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的语文味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要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就需要注重文本解读。
语文课的核心就是文本,只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才能真正从中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
通过细读和分析文本,学生们可以领略到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了解到语文背后的深层含义。
品味一首古诗,需要学生们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和诗人的情感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
通过这种深入解读文本的方式,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要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还需要进行思维拓展。
语文课不仅仅是背诵文本和理解文本,更应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写作效果。
通过这种思维拓展的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在语文课中积极思考和探索,而且能够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要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还需要进行情感体验。
语文课不仅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享经验和培养情感共鸣等方式,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语文的魅力。
在讲述一篇名著时,可以引导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从而增强学生们对语文的喜爱和热情。
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体验语文课的内涵,培养真正热爱语文的意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需要注重文本解读、思维拓展和情感体验等方面。
只有通过深入解读文本,进行思维拓展和情感体验,学生们才能真正体验到语文课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希望通过这样的品味,学生们能够更加热爱和渴望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和热情逐渐减退,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怎样让学生重新品味语文课的“味儿”,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的“味儿”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味儿”呢?在我看来,语文课的“味儿”包括了文字的魅力、语言的美感、文学的意境、知识的深度以及思维的启迪等方面。
而要让学生品味到这种“味儿”,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在阅读文章、学习古诗词、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对文字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语言的美感和文学的意境。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字的情感内涵、情景再现、情感传递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领略美的意蕴。
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
语文课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思维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拓展学生的认知边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学科连接。
语文课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将语文课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不仅学习到语言文字知识,还能够体会到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理解文字背后的时代背景。
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
语文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比赛、作文比赛、文学欣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要让学生真正品味到语文课的“味儿”,不仅需要语文教师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在课堂教学之外,家长、社会等方面也需要共同协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共同推动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体验。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课堂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味儿”,那就是语文课的“味儿”。
这种“味儿”并不是指课堂上的香气,而是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追求。
语文课的“味儿”来源于教师的热情和专业素养。
好的语文老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具备扎实的语文教学能力。
他们热情洋溢,深入浅出地讲解语文知识,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他们还会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典故和案例来丰富课堂内容,让语文知识更具可读性和可感性。
语文课的“味儿”来自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爱阅读的氛围。
在一个好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们愿意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提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堂上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这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语文的“味儿”就更加浓郁了。
语文课的“味儿”还来自于对语文作品的深入阅读和理解。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会引导学生们逐步认识、理解和解读不同类型的语文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
学生们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以及课堂上的分析和讨论,逐渐领悟到语文作品背后的审美和人文价值。
语文课的“味儿”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上。
好的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语文课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对语文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味儿”不仅仅是学习的味道,更是思考的味道、创新的味道和欣赏的味道。
它激发了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品味语文课的“味儿”,我们更能领略到语文的魅力和深度。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课是我们学习中文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让我们掌握了字词句语的知识,更是培养了我们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基石。
但是,有的同学可能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不知道如何去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就能够轻松体验到语文课的独特魅力。
品味文字之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千年的历史文化,更是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学会欣赏文字之美,体会字形的神韵之美、字义的含蓄之美、字音的变化之美。
例如,“一”这个字,它的字形表示的是以一为本,其他都是附属,这个形式非常的美观,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
再比如,“凌晨”这个词,它的字义短小精悍,表达了时间的宝贵和瞬间的奇妙,非常有内涵。
此外,我们还可以体验字音的变化,如“恨”、“狠”、“很”三个字的读音都一样,但又有不同的情感表达,这是汉字的奇妙之处。
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一个优美的句子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让人欣喜和感动。
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学会品味句子之美,体验句子的优美风格、内容的深刻内涵、语言的动人节奏。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通过对景、情、思的描绘,表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的虚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事已非两鬓霜”这句话,字字珠玑,直指人心,非常有感染力和启示性。
一篇好的文章除了有优美的文字和句子,还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境。
在语文课上,我们要学会品味文本之美,感受文本的思想深度、情感渗透、艺术风范。
例如,金庸的《笑傲江湖》是一部经典武侠小说,它通过对江湖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同时又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非常有思想深度。
再比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它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和反思,表达了对文化精神的重视和对现代文明的警醒,非常具有情感渗透和启示性。
总之,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不仅要欣赏文字之美,更要体验句子之美和文本之美。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们面对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仅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引领。
在语文课上,学生们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更是学习人生的态度和智慧。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就是在其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生活的意义,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味儿”,并且用心品味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一、文学的“味儿”语文课上,学生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文学作品。
而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味儿”,它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对生活与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在品味语文课的文学“味儿”时,学生们应该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共鸣和生活的启示,让文学作品成为他们审美情趣和人生观念的滋养之源。
在品味古诗词的课堂上,学生们应该能够体会到诗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古诗词中感受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而在品味现代小说和散文时,学生们应该能够感受到作家们对当代生活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体验。
文学的“味儿”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们需要在品味中不断地积累体验和发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场所,语言的“味儿”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应该品味的重要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思维的表达,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意义。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能够品味到汉字的美妙和语言的韵味,体会到词语的丰富和语法的灵活。
语言的“味儿”是多元多样的,学生们需要在品味中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上,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文字和阅读文学作品,更是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升华。
在品味语文课的思想“味儿”时,学生们应该能够感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启示,让语文课成为他们思维的乐园和理念的摇篮。
思想的“味儿”是无穷无尽的,学生们需要在品味中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维和洞察力。
在学习古代哲学思想和现代思想启蒙时,学生们应该能够感受到思想的传承和跨越,在哲学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境界和人生智慧。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修养情操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课不仅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一、闻“语文味儿”要闻语言的韵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
而一种美丽的语言,总是带有鲜明的韵律。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文章的节奏中感受语言的美感。
让学生读一首古诗,领略其中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欣赏古文中的平仄对仗,感悟句子的起承转合。
通过欣赏、研读古典文学,学生将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提升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看“语文味儿”要看文字的情感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融合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襟怀摄人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品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感悟到文字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写“语文味儿”要写出个性与思想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更应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个性和思想。
写作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提升,通过写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日记、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纸上展现自我,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展现出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味
最近初二语文备课组以推进图式教学为主题开展了面向全校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初二语文备课组的四位老师以同样的课题上了四节公开课。
在课后的讨论中,不少语文老师觉得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式确实突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突出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但总感觉这样的课堂好像少了点“语文味”。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用图式教学突出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教学,从而突出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就一定少了“语文味”呢?首先就要看看什么是“语文味”。
我想,“语文味”应当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的“味道”,它不应该是德育味,也不应该是艺术味,也不仅仅等同于文学味,特别是在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面对着公办初中学生语文基础素养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我们毫无疑问应当把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理解成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运用,突出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而不应当仅仅理解为艺术味,文学味。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语文阅读和写作的一些基本能力教授给学生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就充分体现了初中语文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
它不同于德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也不同于文学欣赏和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甚至也不同于高中语文教育。
它应当努力体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以具体的文章、段落和词语句为例子,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和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每篇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就课文谈课文,不能仅仅让学生了解这一篇具体课文的内容(写了哪些具体内容,表达了哪些具体的细心感情)就行;而应当以这一篇具体的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归纳出一些可以运用到阅读理解其他没学过的陌生的文章中去的普遍规律和方法(或运用到写作中去的普遍规律和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去举一反三地阅读理解别的陌生的文章,也能够较为准确的理解这些陌生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较为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要求。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有语文味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有语文味一、净化语文课堂,回归“语文味”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究竟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或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比如,德育、审美教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以及思维训练、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识的传授。
有的老师在教《看云识天气》一文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天气知识的认识上,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了。
其实,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韵律美,极具画面感。
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句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如果执教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
借助文本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感知美趣;引导他们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作用;试着背诵、抄写积累这些语句。
那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已尽在其中了。
二、利用作品激发情感,营造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文章不论是写景的,还是叙事的,本身就都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饱含激情,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点,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调动学生的情感。
例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时,紧扣“听”字,抓住阿炳辛酸的成长历程,让学生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孤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了二泉,他听到了什么呢?生(读课文):“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深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与此相关的词句。
生:我找到了“双目失明”。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呢?生:因为双目失明后,阿炳就再也看不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了,他心里很难过,所以阿炳会叹息。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眼睛闭起来。
想想,阿炳再也看不见什么了?生:看不见二泉。
生:看不见他的二胡。
生:看不见美丽的月色。
生:看不到美景、树木葱茏的惠山。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1. 引言1.1 引言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语文课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品味语文课的“味儿”。
所谓品味语文课的“味儿”,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韵味。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通过品味语文课,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
这种体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激发我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品味语文课的“味儿”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语文课的“味儿”,感受语言之美,领略文学之乐!2. 正文2.1 品味语文课的重要性品味语文课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品味语文课,学生可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深入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培养细致入微的阅读理解能力。
品味语文课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通过品味语文课,学生还能够增强语言的驾驭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训练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品味语文课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品味语文课,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品味语文课的特点品味语文课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文课是一门文学课程,其独特的魅力在于文学作品的广泛涉及和深刻思考。
学生通过品味经典文学作品,可以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语文课是一门注重思辨和表达能力培养的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也是一门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课程,通过品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和复杂,增强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们学习语言文字、阅读理解、写作表达、修辞鉴赏的重要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似乎渐渐被淡化。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背诵课文和知识点,缺乏对语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为了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会语文的魅力,感受语文的情感,学习语文的乐趣。
我们要重视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鉴赏能力的重要场所。
教师应该注重选取有深刻内涵、充满感情色彩的优秀课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朗读表达来感悟语文的美丽。
通过精心设计的写作练习和修辞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文的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情感之美。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感受到“语文味”,形成对语文的浓厚兴趣。
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
语文课堂注重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语文情感的熏陶。
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情感的渗透,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一篇篇美文的情感内涵,感知其中的人生哲理。
通过细读名篇佳作,领略其中的情感流淌,感受其中的文化韵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产生共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只有在情感的引领下,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语文的“味道”。
语文课堂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
语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堂不仅应该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应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鉴赏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讲述古代文学和名人之事,领略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传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文学常识、修辞名句的讲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底蕴的认识和感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需要关注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一味讲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需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具活力。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文学名篇和经典文章,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方式感悟语文之美。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在许多学生心中,语文课往往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缺乏趣味和吸引力。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首先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课本内容的讲解和习题的讲解,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
而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打开全新的学习世界。
教师可以通过赏析诗词、古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通过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开展语言环境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通过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培养综合素养,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二、注重阅读的导向语文课作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注重阅读的导向。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文学经典,文化殿堂等著作,不但能够增长见识,丰富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化的阅读材料,通过这些情境化的阅读材料,可以充分搭建语文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有意义的文章。
通过引导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乐趣,逐步培养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爱好,使语文课更具有“语文味”。
三、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角度的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让学生参与各种语言交际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通过作文、述职报告、口头授课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学生们接触语言文字、了解文化传统、塑造思想品格的重要场所。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味”,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追寻“语文味”。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语文课堂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课文和诗文来吸引学生。
在选文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发现课文中的美丽和智慧。
教师可以通过朗诵和解读来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
朗诵是一种语言的美感表现,通过老师的朗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解读,解释课文中的难点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写作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在写作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也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
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乐趣。
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批改作文时,老师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错误,还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成就感。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范文赏析,让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成为了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和名言警句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和名言警句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讲解这些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赏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言文化、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有些学生却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厌恶。
这让语文教师们感到困惑和无奈,他们不禁思考:如何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如何让语文课散发出一种迷人的“味儿”?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探寻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语文课,有时被称作“枯燥乏味”,这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语文的兴趣。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学生们更愿意花时间在电脑游戏、社交媒体上,而不愿花时间在繁琐的语文学习上。
语文教学也有一些传统的缺陷,冗长的课文内容、死记硬背的语法知识等,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到乏味和无聊。
如何给语文课加上一种特殊的“味儿”,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品味、体味语文的魅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会有“味儿”呢?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需要有情感的渗透。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情。
如果语文课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这门学科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情感的渗透,让课堂充满温情和感动。
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后的故事、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时代背景等方式,让学生对语文的故事产生共鸣,从而增加对语文课的兴趣。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需要有生活的融入。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认识文学、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
有些学生对语文课的作用感到迷糊,觉得学习一些古文或者修辞手法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帮助。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将语文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语文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
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当下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现实故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语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从而增加对语文课的兴趣。
品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儿”需要有创新的注入。
在当今信息时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了。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创新元素,比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外拓展等。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语文味儿‛这个概念自从程少堂于2011年提出后,在全国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有指导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对语文味儿‛有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儿”1、何为‚语文味儿‛?‚语文味儿‛即是语文课的本色本味儿,也是百年来语文实践总结与理论探讨成果,特别是‚新课标‛理念在语文课中的鲜活呈现。
首先,‚语文味儿‛应完整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根据‚新课标‛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其工具性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则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体现为语文学科的奠基作用和实践功能,人文性则体现为母语课程的文化综合性的情感性,而这两者犹如一纸两面是不可割裂而完整统一的。
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将陷入科学主义的泥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将堕进人文主义的乌托帮。
‚语文味儿‛首先就应该完整体现语文课这一课程性质。
既要教‚语文‛。
也要教出‚味儿‛。
以听、说、读、写训练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精神与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语文教学是母语课程。
如果纯粹为了学习语言,特别是口语,学生几乎没有必要到学校来上语文课。
作为母语课程,语文要以培养学生汉语人文情感、精神、思想为使命。
‚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即培养‚民族性‛。
语文课程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第三,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基础是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汉语人文情感、汉语人文精神、汉语人文思想和汉语人文能力,并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即‚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
浅谈语文课的“语文味儿”新课改以来,学科整合、多媒体辅助、学生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等理念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
随之而来的是,各学科中的“越界”行为也越来越明显,回归学科本位的呼声也逐渐增多。
那么我们语文课如何处理好课程改革与语文学科本位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语文课中不能缺失“语文味儿”。
一、“读”味儿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些,只有靠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确有其流传千百年被大家普遍认可的道理。
任时代如何变迁,教学手段如何改变,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读,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
常见的诵读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既有示范作用,又有感染作用;二是领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跟读,能够培养诵读能力;三是默读,默读是学生独自感悟和品味文本的必备过程。
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读都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点评,也可以由学生进行互评。
初读课文一般要求读准字音,熟练流畅。
第二遍诵读要求融入课文,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读出抑扬顿挫。
重点语段的品读也需要特别强调,如何读出画面,如何读出气势,如何有感染力,如何针对不同文本读出不同感觉等。
二、“写”味儿“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动笔写可以是圈出重点字词,可以是批注品评重要句段,可以是摘抄相关资料,可以是文段改编,也可以是课堂练笔等。
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导入新课后,我叫一些学生上黑板写字词,其他学生在本子上书写,然后同桌互评,评选出书写得好的同学。
初读课文环节,学生画出能表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的言行,并给予批注,体会文章细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品评人物性格,理清文章线索。
分析人物性格之后,设置两个改编环节,一个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改编文章内容,设想“如果于勒像信中所说的那样,成了有钱人,出现在船上,那么菲利普夫妇的表现会和现在一样吗?故事又该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另一个改编环节是“假如菲利普夫妇一直都没能等到于勒,父亲那句话是否还会继续,他家对待于勒的态度会是怎么样的,他们还会一直等下去吗?”这样的语文课富有“语文味儿”,读与写结合,学生在诵读之余又有多种课堂动笔,特别是扩写、改编环节,学生完全不受限制,自由表达。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语文味是指语文课堂中特有的韵味和魅力,它与其他课程有着区别。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语文味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上。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一些基础的语法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还应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语文味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法上。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开展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
语文课堂还应该注重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还应注重互动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语文味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氛围上。
语文课堂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和热爱。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具,使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性。
语文课堂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语文味体现在语文课堂的评价上。
语文教学的评价应该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片面追求成绩。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而非仅仅看结果。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追寻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入性,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注重氛围的积极性和活跃性,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打造一个既有着传统文化底蕴,又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也谈语文课中的“语文味”
也谈语文课中的“语文味”作者:林振忠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2年第07期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已是业内有识之士的共识。
从教25年的我始终践行语文课的宗旨,深刻地体验到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在。
我以为语文课中的“语文味”的内容在于语言文字,而表象则在于读写的训练。
读写训练是通过内现形象,感受意境,品评韵味等来感悟,体会语言的形式美、表达美,并通过朗读、比较、迁移、想象等训练途径把握语言表达形式特点及规律。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若干语言文字训练以及读写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以为在日常教学中应遵循践行,方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一、层递法,掌握规律层递,是指语言文字训练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企图揠苗助长,那么必将以失败告终。
语言训练应遵循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要注意从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积累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
首先,教师应把握好单元的训练重点,根据学段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的训练重点,在课文中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把它们作为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圣陶语)然后采用以下的训练步骤:l.感知语言现象,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
2.引导分析,掌握这类语言现象的规律。
3.对已掌握的语言现象的规律进行运用。
教学中,词句的训练、语段的训练、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应遵循以上规律。
如笔者执教人教版第八册《西门豹》,教师根据《西门豹》这篇文章的“对话描写”的特点,引导学生品读老大爷的四句语言对话和西门豹与巫婆的语言对话。
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对话描写的作用,即交代故事内容和委婉地表达意思。
把它们作为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进行对话描写训练。
我设计了读下面这则“请君入瓮”的成语故事,填写人物对话的训练。
周兴得意洋洋的对话回顾和来俊臣巧妙地请君入瓮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文理解与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渐进有效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语文课的语文味高考语言运用题是命题专家的“试验田”,年年翻新,年年有创意。
试题紧紧链接社会生活,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践行了“生活即语文”的理念。
因此本人拟制了部分题目,以供考生复习应考。
1.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
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
(1)在商场的广告里:(2)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3)在给下级的通知里:(4)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2.文章有各种标点,如逗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句号等,人生之路也有各种标点,请以任意三个标点为喻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60字左右)3.下面是张明同学分别为两家企业写的广告词以及对该广告词的分析说明,其中有几处错误,请帮他修改。
[甲] 某钟表公司广告词:贵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
(分析说明:本广告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产品的质量可靠。
)[乙]“天仙”牌电扇厂广告词:实不相瞒,“天仙”的名气是吹出来的。
(分析说明:本广告用拟人手法,突出产品使用方便。
)甲处:乙处:4.今年初,《读书周报》举办了一次“月新杯”读书格言征集活动,请你以“书”开头自拟一条格言参加应征。
要求:用比喻修辞构成排比句式,说出书的特点和作用。
5.校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
为保持塘水清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容易使人接受的话语。
(不要用“禁止”等类似词语,不超过20字。
)6.在为奥运健儿凯旋而举办的庆功晚会上,中国女子排球队集体演唱了歌曲《真心英雄》,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用简洁有力、饱含激情的话语引出歌名。
下面请听由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给我们带来的《真心英雄》。
7.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巴金、杨利伟、钟南山、陈忠和、成龙等成为2003年度最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在颁奖晚会上,写给巴金的颁奖辞是: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学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2004年有许多人物令国人感动,请你选择一位,为他预写一份颁奖辞。
(不少于100字)8.下面的词句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他们整合为上下两联,每联的开头已给出,将序号填写在每联后的横线上。
(1)辛辛苦苦(2)数半生三十多年事(3)浩浩荡荡(4)放怀一笑(5)是亦足矣(6)著二百五十余卷书(7)吾其归乎(8)流播四方答:上联生无补于时死无关乎数,下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9.近年来,各地频发交通、煤矿、火灾、食物中毒等特大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这些“天”灾人祸,我们必须引起足够警觉,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现请你拟出有关火灾,交通的警示语各两条,提醒人们重视人身安全。
火灾警示语:(1)(2)交通警示语:(1)(2)10.短信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之一,品读下面短信,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句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使前后连贯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短信内容。
一把伞,把人生的风雨撑起;一阵风,,一脸微笑,盛开在人心的荒漠里;一声问候,。
一个短信但愿能给你带来好运。
11.短信以其快捷、方便的特点,已成为人们青睐的沟通渠道。
某年中秋节和国庆节同日,请为你的亲朋好友拟写一条祝福的短信,要求采用对联的方式,嵌入中秋和国庆两方面内容。
12.仿照下面一首以“蛇”为题的寓言诗,以“鼠”“蜗牛”或其它某种动物名称为题,另写一首寓言诗,行数基本与例诗相同即可。
蛇再笔直的路/也会留下曲折的足迹/让你总结教训/你却总是抱怨/行程不按自己的思路设计。
13.9月8日是“国际扫盲日”,请拟一条以此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10-20个字)14.某实习记者去采访精神病医院的一位女患者,在她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中有两个问题:①您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②得病前您感觉怎么样?在采访路上,她总感觉这两个问题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问,请你帮她改一改。
答:①答②15.今年5月8日是母亲节,因为高三学习紧张,你不能帮妈妈做家务,也没空买一朵康乃馨,只能送一张贺卡,略表心意。
请把贺卡内容写在下面。
要求:①要用三个比喻句,构成一组排比。
②感情真挚,语言得体,注意格式。
16.仿照例句,从生活中任选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事物——彩虹正面:为了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的人生。
反面: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托物寓意式的仿写,从正反两面立意,有拓展。
)17.先剔除两个与段意无关的句子,再将剩下的四个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①若要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你就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一尽吧。
②事实上,莎士比亚就像所有真正伟大的诗人一样,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
③这种对称普遍存在:生与死、善与恶、公正与偏斜、天使与魔鬼、苍穹与大地、规矩与变形、伟大与涉小……④莎士比亚的对称普遍存在于他的作品,无处不有,俯拾皆是。
⑤天才与红宝石一样,都有着双重反光,双重折射。
⑥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些在自然中最为基本的正反,画家伦伯朗才构成了他的明暗,雕塑家比拉内斯才创造了他的曲线。
答:剔除的句子是;剩余的句子组成的语段顺序是。
18.请按要求排列下面四句话顺序。
A.又有波澜B.与西湖的静绿不同C.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D.玄武湖的水是白的①强调玄武湖自身的特点:②突出玄武湖与西湖的差别:19.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20.请为下面的这则新闻拟出正、副标题。
要求:正标题不超过10个字,副标题不超过15个字。
4月3日,日本政府文部省正式宣布,由日本右翼学者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持编写的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
该教科书将于2002年投入使用。
成立于1997年的编撰会以现行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带有“民族自虚”性质为借口,编写了否认侵略战争、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教科书,并于2000年4月送交文部省审定。
在日本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文部省要求编撰会对书稿中137处明显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记述进行修改。
可是,编撰会只做了一些文字修改,没有改变书稿中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实质内容。
21.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与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
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
请分别回答:①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②鲁迅侧重的是:③歌德侧重的是:④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22..从下列10个词语中选取8个,两两组成4个并列型短语,来夸赞一个人,每个词只能用一次,可添加必要的虚词不达意。
温柔成熟真诚忍让刚强粗暴怯懦拘泥世故软弱他这个人,,,。
参考答案:1.(1)届时热忱欢迎垂询。
(2)届时恭请贵单位派员光临。
(3)届时务必参加,不得缺席。
(4)到时不能不来呀!2.(答案略)此题具有开放性。
符合题意、比喻恰当、内容充实、富有哲理即可。
3.(甲处:)“贵”改为“本”。
(乙处:)“拟人”改为“双关”,“使用方便”改为“质量好销量大”。
4示例:书是一般甘泉,滋润人的心灵;书是一面镜子,矫正人的品行;书是一位向导,引导人走向人生辉煌。
5(1)我和你一样需要洁净的面笼!(2)你追求的是绚丽多彩,我追求的是清澈见底。
(3)让我们共同为美丽的鱼儿创造一个洁净的空间。
6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让我忘了所有的痛,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中国女排的姑娘们给了我们许多感动。
(化用歌词)7.①任长霞(河南登封市公安局原局长)她是中原大地上又一个女英雄。
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
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如此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②孙必干(中国驻伊拉克外交官)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
为了达成和平,他斡旋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他游刃在死亡边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004年,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是让他骄傲的祖国。
②袁隆平(杂交水稻专家)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8.上联:(1)(6)(8)(5)下联:(3)(2)(4)(7)9..(火灾警示语:)(1)生命来自警惕,火患源于麻痹。
(2)火魔无情,警钟长鸣。
(交通警示语:)(1)高高兴兴出车,安安全全归家。
(2)母念妻等娇儿盼,愿君平安把家还。
10..把生命的寒潮吹去滋润在生活的干涸里11..中秋节花好月圆,你家圆,我家圆,家家团圆;国庆节万民同庆,江南庆,江北庆,举国同庆。
12.(1)《鼠》:谁说/掉进米缸是个美梦/当坐吃山空/却再也出不来的时候/我的肠子都悔青了(2)《蜗牛》:走得慢些没什么关系/别让敌人掳去/稍有风雨/便可躲进安乐窝里13.示例:①能识字,真好。
②扫盲使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
③文明美化城市,科技建设社区。
④传播文化火炬,点亮心灵之灯。
⑤让文化滋润心灵,让知识普及大地。
⑥要想生活更美好,学习文化少不了。
⑦知识沟通你我他,大家都来学习它。
⑧学知识,扫文盲,看世界,创未来!⑨知识口中传,智慧脑中留,让世界充满知识。
⑩花木需要雨露的浇灌,人类需要知识的滋润。
14.答案示例:①您在医院住了多久了?(或:您是什么时候感觉不好的?)②住院前您感觉怎么不好?(或:刚开始您感觉怎么样?)15..略(注意:内容正确,符合修辞要求;语言畅达,感情真挚;格式无误,要包含称谓、署名和时间。
)16. 竹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反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17. ②⑤④③⑥①(语段的中心是谈“对称”问题,排序应注意逻辑联系和关键词语。
)18. ①DACB ②BDAC19.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