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权的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2
要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们就应该首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海权?”他不只是海域面积的不容侵犯。
一、先从理解海权开始!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
”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
第三,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目的来看,是确保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一个海洋国家或者民族来说,拥有海权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保证本国家、本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人类历史看,任何一个海洋国家拥有海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促使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第四,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一是从安全权来看,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海洋国防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沿岸国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从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来看,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因此,“对于海权问题,不能仅仅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待,而必须从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说,海权是海洋和海外的经济发展权。
”二、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
关于海权的论文
透过钓鱼岛事件看海权在中国政治、经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地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问题更是紧密联系于其政治和经济安全。
相信大家对去年的钓鱼岛事件还历历在目吧,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吧: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
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日方登船检查。
事件后来进展中,日本法院批准拘留中国船长10天。
在钓鱼撞船事件上,中方的态度强硬,不仅要求日方迅速停止一切非法拦截行动,而且决不允许对中国公民在自己领土上的捕鱼等行为有任何不规行为,否则,中国政府也将按照相关公约和规定,对日本巡逻船进行查处。
许多中国国民还进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力保钓鱼岛。
看到中国人民在保护海权的态度与行动上,我们不禁觉得欣慰,因为国人的海权意识明显提高了,在这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谁又想得到,历史上,中国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而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这一情况,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使得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直到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国海权发展的较好战略机遇期才宣告到来。
直到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海权意识迅速萌发,中国人第一次产生“海上生命线”意识。
海洋主权论文
海权●主权内容摘要: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关键词:海权,威胁,掌握,经济。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蔚蓝国土和海岸线。
在21世纪一个波及全球的海洋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
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南海和黄海四大海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东海和黄海海域内的石油与天然气未被探明时,越南等国无论是外交部还是教科书都明确说明,南沙群岛是属于中国的。
但自从黄海被发现石油后,有关各国对于黄海东海等海域的归属问题的态度立即发生了变化。
一直与演变到近,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归属都与其他国家有着争议,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储量最大的南海,问题最为严重。
对此现状,我国能源管理部门,以及交通和外交都要有一个统筹的机制,要有计划和部署的进行。
对于海上权益的争夺的方法综合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受美国支持的一些国家进行较量。
历来关于中国外交方面碰到的问题,其背后似乎总能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或者一些受美国支持的国家的影子。
对于美国的强权主义,我们不能采取消极放纵的态度,应该毫不畏惧,与其斗智斗勇,进行外交上的较量。
第二、加强我们国家需要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军事训练和远洋战斗的能力,武器现代化。
海权(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海权与海洋战略思考一、海权概念与海洋策略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和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现代意义上的“海权”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为中国人所认识的,可以说“海权”概念完全是一个舶来品。
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海权是海上战争实践的产物,是自古以来随着海上武装斗争的发生、发展而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战略概念。
其实质是国家通过运用海上力量实现对海洋的控制权力,从而获取海洋利益。
现在的海权思想在传统海权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1)传统海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海上战略通道的任用上,即通过控制和利用海洋开展海上贸易、进行海外扩张,从而实现对陆地的控制。
而随着现代海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海上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洋底矿业开采的兴起,海洋自身的巨大资源价值开始显现,甚至超过了其作为运输通道的价值。
作为战略通道和资源宝库的海洋,其战略地位自然进一步提高。
(2)传统海权的目标就是控制海上交通线,谋求海外殖民地,现代海权的目标则进一步扩展和具体化,包括对海域、岛屿、海洋资源、海洋通道等多方面的控制权,谋求利益的范围更广。
总而言之,海权问题是人类海洋斗争的核心问题,海权的历史主要是记述国家与国家之间海上斗争的历史。
而海权理论则是直接服务于海洋军事斗争需要的,是国家制定海洋战略的指导方针。
二、中国海权特征中国的“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中国的“海权”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伸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而不是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相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中国东部海区是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实现对台湾、南海诸岛的主权,既是中国实现统一的正义事业,又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海权”的关键步骤。
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与实现国家“海权”进程的统一,这既是中国“海权”的特点,也是中国“海权”的优点。
海权论文
中国海权建设之我见一,什么是海权海权(Thalassocracy ;Sea Power),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二,中国海权现状南海争端-南沙之争南海,又称南中国海,遍布大小岛屿,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
目前,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中沙群岛被中国实际控制,东沙群岛由中国台湾控制,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复杂得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
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
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南沙群岛陆地面积虽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个海域面积达八十二万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通往非洲和欧洲的咽喉要道。
南沙之争,其本质是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政治”问题,南沙问题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大国角力。
南亚有关当事国把东盟作为区域共同体,基于共同立场,协力对抗中国,以达到其进一步侵食和霸占南海之目的。
东海钓鱼岛问题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
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
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
海权论文
几乎所有国人都知道,现如今,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与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多个国家都有程度不同的海疆争端,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严峻挑战。
其中,南海海域面临的形势尤其复杂。
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随着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和海洋开发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步伐不断加快,南海正在成为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的海域。
如此就引发了一个南海问题。
所谓南海问题,基本点是指南海周边的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海域划分和岛礁归属上存在分歧和争端。
而当前的南海问题各种变数正在增加,事实上已经出现被“国际化”的严峻势头。
“古今中外历史说明,凡大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则国家兴旺,反之,就有可能沦入落后挨打的地步。
所以南海权益的维护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如何维护我国的南海权益,我有几点看法。
一.首先是态度问题。
我们要明确自身在南海问题上的核心利益与目标,并矢志不渝地坚持以此为政策和行动的指针。
时刻不能忘了我们是一个主权国家,有权维护自身在南海地区的领海主权和国土完整。
二.经济行动:中国政府应当加大在南中国海各海域进行建设石油勘探与钻井平台吸油,抢收资源以发展国计民生。
不能让周边小国以争抢、偷走我们的财富。
要大力发展海上民用舰船,进行大吨位(万吨级、十万吨级、三十万吨级、百万吨级)的航母级别的捕捞船队、运输船队、深海加工船队等。
3 增强国防力量。
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
要大力发展中国海上军事力量的建设,以保卫我的渔民进行全球无障碍通行的权利。
要让我们的渔民到全球各地海域去进行捕捞、钻井、深海加工、海上运输而得到有效的军事力量保卫。
让我们的渔民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军队都能保护到哪里!因为海船是流动的国土!就像钓鱼岛和东南海问题的解决,无论是和平方式或者不得已的战争选择,都离不开强大的海洋实力。
唯有建设强大的海军,才能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我们需要和世界各国进行军事合作,也需要与友好国家进行军演,需要加大在全球各海域的军事存在,以确保我们的海上力量随时在全球各地随时可以进行武装干涉保卫人民的利益、财富、人身与财产安全的能力。
海权时代中国海洋权益论文
浅析海权时代中国的海洋权益【摘要】现代意义的海权就是国家的海洋综合实力,是衡量海洋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
现代社会,海权正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因此,我国若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重视海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去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巨大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中国东海大陆架等问题成为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
【关键词】海洋权益竞争发展趋势应对战略维护完整一、海权在政治、经济、安全中的作用海洋总面积3.62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71%。
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海权竞争日益激烈。
纵观历史,曾称霸世界的大都是海洋强国,而中国历史上一直将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不用说主动开发,利用。
海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间,蕴藏丰富的矿物资源,渔业资源等。
更重要的是海洋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桥梁和纽带,掌控了海洋就掌控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命脉。
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西塞罗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20世纪海上战争频繁爆发,空前激烈,毫无疑问,在海上拥有霸主地位的国家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二、当今世界海权竞争的特点和趋势海权在各国安全战略中得到更大关注。
作为海洋超级大国的美国,在维护、拓展海洋霸权维系其全球霸权上从不轻视。
俄罗斯,日本,印度等海洋大国越加重视海权,视海权为其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甚至一些中小国家也表现出对海洋的关注。
争夺焦点逐渐转向公海及国际海底区。
世界各国纷纷加紧对海底资源的开发,加大对深海科考的投入。
不断强化对极地的战略争夺,一些国家甚至将大片公海作为本国的专属经济区。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划定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是一些国家据悉活的更大利益。
对各国使用专属经济区的权限没有明确规定,易引发国际争端。
国际海洋秩序面临深刻调整。
海洋大国着眼于未来海权争夺,寻找盟友,建立阵营。
海权论文
海洋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利益,但一些国家通过所谓的“国际招标”,在我经济海疆线内进行非法开发、经济活动,我国渔民在传统渔场作业时,合法权益经常被损害。
3.海洋信息安全问题
中国海洋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海洋地形、地貌是划分大陆架的基本依据,海底矿石资源分布及存储量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海洋气象、海流传播规律、海洋大气波动现象等,不仅有经济意义,更具有国防意义。而我国尚未对海洋信息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更缺乏有效的保护。
(二)国际原因
1.世界性的能源短缺
中国的近海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周边国家觊觎的对象。同时,南海又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鸟粪石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也是战略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周边国家借国际海洋法的名义,瓜分我国大陆架以及经济区,甚至公然抢占我国岛屿。
从北到南,中国还与8个海上邻国都有主权争议。
(二)中国国家海洋安全问题比较严重
1.海洋资源安全问题
现在,在本应由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中,被掠夺最多的海洋资源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南海海域,周边国家已经打了500多口油气井,其中在中国传统海疆内的就有200多口。现在,南海海域的石油年开采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吨,但其中中国参与开采的极少。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美国为了实现其全球争霸的野心,在世界上不断散播“中国海洋威胁论”,同时不断地支持日本强占中国东海的行为,并不断煽动东南亚国家提出领海主权,强占中国南海的部分岛屿,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纷争愈演愈烈。
3.世界各地海洋权益纷争不断
目前世界上海洋权益纷争不断,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韩国与日本的独岛之争、俄罗斯与日本的北方四岛之争等,国际海洋权益纷争大趋势,也使得中国的海洋权益问题日显突出。
海权论文示例
论海权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
全球化发轫于近代航海地理大发现,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
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创立海权论时就强调世界正处于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
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体如下:1、政治方面:实际上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而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2、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3、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都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特殊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制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
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因此,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
求论中国海权问题的论文
求论中国海权问题的论文中国海权海权是海域国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维护蓝色国土安全等权利的简称。
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那些称霸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
西塞罗曾经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中国拥有18400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海域,拥有众多的天然良港和沿海岛屿,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海洋国家。
但是几千年来以农为本的经济结构,却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陆民族。
面对着中国东部这一片浩瀚的海洋,孙中山先生曾发出了“伤心问东亚海权”的感叹,并警示后人:“惟今后之太平洋问题,则实关于我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者也”。
为了建立中国的“海权”,毛泽东缔造了人民海军,并发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号召。
如此可见,海洋的重要性。
而如今,中国面临着统一祖国,收复主权岛屿的严峻任务,因为台海两岸分治影响海上安全维护与海权拓展,这既是中国政府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又是中国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内容。
南沙群岛本属于中国,然而南沙群岛中有40多个岛礁被其他周边多国非法占领,其中越南占领29个。
中国仅实际控制少数岛礁。
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
在这种东海争端的悬而未决,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受损,南海局势的暗潮涌动,域外大国是频频加紧插手中国周边海洋事务,几乎中国的每一寸海疆都面临着危机。
还有索马里海盗对中国商船的袭击,又从另一个方面对如何保障国家利益的海上安全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
中外海权意识论文
中外海权意识论文摘要:十余年前,一篇题为“这就是中国的海权意识?”网络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认为当代中国民众的海权意识还停留在晚清时代。
但如今,形势正在好转。
一、中国人眼中的海权海权一词最早从鸦片战争开始就被中国人所认识,却直到今天依旧无法被充分理解消化。
可以说,从一开始国人对海洋国土的认识上的偏差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权概念的理解。
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及相光著作已经发表100多年,海权课题已经成为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海权作为一个客观的概念,每个国家都有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不同理解。
中国的学者普遍将“Sea power”翻译为汉语“海权”。
抛开汉语中的“海权”定义是否和马汉的“Sea power”一致的疑问,我们也应该思考基于西方思维之上的“Sea power”能否妥当概括“海权”一词的关键词义。
但无论如何,至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识,也就是说“海权”是一个关于海洋的概念,类似“陆权”是关于陆地的概念。
地球上除了陆地资源以外,海洋资源应该是最为宝贵的,这就牵涉到“海洋权利”(Sea right)的概念。
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其“国家主权”的概念也涵盖了“海洋权利”。
也由于大凡世上的权利都需要强力来保障,于是从国家的“自卫权”概念又引出了防御性的“海洋权力”概念,即“Sea power”。
正如马汉强调的:“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
而长久以来,特别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一直是停留在陆地的边缘/附庸的阶段。
历史上频繁的攻伐侵掠,统治者理解的武功最大化也不外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以大海为疆域的最尽头的思想虽然客观上受限于当时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但的确潜移默化的塑造了从统治者到民众视海疆为化外之地的海洋观: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辽东半岛与台湾岛面临被割让的局面,清政府选择了保辽东而弃台湾,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当局对海权的忽视。
海权论文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权发展对政治的意义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的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
这些地区既是中国领土,又是在实现中国海权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支点。
比如,台湾及其周围属于中国的岛屿,既是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前沿基地,又是中国东部地区经济黄金地带的前锋拱卫;南沙群岛,又是护卫中国在马六甲海峡通行自由权利的最前沿的基地。
实现中国对台湾、南沙部分岛屿的主权,既是中国实现统一的正义事业,又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国海权的关键步骤。
实现国家统一进程与实现国家海权进程的统一,这既是中国海权的特点,也是中国海权的优点,它决定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海权实践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它也排除了在相当时期内中国的海权实践转向海上霸权的可能性。
特殊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海权属有限海权的特点。
与法国的情形相似,而与美英两国不同,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容型的国家。
英美国家属两洋夹护中的国家。
这种海上安全的特点迫使英美两国必须将实现海权和扩张海洋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至它们最终异化为世界性的海上霸权国家。
中国地理上则是一面环海、三面临陆的国家。
由于三面陆上的安全压力使中国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强大的陆军,而非海军力量。
同样,这种地缘政治的特点和上述中国海权的特点,又决定了中国的海权--即使拥有与英美国家同样的财力--在实践中也不需要追求世界性的海上权力。
从20世纪末以来,中国东部面临的安全压力,特别是台湾、南沙部分岛屿脱离中国主权的安全压力日益严重,而中国应付这些危机的手段恰在这一时期却严重不足。
形式与政策论文(海权问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论文名称蔚蓝的领土-中国海权年级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学号姓名2011年5月27日蔚蓝的领土--中国海权内容摘要:由于中国复杂的历史渊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慎重处理的问题:中国海权。
海域,同样是中华民族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历史、海权、军事、启示正文部分: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当然这是由于人类的生活而非仅仅人类的思想涉及到海洋。
既然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
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
1812年美国与英国海战是为了扞卫新生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当的海洋权利,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及2001年4月发生于中国东部海域的中美"撞机事件",都是中国扞卫其海洋权利的军事自卫行为。
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形下的"海上权力"则是海上霸权,使用这种力量的国家,则是霸权国严重以至不能保护中国最基本的海洋权利。
这反倒诱发"台独"分子不断铤而走险,挑战中央政府的对台政策底线的企图。
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出现的"台湾独立"恶果还会牵动从日本到东盟整个东亚政治的格局,使其对中国东部产生自然的钳合之势,并进一步对中国东南沿海各省产生无形的离心作用。
这就是说,台湾问题的恶化将牵动中国现代化的全局,而要遏制"台独"势头的决定性的力量就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力量即中国海军的快速崛起。
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
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第一篇: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论文谈《海权论与海洋战略》学后思考——论中国海权的发展之路本学期有幸选上了《海权论与海洋战略》这门课,通过王老师精彩的讲解,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同时也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
本文我想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以及海权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趋势和战略。
一、海权及其重要性海权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战略概念。
在经典的意义上,海权指的是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也就是由本国和本民族利用和控制海洋,而剥夺对手利用海洋的机会和权利。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海权论鼻祖马汉从大量的历史事实中概括出一条结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称霸、控制世界财富,必须走向海洋。
这些论断的原因是明显的。
自古以来,海洋作为渔盐之源便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近代以来,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深海采矿业的兴起,海洋又成为继大陆之后,人类新的资源希望所在。
而海洋作为航运通道在贸易发达的现代世界更是承担着主要的运输职能。
同时,海洋作为战略屏障,对一国的安全也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因此,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今天仍被世界强国继续印证的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海权是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海洋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国家战略的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建设海权强国对于中国海洋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重视海权、发展海权,真正实现中国的强国战略,是完成这一心愿的必由之路。
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海洋国土的维护、进一步保障海上交通要道的安全通畅、进一步做强做大海洋经济、进一步增强海上防卫力量是实现海权发展重要路径。
二、海权论在中国中国海权具有与世界各国海权相同的共性,但是中国海权更有不同于他国海权的鲜明的个性。
形势政策论文——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联系实际谈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随着21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成为国际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新领域,世界各沿海国都在为争夺或扩大各自的管辖海域而竞相向海洋进军,纷纷调整海权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加快海洋立法,增强海洋管理机构,大力发展海军关键字:海权,争端,发展随着21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海洋成为国际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新领域,世界各沿海国都在为争夺或扩大各自的管辖海域而竞相向海洋进军,纷纷调整海权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加快海洋立法,增强海洋管理机构,大力发展海军,以适应《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海洋斗争的新形势。
与此同时中国海权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任务;中国海上国际通道由于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有时还做不到畅通无阻;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1、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的海权矛盾就目前而言,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的海权争议首先就是中国跟日本之间的海权争议。
中日两国之间的海洋争端包括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以及东海的划界问题。
其中钓鱼岛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涉及领土约6.3平方公里,在东海,日本以所谓“日中中间线”为由,争夺我东海油气资源。
中日在东海划界、钓鱼岛问题上存在争议。
中国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法”和“海岸线长度比例法”;日本则主张“中间线法”,强调共架邻国应平分东海专属经济区。
属于当代大陆架划分原则不同引发的主权冲突,涉及海权争议达16万平方公里。
武大 海权论论文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海权已日益与民族振兴密不可分。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由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提出,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权其实是陆权的强大、扩展和延伸.“海权时代”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而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
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回顾历史,19世纪末,进入工业时代的美国飞速发展,国力迅速膨胀,在马汉创立的《海权论》的指引下美国走向了世界之巅。
“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马汉的惊世之言震撼了世界,惊醒了美国,美国在他指引的道路上:获得海权——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海上要道)——控制世界贸易——获得世界财富——获得世界霸权,可谓是一路凯歌。
美国用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增强海权,实施海洋战略,是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和平崛起和复兴的必然选择。
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14200多公里,海洋国土约占陆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开发突飞猛进,一个海洋大国正摆正船头向海洋强国全速开进。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而明朝中叶以后,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从海上向陆地扩张的时候,中国却开始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政策,自动放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海上优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海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然后探讨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以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并实现和平发展。
一、引言二、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1.国际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洋已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领域。
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重叠问题和领土争端正在加剧这种竞争。
2.美国的压力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一直在海洋问题上保持着强势。
美国对中国的海洋权益采取了威慑和遏制的战略,试图阻止中国成为海洋主导力量。
例如,美国曾派军舰在南中国海进行自由航行行动,以维护航行自由。
三、中国海权的对策1.和平发展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合作与论坛,加强与沿海国家的合作,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推动国际法治的发展。
2.加强海洋防卫能力中国需要加强自己的海洋防卫能力,确保自身的海洋利益得到保护。
这包括建设现代化海军、空军和海岸警卫队,完善海洋监测和情报系统,提高解决海洋争端的能力。
3.推动区域合作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推动建立共同利益和互信机制。
例如,中国可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推动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四、结论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面对海权问题。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和美国的压力等形势。
为了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并实现和平发展,中国应采取和平发展、加强自身防卫能力以及推动区域合作等对策。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海洋问题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1.王毅.(2024).《走向45度仰角辨析中国航母发展与安全》.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2.吴亚军.(2024).《南海问题:理性应对》.国际出版社.3.郑永年.(2024).《海洋强国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形势与政策论文之海权对国家安全、经济、政治的影响
海权对国家安全、经济、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作保障,“伟大的未来”对中国来说就是一句空话。
海军的发展决定中国的海权,海权的确立则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太多屈辱的经历警戒我们,没有海权的中国就没有任何资格空谈什么未来发展前途。
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对海权的诉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看看我们的地球,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块大陆被海洋隔断,土黄色的板块之间,蓝色的海洋横亘其中,大陆是分散的,大海则是一个统一体,没有人能够分离它。
海洋成为地球形成整体的纽带。
要想走向世界,必先征服海洋这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海权也就由此诞生。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
全球化发轫于近代航海地理大发现,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
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创立海权论时就强调世界正处于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冷战结束后,人类的发展进入了全球化和多极化时代,全球化和多极化是相对应和互动的,全球化促进了多极化,多极化反过来进一步缓解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力度,使世界秩序发生变化。
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拥有海权的国家往往是拥有工业资本优势国家,换言之,拥有工业资本优势的国家,也往往是拥有强大海权的国家。
自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主导世界经济潮流之后,海权就成了工业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助推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是最廉价的运输载体。
比如,从欧洲陆上运货到中国须穿经多个国界,而海上航行则没有国界障碍,在公海上它是畅通无阻的。
军事角度看,与规模化陆上运输比,从海上大规模集中调动装备、军力等,所需时间应是比较快的;由于海洋的天然屏障,与陆地防务相比,在广阔的海上拥有基地,可大大减少战时所用守备兵力:只要掌握了海上运输线,就可以最机动的方式集中最优势兵力在海外某一区域实施作战。
而在陆上取得每个军事胜利都得部署大量守备兵力以巩固成果,海上同等数量的部队,比陆地使用起来会更加高效。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3
得海权者兴,失海权者亡,得海洋者盛,失海洋者衰。
这是历史揭示的一个鲜明的真理。
1994年11 月16 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生效后,海洋自然再度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
与中国海上相邻的8 个国家,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都与中国有海洋权益之纠纷,中国至今尚未与任何一个海上邻国达成海上划界协议。
目前中国周边海洋严峻的局势却表明,中国与海洋大国的身份严重不相称:在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权海域中,中国实际控制海域不到一半,不仅海洋资源遭到周边国家的大肆掠夺,岛屿也多被瓜分,领海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近几年围绕中国海域岛屿的争议、中国与相邻国家的矛盾,纠纷,分歧,呈现扩大化趋势,并且在逐步加强。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也是外交与政治问题。
随着世界的发展前进,海上资源成为了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因此,要想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国,就要发展海上技术,不断开拓,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受他人之瞩目。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人类不断开发海洋资源,抢占海洋领域,赢得海上之权。
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的,并不失时机的拓展海洋权利的一种综合能力。
我总结中国海权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国内动力与压力交错。
在“蓝色国土”这一概念逐渐被国人认同的时候,国内倡扬海权的声音便一浪高过一浪。
这也是海洋事业在中国将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的动力。
但是,中国历史上对陆地的依赖,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矫枉过正”,海洋事业发展的散乱无序,安全、法律法规、智力支持等公共物品的缺位,也使中国的海上强国之路无时无刻无处不面临着压力。
【2】存量问题和增量挑战交错。
不光附着有争议海权的海洋权益因事关国际关系的协调存在不确定性,附着无争议海权的海洋权益也因为历史、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存在不确定性,“蓝色国土”忧患重重,海洋管理多头,邻近海域污染严重,科研教育进步缓慢,人才储备严重短缺,产业布局缺乏特色,产品结构过于单调,国际竞争又空前激烈,所以,中国海权的实现和发展,首先面临一系列的存量问题。
选修课论文——海权与大国崛起
荷兰因海权而崛起给中国的启示在我们开始谈荷兰因海权而崛起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海权”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马汉在其著作《海权论》里是这么解释的,“海权”就是“使用海洋和控制海洋”。
马汉的“sea power”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中吧传统的“海军力量”、“制海权’、”海上实力”、”海洋国家“等观念都包含其中,从而提出了内涵更深刻,外延更丰富意义更广泛的“海权”思想,即是凡是能对海洋霸权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切要素,都可以纳入广义的“海权”范畴之中。
以此同时,马汉认为海权在国家的兴衰过程之中的作用表现为“海权是国家强大和繁荣的中心环节”,他认为用海权控制海洋不仅是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的决定因素,而且还是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就从荷兰因海权而崛起的例子中浅析海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权继承者而言,在摆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后,资本主义获得极其迅速的发展。
其实早在尼德兰革命之前,荷兰的就在波罗的海延安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尼德兰革命之后,国内政治趋于稳定,荷兰就不在安于波罗的海的贸易地位了,而想一跃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尤其是伴随着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阿姆斯特丹作为连接欧洲和外部世界的纽带。
在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之中,商业和国际贸易占了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也就决定了荷兰海上力量的发展。
是它可能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成为十七世纪的海上霸主,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美名。
除此之外,荷兰海上力量的崛起还得意与之前与西班牙海上作战的丰富经验。
另外值得一提就是荷兰的十分发达的造船工业。
造船工业是荷兰最发达的工业部分之一。
在造船业兴盛的时期,仅阿姆斯特丹一处就有几十家造船厂。
十七世纪中期,荷兰拥有商船队吨位数相当于英法西葡总和。
造船业的发达保证了荷兰海上贸易的优势,他们经营外国商品,充当各地经营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这种转口贸易是荷兰取得了海上的霸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钓鱼岛事件看海权在中国政治、经济、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地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问题更是紧密联系于其政治和经济安全。
相信大家对去年的钓鱼岛事件还历历在目吧,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形吧:2010年9月7日上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
而后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碰撞,随后日方登船检查。
事件后来进展中,日本法院批准拘留中国船长10天。
在钓鱼撞船事件上,中方的态度强硬,不仅要求日方迅速停止一切非法拦截行动,而且决不允许对中国公民在自己领土上的捕鱼等行为有任何不规行为,否则,中国政府也将按照相关公约和规定,对日本巡逻船进行查处。
许多中国国民还进行了游行示威活动,力保钓鱼岛。
看到中国人民在保护海权的态度与行动上,我们不禁觉得欣慰,因为国人的海权意识明显提高了,在这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谁又想得到,历史上,中国一直把海洋视为天然屏障,更谈不上主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从世界地图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属于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海陆的双重易受伤害性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弱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努力在海陆发展上保持平衡,并在国家大战略上选择真正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道路。
而在历史上,应对陆疆的压力始终是处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历代王朝的防务重心,明朝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面对来自陆海的双重压力,这一情况,在清朝演变成日趋严重的“塞防”与“海防”危机并存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深受陆海复合国家双重易受伤害性的困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美国对中国构成了陆海方向的双重挤压,使得国家的安全环境极其恶劣,直到冷战结束以后,中国的地缘政治处境得到了极大改观,中国海权发展的较好战略机遇期才宣告到来。
直到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海权意识迅速萌发,中国人第一次产生“海上生命线”意识。
海权问题历来就是个相当“敏感”的问题,海权尤其是领土主权涉及一国的重大利益。
国人何以对海权的意识由无到有,由淡薄到重视,其归根究底是其在政治、经济、安全中的重大作用。
以前,海洋只是个天然屏障,如今,却是“强于世界者必先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的重要地位。
就钓鱼岛而言,其所处位置具有丰富的海上自然资源和不可估量的军事价值。
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以韩国为例,我们来看看这个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2400多公里,拥有大小数千个岛屿的小国。
韩国的大中型城市和工业基地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带,尤其是所需的原油、铁矿等重要战略物资均依赖海上运输,因而海洋航道已成为韩国国民经济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另一方面,韩国地处东北亚这一大国利益较量最激烈的地区,所处的战略环境十分复杂:不仅周围大国环峙,又与朝鲜沿“三八线”军事对峙几十年;韩国虽与美国、日本结为军事盟国,国内驻有大量美军,但韩日两国历史宿怨极深,在海域划界以及“独岛”主权问题上存在严重争端,彼此都对对方抱有强烈的戒心,而且,韩国自身战略纵深有限,因此,海洋对韩国安全保障具有更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及南亚部分国家对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在应对马六甲困境问题中的努力正体现了海权问题的深刻影响。
首先,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当前,中国强调利用国际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断强调“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从而为捕捉和利用机遇推进中国海权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
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在经济方面,海洋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近代以来,海权发展与海洋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一直是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乏力的固有弊端,并且对中国经略海洋的思维观念造成消极影响。
为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要求,正确认识海权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中国需要转换思路,重点不应放在盘算减少本来已经非常低的海军国防投入,而是寻找思路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提高它的综合国力贡献率,进而为海军力量的发展提供动力,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确保海权问题的稳固。
中国海权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发展不应该是一个彼此割裂、存在先后顺序的过程。
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军事国防角度,中国如何加强海洋经略都应该纳入到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并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中国海权的发展不会走历史上海洋霸权国家建设全球性海军力量的老路,这自然决定了海权力量建设和投入的有限性,从而避免了美苏争夺包括海洋霸权在内的世界霸权、进而导致国家综合国力衰微的历史教训。
安全方面,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国家安全实现了,局势稳定也将随之实现,一方面可以提升其国际事务影响力,另一方面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和谐的环境。
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模式的确立,国家安全观念将有一个质的变化,必然从本土扩展到本土以外。
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的强大对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
借海强身,以海兴国,建立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