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指导下的美国全球海洋扩张战略实践
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
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第18卷第12期2010年12月太平洋学报PACIFICJOURNALV o1.18,No.12December2010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杨震周云亨(1.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摘要:海权论作为地缘政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其诞生后不仅丰富了国际关系理论和军事理论,而且在其实践中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和战争模式,甚至是整个世界.可以说,没有海权论,就没有今天美国的霸权国地位,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也会因此大为不同.本文从马汉的海权论及其进化进行论述,并从新世纪美国海军转型的角度对海权论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海权论;进化;美国海军;转型中图分类号:D8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049(2010)12—0079—12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表面有71%为海水所覆盖.纵观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对海洋及其价值的认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l5世纪以前,海洋有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2)l5世纪至20世纪初期,海洋是世界交通的重要通道;(3)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空间;(4)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认为,海洋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可以说,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如何开发和利用海洋.就国际政治而言,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利益冲突集中在世界权力掌握者和对霸权秩序的挑战者之间.控制世界的核心在于控制市场与资源,而海洋是连接世界市场和资源流动过程方式之一.海洋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家间政治利益争夺的集中地.②一,海权论的诞生及其影响综上所述,海洋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重大意义,开发海洋与征服和拥有海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而一个国家控制和利用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就是海权.确切地说,海权就是一个国家运用军事手段对海洋的控制力.④从5000多年前的米诺斯海洋文明到现代,人类的海权观念经历了从护城河到交通要道,到作战场地,再到以海制陆的前沿阵地等多个阶段和层次的演变.然而,海权论作为一套完整系统的战略学派的提出,则是在l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分别于1890年,1893年和1905年发表的三篇着作:《制海权对1660至1783年历史的影响》,《制海权对1793—1812年法国革命和法帝国历史的影响》,《制海权与1812年战争的关收稿日期:2010-07—14;修订日期:2010.12.12.作者简介:杨震(1977一),男,江苏海安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海权理论:周云亨(1982一),男,浙江台州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2008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能源安全.①杨金森着:《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②鞠海龙着:《中国海权战略》,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③倪乐雄:”二十一世纪看海权——倪乐雄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07年8月5日,第6版.80太平洋学报第18卷系》.在上述着作中,马汉提m海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强调海洋的重要性和控制海洋的战略意义,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贸易并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因此,海洋必然成为渴望获得财富和拥有实力的海上强国进行竞争和发生冲突的主要领域.海上强国要获得海上行动自由,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作为一个商品输出国家,必须生产足够的产品供出口并进行商品交换;必须拥有作为海上交通工具的运输船只;必须占有能够保护和发展海外贸易,获取巨大利益的殖民地和基地;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以保护海外领地及其与本国基地之间的交通线.马汉认为,构成海权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自然构造,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点,政府的特点等.海军战略的目标是保证国家获得平时和战时的海权,海军战略的关键是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发展国家的海上力量.此外,马汉提出国际关系是制定军事战略必不可少的因素,要取得成功必须目的专一.①海权论的提出,大大加快了各国对海权的重视以及现代海军的发展,强大的世界性海军成为世界强国的保障和象征.海权论至少对三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第一个是美国.当时美国作为新崛起的国家,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在保守的孤立主义和向海外积极扩张之间犹豫仿徨,马汉的着作使得美国朝野上下一致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美国保持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海外商业利益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强大的海军护航保证了美国生力军向欧洲战场的输送,两次形成对劲敌德国的东西夹击的战略态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美国海军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决定性胜利,从而决定了日本惨败的命运.至今美国人还认为应该感谢马汉,是他在一百多年前为美国的繁荣强大指明了方向.第二个是日本.这个天然的海洋国家在沉睡了千年之后,在西方国家冲击下于”明治维新”时毅然选择了”脱亚人欧”,马汉的”海权论”对于当时的Ft本就像一个下决心准备做强盗的人突然捡到一把快刀.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版立即被译成Et文,Et本上至天皇和皇太子,下到政府官员,三军军官和学校师生,都争相传阅.很快举国上下统一了发展强大海军的意志,励精图治发展出一支强大的舰队,并且在马汉”制海权”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同中国清王朝作战的战略计划.随后赢得了同中国的”甲午海战”和同俄国的”对马海战”的胜利,一举成为2O世纪初的世界海洋强国.必须指出的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海军建设,而在于外交政策的侵略性和冒险l生.也许受马汉”海权论”影响最大的是当时的欧洲.德国在俾斯麦主政时,不追求海外殖民扩张,并同英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当时欧洲列强之间主导性矛盾是英国和俄国在世界范围的全方位争夺.威廉二世读到马汉的着作后,振奋无比,一改只注重陆权的军事传统,大力发展海军,争夺世界霸权.德国不同于英国和法国之处在于,它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海军,所以不存在海军传统,这使得德国军方更乐于接受马汉制定的,现成的,海权制胜的战略理论.马汉关于殖民地,海外贸易,海上力量三位一体的海权论,对于德国这样一个刚刚醒悟到殖民地利益和外贸利益重要性的国家来说简直如获至宝.②德国发展海军的政策威胁到了英国赖以生存的海上生命线,挑战了英国的”海军双强标准”,由此促使英国和俄国一揽子解决了它们之间的分歧,英国终于把德国作为头号敌人.德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环球巡洋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狼群绞杀战”是对马汉”海权论”的继承与发展.上述例子足以说明海权论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④①马汉着,安常容等译:《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②杨跃编着:《海洋争霸500年:英国皇家海军与大英帝国的兴衰》,军事科学出版社会,2007年版,第148页.③倪乐雄:”海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读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8期,第27页. 第l2期杨震等: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8l 二,海权论的演进作为理论,唯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海权论也是如此.从马汉提出海权论以来到今天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权论因其与时俱进的演进,在进入2l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后马汉时代,英国着名海洋战略家朱利安?科贝特,苏联海军元帅,海军司令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美国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等人都对海权论的发展与演进做出了非常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贡献.科贝特在其1911年出版的传世之作《海洋战略的若干原则》中提出,海洋战略的核心就是要”阐明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紧密关系,并将二者合二为一,形成统一的战争工具”,”海洋战略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即为确定海军与陆军在战争计划中的相互关系”.①与马汉的”舰队决战”不同的是,科贝特认为制海权的关键在于控制海上交通线.他指出:”海战,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以获取制海权或者防止敌人获取制海权为目标,无论是出于商业目的和军事目的,制海权的关键在于控制海上交通线.”②在此基础上,科贝特将制海权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并据此赋予海军不同时期的不同任务:首先是夺取制海权阶段,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海军通过破袭,破交以及对敌港口进行打击的方式建立局部制海权,科贝特将其称为”存在舰队”战略.其次是保卫制海权阶段,即处于优势地位的海军采取分散部署的战略方针,通过控制海上交通要道进而控制海上交通线,向敌国施加强大的物质和心理压力迫其屈服,或者引诱敌海军在对我有利的情况下进行海上决战并歼灭之,将所受威胁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科贝特将其称为”战斗舰队”战略.三是使用制海权阶段,即占据绝对性优势地位的海上强国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享有海上行动自由权,因此辅助陆军完成战斗任务,通过”力量投送”对陆上事务施加影响,科贝特将其称为”支援舰队”战略.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创造性地提了海陆联合作战,在内容上发展和丰富了海权论,使海军的威力开始从海洋延伸到陆地.虽然在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中,海军在海陆联合作战中只是起到了辅助陆军的作用,但是他的观点将海权的空间扩大了,为海权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部队的出色表现标志着海权的范围已经由水面扩展到水下.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对战列舰的胜利则宣告海权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天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核武器的出现以及战后导弹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这其中也包括海战.在技术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的改变双重作用下,海权论也因此发生了演变.戈尔什科夫在《国家的海上威力》中提出了“国家的海上威力”论.戈尔什科夫认为:”国家的海上威力应当被看作是一个体系,其组成部分(军事的,运输的,捕鱼的和科学考察的船队等等)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还和海洋这个环境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这种体系在和海洋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自己的完整性0”③国家海上威力的实质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最有效的利用世界大洋(或如常说的地球水域的能力)”④.戈尔什科夫在该书中扩大了海权的内涵,提出海军作战的方式主要分成两种:对海作战和对陆作战,海洋已经成为对陆地进行打击,特别是核打击的辽阔场所,海军的作战模式也因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总结了从l6世纪以来各主要海洋国家海军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戈尔什科夫提出①付征南:”略论朱利安?科贝特的海洋战略观”,《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4期,第117页.②JulianCorbett,SoPrinciplesofMaritimeStrategy,Mineola.NewYork:DoverPublications,Inc,2004,PP.91—94.③谢?格?戈尔什科夫着,济司二部译:《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页.④谢?格?戈尔什科夫着,济司二部译:《国家的海上威力》,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9页.82太平洋学报第l8卷了自己关于海军建设的总方针.他主张海军的建设必须以成熟的军事思想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因国制宜,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而核心和首要的问题,是平衡,全面地发展海军.所谓平衡,就是科学地确定和优化海军结构,使海军的各组成部分按照现代战争的客观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最强战斗力.平衡包括海军建设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平衡,与其他军种之间的平衡,海军内部兵种之间乃至机种,舰种之间的平衡.在书中,戈尔什科夫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海军武器装备性能及其战斗使用的影响,分别论述了水面舰艇,航空兵等兵种在现代海军中的作用和地位,围绕这样一支海军的使用问题,戈尔什科夫明确提出了基于海军装备历史性变革条件下的新的海军学术理论.其重点是,当苏联海军拥有了远洋导弹核舰队特别是拥有了弹道导弹核潜艇这支有效的战略核力量之后,海军传统的”海对海”作战样式已退居其次,海军对岸上的作战行动则上升为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为此,必须确定海基战略核力量在海军诸兵种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全面完善水下力量,大力发展反潜兵力,遏制敌方海基战略核力量,确保己方相应水下核力量实战和威慑效能的充分发挥.这是“二战”后,世界海军界首次在理论上提出海军对岸行动的战略主导作用,被称作海军学术理论的最重要突破.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苏联在较快时间内就建成了至今无人匹敌的庞大战略,战术核潜艇部队,并由此引起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在海军兵力运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变革.①苏联海军实力的飞速增长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随着罗纳德?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并提出”重振国威”,美国海军也在其新任海军部长小约翰?莱曼的带领下开展了”600艘舰艇”计划,力图确保海上优势,掌握制海权,压倒苏联海军.莱曼的海权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海上优势论”中.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建设的主导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美国要有明确的海上战略.莱曼认为,美国海军必须要有一个指导海军成功完成国家安全战略赋予海军的海上任务的指导原则,这就是海上战略.该战略包括八项原则:海上战略来源于并且从属于总统所规定的国家安全总战略;国家战略规定海军的基本任务;海军基本任务的完成需要确定海上优势;确定海上优势需要重新确立一个严谨的海上战略;确定海上战略必须以对现实的估计为基础;海上战略必须是一种全球性理论;海上战略必须把美国和自由世界的各国兵力完全结合成一个整体;海上战略必须是前沿战略.其次,是确保美国的海上优势.莱曼认为在形成核均势的情况下,美国必须确立海上优势.海军的均势对美国来讲是一种灾难,因为海军的均势带来相持的局面,海上的相持局面将意味着不能利用各个海洋.海上优势就是美国有能力——而且让别人看到美国有能力牢牢控制那些通往重大利益地区的通道,这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海上优势还意味着当国家有重大利益的地区遭到敌人联合威胁时,美国有能力去战胜他们的挑战.再次,美国需要掌握制海权.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海军在战争中的目标就是要驱逐或者消灭敌方海军,由己方控制海上交通线.莱曼强调美国要确保海上优势就必须掌握制海权.为了夺取制海权的需要,1981年2月5日,莱曼提出建立一支6OO艘舰艇的海军,包括15个航母战斗群,100艘攻击核潜艇以及以战列舰为核心的4个水面战斗群的计划.他还提出在兵力部署上,把海军力量尽可能的延伸到苏联近海海域;在海军运用上,一旦苏联在中央战线上越过北德平原进攻中欧,则美国可以实施”水平升级”战略从海上发动打击,海上前沿部署北翼格陵兰,冰岛以及英国一线向苏联科拉半岛发起进攻,并对苏联在白海和鄂霍次克海保卫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苏联舰队进行攻击.②①戎辉:”苏联’马汉’的’海权论’——《国家的海上威力》及作者戈尔什科夫”,《当代海军》,1996年第lO期,第29页.②石家铸着:《海权与中国》,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第27第l2期杨震等:论海权论的进化及新世纪美国海军的转型83 莱曼的”海上优势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成功.由于该理论符合了美国政府的战略需要,亲海军的美国总统里根对此大力支持. 在莱曼就任海军部长之前,美海军共拥有舰艇479艘,至1986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555 艘,其中包括l3艘航母,3艘战列舰,32艘巡洋舰,69艘驱逐舰,112艘护卫舰,38艘弹道导弹核潜艇,95艘攻击核潜艇,62艘两栖登陆舰,6艘巡逻艇,7艘水雷舰,6艘战略支援舰,33艘支援舰以及75艘机动后勤舰.①到1987年莱曼卸任时,美国海军已经拥有568艘舰艇,一年以后达到588艘,莱曼的”600艘舰艇”计划基本得以实现.美国重新夺回了四大洋的海上优势,大大扭转了相对苏联的不利军事局面.三,美国海军的转型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后冷战时代,美国海军的作战环境也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发生了变化:苏联解体,强大而可怕的苏联红海军不复存在,美国海军的作战对象由”蓝水海军”转变为”黄水海军”,甚至是恐怖分子等非国家集团. 其作战环境也由远洋转变为近海甚至是沿岸. 面对的威胁也由传统安全转变为非传统安全, 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海军开始转型,传统的海权理论也将由于其转型丰富了内涵,扩大了外延.面对已经变化了的作战对象和作战环境,美海军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的战略思想文件, 为美海军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方向和理论指导. 这些文件包括:1992年9月的《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战略白皮书, 1994年l0月的《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2000年5月的《2020海军远景:未来——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2002年的《海军转型路线图》和《21世纪海上力量》发展构想等,这些文件既指出了美国海军战略的新转型方向,也涵盖了海军战略新转型的具体内容. 1992年9月,美国海军部长,海军作战部长和海军陆战队司令共同批准并颁布了《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1世纪做准备》战略白皮书,从而开始了海军战略的新转型.该白皮书对冷战时期的”海上战略”进行了许多重大调整,并提了建设21世纪美国海军的新框架: (1)变”打海上大战”为”对付地区冲突”;(2)变“前沿部署”为”前沿存在”;(3)变”在海上作战”为”从海上击”;(4)变”独立实施大规模海战”为”从海上支援陆,空军的联合作战”.美国海军除了执行战略威慑和海上兵力投送等传统使命外,必须成为一支与过去有根本区别的海军,它将”为联合行动的展开提供海上远征部队,应国家的需要而由海向陆采取行动”.该白皮书一改”海权论”的传统教义,在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将在大洋上决战夺取”制海权”当作首要任务,而是将支援近岸和陆上作战作为自己的使命,因此成为自”海权论”提出以来最重要的海军文献.白皮书中所提出的”由海向陆”战略反映了新时期美国海军在国家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在作战任务,作战方式等方面转型的开始.②美国海军又于1994年1O月发表了《前沿存在——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该白皮书在肯定了两年前《由海向陆》战略白皮书中所阐释的海军作战指导思想根本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从海到陆”的作战思想,提出并论述了海上力量”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战”的重要性.白皮书还认为,”美国大多数的重要利益都在海外,美国海军及海军陆战队必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前沿部署,准备战斗并维持和平”⑨.2000年5月,美国海军出台了{2020海军远景:未来——由海向陆》,进一步肯定了未来的美国海军是一支”由海向陆投送美国力量和影响”为核心使命的武装力量,提出实现这一使命的两大支柱分别是”前沿存在”和”知识优①国防大学编:《海军战略》,海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88 页.②金文凯:”新世纪鱼雷技术发展趋势研究”,《鱼雷技术》, 2001年第1期,第16页.③李杰:”重视前沿存在强调联合作战——十年来美国海军的调整变化及特点”,《现代舰船》,2003年第1期,第12页. 84太平洋学报第l8卷势”,将灵活反应的全球远征对陆作战作为自己的基本行动方式,并将”网络中心战”定位为最核心的作战能力.①2002年美国海军又对自己的战略转型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调整,确定了转型目标以及实施方法.这一年美国海军先后公布了《海军转型路线图》和(21世纪海上力量》发展构想,为美国海军应付21世纪的挑战制定了明确的转型构想和作战架构.美国海军转型重点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加快”力量网络”建设,实现”网络中心战”由概念到实践的转变,强调了21世纪初美国海军必须具备的14项作战能力,要建设具有”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三大核心能力,能有效控制海洋及由海向陆投送力量并实施远征机动作战的海军和陆战队合成部队,从而打造一支2l世纪的海上无敌舰队,为其继续称霸全球做好准备.②2002年1O月,美国海军又公布了(21世纪海军力量:海军远景》战略白皮书,指出了”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作为一支联合作战部队在控制海洋,投送力量,进行越洋防御和施加影响方面的新方向”.该白皮书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21世纪海军陆战队战略》与美国海军的《21世纪海上力量》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和思想进行了集中论述,强调”美国海军与海军陆战队所组成的联合部队将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全世界范围内毫不倦怠的为美国提供服务”.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既是美国海军面向新世纪战略转型成就的一次集中体现,也是其”海上打击”,”海上盾牌”,”海上基地”三大转型作战概念的具体运用,海军在战争中的不俗表现也表明了海军战略转型的成就.⑧四,美海军转型对海权论发展的启示美海军转型的战略文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海权论.尽管这些文件在某些方面还继承了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比如认为利用和控制海洋对一国的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制海权依然为海权的核心,威慑思想依然在不断得到运用等等,但是笔者认为,美海军转型文件对马汉海权论更多的是一种扬弃,在继承马汉海权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的同时(比如以夺取制海权为海军作战的第一要务,以海上威慑作为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之一,进攻性作战依然是海军的主要战斗模式,海洋对于国家的富强与繁荣依然至关重要等等),在理论方面有新的突破.海权在新时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海权开始向立体化的方向发展.马汉时期的海权是一种平面的海权.大炮巨舰舰队之间的决战所争夺的制海权是海平面的制海权,随着潜艇和航空技术的发展,水下和海空也成为制海权争夺的内容.在《由海向陆——为美国海军进入2l世纪做准备》不用”战场”(battlefield)而用”作战空间”(battlespace)来指称军事行动的场所,说明美海军对作战空间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的战略调整及其海权理论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的战略调整及其海权理论思考温荣刚(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下简称二战),美国海军面临的战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美国海军进行了针对性的部队转型与能力建设方面的调整,使其仍然能够发挥制海权的优势来制约陆地强国苏联。
客观上,朱利安·科贝特的“大陆海权论”是为二战后美国海军战略调整的理论来源。
但是,从深层次上看,美国对海权战略的重视乃为二战后美国海军得以成功转型的动力所在。
这对后冷战时代美国的新海洋战略及全球安全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美国海军;战略调整;海权理论中图分类号:K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21)02-0136-11美国海军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遍布全球的海洋战场获得快速发展,美国的制海权优势也在这期间得以确立。
美国著名海权理论家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 Mahan )所强调的“制海权”的重要性在这期间得到充分检验。
但是,随着二战后德日法西斯力量的消灭,苏联逐渐开始成为美国的主要对手。
因为苏联作为新的威胁力量出现在美国面前时只是一个陆地强国,其海洋目标及其制海权有限,这使得美国的海洋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充分发挥。
所以,美国海军必须调整其战略观念以适应新的战略格局需求。
①伴随冷战格局的逐渐形成,如何在遏制和打击陆地强国苏联的任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便成为美国海军面临的当务之急。
客观上,几乎与马汉属于同一时代的英国海权理论家朱利安·科贝特(Julian Corbett )所倡导的“大陆海权论”是为二战后美国海军战略调整的理论来源。
美国海军也顺应形势需求,完成一次战略转型。
②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面临的困境随着二战结束与冷战格局的逐渐开启,美国的军事战略也面临新的调整压力,而美国海军因其特殊性所遭遇的挑战更大。
论文
浅析《海权论》对美国海军战略思想演变的影响学号:1592015019 专业:舰艇通信指挥姓名:阮超敏《海权论》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的第一部成功之作,它于1890年在美国出版,随即引起美国、日本、德国和前苏联等国的高度关注,并将之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
其中,美国成为《海权论》最好的实践范本,它独霸美洲,陆地疆界不受任何强国威胁,在代议政制的指导下,顺利地发展了海军,并乘两次世界大战之机,成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直到现在,《海权论》对各临海国家的海洋战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马汉的《海权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临海国家,如果没有面临陆地的根本性威胁,而政府又是一个开明政府的话,那它就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海军,争夺海权。
而海权是否能够确保,同样是一个国家的安全,财富和权力能否确保的先决条件,一句话,富国强兵,重在海权。
读过《海权论》,我们都知道马汉在书中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
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刻分析《海权论》的中心思想。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简单分析一下《海权论》对美国海军战略思想演变的影响。
由于笔者对《海权论》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如所谈之处有错误或者不够恰当,还望见谅。
一、美国海军战略的初期成型(1798-1991)美国本土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和五大湖,南连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基本上三面临海,一面临湖。
“世界上很少有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过去是那样的依赖海洋,而今又与海洋的未来如此息息相关。
”美国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军是其武装力量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军力量对于美国国家利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19世纪末期,作为美国海军建设、发展和运用蓝本的“海权论”登上了历史舞台。
美国海洋战略美国海洋管理战略及对我国的借鉴
美国海洋战略美国海洋管理战略及对我国的借鉴四工页辉1佩冉美国海洋管理战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李双建于保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魏婷307)011摘要:近年来对美国海洋战略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总结了美国海洋管理战略的发展过程,并从管理体制、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等方面分析了美国实施海洋管理战略的策略,最后研究提出了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关键词:美国海洋战略借鉴美国7%以上的人口5居住在邻近大西洋、太平洋墨西哥湾和大湖区的沿海地带,国沿海地区是世界上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海洋生物资源为美国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工业原料、医疗保健新药;国美约1%的石油和2%的天然气是由外大陆架生产的;879%以上的国际贸易由海路运输。
外,0此在美国每年(海洋管理体制现状一)美国海洋管理体制的建立源于2世纪6年代后00期。
能源危机和其他经济问题的压力下,国认识]在美到虽然海洋科学技术是实现海洋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但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弥补经济潜力的匮乏,因而激发了国家海洋发展目的转移,标且从以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为中心转移到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中心,并在优约有14人次到海滨旅游。
.L8海洋还向大多数美国人提供了谋生之道,/的就业与海洋有关。
16沿海地区县镇的国民生产总值(NP占其全国的1。
G)/因此,3海洋已成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兴旺极为重要的体系。
先发展秩序上注意资源开发目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安标排、协调和均衡。
为此,成立了以副总统为主席的海洋委员会,即斯特拉顿委员会。
斯特拉顿委员会把海洋视为“ 藏着丰富资源的待开发的前沿阵地” 提交了题蕴,一、美国海洋管理战略的发展为《我们的国家与海洋》的报告,该报告提出的建议多达16,是一次关于美国海洋政策方面的真正意义2条这美国是一个被公认为十分重视海洋和海洋工作的国家。
国历届政府都相当重视海洋业的发展,美将海洋作为繁荣国家经济、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领域。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
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发布时间:2010-7-13信息来源:经济师摘要:“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
”纵观世界各强国,无一不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
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史。
实质上都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
文章通过对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演变及其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深刻剖析,总结了世界海洋强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所采取的措施和保障体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也孕育着整个人类文明。
作为战略性资源,海洋既是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又是解决当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挑战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不仅是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活动都离不开海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
“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
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和管理。
海洋安全和保卫的指导方针,是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海洋技术诸方面的最高策略,是正确处理陆地与海洋、经济与军事、近期与长远的海洋发展原则。
一、海洋强国的海权论思想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
公元前5世纪。
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
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马汉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的《海权论》一百多年前,一个美国人道出了一句惊人的预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他就是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
他首次在他的著作《海权论》中提到了“海权”概念,并成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海权理论,成为了二战前后美国发展海军、进行海外扩张的战略蓝图。
马汉所处的时代,是美国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并进入垄断阶段的时代。
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而当时的世界已基本被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
在此背景下,马汉的《海权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迎合了美国急欲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愿望和政治需要,成为了公众舆论的主旋律,对罗斯福总统致力于海军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海权论》也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在《海权论》中,马汉主要从海权引论、海权之要素、相关案例分析以及美国的利益来阐述其理论的。
首先,引论中说到,海权的历史是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马汉认为这种暴力起源于早期的海上商业活动,因为早在多年以前,人们就意识到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及其实力的深远影响。
一方面,对立双方都试图瓜分到更大的商业好处,这种利益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必然导致一场血战;另一方面,他谈到无论是什么原因挑起的战火,是否掌握了海洋霸权都成为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海上力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军事史。
此外,马汉运用从大帆船时代到蒸汽舰时代这一示例阐述了外在条件的变化并不影响作战所遵循的原则,这一系列的原则很可能成为海上战略实施的关键,也可成为掌握海上霸权的基础.在引论中,马汉从经济利益和海军历史两个角度诠释了海军战略研究和海权掌握的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所以,把握海权成为了《海权论》讨论的主要话题。
对于如何掌握海权,马汉认为,海洋对人类依旧很陌生,潜藏着许多危险,这些危险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这些危险时刻威胁着一个国家的海上利益,所以必须拥有一支健全的海上力量。
海权论
《海权论》中的理论是一种主张拥有并运用具有优势的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己方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
也有人译作“海上实力论”。
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海权的概念逐渐为中国人所熟知。
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争取强大的海权,是中国从地域强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要因素。
而说到海权,最经典的著作莫过于美国人马汉所著的《海权论》,可以说,是马汉提出了海权这一概念,并将之发扬光大。
一、要读懂《海权论》首先要了解的是该书的时代背景。
《海权论》讲述的是木帆船时代的故事,马汉出生在这个时代。
在他的后半生,海军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军舰普遍装备了爆破弹和有来复线的大炮;煤炭取代风力成为军舰动力;钢材取代木材成为军舰制造材料。
军舰的攻击能力、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都大大提高。
马汉看到了这个时代。
在《海权论》中,他用了不少篇幅讨论帆船和钢铁战舰在战术应用上的区别。
海权论体现了美国人马汉的视角。
海权不是孤立的,它在与陆权的对抗中存在。
美国位于北美大陆,却是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岛国,远离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
美国仅有的两个陆地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太弱,不会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况且它们的关系还不错。
在马汉写作《海权论》的时候,美国人已从东海岸杀到西海岸,完成了大陆扩张。
为美国大陆扩张做总结的是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
在189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中,特纳提出“边疆理论”。
他指出,不断向西的陆地扩张塑造了美国的国家性格。
这样性格的国家肯定不会满足于守成。
位于两大洋之间的美国需要新的扩张目标,马汉站出来,引导它把目光转向海洋。
二、本书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论述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具体提出了海权的几大要素。
一是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
略论美国海权战略与美国大国地位及海军发展的关系
略论美国海权战略与美国大国地位及海军发展的关系一、美国海权战略的形成与实践“海权”的英文是“sea power”,其最早来源于美国海军史学家阿爾弗莱德·马汉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马汉在他的海权理论里提到了海权的三个环节:产品、海运、殖民地。
由于海外贸易可以给国家带来巨大财富,因此海洋国家都在竞相获得更多殖民地,以给本国的货物寻找更多新的销路,给本国舰船取得更多活动场所,使本国更加繁荣昌盛①。
虽说一个国家的繁荣需要海外贸易,然而可用的海外贸易额度是有限的,因此产生竞争。
马汉在其著作中解释到,“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上来说,涉及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者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但是主要是一部军事史”②。
因此他认为海军力量是获得制海权、确保国家安全、贸易繁荣的重要条件。
马汉以巴拿马运河为例,他认为该运河通航后,将形成一条直达远东的通道,势必会吸引欧洲列强将战舰驶向加勒比地区,因此美国的海岸将很容易受到侵犯。
为了美国利益,必须由一支舰队来实现对美国近海的控制。
由此可见,马汉的海权论是以发展对外贸易为出发点,以发展强有力的海军控制海洋来达到使美国强大的目标的。
20世纪初,美国海军机构官员、海员增多,美国终于开始将该理论付诸实践。
一是加快海军军舰建设。
1890年,美国国会首次授权建造3艘战列舰,这代表着美国正步入大国海军竞争行列。
到一战前夕,美国已建成39艘战列舰,排水量已从1万吨发展到近3万吨,造价也增至1400多万美元。
1889年,美国海军排名世界第12位,而1907年则上升为第2,仅次于英国③。
二是变革海军管理体制。
1892年,海军部改进了八大部门之间职责分配模糊和不合理的状况,由各部门有才干的高官组成常委会,建议和讨论新舰船的设计和建设。
1910年,在海军部机构重组中,海军部长梅耶采将海军部根据职能划为四部门,并新设立一个海军部长副官职位负责协调各部门。
此外海军部还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待遇等措施来壮大海军队伍,同时进行了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来提供技术支持。
武大 海权论论文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交汇点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海权已日益与民族振兴密不可分。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由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提出,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海权其实是陆权的强大、扩展和延伸.“海权时代”是通过一次次对“陆权”的挑战才确立的。
而“海权”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发生在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可能是当时世界的“陆上霸主”,所以英法之战无异于海陆之战。
而以法国为代表的陆上霸权败给以英国为代表的新兴海上霸权。
这标志着“海权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也标志着“陆权时代”即将结束。
回顾历史,19世纪末,进入工业时代的美国飞速发展,国力迅速膨胀,在马汉创立的《海权论》的指引下美国走向了世界之巅。
“商船队是海上军事力量的基础,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马汉的惊世之言震撼了世界,惊醒了美国,美国在他指引的道路上:获得海权——控制海洋(最重要的是海上要道)——控制世界贸易——获得世界财富——获得世界霸权,可谓是一路凯歌。
美国用事实告诉世界: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增强海权,实施海洋战略,是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和平崛起和复兴的必然选择。
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14200多公里,海洋国土约占陆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开发突飞猛进,一个海洋大国正摆正船头向海洋强国全速开进。
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而明朝中叶以后,正当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从海上向陆地扩张的时候,中国却开始实行背向海洋的闭关锁国政策,自动放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海上优势。
世界大国的海洋战略
世界大国的海洋战略在全球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海洋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战场,海洋战略在这场斗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国家海洋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重分析世界海洋大国——包括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海洋战略的发展,以期为我国海洋战略调整提供参考。
美国:从制海权到了解海洋、经略海洋美国海洋战略思想源于海权论学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他站在海洋历史的高度及海洋军事的角度, 用史学家的敏锐和战略家的理性提出了著名的“海权论”( Sea Power ) ,从海洋国家——海洋——世界诸关系的角度,以“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海洋”的理论,对美国的扩张战略和策略进行了精心论证,为美国的海外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冷战前的近200 年,扩大本土、拓展殖民地、发展经济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三条主要脉络。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的海洋事业开始崛起,海洋战略的主导思想是通过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到20世纪80 年代,随着国际海洋新秩序的建立和各沿海国家对海洋关注度的提高,一贯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的美国,将20 世纪80 年代全球海洋战略确定为:反对沿海国家扩大管辖权的主张和倾向,不支持并反对将200 海里的沿海区域划为各国领海管辖范围行使主权,对海洋资源实行强化管理。
20 世纪90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超级大国地位的优势更加突出,在战略的策划上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进入21世纪,为了继续保持在海洋方面的领先地位,美国在2004 年出台了《21 世纪海洋蓝图》,提出这样一套海洋战略设想——加强海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促进对海洋、沿岸和大湖的了解,保护海洋环境资源,促进海洋科学技术发展,重视海洋教育,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9 年,美国颁布新的海洋政策,提出了在海洋、海岸和大湖区要实现的国家战略目标为:将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作为海洋、海岸和五大湖全面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全面、综合、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和海洋空间规划与管理,提高应对变化与挑战的能力。
不列颠太阳下的美国海权之路
在世界海权的兴衰历史中,美国取代英国称雄大海的过程可谓是异乎寻常地平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十九世纪堪称是大不列颠的世纪”,自从特拉法尔加海战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之后,英国海军在七大洋的优势已经到达了不可动摇的地步。
此后,英国海军长期以来一直采用所谓“两强标准”,也就是说,它拥有的军力,应该对次于英国的两大海军力量之和保持优势。
而支撑这一支强大海军的,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力、最大的商船船队,伦敦金融区的金融服务业以及遍布全球的海军基地和海底电缆站。
当时的世界被称为是一个处于“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的时代,而大英帝国也得到了“日不落帝国”的盛名。
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以及德国的统一,美国与德国开始异军突起,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起了日益重要的角色。
1890年,美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第一,而且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当时,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潜在军事力量和工业化本身的标志,因此,这样意味着,大英帝国的太阳已经开始过了正午时光。
继美国之后,德国工业也超过了英国,1888年6月即位的威廉二世全面抛弃了俾斯麦首相务实的外交政策,并揭起了“世界政策”的旗帜。
他认为德国若要在海外得到发展,必须拥有与英国相抗衡的海军力,应该从“垂死的”帝国势力手中“重新分配”殖民地,这样才能获取在“阳光下的位置”。
1895年,他发表了“德意志的未来在海上”之声明,正式打响了德国大力扩展海军的发令枪,点燃了英德海军竞赛的导火线,也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起因,最终也导致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覆亡。
然而,同样的美国,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中,获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地位,进而最终取而代之,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呢?从1883年起,美国海军开始了适用于远洋的所谓“新海军”之建设。
到了1889年,海军部长本杰明·特雷西又一改以往美国海军中盛行以巡洋舰为中心的海军建设路线,要求在美国的两个海岸各建立一支以战列舰为中心的舰队,并声称:“我国所需要的,是一支能使我们免遭战争的海军,但是,只有一支善战的海军才能使我们免遭战争。
美国海洋霸权的历史轨迹
美国海洋霸权的历史轨迹一战爆发初期,美国推行所谓“严守中立”政策,事实上却在大发战争财。
战争后期美国转入积极备战,全面实施两洋战略,大力扩充海军实力,通过建立完善的护航体系,促使美国从海军大国成长为海权强国。
“美国人要么选择做二流国家,要么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美国海军之父西奥多·罗斯福初创蹒跚起步几经兴废(1779-1890)美国远离欧亚大陆、直接面向两洋的地理环境及其全球利益,决定了海军对它的特殊重要性。
但是,在建国后的最初百年,美国却始终自视为以陆地为基本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大陆国家。
尽管美国早在1798年就建立了海军部,海军也从此成为独立军种,但在究竟如何建设和使用海军的问题上,却始终随着战争威胁的变化而摇摆不定,海军也因此几经兴废。
独立战争期间,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海军,华盛顿领导建立的“大陆海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乏善可陈,但以约翰·保罗·琼斯为代表的舰长们率领的私掠船(即武装民船)却在英国海岸打了几场漂亮的“海上游击战”。
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国会认为和平时期维持一支海军花费甚巨,海军于是在1783年被解散。
1794年,由于地中海航运受扰以及美法矛盾,美国不得不重建海军,却也只是建建停停、小成即废。
到第二次美英战争时期,美国海军只有16艘舰艇,而英国海军却拥有大约600艘战舰。
英国舰只长驱直入,从海上攻打华盛顿和新奥尔良,并在1814年将美国首都付之一炬。
19世纪上半叶,美国海军仍奉行沿海防御战略,但保护商运的需求促使其先后组建了地中海分舰队、太平洋分舰队、南大西洋分舰队、东印度分舰队、本土分舰队和非洲分舰队。
这表明美国从来不缺乏海外扩张的基因,但由于当时受“孤立主义”影响和制约,海军装备状况始终落后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扩张能力有限。
美国内战期间,为满足战争需要,联邦海军发展迅速,并在与南部同盟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拥有大小舰船626艘,规模相当可观,但在战后却再次遭到压缩,仅保留了约50艘舰艇。
美国地缘政治思想起源与实践
美国地缘政治思想起源与实践作者:徐向阳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0期作为美国地缘政治思想先驱的三大理论一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斯拜克曼的边缘地带说,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它们在美国崛起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全球战略部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马汉的海权论马汉深入研究十七至十八世纪英国殖民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发现,英国殖民主义者为获得本国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市场,称霸海洋,大肆进行殖民扩张。
于是他首先提出了以“制海权”理论来解释历史的思想,并完成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马汉写作的背景是欧洲强国扩张进入最后一个高潮,美国则正向世界大国迈进,他的思想正好适合了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战略需要。
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内容有以下三点:(一)海上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拥有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海权帝国若想生存下去,就应该把陆权国挤压到欧亚大陆深处。
同时还应占领沿海领土并控制沿海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为此需要用海军基地对敌人实施包围。
(三)占据能够控制陆权的地带对于防范陆权国家的挑战至关重要。
这样的地带包括:海峡、半岛、岛屿。
马汉的海权理论从地缘战略角度说明了美国优先发展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美国要想从一个区域大国变成世界性强国就必须发展海军。
历史证明,马汉的这些主张在美国突破“孤立主义”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非常具有战略远见。
马汉指出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地位相似,将成为一条战略性水道。
“显而易见的是,这条运河会改变贸易路线的走向,从而会导致商业活动和通过加勒比海的航运量的巨大增加。
而如今相对冷清的这一海域将成为像红海那样的航运要道,前所未有地勾起海洋国家的兴趣和野心。
这片海域的每一个地点的商业和军事价值都会上升,而运河自身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中心。
”后来,美国独揽了运河的开凿权,成为美国本土防御的南部屏障之一。
美军海上战略转型:“由海向陆”到“重返制海”
美军海上战略转型:“由海向陆”到“重返制海”*胡 波【内容提要】2009年特别是2012年以来,美国战略界对全球海洋战略环境的认知发生了重大变化,愈来愈将大国战略竞争视为美国面临的最大海上挑战,认为冷战结束后二十余年来的美军海上战略优势和行动自由正遭遇着中俄等国的“侵蚀”。
鉴此,美军开始重新强调马汉传统和与大国间海洋控制的竞争,围绕“由海向陆”到“重返制海”的海上战略转型,积极在战略、战术、作战概念、装备研发等领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整。
文章通过对美军战略与政策文件的回顾与分析以及对其转型实践和具体行为的研究,回答美军海上战略为什么要转型、怎样转型以及转型的前景和影响等核心问题,力求对此次转型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研究表明,此次转型聚焦“印太”、自下而上、突出体系联合及国际合作,相比历史上的历次重大海上战略转型,特点非常明显,中国等新兴大国海上崛起和技术变迁是其中最重要的两大动因。
对于美军而言,转型仍然在路上,前期已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酝酿,未来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尚存在较大变数,但大方向已经确定。
由于此次转型很大程度上直接瞄准中国,其发展走向必将对中国海上安全环境构成重大威胁和影响。
【关键词】 美军海上战略转型;大国竞争;由海向陆;重返制海【作者简介】 胡波,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邮编:100871)。
【DOI】 10.14093/10-1132/d.2018.05.005【中图分类号】 D8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574X(2018)05-0073-25*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美战略新边疆的互动与博弈”(项目编号:17JJDGJW003)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国际安全研究》匿名评审专家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文责概由本人承担。
美国历来是个有大战略传统的国家,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就在于防止欧亚大陆重新出现一个主导型国家或国家集团。
美国的全球战略枢纽
美国的全球战略枢纽作者:刘宗义来源:《国际展望》2020年第04期【关键词】全球战略枢纽地缘政治美国印太战略【中图分类号】D87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68-(2020)04-0001-23【DOI编号】10.13851/ki.gjzw.202004001地缘政治学理论在美国的发展引人注目,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最早提出了海权论。
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随着二战的结束和美国对“世界蓝图”构思的调整,马汉的海权论和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的陆权论以及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的“边缘地带学说”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地缘政治思维。
从英、美等全球霸权国家的角度看,地缘政治之争就是对“枢纽地带”(Pivot Area)或“心脏地带”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之争。
自奥巴马政府提出“转向亚洲”(Pivotto Asia)(或称“重返亚太”)政策以来,“枢纽”(pivot,或称“支点”)以及美国全球战略枢纽建设再次成为国际关系学者和国家政策制定者关注的话题。
本文在对“战略枢纽”的理论演变及美国建设全球战略枢纽的实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其当前全球战略枢纽建设的主要目标、手段及影响,并对中国如何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尽量避免陷入大国地缘政治对抗进行探讨。
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首次提出“枢纽国家”(pivot state)和“枢纽地带”概念,认为欧亚大陆中心的那片由内陆和冰洋水系覆盖的地区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地带”,指出“所有国家都围绕着枢纽国家转”。
虽然麦金德在1919年将“枢纽地带”扩展为“心脏地带”,但是将欧亚大陆作为世界政治“枢纽”的思想在欧美国家已深入人心。
斯皮克曼在“大陆枢纽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出“边缘地带学说”,认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之命运”。
美国处理海洋权益与领土争议的实践与成因
(一) 美国有争议的海洋边界情况 美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议产生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ꎮ 这一时期国际
1
«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8 年第 5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洋权益争议开始凸显ꎮ 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ꎬ 随着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海洋 权益得到法律上的确认ꎬ 海洋划界逐渐成为热点问题ꎮ 伴随着海洋权益观念的 日益深入人心ꎬ 各国渔业管辖权的扩展、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的确立、 海底油气 资源开发技术的成熟以及大陆架石油开采的兴起ꎬ 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不断上升ꎮ 在此之前ꎬ 海洋划界争端只偶然涉及相邻领海的划界问题ꎬ 在 此之后的海洋划界争端已不仅发生在海面ꎬ 而且延展到大陆架、 专属经济区和 专属渔区等海域ꎬ 这使得海洋边界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复杂ꎮ①
② Robert W������ Smithꎬ “ The Maritime Boundaries of the United Statesꎬ” Geographical Reviewꎬ Vol������ 71ꎬ No������ 4ꎬ 1981ꎬ p������ 395������
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马汉的“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梁甲瑞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美西战争后,美国开始挺进太平洋.随着海军力量的增强,美国逐渐加强了对南太平洋地区的控制.由于美国一直把南大地区作为自己的“内湖”,所以它高度重视对该地区的海洋战略.在马汉确立了“海权论”的思想后,美国的注意力转向了海军建设.“海权论”与美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战略有很大的相关性,美国二战后、冷战时期以及冷战后在南太的海洋战略三个案例验证了这个假设.与此同时,美国的海洋战略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海军建设是培育、维持和发展国家海权的核心;第二,国家的大战略要特别重视海洋战略;第三,大力发展海运业.
【总页数】10页(P71-80)
【作者】梁甲瑞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5.5
【相关文献】
1.马汉的“海权论”及其对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影响 [J], 杨玲;于艳红
2.浅析“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与南太岛国关系的新发展 [J], 宋秀琚;叶圣萱
3.美国海军崛起的助推剂——评马汉的海权论 [J], 贾珺
4.中国在南太的海洋战略原则 [J], 梁甲瑞;陈德正
5.海上战略通道视角下中国南太地区的海洋战略 [J], 梁甲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权论”指导下的美国全球海洋扩张战略实践马汉的海权论于1890年发表,并对美国的国家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借助美西战争、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这几场战争,构筑了全球海洋战略体系,并最终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海上霸主直到今天。
标签:海权论理论指导全球海洋战略体系海上霸主一、海权论产生的背景、内容1.马汉的“海权论”产生背景马汉“海权论”这本重要著作是由杰出的美国军事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至1905年期间完成,并且此人在美国海军院担任过两任院长。
马汉在著作中指出若要主宰国家并且决定世界命运的走向就需要争夺海上的主导权,此观点长久不衰的在世界上盛行了百余年。
而海权论对众多国家的国家战略都起到重要影响,其中对美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就算到了现在,这本军事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也被认定为对历史有巨大的影响。
2.“海权论”本质的内容海权论本质的论点,实际上就是为什么要夺取海权,以及怎样夺取海权。
其理论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
控制世界通过夺取制海权其实是马汉海权论的本质理论,因为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体现就在于能否有控制海洋和利用海洋的能力,即这个国家是否有强大的海权。
第二,自然的结构,领土的范围,地理的位置,民族的特点,人口的数量及政府的性质这六大要素也影响着海权,只有这六个要素都具备或者有优势的海洋国家,才会在海权的争夺中取得优势。
第三,陆权“依托”海权。
马汉指出:海权对陆权的巩固有着重要的意义,陆权和海权是互相依存且是互相制约的,因此,一个国家的海军建设,离不开海军基地以及对重要海上咽喉要道的控制。
二、美国早期海洋扩张战略1.海权论出台与大规模的海军建设开始马汉在1886年出任海军学院的院长,其理念对美国的第一个直接影响是促使美国开始大规模的海军扩建。
在海军部长特雷西1889年提出的年度报告中,体现了马汉的大舰巨炮的思想。
他在1890年的年度报告中建议建造20艘战列舰的舰队,但国会最终只批准其中3艘。
尽管如此,1890年海军法案标志美国海军进入扩张时代。
2.美西战争与美国两洋战略体系初步形成美西战争是美国为了夺取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实际上马汉早就预料到这次战争终将到来。
因为美国需要在加勒比海地区寻求霸权,而羸弱的西班牙占据着古巴和波多黎各,这些海外属地被美国觊觎许久。
这场战争以美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战后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规定:古巴独立;美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关岛、波多黎各和菲律宾。
这场战争成为世界进入帝国主义的时代标志之一,更在实践中检验了美国海军,促使战后美国进一步加强海军建设,为继续向海外扩张作准备。
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与太平洋上的菲律宾、关岛以及新吞并的夏威夷一起,构筑成了美国初期的两洋战略体系。
三、罗斯福时期与一战期间的海洋扩张战略罗斯福作为前海军助理部长,对海军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同时他有深受马汉海权论思想影响。
因此,在他就任总统以后,美国对海军的投入变本加厉。
随后,美国通过几次海上行动,不仅确立了海洋大国的地位,更进一步的扩建了自己的海洋防御体系。
1.夺取巴拿马运河,获得重要战略咽喉1903年,美国向哥伦比亚寻租巴拿马运河未果,随后策动巴拿马独立,事后与巴拿马签订运河条约,实际上控制了巴拿马运河。
通过巴拿马运河,美国东西海岸距离大幅缩短。
这意味着,美国大西洋沿岸与环太平洋地区的贸易交往成为可能,也意味著,美国的两洋舰队可以相互驰援,阻碍对手的兵力集结,在战争中赢得巨大的时空优势。
2.强力处理委内瑞拉危机,赢得加勒比海霸权美国始终标榜门罗主义,严禁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
1902年英德联合出动海军炮轰委内瑞拉海岸,美将这一事件视为对自身的威胁,于是出动舰队进行干涉和示威。
最后事件以有利于美国的方式结束。
该事件后,美国实际上成为了加勒比海地区的主导。
当时的加勒比海地区霸主英国,面临德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不得不放弃这一地区,进行战略收缩。
在此之后,英国海军逐步撤出美洲。
美国真正意义上成了西半球的主人。
3.大白舰队全球巡航与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诞生在罗斯福的坚持和积极努力下,1907年,美海军的战列舰已达到20艘。
就实力而言,美国海军此时仅排于英德海军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强大的海军实力为后来组建“大白舰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扩大了它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影响,面对日本的挑战,罗斯福决定:派一支庞大舰队环游世界,向日本和其他国家显示一下美国海军强大的实力。
“大白舰队”不仅体现了美国海军的强大,而是体现出美国极为强大的制造能力和远洋作战能力。
“大白舰队”环球航行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美国发展海洋力量的决心。
在立志成为新一代海洋霸主目标的支配下,美国又开始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
一战后,美国海军实力迅速膨胀,使得英国也不得不放弃长久把持的海上霸主地位。
1922年2月6日,美、英五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根据这项条约,美国不但在造舰吨位上远远甩开了日本,而且获得了与英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四、二战美国全球海洋霸权的建立1.大西洋海洋防御体系形成1.1驱逐舰换基地协议与第一道大西洋防御圈二战后,美国与英国达成战略交换。
1940年,美国和英国签订著名的《驱逐舰换基地》协议。
按照协议,美国向英国提供50艘超龄的驱逐舰,英国则把巴哈马群岛、牙买加等地的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使用99年,同时将纽芬兰和百慕大岛基地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
美國借此获得了英国在西半球的几乎所有海军基地,形成了南起巴哈马群岛和牙买加群岛,中到古巴和美国东海岸,北至加拿大纽芬兰的大西洋第一道防御体系。
1.2第二道大西洋防御圈的建立二战爆发后,美国加入了与轴心国作战的一方,在丹麦被德国占领后,美国为了防止德海军进入大西洋,出兵占领了丹麦属地的冰岛、法罗群岛和格陵兰,并建立永久军事基地。
二战后,为了对抗苏联,美国在北大西洋的军事存在一直保留到冷战结束。
二战后,美英签署协议,美驻防英国。
美国从英国到格陵兰构筑了第二道大西洋防御圈。
同时,二战后挪威和丹麦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美国几乎控制了北大西洋的全部出海要道。
2.太平洋海洋防御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二战前,美国在太平洋上建立起了菲律宾和夏威夷群岛为主体的两大海军基地群。
二战后,美国趁机强占了太平洋上的大部分岛屿,并将其势力扩展到西太平洋部分国家的领海和领土。
基于这种优势,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首先提出了对亚洲国家实施“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封锁战略。
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构筑了三条“岛链”防御带。
三条“岛链”防御带分别是:第一岛链:北起日本群岛,南至菲律宾群岛以及其他群岛链形城岛屿带,它从原本的地理名词到成为政治名词,源自于冷战时期;该岛链的设置最早是为了针对苏联。
建设这条防线一是为了防止苏联潜艇通过北冰洋进入太平洋;二是可以封锁日本海,防止苏联舰队从远东的港口进入到太平洋;三是将冲绳作为对台湾的支撑来应对中国大陆;四是将菲律宾和台湾岛作为支撑在东南亚地区进行越战。
第二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经火山列岛、帕劳群岛等多个岛屿延至哈马黑拉群岛。
同时在冷战时期,该岛链包括新西兰的美国军事以及澳大利亚存在。
第三岛链主要是由夏威夷群岛组成。
这两个岛链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从冷战开始,美国通过各种军事合作方式先后在第一、二岛链上建立了以日韩和菲律宾等国家建立了东亚和东南亚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体系配置有序,相互支援的同时也扼守住了亚洲大陆向太平洋的通道。
对美国而言,这些“岛链”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等地的重要地区也是遏制亚洲大陆国家向海洋发展的重要筹码。
3.接手前英国海军基地,控制世界海上咽喉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冲击下的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支离破碎。
与帝国瓦解和经济衰落同步,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不得不放弃了“争夺海洋控制权”的全球战略,完成了从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全面撤退。
借此良机,美国乘势填补了英国的海外战略真空,进驻迪戈加西亚、新加坡等英国前海军基地,同时,通过冷战后其双边、多变军事协议,美国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海军网络。
冷战结束后,美海军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仍坚持其在冷战时期所宣布的控制16个海上咽喉航道,即16海峡战略。
这些海峡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洲际海峡、沟通大洋的海峡、唯一通道的海峡和主要航线上的海峡,状如海上交通“咽喉”,可控制舰船航行和缩短海上航程。
在90%的世界贸易运输都要通过海运实现的今天,扼守这16条海上咽喉,对于美国维持其全球霸主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结论美国从马汉1890年发表海权论后大兴海军建设开始,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一海洋强国,并通过建立了全球海上军事网络并控制世界海上咽喉要道。
由此可见,海权论对于美国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正是在海权论的指导下,一步一步主宰了世界的海洋。
参考文献[1]刘中民,黎兴亚.地缘政治理论中的海权问题研究——从马汉的海权论到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J].太平洋学报,2006,07:34-45.[2]邓碧波,孙爱平.马汉海权论的形成及其影响[J].军事历史,2008,06:42-45.作者简介:戴湛轩(1990.7.12-),男,汉族,籍贯辽宁,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外交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