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如何才能上出“语文味”
一、把握学科性质
“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比如说,有位老师在讲《桂林山水》一课,在学习描写漓江水一段时,组织安排了一系列训练。老师说:“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就可组成句子?同学们回答:生①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绿;生②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生③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接着,老师又说: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学生回答: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老师又说:词语一重叠,程度加深了,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学生回答: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教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
漓江之美。这就是语文。北京市特级教师吉春亚这样说: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味”决不是借着“大语文”的旗号,改头换面的大杂烩,诸如内容开放无“度”的知识拼盘常识课,人文提升过“限”的不伦不类的教育课,教学目标贪“全”的各科杂烩综合课等,而是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各科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的词语,典型的成品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同时,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其中“言语形式”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决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是具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定准三维目标
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该如何体现其它三维目标呢?
1、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读《桂林山水》,你会心驰神往,情不自禁地感叹“江山如此多娇!”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你会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而伤感,为当时社会的黑暗而愤怒……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本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
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把我们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走进读者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
而我们目前又不能不看到,我们的语文教育大都远离了情感。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在许多教师眼里,文学教材也不过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文本),不过是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而已,教师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灌给学生,想到的是各种考试可能从哪一方面,哪一段出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拿分或不丢分。因此有些老师甚至模仿考试出题的方法,将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标准化试题。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难怪有的学生说:我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哭了,而老师在讲它时,我却睡着了。
确实,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缺乏的是语文味。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很显然,我们现行的语文教育因缺乏情感而很
难成为一门完整学科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同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的语文老师能够出色地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就抓住七八小节这个情感点,先范读,然后引导学生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朗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受到情感的熏陶,价值的引领。
不仅如此,语文课的人情味还体现在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让学生真正在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思飞扬中真正展现自我,释放本真。师生双方都能在上课的快乐中发掘新的潜能,舒展个性生命的灵性,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绽放绚丽的个性之花。
(2)、让精彩的教学过程呈现于课堂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可谓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思维发展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体验类目标。这三维目标是一个内在统一的和谐整体,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时得到落实。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探究文本本身所要体现的言外之音,言外之义,然后深入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的“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过程由各个环节组成,随着教学进程,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遇有错误要及时矫正,遇有遗漏要随时填补,发现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要随机应变,充分开掘利用。一位老师在执教《清平乐村居》时,对于“相媚好”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到位。说明两位老人情浓浓、意切切、甜蜜蜜、乐融融。此情此景,两位老人聊些什么呢?这又是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老师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像两位老人一样聊起天来。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情暖意浓。一会儿,教师又让同学们向全班汇报交流。一个学生说:“他们说,三个儿子白天劳动,晚上还要温习功课,大儿子还要准备明年考北大哩!”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若有所思:“好象作者心情不大好……”为什么作者心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