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农村文化传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农村书画艺术为例
关于农民画家作品的发展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许多农民画家被大家所熟识,如王山平、李素娟、熊庆华等。
农民画家是从农民中走出来的画家,因而农民画家作品既有大众性也有艺术性。
文章分析农民画家的生存现状、作品特征,探讨农民画家作品的发展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农民画家作品的内涵与发展历程1.农民画家作品的内涵农民画是指具有典型的农民思想特征,具有质朴、淳厚的地域特色和审美方向的绘画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国家鼓励引导农民开展文艺作品的创作,这是为了加强政治宣传,树立国家以人民为本的理念,农民画的作者是农民,通过农民这一创作主体展现国家的新风貌、新气象。
农民画的内容与我国传统民间绘画具有很多相似性,是我国传统民间绘画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学术界称之为现代民间绘画。
目前,已有一些成熟的农民画艺术,如陕西户县农民画,但大部分知名度还不够。
2.农民画家作品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画在当时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艺术性、创造性特征重新体现在农民画作品中。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精神世界逐渐丰富,农民画作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农民画创作的热潮,这一时期成为农民画家作品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部授予一些地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称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政府也愈加重视文化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扶持相关文化产业,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这一新局面的出现,促使各地不断涌现出更多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农民画家。
农民画家不断寻觅自身的存在价值,这一发展历程也从侧面体现了国家国情的发展变化和政策的导向性。
二、农民画家作品的现状1.农民画家及其作品不被外界认可农民画家兼具农民和画家的双重身份,农民画家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时间和成本收益两方面。
首先在时间上,农民的本职是务农,在每年农忙时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劳作中,这占据了农民画家的不少时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民画家创作灵感。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_主体缺失_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精神世 界 得到愉悦 构建社会 主 义和 谐 社会 繁荣社会主 义文化 的一 个很 重 要的
立足 点 就是 繁荣农 村文 化
。
,
,
改变当前农村 文化贫 困 的现 状 这 也是进 行 新农
,
“
”
,
村建设 的重 要 任务 在 这种 背景下 对 农 村文 化建设 进 行 深入 的研 究显得 非 常必
要 西 部 地 区 的农 村 由于 经 济基础 薄弱和 发 展 环境封 闭导 致 了 文化 建设 长 期滞 后 对 建 设社 会主 义新 农 村和 构建社 会 主义和 谐社会 的全 局造 成一 定 的影 响 值
比较落后
,
。
>
,
低 于 实际娱 乐 方 式 调 查 中
∃ 见图 #
由此 可 见
,
一 方面很 多农 民的文 化 生 活 观 念 还
。
另一 方面 也 有不少农 民有较高层 次的 爱好
,
通 过 走访 我们 也 了 解到
,
许多农 民 文化 生 活观 念落后 的成 因 也是 由于 长 期 以来农 村文化 生活 方 式 的单调
。
,
∀ ) 份
。
通 过 问卷分 析可 以反 映 出西 部地 区农 民文化生 活 的基 本情 况 和 农 村文化
。
建设 中存 在 的一 些 问题
&
农 民 日常文化 生活方 式分 析
,
日 常 文 化 生 活方式是文化发 展 状 况 的集 中 体现
同 时 它 又 制 约 着 文 化 需求
,
,
对文 化 发 展 的方 向有重要 影响 近 年来
。
,
随 着 农 村经 济 的 发 展 农 民的文 化生活
关于表彰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陕师团[2011]24号关于表彰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各学院、教学部: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2011年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有关文件精神和校团委2011年工作要点,按照校党委和团省委的统一部署,我校认真组织实施了以“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为主题的201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坚持“就近方便、按需组队、点面结合、突出重点、项目运作、重在实效”的活动原则,重点组织了1支“校级骨干团队”、23支“院部骨干团队”和30支“学生自组团队”分别奔赴陕西山阳、陕北延安、新疆北疆、甘肃庆阳、青海玉树和秦岭山脉等地开展了教育帮扶、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支农、文化宣传、就业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并有大量优秀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见诸于各级科学杂志报刊。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学校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决定授予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等10个院(部)“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授予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等12支团队“社会实践优秀志愿服务队”荣誉称号,授予历史文化学院“凤翔、岐山两县基督教与社会文化调查研究”等10个项目“社会实践优秀项目”荣誉称号,授予阮小飞等12位同志“社会实践优秀带队教师”荣誉称号,授予张迎春等9位同志“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评选出了《基于生态移民的“旅游促进辅助移民模式”研究》等39篇“社会实践优秀调查报告”和项清喜等245名“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论陕北民间艺术的传统发展方式及其数字化再现的现状与前景
南 江 ( 西安外事 学院人文学 院 陕西西安 7 07 ) 10 7
势 已成不 可避 免 之趋 势 ,越 来越 多 的外 来文 化影 响着 和 改变 着我 们 自身 的文化 衍 生方 式 ,文 化影 响力 的 可选 择性 也越 来 越强 , 当 我 们 感 叹数字 化 改变 了我 们 的生 活方 式和 工 作形 态之 时 ,那 些 曾 经 熟 悉 的情 景也 在慢 慢变 得 陌生 。在 我们 利 用数 字化 将 更多 无法 实现 的理 想变 为 可能 的 同时 一些 美好 的 回忆 就将 永远 的被 尘 封 。 数 字化 将 计算 机 带入 到 高速 发展 的信 息 社会 ,开 启 了人类 文 明 的 新纪元 ,为我 们 展现 出 了五彩 缤 纷 的新 生活 ,但 我们 似 乎应 该为 后 代 留下更 多 。 当今 时代 是 信 息 化 时 代 ,而 信 息 的 数 字 化也 越 来 越 为 艺 术 工 作者 所 重视 。若 没 有数 字化 技 术 ,就没 有 当今 的计 算机 。数字 化 是数 字 计算 机 的基础 ,因 为数 字计 算机 的 一切 运算 和功 能 都是 用 数字 来 完成 的 。数字 化 同 时也 是多 媒体 技 术的 基础 ,数 字 、文 字 、 图像 、语 音 ,包括 虚拟 现 实 ,都可 以用数 字化 来实现 。 数 字 化 能 给 民间 艺 术 带 来 什 么 ? 随着 互 联 网 的高 速 发 展 以 及 它快 捷 的实 时传 播 ,在传 递 文字 、 声音 和 图像方 面 无可 比拟 的 能 力 ,不 啻为各 种 艺术 形 式打 开 了一扇 天 堂之 门, 民间艺 术 同样 可 以利 用这 一 点 。数字 化 可 以低 成 本 高效 率地 完成 民间艺 术 的保 护 、推 广 、传承 和 再现 的工作 ,… 改传 统 民 间艺术 推广 工 作 ,以 前 多 以演 出 、展 览 这样 的手 段进 行 ,不 但成 本 高 ,见效 慢 ,受众 也 少 。更何 况我 国的各 类 艺术场 馆 资源 本来 就 非常 有 闲 ,所 以不 但 民 间艺术 ,其 它 艺术 的普 及工 作 也往 往难 以真正 开展 。而 数字
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探析作者:展海燕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0期[摘要]文化强国,重在强民,强民贵在强心。
陕西是文化大省,但并非文化强省。
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在:农民文化幸福感不足,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且使用效率低,农民文化活动方式单一,文化建设队伍薄弱,文化建设管理机制体系不健全等。
[关键词]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问题[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几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使得三秦大地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厚重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已成为陕西区域的标识。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推动,陕西省整体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文化建设基础设施逐渐普及,基本上每一个乡镇的重要村组都有了文化娱乐基本设施;文化建设机制改革在进一步深化,农村文化的活动逐渐增多,民众参与面逐渐扩大;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队伍力量有所加强,草根文化的发展较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亮点。
整体上看,陕西农村文化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
为深入了解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笔者所在项目组基于快乐经济学中影响快乐幸福的主要文化因素,对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等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入户调研。
调研主要采取问卷和走访两种方式。
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0份,回收率为97.00%,有效问卷482份,有效率为98.37%。
问卷主要涉及内容为农民对文化建设与个体快乐幸福关系的看法、农民对文化建设的整体评价、农民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利用的评价、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类型及频次、农民宗教信仰的情况等。
从调研情况来看,陕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如下显著问题。
1 农民文化幸福感不足文化强国,重在强民,让民众广泛参与,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从内心认同民族文化,感受文化魅力,自觉传承文化,积极发展文化,从文化发展中感受幸福,是文化强国的真正内涵。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地区架上绘画的传承与发展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西北地区架上绘画的传承与发展【摘要】西北地区的文化在历史上有一个逐步被边缘化的漫长过程,但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化环境,使它的文化艺术的原生态状况又得以较好的保存。
自国家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的十年以来,随着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西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西北地区的美术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经济文化的渐趋繁荣推动着视觉艺术的繁荣,促使西北地区架上绘画艺术逐渐开始向当代艺术的转型。
逐步发展为一种能够反映当下西北地区社会发展变革和大众精神面貌的现代城市艺术,而今,对于西北地区架上绘画本身而言,如何在大开发背景下协调开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西北地区的人文传统和艺术资源,需要艺术家的不断实践和大量的学术研究来支撑。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西北地区架上绘画传承发展开发1 “地域性”与“时代性”从艺术上来说,整个西北地区在艺术上是大气的。
西北地区传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如彩陶艺术、敦煌壁画艺术、岩画艺术,天水地区的麦积山石窟、摩崖刻画、藏区的佛教唐卡艺术等,乃至中西部的石窟艺术,云岗、龙门、乐山、大足等,是一批非常有民族代表性的、有历史渊源的艺术宝藏。
中国文联副主席、画家冯远曾说:“所谓西部是个地理概念,但这个地理概念形成了西部文化历史的传统。
不同于中部、东部的习俗,这些传统文化经过多年已经形成它特有的风格特征”。
[1]近年来,对于西北地区以及甘肃美术来说,打造“敦煌画派”就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也是整体推动西北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需要。
西北地区独有的敦煌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精神内涵的创造气度上体现敦煌传统,展现“敦煌学”在当代视觉艺术上的延伸,为西北地区的美术家提供一些创作的选题方向,是以美术为切入口探索敦煌文化新的复兴。
对于艺术家而言,真正要找到其中最鲜明的形象特征,从而传递鲜明、浓郁、直观的西部人特有的思想特征与精神气质。
西北民间美术造型特点分析
西北民间美术造型特点分析作者:赵宇凡石守猛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09期摘要:西北地区民间美术与当地原始社会文化一脉相承,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
笔者通过对西北地区民间美术的种类、起源和发展概况的叙述,以绘画、雕塑、剪纸为例,分析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的艺术特征,并探讨西北地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在现代艺术中的具体运用,以揭示西北地区民间美术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拙气古往今来,民间美术延绵不断,并且给人以启迪,人民在接受历史、人文、伦理教化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了不同的美术风格。
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凝聚了地方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是当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本文以绘画、雕塑、剪纸为例,分析西北地区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及当代价值。
民间美术指非专业艺术工作者结合生活创造的美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美术与原始美术一脉相承,原始美术表现了原始人类对宇宙、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美好祈求。
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和图案不仅带有原始美术的痕迹,还表现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喜好。
西北地区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尤其是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创作,至今仍保留着原始民间艺术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在我国艺术文化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
西北地区民间美术和原始美术一样具有生活和艺术共存的性质,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
例如陕西堪称一绝的箱柜画以及布堆画,在实用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视觉愉悦感。
不少民间美术作品都留有原始美术的痕迹,如我们今天所见的剪纸和刺绣的图腾符号,在原始陶器上也依稀可见。
民间美术种类极多,且内容、用途各不相同,关于民间美术的种类历来有多种阐述,有供人观赏玩乐的造型艺术,当然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
西北地区有我国重要的古代都城和民族群落,民间艺术之丰富不容分说。
从艺术特征来看,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主要包含绘画、民间玩具、剪纸、雕塑、刺绣、建筑彩绘以及皮影等。
浅谈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
浅谈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作者:杨玮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35期摘要:我国各地民间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是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甘肃岷县的“洮岷花儿”作为当地兴盛的民间传统音乐,他的存在状况和发展空间以及在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工作更是珍存文化资源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就是从发展“洮岷花儿”的重要意义和途径着手,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
重要的是提出了两点实践性较强的建议,这在过去的如何发展民间民俗文化研究领域里是较为少见的。
一是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作用,尤其是在高校艺术系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快花儿规范科学发展。
二是建立相关文化数据库,为后人的民间民俗学习研究提供一副“活色声香”的音乐卷。
Abstract: It’s our top prior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in China. Taomin Huaer, one of folk music styles, prevails in M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poor area of west China. How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is unique music style is extremely imperative.Why and how to develop Taomin Huaer is the core of this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lso made two practicable suggestions which was very rare in the field of Huaer research. First, folk music teaching in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of all colleges shoul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naturaliz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ar. Second, culture data base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at will pave a road for our future generations to further explore folk music and culture.关键词:民俗文化;洮岷花儿;保护;数据库Key words: folk culture;Taomin Huaer;protection;database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309-020引言民俗文化,是人文科学中民俗学研究范畴的文化现象,从十九世纪中叶,就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风行一时。
美术专业毕业论文《浅析陕西户县农民画的艺术魅力》
艺术的表达,是基于人类的情感,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基于此,这些情绪正是在日常生活的经验教训中产生。
而陕西户县农民画作为其中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艺术创作。
陕西户县农民画反映的主题更多为农村生活以及土地生产的内容;颜色大多为黄,红两大地色调为展示,传达农民对其土地的浓厚感情,日子的红红火火和农民丰收的喜悦以及热情的心情。
户县农民画作为盛极一时的特色民间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悠久历史的洗礼以及沉淀中更是形成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不同的艺术魅力及历史价值,而其艺术魅力更是与其历史的不同时期息息相关,因而走进户县农民画的历史,了解其渊源发展以及现如今状况更是尤为重要。
一、陕西户县农民画的发展历史及其艺术风格中国陕西户县农民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诞生,到目前为止,陕西户县农民画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
而其最具鲜明又经久不衰的特色就是“洋不过你土过你”的创作风格。
农民画有着鲜艳的色彩,处处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画味富有乡土气息,大俗中带着雅意,意境令人陶醉。
农民画中最基础的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内容的绘画,概述了陕西户县美丽的自然风光,很直接地反映出原生态民间生活的情形,有着很多丰富的农村生活气息。
户县农民画于剪纸、绘画、刺绣、编织和其他传统工艺美术技术中流传下来,作为世界著名的民俗艺术珍宝,长久以来成为陕西户县的骄傲。
户县农民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的形象大胆夸张,体现了自然和活泼,浪漫,天真,积极,简单明了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装饰美和形式美。
而户县农民画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又经过三次改变,共四个不同阶段。
(一)陕西户县农民画的起源与诞生及其艺术风格陕西户县农民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当地的喜剧、社火、龙灯等各种艺术形式同宗同源,其由中国的民俗绘画起源。
户县出土古代石器、陶器、青铜器等物件也可以看出这古老艺术绘画的踪迹。
其风格特点总体而言,一是“写意”。
试析中国西北乡村信息传播现状
试析中国西北乡村信息传播现状摘要: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果农信息调查为例,试析西北地区乡村信息传播的现状和发展,对优化西北地区的媒介生态和乡村社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西北地区;乡村传播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这一地区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比例大,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整体媒介生态媒介数量少、传播乏力、受众媒介素养低。
中国乡村传播学的学者们试图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中国乡村社会发展,对阻挠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顽疾开刀。
一、乡村传播学与西北地区农业信息传播2004年,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副院长的南长森教授组织了一次针对农村信息传播现状的调查,总共发放近1000份问卷,对关中“一线两带”果农信息需求及传播现状做了调查。
对比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方晓红教授所做的“苏南农村与大众传播媒介调查”的结果,透射出西北地区乡村信息传播总体特点为:媒体接触率偏低、媒体选择稳定、偏向娱乐信息等,而对于三农信息传播,现状并不乐观,对比我国东部地区,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地区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近七成的农业大国,农村现代化与乡村传媒现代化,乃至全国现代化休戚相关。
一方面西北地区地理生态呈现出农业人口比重大、文化层次低、贫困人口比例大、信息选择能力差的宏观传播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据我们调查,多数农村人口普遍反映“三农”信息传播乏力,可依赖媒介少,且有效信息严重匮乏的状况,已经成为不争事实。
甚至这样的媒介生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国乡村整体传媒生态的畸形,即所谓在宏观“城乡二元结构”框架中的乡村农业信息传播“缺失”。
“传媒生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传媒系统之间及其传媒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结构、功能的相互制约与调控机制。
用媒介生态的整体观、平衡观、互动观、循环观、资源观等理论来考量农村传播是一条新颖的途径,有利于我们站在更高视角,全面、客观地看待农村传播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使农村传媒结构优化、传媒功能有效实现、传媒资源与环境合理配置,达到农村传媒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相得益彰的互动效果。
西北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思考——以甘肃省B村为例
西北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思考——以甘肃省B村为例作者:张力嘉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21年第7期张力嘉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
主要目的是在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同时,形成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
乡村文化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形势下,如何保持乡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如何将乡土文化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实践题。
本文希望通过对西部地区某自然村落乡土文化的实践分析,为这一问题提供实践模型。
一、B村落的基本情况B村坐落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春季风沙较大,植被覆盖率不高。
其优势是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对于农作物来说,糖分容易形成,比较适宜西瓜、枸杞、苹果等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B村以种植土豆、枸杞、西瓜、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形成了地方产业特色。
同时,在农村产业合作社的推动下,基于国家政策的支持,B村将5000亩旱地流转,建立了甘肃高原宏现代生态农场,主要种植全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如枸杞、玫瑰、松树、苹果树、枣树,并与德国签署了绿色无污染枸杞培育合作协议,使家乡的枸杞走向了世界。
B村近年来虽然培养出了不少大学生,但是毕业后大多选择了定居城市。
同时,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小孩,形成了“空心村”,限制了村庄的发展。
土地流转政策实施以来,由于B村绿色产业园的形成,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农场上班,增加了收入,但这些人口的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人才和劳动力的持续供给出现了断层现象。
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流失分析
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流失分析———以陕西旬阳、青海祁连为调研基地前言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①从这个层面上说,乡村文化就是与乡村有关的人物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
乡村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或者发源于乡村本土,或者由城市文化传播逐渐形成。
无论是哪种形式形成的,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都体现了乡村所独有的地域风格。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博大精深,以高原为主的西北地区在文化上更是独具特色。
我国西部以山区为主,乡村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聚落,从而反映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文化。
近年来,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乡村地区实施了新农村建设,西北更是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北多样的乡村文化也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因而乡村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生存,又符合现代发展步伐的道路,从而才能保证这些历史沉淀出的文化因子得以传承和发展。
乡村文化的内容是宽泛的,从西北地区来说,主要体现为民俗。
纯朴的民风是乡村文化发源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地区形成了皮影、对联、民歌、刺绣、秦腔、花鼓、赛龙舟、特殊饮食、竹篾编制、木艺等文化形式。
这些形式是“以衣食住行等有形的物化形态,以及情趣、风尚、习俗等心意表象,通过口头、行为、心理的载体,沟通了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的连续和同一性,构成了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符号,并成为人类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石。
”②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使乡村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演变阶段,乡村文化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各方面变化,甚至文化类型的消失。
当前,“拯救乡村文化”的口号已经被诸多有眼识的专家和学者提出,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部分地区已经付出了文化保护的实践。
大西北地区的民族手工艺发展前景如何
大西北地区的民族手工艺发展前景如何大西北地区,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从精美的刺绣到华丽的地毯,从独具特色的木雕到巧夺天工的银饰,民族手工艺犹如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大西北地区的民族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其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大西北地区民族手工艺的现状大西北地区的民族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新疆为例,维吾尔族的花帽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色彩鲜艳,不仅是实用的装饰品,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在青海,藏族的唐卡绘画以其细腻的笔触、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宗教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甘肃,临夏的砖雕艺术独具特色,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赞叹。
然而,目前这些民族手工艺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许多手工艺人面临着传承断代的问题。
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缺乏兴趣,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导致一些精湛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也给民族手工艺带来了冲击。
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和高效的生产方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使得民族手工艺品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此外,一些民族手工艺在创新方面不足,产品款式陈旧,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
二、大西北地区民族手工艺发展的机遇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大西北地区的民族手工艺也迎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族手工艺发展的政策。
这为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例如,政府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扶持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人和工作室,鼓励他们开展传承和创新活动。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为民族手工艺带来了新的商机。
大西北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游客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民族手工艺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许多手工艺人通过与旅游景区合作,将手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大数据下陕北地区民间艺术设计再提升助力精准扶贫
大数据下陕北地区民间艺术设计再提升助力精准扶贫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大数据对于精准扶贫和民间艺术设计的助力也越来越显著。
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代表,陕北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处于关注的焦点。
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来提升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设计水平,并将其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陕北地区民间艺术设计的现状陕北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一直独具特色。
传统的剪纸、刺绣、陶瓷等工艺在这里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设计水平整体上相对落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
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虽然精美,但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了收入较低,生活水平较为困难。
与此陕北地区也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
尤其在偏远的山区和农村,贫困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下,一系列扶贫项目陆续展开,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技术能力限制,扶贫工作往往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大数据对于民间艺术设计的助力大数据技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支柱性技术之一。
除了在商业领域应用之外,大数据技术对于民间艺术设计的助力也日益显著。
大数据可以帮助对民间艺术市场进行精准的分析和预测。
通过对消费者的喜好和购买行为进行大数据挖掘,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为设计方向和创作形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大数据还可以帮助民间艺术设计实现个性化定制。
传统的民间艺术设计往往面临着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制约,导致作品的单一化和大众化。
通过大数据技术,设计者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进行个性化创作,从而打破传统的制约,让艺术品更加具有个性和时尚感。
大数据还可以帮助设计者进行创意和技术的创新。
通过对全球民间艺术设计趋势和前沿技术的分析,设计者可以及时获取新的创意灵感和工艺技术,从而不断提升设计水平和产品质量。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杨晓东(兰州市文化馆,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之国家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
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0-0180-02一、前言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之国家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农民阶层的分化以及农民文化需求的多层次性使得农民对于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化建设与管理主体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是新时期建设农村文化的必由之路,而多中心治理为探索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
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
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初探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初探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小学教育中,美术教育更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农村小学,美术教育还没有它应有的位置,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
农村小学往往因为学生少,缺乏专业教师而开不了美术课,美术课又不在升学考试之列,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不管何种原因,西部地区的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是客观从在的事实。
和城市里孩子相比而言,农村的孩子们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就少了许多;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也很少。
因此西部地区的农村孩子一旦能上美术课,他们往往更加珍惜每节来之不易的美术课时间.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调查及分析,加之自己几年来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深感艺术教育在西部地区农村小学难以真正实施,特别是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转变观念,科学育人多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
一方面,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相应的教学设施欠缺或没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美术教育实践证明,学习美术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
因此,重视美术教育,家长、教育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面科学育人观念。
从本质上认识到美术学科的重要性,把审美能力的培养引进课堂,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学校应重视各方面人才的培养,包括美术人才和具有美术特长学生的培养二、加强师资,改善条件西部地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美术教师大多都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的学习内容,其他都不重要,艺术教育对他们来说可I 有可无。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些想法,在学校教育中针I
-二、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对策探讨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对应试的科目教学,对待美术课采取不重视的态度。f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 第二,在课程安排上,有许多边远的山区、县市的I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
城市的美术教育情况发展较好.能够随着国家指定的:部分山区交通不便利,加上美术教师的不专业,对有
标准进行各项改革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乡镇地区J些工具材料不认识或者认识不够、不会使用,使得学 的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就没有那么好进行,具体表现I生无法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之,教学思想滞后.课程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
有十余年了,十余年间各个地区先后开展了各式各样I质得不到保证。新课改的思想观念没有真正树立起
的美术教育活动,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中:来,教师依旧照本宣科,有的菲专业的美术教师甚至
得到了显著发展,但是就具体成效而言却是因地『面异J给学生传达错误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I
好的先决条件。通过这样的培训,也可以让年轻的、接: 决定的。由此看来,对于那些条件有限的贫困山区来
受了新的教育思想的教师在工作中带动那些年老的、l 说,美术教育最好采取的课程教学方式就是就近取 思想陈旧的教师改变教育教学的观点,从而推动教育I 材,因地制宜地选择那些比较容易找到、简单、方便、 改革的进程。2008年暑假根据教育部艺术教育司的: 便宜、灵活多样的可行性材料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如 要求,广西举办了第一届广东对E1支援广西教育建设l 泥塑、竹雕、竹编、染织、刺绣等,开发本土特色的美术 培训活动。在活动中,来自广州市教育局各科教研室I 课程是改进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关键。 的专家们给广西来自二十多个县市学校的科任教师l 传授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很受教师们; 欢迎。这种活动形式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广西各地区美J
陕北民间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论文(修改后)
陕北农村民间文化传承现状的调研报告摘要:民间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
陕北是一块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本文以陕北民间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为视角,通过对具有“文化宝库”美称的陕北农村的实证调研,在了解民间文化在农村的传承现状与当地农民对民间文化态度和意向的转变的基础上,对导致民间文化在农村衰落的各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陕北民间文化生态圈的建立及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一、导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国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民间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指出:所谓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一些个人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1] 陕北农村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歌、说书、道情、剪纸、腰鼓、秧歌和唢呐等艺术形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农村民间文化遭到严重冲击,大量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遭受着冲击和破坏。
所以,加大对陕北农村民间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了陕北农村民间文化的现状,探究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态度意向与行为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差异,最后找出积极的、行之有效的调适方法,为农村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建议或借鉴。
同时,加强作为传播主体的教育使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现代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应对效能,缓解农村民间文化所承受的压力,这对农村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以延安市安塞县化子坪镇所辖的村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该镇所辖的4个村子中101人做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回收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