积.1.在△ABC 中,下列等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 ) . (A )acos C= ccos A (B )bsinC= csin A (C )absin C=bcsin B (D )aslnC=csin A .2.在△ABC 中,已知a=18,b=20,A=150,则这个三角形解的情况是 ( ) . (A )有一个解 (B )有两个解 (C )无解 (D )不能确定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60,a=3,b=1,则c 等于( ) .(A ) 1 (B ) 2 (C )3-1 (D ) 3.4.在△ABC 中,已知(b+c):(c+a ):(a+b) = 4:5:6,则 sin A :sin B :sin C 等于 ( ) . (A ) 6:5:4 (B ) 7:5:3 (C ) 3:5:7 (D ) 4:5:6. 二、填空题5.在△ABC 中,A= 45,B=60,则ba ba +-=______ _ . 6.在△ABC 中,a=x ,b=2,B=45 ,若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为__ __. 7.在△ABC 中,已知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若b=2a ,B=A+60,则A=____ . 三、解答题8. 在C a b B A cm c ABC ,,56,34,200和求中,===∆9.在△ABC 中,若a=23,A=30,讨论当b 为何值时(或在什么范围内),三角形有一解,有两解或无解?10.已知方程2x 一(bcos A)x+acos B=0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a 、b 为△ABC 的两边,A 、B 为两内角,试判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1.(2007年北京)△ABC 中,若,1,150,31tan 0===BC C A ,则=AB .2.(2007年全国)在△ABC 中,已知内角3π=A ,边32=BC ,设内角,xB =,周长为.y (1)求函数)(x f y =的解析式和定义域; (2)求)(x f y =的最大值.必修5 1.1.1 正弦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会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2.通过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理解正弦定理的及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熟练变形运用.【预习提纲】(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 1 页~第 4 页)2. 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如何得到边与角的准确量化表示呢?(1) 在RT ABC ∆中,C ∠是最大的角,所对的斜边c 是最大的边,依据正弦函数定义得:.sin sin sin a b cc A B C=== (2)在锐角ABC ∆中,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得:.sin sin sin a b cA B C== (3)在钝角ABC ∆中,C ∠是最大的角,所对的斜边c 是最大的边,过点A 作AE 垂直于BC 交BC 于E 点,sin sin()AE AB B AC C π==-,即sin sin c bC B=; 同理可得:sin sin a b C B =,故.sin sin sin a b cA B C==2.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即A a s i n =B b sin =Cc sin 了解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大家开拓一下眼界! 法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 S △ABC =A bcB acC ab sin 21sin 21sin 21==. 两边同除以abc 21即得:A a sin =B b sin =Ccsin .法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D,∴==R CD 2DaA a sin sin =.同理B b sin =2R ,Ccsin =2R . 可将正弦定理推广为:A a sin =B b sin =Ccsin =2R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法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 , 由 AB =AC +CB.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j •(AC+CB )=j •AB .则j •AC +j •CB =j •AB .∴|j |•|AC |cos90︒+|j |•|CB |cos(90︒-C)=| j |•|AB|cos(90︒-A) .∴A c C a sin sin = . ∴A a sin =Ccsin . 同理,若过C 作j垂直于CB 得:C c sin =B b sin ∴A a sin =B b sin =Ccsin .3. 定理及其变形 :(1)sinA:sinB:sinC=__::a b c ____; (2)A a sin =B b sin =C csin =CB A c b a sin sin sin ++++= 2R ;a=__2sin R A ____,;b=_2sin R B _____ ;c=_2sin R C ______;sinA=__2a R _____;sinB=___2b R _____;sinC=____2c R____. 4.思考:观察公式特点,思考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1)_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的边和两角. 5. 时解和中,已知在A b a ABC ,∆三角形的情况: 有三种,我们分情况给予讨论(3) 当A 为锐角(4) 当A 为直角或钝角也可利用正弦定理sin B=aAb sin 进行讨论: 如果sin B>l ,则问题无解; 如果sin B=l ,则问题有一解;如果求出sin B<l ,则可得B 的两个值,但要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 等三角形有关性质进行判断. 【基础练习】 1.在△ABC 中,k CcB b A a ===sin sin sin ,则k 为( A ) . ()A 2R ()B R ()C 4R ()D R 21(R 为△ABC 外接圆半径)2.在ABC ∆中,已知08,60,75a B C ===,则b 等于( C ).()A ()B ()C ()D 32.33.(2008年北京) 已知ABC ∆中, 060a b B ===,则A 等于( C ).()A 0135 ()B 090 ()C 045 ()D 030.4. 在△ABC 中,sinA >sinB 则角 A ,B 的大小关系为: A>B .5. 在ABC ∆中,a:b:c=1:3:5,C A B A sin sin sin sin 2+-的值为___16-__.【典型例题】例1 已知在,0.32,8.81,9.420===∆B A c ABC 中,解三角形.【审题要津】已知两角A,B ,据三角形内角和求得第三角C ,即知两角和任意一边,由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02.66180=--=B A C .根据正弦定理, )(1.800.32sin 8.81sin 9.42sin sin 00cm A B a b ≈==. 根据正弦定理, )(1.740.32sin 2.66sin 9.42sin sin 0cm A C a c ≈==. 【方法总结】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解三角形时,注意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已知边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时注意边与角的对应性.【变式练习】已知在B b a C A c ABC 和求中,,,30,45,100===∆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0105180=--=C A B .根据正弦定理, ))(26(530sin 105sin 10sin sin 0cm C B c b +===.根据正弦定理, )(21030sin 45sin 10sin sin 0cm C A c a ===. 例2 (1)在C A a c B b ABC ,,1,60,30和求中,已知===∆(2)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审题要津】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由正弦定理先求对角,再求第三角.解:(1)根据正弦定理, ,21360sin 1sin sin 0===b B c CB C b c <∴< .300=∴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090180=--=B C A .(2) 根据正弦定理, ,23245sin 6sin sin 0===aAc C060=∴>∴>C B C b c 或0120=C .当060=C 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7518000=--=A C B 当0120=C 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518000=--=A C B【方法总结】应用正弦定理时注意边与角的对应性;注意由C sin 求角C 时,讨论角C 为锐角或钝角的情况.【变式练习】在,28,40,200cm b A cm a ABC ===∆中,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解:根据正弦定理, .8999.02040sin 28sin sin 0≈==a A b B 因为,18000<<B 所以,640≈B 或.1160≈B(1)当064≈B 时,076180=--=B A C ,)cm (3040sin 76sin 20sin sin 0≈==A C a c . (2) 当0116≈B 时,024180=--=B A C ,).cm (1340sin 24sin 20sin sin 0≈==A C a c 例3 不解三角形,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个数. (l)a=5,b=4 ,A=120(2)a =9,b=l0,A=60 (4)c=50,b=72,C=135【审题要津】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的三角形不一定确定,在上述例题中通过求解可以判定解的个数,还可以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等三角形有关性 质进行判断,也可利用数形结合的办法不求解就能判定三角形解的个数. 解:(1)因为A= 120是钝角,且a=5>b=4 , 所以此三角形只有一解. (2)b a A b A b <<∴<==sin ,97535sin ,由图可知该三角形有两解.(3)因为C=135,c=50 <b=72,所以如下图知此三角形无解.【方法总结】时解和中,已知在A b a ABC ,∆三角形的情况: 有三种,我们分情况给予讨论(5) 当A 为锐角(6) 当A 为直角或钝角也可利用正弦定理sin B=aAb sin 进行讨论: 如果sin B>l ,则问题无解; 如果sin B=l ,则问题有一解;如果求出sin B<l ,则可得B 的两个值,但要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 等三角形有关性质进行判断.例4 已知△ABC 中,bsin B=csin c ,且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审题要津】从正弦定理的形式可以看出定理能进行边与角的转化,这里条件中有角也有边,转化为相同的形式便于进一步探究.解:根据正弦定理将C B A 222sin sin sin +=可化为222c b a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得△ABC 为直角三角形,且.900=∠A 又因为,sin sin C B c b =所以bsin B=csin c 可化为,b c c b =即c b c b ==即,22,故该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方法总结】三角形的形状常有等腰、等边、直角等特殊的三角形,判定中将角化为边或将边化为角是常用的思路.例4 已知△ABC 的面积为1,tanB=21,tanC=-2,求△ABC 的边长以及△ABC 外接圆的面积. 【审题要津】从正弦定理的形式可以看出定理反映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的关系,这里给出角B,C 的正切,利用同角的基本关系式进行转化. 解:.552cos ,55sin ,20,21tan ==∴<∠<=B B B B π 又.55cos ,552sin ,2,2tan -==∴<∠<-=C C C C ππ.53sin cos cos sin )sin(sin =+=+=∴C B C B C B A .53sin sin ,sin sin b B A b a B b A a ==∴= ,15525321sin 212=∙∙==∴∆b C ab S ABC 解得,315=b 于是.3=a 又由正弦定理知: ,3152sin sin ==A C a c 外接圆的直径.635,335sin 2=∴==R A a R 故△ABC 外接圆的面积为.12252ππ==R S 【方法总结】学习本节时要综合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正弦定理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加强知识间的联系.1.在△ABC 中,下列等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 D ) .(A )acos C= ccos A (B )bsinC= csin A(C )absin C=bcsin B (D )aslnC=csin A .2.在△ABC 中,已知a=18,b=20,A=150,则这个三角形解的情况是 ( C ) .(A )有一个解 (B )有两个解 (C )无解 (D )不能确定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60,a=3,b=1,则c 等于(B ) .(A ) 1 (B ) 2 (C ) 3-1 (D ) 3.4.在△ABC 中,已知(b+c):(c+a ):(a+b) = 4:5:6,则 sin A :sin B :sin C 等于 ( B ) .(A ) 6:5:4 (B ) 7:5:3 (C ) 3:5:7 (D ) 4:5:6.二、填空题5.在△ABC 中,A= 45,B= 60,则b a b a +-=______562-_ . 6.在△ABC 中,a=x ,b=2,B= 45 ,若三角形有两解,则x 的取值范围为__222<<x __.7.在△ABC 中,已知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若b=2a ,B=A+60,则A=__33__ .三、解答题8. 在C a b B A cm c ABC ,,56,34,2000和求中,===∆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0090180=--=B A C . 根据正弦定理, )(56sin 2090sin 56sin 20sin sin 00cm C B c b ===. 根据正弦定理, )(34sin 2090sin 34sin 20sin sin 000cm C A c a ===. 9.在△ABC 中,若a=23,A= 30,讨论当b 为何值时(或在什么范围内),三角形有一解,有两解或无解?解:由上图知:当,30sin ,sin b a b b a A b <<<<即该三角形有两解,故3432<<b 时,该三角形有两解.当,sin b a a A b >=或该三角形有一解,故32034<<=b b 或时,该三角形有两解.当,sin a A b >即,34>b 该三角形有两解.10.已知方程2x 一(bcos A)x+acos B=0的两根之积等于两根之和,且a 、b 为△ABC 的两边,A 、B 为两内角,试判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解:设方程的两根为,,21x x 由韦达定理得,cos ,cos 2121B b x x A b x x ==+由题意得,cos cos B a A b =由正弦定理得,cos sin 2cos sin 2B A R A B R =在△ABC 中,,,0,0ππππ<-<-<<<<B A B A,0=-∴B A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1.(2007年北京)△ABC 中,若,1,150,31tan 0===BC C A ,则AB 210 . 2.(2007年全国)在△ABC 中,已知内角3π=A ,边32=BC ,设内角,x B =,周长为.y (1)求函数)(x f y =的解析式和定义域;(2)求)(x f y =的最大值.解:(1) △ABC 的内角和π=++CB A , 由3π=A ,0,0>>C B 得320π<<B . 应用正弦定理得,sin 4sin sin x B ABC AC =∙= ).32sin(4sin sin x C A BC AB -=∙=π 因为,BC AB AC y ++= 所以)320(32)32sin(4sin 4ππ<<+-+=x x x y .(2)因为32)32sin(4sin 4+-+=x x y π ),6566(32)6sin(34ππππ<+<+-=x x 所以,当26ππ=+x ,即3π=x 时,取得最大值.36。
111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1.1 正弦定理 (一) 知识要点: 正弦定理. (二)能力目标1.了解向量知识应用;2.掌握正弦定理推导过程;3.会利用正弦定理证明简单三角形问题;4.会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简单斜三角形边角问题;5.能利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典型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c =10,A =45°,C =30°,求b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如图,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求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a ,若求边b ,则需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出角B ,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边b .解:∵B =180°-(A +C )=180°-(45°+30°)=105°,B b sin =Ccsin , ∴b =︒︒⨯=⋅30sin 105sin 10sin sin C B c ≈19 评述:(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但应注意如下约定:当计算器所示结果为准确数时,或者为不少于四个有效数字的近似数而需要保留四个有效数字时,一律使用等号;保留的有效数字不少于四个时,使用约等号.[例2]在△ABC 中,已知a =20,b =28,A =4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结合幻灯片§5.9.1 C ,此例题属于b sin A <a <b 的情形,故有两解.这样在求解之后呢,可以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很明确,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解:∵sin B =a Ab sin =2040sin 28︒=0.8999, ∴B 1=64°,B 2=116°当B 1=64°时,C 1=180°-(B 1+A ) =180°-(64°+40°)=76°,∴c 1=︒︒=40sin 76sin 20sin sin 1A C a ≈30. 当B 2=116°时,C 2=180°-(B 2+A )=180°-(116°+40°)=24°, ∴c 2=︒︒=40sin 24sin 20sin sin 2A C a ≈13. 评述: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所求角有两种可能,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体会.[例3]在△ABC 中,已知a =60,b =50,A =38°,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结合幻灯片§5.9.1 C ,此例题属于a ≥b 这一类情形,有一解,也可根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性质来排除B 为钝角的情形.解:已知b <a ,所以B <A ,因此B 也是锐角.∵sin B =6038sin 50sin ︒=a Ab =0.5131, ∴B =31°∴C =180°-(A +B )=180°-(38°+31°)=111° ∴c =︒︒=38sin 111sin 60sin sin A C a ≈91. 评述:同样是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但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应强调学生注意解题的灵活性.对于例3,如果没有考虑到角B 所受限制而求出角B 的两个解,进而求出边c 两解,也可利用三角形内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进而验证而达到排除不符题意的解.[例4]在△ABC 中,已知a =28,b =20,A =12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分析:结合幻灯片§5.9.1 C ,此例题属于A 为钝角且a >b 的情形,有一解.也可应用正弦定理求解角B 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排除角B 为钝角情形.解:∵sin B =a Ab sin =28120sin 20︒=0.6187 ∴B 1=38°,B 2=142°(舍)∴C =180°-(A +B )=22° ∴c =︒︒=120sin 22sin 20sin sin A C a ≈8.7 评述:(1)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于角B 为钝角的排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2)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3)对于已知两边夹角这一类型,将通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求解. [师]为巩固本节我们所学内容,接下来进行课堂练习. 1.在△ABC 中,A =60°,a =43,b =42,则( ) A .B =45°或135° B .B =135° C .B =45° 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选C.sin B =22,∵a >b ,∴B =45°.2.△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b =6,B =120°,则a 等于( )A. 6 B .2 C. 3 D. 2解析:选D.由正弦定理6sin 120°=2sin C ⇒sin C =12,于是C =30°⇒A =30°⇒a =c = 2.3.在△ABC 中,若tan A =13,C =150°,BC =1,则AB =__________.解析:在△ABC 中,若tan A =13,C =150°,∴A 为锐角,sin A =110,BC =1,则根据正弦定理知AB =BC ·sin C sin A =102.答案:1024.已知△ABC 中,AD 是∠BAC 的平分线,交对边BC 于D ,求证:BD DC =ABAC.证明:如图所示,设∠ADB =θ, 则∠ADC =π-θ.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A 2=AB sin θ,即BDAB =sin A 2sin θ;① 在△ACD 中,CD sin A 2=ACsin (π-θ),∴CDAC =sin A 2sin θ.② 由①②得BD AB =CDAC,∴BD DC =AB AC. 作业练习 能力基础题1.在△ABC 中,a =5,b =3,C =120°,则sin A ∶sin B 的值是( ) A.53 B.35 C.37 D.57解析:选A.根据正弦定理得sin A sin B =a b =53.2.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Cc,则C 的值为( )A .30°B .45°C .60°D .90°解析:选B.∵sin A a =cos C c ,∴sin A cos C =ac ,又由正弦定理a c =sin Asin C.∴cos C =sin C ,即C =45°,故选B.3.(2010年高考湖北卷)在△ABC 中,a =15,b =10,A =60°,则cos B =( )A .-223 B.223C .-63 D.63解析:选D.由正弦定理得15sin 60°=10sin B ,∴sin B =10·sin 60°15=10×3215=33.∵a >b ,A =60°,∴B 为锐角. ∴cos B =1-sin 2B =1-(33)2=63. 4.在△ABC 中,已知BC =5,sin C =2sin A ,则AB =________.解析:AB =sin Csin ABC =2BC =2 5.答案:255.在△ABC 中,已知sin A ∶sin B ∶sin C =4∶5∶6,且a +b +c =30,求a .解:∵sin A ∶sin B ∶sin C =a 2R ∶b 2R ∶c2R =a ∶b ∶c ,∴a ∶b ∶c =4∶5∶6.∴a =30×415=8.能力提升提5.在△ABC 中,a =b sin A ,则△ABC 一定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解析:选B.由题意有a sin A =b =bsin B ,则sin B =1,即角B 为直角,故△ABC 是直角三角形.6.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π3,a =3,b =1,则c=( )A .1B .2 C.3-1 D. 3解析:选B.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3sin π3=1sin B,∴sin B =12,故B =30°或150°.由a >b ,得A >B ,∴B =30°.故C =90°,由勾股定理得c =2.7.(2011年天津质检)在△ABC 中,如果A =60°,c =4,a =4,则此三角形有( ) A .两解 B .一解 C .无解 D .无穷多解解析:选B.因c sin A =23<4,且a =c ,故有唯一解. 8.在△ABC 中,B =30°,C =120°,则a ∶b ∶c =________. 解析:A =180°-30°-120°=30°, 由正弦定理得:a ∶b ∶c =sin A ∶sin B ∶sin C =1∶1∶ 3. 答案:1∶1∶ 39.(2010年高考北京卷)在△ABC 中,若b =1,c =3,∠C =2π3,则a =_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有3sin 2π3=1sin B ,∴sin B =12.∵∠C 为钝角,∴∠B 必为锐角,∴∠B =π6,∴∠A =π6.∴a =b =1. 答案:110.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三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5,b =2,B =120°,解此三角形.解:法一:根据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得sin A =a sin Bb =5×322=534>1.所以A 不存在,即此三角形无解.法二:因为a =5,b =2,B =120°,所以A >B =120°.所以A +B >240°,这与A +B +C =180°矛盾.所以此三角形无解.法三:因为a =5,b =2,B =120°,所以a sin B =5sin 120°=532,所以b <a sin B .又因为若三角形存在,则b sin A =a sin B ,得b >a sin B ,所以此三角形无解.11.在△ABC 中,a cos(π2-A )=b cos(π2-B ),判断△ABC 的形状.解:法一:∵a cos(π2-A )=b cos(π2-B ),∴a sin A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可得:a ·a 2R =b ·b2R,∴a 2=b 2,∴a =b ,∴△ABC 为等腰三角形.法二:∵a cos(π2-A )=b cos(π2-B ),∴a sin A =b sin B .由正弦定理可得: 2R sin 2A =2R sin 2B ,即sin A =sin B ,∴A =B .(A +B =π不合题意舍去) 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12.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已知c =3,A =45°,B =60°,求b ; (2)已知b =12,A =30°,B =120°,求a . 解:(1)∵C =180°-(A +B ) =180°-(45°+60°)=75°B b sin =Ccsin ∴b =︒︒=75sin 60sin 3sin sin C B c ≈1.6(2)∵BbA a sin sin =∴a =︒︒=120sin 30sin 12sin sin B A b ≈6.9 评述: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板演,以增强其自信心.13.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1)b =11,a =20,B =30°; (2)a =28,b =20,A =45°; (3)c =54,b =39,C =115°; (4)a =20,b =28,A =120°.解:(1)∵BbA a sin sin =∴sin A =1130sin 20sin ︒=b B a =0.9091 ∴A 1=65°,A 2=115°当A 1=65°时,C 1=180°-(B +A 1) =180°-(30°+65°)=85° ∴c 1=︒︒=30sin 85sin 11sin sin 1B C b ≈22.当A 2=115°时,C 2=180°-(B +A 2)=180°-(30°+115°)=35°∴c 2=︒︒=30sin 35sin 11sin sin 2B C b ≈13.(2)∵sin B =2845sin 20sin ︒=a A b =0.5051∴B 1=30°,B 2=150°由于A +B 2=45°+150°>180°,故B 2=150°应舍去(或者由b <a 知B <A ,故B 应为锐角)∴C =180°-(45°+30°)=105°∴c =︒︒=45sin 105sin 28sin sin A C a ≈38 (3)∵Cc B b sin sin =∴sin B =54115sin 39sin ︒⋅=c C b ∴B 1=41°,B 2=139°由于b <c 故B <C ∴B 2=139°应舍去∴B =41°,A =180°-(41°+115°)=24°a =︒︒=41sin 24sin 39sin sin B A b ≈24. (4)∵sin B =20120sin 28sin ︒=a Ab =1.212>1∴本题无解评述:此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同时加强解斜三角形的能力,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可能,又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取舍.。
教学设计7:1.1.1 正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知识梳理1.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扩充的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2R . 3.正弦定理的变形a ∶b ∶c =sin A ∶sin B ∶sin C .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4.正弦定理解决的两个问题(1)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另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求另两角和一边.5.面积公式S =12ab sin C =12ac sin B =12bc sin A . 小问题·大思维1.课本是以锐角三角形为例给出的正弦定理,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适合吗?[提示] a sin A =b sin B =c sin C 适用于任意三角形. 2.在△ABC 中,根据正弦定理,你认为,a >b ,A >B ,sin A >sin B 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 在△ABC 中,由“大边对大角”可知,若a >b ,则A >B ,反之亦成立.由a sin A =b sin B,A ,B ∈(0,π)可知a >b ⇔sin A >sin B .因此,在△ABC 中,a >b ⇔A >B ⇔sin A >sin B . 考察点一 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例1.在△ABC 中,已知a =8,B =60°,C =75°,求A ,b ,c .[解] A =180°-(B +C )=180°-(60°+75°)=45°, 由正弦定理b sin B =a sin A, 得b =a sin B sin A =8×sin 60°sin 45°=46, 由a sin A =c sin C,得c =a sin C sin A =8×sin 75°sin 45°=8×2+6422=4(3+1). 规律小结 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的基本思路(1)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第三个角.(2)由正弦定理公式的变形,求另外的两条边.[注意] 若已知角不是特殊角时,往往先求出其正弦值(这时应注意角的拆并,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或差,如75°=45°+30°),再根据上述思路求解.变式训练1.在△ABC 中,已知a =22,A =30°,B =45°,求b ,c .解:∵a sin A =b sin B =c sin C, ∴b =a sin B sin A =22sin 45°sin 30°=22×2212=4.∵C =180°-(A +B )=180°-(30°+45°)=105°,∴c =a sin C sin A =22sin 105°sin 30°=22sin 75°12=2+2 3. 即b =4,c =2+2 3. 考察点二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 =2,b =2,A =30°;(2)a =2,b =2,A =45°;(3)a =5,b =2,B =120°.[解] (1)由a sin A =b sin B ,得sin B =b sin A a, ∴sin B =2sin 30°2=22, ∵a <b ,∴B >A =30°,∴B 为锐角或钝角,∴B =45°或B =135°.当B =45°时,C =180°-(A +B )=105°,∴c =a sin C sin A =2sin 105°sin 30°=3+1; 当B =135°时,C =180°-(A +B )=15°,∴c =a sin C sin A =2sin 15°sin 30°=3-1. ∴B =45°,C =105°,c =3+1,或B =135°,C =15°,c =3-1.(2)由a sin A =b sin B ,得sin B =b sin A a =2sin 45°2=2×222=12, ∵a >b ,∴A >B ,∴B 必为锐角.∴B =30°,∴C =180°-(A +B )=180°-(45°+30°)=105°,∴c =a sin C sin A =2sin 105°sin 45°=2×6+2422=3+1, ∴B =30°,C =105°,c =3+1.(3)由a sin A =b sin B ,得sin A =a sin B b =5sin 120°2 =534>1, ∴A 不存在.故此题无解.规律小结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首先求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由正弦值求角时,需对角的情况加以讨论.已知a ,b ,A 解三角形时我们也可以从图形角度加以讨论:(1)当A 为锐角时,(2)当A 为直角或钝角时,变式训练2.已知在△ABC 中,A =45°,a =2,c =6,解此三角形.解: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c sin C, 即sin C =62sin 45°=62×22=32, 因为A =45°,c >a ,所以C =60°或120°,所以B =180°-60°-45°=75°或B =180°-120°-45°=15°.又因为b =a sin B sin A,所以b =3+1或3-1. 所以C =60°,B =75°,b =3+1或C =120°,B =15°,b =3-1.例3.在△ABC 中,ab =603,sin B =sin C ,△ABC 的面积为153,求边b 的长.[解] 由S =12ab sin C 得153=12×603×sin C , ∴sin C =12,∴C =30°或150°. 又sin B =sin C ,故B =C =30°.∴A =120°.又∵ab =603,a sin A =b sin B, ∴b =215.故边b 的长为215.规律小结对于此类问题,一般用公式S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进行求解,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若所求面积为不规则图形,可通过作辅助线或其他途径构造三角形,转化为求三角形的面积.(2)若所给条件为边角关系,则需要运用正弦定理求出某两边及夹角,再利用三角形的考察点三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与正弦定理的应用面积公式进行求解.变式训练3.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若a =2,C =π4,cos B 2=255,求△ABC 的面积S . 解:cos B =2cos 2B 2-1=35, 故B 为锐角,sin B =45. 所以sin A =sin(π-B -C )=sin ⎝⎛⎭⎫3π4-B =7210.由正弦定理得c =a sin C sin A =107, 所以S △ABC =12ac sin B =12×2×107×45=87. [随堂体验落实]1.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a =4,A =45°,B =60°,则边b 的值为( )A.3+1B .23+1C .26D .2+23【解析】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 得4sin 45°=b sin 60°, ∴b =2 6.【答案】C2.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则△ABC 的面积为( )A .9B .18C .93D .183【解析】∵C =180°-30°-120°=30°,∴AB =BC =6,∴S =12×6×6×sin 120°=9 3. 【答案】C3.在△ABC 中,A =30°,a =3,b =2,则这个三角形有( )A .一解B .两解C .无解D .无法确定 【解析】∵b <a ,A =30°,∴B <30°,故三角形有一解.【答案】A4.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a =3b sin A ,则sin B =_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所以sin A =3sin B sin A ,故sin B =33. 【答案】33 5.在△ABC 中,已知a =23,b =6,A =30°,解三角形.解:a =23,b =6,a <b ,A =30°<90°.又因为b sin A =6sin 30°=3,a >b sin A ,所以本题有两解,由正弦定理得:sin B =b sin A a =6sin 30°23=32,故B =60°或120°. 当B =60°时,C =90°,c =a 2+b 2=43;当B =120°时,C =30°,c =a =2 3.所以B =60°,C =90°,c =43或B =120°,C =30°,c =2 3.。
1.1.1正弦定理教案
1.1.1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 1、能力要求:①掌握正弦定理,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一些斜三角形; ②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正弦定理。
②在探究学习中认识到正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和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难点: 理解和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三角形解的个数的探究。
三、预习问题处理: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
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或斜三角形需要几个条件?2、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
3、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C B A ,,和它们所对的边c b a ,,叫做三角形的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它元素的过程叫做 。
4、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下列那种问题① 已知三角形三边;②已知三角形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③已知三角形两边与第三边的对角;④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⑤已知三角形两角与任一边;⑥已知三角形一个内角与它所对边之外的两边。
5、上题中运用正弦定理可求解的问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四、新课讲解:在ABC Rt ∆中,设ο90=C ,则1sin ,sin ,sin ===C c b B c a A ,即:C cc B b c A a c sin ,sin ,sin ===, CcB b A a sin sin sin ==。
问题一:对于一般的三角形,上述关系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设ABC ∆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 为最大角。
如图(1)过点A 作BC AD ⊥于D ,此时有bADC c AD B ==sin ,sin , 所以C b B c sin sin =,即C c B b sin sin =.同理可得CcA a sin sin =, 所以Cc B b A a sin sin sin ==。
【VIP专享】《1.1.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
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节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
决问题、认识世界,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探索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
(2)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初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定理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思维方法与能力;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和
应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必修 5《1.1.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是高中新教材人教 B 版必修⑤第一章 1.1.1 的内容,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
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出两个实际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 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边 角关系,先由特殊情况发现结论,再对一般三角形进行推导证明,并引导学生分析正弦定理 可以解决两类关于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二、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弦定理的推导.
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推导. 2.正弦定理的运用.
五、学法与教法
2.正弦定理的运用
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开展“动脑想、严格证、多交流、勤设问”的研讨式学习方法,逐渐培
高中数学优质教案6:1.1.1 正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教学过程:(一)结合实例,激发动机师生活动:每天我们都在科技楼里学习,对科技楼熟悉吗?那大家知道科技楼有多高吗?给大家一个皮尺和测角仪,你能测出楼的高度吗?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生1:在楼的旁边取一个观测点C,再用一个标杆,利用三角形相似.师:方法可行吗?生2:B点位置在楼内不确定,故BC长度无法测量,一次测量不行.师:你有什么想法?生2:可以再取一个观测点D.师:多次测量取得数据,为了能与上次数据联系,我们应把D点取在什么位置?生2:向前或向后师:好,模型如图(2):我们设60∠=︒ACB ,45∠=︒ADB ,CD =10m,那么我们能计算出AB 吗?生3:由tan45tan3010AB AB οο-=求出AB .师:很好,我们可否换个角度,在Rt ABD ∆中,能求出AD ,也就求出了AB .在∆ACD 中,已知两角,也就相当于知道了三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要求出AD ,就需要我们来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师:探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应从我们最熟悉的特殊三角形入手!生4:直角三角形.师: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生5:思考交流得出,如图4,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则有sin a a A c =,sin b b B c =,又1sin c c C c==,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二)证明猜想,得出定理师生活动:教师:那么,在斜三角形中也成立吗?用几何画板演示,用多媒体的手段对结论加以验证!但特殊不能代替一般,具体不能代替抽象,这个结果还需要严格的证明才能成立,如何证明哪?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叙述) 学生6:思考得出①在ABC ∆中,成立,如前面检验.②在锐角三角形中,如图5设BC a =,CA b =,AB c =作:AD BC ⊥,垂足为D在Rt ABD ∆中,sin AD B AB= sin sin AD AB B c B ∴=•=•在Rt ADC ∆中,sin AD C AC= sin sin AD AC C b C ∴=•=•sin sin c B b C ∴=sin sin c b C B∴= 同理,在ABC ∆中,sin sin a c A 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③在钝角三角形中,如图6设C ∠为钝角,BC a =,CA b =,AB c =,作A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D .在Rt ADB ∆中,sin AD B AB= sin sin AD AB B c B ∴=•=•在Rt ADC ∆中,sin AD ACD AC∠= sin sin AD AC ACD b ACB ∴=•∠=•∠sin sin c B b ACB ∴•=•∠sin sin c b ACB B∴=∠ 同锐角三角形证明可知sin sin a c A C = sin sin sin a b c A B ACB∴==∠ 教师:我们把这条性质称为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sin a b c A B C==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平面向量,向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和向量的联系紧密,那么同学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学生要思考一下.师:观察式子结构,里面有边及其边的夹角,与向量的哪一部分知识有关?生7:向量的数量积师:那向量的数量积的表达式是什么?生8:cos ,a b a b a b •=<>r r r r r r师:表达式里是角的余弦,我们要证明的式子里是角的正弦.生:利用诱导公式. 师:式子变形为:cos()cos()22ππ-=-u u u r u u u r CB A CA B , 师:很好,那我们就用向量来证明正弦定理,同学们请试一试!学生讨论合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由于时间有限,对正弦定理的证明到此为止,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再探索.设计意图:经历证明猜想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论证猜想,力图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三)利用定理,解决引例师生活动:教师:现在大家再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中提出的问题.学生:马上得出在ABC ∆中,18060,sin sin c b B A C C B∠=-∠-∠==o o sin 600sin 452006sin sin 60b C c m B ••︒∴===︒(四)了解解三角形概念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知识的完整性教师: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 、B 、C 和它们的对边a 、b 、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设计意图:利用正弦定理,重新解决引例,让学生体会用新的知识,新的定理,解决问题更方便,更简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五)运用定理,解决例题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学生:讨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①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三角形的另一角和另两边,如sin sin b A a B=; ②如果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与另两角,如sin sin a A B b =. 师生:例1的处理,先让学生思考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让学生思考主要是突出主体,教师板书的目的是规范解题步骤.例1:在ABC ∆中,已知∠30A =︒,∠45B =︒,6a =cm ,解三角形.【解析】“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第一步可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出第三个角∠C ,再由正弦定理求其他两边.解:由题意得,∠C =180°-30°-45°=105° 由正弦定理得,26sin 2621sin 2a B b A ⨯===,626sin 43(62)1sin 2a C c A +⨯===+ 例2.在∆ABC 中,已知20=a cm ,28=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m ). 解:根据正弦定理,0sin 28sin40sin 0.8999.20==≈b A B a 因为00<B <0180,所以064≈B ,或0116.≈B(1)当064≈B 时,00000180()180(4064)76=-+≈-+=C A B ,sin 20sin7630sin sin40a C c A ==≈cm (2)当0116≈B 时,00000180()180(40116)24=-+≈-+=C A B ,(六)尝试小结: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师生:让学生尝试小结,教师及时补充,要体现:(1)正弦定理的内容(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及其证明思想方法.(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②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3)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1 正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
1.1.1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能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2、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推导,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
3、通过参与、思考、交流,体验正弦定理的发现及探索过程,逐步学生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与发现。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简单应用。
三、教学策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新课标也在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基于这种理念的指导,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法上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观猜想—验证--发现--证明--应用等环节逐步得到深化,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探寻特例提出猜想1、回顾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引导学生寻求联系,发现规律深化学生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理解.利用c边相同,寻求形式的和谐统一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由特殊三角形入手,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发现过程,从而体验数学的探索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欲,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问题1、发现对于锐角、钝角三角形成立吗?学生思考交流。
3、个例验证发现将两个全等的30°、60°的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验证.4、提出猜想:学生大胆猜想:对于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发现均成立。
逻辑推理证明猜想1、多媒体课件验证猜想。
(任意改变三角形形状,由计算机算出各边与对角正弦值的比,观察是否相等)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通过多媒体验证,学生从感性认识猜想的正确性。
2、问题2:你能通过严格的推理证明猜想吗?学生合作交流,探索证明方法。
§1.1.1正弦定理教案
§1.1.1正弦定理(1)课标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二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中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向量法等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一种等量关系,它与后面的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学生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讨论,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对高二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已经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等知识,具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往往会出现思维障碍,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认识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几何有关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探究并发现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体会分类和化归的数学思想,能用不同形式表示正弦定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探究,证明正弦定理;教学难点:学生要对三角形分类证明正弦定理,如何区分解三角形的一解、两解、无解问题。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启发式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电脑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两点分别在河的两岸,现要测量这两点间的距离,但又不想渡河去测量,那问题1:设A B么应该在河的一岸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问题2:某工厂有一个大烟囱,现要测量它的高度,但又不好到达烟囱顶部,那么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2.逻辑推理,探究证明探索1:在Rt⊿ABC中,设∠C=90°,那么边角之间有那些关系?探索2:在Rt⊿ABC中,我们得到,对于任意三是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时,以上等式仍然成立吗?角形,这个结论还成立吗?即当ABC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正弦定理?若设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是R,证明:Cc B b A a sin sin sin ===2R 证法1:若C 为锐角(如图(1))过点A 作AD ⊥BC 于D ,此时有即 ,同理可证若C 为钝角(如图(2))过点A 作A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D ,此时也成立证法2: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换,先作出三边上的高AD,BE,CF,则等式的左、中、右同除以1abc 2,即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3、探究合作(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分组展示,点拨提升!)观察正弦定理的结构,看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语言把它叙述出来吗?对称美、和谐美 式子中包含了几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有几个量?它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的哪些类型的问题?4、探究例题1、2对照、模仿课本进行理解,小组展示,师点评讲解。
《1.1.1 正弦定理》 教学案 1
《1.1.1 正弦定理》 教学案 1教学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有哪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如何解直角三角形?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2. 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称为解三角形. 已学习过任意三角形的哪些边角系?(内角和、大边对大角) 是否可以把边、角关系准确量化? →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二、讲授新课:1. 教学正弦定理的推导:①特殊情况: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 sin A =ca sin B =cb sin C =1 即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② 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 (先研究锐角三角形,再探究钝角三角形)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同理,sin sin ac A C =(思考如何作高?),从而sin sin sin a b c A B C==.③*其它证法: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 当中S △ABC =111sin sin sin 222ab C ac B bc A ==. 两边同除以12abc即得:sin a A =sin bB=sin c C.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 =∠D ,∴2sin sin aaCD R A D===,同理sin b B =2R ,sin c C=2R . 证明三:(向量法)过A 作单位向量j r 垂直于AC u u u r ,由AC u u u r +CB u u u r =AB u u u r 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r 得….. ④ 正弦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基本应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2.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42a =cm ,解三角形.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角一边 ② 出示例2:0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分析已知条件 → 讨论如何利用边角关系 → 示范格式 → 小结: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 ③ 练习:0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在∆ABC 中,已知10a =cm ,14b =cm ,040=A ,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边长精确到1c m )④ 讨论: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如何判断解的数量?3. 小结:正弦定理的探索过程;正弦定理的两类应用;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的讨论. 三、巩固练习:1.已知∆ABC 中,∠A =60°,a =,求sin sin sin ab cA B C++++.。
1.1.1 正弦定理(优秀经典教案).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学科:数学【必修5】年级:高二备课教师:一、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解三角形的知识.解三角形知识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航海测量、地理测量、天文测量等领域都会应用到本章知识.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重要定理,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这两个定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这两个定理是我们学习有关三角形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它进一步揭示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章重点是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证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解三角形;本章难点:一是在解三角形中两个定理的选择,二是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境,从而找到测量距离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三、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四、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五、教学准备1、课时安排:1课时2、学情分析:《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必修五的第一部分内容,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这使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
3、教具选择:多媒体三角板六、教学方法:指导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例,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讲练结合等。
备课教案资料(1.1.1 正弦定理)
第一章解三角形本章规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把“解三角形”这部分内容安排在数学必修五的第一部分,位置相对靠后,在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与本章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使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有了比较多的工具,某些内容可以处理得更加简洁.教学中应加强与前后各章教学内容的联系,注意复习和应用已学内容,并为后续章节教学内容做好准备,提高教学效益,并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要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1.教学内容全章有三大节内容:第一大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一节通过初中已学过的三角中的边角关系,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重点是正弦定理的概念和推导方法,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并可以向学生提出用向量来证明正弦定理,这一点可以让学生探究.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形的方法,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教科书则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第二大节:应用举例,在应用两个定理解决有关的解三角形和测量问题的过程中,一个问题也常常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比较.对于一些常见的测量问题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应用的程序,得到在实际中可以直接应用的算法.学生往往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了解不多,虽然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但当面临一种新的问题时却办法不多,对于诸如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猜想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本章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第三大节:实习作业,适当安排一些实习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实习作业的指导,包括对实际测量问题的选择,及时纠正实际操作中的错误,解决测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2.作用与地位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而如今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为解决此问题,教学中要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3.学习目标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4.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探索,证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解三角形.5.课时安排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3课时) 1.2 应用举例(4课时) 1.3 实习作业(1课时) 本章复习(1课时)备课资料一、知识总结1.判断三角形解的方法“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这类问题分为一解、二解和无解三种情况.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几何图形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正弦函数的有界性进行分析. 设已知A 、B 、A ,则利用正弦定理aAb B sin sin =, 如果sin B >1,则问题无解. 如果sin B =1,则问题有一解;如果求出的sin B <1,则可得B 的两个值,但要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大边对大角”等三角形有关性质进行判断.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已知△ABC ,设BC =A , CA =B ,AB =C ,作AD ⊥BC ,垂足为D . 则Rt △ADB 中,ABADB =sin , ∴AD =AB ·sin B =c sin B .∴S △ABC =B ac AD a sin 2121=•. 同理,可证 S △ABC =A bc C ab sin 21sin 21=.∴ S △ABC =B ac A bc C ab sin 21sin 21sin 21==.∴ab sin c =bc sin A =ac sin B ,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 ,可得bBa A c C sin sin sin ==. 即CcB b A a sin sin sin ==. 3.利用正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对于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在进行恒等变形时,常常将正弦定理写成A =2Rsin A ,B =2Rsin B ,C =2Rsin C 或sin A =Rc C R b B R a 2sin ,2sin ,2==.(R 为△ABC 外接圆半径)这样可以很方便地把边和角的正弦进行转换,我们将在以后具体应用. 二、典型例题1.若△ABC 中(A 2+B 2)sin(A -B )=(A 2-B 2)sin C ,则△ABC 是( )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分析:运用正弦定理A =2Rsin A ,B =2Rsin B 以及结论sin 2A -sin 2B =sin(A +B )sin(A -B ), 由(A 2+ B 2)sin(A -B ) = (A 2- B 2)sin C ,∴(sin 2A +sin 2B )sin(A -B ) =(sin 2A -sin 2B )sin C =sin(A +B )·sin(A -B )·sin C . 若sin(A -B )= 0,则 A = B .若sin(A -B )≠0,则sin 2A +sin 2B =sin 2CA 2+B 2=C 2.∴△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故答案选D . 2.在△ABC 中,A =45°,B ∶C = 4∶5,最大边长为10,求角B 、C ,外接圆半径及面积S. 分析:由A +B +C =180°及B ∶C =4∶5,可得B =4K,C =5K , 则9K=135°,故K=15°.那么B =60°,C =75°.由正弦定理)26(575sin 210-=︒=R ,由面积公式32575sin sin 221sin 21-=••=•=A B R c A bc S .点评:求面积时B 未知但可转化为B =2Rsin B ,从而解决问题.3.在△ABC 中,已知A =30°,A 、B 分别为角A 、B 对边,且A =4,B =43,解此三角形.分析:由正弦定理知23sin sin 3430sin 4sin sin =⇒=︒⇒=B B B b A a . 那么B 1=60°,C 1=90°,C 1=8或B 2=120°,C 2=30°,C 2=4.点评:若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对角,如图可以看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2个. 4.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并且t a n A ·t a n C =2+3,(1)求A 、B 、C 的度数;(2)若AB 边上的高CD =43,求三边A 、B 、C 的长. 分析:(1)由2B =A +C ,得B =60°,则A +C =120°,32cos cos sin sin 32tan tan +=••⇒+=•CA CA C A .即(2+3)CO s A ·CO s C -sin A ·sin C =0⇒(1+3)CO s A ·CO s C + (CO s A ·CO s C -sin A ·sin C )=0⇒(1+3)·21[CO s(A +C )+CO s(A -C )]+CO s(A +C )=0⇒231+[-21 +CO s(A -C )]+CO s(A +C )=0.∴CO s(A -C )=23.得|A -C |=30°.又∵A +C =120°.∴A =45°,C =75°或A =75°,C =45°.(2)如图,若A <B <C ,由正弦定理得 A =8,B =46,C =BCO s A +ACO s B =4(3+1). 同理,若A >B >C 时,则A =4(3+1),B =46,,C =8.点评:这类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恒等变形有一定的技巧.由三个角成等差得A +C =120°,恒等变形的目标就是寻找A 与C 的关系,用恒等变形的方法的观点对条件等式进行转化. 此题还可以由t a n A ·t a n C =2+3求出t a n A +t a n C =3+3,运用韦达定理解出t a n A 和t a n C ,这对综合能力的训练大有益处.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从容说课本章内容是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于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1.正弦定理的概念; 2.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教学难点1.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一个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2.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3.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如右图,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师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生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师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师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右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c a =sin A ,c b =sin B ,又sin C =1=c c ,则c simCcB b A a ===sin sin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mCc B b A a ==sin sin . 推进新课[合作探究]师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生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右图,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A sin B =B sin A ,则B b A a sin sin =,同理,可得BbC c sin sin =.从而CcB b A a sin sin sin ==.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CcB b A a sin sin sin ==. 师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这一等式? 生可以作△ABC 的外接圆,在△ABC 中,令BC =A ,AC =B ,AB =C ,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来证明CcB b A a sin sin sin ==这一关系.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充分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证法. 在△ABC 中,已知BC =A ,AC =B ,AB =C ,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 ∠BAB′=90°,∠C =∠B′,∴sin C =sin B′=RcB C 2sin sin ='=. ∴R Cc2sin =. 同理,可得R B bR A a 2sin ,2sin ==. ∴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上述关系式均成立,因此,我们得到等式CcB b A a sin sin sin ==. 点评:上述证法采用了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将任意三角形通过外接圆性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进而求证,此证法在巩固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消除了学生所持的“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是唯一途径”这一误解.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为下一步用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作了铺垫. [知识拓展]师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用前面所学的向量知识来证明正弦定理.从定理内容可以看出,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而在向量知识中,哪一知识点体现边角关系呢? 生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式A ·B =|A ||B |C osθ,其中θ为两向量的夹角.师回答得很好,但是向量数量积涉及的是余弦关系而非正弦关系,这两者之间能否转化呢? 生 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sinθ=Co s(90°-θ)进行转化. 师这一转化产生了新角90°-θ,这就为辅助向量j 的添加提供了线索,为方便进一步的运算,辅助向量选取了单位向量j,而j 垂直于三角形一边,且与一边夹角出现了90°-θ这一形式,这是作辅助向量j 垂直于三角形一边的原因.师在向量方法证明过程中,构造向量是基础,并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B CB AC =+而添加垂直于AC 的单位向量j 是关键,为了产生j 与AB、、的数量积,而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师下面,大家再结合课本进一步体会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并注意总结在证明过程中所用到的向量知识点.点评: (1)在给予学生适当自学时间后,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的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以及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的运用.(2)要求学生在巩固向量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 向量法证明过程:(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90°-A ,j与CB 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B CB AC =+,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得到AB j CB AC j •=+•)(由分配律可得AB j CB j AC •=•+.∴|j|AC Co s90°+|j|CB Co s(90°-C )=|j|AB Co s(90°-A ).∴A sin C =C sin A . ∴Cc A a sin sin =.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 ,可得BbC c sin sin =. (此处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防止误解为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与AB 的夹角为90°-B )∴CcB b A a sin sin sin ==. (2)△ABC 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 >90°,过点A 作与AC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B的夹角为A -90°,j 与CB 的夹角为90°-C .由AB CB AC =+,得j·AC+j·CB =j·AB ,即A ·Co s(90°-C )=C ·Co s(A -90°),∴A sin C =C sin A . ∴CcA a sin sin =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夹角为90°+B .同理,可得C cB b sin sin =. ∴CcB b simA a sin sin ==(形式1). 综上所述,正弦定理对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均成立. 师在证明了正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正弦定理的应用. [教师精讲](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A =ksin A ,B =ksin B ,C =ksin C ;(2)C cB b A a sin sin sin == 等价于CcA aB bC c B b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形式2). 我们通过观察正弦定理的形式2不难得到,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中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BAb a sin sin =.这类问题由于两角已知,故第三角确定,三角形唯一,解唯一,相对容易,课本P 4的例1就属于此类问题.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B baA sin sin =.此类问题变化较多,我们在解题时要分清题目所给的条件.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评析来进一步体会与总结. [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已知A =32.0°,B =81.8°,A =42.9 c m,解三角形.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 ,若求边C ,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180°-(A +B )=180°-(32.0°+81.8°)=66.2°; 根据正弦定理,b =o oA B a 0.32sin 8.81sin 9.42sin sin =≈80.1(c m); c =osin32.02.66sin 9.42sin sin oA C a =≈74.1(c m). [方法引导](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例2】在△ABC 中,已知A =20c m ,B =28c m ,A =4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 m ).分析:此例题属于B sin A <a <b 的情形,故有两解,这样在求解之后呢,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很明确,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解:根据正弦定理,sin B =2040sin 28sin oa Ab =≈0.899 9. 因为0°<B <180°,所以B ≈64°或B ≈116°.(1)当B ≈64°时, C =180°-(A +B )=180°-(40°+64°)=76°,C =ooA C a 40sin 76sin 20sin sin =≈30(c m). (2)当B ≈116°时, C =180°-(A +B )=180°-(40°+116°)=24°,C =ooA C a 40sin 24sin 20sin sin =≈13(c m). [方法引导]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合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体会.变式一:在△ABC 中,已知A =60,B =50,A =38°,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B 这一类情形,有一解,也可根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性质来排除B 为钝角的情形.解:已知B <A ,所以B <A ,因此B 也是锐角.∵sin B =6038sin 50sin oa Ab =≈0.513 1, ∴B ≈31°.∴C =180°-(A +B )=180°-(38°+31°)=111°.∴C =ooA C a 38sin 111sin 60sin sin =≈91. [方法引导]同样是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但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应强调学生注意解题的灵活性,对于本题,如果没有考虑角B 所受限制而求出角B 的两个解,进而求出边C 的两个解,也可利用三角形内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进而验证而达到排除不符合题意的解.变式二:在△ABC 中,已知A =28,B =20,A =12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为钝角且A >B 的情形,有一解,可应用正弦定理求解角B 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排除角B 为钝角的情形.解:∵sin B =28120sin 20sin oa Ab =≈0.618 6, ∴B ≈38°或B ≈142°(舍去).∴C =180°-(A +B )=22°. ∴ C =︒︒=120sin 22sin 28sin sin A C a ≈12. [方法引导](1)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于角B 为钝角的排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2)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3)对于已知两边夹角解三角形这一类型,将通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来解. 师为巩固本节我们所学内容,接下来进行课堂练习: 1.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已知C =3,A =45°,B =60°,求B ;(2)已知B =12,A =30°,B =120°,求A . 解:(1)∵C =180°-(A +B )=180°-(45°+60°)=75°,CcB b sin sin =, ∴B =︒︒=75sin 60sin 3sin sin C B c ≈1.6.(2)∵BbA a sin sin =, ∴A =︒︒=120sin 30sin 12sin sin B A b ≈6.9. 点评: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在黑板上解答,以增强其自信心. 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1)B =11,A =20,B =30°;(2)A =28,B =20,A =45°; (3)C =54,B =39,C =115°;(4)A =20,B =28,A =120°.解: (1) ∵B bA a sin sin =. ∴sin A =1130sin 20sin ︒=b B a ≈0.909 1. ∴A 1≈65°,A 2≈115°.当A 1≈65°时,C 1=180°-(B +A 1)=180°-(30°+65°)=85°,∴C 1=︒︒=30sin 85sin 11sin sin sin 1B C b ≈22.当A 2≈115°时,C 2=180°-(B +A 2)=180°-(30°+115°)=35°, ∴C 2=︒︒=30sin 35sin 11sin sin 2B C b ≈13.(2)∵sin B =2845sin 20sin ︒=a A b ≈0.505 1, ∴B 1≈30°,B 2≈150°.由于A +B 2=45°+150°>180°,故B 2≈150°应舍去(或者由B <A 知B <A ,故B 应为锐角). ∴C =180°-(45°+30°)=105°.∴C =︒︒=45sin 105sin 28sin sin A C a ≈38. (3)∵Cc B b sin sin =, ∴sin B =54115sin 39sin ︒=c C b ≈0.654 6. ∴B 1≈41°,B 2≈139°.由于B <C ,故B <C ,∴B 2≈139°应舍去.∴当B =41°时,A =180°-(41°+115°)=24°,A =︒︒=115sin 24sin 54sin sin C A c ≈24. (4) sin B =20120sin 28sin ︒=a A b =1.212>1. ∴本题无解.点评:此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同时加强解三角形的能力,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可能,又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取舍.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已知两角、一边解三角形;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布置作业(一)课本第10页习题1.1 第1、2题.(二)预习内容:课本P 5~P 8余弦定理[预习提纲](1)复习余弦定理证明中所涉及的有关向量知识.(2)余弦定理如何与向量产生联系.(3)利用余弦定理能解决哪些有关三角形问题.板书设计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证明方法:3.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 Cc B b A a sin sin sin == (1)平面几何法 (1)已知两角和一边 (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正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课题§1.1.1正弦定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出发引入正弦定理,并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以及分类讨论思想,给出定理的证明;在获得定理后,通过例题,归纳出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解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三边解三角形”等问题。
●本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揭示了关于一般三角形中的重要边角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以及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与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前后联系本节内容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回忆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关系准确量化表示的问题。
由于涉及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就比较自然地引导到三角函数;与平面几何中对三角形的定性研究存在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应用●教学难点1.解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已知“边边角”求解三角形。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正弦定理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2.会运用正弦定理求解三角形;3.会将正弦定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情感目标1.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2.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3.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正弦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中的一类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即理解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接着就一般斜
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
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2[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
的定义,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
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 作j AC ⊥
, 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AB AC CB =+
则 ()j AB j AC CB ⋅=⋅+
∴j AB j AC j CB ⋅=⋅+⋅ j
()()0
0cos 900cos 90-=+- j AB A j CB C
∴sin sin =c A a C ,即
=
a c
同理,过点C 作⊥ j BC ,可得 sin sin =
b c
B C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
(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b k B =,sin c k C =; (2)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等价于
sin sin a
b
A
B
=
,
sin sin c
b
C
B
=
,
sin a
A
=
sin c
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 β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3[例题分析]
例1.在∆ABC 中,已知032.0=A ,081.8=B ,42.9=a cm ,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0180()=-+C A B
000180(32.081.8)=-+
066.2=; 根据正弦定理,
00
sin 42.9sin81.880.1()sin sin32.0==≈a B b cm A ;
根据正弦定理,
0sin 42.9sin66.274.1().sin32.0==≈a C c cm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 如图,在ΔABC 中,∠A 的平分线AD 与边BC 相交于点D ,求证:BD AB
DC AC
=
证明:如图在ΔABD 和ΔCAD 中,由正弦定理, 得
sin sin BD AB βα=,0
sin sin(180)sin DC AC AC
βαα
==-, 两式相除得
BD AB
DC AC
=
(五)巩固深化反馈研究
1已知ΔABC 已知A=600,B=300,a=3;求边b=() :
A 3 B 2 C
3 D 2
(2)已知ΔABC 已知A=450,B=750,b=8;求边a=() A 8 B 4 C 43-3 D 83-8 (3)正弦定理的内容是———————————— (4)已知a+b=12 B=450 A=600
则则
则a=------------------------,b=------------------------
(5)已知在ΔABC 中,三内角的正弦比为4:5:6,有三角形的周长为7.5,则其三边长分别为--------------------------
(6).在ΔABC 中,利用正弦定理证明==+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六)课堂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
A
B
D
A B
D
β
α 1800
- 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