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摘要】我们沉痛地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语文课,原因何在?我以为与其说学生不喜欢语文,还不如说不喜欢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教师简单的知识结构,不喜欢语文课堂的“乏味”。本文从有效组合阅读方式营造“读之味”,在分段品词析句中营造“品之味”,在“圈圈点点,摘摘抄抄”中营造“写之味”,营造氛围,共享其乐融融的“美之味”等四个方面谈了营造语文阅读课课堂的语文味的方法,以此仅作为教学反思篇。自励旨在让我们的学生学出语文课独特的情感,学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学出语感,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阅读课;语文味

王菘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书卷味。从不少名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观点中,我捕捉到了一条信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虽然各说不一,但他们的理念是完全相通的,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语文味充满语文课堂,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让语文味充满阅读课课堂?

一、有效组合阅读方式营造“读之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书读得有滋有味,心无旁鹜,沉于文中,或诵或吟,

口随心动,气随意发。心醉文中,文在口中,文境、心境、读书声浑然一体。越读越有味,“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感情朗读”吧!可惜的是,平常是很少见到有这样的读书情景。见到更多的是指导“重轻缓急、抑扬顿挫”。见到的是貌似有情却无情的“装腔样”,给人的是越读越烦。我想,把学生引入那“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该是我们教语文的课堂着力点之一。

譬如诵读,仍是最有效的言语活动方式,它不是简单记背,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即读出问题、读到自己、触及情感。正如王荣生所说:“以得滋味为要义的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既是理解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读者表现于传达理解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

案例——《桃花源记》:做足“读”文章。读准字音,感受美好文字;读得流利,感知美好节奏;读懂文意,感悟深刻含义;读赏美景,鉴赏优美语言;读出感情,领悟美好感情;读出自己,生成恰当体验;背诵积累,感受美好文化。由浅入深,在动态中点拨引导,吸品语言,生成学生个性化的言语意味。

又如《五柳先生传》的阅读教学以这样的方式设计教学步骤:

1.一字一顿的读;

2.谁读的慢,越慢越好体现在哪儿?

3.你能不能读出一点古文的韵味呢?

4.你能不能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呢?

5.在读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这一阅读的教学流程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熟悉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

二、在分段品词析句中营造“品之味”

品味语言也就是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品味那遣词、造句、修辞、布局……语文文本中所写的那景、那事、那人、那情,我们好多人也似曾有过,可表达出来却很苍白。经过作家的笔头表达出来却是那样的动人,给人以美感。其区别就在于语言的表现力不同吧。不求其全,择其一端反复品味,一课一得,“滋身健脾”。

如分析《老王》这篇课文中的语言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前任”、“强笑”等词好像过于雕凿,但作者为何这样写?经过学生讨论后分析:“前任”专指地位高的人,比如领导换届了,后任对前任而言;而老王是车夫,地位低下,小人物,所以把写大人物的词用于写小人物,则为大词小用——幽默、风趣、诙谐。“笑”仅是高兴、喜悦的,加上“强”字则含有假装的、勉强的。因老王送来油、蛋而高兴,所以笑;但此时老王是在临终前,已变成僵尸般的人了,内心感到悲伤。“强笑”包含着“对老王的不幸而悲伤”和“对老王送油、蛋的感激”双重含义。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呢?日常的语文课上,能见到一些有点功底的老师把语言品得有滋有味,可惜那是老师的品味,我们要的是学生也能有一番品味。我想:首先,语文教师心中都要有这个目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品味语言,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嫌其浅,由浅入深,不嫌其简,由简入繁,促其形成“品味语言”的读书习惯。读得八年十年,能不达到一定的“品位”?再者,教师的功底要厚实,对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力,课堂上巧评以导,随机而导,因势利导,共赏共品,满口生香,室内一片芬芳,置身其间,谁能无动于衷?核心,师之魅力也。

三、在“圈圈点点,摘摘抄抄”中营造“写之味”

我们在阅读课上,要经常训练学生的这种独特的感悟,把圈点批注的感悟说出来,轻松地说出来,把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摘抄整理,并写下自己独特的理解,而让学生去写,且是快乐地写,这似乎很难。但读书时不评点,不批注,不摘抄,只能是泛泛地读书,是很难有深刻的独特的领悟,要让学生写出个性,写出风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快乐轻松的课堂气氛,巧妙地把写作教学寓于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提出困惑,尝试解决,感受体验,反思总结。在学生情之所至,急于表达之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体验写下来。设计时,运用柔性预设,构建有效的动态生成的支架,凸显写之味。

案例——《斑羚飞渡》的整体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课文讲了一个故事。

2.从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群的斑羚。

3.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我受到的启发。

除了让学生写一写,也可让学生抄一抄,同样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如让学生学习纪伯伦《组歌》节选中的《浪之歌》、《雨之歌》时让学生抄一抄文中富有文采、富有哲理的句子;让学生有选择地抄、有智慧地抄、有诗意地抄;让学生抄出积累、抄出语感、抄出理解、抄出创造。在抄写中,让学生的头绪得到了简化;在抄写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表层的锋芒和内在的深情;在抄写中,语言的美丽被凸现出来了;让学生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抄”的要求:①朗读全文,抄出你认为美的句子、引起你共鸣的句子、令你不解的句子。②就自己抄的句子和同桌小组分享,并在班上交流。实践证明,这堂课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这一“抄”,抄出了疑问,抄出了共鸣,抄出了碰撞,抄出了积累。这种教法不仅让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儿,而且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

四、营造氛围,共享其乐融融的“美之味”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优秀的文本具有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等特征。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其乐融融的情感氛围,才能让学生深刻地去感受文本的各种美并反过来让学生得到熏陶。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