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_王忠宏

合集下载

产业转移园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以广东阳西县为例

产业转移园发展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以广东阳西县为例

西距湛江 1 6 0 k m, 并与广东沿海高速公路 、 阳江港相连 。 阳西县虽然拥有如此丰富的 自然资源 , 以及靠 近“ 珠三角” 这一享誉全球的巨大经济实体 , 县域 经济 发展却较为 落后 。有 关材料显示 , 2 0 0 4年 , 阳西 全县 G D P为 3 9 . 0 9亿 元 ( 当时 现行
2 . 2 中 山 火炬 ( 阳西) 产 业 转移 园快 速 建 设
阳西县隶属广东省 阳江市 , 位于中 国西南沿 海 , 于1 9 8 8年 正式建县 。全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 西隔儒洞河与茂 名市 电白
县相邻 , 南濒南海 , 下 辖 8个 镇 和 5个 省 属 厂 矿 场 , 总人 口 5 1 . 5
1 阳 西 县 的 区 位 优 势
截至 2 0 1 3年 5月 , 园 区已累计 投入基 础建设 设 施资 金 6
亿元 , 区内实现 “ 七 通一 平 ” , 区 内外 道 路 、 排水排污( 污 水 处
理) 等配套设施也 日臻完 善。 目前 , 园区各方面建设 正在快 速 进行 , 具体表现在 :
两 条 主 干 线 贯 通 全 境 。县 城 东 距 广 州 2 4 0 k m, 距 珠海 1 8 0 k m,
起“ 守 夜 人 ”的 作 用 , 社会 资源配 置应完 全 由“ 看 不 见 的 手” ——市场来发挥作用 。所 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阳西县也
立 足 于 自身 各方 面要 素 的实 际 情 况 , 并 在 遵 守 市 场 经 济 规律 的
相抵 , 略有节余而 已 , 长期属于粤西欠发达地区 。
2 中山火炬( 阳西 ) 产 业 转 移 园初 具 规 模
2 . 1 中山火炬( 阳西) 产 业 转 移 园 落 户 阳西

广东产业升级与转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产业升级与转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广东产业升级与转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利用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广东在产业和人力资源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了广东省经济地理区域的比较优劣势。

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双转移;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37-02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经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更是起着示范性和指导性的作用。

但同时应该看到,广东省其它地区发展较为缓慢,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由于珠三角地区人力成本、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显,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导向型产业造成极大冲击,珠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广东省政府适时提出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简称“双转移”)战略,即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推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1 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及其发展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和先行研究,根据有关学者和归纳与整理,主要包括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理论和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理论。

前者主要包括,日本学者赤松要[1]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雁行模式,弗农[2]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刘易斯[3]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和小岛清[4]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

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理论主要是以经济不发达国家为视角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产业转移,主要包括中心-外围理论和局部创新理论。

在国内,产业转移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包括重合产业论,梯度转移理论,移植型产业成长模式和复制群居链。

梯度转移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后,成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表述为[5]: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这种产业转移和升级呈梯形,沿着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产业的方向进行转移和升级要[6,7]。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产业转移实现重大突破行动方案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产业转移实现重大突破行动方案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产业转移实现重大突破行动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作,合力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认真贯彻“十二五”规划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政策措施为手段,以全面、科学发展为目的,加快推动园区建设出效益,推动珠三角地区以转移促转型升级见成效,推动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突破进展,为全面实现产业转移“五年大见成效”夯实基础,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园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确保实现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争取实现3000亿元),创税130亿元,分别增长30%左右,带动园区所在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珠三角地级以上市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均GDP增幅与GDP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主要工作及分工2011年是产业转移工作阶段转换的攻坚年,我们要以“打一场硬仗”的信心和决心,通过重点抓好“十个一”工作,全力推动产业转移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着力于市场纽带,出台一个意见,牵头促成一批新型合作共建关系,力争在长效机制方面实现突破。

1、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处牵头)2、制订出台《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共建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创新园区共建模式,建立基于利益共享的新型园区合作共建长效机制。

(工业园区处)3、召开合作共建经验交流会,在有条件的园区推广深圳-汕尾、顺德-英德等合作模式,促成一批新型合作共建关系。

推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发管理模式创新,鼓励园区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效开发,科学管理。

(工业园区处)4、制订出台“双转移”与“双到”相结合实施办法,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扶持1-2个园区作为双转移工作与双到工作相结合的试点。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粤府办[2014]51号【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发布日期】2014.10.12【实施日期】2014.10.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粤府办〔2014〕51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推动全省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新一轮技术改造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改技术、改工艺、改设备、改产品、改管理等方式,推动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技术改造。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实行目录制管理,重点支持《广东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另文发布)内行业领域的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绿色发展,《目录》范围之外的行业领域由企业依据市场情况自行组织实施。

(二)工作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累计完成投资900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5000元/人左右。

--2015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25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左右,其中优势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0%左右,新增10个较大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9.5万元/人左右。

--2016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30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5%左右,其中优势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5%左右,新增10个较大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

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0万元/人左右。

--2017年:全省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达36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0%左右,其中优势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左右,新增10个较大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广东产业转移演进趋势及发展对策研究

近年广东产业转移演进趋势及发展对策研究

近 年广 东 产 业 转移 演进 趋 势 及 发 展 对 策研 究
广 东省 统 计 局 王 文 森

包括 : 简化 行 政 审 批 程 序 , 园 区 内 推 行 “ 站 式 ” 在 一
服务 ; 极 支持符 合 条 件 的 园 区设 立 出 口加 工 区 和 积
保 税物 流 中心 , 高物流 通关 与监 管 效率 ; 提 降低 产 业 转 入地 服务 业市 场 准 入 门槛 , 导 珠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引 具 有竞 争 力 的中介 服 务 组 织 , 向东 西 两 翼 和 粤 北 山 区发展 ; 大 对 园 区 信 贷 投 放 力 度 , 大 信 贷 转 授 加 扩 权 , 园 区企业 提 供高效 便 利 的融资 和结 算服 务 等 。 为 四是政 府 实 行 多 种 优 惠 政 策 , 激 企 业 落 户 园 区 。 刺 承接 产业 转 移 的地 区 对 省 级 产 业 转 移 工 业 园 实 行 “ 收费 区 ” 策 , 零 政 对入 园企业 不 再 征 收 任何 地 方 性 收 费 。在 用 地 、 电 、 用 用水 等方 面也 给 予优 惠 。省里 要求 东西 两 翼和 粤北 山区工业 园区 内的 电价 比珠 江 三 角洲地 区每度低 0 1元 。 . ( ) 省产 业转 移 的总体 变 动趋 势 二 全 通 过对 2 0 - 2 0 0 3 0 9年 的数 据进 行分 析 , 以发 可 现 产业 转移 和 空间 布局 调整 总体 上促 进 了广 东产 业 的均衡 化 发展 : 一是 东翼 和 山 区工业 的地 位加 强 , 珠
集 中在珠 江 三角 洲地 区 , 体 现 了持续 集 聚 的趋势 。 并 从 交 通 运输 设 备 制 造 业看 , 广东 省 珠 江 三 角 洲 九 市交 通运 输设 备制 造 业工 业 总产值 占全省 的 比重

广州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报告

广州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报告

广州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报告广州产业转移趋势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主要分析了广州产业转移的趋势。

通过对广州产业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广州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广州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广州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本报告通过对广州产业转移的趋势进行分析,为广州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广州产业转移的原因广州产业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本压力: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广州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来说,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地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2.资源约束:广州的资源约束也是促使产业转移的重要原因。

广州作为一座大城市,土地、水源等资源十分有限,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来说,产业转移是解决资源约束问题的重要途径。

3.政策引导:政府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和产业升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产业转移。

例如,政府通过提供优惠税收政策、减少行政审批等方式吸引投资,推动产业转移。

三、广州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广州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因素:广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临近香港和澳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这为广州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2.人才因素:广州作为一座大城市,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同时,广州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基础设施因素:广州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拥有良好的交通网络、通讯设施等,为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

4.市场因素:广州作为一个消费和物流中心,市场规模庞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广州产业转移的特点广州产业转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产业结构调整:广州的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传统制造业向外迁移,还包括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广州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产业转移及其承接有力地推动了珠三角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12页文档资料

产业转移及其承接有力地推动了珠三角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12页文档资料

产业转移及其承接有力地推动了珠三角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是缩小广东省内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李郇等(2009)根据Richard and James (2019)提出的位序变动指数(RMI),来衡量外围地区在产业转移前后的经济发展变化程度,结果表明珠三角外围地区的经济地位呈现上升趋势,原有珠三角和外围地区的“核心-边缘”模式结构已发生变化,广东省内的产业转移已使得“外围地区”的产业空间得到拓展,并支持了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和转型。

金煜等(2019)利用198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发现: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影响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有(金煜等,2019):(1)一个地区企业的数量;(2)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3)消费者的购买力;(4)交通运输条件。

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和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小在很多程度上与要素集聚度直接相关,企业数量的多寡关系到中间品投入要素的供给,交通运输条件则是影响要素流动的成本的重要因素。

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

王玮、方虹(2019)实证研究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关系,结果表明FDI对不同行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力度不一。

王晓清、孙捷(2019)对江苏省FDI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FDI 和产业集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FDI对产业集群形成及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熊永芳、吴莉云(2019)对江浙两省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论是在江浙两省FDI对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均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2.2.1 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以获取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为宗旨,为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国家(或地区)间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跨国(或跨地区)经济集团的过程。

广东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以东莞为例

广东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以东莞为例

广东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以东莞为例【摘要】东莞作为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城市,其专业市场发展日益成熟,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本文以东莞为例,对其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进行研究。

在研究背景中,分析了东莞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阐明了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东莞专业市场的概况,然后对其转型升级现状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并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在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东莞专业市场的未来发展,并指出了本研究对于该领域的贡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东莞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推动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广东、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东莞、概况、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发展对策、案例分析、结论总结、展望未来发展、研究贡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拥有众多专业市场,其中东莞市作为全国著名的产业城市,其专业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东莞市的专业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背景部分将重点分析东莞市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市场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变化快速等问题,东莞市专业市场在传统优势面临削弱的情况下,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东莞市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研究结论,为东莞市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选取东莞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广东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现状,分析影响其转型升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广东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对于了解当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东莞专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基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粤港澳区域合作的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跨 区域合理流动” 等奋斗 目标 , 为我 国产业发展和区域 合作指 明了方向。2 1 0 0年初闭幕的广东省委十届六次 全会也指出, 要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 必须 “ 创
新 发展 模式 ,从 粗放 型 的 发展 路 径 中解放 出来 ” ,必须 “ 树立 世界 眼 光和 战略 思维 ,从过 分依 赖 地缘 优 势及 习 惯 于在 本 行 政 区域 配 置 资 源 的 思维 定 势 中解放 出来 ” 。 这 些论 述 已 受到 各 方 的积 极 响应 , 少 专 家 、 者 聚 首 不 学 研讨 相 关的发 展对 策 , 多企 业也 纷纷 看 好广 东产 业 的 许 发展 前 景 。但与 此 同时 也提 出 了不 少疑 虑 , 行政 区划 如 与产 业 转型 升级 的 矛盾 、 生产 要素 如何 跨 行政 区域 流 动
二 、 港澳 区域 合作 与广 东产 业转型 升级的 粤 基本 内涵
粤港澳区域合作是我国区域合作实践中的一种特 殊形式 , 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单个行政 区域的内部合 作 ,也不 同 于主权 国家之 间的区域 合作或 内地 各省 ( )自治 区之间的区域合作 , 市 、 而是在 “ 一国两制 ” 的条 件下 , 由中国的省级行政 区域( 广东省 ) 与香港、 门特 澳 别行政区三者之间跨越行政区划而开展的区域合作。 改
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 但在体现当代人力资本 和知识资本密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却相对滞后 , 特别是流通企业规模小、 组织化程度低 、 信息化水平不
现 了由粤港澳三地联手形成的“ 大珠三角பைடு நூலகம் 龙头” 的“ 效 应 。但 由于行政区划的存在 , 生产要素无法在三个行政
区域之间自由流动 ,造成 资源浪费和创新效率低下 , 制

关于广东省产业转移的研究

关于广东省产业转移的研究
发 达 地 区 的 企 业 应 顺 应 制 造 业 发 展 趋 势 , 通 过 整 合 产
帽 制 造 业 、 文 教 体 育 用 品 制 造 业 、 食 品 制 造 业 、 纺 织
业 、 工 艺 品 及 其 他 制 造 业 、 玩 具 、 皮 革 等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 引 进 通 信 设 备 、 计 算 机 及 其 他 电 子 设 备 制 造 业 的 加
2. 东省 产 业转 移 取得 的 成 效 广
广 东 省 实 施 产 业 转 移 以 来 , 成 绩 显 著 , 全 省 从 20 6 0 年 至 20 8年 GDP增 长 率 均 达 到 两 位 数 , 分 别 为 1 . 0 4 8% 、 1 . % 、 1 . 。 产 业 转 出 地 区 的 产 业 得 到 转 型 升 级 , 产 49 04% 业 转移 承 接地 经 济也 得 到 飞速 发展 。
政 府 无 法 解 决 问 题 。 有 的 地 区 不 注 重 产 业 转 移 规 划 , 缺 乏 准 确 选 择 产 业 的 鉴 别 力 , 导 致 无 法 形 成 主 导 产 业 , 不 能 形 成 集 聚 效 应 。 各 产 业 承 接 地 产 业 转 移 园 重 复 建 设 , 同 质 竞
2承接 地 面 髓的 问题 . 承 接 地 要 创 建 一 个 良 好 的 环 境 吸 引 企 业 不 是 一 朝 一 夕 的 事 , 在 配 套 设 施 、 人 才 培 养 和 引 进 、 环 保 设 施 等 方 面 需
要 耗 费 大 量 的 人 力 物 力 ,承 接 地 普 遍 财 力 有 限 ,单 靠 当地
产 业 转 出 地 区 产 业 升 级 : 广 东 发 达 地 区 的 土 地 、 资

王忠宏:百亿不是“天花板”

王忠宏:百亿不是“天花板”

做 大 的症结所在 ?
的机会 。 “ 我们可 以做平时做不到的事
情 ,下 平 时 下不 了的 决心 。因此 ,华立 将抓 住 此 次机 遇 ,加 大 发展 力度 。”汪
力成说 。
王忠宏:不能这么说 。 有很多实
施 多元 化 战 略 的 企 业 ,运 营 都 很 健
王 忠宏 :我很 赞 同 。但在 转行 前 要 对 自己 有 个 清 醒 的认 识 ,选 对 产 业 ,选对 介 入的 时机 和环 节 。当然 企 业 在 原 来 的 产 业 上 也 应 有 潜 力 可 挖 , 比如 说通 过 品牌 区分来 深入挖 掘 市场 潜力 。 毛茏 五
本受到的影响比美国要轻微一些 ,这
是 因为美 国是纯 粹 的虚 拟经 济 ,而 前 两者 的实业制造 基础相 对好些 。 企 业要 有多 个融 资平 台 ,很方 便 地 弄到 钱 。企业 要学 会建 立 自己的 融 资系 统 。举 例 来 说 ,A 市场 对 融 资 股 有 所 限 制 的 时 候 , 你 可 以 到 H 融 股 资 ,甚 至可 以到 美国 去融 资 。 从 品 而 种 上来 看 ,民 间借 贷 、债务 资金 、 股 权性 融 资等 方式要 结合 使用 ,要 防止 负 债 率 过 高 ,债 务 的 结 构 也 应 该 有
王忠宏 :首先应 该是 战略取 向的 问题 ,一些企 业会 认为 ,做 大 不如做 强做深 ; 另外 要看 外部环 境是 否允 许
企业做 大 。
王忠 宏 :首先应 该是 技术创 新 , 不断 的创 新 ; 了百 亿的企 业 ,其面 上 临 的对手 是很 强大 的 。你要 打造属 于
王忠宏 :百亿不是 天花校 , “
本刊记者 金 少策
5 6 月 日,国务 院发展研 究 中心产 业经 济部 王忠 宏博 士在 接受 《 商》 浙 记者 专访 时表 示 ,浙 商 “ 百亿 现 象 ” 说 明 ,中国经 济整 体转型 升级 的时机 逐 渐成 熟 。企业 只要 战略 得到 就能 突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

2024年承接产业转移调研工作总结2024年,我单位承接了产业转移的调研工作,本文对此进行总结。

本次调研工作旨在了解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与发展趋势,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调研目标与方法本次调研的目标是了解产业转移的整体情况、地理分布、影响因素、政策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在全国范围内对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广泛调研,并梳理了相关数据。

二、调研结果分析1. 产业转移整体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到,产业转移现象普遍存在,涉及的行业广泛,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传统产业等。

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压力、市场需求等,转移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2. 地理分布分析: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具备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较低的土地成本,对产业转移具有较高的吸引力。

3. 影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人力成本、资源环境等。

政策的支持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市场需求是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人力成本和资源环境是选择转移地的重要考虑因素。

4. 政策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针对产业转移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财政补助、税收减免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转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也有部分企业反映政策执行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支持。

5. 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数据的分析以及专家的访谈,我们发现未来产业转移的趋势将更加注重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将更加注重转移后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2. 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政策,让政策更加精准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3. 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转移后的可持续发展;4.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转型,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

推进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调研报告-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

推进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调研报告-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

推进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调研报告-总结报告- 调研报告关于推进川粤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强四川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调查报告(一)广东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其加工贸易出口额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初步成为全球性的消费品制造业基地。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国内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珠三角地区以加工贸易型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特征,受到极大的挑战。

从20__5年开始,广东便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战略,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着手推进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向粤北及东西两翼转移。

同时,广东向内地省区的产业转移也呈现加速的趋势。

一、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特征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资源、人口、环境压力日趋加大,加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调整,以及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本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客观现实需要,珠三角地区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产业转移压力,必须尽快将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出去,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指示全省上下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把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减少常住人口等问题摆上位置,充分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为此,广东全省上下,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各个市、区(县),都积极行动了起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向外转移。

总的来看,当前广东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特征:(一)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陶瓷、服装、制鞋业转移最为迫切,电子信息和家电、家具业开始寻求新出路,塑料、玩具、钟表等行业转移不大明显。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情况的通报-粤府[2012]89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情况的通报-粤府[2012]89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情况的通报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2.08.06施行日期2012.08.06文号粤府[2012]89号主题类别机关工作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情况的通报(粤府〔2012〕89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粤发〔2008〕4号),加快推进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作,按照省政府《关于修订广东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粤府函〔2012〕67号,以下简称《评价办法》)的要求,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工作。

现将考评情况通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从考核评价情况看,2011年广东省产业转移基本实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

一是珠三角地区以转移促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珠三角地区普遍建立并落实产业转移倒逼机制,推动相关产业有序转移;对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合作共建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努力探索新型区域合作开发模式,不断推出合作共建新举措;积极开展招商选资活动,全年安排高附加值现代产业大项目95宗,投资总额达到13536.2亿元:“腾笼换鸟”工程效果明显,6个产业转出市高附加值现代产业占GDP比重均显著提升,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均较快增长。

二是产业转移工业园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全省36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总产值3468.31亿元,税收137.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5%和26.2%;工业增加值773.48亿元,同比增长35.4%,较全省平均增速高出22.8个百分点,占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总量的17.9%,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增加值增量占所在地级市比重平均达到18.76%,成为东西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产业促转移

优化产业促转移

优化产业促转移
蓝志文
【期刊名称】《农村工作通讯》
【年(卷),期】2009(000)018
【摘要】@@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要有效转移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难度相当大.在制定政策和制度建设上,应认真考虑和安排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总页数】1页(P39)
【作者】蓝志文
【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厅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承接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及对策——以两广间产业转移为例 [J], 江维国
2.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关于赤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调研报告[J], 包思勤;司咏梅;韩淑梅;韩晓伟
3.承接产业转移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荆州承接产业转移为例 [J], 韦鸿;陈凡
4.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为例 [J], 刘英基
5.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以江西省龙南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实证分析 [J], 郑小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产业转移情况调研的通知

广东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产业转移情况调研的通知

广东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产业转移情况调研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公布日期】2011.07.26•【字号】粤双转移办[2011]6号•【施行日期】2011.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广东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产业转移情况调研的通知(粤双转移办〔2011〕6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有关批示精神,全面总结《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转移的决定》(粤发〔2008〕4号)实施以来各市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的成效,科学、客观分析当前产业转移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办组织有关专家成立调研组,于7月下旬至9月下旬对全省产业转移情况开展调研。

为使调研工作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的,请各市配合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强领导,落实专人负责,积极配合调研组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本次调研是我省实施“双转移”战略以来,对各市从本市以外引进企业(或项目)情况的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其结果对目前“双转移”成效的总结和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动“双转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保证调研分析结果的准确全面,请各市明确具体牵头部门并落实专人负责,认真组织做好相关调查表格填报和相关资料报送工作。

二、精心组织,在摸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分析总结工作。

请各市将调研组设计的调查表格(见附件1)转发至所辖县(市、区)、镇和相关园区,准确填写调查表格内容后逐级统计、逐级审核汇总,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2008年以来本市产业转移工作的具体情况,包括基本情况及数据对比、主要成效和经验、典型案例、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并对本市和全省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工作提出有关建议。

三、配合调研组专家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工作。

从8月份起,调研组有关专家将按计划到各地开展调研工作,届时将走访有关工业园区、考察重点企业、召开有关座谈会等,请各市牵头部门结合调研组提出的调研内容和相关工作要求予以支持和配合。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情况的通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情况的通报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情况的通报【法规类别】行业计划【发文字号】粤府[2011]99号【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8.26【实施日期】2011.08.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情况的通报(粤府〔2011〕99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粤发〔2008〕4号),加快推进我省产业转移工作,按照省政府《印发广东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粤府函〔2010〕132号,以下简称《考评办法》)要求,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会同省双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开展了2010年度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工作。

现将考评情况通报如下:一、2010年度全省产业转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截至2010年底,全省34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包括意向项目)达2423个,总投资额达5447亿元,其中已建成1196个,投资额1181.6亿元。

全年实现产值1953.6亿元、税收108.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4%和105%。

(二)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2010年,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479亿元,同比增长40.3%,占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的13.5%。

15个产业转入地级市中,8个地级市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超过10%,6个地级市比重达到或接近20%。

(三)引进项目质量显著提高。

2010年,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引进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项目和项目组团达42个,比2009年增加20个;入园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达2.25亿元,比2009年提高21.6%。

(四)珠三角地区“腾笼换鸟”成效显现。

珠三角各市充分利用产业转移腾出的发展空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产业转移促进转型升级的模式,使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环境分析多年来,广东的经济发展有着较为明显的三大特征:一是经济外向度高,对外需的依赖性强。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起家,逐渐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重要基地,2010年广东省全年进出口总额7846.63亿美元,出口4531.99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额为1492.28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为2755.7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相应出口总量的20.7%和37.2%,广东外贸依存度达67.5%(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平均汇率按6.7695计算。

)。

二是传统产业(广东省的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电器、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及中成药制造等行业。

)比重大,低端制造环节比重高。

2010年,广东优势传统产业(指纺织服装业、食品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建筑材料、金属制品业、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

)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超过700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34.9%。

2007年工业增加值率为25.5%,在全国排名靠后。

三是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广东省内既有富裕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当地的工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后,面对发达国家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国内各种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等变化,如何处理保增长和调结构、拓外需和扩内需、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珠三角上新台阶和促广东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文\王忠宏 贾涛进粤东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等重大关系,成为广东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重大命题。

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做法与成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日益突出,处于价值链低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为此,广东开展了跨区域的产业链配套与资源整合,打造省内“东部服务、西部制造”的产业功能布局,同时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探索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

2008年,广东省发布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正式启动“双转移”战略。

“双转移”是指通过产业转移工业园等载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方针,将珠三角传统的低端制造业转移至粤北及东西两翼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显著下降,同时,腾出空间,吸引先进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进驻珠三角。

尽管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曾存在争议,但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广东“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粤东西北地区较好承接了产业转移,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近年来广东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工作的若干意见》、《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办法》、《广东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等政策措施,通过结对建园、利益共享、资金扶持和目标考核等手段,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了一批省产业转移工业园,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了以珠三角为龙头,带动东西北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目前,广东全省已设立产业转移工业园35个,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3%,是全省平均增速的2.3倍。

园区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7年的不足1%提升到2010年的13.5%。

在产业转移园的带动下,近两年来,广东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提速。

2010年,粤北山区和东翼、西翼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2.7和2个百分点;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上升为17.9%,比2005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

2011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势头依然良好,预计今年全年将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2600亿元,创税130亿元。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城市的GDP增速普遍高于珠三角,不仅有效地带动了粤东西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省内区域差距,而且对广东省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产业高端化趋势凸现200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几年来,珠三角地区通过将低端落后产业转移及淘汰,腾出笼子、换来好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了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全省的产业转型升级。

2010年珠三角6个产业转出市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GDP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速与GDP增速的差值也不断缩小。

珠三角各地区充分利用产业转移腾出的发展空间,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以产业转移促进转型升级的模式,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转型升级的有机统一、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协调统一。

以广州为例,2008年以来全市共停产关闭搬迁企业(项目)5600多家(个);2010年完成100多家“退二”企业搬迁和关停并转工作,腾出工业用地240万平方米;30多个附加值高的“进三”项目成为广州文化新名片。

2010年广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原创动画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30%,风靡全国的原创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被誉为“中国动画界里程碑式的成功”,“喜羊羊”系列衍生品市场价值已经超过10亿元。

再如深圳,在有序推进产业转移的同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在推进旧城区和旧工业区改造方面,实施功能置换,打造“设计之都”,规划建设了一批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集聚了全国60%的工业设计公司,为产业转型升级扩展了发展空间。

(三)传统产业通过集群发展、品牌提升、产业转移等手段加速升级传统产业是广东工业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经历了以引进生产设备为主的快速崛起阶段,到主要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调整发展阶段,到目前通过集群发展、品牌提升、产业转移等手段,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的转型升级阶段。

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广东制定实施了《关于促进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明确了转型升级的重点、措施、载体和项目,并联合佛山、中山、梅州、揭阳、阳江、惠州、云浮等市制定实施《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目前广东已推行联盟标准168项,省级专业镇达309家,省市共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地7个,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51个。

同时,广东在传统产业中加强品牌建设,开展“千百亿”名牌培育工程,打造“顺德家电”、“古镇灯饰”、“虎门服装”、“潮州陶瓷”、“云浮石材”、“黄圃腊味”、“揭阳五金”等传统区域品牌,推动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跃升。

2010年广东全省优势传统产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7个,占广东全年总数的近七成。

2家企业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传统产业企业235个,占广东总数的79%;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传统产业商标188件,占广东总数的70%。

此外,广东稳步推动城市功能置换和改造,逐步建立起优势传统产业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合理配置的区域格局。

佛山市南庄镇通过转移出陶瓷生产企业,在本地区逐步形成了陶机制造、陶瓷开发、商贸会展、总部基地等多种形态并存的产业发展新局面,陶瓷产业产值不降反升,同时也一举摘掉了污染帽子,成为环境优美的宜居城镇。

存在不足与困难(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人才缺乏总体而言,广东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总量第一的位置还不相称。

目前广东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高新技术企业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占70%以上。

科技投入仍显不足,尽管近几年广东省R&D(研究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5年的1.12%上升到2010年的1.76%,但仍与发达国家2.5%~4%的比重有明显差距。

而且广东全省R&D的40%以上来自深圳,而深圳又有近一半来自华为和中兴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的专利申请与授权量也占了全省的较大比重。

此外,广东的劳动力素质和人才数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首先,广东传统产业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率低,产品档次不高,行业定价能力不强。

其次,技术偏重于模仿创新和引进。

优势传统行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品牌建设和核心技术等手段提升盈利能力相对不足,偏重技术和设备引进,难以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再次,传统产业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从广东全省范围来看,传统产业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日益突出,处于价值链低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业规模大多偏小。

2008年,三星电子销售额接近800亿美元、日立超过1000亿美元,而广东规模最大的美的、格力、TCL等销售收入2010年分别为1100亿元、607亿元、502亿元,差距较大。

(三)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难目前,欧美经济前景堪忧,影响出口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广东能源资源严重依赖调运和进口,原材料成本对企业利润影响很大,近年来,原材料、能源成本快速上升导致企业经营压力日益凸现,加上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普遍提高、用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大幅减少。

据有关部门今年9月份对近3000家珠三角中小企业的调研,因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等因素,与2010年同期相比,企业平均利润减少30%~40%。

广大中小企业的资金状况也很紧张,融资成本、财务费用快速上升,给企业资金链条带来巨大压力。

此外,部分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恶性竞争加剧,“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启示和建议(一)在“筑巢引凤”的同时要“筑巢孵凤”,以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打造高端产业目前各地在高端产业的打造上普遍注重招商引资引来大项目,虽然可以带来直接、显著的经济产出,但由于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不足,导致高端产业成长的根基不牢,导致相关企业和项目流失的可能性增加。

建议狠抓自主创新,高度重视本地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和先进技术的改造,积极孵化培养本地成长的高端产业,积极吸引、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设立更多的教育和科研机构,既可加强科技研发的力量,又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为高端产业服务,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更加注重产业生态系统的打造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与企业,就像是物种的迁移,但物种在新地方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系统。

换言之,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顺利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进入并能改进升级、发展壮大,不单单是简单把企业从发达地区搬迁过来,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不仅要有搬迁来的主导产业和企业,更要营造良好的产业支持系统(各种配套企业、服务机构等)和产业外部环境(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这是未来若干年,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着力打造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