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危机背景下的英国海洋战略理论

合集下载

西班牙科普知识:失去海军便失去未来(五)西班牙、英国海战后的英国

西班牙科普知识:失去海军便失去未来(五)西班牙、英国海战后的英国

西班牙科普知识:失去海军便失去未来(五)西班牙、英国海战后的英国发展中的英国海上实力虽然在作战指挥、人员素质培训等方面有所提高,但从舰船的数量、吨位上,难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相匹敌。

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

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英国很快成为世界海上商路的中心。

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向海外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的资本主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向海外扩张,特别是争夺海外的贸易权;再加之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更加膨胀了英国夺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而西班牙对海洋和殖民地的独占却阻碍了英国对外扩张的道路。

西班牙无敌舰队慑于西班牙的强大,英国对西班牙的主要斗争方式是向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走私贸易和从海上对西班牙的港口、运输美洲金银的船只进行有组织的海盗袭击。

英国的海盗活动,每年使西班牙损失300万杜卡特。

对于西班牙来说,自然不允许其他国家分占它来自殖民地的利益。

英国的海上抢劫以及对美洲的掠夺严重地威胁着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垄断地位,引起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仇视。

西班牙、英国矛盾由来已久,再加之两国皇室间长期结下的积怒以及宗教信仰的分歧,新仇旧恨,西班牙决定讨伐英国,巩固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

1588年8月,一支庞大的西班牙舰队终于准备就绪,这支被称为“无敌舰队”,共有130艘舰船,总吨位达56680吨,装有1100门大炮和2.7万人,其中一多半是陆军士兵。

西班牙的战舰是按照传统的接舷战术设计的,战舰上装有高大的船搂,蔚为壮观的加农炮装满了战舰,十分笨重,与其说像一艘船,不如说是一座浮动的靶船。

作者于直布罗陀海峡去西班牙西班牙国王指示无敌舰队官兵:“我们的目的要接近敌舰,钩住敌舰,登上敌舰,与敌人肉搏。

”,所以,舰上挤满了陆战士兵,而真正的水兵却很少。

一个是为了维护海上霸主的地位,另一个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

英国军舰发展及海洋战略演变

英国军舰发展及海洋战略演变
地 丧失, 不 得 不 沦 为 二 流 国家 。 2 . 依 附美国 “ 三 环 战略 ” 应 对 冷 战 为应 对 两 极 冷 战 ,保 护 英 国 国 家 利 益 , 英 国提 出 多种 战

英 国 造船 业 及 海 军 装 备 在 近 代 崛 起 过 程 中 大致 可 以 划 分 为三 个 时代 : 风帆 时代 、 蒸 汽铁 甲舰 时代 、 无 畏 级 战 列舰 时代 。
史 契机 。
略, 其中最为 出名 的是 三 环战略 。即一个荚 关联盟 , 一 个荚 联邦, 一个联 合 的欧洲 , 构 成 外交三环 , 他 们 认 为 一 旦 这 三 环 连接起 来 , 任何 势力都 不能对他构成威胁 , 尤其指 的是 苏联 和 华 约 。“ 三 环 战 略 具体 的 表现 为 : ( 1 ) 英 美联 合 海权 。( 2 ) 奉行 集 体安 全主义。( 3 ) 确保 核威慑。
1 4 5 3年一 1 8 O 5年是 早 期 舰 船 的发 展 阶的风帆 为驱动 。而到 了浆船战舰 时 代, 由单层 甲板 平底船逐 渐发展 为单层浆 战舰 、 三层 浆战舰、
五层 浆 战舰 。
1 8世 纪 的 战舰 的核 心 技 术 基 本 没 有 大 的 改 变 , 机动性、 稳 定性却 不断增强 , 火炮的精准度与威力也不断扩 大。葡萄弹、 链 弹、 火箭弹、 燃烧 弹、 铁 钉子 、 铁 片都 可作 为主战 武器使 用 。 1 7 6 5年 , “ 胜 利 号 木质 风 帆 战 列 舰 下 水 , 它长 5 7米 , 载重 2 1 6 2 吨, 装 载索具长度可 达 4 3公 里 , 帆布 面积 1 6 0 0 0平 方米, 三层 甲板 , 为 当 时 英 国 的 一 级 战 列舰 , 跟 随 海 军名 将 纳 尔逊 在 英 法 大 战 中展露 锋 芒 。 第一 次工 业革 命为英 国海军建设提供 了雄 厚的物质 基础 和 技 术 条 件 ,不 断 繁 荣 的海 外 贸 易工 业 出 口为 其 打 好 了扎 实 的经济基础 , 从而极大的推动 了英国海军的进一步发展。蒸汽 机 和 钢 铁 被 引进 军 舰 制 造领 域 , 海军 发 展 也 迎 来 了变革 的 历

海权视域下的《大卫·科波菲尔》新论

海权视域下的《大卫·科波菲尔》新论

海权视域下的《大卫·科波菲尔》新论作者:蒋小薇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完成于英国海权鼎盛的19世纪初期,其中不乏对海权的其中三个要素航运、海军、殖民地的描写。

本文从海权论角度分析该部小说并指出:首先,英国的天然良港促进了造船厂和航运业的发展;掠夺殖民地市场和原材料的商船是“帝国航运”的代名词,而航运是海权的基础。

其次,狄更斯褒奖了海权发展的核心——战功赫赫并护英国航海外贸易的皇家海军。

最后,小说人物在殖民地澳大利亚收益颇丰;殖民地作为英国的贸易前哨、海军基地和就业市场实现了对其海权的巩固。

关键词:海权论《大卫·科波菲尔》帝国一.引言美国海军军官和历史学家马汉(Alfred Mahan)的“海权论”主要有两个概念:“第一,经由优势海军所获得的制海权;第二,生产、航运、殖民地的结合。

前者属于“海洋控制”,其重心在一支强大海军的建构;后者为“海洋使用”,其要素有殖民地、航业及商业。

前者保障后者之运行,而后者融合所产生的综合效力又反过来支持前者”[1]。

国内外对英国19世纪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作品《大卫·科波菲尔》的研究主要围绕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方面。

实际上这部完成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19世纪上半叶、包含许多关于海洋元素描写的小说真实展现了被马汉视为海权国家楷模的英国的海权的鼎盛,为我们研究19世纪大英帝国的海权发展提供了一手资料。

本文将从马汉“海权论”视域出发,挖掘小说中对海权的其中三个要素——航运、海军、殖民地的描写,结合19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研究英国是如何通过控制和利用海洋来建构海上帝国的,即英国是如何发展海权的。

二.狄更斯笔下的帝国航运与海权英国海岸线长、多良港,故造船厂和航运业得以蓬勃发展。

往来于殖民地的英国商船以掠夺海外殖民地市场和原材料为目的,主宰着去往东方的贸易,是“帝国航运”的代名词。

海权时代 众矢之的

海权时代 众矢之的

海权时代众矢之的内容摘要:海权就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

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1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

特别是现在,拥有海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众国的众矢之的。

关键词:海权含义发展历程政治力量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海权意义一、海权的含义及发展历程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一)海权的思想相对于海权的思想来说,“海权”的概念就显得很年轻。

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制海权”(shalassocrasy)的概念,用来描述“控制海洋对于陆战胜利的重要作用”。

著名的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中指出:“我们面对的整个世界可分为两部分:陆地和海洋。

每一部分对人类都是有价值和有用的。

然而,如果谁想进一步扩张,谁就必须从陆地向海洋发展。

如果谁具备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陆地上的强权对手就不会长期存在。

在太阳底下,无沦是波斯国工.还是任何陆地上的独裁者,都不可能阻挡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大海上航行1。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

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

伊丽莎白时代(1558—1603)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和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

由于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国外,激起了与西班牙争夺海洋航线和市场,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在国内,专制政府与新贵族及资产阶级联盟反对封建旧贵族,同时,恢复和巩固宗教改革以反对天主教势力。

国内外的矛盾和斗争紧密交织在一起,十分尖锐复杂。

这里主要谈谈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

一英国地处欧洲西北端,本来与西欧经济生活相对隔绝,由于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而成了当时欧洲和世界贸易联系的要冲、近代海洋航线的枢纽。

同时,当时欧洲的经济形势也有利于英国的经济发展。

尼德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呢绒业的规模,也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这就刺激了英国羊毛的出口和养羊业的发展。

此后,随着英国羊毛出口的主要国外市场的丧失和国内呢绒市场的形成,英国呢绒工业发展迅速,呢绒出口量剧增。

①1566年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尼德兰大批呢绒工人、染色工人及其他拥有很高技术水平的工人为了避免西班牙统治者的迫害,纷纷迁居英国,同时也带去了制造细毛织品的技术。

法国的宗教战争(1562—1594)和德国对新教徒的迫害,也使得各种专业的熟练工人大批移居英国。

并且,来到英国的富商投资创办了巨大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但是,伊丽莎白时代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英国经济生活的内在矛盾。

首先,由于英国呢绒制造工业主要是在没有妨碍生产、没有限制竞争的行会制度的小市镇和农村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财产分化和资本积累就比其它工场手工业快和多;而呢绒制造工业的日趋普遍、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取得由分散向集中的更大发展,更使之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

其次,由于农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并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同时,伊丽莎白女王的“血腥立法”,迫使被剥夺了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手工业者为了维持生活和免受酷刑迫害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接受工资劳动制度所必要的训练。

1815_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

1815_1914年英国海权特点分析

尽管英国在 19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基本实现了工业机械化, 并建立起
了机器生产的工厂制, 但工业上的优势并未迅速体现在军事上。相反, 当时军事领域的许多
革新都落后于其它国家。在枪炮方面, 1821年, 法国炮兵军官帕克汉斯发明了杀伤性强于
实心弹的爆破弹, 并首先装备法国海军。 1846年, 意大利少校卡韦利制造出第一门后膛来
响因素众多、复杂耗时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后者的变化较前者而言具有滞后性。
19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 英国拥有着工业霸权, 其海洋霸权形式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
英国失去工业桂冠之后的几十年里, 其海洋霸权形式又从全球性回到了区域性。
二、1815年 19世纪 50年代的英国海权
1815年到克里米亚战争 ( 1853 1856)结束, 风帆时代的最后 40年, 也是钢铁时代的前
一、海权、制海权和霸权: 理论的阐释 ! 海权 ∀是 ! Sea Pow er∀的汉译名, 最早见诸文本是在李凤苞所译 &海战新义 ∋ ( 1885年, 天津机器局 ) 一书中 (。译者用一个 ! 权 ∀字来解释内涵丰富的 ! P ow er∀, 体现了汉语的 简 约, 但同时也使这个概念模糊了。除 ! 海权 ∀之外, 我国学界对 ! Sea Power∀还有一种传统的 译法 ! 海上实力论 ∀, 似乎避免了前种译法的模糊性, 但是笔者认为这缩小了 ! Sea P ow er∀这一概念的范围。 在笔者看来, ! Pow er∀在这里有两个合乎逻辑的译法: 一是 ! 实力 ∀, 二是 ! 强国 ∀。相应 地, ! Sea Power∀可以细化为 ! 海上实力 ∀和 ! 海上强国 ∀两部分, 前者包括了海军实力和海上 航运实力等因素, 后者是拥有突出海上实力的国家。事实上读罢 A. T. 马汉 ( A. T. M ahan)

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

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
英国或者海洋国家的战争模式是运用有限战争的方式来实现无限战争的目标来配合我们的盟友在大陆上的大规模作战特的军事理论中将威慑有限战争和有限干预这三者与夺取战争胜利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这一最终目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同时考虑到如何节约霸权成本其严谨客观和理性的治学态度在此得以体现
国际观察
2 0 1 5年第 4期
l 1 6
论朱利安 ・ 科 、内容 和影 响 进行 探索 与研 究 。①


2 O世纪 初 英 国海 权 思想— — 科 贝特 海洋 战略 观 的产 生
在1 9 世纪 ,英 国凭借其经济力量和海上控制权 ,建立起了拥有世界上最多 殖民地的 “ 日 不落帝 国”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英 国连 同其殖民地构成的大 英帝 国土地面积达 3 3 5 0 万平方千米 ,约为英 国本土面积的 1 1 0 倍 ,占全球陆地
论 朱利安 ・ 科 贝特 的海洋战略观木



方 晓志
杜雁 芸
要 :自 从 美 国历 史 学 家、海 军将领 马 汉创 立海 权论 以来 ,这个地 缘政 治
学的重要流派就一直随着国际社会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而与时俱进。 英国著
名 战略 家朱利 安 - 科 贝特 的 海 洋战略观 就是 其 中的 突 出代 表 。该理论 产 生 于第一
。 国内学界此前也 曾对海洋战略观进行研 究,如付征 南 : “ 略论 朱利 安 ・ 科 贝特 的海洋战
略观” ,载 《国际政治研究 》2 0 0 8 年 第 4期 ,付征 南 : “ 科贝特海洋战略评析” ,载 《 外 国军事学术 》2 0 0 9年 第 9期 ,师小芹: “ 理 解海权 的另外一条路 径—— 简论朱利安 ・ 科贝 特的海权理论及其现 实意义” ,载 《 和平 与发展 》2 0 1 0年第 1 期等 ,以上研究的侧重点是 海洋战略观本身 ,而本文侧重研 究海 洋战略观在海权理论 中的地位及影响 。 。 杨跃编著 : 《 海洋争霸 5 0 0年— —英 国皇 家海军与大英 帝国的兴衰 》,北京 :军事科 学出

浅析“十年规则”对英国海军的影响

浅析“十年规则”对英国海军的影响

浅析“十年规则”对英国海军的影响作者:孙嘉楠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9期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从债权国成为债务国,英国实力衰落,战后,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恢复其财政收支平衡和英镑的金融霸权。

“十年规则”是英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制定的整体国防战略,是根据“十年之内不会发生大战”[1]这一战略分析制定的,也是其经济实力衰落的体现。

这一政策导致英国政府大量裁减其军备,受到影响较大的是英国海军,其经费被大量裁减,舰艇被大量拆解。

英国海军的指导思想由“两强标准”转变为“一强标准”。

英国崛起自海上,其衰落也由其海军力量的衰落开始。

关键词:英国海权;国防战略;“十年规则”中图分类号:K5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9-0089-03海权泛指对海上交通线的控制权。

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在十九世纪末提出了“海权论”,他将海权定义为:“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认为,海军的任务是对海外贸易的保护,其执行职能的时间从和平时期到战争阶段,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海上交通枢纽以及为商船护航,这是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2]。

英国海军称霸海洋百余载,曾建立起有4亿人口和335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帝国。

海外贸易加速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殖民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工业原料,实力强大的海军保护着其海上贸易,这是构建日不落帝国的三大支柱。

英国发展海军控制海洋以保障其本岛和其殖民地的安全,并维护其贸易航线的安全、开拓殖民地市场[3]。

关于“十年规则”,当前国内已有具体的研究,但其在海军方面的研究还略显不足。

丁英胜在《“十年规则”下的英国军备建设》一文中总体分析了这一政策对国防建设的影响[4]。

耿志在《论“十年规则”的实施和影响》一文中,从国际局势变化的角度分析“十年规则”实施的影响[5]。

柏来喜在其硕士论文《试析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力量的演变》中分析了英国海军发展的过程、力量变化的原因[6]。

英国政府宣布2050海洋战略

英国政府宣布2050海洋战略

1 /英国日前宣布了雄心勃勃的2050海洋战略(M a r i t i m e 2050),旨在保持英国作为全球海洋枢纽的地位。

2050海洋战略的近期目标是将英国打造成为试验和开发自主船舶以及吸引外来投资和国际业务的最佳场所。

立即采取的措施包括立法引入自主船舶增强在英国水域试验的框架,与此同时,英国海事和海岸警备局将解决与自动化相关的安全问题。

第二个短期目标是通过开拓使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发挥英国在海员培训中的地位。

英国政府将设立海事技能委员会以便确定现有的和未来的需求。

英国的2050海洋战略还包括中期目标。

中期目标包括2030年在英国的一个港口成立一个创新中心。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承诺出版明确的英国将在绿色标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事计划,以便在2019年晚些时候实现零排放航运。

零排放船舶需在2030年前后进入市场英国劳氏船级社(L R)和大学海事咨询服务机构(U M A S)近日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零排放船舶过渡路径”。

研究显示,航运业实现I MO 制定的2050年温室气体(GHG)减排战略需要采取哪些举措。

研究报告指出在一定的时间框架内,几个重要的节点、障碍和推动力,同时考虑了成本、运行方式以及诸如碳排放税这样的政策手段产生的影响。

研究认为,2020-2030年这段时间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选择哪一种燃料、技术和路径仍存在不确定性,一些实验和雏形将会出现,政策、标准和规范将会不断发展。

2030-2040年,零碳排放的解决方案将大幅增多。

生物燃料在2020-2030年所占份额将上升,随着再生电能的发展,到2040-2060年,市场很可能向电能转移。

研究指出,为了在2050年前减少5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零排放船舶需要在2030年前后进入市场。

而且,很大一部分的新船必须是零排放船。

2019年全球十大船东国出炉近日,Ve s s e l sVa l u e 公布2019年1月最新10大船东国,希腊以1052.27亿美元的船队价值位列榜首,日本、中国分别以947.21亿美元和908.73亿美元的船队价值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新加坡由去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美国跌落至第六位,挪威跻身TOP5,其余七至十位分别为德国、韩国、英国和丹麦。

雄心勃勃英国新海事战略评析

雄心勃勃英国新海事战略评析

2020年3月第22卷第1期江南社会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Mar.2020Vol.22No.1雄心勃勃:英国新海事战略评析张佳佳(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英国是传统海洋大国,靠海而生、向海而兴。

2019年初,为继承海洋发展的历史传统,更好地应对计划“脱欧”以及世界海洋形势发展的新变化,英国政府出台了《海事2050:引领未来》。

该战略可以发现,英国在海事领域的重点关切主要包括:发展海洋贸易、关注海事安全、重视海洋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提升在国际海事行业的话语权。

对此,英国设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并推出一系列推进措施,如注重整合国内力量、完善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发展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伙伴关系等。

中国应注意到英国海事战略中预见的挑战,加强顶层设计,支持海洋技术发展,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事合作,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赢得先机。

关键词:英国;海事战略;中国;海洋强国中图分类号:D756.1文献标识码:A21世纪以来,海洋的战略地位凸显,成为各国的角力场。

英国作为传统的海洋大国,一度凭借其先进、强大的海洋实力称霸全球。

英国的海事发展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具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在全球海洋形势迅速发展以及英国计划“脱欧”的背景下,英国于2019年1月出台了新的海事战略文件——《海事2050:引领未来》(Maritime2050:Navagiting the Future),以期更好地抓住机遇并应对挑战。

该文件由英国交通运输部联合科学界和私营部门共同起草,涉及全球海事发展的趋势和英国海事战略的目标、竞争优势等内容。

⑴本文试对其进行解析,总结英国海事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推进措施,进而为全球海洋治理背景下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启发。

一、英国新海事战略的出台背景英国是世界主要海洋国家之一,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海洋历史和充满活力的海洋经济是其塑造大国地位的优势。

从清廷保守的海洋战略思想入手,解析北洋舰队是如何覆灭的?

从清廷保守的海洋战略思想入手,解析北洋舰队是如何覆灭的?

从清廷保守的海洋战略思想入手,解析北洋舰队是如何覆灭的?世界万物,优胜者生存,民族国家亦是如此。

公元1895年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以胜利者的身份正式入驻威海卫军港,曾经“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在樯橹间灰飞烟灭。

至于北洋舰队覆灭的原因,可谓是层出不穷。

有人谈及北洋舰队没有速射炮,舰艇航速低,装甲防护差,也有人认为北洋舰队的战时指挥体系不够完善(这一点可以从黄海海战中体现,旗舰定远舰信号旗被毁后,没有备用指挥舰艇,导致舰队阵型混乱,攻击效果变差)。

不过,这些原因都可以统归到“器物”层面。

其实,北洋舰队覆灭的根本原因是清廷统治集团的海洋战略思想过于保守,并未完成海洋经济以及军事思维的近代化革新。

北洋舰队的军旗(黄龙旗)那么,清廷的海洋战略理论是如何将北洋舰队陷入绝境的呢?其实,我们可以首先来了解同时期(泛指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所推崇的海洋军事、经济理论,从而凸显清廷海洋战略思想的弊端。

世界主流的海洋战略思想在19世纪末,世界各国的海军技术都得到优化,从而更需要成熟的海洋战略思想来推动海军的正规化建设。

马汉作为“蓝水学派”的代表人物,亦是出色的海洋战略学家。

他在《海权论》中提到,国内产品(生产)、航运、殖民地便是构成海权的商业链条。

换言之,生产的目的在于交换,交换要依靠航运才能进行,殖民地的扩张便为海上航运提供了安全区域。

当然,各国为维持商业链条的运行,便会着重发展海军,巩固海洋利益。

因此,马汉也就提出了最为著名的“攻势制海”的战略思想,其实质便是引导舰队进行战线的前沿部署、并以舰艇的集中攻势进行战略决战。

《海权论》在海洋贸易中大规模运用同时,通过马汉的“攻势制海”战略思想,还衍生出了“离岸投放”的检验海军进行战略决战的重要指标(注意:所谓的“离岸投放”,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舰艇的火力投放和登陆部队投放)。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陆军便是依靠联合舰队的高投放效率,迅速拿下荣成湾滩头阵地,从而为日本海陆两军包围威海卫军港而埋下伏笔。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主导的海洋世界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主导的海洋世界体系对中国的影响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主导的海洋世界体系对中国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年),即维多利亚时代,英国逐步确立起了全球海上霸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以英国为中心的海洋世界体系。

这一体系以全球为舞台,表现出鲜明的海洋性特征,在内容和结构上都适应了英国面向海洋发展的需要,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英国海洋世界体系的建立1588-1805年,在经历了数百年同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的海上争霸斗争之后,以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胜利为标志,英国最终取得了对海洋的绝对统治地位。

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海权优势达到了顶峰。

在强大的海权基础上,英国逐步建立起以它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这一体系与英国海洋战略和海洋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此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主导的世界体系也可以被称为海洋世界体系。

全球存在的英国海权既是英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的一种表现,也是服务于这种以推行自由贸易、构建全球秩序为主要追求的世界体系的。

其中,维护英国主导的海洋秩序既是英国海权的根本要求,也是英国海洋世界体系的核心内二、自由贸易:英国海洋世界体系的经济追求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是英国海洋世界体系最核心的经济追求。

1846年,英国废除了谷物法,此举标志着英国正式开始全面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1849年,英国又废除了历史悠久的航海条例,实现了海洋的自由开放。

到1854年,英国甚至允许外国船只参与英国沿海贸易。

1859年和1860年,英国分别同俄国和法国签订了以实现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商约。

英国力求通过率先实行自由贸易,来带动建立一个由它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从而促使英国主导的商业规范、航运制度、法律体系和国际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建构和推广,以实现商品、资金、人员的自由流动。

而一旦实现全球自由贸易,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掌握最先进的造船工业和航运业,以及建立了最发达的海洋服务产业的英国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略论二战初期英国的海上经济封锁战略_于江欣

略论二战初期英国的海上经济封锁战略_于江欣

海上封锁是英国的一项传统军事战略。

该战略主要是利用其海军优势,设法切断敌对国家的海上供应来源,在避免与敌发生直接而猛烈的军事冲突的情况下,以经济封锁扼杀敌国来达到战争目的。

出于其地理位置和殖民帝国利益的考虑,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广泛运用这一战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传统的“海上封锁”战略被赋予诸多的新内容,“封锁”一词已无法涵盖其本身在现代总体战中更为宽泛和积极的意义,英国遂于#&’(年改称其为“经济战”。

一、二战初期英国采取经济封锁战略的原因及其实施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经济战”再次成为英国对德作战的一项重要的军事战略。

应该说,它并非是英国的权宜之计。

作为一个视海上交通线为生命线的岛国,英国以海上封锁的方式去破坏对敌国来说并不那么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似乎有些不对路。

但是,也正是出于对这条生命线的重视,英国无论是在平时的战略基础原则中,还是在战时的战略指导纲领中,都将“夺取制海权,对敌进行海上封锁”作为首要任务确定下来。

因此,在二战爆发前,希特勒德国不断对外扩张之际,英国军方人员即已开始研究对德实施经济封锁的问题。

#&’)年,英国总参谋部强调指出,德国在长期作战中将面临极大的经济困难,“他们惟一成功的希望只能是发动一场短暂的战争”,因此,盟国采取的战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干涉、阻挠其他国家对德国的物资供应”。

#&’&年&月#日二战在西方全面爆发后,英国内阁和总参谋部着重考虑的问题“不是最低限度而是最大限度地加强对德国施加压力,从战略上施行经济封锁”。

为此,英国成立了经济作战部,并于开战后的第*天,宣布从陆地和海上对德国实行全面封锁。

英国实行该战略的目的,一是要在避免直接发动军事进攻的情况下,迫使德国让步,停止向西线的扩张;二是耗竭德国的经济资源;三是从封锁中反击德国在海上的反封锁,“扫除海上德国出袭的船只,战胜德国的潜艇”;四是要保持对德经济压力,争取时间,积极推动国内军火生产,全力以赴完成战争准备。

海权危机背景下的英国海洋战略理论

海权危机背景下的英国海洋战略理论

海权危机背景下的英国海洋战略理论
胡杰
【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马汉海权论风行世界的同时,英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海洋战略理论学者.在英国海权优势面临德国等后起海上强国挑战的危机背景下,他们从捍卫不列颠海洋帝国出发,针对英国海上防务和海军战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科洛姆兄弟、科贝特和里奇蒙德是英国学者中最卓越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海洋战略理论的“英国学派”,并对英国海洋战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页数】5页(P59-63)
【作者】胡杰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42
【相关文献】
1.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英国教育策略研究——英国政府白皮书《新机遇:迎接未来的公平机会》述评 [J], 刘熙
2.英国海洋能源产业全球布局背景下的中英海洋能源合作评析与对策 [J], 刘贺青
3.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高校海权教育探究 [J], 占毅
4.海权视域下的中苏海洋安全战略比较——以海军战略为视角 [J], 杨震
5.海权视域下的中苏海洋安全战略比较——以海军战略为视角 [J], 杨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战百年(五):昙花一现的公共海权

一战百年(五):昙花一现的公共海权

一战百年(五):昙花一现的公共海权1763年以来的两个半世纪,仅有的一段全球海权不是被一个国家垄断的年代,就是两次大战之间的二十年停战期。

公共海权如何产生,它的平衡如何维持,又如何被打破?古代航海技术十分落后,人类活动局限于近海地区,因而不存在海权。

16世纪初诞生了最初的两个海洋帝国:西班牙和葡萄牙。

16世纪因而被称作“伊比里亚世纪”。

但西、葡对海洋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交通线阶段,不注重控制海洋本身,把海洋看作陆地的附庸。

纵横海洋一个世纪后,它们最终付出了海权旁落的惨痛代价。

☝1598年的伊比里亚帝国(西班牙-葡萄牙当时处于王朝统一时期)。

由于战略短视,从这时期起,西班牙、葡萄牙逐渐由海权帝国向陆权帝国转化。

在重商主义指引下,荷兰、英国和法国从17世纪起逐鹿大洋一个半世纪,最终,英国通过接连三次英荷战争击溃了荷兰海军,1763年又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夺取了全球海洋霸权。

之后的一个半世纪,日不落帝国统治着波涛,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撬开英国海权的一条缝隙。

1890年,英国制定“两强标准”,规定英国海军实力应相当于任意其他两个强国之和。

到世纪末,英国甚至开始讨论起“三强标准”。

这是英国制霸大洋最直接的表征。

☝英国历史领土及殖民地之和。

全盛时期的英国陆地总面积超过3000万平方公里,不仅是海洋霸主,陆地面积也超过了蒙古帝国,居世界历史第一位。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海洋帝国,它建立了不同于大陆帝国的霸权规则。

大洋广阔无垠,没有供人类长期生存的条件,因此控制海洋和控制陆地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制海权并不意味着把每一寸海洋控制起来,而是指海洋态势感知、航线控制、港口封锁和海底资源开发能力。

因此,海权国家不像陆权国家那样跑马圈地,把领土和势力范围在地图上画得清清楚楚,而是注重对海洋开发利用权和海上航行规则的掌控。

19世纪起逐步制定的海洋法规,是典型的海权思维的产物:离岸3海里外皆为公海,各国船舶都可以自由航行、捕捞开发。

马汉海权论

马汉海权论

一、海权的六项基本要素:(一)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

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二)地形: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

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

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奋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三)国土之大小: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

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

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

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

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四)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

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

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五)国民性: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

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

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六)政府的政策: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

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6]

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6]

海国的兴衰:海权对1500-2000年世界历史的影响[6]七年战争初期,因为第一海务大臣安森坚持把皇家海军主力留在海峡方向,法国地中海舰队一度极为活跃。

1759年11月底,21艘法国战列舰冒险驶出布雷斯特港,企图入侵苏格兰,但在魁布伦湾被霍克海军上将的23艘战列舰追上,英军以战列线战术展开齐射,摧毁6艘法舰、俘获1艘,此后法国丧失了对西欧海岸和英国本土之间的窄海控制权,英国得以从容实行其封锁战略。

同样在这次战争中定型的还有皇家海军的用兵思路和对海权建设至关重要的财政体制。

针对法国的“巡航战”,英国把海军兵力分成两部分,较大、较集中者为战斗舰队,负责歼灭或封锁法军主力,控制本土与西欧海岸间的“窄海”;较小、较分散者为控制舰队,负责保卫己方贸易航线。

若战斗舰队能以海战或封锁“榨干”敌方用于海上行动的兵力,“巡航战”甚至可能戛然而止:这也是日后马汉主张以海上决战夺取制海权的历史依据。

财政方面,1693年伦敦开始发行国债,随后又建立英格兰银行,通过精细预算体制和拓展信贷保证海军建设的持续性。

得益于此,1700年英国战列舰总吨位回升到17.4万吨,与之结盟的荷兰海军9.7万吨;法国海军则为17.6万吨,后劲已经不足。

1701年,为阻止“太阳王”之孙安茹公爵继承西班牙王位、使法国的大陆优势和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帝国结成一体,英国联合荷奥普等国再度对法、西开战,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这次战争期间,英荷联合舰队拿下了战略要地直布罗陀,建立起皇家海军对地中海的长期控制。

1707年夏,英荷舰队更配合奥地利名将欧根亲王攻占法国地中海舰队基地土伦,迫使港内的46艘战列舰全部凿沉。

到1713年签署《乌德勒支和约》时,法国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葡属、西属美洲的贸易特权全部落入英国手中,战列舰总吨位更暴跌至英国的1/3以下。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之际,英国的海上优势呈现一种奇怪的状态:一方面,它在舰艇数量、质量乃至战斗力方面已位居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拥有更完备的全球基地体系、更庞大的殖民帝国和更广泛的贸易特权的却是衰落中的西班牙,这是伦敦亟须改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洛 姆 兄 弟 的 海 军 战 略 思 想
“ 水学 派 ” B u — trS h o) 1 蓝 ( leWae c o 1是 9世 纪 下 半 叶在英 国出现 的一 种思 想流 派 , 主 要观 点是 : 其 在 英 国 国防战 略 中 , 军 的作 用 和 地位 要 远 比陆 军 重 海 要 。进一 步 而言 ,蓝 水 学 派 ” 要关 注 的是 以海 权 “ 主 为依 托 的英帝 国的 全球 防御 问题 , 创 始 人 是 著 名 其

在学术 史 上 的影 响 要 远逊 于后 者 , 实 际 上 它 构筑 但 的海 军理论 体 系更 为 精 密专 业 , 在很 多 领 域 对 海军 作 用 的解释 更符合 英 国 的实际情 况 。菲利 普也 因此 同其弟 弟约 翰 ・ 洛姆 一样 被视 为英 国海 军战 略理 科 论 的“ 蓝水 学 派” Bu — trS h o) ( lewae c o 1 的领 袖 和“ 历
科 洛姆 兄 弟则更 关 心如 何 面对工 业化 时代 的海 洋 世 界, 更好 地 巩 固和 拓展 不列 颠海 上帝 国 。 约翰 ・ 洛姆 的 哥 哥 菲利 普 ・ 洛 姆 也 是 “ 科 科 蓝 水 学派 ” 的代表 人 物 。菲 利 普 ・ 洛 姆 曾任 英 国皇 科 家 海军 中将 , 研究 的重点 是海 军战 略 , 代表 作是 他 其 19 8 1年 出版 的 《 军 战争 》 Na a Wafr) 菲利 海 ( v l rae 。 普 主张 英 国应摆 脱 皇 家 海 军 天 下无 敌 的僵 化 思 维 , 时刻 保 持警 惕应 对 任 何 可 能 的 海 上挑 战 , 保 英 国 确
史 学 派 ” hsoia sh o) 创 始 人 。 ( i r l c o 1的 t c 不 同于 兄长 立 足 于英 伦 三 岛 的海 军 战 略研 究 ,
约 翰 ・ 洛 姆更 关 注 整个 英 帝 国的 海上 防务 问题 。 科
不 同 于 1 世 纪 末 那 些 狂 热 的 主 张 大 海 军 主 义 的 学 9
者, 约翰 始终 严谨 稳 健地 关 注 英 帝 国潜 在 的 防务 危
机 。他强 调英 国防务 的要 求 有 三个 层 次 , 即英 伦 三
岛本 身 、 海上 交通 线和海 外殖 民地 , 而英 国的国情决
批英 国学者 开始 思 考 , 工 业 革 命 时 代 如何 保 持英 在 国的海权 优 势 。

军 官重 视历史 研究 , 善 于从 英 国海 上 霸权 和 帝 国 应 建立 的历 史 中汲取 经 验 教 训 , 的 研 究也 始 终 带 有 他 浓厚 的“ 以史 为鉴 ” 的色 彩 。例如 , 在菲 利普 看来 , 封 锁 和护航 是 皇家海 军承 担帝 国 防务任 务两 大必然 的 战术 选择 , 在 阐述 这 一 主张 的时 候 不 断引 用 拿 破 他 仑 时代 的海 战案 例来 说 明 问题 。此 外 , 利 普 还 提 菲 出 了联合 作 战思想 , 这一 思想 虽然 不够 成熟 , 菲利 普 也未 就此 进行 过多 的 阐述 , 在 当 时仍 然 让 人 耳 目 但
在 英 国 海 权 优 势 面 I 国等 后 起 海 上 强 国 挑 战 的危 机 背 景 下 , 们 从 捍 卫 不 列 颠 海 洋 帝 国 出发 , 对 英 国 海 上 防 临德 他 针
务 和 海 军 战 略 提 出 了不 同 的观 点 和 建 议 。科 洛 姆 兄 弟 、 贝 特 和 里 奇 蒙 德 是 英 国学 者 中最 卓 越 的代 表 , 们 的 思 科 他 想 一 脉 相 承 , 同构 成 了 海 洋 战 略理 论 的“ 国 学 派” 并 对 英 国海 洋 战 略 的 发 展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 共 英 ,
的科 洛姆 兄弟 中的约 翰 ・ 洛 姆 。1咒 科 _( 科 洛姆 兄 弟 ] 偏重 于对 海军 的战略 战术进 行 研究 。他 们 同马汉 的 区别 在于 , 马汉 海 权 论 的 出发 点 是 探 讨 美 国这 样 的 后 起 国家 如何 通过 海 洋 崛 起 为 一 个 世 界性 强 国 , 而
新。 ‘ ’
由于《 海军 战争 》 书的 出版 时间 比马汉 的经典 一 著作《 海权 对历 史 的影 响 ,6 0 7 3 ( h n l— 1 6 —1 8 》 T e f u I
ec f S aPo rU o s r ) 了 一 年 , 此 neo e we p nHit y 晚 o 因
牢 牢掌 控对 海 权竞 争 空 前激 烈 。这 一 时期 , 于 由 经 济增 长放 缓 、 创新 能力 下 降 以及 德 国等后 起 海上 强 国 的挑 战等原 因 , 国海权 呈现 相对 衰 落之 势 , 英 不
列 颠海 洋帝 国面 临深 刻 的危 机 。在这 种 背 景 下 , 一
寸日 学 1 大 学报 洛
海 权 危 机 背 景 下 的英 国海 洋 战 略理 论
胡 杰
( 汉 大 学 中 国边 界 与 海 洋 研 究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武 湖 30 2
摘 要 :9世 纪 末 2 1 O世 纪 初 , 马 汉海 权 论 风 行 世 界 的 同 时 , 国 也 涌 现 出 一 批 优 秀 的 海 洋 战 略 理 论 学 者 。 在 英
关 键 词 : 水 学派 ; 洛 姆 兄 弟 ; 贝 特 ; 奇 蒙 德 蓝 科 科 里 中图 分 类 号 : 4 K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5 2 1 )40 5—5 1 7 — 3 x( O 2 0 — 0 90
1 9世 纪 末 2 0世 纪 初 , 马 汉 海 权 论 的 影 响 下 , 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