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三_高中生物教案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相关推荐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
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教学过程说明:(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病毒》教学设计_张照新
《病毒》教案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初中生物3.课题:病毒5.课前准备:学生通过查询百度网站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有关病毒的知识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结构。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介绍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学讨论→达成共识,在互动中共同学习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气氛、引入新课:【百度搜索】/view/2584.htm 提出疑问,小时候都吃过“糖丸”,那吃“糖丸”有什么用?引导学生认识: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病毒”作铺垫。
)设疑: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二)、新课探究: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自己打过的疫苗“。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对病毒的认识。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预防宣传【百度搜索】/i?ct=503316480&z=&tn=baiduim agedetail&word=%B0%AC%D7%CC%B2%A1%22%D4%A4%B7%C0%D0 %FB%B4%AB&in=19164&cl=2&lm=-1&st=&pn=8&rn=1&di=9221 0072580&ln=1936&fr=&fm=&fmq=1332387688015_R&ic=&s=& 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8 &-1&di92210072580&objURLhttp%3A%2F% %2F20100127%2F4200181_111103007747_2.jpg&fromURLhtt p%3A%2F%%2Fshow%2F4%2F79%2Fdfbe1ac9b8d1008a.html&W1024&H724&T8598&S334&TPjpg“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第三章第3节病毒
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教材分析:地球上已知生命的最简单形式是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本节教学要求学生能识别出病毒,以及了解病毒与其它生物(包括人类)的关系。
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以在病毒的利用和如何处理收集来的资料这部分教学中多费点功夫,让学生知道处理资料不是简单的剪贴,是有目的有主题的筛选资料的过程。
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的教学资源,组织好教材各个部分,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等问题。
本节教学是后续遗传物质的发现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基础。
二、课题: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病毒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能从病毒结构出发说明病毒的生活方式。
能从多侧面举例说明病毒与分类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关注病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历采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学习形式,关注人类与病毒作斗争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增殖方式。
难点: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是如何完成增殖等生命活动的。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八、板书: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病毒的大小2、病毒的结构衣壳粒、衣壳、核心和核衣壳3、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4、病毒的代谢特点——专一寄生生物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致病病毒2、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3、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4、病毒的利用生物杀虫剂医疗转基因技术中的载体和转导九、评价:1、下列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乙型肝炎病原体B、噬菌体C、艾滋病病原体D、炭疽病病原体2、乙肝病毒具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种类是()A、5种和5种B、5种和8种C、4种和4种D、8种和8种3、如何预防病毒感染?4、人和病毒斗争的历史5、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十、反思:教学时介绍病毒结构时,学生对各种名词感到好奇,从作业看,或者不认为病毒是生物,或者认为病毒也有细胞结构,尤其无法理解病毒是专性寄生的代谢特点,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能理解,但不能说明噬菌体必须进入细菌体内才能开始代谢,并且其代谢的方式为复制,不断地复制自身。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案浙科版必修39
第二节 DNA 的分子结构和特点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细胞生物和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那么DNA 究竟具有怎样的结构呢?如上图是坐落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 雕像和雅典奥运会中关于人类发现DNA 的过程,这就是科学家模拟的DNA 模型,下面就让我们重温科学家构建DNA 模型的研究历程,分析DNA 的结构特点。
一、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1.基本单位2.双螺旋结构模型(1)该模型的构建者:美国学者沃森和英国学者克里克。
(2)写出图中①②③④的结构名称。
①A,②G,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氢键。
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1)两条链反向平行:脱氧核糖与磷酸基团交替连接形成主链的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上的A总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一条链上的G总与另一条链上的C配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
(3)卡伽夫法则:在DNA分子中,A=T,G=C,有A+G=T+C,但A+T不一定等于G+C。
方法链接DNA结构的“五、四、三、二、一”记忆五种元素:C、H、O、N、P;四种碱基:A、G、C、T,相应地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二条长链: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一种螺旋: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如图是DNA片段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1]、[2]、[5]、[7]的名称分别是什么?答案[1]为碱基对、[2]为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片段、[5]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7]为氢键。
2.两条链之间的碱基是怎样结合的?配对有什么规律?答案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且有一定规律:A与T配对,G与C配对。
3.结构[2]中的相邻碱基C和A是如何连接的?答案连接方式为:C—脱氧核糖—磷酸基团—脱氧核糖—A。
4.该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几个?答案2个。
5.现有M、N两个均含有200个碱基的双链DNA分子,其中M分子中共有260个氢键,N分子中含有20个腺嘌呤,那么M分子中有C—G碱基对多少个?这两个DNA分子中哪个结构更稳定?分析假设M分子只有A、T两种碱基,则200个碱基形成100个碱基对,含有200个氢键,而实际上有260个氢键,即G—C碱基对共60个。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3教案
(完整版)⾼中⽣物选修3教案第⼀章基因⼯程⼀.基本⼯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1.分布:原核⽣物2.作⽤:⼀种限制酶只能识别⼀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部位进⾏切割,使两个核苷酸间的磷酸⼆酯键断开。
3.作⽤结果:产⽣黏性末端或平末端(⼆)DNA连接酶1.分类(1)E.coliDNA连接酶来源:⼤肠杆菌功能:只能连接黏性末端(2)T4DNA连接酶来源:T4噬菌体功能: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2.作⽤:将DNA连接起来(三)基因进⼊受体细胞的载体1.条件(1)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基因插⼊(2)可⾃我复制或整合到染⾊体DNA中进⾏同步复制。
(3)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2.种类:λ噬菌体的衍⽣物、动植物病毒、质粒质粒:双链环状DNA分⼦,最常⽤,要⼈⼯改造⼆。
基本操作程序(⼀)⽬的基因的获取1.⽬的基因:编码蛋⽩质的基因或具有调控作⽤的因⼦2.获取⽅法(1)从基因⽂库中获取**基因组⽂库,部分基因⽂库(2)利⽤PCR技术扩增⽬的基因(3)化学⽅法直接⼈⼯合成:基因⼩,核苷酸序列已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步骤)1.⽬的(1)稳定存在,遗传给下⼀代(2)表达和发挥作⽤2.结构:启动⼦、⽬的基因、终⽌⼦、标记基因、复制原点**启动⼦: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终⽌⼦: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停⽌;**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的基因。
(三)将⽬的基因导⼊受体细胞1.转化:⽬的基因进⼊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表达2.将⽬的基因导⼊植物细胞(1)农杆菌转化法(2)基因枪法(3)花粉管通道法3.将⽬的基因导⼊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4.将⽬的基因导⼊微⽣物细胞:Ca+处理使细胞处于感受态**原核细胞特点: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四)⽬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平的检测(1)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插⼊了⽬的基因:DNA分⼦杂交技术(2)检测⽬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DNA分⼦杂交技术(3)检测⽬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成功会出现杂交带2.个体⽣物学⽔平的鉴定:接种实验三.基因⼯程的应⽤1.动物、植物基因⼯程的成果(1)植物:提⾼抗逆性、改良品质、⽣产药物;(2)动物:品种改良、建⽴⽣物反应器、器官移植;2.基因⼯程药物:细胞因⼦、抗体、疫苗、激素;3.基因治疗(1)概念:(2)⽅法体外基因治疗体内基因治疗四.蛋⽩质⼯程的崛起1.理论推测,⼈⼯合成2.基因⼯程,蛋⽩合成(⾃然界没有的蛋⽩质)第⼆章细胞⼯程⼀.细胞⼯程1.原理和⽅法:细胞⽣物学和分⼦⽣物学2.操作⽔平:细胞⽔平或细胞器⽔平3.⽬的:按照⼈们的意愿改变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4.分类:植物细胞⼯程和动物细胞⼯程⼆.植物细胞⼯程的基本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条件(1)材料:离体(2)培养基:营养激素(3)外界条件:⽆菌等3.过程:离体组织器官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胚状体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1.概念:不同种杂种细胞植物体2.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3.过程(1)制备原⽣质体⽅法①酶解法②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③结果:获得原⽣质体(2)诱导原⽣质体融合①⽅法:a物理法离⼼、振动、电激b化学法:聚⼄⼆醇(PEG)②标志:杂种细胞再⽣出细胞壁③结果:形成杂种细胞(3)杂种细胞的筛选:AA BB AB AB(4)植物组织培养:杂种细胞杂种植株4.意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殖⽅式:⽆性⽣殖变异类型:染⾊体数⽬变异(三)实际应⽤1.植物繁殖的新途径(1)微型繁殖:植物组织培养(2)作物脱毒:茎尖组织培养(3)⼈⼯种⼦:胚状体、芽+ ⼈⼯薄膜**可加⼊固氮菌、抗⽣素、除草剂等有利于⽣长和提⾼产量2.作物新品种的培育(1)单倍体育种(2)突变体的利⽤3.细胞产物的⼯产化⽣产(1)细胞产物种类蛋⽩质、糖类、药物、⾹料、⽣物碱(2)⼀般为愈伤组织时期第⼆课时三.动物细胞⼯程(⼀)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细胞株取材处理单个细胞培养细胞悬浮10代细胞原代培养1.取材:胚胎细胞或幼龄动物的组织器官2.处理:剪碎、胰蛋⽩酶或胶原蛋⽩酶3.培养:(1)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合成培养基(2)条件①⽆菌⽆毒环境(灭菌抗⽣素更换)②营养:、、维⽣素、动物的⾎清、⾎浆③温度PH:36.5+/-0.5 7.2~7.4④⽓体环境:O2代谢所必需;CO2维持培养液PH4.原代培养:细胞贴壁、接触抑制、冷冻保存(1~10代)5.传代培养:①酶处理、分装;②细胞株:10~50代,正常③细胞系:50代以后,有癌变特点6.应⽤:⽪肤移植、⽣产蛋⽩质制品、有毒物质的检测、研究四.动物细胞核移植和克隆动物1.概念:核移植重组胚胎个体2.原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3.分类:胚胎细胞核移植和体细胞核移植4.过程:见课本5.应⽤与存在的问题(1)畜牧业、保护濒危物种、医药卫⽣、治疗疾病、器官移植(2)问题:成功率低健康问题⾷品安全问题五.动物细胞融合1.概念:2.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3.⽅法(1)物理法(2)化学法(3)⽣物法:灭活的病毒4.意义:5.⽤途:制备单克隆抗体六.单克隆抗体1.概念:化学性质单⼀,特异性强的抗体2.制备过程(1)免疫动物:注⼊特定抗原(2)细胞融合:灭活病毒(3)筛选杂交瘤细胞①⽤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②抗体—抗原杂交检测出能产⽣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4)⽣产并提纯单克隆抗体①体内:动物腹腔②体外:液体培养基3.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能⼤量制备应⽤:(1)诊断(2)治疗:⽣物导弹第三章胚胎⼯程⼀.精⼦的发⽣1.场所:睾丸2.时间:初情期⽣殖机能衰退有丝分裂精原细胞3.过程:精原细胞MI MII 精细胞变形精⼦4.变形:细胞核头部⾼尔基体頂体中⼼体尾部线粒体线粒体鞘其他物质原⽣质滴(脱落)**精⼦的⼤⼩与动物体型的⼤⼩⽆关⼆.卵⼦的发⽣1.场所:卵巢输卵管2.时间:胎⼉期初情期3.过程:(1)胎⼉期卵原细胞有丝分裂卵原细胞复制卵泡形成:初级卵母细胞+ 卵泡细胞(卵巢)卵巢MI(2)初情期排卵次级卵母细胞+ 第⼀极体(输卵管)受精输卵管MII合⼦+ 第⼆极体**卵⼦发⽣过程中MI MII不连续**初级卵母细胞周围形成透明带**卵⼦受精的标志:卵细胞膜与透明带间可观察到两个极体**精卵发⽣的重要区别:胎⼉期卵泡的形成和储备三.受精1.场所:输卵管2.过程:(1)精⼦获能:场所为雌性⽣殖道内(2)卵⼦准备:发育⾄MII中期(3)受精阶段:①精⼦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a頂体反应:释放頂体酶b透明带反应:防⽌多精⼊卵受精(第⼀道屏障)②进⼊卵细胞膜a时间:精⼦⼊卵后b作⽤:防⽌多精⼊卵受精(第⼆道屏障)③原核形成和融合a精⼦头尾分离形成雄原核b受精后MII,排极体,形成雌原核c雄原核与雌原核融合四.胚胎发育(⼀)卵裂 1.受精卵:个体发育的起点2.桑椹胚:之前细胞具有全能性3.囊胚:开始分化内细胞团(个⼤) 滋养层(个⼩)具有囊胚腔***卵裂特点:有丝分裂细胞增多总体积不变或缩⼩***孵化:透明带破裂(⼆)原肠胚(1)内细胞团:外胚层内胚层原肠腔组织器官(2)滋养层:胎盘和胎膜第⼆课时胚胎⼯程⼀.体外受精五.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1.⼩型动物(1)处理:促性腺激素超数排卵(2)场所:输卵管中冲取卵⼦2.⼤型动物(1)场所:卵巢(2)培养:⼈⼯培养⾄MII中期(⼆)精⼦的采集和获能1.收集精⼦的⽅法(1)假阴道法(2)⼿握法(3)电刺激法2.精⼦获能的⽅法(1)培养法:获能液(2)化学诱导法:肝素或钙离⼦载体A23187溶液+ 化学药物(三)受精:获能溶液或专⽤的受精溶液⼆.胚胎的早期培养1.发育培养液(1)成分:有⽆两素两酸⾎清(2)继续发育检查发育能⼒2.结果:早期胚胎三.胚胎移植的⽣理基础1.发情处理后,供体、受体⽣殖器官的⽣理变化相同2.早期胚胎处于游离状态,可收集3.受体对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免疫排斥反应4.孕育过程中胚胎的遗传特性不受影响四.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1.对供体、受体的选择和处理(1)选择①供体:遗传性能和⽣产性能优秀②受体:体质和繁殖能⼒正常(2)处理①性激素:同期发情处理②促性腺激素:超数排卵2. 配种或⼈⼯受精3.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①收集:⼦宫中冲卵②检查:桑椹胚或囊胚③保存:-196℃液氮4.胚胎移植(1)⼿术法(2)⾮⼿术法5.妊娠检查、分娩****优势: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能⼒五.胚胎分割1.概念:机械2n移植2.⽣殖⽅式:⽆性⽣殖3.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4.分割时期: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囊胚分割时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性别鉴定和胚胎分割取材部位不同5.意义:提⾼胚胎利⽤率六.胚胎⼲细胞1.来源:早期胚胎细胞和原始性腺2.特性(1)形态:细胞体积⼩、核⼤、核仁明显(2)功能:细胞具有全能性****体外培养只增殖⽽不分化3.应⽤:体外诱导分化治疗疾病⽤于研究。
七年级生物教案 病毒-------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病毒-------9篇病毒------- 1第四节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症状、特征、传染途径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节的教学设计
几种常 见病毒 的传播途径 ; 了解病毒 与人类 的关系 。 2 2 过程 与方 法 自学 、 . 阅读教 材并完 成 学案 , 以及 共 同归 纳 , 提高 自学与 归纳 能力 ; 通过 资料 学 习、 分析 讨论 , 提高信息 获取与分析能力 。 2 3 情 感态度与 价值观 增 强 自我保护 的意识 和能 .
蛋 白质外壳所 需的 场所分 析 , 只能 是 寄主 细胞—— 细 菌 的核糖 体 , 因为病毒不具有核糖 体结构 。由此 , 学生
力, 养成科学 的生 活习惯 , 提高保护人类健 康 的社 会责
任意识 ; 习辨证地看 待病毒 与人类 的关 系。 学
3 教学过程
3 1 情景导入 , 发 学习兴趣 . 激 P T出 示 “ 儿 麻 痹 P 小
类几 方面 , 行归 纳 , 同班 同学共 享 自己的学 习心 进 与
得。
之上 , 可联系前期学习 的真核细胞 、 原核 细胞 的结构 进 入本 节非细胞结构 的学 习 , 围绕“ 生物体结构与功 能相 适应 ” 展开教学 , 病毒 的形态 和结构 ” “ 使“ 与 病毒与 人
类 的关 系 ” 两部分成为有 机的整体 。通过教学 , 帮助 学 生认识 病毒的结构特征 与病毒性疾病 的治疗 方法 的关 系, 认识合理选 择 自我保健方 法的原理 , 形成 科学健康
通 过师生共 同探讨 , 拓展思维 的深度 , 进一步加 深对真
症” 图片 , 分析病症 、 因 , 病 让学生认识到病毒虽然 肉眼 无法 观察 , 但是像其他 生物一样 , 生活在我 们 周 围 , 有
生 物学 教 学 21年( 7 第7 0 2 第3 卷) 期
・
2 ・ 7
“ 细 胞 形 态 的生 物— — 病 毒 " 节 的教 学 设 计 非 一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教学内容:病毒的基本特征、结构、传播途径、危害以及预防方法等。
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人体的危害。
3. 理解病毒的预防方法及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病毒的结构和传播途径。
2. 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3. 病毒的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1. 病毒的结构和特征。
2. 病毒与细菌的区别。
3. 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室设备,用于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特征。
3. 病毒预防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1. 使用课件介绍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展示病毒的电子显微镜图像,让学生观察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节: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1. 介绍病毒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2. 分析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感染的严重性。
第三节:理解病毒的预防方法及重要性1. 讨论病毒感染的预防方法,如勤洗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 强调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积极保护自己免受病毒侵害。
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病毒的基本特征、结构、传播途径以及危害,并掌握了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
教学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病毒的特征和传播途径,并提出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扩展阅读:1. 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2. 探索病毒疫苗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知识为主线,通过形象生动的实例和案例,激发学生对病毒的兴趣,增进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时刻保持警惕,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高中生物病毒传染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病毒传染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
2. 掌握病毒感染机体的过程。
3.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避免病毒传染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病毒的生命周期。
3. 病毒的传播途径。
4. 病毒感染机体的过程。
5. 避免病毒传染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
- 讲解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DNA或RNA、蛋白质外壳等。
- 讲解病毒的生命周期,包括侵入、复制、装配、释放等过程。
- 讲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如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
- 讲解病毒感染机体的过程,包括病毒侵入细胞、复制、扩散等过程。
3. 操作:
- 让学生观察病毒在显微镜下的形态。
- 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分析并讨论如何避免病毒传染。
4. 总结:
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5. 作业:
要求学生查找一种病毒,了解它的传播途径、感染机体的过程,以及如何避免传染。
四、教学资源:
1. 图片、视频等展示资料。
2. 显微镜。
3. 相关教材。
五、教学评估:
1. 在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
2. 班级讨论或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完成情况。
六、拓展延伸: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病毒的分类、抗病毒药物等内容,深入研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初中生物教案病毒
初中生物教案病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结构;
2.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人类的危害;
3. 掌握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结构;
难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人类的危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结构
- 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展示病毒的形态和结构,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微小和简单的结构;- 讲解病毒的生物特征,包括核酸、蛋白质等组成成分。
2. 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人类的危害
- 分析病毒传播的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等;
- 讲解不同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和可能引发的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3.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 探讨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人群等;
- 强调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四、教学辅助手段:
图片、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
1. 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病毒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听取学生对预防病毒感染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延伸:
可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实地参观相关医疗机构,加深学生对病毒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病毒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能够保持卫生习惯,避免病毒感染,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健康。
《第三章DNA结构和表达》教学设计
《第三章DNA结构和表达》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dna分子结构和表达》是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第三章内容。
dna结构本身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的,而这一水平对于学生是抽象模糊的;dna表达过程又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可以让学生领悟遗传信息是如何作用到遗传性状上,让学生对dna分子从抽象的理解水平上升到实际意义的理解水平。
2、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所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近几年高考中所占分值也较大。
3、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所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之后的细胞增值、可遗传变异的学习都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并且在近几年高考中所占分值也较大。
(二)教学对象分析1、高—学生对待生物有极高的学习热情,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可以全盘接受,但是在认知策略等方面缺少相关技能,需要及时指导。
2、通过日常的新闻报道等多方渠道,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关于dna的信息,并可以利用学校每周定期的网络开放日等方式做一些相关的信息收集。
3、高一学生以往对知识的认知模式以直接接受为主,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的能力缺乏,对发生在细胞内部的动态过程等问题比较难以理解。
(三)教学环境分析我校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教师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一定的素质教育氛围,学校现代化教育手段基本具备,教学条件有多个多媒体教室,每班都有全套的多媒体设备,学校有着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我校学生来自本市的各个区,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但学生对生物学科都有很大的兴趣,在历届生物竞赛中成绩较好。
教师也基本具备利用动画、视频及图片等方式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室等方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dna分子结构特点。
2.理解:dna表达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图、声、形、像”的功能,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顺利走人本节课的学习。
2.借助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将学习新知与趣味教学相结合制作了一个nash:k动小游戏,让学生真正理解dna分子结柯中碱基互补配对内容。
病毒特点高中化学教案
病毒特点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掌握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机制
3. 了解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
1. 病毒的结构和分类
2. 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机制
3. 病毒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 病毒的微观结构和特点
2. 病毒的复制和感染机制
3. 如何有效防治病毒感染
教学内容:
1. 病毒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 病毒是一种依赖于寄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的微生物
- 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蛋白质壳和遗传物质(DNA或RNA)2. 病毒的生命周期和感染机制
- 病毒的生命周期分为吸附、侵入、复制、组装和释放五个阶段
- 病毒会通过侵入寄主细胞的方式感染并复制自身
3. 病毒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 病毒能够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流感、艾滋病等
-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包括保持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病毒图片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外观特点
2. 讲解:介绍病毒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病毒的微观特性
3. 实验:通过观察病毒模型或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样本让学生亲身感受病毒的微小和多样性
4. 讨论: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病毒的感染机制和对人类的危害,并提出防治建议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病毒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重要影响
教学反馈: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病毒感染的案例并撰写一份报告。
通过学生的报告和展示,检查学生对病毒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及时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高中生物病毒变异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病毒变异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
2.了解病毒的变异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能够分析病毒变异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二、教学内容:1.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 病毒的基本结构- 病毒的生命周期:吸附、渗透、合成、装配、释放2.病毒的变异机制- 突变- 重排- 重新组合3.病毒变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抗药性- 传染性增强- 病毒逃逸4.病毒变异的防范措施- 加强病毒监测和检测- 推广疫苗接种- 加强卫生防护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引入疫情新闻或病毒变异案例,引起学生对病毒变异的关注。
2.讲解:依次讲解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变异机制和影响,让学生对病毒变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病毒变异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对应的防范措施。
4.展示: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或实验展示病毒变异的过程,加深他们的理解。
5.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对病毒变异的影响和防范措施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四、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教材相关章节。
2.视频:关于病毒变异的科普视频。
3.实验器材:用于展示病毒变异过程的实验器材。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路。
2.练习题:通过练习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检验学生对病毒变异的理解。
六、教学反馈:1.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困惑。
2.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病毒变异教案的全套范本,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病毒
第四节病毒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1.病毒的主要特征。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颜色经人工处理,放大70 000倍),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较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的差异,推测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
新知探究一、病毒的发现【教师活动】展示讲解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所做的实验:讲解:实验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是由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引起的,科学家把这种微生物称为病毒。
后来,其他科学家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时,证明了口蹄疫也是由病毒引起的。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病毒这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电子显微镜。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并补充: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
二、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教师活动】展示流行性感冒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起流行性感冒的元凶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流感病毒。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讲解什么是流行性感冒,并提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吗?引导并激发学生对病毒的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活动】展示三种病毒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根据病毒感染细胞的不同,可以把病毒分为哪几类?【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回答:动物病毒:感染人和动物细胞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植物病毒:感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细菌病毒:感染细菌的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放大70 000倍)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病毒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核等结构吗?病毒的大小能够容纳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学生活动】分析并思考,尝试回答问题:病毒比细胞小的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
高中生物病毒整理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病毒整理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病毒
教学目标:
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3. 了解病毒对人类和生物体的影响;
4. 掌握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病毒的结构和特征;
2. 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
教学难点:
1. 病毒与细菌的区别;
2. 病毒的感染机制。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活动板书;
3. 病毒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病毒的定义和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病毒的基本特征(15分钟)
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特征;
2. 病毒的分类。
三、讲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20分钟)
1. 病毒传播的途径;
2. 病毒感染的方式;
3. 病毒对人类和生物体的危害。
四、展示病毒模型(10分钟)
教师展示病毒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特征。
五、活动与讨论(20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病毒与细菌的区别;
2. 学生讨论病毒感染的预防方法。
六、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以及预防措施。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常见的病毒,包括其结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和预防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病毒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病毒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防疫意识和科学素养。
同时通过展示病毒模型和分组讨论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三章 微生物第四节 病毒
病毒课时目标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辩证地看待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学习重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1.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活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水痘是一种流行传染病,患者多是一至十四岁的孩子,在学校和幼儿园易感染得病。
引起水痘的元凶是什么?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学生小组代表展示课前收集的病毒的发现过程的调查报告,结合课本内容,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教师最后系统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并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出示艾滋病病毒侵入细胞的电镜照片,提出问题:①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方面有什么不同?②根据病毒与细胞在形态大小上的差异,你能推测出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吗?若学生回答不出第二个问题,教师可给予提示:真核生物的细胞内具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等,病毒的大小能够容纳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出示不同种类的病毒的结构图片,总结出病毒的结构特点。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师讲述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出示图片展示病毒的繁殖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较直观地展示出病毒的繁殖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出示电子显微镜下的各种病毒的图片,并简单介绍,提出问题:病毒多种多样,如何给它们分类?简单介绍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
设计意图:了解病毒的分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出示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和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的实例。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节病毒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的种类1.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2.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3.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三、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四、病毒的繁殖:侵入到细胞内,依靠自己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高中生物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教学设计必修2
必修2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学设计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病毒的阴谋-全国一等奖
病毒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分析】《病毒》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细胞中的一个小知识点,病毒是已知最微小的生活在活细胞内的致病因子,人和动物约60%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是一种简单的生命形态。
病毒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密切。
【教学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收集并整理有关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内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教具】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后反思:1、导入新课的反思我通过提问下列问题引入新课:、我们班最多人患的是什么病、大家最担心的、最难对付的有些什么病3、一个小东西能对付比它大几万倍的庞然大物,大家会相信以小能制大吗用提问法导入新课一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整一节课学生的神经无比兴奋。
2、用图片说明病毒是伊万诺夫斯基和贝杰林克前后共同努力所发现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病毒的发现过程,教学简明直接学生印象深刻。
3、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图片,比较细菌和病毒的大小,认识病毒的形态:杆状、球状、蝌蚪状。
认识病毒的寄生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这节有大量图片,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明显。
课件展示三种病毒的结构模式图,让学生找出病毒结构的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结构特点。
还通过对比病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都能记住病毒的结构。
5、病毒的生活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
首先介绍了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再介绍病毒要是离开了它寄生的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病毒的生活特征。
6、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第二个重点知识,应该重点突破!我除了介绍病毒的有害方面:使动物、植物、细菌致病和有利方面:制作各种疫苗、杀虫、帮助基因转移、基因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三_高中生物教案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三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调查有关病毒的内容: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脑特长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以3-4人为宜),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调查。
可选择的课题:①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它是如何被发现的?②请两组分别患过腮腺炎和流感的同学查阅此类病是由于什么病毒引起的?你是怎样患上这种病的?有哪些症状?医生对你进行了什么治疗?大概经过多久你痊愈的?③现在危害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病——癌症是由癌症病毒引起的?请任选一至两例你熟悉的癌症病毒查阅,进行比较细的说明。
④目前被人们誉为最可怕的病毒——艾滋病毒,请查阅有关它的资料:如艾滋病毒的特点,最先发现情况,现在全世界及中国的感染人群数,发病症状,传播途径等,⑤现在非典型性肺炎正横行于中国大地,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发言,让学生更多了解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因,防护知识等。
⑥动物的口蹄疫是由病毒引发的一种严重威胁动物生命的疾病,同时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
请你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一个报告。
⑦人类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
请举例说明。
2.通过查询网络或者书籍、报刊完成你选定的主题。
记录清楚你的信息来源,尽量确保它们的可靠。
3.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电脑知识好的同学最好作成幻灯片或电脑网页在课堂上展示,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安排好的顺序作主要发言。
其他各组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学生当堂完成讨论提纲的填写:病毒1.病毒的形态结构:(l)大小:。
(2)形态:。
(3)结构特点:。
(4)营养方式:。
2、病毒的类型:。
3、病毒与其他生物:。
4、病毒与人类:(l)病毒与人类疾病:①病毒引发的人类疾病:(列出五种以上)。
②病毒的传播途径:。
③病毒疾病的预防:。
(2)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第一节藻类植物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水绵及其它藻类植物,了解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了解常见藻类植物;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2.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水绵和其它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比较它们与绿色开花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3.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水绵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材选择了水绵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
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
这是因为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误认为细胞核、叶绿体都存在液泡中,而细胞质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引言:这部分教学可在学生原有掌握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基础上,先演示一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标本,包括有绿色开花植物和非绿色植物(如海带、紫菜、小墙藓、铁线蕨、油松、蚕虫、白菜等)让学生观察后讨论:你认识哪几种植物?哪些是绿色开花植物。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指出,蚕豆、白菜以及我们身边常见的杨树、柳树、菊花等都是绿色开花植物。
其余的如海带等均为非绿色开花植物,它们构成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师接着指出,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的不同,人们将它们分成四个主要类群,即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由此引出本章课题。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回答,你知道以上所列举的植物各属哪一类群吗?(可能有的能说出来,有的说不出来)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指出:海带、紫菜是藻类植物;小墙藓属苔藓植物;铁线蕨属蕨类植物;油松、蚕豆、白菜属种子植物。
我们今天先研究藻类植物。
学生已经了解了海带、紫菜等属于藻类植物,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其它的藻类植物,并讨论:这些藻类植物都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学生会举出海白菜、石花菜、鹿角菜等。
比较多的学生会认为藻类植物都生活在海洋中,这时,可给学生演示一张生活在池塘中的藻类植物的投影片,使学生了解还有一些藻类植物是生活在池塘、河流、湖泊这样的淡水环境里,由此归纳出藻类植物分为淡水藻和海藻。
然后引出本课学习的重点:一种淡水藻——水绵(一)水绵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1.生活习性:可在课前组织几个同学参加采集水绵活动,留意观察水绵的生活环境。
课上先提出思考题:“水绵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然后演示水绵生活环境的录像或投影片。
并请参加过采集水绵活动的同学回答:水绵生活在池塘里,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它们常常成团存在,并放出很多的气泡。
2.形态结构:在组织学生观察水绵时,可提出以下思考题:(1)水绵的颜色及形态如何?(2)水绵有无根、茎、叶等器官?(3)水绵是由一个细胞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4)水绵的细胞结构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细胞结构相比较有何异同?可事先把采集来的水绵分装在培养皿中,请学生先观察水绵的颜色及形状并用手摸一下水绵,看看有什么感觉。
他们很容易观察到水绵身体的颜色是绿色的、形状是丝状的,用手摸水绵会感觉比较粘滑。
接下去要求学生制作水绵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绵的内部结构(观察时可以对照教科书上P94图1-61或投影片上的水绵结构图),并认真思考(2)、(3)、(4)道思考题。
为保证观察效果,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求学生用解剖针挑取水绵的量要尽量得少,只要装片质量好,观察方法正确,并能积极思维,就能了解到水绵结构是相当简单的,它没有根、茎、叶等器官。
每一个水绵的丝状体都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水绵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细胞相比较,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不同之处是水绵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比较大,呈带状,螺旋状排列在细胞内。
在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了这四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简要地小结一下:水绵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结构同绿色开花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是相同的,但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与我们前边了解的细胞内的叶绿体比较有较大差别。
对于叶绿体在细胞中的位置,特别是它与细胞核、液泡、细胞质的位置关系,很易产生误解。
这时,教师可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观察,并让他们调节一下显微镜,理解细胞是立体的,那么,叶绿体到底存在哪里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时,有的学生认为,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但还有些学生认为它存在于液泡中,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水绵细胞的立体模型,再给予适当的提示,使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能清楚地了解水绵细胞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有些同学还会错误地认为细胞核也是存在液泡中)。
这时,教师可演示水绵细胞结构的立体模型,边让学生观察,边讲解。
这样,学生的误解便可得到纠正。
3.营养方式:在学生了解了水绵细胞结构之后,对水绵的营养方式就不难理解。
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叶绿体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光合作用?”等问题,再联系水绵细胞也有叶绿体,自然它的营养方式与绿色开花植物相同。
它们都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这样,“自养”的概念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像绿色植物那样,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自养,它是各类绿色植物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巩固本课时,可联系上面学习过的水绵生活习性,请同学们思考,在阳光充足时,为什么水绵往往形成丝团漂浮在水面上?三、第二课时:(二)其他的藻类植物1.先复习水绵的形态结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联系一下生活实际,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属于藻类植物,由此引入本课题。
2.学生会提到海带、紫菜或其他藻类植物。
此时,教师出示海带、紫菜的标本(或投影片,如有海带、紫菜的生活环境录像更佳),供学生观察、分析、比较。
让学生对照课本有关内容及图解(图I-63、I-64),讨论以下各题:(1)海带、紫菜植物体分几部分?(2)它们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个体?(3)植物体有无根、茎、叶等器官?(4)海带、紫菜呈现什么颜色?体内还含有叶绿素吗?(5)它们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与水绵相同吗?在学生充分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可归纳总结,突出以下几点:(1)海带、紫菜是多细胞的植物体,结构也很简单,都没有根、茎、叶等器官。
海带植物体分三部分,下面是根状物、往上是带柄和叶状体;紫菜的植物体是薄而柔软的叶状体,基部是根状物。
根状物不具有根的结构,也不起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它只起着固着作用,所以不是根;叶状体无叶片的结构,所以也不是叶。
(2)海带、紫菜的叶绿体里,除含叶绿素外,还分别含有大量的藻黄素和大量的藻红素,所以分别呈褐色和紫红色。
由于它们都含叶绿素,所以与水绵一样,营养方式也是自养。
学生已经了解了多细胞的藻类植物,如水绵、海带、紫菜后,还要让学生了解藻类植物中的单细胞种类。
先给学生展示一滴池水中的藻类植物(可以用录像或投影片),使学生对衣藻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专门演示衣藻的投影片,提出讨论题:①衣藻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构成的植物体?②细胞内有无叶绿体?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衣藻是由单细胞构成的,细胞内有叶绿体,可以请学生具体指出衣藻内的杯状叶绿体。
(三)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这部分教学可采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让学生思考讨论:水绵、海带、紫菜、衣藻在生活环境、植物体结构、营养方式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这样就可归纳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2.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3.大都生活在水中。
(四)藻类植物对自然界和在经济上的意义本部分可组织学生自学和讨论进行教学。
1.展示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放出氧气的投影片,组织学生讨论: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学生可以答出: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展示藻类植物经济意义的投影片或者录像片。
提出藻类植物在经济上有什么意义的讨论题,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小结:藻类植物对自然界及对人类在经济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从藻类植物中提取出更多的对人类有用的成分。
复习巩固题:①绿色植物的植物体一定都是绿色吗?为什么?②藻类植物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为什么?③赤潮现象常引起鱼体大量死亡,为什么?阅读:P97一滴池水中的藻类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