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典型耕地土壤的主要特征及其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土壤质量评价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构建一个可行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帮助农民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土壤管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一、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土壤化学、物理和生物特性,以及环境因素。
以下是一个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1.土壤物理特性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持水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对于水分保持和根系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2.土壤化学特性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氮、磷、钾等)以及pH值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肥力状况和酸碱度,对于植物的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3.土壤微生物特性指标: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微生物活性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功能和稳定性,对于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环境特性指标:包括土壤水分状况、土壤侵蚀和土壤污染等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利用程度,对于土地保护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土壤类型合理选择指标,并确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权重。
二、土壤质量评价方法1.直接测量法: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测定,直接测量土壤特性和环境参数。
例如,利用试验田、样点调查和采样分析等方法,测量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等指标。
2.隐含测量法: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间接推断土壤质量。
例如,利用土壤养分循环模型、生态指数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等指标。
3.专家评估法:借助专家经验和专业知识,评估土壤质量。
例如,采用专家评分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农田管理措施和环境质量等因素,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估。
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
西藏土壤的形成与特点西藏地质历史比较年轻,因而土壤的形成也就比较年轻。
早在晚古生代之前,西藏地区曾是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特提斯海的一部分,长期沉沦于古地中海之下。
在二叠纪时期,特提斯海域自北向南退缩,西藏北部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山开始露出海面成为陆地。
到了中生代,经过燕山早期和晚期两次强烈的地壳运动,整个藏北地区成为陆地,藏南也大部脱海成陆。
到了始新世晚期的第一期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至第四纪第三期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西藏高原发生了巨烈的地质变化,地壳由海拔几百米上升到四五千米。
随着高原的抬升和地球上冷暖的变化,高原上发生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最早冰期的来临,喜马拉雅山少数高峰已伸入雪线以上,在喜马拉雅山北侧发育了小型冰川,雅鲁藏布江河谷谷底出现了冰水相的溧砾层。
第一间冰期的干热气候,形成了藏南山坡谷地普遍发育的绛红色土层和碎屑岩层。
第二次冰期的来临,西藏高原冰川普遍发育,中更新世后期,气候温暖,流水下蚀活跃,大河进一步深切石灰岩地区,形成了溶岩地貌。
晚更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的来临,在第四纪堆积物上发育了古土壤层。
全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不断加速抬升,气候变干变冷,寒冻风化和冰雪作用强烈,洪积物、坡积物、冰积物、湖积物和冰水沉积物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沉积类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沉积物在气候、生物、物理、化学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不断演变,在不同的地形部位,形成多种类型的土壤,并具有鲜明的高原特色。
一、土壤的形成(一)成土风化壳类型多样成土风化壳是岩石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经过物理、化学风化过程,在岩石表面形成的疏松物质,有的经过自然搬运,有的残留原处。
由于风化壳所处的地形部位、气候、水热条件、岩石的性质不同,风化壳的种类各异,西藏境内大体有以下几种:1.碎屑状风化壳它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微弱,由粗大的碎屑物质所组成,保留着母岩的基本特征。
这类风化壳多见于雪线附近、海拔5 000米以上的冰缘地带,发育的土壤都非常原始,如高山寒漠土,其细土和有机质都极少。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阿里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迸生态阿望建设囝卢大同摘要:阿里地处藏北高原,地势高亢。
植被稀少、空气稀薄、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生态条件恶劣,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和自动恢复的能力都很弱,因此,要建设生态阿里,必须加强生态g-bt保.P,采取有效措施。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阿里的生态环境遭逼严重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土地风化、沙化、荒漠化现象比较严重。
基于阿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幽以及当前环境保护任务的紧迫性,就对阿里地区生态现状以及保护对策做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皆在为进一步做好建设“生态阿里”和实现阿里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阿里;建设一、西藏阿里地区概况阿里地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西藏自治区的西部,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
该地区地势高亢,平均海拔约4663m,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地区。
阿里地区大部分属高原亚寒带和高原寒带气候,地区间的气候差异明显,南部和西南部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中部为高原亚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北部为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区。
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六大山系由低到高又形成若干个垂直气候带,尤以西南高山蛱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由低到高有:山地温带、山地亚寒带和山地寒带。
阿里地区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温度低,寒冷时间长,降水少,形成种植业和林业规模小、畜牧业比重大的农业结构特征。
现有农业用地2.16x 107hm2,其中宜耕地占O.03%,宜林地占0.04%,宜牧地点99.3%。
该地区受不利气候因素如大风、雪灾、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影响要比西藏其它地区大。
二、阿里地区生态环境以及利用概况(一)生态环境概况阿里地区地势高亢,气候极为寒冷干旱,生态系统突出表现为三种类型。
首先是荒漠生态系统,广泛见于牧区内的高山带,分布高度主要在4500-5300米之间,生长地气候寒冷、半湿润至半干旱,植被低矮,一般在l O 厘米以下,植被覆盖度多在20--40%之间。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是根据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因素而制定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的评价标准可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1.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组成的比例和粒径分布,包括砂、粉砂、粘土等三种组成部分的比例。
2. 土壤肥力: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如氮、磷、钾等),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等。
3. 土壤酸碱度:用pH值来评价土壤的酸碱性,通常土壤pH
值在6-8之间被认为是适宜的。
4. 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保水保肥能力等具有重要影响。
5. 养分含量:包括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养分含量越丰富,土壤肥力越高。
6. 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考虑土壤肥力、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度等因素,给出一个综合评价的指数,用于评价土壤质量的好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应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例如农田土壤的评价标准和林地土壤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差异。
同时,在具体的土壤质量评价中,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农业生产需求、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
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的几点建议
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的几点建议一、背景介绍西藏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地区,其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土壤贫瘠。
其中部分农区的土壤利用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良。
本文将提出几点建议。
二、加强水土保持措施西藏部分农区地势较陡峭,雨水容易形成径流和表层流失,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应加强水土保持措施。
具体建议如下:1.加强植被覆盖: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2.修建护坡墙:在陡峭的山坡上修建护坡墙,并在墙体上种植适宜的植物,可以有效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3.建设沟渠排水系统:合理规划沟渠排水系统,将雨水引导到合适的位置排放,避免造成农田积水或泥石流等灾害。
三、改善土壤肥力由于西藏部分农区的土地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为了改善土壤肥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施用有机肥料: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
2.合理施用化肥:根据作物需要和土壤情况,合理施用化肥,避免过度施用造成污染。
3.轮作休耕:采取轮作休耕制度,让土地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提高土壤肥力。
四、加强灌溉管理由于西藏部分农区降雨量较少,灌溉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灌溉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措施。
具体建议如下:1.合理选址:在选择灌溉点时应根据地形、水源、降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进行科学规划。
2.科学管理:对于已经建设好的灌溉设施要进行科学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漏水浪费。
3.节水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可以有效减少用水量,提高用水效率。
五、加强荒漠化治理西藏部分农区地形复杂,土地荒漠化严重。
为了改善土地环境,需要加强荒漠化治理。
具体建议如下:1.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沙漠扩张和土壤侵蚀。
2.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已有的草原资源要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避免过度放牧和破坏。
3.科学规划开发:在开发新的荒漠地区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造成环境破坏。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一、引言耕地质量评定是指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分保持能力、土壤质地等指标对耕地进行等级划分的过程。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管理者了解土壤的肥力和适宜作物的选择,从而优化农业生产。
本文将介绍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方法和步骤。
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指标1.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评定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评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等。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化学分析,可以确定土壤肥力等级。
2. 水分保持能力:水分保持能力是指土壤对水分的保持和供应能力。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了其水分保持能力。
质地较细的土壤通常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而质地较粗的土壤则较差。
通过测定土壤质地和颗粒组成,可以评定水分保持能力等级。
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的组成比例。
常见的土壤颗粒有砂粒、粉粒和粘粒。
土壤质地的不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颗粒分析,可以确定土壤质地等级。
三、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方法和步骤1. 采样:在耕地中选取代表性的样点,使用土壤钻取器或铲子采集土壤样品。
样品应该从不同深度采集,并混合均匀,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首先,对样品进行干燥处理,然后使用筛网将样品分为不同颗粒大小的组分。
接下来,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等指标。
3. 数据处理和评定:根据化学分析的结果,将土壤样品的指标数值与耕地质量等别标准进行比对。
根据不同指标的数值范围,将耕地划分为不同的质量等别,如优质耕地、良好耕地、一般耕地和较差耕地等。
4. 结果解读:根据评定结果,对耕地质量进行解读和分析。
对于优质耕地,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以保持其优良的耕地质量。
对于较差耕地,可以采取改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四、总结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是评价土壤肥力和适宜作物选择的重要工具。
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与改善技术研究
耕地土壤质量评价与改善技术研究一、引言耕地所处的土壤质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耕地土地的利用和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耕地土壤富集、耗损和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缺,为此需要对耕地土壤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和改善。
二、耕地土壤质量的评价1. 定义耕地土壤质量是指土壤对于农田生产功能要求而言,满足其生产功能所具有的适宜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2. 评价指标通过评价土壤性质、农田生产功能和环境质量等方面来评价耕地土壤质量。
其中,土壤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农田生产功能包括土壤肥力、水分保持能力、排水性、通气性和保墒能力等;环境质量则主要评价耕地土壤水质、地下水位和污染物含量等。
3. 评价方法在评价耕地土壤质量时,可以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南进行。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土壤剖面分析法、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法和土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价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耕地土壤质量进行准确、客观的评价,并为耕地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耕地土壤质量的改善技术研究1. 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
例如,将秸秆、农作物残株等作为有机肥进行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土地耗损。
2. 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利用氮、磷、钾等元素和腐植酸、微生物菌剂等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是提高耕地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
例如,在土地改良中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菌剂等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达到保肥保水的效果。
3.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目前,转基因技术在提高耕地土壤质量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转基因农作物可以更好地抵御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减少了在耕地土壤质量方面的负面影响。
同时,转基因技术还可以通过提高农作物产量来减轻农业对耕地的利用压力,从而减少了土壤耗损的情况。
西藏土壤类型
西藏土壤类型、面积与分布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拥有众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成土母质及成土过程,因而形成各种土壤类型。
它既有我国绝大部分山地森林土壤类型,也有我国乃至世界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的高山土壤类型。
科学地对土壤进行分类,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西藏土壤,科学地利用与改良土壤,更好的为农牧林业生产服务。
一、自然土壤自然土壤是没有人类活动的干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千百万年物理、化学, 生物,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步演变而来的各种类型土壤。
根据西藏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西藏土壤分为高山土纲、半淋溶土纲、淋溶土纲、铁铝土纲、半水成土纲、水成土纲、盐碱土纲、人为土纲、初育土纲等9个土纲。
各土纲又细分为28个土类,67个亚类,362个土属,2 236个土种。
在不同的土类中,以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亚高山草甸土面积为最大,依次为74 375.3万亩,28 095.38万亩,21 272.92万亩,14 198.03万亩。
4个土类的面积共计137 941.63万亩,占全区总土壤类型面积(不含水域居民点)79.87%。
土类面积最小的是灌淤土和水稻土,分别只有1.3万亩和2.2万亩。
西藏土壤的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的特点,又有垂直地带性的特点,而且两者紧密结合,形成高原土壤分布的特殊表现形式,现分别简述之。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西藏地域辽阔,横跨东经近20个经度,北纬10个纬度。
土壤的水平分布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势高度和距海远近的影响。
从藏东南的察隅河谷到西部的阿里高原,降水由多到少,温度由高到低,气候带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过渡,依次分布着砖红壤、黄壤、黄棕壤地带—褐土、棕壤地带—山地灌丛草原土地带—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地带—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地带—高山寒漠土地带。
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察隅、墨脱、陈塘、樟木等;也,基带土壤是黄壤、黄棕壤,建谱土类为棕壤、暗棕壤,高山上部出现亚高山草甸土。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 土壤改良措施 •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的关
系 •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 • 土壤改良措施的应用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土壤理化性质评价
01
02
03
土壤质地
通过测定土壤颗粒组成, 判断土壤的砂粒、粉粒和 粘粒含量,从而了解土壤 的质地状况。
土壤酸碱度
测定土壤的pH值,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作物生长 ,需采取相应改良措施。
城市用地评价
土壤污染状况
调查城市用地范围内的土壤污染状况,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等,评估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土壤承载能力
评估城市用地土壤的承载能力,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不会导致土壤侵 蚀、滑坡等自然灾害。
土壤生态功能
土壤调理技术
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障碍因子,研发新型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 pH值、盐分、水分等理化性质。
精准农业技术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装备,实现土壤改良的精准施策和精细管理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土地质量与土壤改良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入等经济指标 的影响,评估其经济效益。
保护城市用地范围内的土壤生态功能,如绿化植被、微生物群落等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工业用地评价
土壤环境容量
01
评估工业用地范围内土壤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对污染物的
最大承受能力。
土壤污染修复
02
针对已污染的工业用地,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措施,降
低污染物含量,使其达到安全利用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
土壤侵蚀防治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梯 田、种植防护林等,减少水土 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西藏耕地土壤的类型构成及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稻 土 和 由亚 高 山 草原 土 、亚 高 山漠 土 经 灌於 熟 化 而 成 的灌 淤 土 ,其 基 本 性 状 己 与起 源 土壤 有根 本 的差
异 而 成为 新 的土 类 ; 二是 耕 种 土壤 的某 些性 状 已不 同于 原 有 土壤 ,但 未发 生根 本 变 化 ,如 耕 种 亚 高山 草 原 土 、耕 种 褐 土 ,耕 种 灰 褐 土 等 ;三 是 潮 土 ,既 可 以 从 草 甸 土 耕 垦 熟 化 而 成 ,也 可 以 从 河 流 积 母 质 ,直接 耕 种 熟化 而 成 ,但 其耕 垦 历 史 已久 ,熟 化 程 度 较 高 ,其 基 本 性 质 与 耕 种 草 甸 土 存 在 较 大 差
异 ,已成为 新 的土 类 。
西藏 的耕 地 土壤 资 源多集 中分布 在少 数河 流谷
地 内 ,诸 如雅 鲁藏 布 江 中游( 括年 楚河 、拉萨 河 、 包
尼洋河 和迫 隆藏布 等支 流) 和藏 东三 江( 金沙 江 、澜沧 江 、怒江) 大河 谷地 及 察隅 河 、朋 曲 、隆子 河 、孔 等 雀河 、象 泉 河等 小河 谷 地 。这 些 河谷 地 域 除少 数 地 势 较 高外 ,大 部 分 都 在 海拨4 0 m以下 ,气 候相 对 20 温 暖 ,热量 条件 能满足 麦类( 冬麦 、春麦 、青稞 ) ,豌 豆 、马铃 薯 等 主要 农作 物 生 长 的需 要 ,而 河 谷 内又 是 冲积 、阶 地 ,洪 积扇 与 山 麓缓 坡 地 的集 中之域 , 这 些 平缓 地形 有 利于 种 植耕 作 。在 诸河 流域 中 ,雅 鲁 藏布 江 中游 干 流谷 地及 拉 萨 河 ,年 楚 河等 支 流 谷 地 内的 耕地 土壤 面 积 约 占 自治 区耕 地 土壤 总 面 积 的 5 % ,是西藏 种植 业生 产基地 。 5 从面 积分 析 ,西藏 各 地 区耕 地 土壤 的分布 亦不 平衡 , 日喀则地 区 居首 ,那 曲 、阿里 地 区最少 ;按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土壤质量是指土壤所具有的生态、生产和环境功能的综合表现。
土壤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现在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质量上,因此,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反映土壤质量的综合状况的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通常由若干个指标组成,每个指标都反映了土壤质量的某一方面。
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生产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等。
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价法、定性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等。
定量评价法是根据土壤质
量的指标数值来进行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统计学方法、指数法、加权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
定性评价法是根据土壤质量的指标的状态或等级来进行评价的方法。
常用的定性评价方法包括观察法、比较法和分级法等。
综合评价法是将定量评价法和定性评价法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法能够充分体现土壤质量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目前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总之,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指确定用于评价土壤质量的指标,并根
据土壤质量评价的目的和需要,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和评价标准。
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则是根据土壤质量的指标数值或状态进行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定量评价法、定性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
正确的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是对土壤质量进行准确、全面、可靠评价的前提。
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的几点建议
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的几点建议一、背景介绍在西藏部分农区,土壤利用改良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条件严酷,土壤贫瘠,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良土壤,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对于农民们来说是十分迫切的需求。
二、问题分析在西藏部分农区,土壤质量普遍较差,主要表现为肥力低下、水分保持能力差、养分含量不足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1 土壤肥力低下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寒冷,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较慢,导致土壤肥力低下。
2.2 水分保持能力差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降水不足,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造成干旱。
2.3 养分含量不足由于西藏地处高原地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低,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低下。
三、土壤利用改良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来改良土壤利用情况。
3.1 增加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改良土壤肥力的关键,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质的输入来提高土壤肥力。
具体措施包括: - 种植绿肥作物,如豆类、苜蓿等,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 使用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作为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肥力; - 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土壤污染。
3.2 改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之一。
具体措施包括: -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修建沟渠、梯田等,减少水土流失; - 使用覆盖物,如秸秆、草木灰等,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
3.3 补充养分补充养分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具体措施包括: - 使用有机肥料,补充土壤中的养分; - 使用微生物肥料,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促进养分的释放和吸收; - 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进行调整,避免过度施肥。
3.4 合理耕作制度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耕地质量评定标准
耕地质量评定标准
耕地质量评定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条件、农作物适宜性等因素。
其中,土壤肥力是评价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指数等因素。
土壤质地也是评价耕地质的重要因素,包括砂土、壤土、粘土等类型,以及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粘性程度。
此外,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对耕地质产生影响。
例如,土壤排水性、农田灌溉保证率、水资源量等是衡量耕地水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候条件因素也会影响耕地的生产能力。
在农作物适宜性方面,主要考虑的是耕地的种植适宜性和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种植适宜性包括土壤适宜性、地形适宜性、水分适宜性等;农作物生长状况则包括作物的生长速度、产量、品质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条件,结合当地的土壤特点,进行科学的耕地质量评估和划分。
制表:审核:批准:。
西藏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及丰缺分级
《西藏科技》2020年12期(总第333期)农牧科技西藏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及丰缺分级鲜林霏1夏月2(1.西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西藏拉萨850000;2.西藏阿里地区质量计量特种设备检验测试所,西藏阿里859000)摘要:对西藏七个地(市)的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丰缺程度进行研究,全面掌握农田土壤养分状况,为合理使用肥料,实现作物优质高产,促进西藏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文章在对西藏林芝地区主要农田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土壤资源数据集的有关资料,对西藏7个地(市)的农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丰缺分级。
西藏七个地(市)农田土壤有机质变幅在1.73g/kg~58g/kg之间,氮素(全氮:0.083g/kg~4g/kg,碱解氮:10.98mg/kg~224mg/kg),磷素(全磷:0.2g/kg~1.5g/kg,速效磷:lmg/kg~133mg/kg),钾素(全钾:1.5g/kg~13g/kg,速效钾18.83mg/kg~480mg/kg)土壤酸碱度变化幅度在6.45~8.95之间。
西藏农田土壤肥力总体不高,七个地(市)中日喀则、山南农田土壤整体养分含量处于中下水平,拉萨近半农田土壤养分处于中下水平,那曲近95.5%的农田土壤养分在中等及以上水平,林芝区域內农田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几个地市,但整体上仅有54%的农田土壤养分在中等及以上水平。
实际生产中应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施肥,以实现作物优质高产的目标。
关键词:农田土壤养分含量西藏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也是促进作物生长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只有掌握农田土壤肥力状况,才能科学管理农田,做到因土施肥,充分改善土壤状况,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品质。
由于西藏土壤肥力总体水平较低,土壤缺素症状时有出现,导致作物产量不高,品质不好。
因此,充分掌握西藏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及丰缺程度,对合理施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颇具意义。
第四章西藏主要土壤形成类型及利用改良
红壤
黄壤 具有雨 砖红壤 林,季雨林 成分的常绿 性红壤 阔叶林 雨林,季 砖红壤 雨林
南
热带、赤道
2、经度地带性土壤
主要是在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其中黑钙 土和栗钙土为最典型的草原土壤,黑土是向温带 湿润森林过渡的土壤。草原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1)、气候条件较干旱,土壤淋溶作物较弱,土 壤盐基作物丰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 的钙积层,交换性盐基呈饱和状态。 (2)、有机质主要以根系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 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3)、土壤反应大部分为中性至碱性。除黑土外, 其他土壤类型地区可能有局部的盐碱化。这些特 点与森林土壤有明显差别。
(三)、土壤命名系统 •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级命名法。也就是 土类、土属、土种等都可以单独命名。习 惯名称与群众名称并用。高级分类单元中 的土类、亚类以习惯名称为主,如黑土、 黑钙土、栗钙土等,也可以从群众名称中 加以提炼,如砂姜土、黑垆土、白浆土等。 在基层分类单元中,尤其是农业土壤的土 种、亚种,主要采用经过整理提炼的群众 名称。
• • • • •
•
•
土纲 是根据成土过程的共同特点加以划分的。 土类 是根据土壤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来划 分的,不同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 亚类 是在土类范围内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根据主导 土壤形成过程以外的另一个附加的成土过程来划分的。亚 类在土壤发生特征和土壤利用改良方向上比土类更为一致。 土属 是在发生学上有相互联系,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 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母质的类型与性质、水文地质地方性 因素来划分的。 土种 是分类的基层单元。根据发育成度和熟化程度来 划分的。土种不是一般耕作措施在短时期内所能改变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亚种 也叫变种。在土种范围内,根据表层或种层土壤 性质的差异来划分的分类单元。 各级分类单元之内具有发生上的联系。土类、亚类可以反 映出地区土壤在合理利用土壤改良和农业发展方向上的差 异。土种、亚种的区分则是为土壤利用改良和提高土壤肥 力的具体措施服务的。土属则介于两者之间。
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特点
西藏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特点一、气候特点(一)夏季气温不高,春季气温回升和秋季气温下降缓慢西藏高原夏季气温低,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低于17℃,只有藏东南局部江河深切的河谷地区高于18℃(察隅18.7℃);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农区与长江中游平原相比,7月份平均气温大约相差12~14℃,比黑龙江的嫩江还低1.4~2.8℃。
西藏的主要农区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区,大于O℃的活动积温均在2 600℃左右。
藏东南局部河谷农区,年大于O℃的活动积温多于3 000℃。
西藏高原夏季温度低,不适宜种植喜温的农作物,如水稻、黍、稷、谷等作物,只能在海拔低于2 3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
西藏主要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作物,种随面积占西藏农作物韩植面积的90%以上,其中青稞和小麦占75%左右。
西藏高原春季气温上升缓慢,秋季气温下降平缓。
大部分农区春季日平均气温由0℃上升到10℃的时间为75~96天,秋季平均气温由10℃下降到O℃的时间为49~73天,这时的气温对麦类作物分蘖和穗分化十分有利,是麦类作物穗大粒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春播、秋种的期限幅度大,有利于安排劳、畜力和细致整地。
西藏高原7、8月份的气温,有利于麦类作物的绿色保持较长时间以进行光合作用,是形成西藏麦类作物粒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冬季并不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比我国北方冬、春麦区高3~10℃,极端最低气温高10~16℃,如拉萨(-16.5℃)比北京(-27.4℃)高10.9℃,比呼和浩特(-32.8℃)高16.3℃,比乌鲁木齐(-41.513)高25℃。
所以,不仅适宜种植春播麦类作物,而且冬小麦和优良牧草如紫花苜蓿也可安全过冬。
西藏高原主要农区大于O℃的活动积温不但能满足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正常生长发育的要求,而且还有富余。
热量资源的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光能资源丰富,是西藏发展农业生产的最大优势。
阿里表层土壤元素相关分析
阿里表层土壤元素相关分析刘玉梅;张建国;吉云松;王英利;陶菲;马薇【摘要】通过野外布点采样,获得涉及西藏阿里地区6个县的90个表层土壤样品,在室内分析13种土壤元素含量,通过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分析这13种土壤元素的相互关系和富集、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阿里表层土壤中过渡元素间大多数具有显著相关性;影响阿里土壤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为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该区的表层土壤元素含量虽有一定影响,但强度不大.【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土壤;元素;相关分析;因子分析;阿里【作者】刘玉梅;张建国;吉云松;王英利;陶菲;马薇【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理学院,江苏南通226019;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江苏泰洁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南通2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53.6;X131.3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1]。
土壤中的元素含量不仅取决于成土母质的化学组成,而且取决于诸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和元素的地球化学过程,即元素的淋溶、迁移、沉积与积累[2]。
土壤中的不同元素由于在地球化学过程中所受影响因素的相似性而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在土壤环境研究中,探讨化学元素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这对于确定一个地区的土壤元素来源、进行土壤环境化学与质量评价、保护土壤环境以及合理利用和规划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工业污染的影响。
阿里地处我国青藏高原,由于受环境、交通和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基本上保持在原生状态,是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较小的地区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4卷增 刊 16~10页 2 3 20 0 6年 1 O月
山
地
学
报
Vo. 4, u p.p 1 6 ~1 0 12 S p 1 p 2 3
O t,06 c.20
J RNA OU L OFMOUNT I S E E A N CI NC
1 研究 区概况
研究区位处青藏高原西部的拉昂错 、 班公错一 居民粮食外 , 剩余为冬季牲畜饲料。 线至边境 的狭长地带 , 包括阿里地 区所辖噶尔、 日
土、 札达 、 普兰 四县 , 阿里 山地 半荒 漠一荒 漠地 属
收稿 日期 ( ee e a ):06— 9—1 。 R cid dt 20 0 v e 0
本文对 阿里 典型耕 地土壤 质量进行 初步 调查 评 期短的不利条件。
价, 为耕地的合理利用与改 良 提供科学依据 , 也为青 藏高原地区土壤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一个案例。
研究区有耕地 250h 5 m 左右 , 集中分布在河谷 区, 土壤类型为耕作亚高山草原土 、 灌淤土、 潮土和 耕作草甸土等 。作物仅有喜凉耐寒的青稞 、 春小麦 、 豌豆 、 油菜等春播作物, 属高山河谷一湖滨平原灌溉 农业。经营粗放 , 粮食完全用于区内消耗 , 除作本地
作者简 介( i r h )周 忠浩( 92一 ) 男 , Bo a y : gp 17 , 河北青 县人 , 博士生 , 工程师 , 从事山地生态及水土资源利用等研究 。E—m i z zo @16 Pm a : h hu 2 .o l h , .
[hu Zog8(92一 m l,av p c H bi i x n P . d a , n ne,n gdnh s rhn m utn cly Zo , hnh0 1 . 7 ), a nte l e f eeQn i , hDc i t eg e eg e it r e c io on o g e i a o ga n a de i r a eea t i ae o n iad t i ao.] adsln a r tztn o w e ul i i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60 4 ; 10 1
80 3 ) 5 0 2
10 3 0 09; 3 西藏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 , . 西藏 拉 萨
摘
要 :通过对西藏阿里地 区耕地土壤的实地踏勘 和采样分析 , 选取有 机质 、 效氮 、 有 有效磷 、 有效钾 、 土层厚 度 、
p H值 、 物理粘粒含量、 障碍层 深度、 地下水位 、 坡度等共 1 O项土壤质量评 价指标 , 用基于评价指标隶 属度 的模糊 应 集加权 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结果表明了耕地土壤 具有质地 的沙质性 , 团聚体的低 质性 , 富有机质 的低矿 化
0 谷底 0 440m。属 高 原 温带 季 青藏高原土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改良具有极其 60 0m, 海拔 410— 0 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意义。西藏土壤普查结果 阐 风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 7 — 0 m, 0 20m 年平均蒸发
明了土壤的发生发育、 土壤分类和土壤时空分异规 律, 揭示了西藏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 。在此基础 J
强度 227 2 0 m。年平均气温在 0— . 2 — 0m 6 3 1℃ ;
日 均温≥1℃的持续 时期 一般在 8 . 9 , 0 0 3— 7d 积温 4 7— 4 3℃ , 0 2 无霜冻期为 9 . 8 8—16 5 2 . 上, 开展了西藏主要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素状况及其 在 1 4 . 1 7 . 影 响因 素 的 研 究 和 西 藏 农 田 土 壤 肥 力 状 况 研 d 。多年平均 日 照时数达 320— 4 , 0 34 6h 年总辐射 究l , 4 却未涉及西藏耕地土壤质量评价。 】 量为 7 .8 0 Jm , 80 ×1。 / 弥补生长季节气温低 、 生长
基金项 目(onao e )西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研究 (04 C 0 60 [uprdb e e ac te lm Ss Fudtnim : i t 20C A 30 ) Spoe y h s r o h a y t t R e hf A r - t dac c — nin et m a adEo ga Scry tt e iTbt 04 C O60 ] e i A v e nEo evomn F g ̄ n cl i leu tSa sn i ( 0C A 30 ) mn n o r o c i re e 2
特性 , 以及碱性 环境下 的养分较丰富性等特征 。 土 , 次 最
的是潮土 。
关键 词 :青藏高原 ; 阿里 ; 地土壤 ; 耕 土壤质量评价 ; 模糊数学
中图分类号 :¥5 12 文献标识码 :A
引。 青藏高原是我 国乃至世界上生态与环境最脆弱 带 [ 的地区之一… 。随着高原 的抬升和全球气候变暖, 该 区 以高原 宽谷 地 貌 为 主, 山地 平 均 海 拔
文章编号 : 0 8- 76一 2o ) 一 2 0 10 2 8 ( o6 增 16— 5
西藏 阿里典 型 耕地 土壤 的主 要特 征 及其 质 量评 价
周 浩 ,继 尼 洛 王 丹 ,淑 刘 才 忠 孙 东 ,玛 卓 ,小 刘 珍 ,刚
(.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四川 成都
} 通讯作者 C r sodn uh r or pn igato.E—m iades l g@i ea.n e a drs: i c md .ca l u
维普资讯
增刊
周忠浩 , : 等 西藏阿里典型耕地土壤 的主要特征及其 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