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15自相矛盾》。

2.精心准备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素材。

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教学内容1.引入: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并引入《15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

2.阅读:让学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问题。

活动安排1.朗读:请学生自愿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课堂展示: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1.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重点是自相矛盾现象。

2.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疑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安排1.小组活动:让学生按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逻辑矛盾点,并提出解决方法。

2.全班讨论: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促进思维碰撞。

3.总结回顾:老师总结当天讨论内容,强调自相矛盾的智慧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并掌握其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言辞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理性思辨,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计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自相矛盾》内容,理解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人物性格,掌握事物的主旨;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矛盾对话的含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矛盾,勇于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故事情节;2.理解矛盾对话的内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自相矛盾》教案、教学课件、课文音频、活动题材、板书内容准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准备学习用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图片、故事背景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内容1.听课文录音,理解故事内容;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合作解决问题;3.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跟读、理解含义;三、活动设计1.分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2.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场景,提出问题、解决疑问;3.总结课文主旨,分享个人观点与感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课前知识点回顾、问题探究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内容1.师生互动讨论,澄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疑问;2.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3.鼓励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思考如何解决矛盾问题;三、活动设计1.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为课文中的人物设计新的对话内容;2.利用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表演新设计的矛盾对话;3.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2.写下对本节课学到的矛盾对话认识与体会;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故事的主旨?是否能深入分析矛盾对话?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含义。

2.能够准确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散文的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难点1.掌握自相矛盾的定义及其应用。

2.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抓住关键信息。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散文。

2.学生课本、练习册。

3.教学多媒体设备。

4.课堂互动环节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自相矛盾1.通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简要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

2.分段教学《自相矛盾》散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并进行解读。

4.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特点。

第二课时:理解背后的含义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2.分组讨论:自相矛盾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及应用场景。

3.分析散文的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自相矛盾背后的深层含义。

4.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并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五、课堂作业1.思考散文《自相矛盾》中自相矛盾的作用,写出个人理解。

2.课外阅读其他内容,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上展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相矛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5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5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5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冲突》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冲突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详细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提醒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存了不少成语。

下面,我们先来进展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

请看大屏幕。

师:确实,中华民族有绚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存成语。

今日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冲突。

2、板书课题,观看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

(出示多媒体)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情愿来读读课文?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

(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忙学生熟悉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3)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忙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

)他是怎么说的?(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对,他们没买,由于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全都,相互抵触)4、假如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响?(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四、课本剧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3)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掌握课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思;3.了解寓意的重要性,明白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能力目标1.提升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感悟文学作品、提炼寓意的能力;3.增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核心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人生哲理,提升综合素质;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自相矛盾》的主题和寓意;2.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寓意;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等;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引入:以“自相矛盾”为话题,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故事内容,2.逐段分析:逐段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3.重点句子:强调重点句子,解析句意,让学生掌握;4.课文理解:询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 拓展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或思考问题;2.展示观点: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互相交流;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引发更深层次讨论;4. 深化认识1.导入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主题;2.寓意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寓意,探讨不同观点;3.思维启发:启发学生思考,勇于提出不同意见;5. 总结提升1.课堂小结:归纳课文要点,强化学生记忆;2.思维拓展:提出延伸问题,激发学生思考;3.反思总结:让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做个人总结;五、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布置相关阅读任务;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撰写读后感;3.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在下节课交流;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对文学作品《自相矛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寓意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共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可以在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学习成语1.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课文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2.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让其他同学给出意见。

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体会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成语的意义。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三、生字词复习1.复习上节课和本节课出现的生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问题探讨1.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成语“自相矛盾”相关的问题。

五、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自相矛盾”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和成语的用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寓言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寓言故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道理方面,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学会诚实做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手法,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课文相关图片3.学生作业本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楚国人和矛、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和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楚国人的言行有哪些矛盾之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楚国人的矛盾之处。

提问:楚国人为什么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自相矛盾的情况。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们是如何处理的?5.拓展(10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自相矛盾”为主题,编写一个小故事。

提问:你们的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解决自相矛盾的问题的?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互相抵触的道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并解释《15自相矛盾》的寓意。

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教师用“自相矛盾”这个词组引出话题,让学生尝试猜测这个词组的含义。

2. 教学重点(10分钟)教师解释“自相矛盾”是指自己和自己的说法、意见或做法互相矛盾。

然后提出阅读文章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文章(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并尝试解释背后的含义。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5. 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巩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文学内容,可与其他班级的同学分享,互相交流不同的见解。

也可在下节课或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发表对于自相矛盾的感想与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让他们自主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师生们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自相矛盾》,使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概念,能够理解文章内容,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自相矛盾”,并能够准确解释和举例说明。

2.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矛盾现象,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课文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3.学具:学生课本、笔、笔记本4.其他:准备有关“自相矛盾”的情景故事或图片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见到过的矛盾现象,如“明天去看电影”与“明天要去上课”之间的矛盾。

2.准备情景故事,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步:学习课文(2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

2.分段解释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确保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步:讨论与分析(20分钟)1.以“自相矛盾”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展示准备的矛盾现象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逻辑错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第四步:拓展延伸(20分钟)1.让学生根据《自相矛盾》写一个小故事,展示自相矛盾的矛盾场景。

2.学生戏剧表演,展示课文中的情节,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习题,巩固知识点。

2.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勇于提出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自相矛盾》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以上是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的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寓意。

2.掌握本文中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拼写和运用。

3.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故事中的含义和道理,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语。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矛盾之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教具: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引言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入主题《自相矛盾》。

2. 学习内容1.讲解故事《自相矛盾》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2.分段逐句解读故事,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之处,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3. 生字词语1.教师呈现生字词语,讲解词义和用法。

2.学生跟读并做相应练习,巩固生字词语的记忆和运用。

4. 课堂讨论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在生活中有哪些体现?有什么启示?2.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5. 拓展延伸1.拓展故事主题,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自相矛盾现象。

2.帮助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和背后的道理,引导学生探讨解决矛盾的方法和策略。

6.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复述故事《自相矛盾》并思考:生活中如何避免自相矛盾?2.布置生字词语的笔记或造句作业。

六、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思考下节课的教学改进和调整。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将在故事《自相矛盾》中感受矛盾的魅力,思考矛盾的智慧,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将矛盾理解为发展的机遇,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自我反省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理解矛盾之美的含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探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自相矛盾》背后的哲学意义。

2.难点:让学生探究矛盾之美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学生进
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新知
1.讲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矛盾之美。

2.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知矛盾之美的存在。

3. 拓展训练
1.请学生自行查找有关矛盾之美的例子,并在班级分享。

2.小组讨论《自相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4. 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理解矛盾之美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面
对矛盾。

四、课后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写一篇关于矛盾之美的作文,字数在300字以上。

五、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矛盾之美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参与情况。


据学生的表现评定综合素质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矛盾之美这一哲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矛盾之美的实际意义。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 《自相矛盾》 第一课时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自相矛盾》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矛盾的言论,从而引出了“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本文语言简洁,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深刻含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认识到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能够将成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成语含义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课文翻译和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个国家的人卖盾和矛?他们说了什么话?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的语气和表情,体会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表演,并给予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学会从文中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分析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举一反三。

2.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学课件。

3.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含义。

2. 导入•引出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习过程•第一遍阅读: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二遍阅读: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

•讲解重难点:解释生词和句型,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4. 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自相矛盾的故事情节。

5. 拓展延伸•写作活动: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是否只存在于故事中?生活中会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七、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写作活动,编写一个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3.思考问题:生活中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自相矛盾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2020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

15 自相矛盾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 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 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 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 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 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 理解故事内容, 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 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感悟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 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 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 现在, 我来考考你们, 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图片。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图片)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图片《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 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 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 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 自相矛盾)设计意图: 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 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 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 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 出示学习方法。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 相机强调“吾”读二声, 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成语故事。

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自相矛盾”的道理。

这篇课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运用方面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生活中看待矛盾,学会辩证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从故事中发现矛盾,理解矛盾普遍存在的道理,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矛盾,从而达到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通过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魅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

故事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我否定自己的商品,从而引出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地阐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并教会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成语故事的基本内容和道理。

但对于成语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诚实待人的品质,懂得说话办事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和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成语的内涵,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成语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相关成语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人公,以及他所说的话。

2.呈现(10分钟)老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让学生明白,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学习和运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适时指导。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进一步理解成语的含义。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造句,老师适时点评。

通过造句,让学生学会运用成语,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即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

课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针对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成语和道理,可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故事背景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

2.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道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例子教学法: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3.相关成语卡片:准备与“自相矛盾”相关的成语卡片,用于课堂互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楚国人卖盾和矛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之后,老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进行回答。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老师出示与“自相矛盾”相关的成语卡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2020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2020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 自相矛盾》教案

15.自相矛盾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

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15自相矛盾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

“盾”的部首是“厂”。

“誉”的部首是“言”。

“吾”的部首是“口”。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

(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陷:穿透。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5.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

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