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动因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视角下审计动因的理论研究

现代视角下审计动因的理论研究
2 . 4、保 险 理 论
且具备相应 的专业技 能 ,于是 审计成 为受托 责任关 系能够 实现 的必要 手段 ,可 以说 ,受 托经济 责任关 系是 审计产生 的客 观基
础和根本动因。
2 .2、信 息 理论
保险理论认为 ,审计是 降低 风险 的活动 ,审计 费用被 认为 是财务信息使用者为 防止管理 层舞 弊而支付 的保险 费用 ;同 时 审计被认 为是风险转移 的一种机 制 ,所有者 之所 以愿意 支付额 外的审计费用 ,是 因为审计 人员对 财务报表 存在 重大错报 风险 所产生的损失做出 了赔 偿 的承诺 。在 审计 动 因的保 险 观念 下 , 审计 风险可分 为 系统性 风险与非 系统性 风险 ,这为政 府 、审计 人 员 及 管 理层 划 分 权 责 提 供 了理 论 依 据 。
企业股东在进行投 资与 融资决策 时 ,可能会 为 了使 自身 的 权益增加 而选 择加大 债权人 风险 的政策 ,比如 ,公 司通过发 行 债务来 支付 股利或者为发放股利而拒绝净现值为正 的投资项 目。 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存在代理冲突时 ,债权人为保 护 自身利益 , 希望企业采取低股利 支付率 ,通过多 留存收益 少分 配的股利 政 策 以保证有较为充裕的现金 留在企业 ,以防资金链断裂。 2 .3 .3 、控 股 股 东 与 中小 股 东 之 间 的代 理 冲突 现代 企业股权 结构的一个 较明显 的特征是所有权 与控制权 集 中在 少 数 大 股 东 手 中 ,公 司 的 管 理 层 通 常 由大 股 东 直 接 出 任
了 。所 以 ,通 过 聘 请 注 册 会 计 师 对 管 理 当 局 提 供 的 信 息 进 行 审 计 ,可 以 大 大 降 低 这 一 成 本 ;也 可 以 缓 解 信 息 不 对 称 的 发 生 。 注 册会 计 师 的 职 责 是 运 用 专 业 技 术 ,对 管 理 当 局 的财 务 报 表 是 否 公 允地 反 映 了公 司 的 财 务 状 况 和 经 营 成 果 进 行 审 查 和 判 断 ,

审计2审计动因及相关理论

审计2审计动因及相关理论

第二章审计动因及相关理论目录【引导事例】 (2)第1节审计模式及演进 (2)1.1 审计业务阶段及其基本任务 (2)1. 2 账表导向审计模式 (3)1.3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3)1.4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3)第2节解释审计动因的理论 (4)2.1信息论的观点 (4)2.2代理论的观点 (5)2.3受托责任论的观点 (5)2.4保险论的观点 (6)2.5冲突论的观点 (6)第3节关于审计供求关系 (9)3.1 关于审计环境 (9)3.1.1 审计环境因素构成 (9)3.1.2审计环境的影响 (11)3.2 审计供求关系 (12)3.2.1 审计需求 (12)3.2.2 审计供给 (13)3.3 审计信息需求曲线 (14)3.4 审计信息供给曲线 (15)第4节审计期望差距 (19)4.1 审计期望差距如何形成 (19) (20)4.2 审计期望差距的影晌 (21) (22)4.3 如何消解审计期望差距 (22) (23) (25)【引导事例】从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推动审计产生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同时,审计产生后其审计环境也影响着审计的目的、模式,以及审计理论的发展。

研究审计发展,包括审计实务的发展和审计理论的发展,就一定要推动审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就是审计动因要研究的课题。

研究审计动因,我们需要回头看,总结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分析前人对审计动因解释的合理性;也需要潜下心来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本质规律。

上一章我们介绍了一些审计产生发展历史,但其目的是对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在内的审计全貌的介绍。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围绕注册会计师审计来介绍有关内容。

第1节审计模式及演进1.1 审计模式的含义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案及其随后的财务报表审查,是现代注册会计师审计意义下审计的发端,自那时起注册会计师审计开始兴起。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被赋予“警犬”1的功能。

这种认识下,审计要承担维护委托人利益的职能,接受委托,通过对管理层(经营管理受托方)对经营效果、财务信息进行监督,来维护审计委托人的财产权益。

论审计动因

论审计动因

会计计量规则 的行 为时 ,转 而寻求独立 主动需求 审计 的愿望 ,这时其对审计 的 的人员 ( 审计 人员 ) 代其行事。 因此 , 审计 需求 是希 望通过审计确信反映受托责任 人员 接受 资源 所有 者的授权 或委托 ,对 履行情 况的会计信息遵守 了与委托 方之 经理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 , “ 是 为 间 既 定 的 会计 计 量 规 范 ,不 存 在 错 误 和
维普资讯

1 资源 所 有 者 的 审 计 需 求 自审计 产 生 以来 ,在 相 当 长 的 发 展 时期内 , 对审计 的需求源于资源所有者 , 而 资 源 所 有 者 对 审计 的 需 求 则 源 自资 源 所 有权 与 经 营权 的 分 离 。 在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过程 中 , 于资 源 所 有 者 而 言 , 着 自 对 随 身 拥 有 资 源 的 扩 大 ,当 其 拥 有 的 资 源 扩 大到不能亲 自经营管理时 ,就以委托代 理 的 方 式 将 其拥 有 的 资 源 委 托 给 别 人 经 营 ,于是 就形 成 了委 托 受托 的代 理关
了维 护所 有者 的利益 ,考核会计 核算 的 所 有 方 面 是 否 遵循 所 有 者 与 经 理 人 之 间 既定 的会 计计 量规 则 契 约 。 所 有 不 符 合 该 契约的行为都属于错误或弊端 ,是注 册会计师应予 以揭示的对象” 亦 即揭露 , 会计信息 中的错误和弊端 ,降低或消除
拥 有 经 营 决 策 权 ,并 依 据 委 托 受 托 契 约 条 款取 得相 应 的报 酬 。 于 经 理 人 而 言 , 对 资 源 经 营 权 的 取 得 是 以承 担 相 应 的资 源 经管责任为代价的 ,这一资源经管责任 供 的 。2 世 纪 初 期 ,随 着企 业 规 模 的扩 0 大 , 产 经 营 所需 资金 逐 渐 增 多 , 生 由于 资 源所 有 者 所拥 有 资 源 的 局 限 性 ,决 定 了 资 源 所 有 者 不 可 能 无 限 度 地 向企 业 提 供 为满足企 业经 营的需要 , 向银行借 亦即通常所说的受托责任 。委托受托关 资金 。 系的正常维系 ,取决于受托方受托责任 贷 成 为 企 业 主 要 的 资 金 来 源 渠 道 。银 行 的 履 行 情况 。 因此 , 委 托 受 托 关 系 中 , 将资金让渡给企业使用 ,为确保贷款 的 在 为 了考察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以便于 安全性 ,需要企业提供偿债能力 的会计 解除受托责任 , 无论是委托方 , 还是受托 信息 ,根据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相应 的 经 营 过 程 中 的 实 际 控 制 权 逐 渐 落 人 企 业 经 理 人 手 中 。 在 经 理 人 掌 握 企 业经 营 管 理 的 控 制 权 以后 ,经 理 们 所 关 心 的 就 是 如 何 将 社 会 上 闲 散 的 资 金 更 多 地 吸 引 到 自己 所 经 管 的 企 业 中 。为 了 吸 引投 资 者 手 中 的 资 金 。经 理 人 必 须 表 明 回报 率 , 对此 , 要 需 向 投 资 者 公 布 企 业 的 会 计 信 息 ,以 便 于 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 。由于信息 的不对 势 为 方 ,都需要通过一定 的方式反映受托责 贷款决 策 , 确定是 否发放贷款 、 贷款 的规 称 , 必 影 响 理 性 投 资 者 的选 择 。 了消 任 的 履 行 情 况 ,而 这 种 反 映 的 一 条 最 有 模 、 期限与利率等。 而企业为了以优 惠的 除理性投资者心 中的信息风 险 ,降低吸 效 途 径 就 是 会 计 。为 使 会 计 能 够 真 实 地 条件 取得贷款 ,在 向银 行提供这些信息 收 资 金 的 成 本 ,经 理 人 也 就 产 生 了 对 审 记录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代理双方通 时 ,可 能存 在有 意粉 饰 会计 信 息 的行 计 的 需求 。 于 经 理 人 而 言 , 求 审 计 验 对 要 常需要就受托责任的会计计量做 出事先 为。 银行为了确保贷款决策 的准确性 , 需 证 其 提 供 的 会 计 信 息 ,是 为 了 减少 与 投 规 定 ,用 于 约 束 资 源 受 托 人 的 会 计 行 要通过审计揭露企业会计信息 中存在 的 资 者 之 间 的 信 息 不 对 称 ,亦 即 减少 信 息 以降低或 消除信息风险 。 在 风 险 。 为 。 委 托 受 托关 系 中 , 在 由于存 在利 益 的 错误 和弊端 , 4 投 资 者 的 审计 需求 非 均 衡 性 和 信 息 非 对 称 性 以及 记 录 和反 这 一 时 期 ,为 满 足 银 行 的 需 要 而 进 行 的 随 着 证 券 市 场 的 发 展 ,不 仅 使 得 社 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受聘于经理 企 业 偿 债 能 力 审 计 逐 渐 成 为 一 种 时 尚 ,

审计理论要点

审计理论要点

审计理论部分一、审计理论的内涵(结构、框架)1.审计动因的理论,导出审计理论定义和受托责任。

2.审计主体的理论,导出独立性等基本概念。

3.审计客体的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

4.审计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概念5.审计运行的理论,导出审计目标、规范、证据、程序、结果等。

进一步讨论独立性、职业谨慎、重要性、审计风险、内部控制、测试等重要概念。

二、审计的基本概念*(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受托责任关系1.概念:审计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被审计人、审计人之间的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指审计授权或委托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关系。

2.受托责任关系与审计关系的关系。

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授权或委托人————>3.受托责任关系的特征。

(1)资源经管权的转移。

(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2)关系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

(3)受托责任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

(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可以计量。

(二)审计的本质:独立性。

一是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的一种精神态度,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形成审计意见;二是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二、审计的理论框架(一)审计主体的基本特征: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

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

国家审计权威性最高,表现在:(1)强制性审计(2)强制执行审计决定。

(二)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恰当的审计主客体关系的形成,是顺利完成审计工作的保证。

审计主客体形成的方式不同,审计主客体的关系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规范审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必须结合其形成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涉及委托方式的,必须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明确规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绩效审计的直接动因和理论基础(一)

绩效审计的直接动因和理论基础(一)

绩效审计的直接动因和理论基础(一)摘要:绩效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当前国内外审计部门的研究热点。

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表面动因,也必定存在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而这些都是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绩效审计的基础条件,也是向更深层次研究推进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绩效审计;直接动因;理论基础。

绩效审计短短几十年发展成为世界国家审计的主流,必定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和理论基础,而这些是研究和探讨绩效审计的出发点。

从表象上看,绩效审计与外部环境和历史背景有关,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外部条件推动的产物;从内在机理上看,绩效审计主要以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为基础,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绩效审计发展的直接动因(一)政府职责的转变和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抛弃政府只当"守夜人"的教条,宣扬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和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引发了经济思想史上的"凯恩斯革命"。

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加大,促使财政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普遍出现经济衰退、生产力下降的现象,财源渐枯,政府可以利用的资源压力越来越大,而政府承担的社会和经济义务却日趋扩大。

如何在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公众品需求无限扩张的同时,又能摆脱日益庞大的财政赤字,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且又不得不解决的头等大事。

绩效审计正在这一非常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它作为一种测量和评估政府支出效益、推动政府提高支出绩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的主要技术工具,倍受各国政府的青睐。

(二)民主政治的进步和民主意识的增强随着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公众对财政资金及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以及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更为关注,迫切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与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财政支出效益的信息。

论内部控制审计动因、成本与收益

论内部控制审计动因、成本与收益
洞 的成 因 、 提 出改 善 的意 见 和建 议 。

可信度 , 如果管理层蓄意隐瞒一些事实的话 , 就会使 内部控制审 计失败。主观上讲 , 内部控制审计是否成功 主要取决于审计 人员
对风险的敏感 度以及 能力和职业操守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监
管。 然 而多年来 , 对于注册会计师 职业 的监管问题 , 时有争议。 从
论 内部控 制审计动 因、 成本 与收 益
黄 卫 忠
( 南通 中远船 务工 程有 限公 司, 江 苏 南京 2 2 6 0 0 6 )
摘 要: 一个 完善的 内部控制 审计 制度 不仅 可以 有效 降低 企 业的运 营风 险 , 还 可 以为企 业的 管理评 估提供 相应 的信 息 支持 , 由此
( 一) 内部控制审计的成本控制 公司 内部控制审计 过程中会 产生 如下成本 :审计人 员对 于 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超额所付 出的额外 费用 ;把 内部控制 的评估 结果进行信息公开的费用 ;组织 大众 进行 内部 的审计基 础知识 的培训费用 ;审计人员为获取公 司内部审计 资格 的基本 的学 习 费用 ; 注册会计师的劳务费用 。 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往往会受到成本的影 响。内部控制 审
可见 , 一个相 对 完善 的企 业 内部控 制 审计制度 对企 业的成 长发展 有着极 其重要 的作 用。本 文主要 分析 了 内部控 制审计 制度 的起 因、 成 本 以及 所产 生的效益 , 希望 能够 为 内部控制 审计 制度 的完善找 到新 方法 。 关键 词 : 内部控 制 审计 ; 制度 成本 ; 制度 产 生的收 益 中图分类号 : F 2 3 9 . 4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 4 4 2 8 ( 2 0 1 3 ) 1 1 — 6 6— 0 2

审计理论

审计理论

审计动因就是审计产生、存在、发展的原因以及动力。

研究审计动因的目的是为了弄清为什么产生审计,为什么需要审计和为什么审计需要存在和发展。

审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具体介绍审计产生的动因理论-保险理论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保险理论产生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经营失败或因管理层舞弊造成企业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因而纷纷指责注册会计师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错误和舞弊问题,并要求其赔偿损失。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不断扩大,也由此导致了“诉讼爆炸”(litigation explosion)。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家曾估计,由于法律诉讼和赔偿金额的激增,美国会计师事务所诉讼的直接费用支出占其审计收入的20%,诉讼赔偿不仅是“四大”事务所(普华永道、安永、德勤、毕马威)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小事务所提供鉴证服务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理论介绍保险理论(深口袋理论)审计费用的发生纯粹是贯彻了风险分担的原则,这部分审计费用就称之为风险基金。

如果审计人员因失职而不能觉察人为舞弊,他们有责任赔偿因失职而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实现了风险分担的原则。

风险基金,即审计费用的支付,将这种可能的损失转移到审计人员身上。

审计可视为是一种保险行为,因而有人把这种理论称为保险理论。

持保险理论的学者认为,委托人为什么愿意支付审计费用,其原因就在于分担风险。

因为与股份公司利益关系十分紧密的股东、债权人等,为防止经营管理者舞弊所引起的巨大损失,或者经营管理者为防止下属作弊而发生财产损失,都愿意从自己的口袋中把要得到的收入支付一部分用以聘请外部审计人员,因而有人把这种理论称为深口袋理论。

也就是说当被审计单位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情况后,不论是信息使用者还是法官,都倾向于从有支付能力的注册会计师身上获取赔偿,而不问谁有过错。

三理论主张在此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对审计的本质问题重新思考,认为审计是一种把信息风险降到社会可接受水平的活动,审计的本质在于分担风险。

现代审计的动因

现代审计的动因

现代审计的动因审计动因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为什么需要审计。

随着人们对审计研究的深入, 对审计动因的认识也逐渐趋于统一, 即审计产生的动因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

受托责任观认为审计因受托责任关系的出现而产生, 并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运用受托责任观, 虽然能够对某些审计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但无法对现代审计阶段所表现的某些现象做出解释, 如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对审计的需求, 因为债权人、政府和潜在投资者也是审计信息的使用者, 而他们并没有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可见, 受托责任仍是不完善的。

由于受托责任的不完善学术界产生了一下几种审计动因理论:(1)代理论审计需求的委托代理理论,是在詹森和麦克林所倡导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按照委托代理理论的逻辑,审计的存在是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审计的本质在于促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

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然而他们各自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因此必然存在利益冲突。

委托人希望管理当局能够不遗余力地履行好自己的经营管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的价值,增加投资回报,同时又希望付出尽可能低的代理成本。

但是,公司的资产和信息却控制在管理当局手中,股东作为投资者,除了通过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外不能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考察管理当局的工作业绩。

代理人追求的是最高的经济利益和名望,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与公司的激励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2)信息论信息论认为之所以存在审计是由于管理层当局和投资者之间存在潜在的信息不对称,审计财务信息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并使市场更具效率。

也即,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

(3)保险论从保险观角度分析了审计动因,认为审计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所有者愿意支付额外审计费用的原因在于审计人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造成的损失做出了赔偿的承诺。

保险论认为,审计是一个把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之下的过程,审计的本质在于分担风险。

审计动因新论

审计动因新论

任 的 过 程 进 行 监 督 , 具 公 允 的证 明 材 料 , 出 建 设 性 的 意 出 提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 . 业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会市场 中 企 土
普 遍 存 在 交 易 成 本 , 业 可 以 通 过 内 部 的 组 织 制 度 降 低 这 种 企
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对交 易成 本的解释为 : 签约前 的信息搜
围理论。
因素论c单因素论包括 : 务责 任论 、 财 经济责任论 ( 亦称受托
题. 但其却求全责备 , 缺乏重点 , 因此不应将其作为 理想 的动
责任论或受 审责 任论 )防 弊鲥误论 、 弊需要论 , , 舞 代理 人理
论、 维护产权论及赋予可信度 沧等; 多园素论主要有 : 美国会 计学 会( ^ 的“ 害冲突 ” “ A A) 利 、 复杂 性 ” “ 、 重要性 ” 长 远 、 性 ” 挖国学者也提出了“ . 国家需 要” “ 、 所有者需要 、 经理需 “ 要 、清算需要” 的四因素动 因理论 笔者认为 , 准确的审什 动因理论应对各 种审计及 审计发展 的新领域 提供合理 的解 释 , 而 以 上 各论 仪 从 一 个 方 面或 表 面 层 次 上 研 究 审 计动 因 , 不具 有根本性 , 更不能充分说明审计发展的新领域 R. 毛茨等 人提出竣干可信 度论, k 意在说明 审甘 的产生 主要是 为了增加会计信息冉 可信程度。1 2 年英国南海公司 勺 70 破 产 于检 查会计账 目是 否有舞弊行 为 、 否真实可 信的 出 是 需要 产生了民间审计 ,园而, 该理 论与防弊纠误论 、 舞弊需 要 论能在一定程度上通用于 民间审计 , 但坩 国家 审计的解释 略显牵强 。早期的国家审许即官厅审计并不附有增加信息使 用者可信度的 功能 . 并不直接拥有 防弊到误 的特性 , 也 只是 监 督井维 护所有者的产权利益 因此, 以赋予 可信 崖论和防

审计需求动因论文

审计需求动因论文

浅析审计需求动因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5-293-01摘要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并力求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对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这三个审计动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其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代理理论信息理论保险理论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传统审计理论认为,审计只是一系列实务、程序、方法和技术的集合,而未对其产生的本质和需求动因等问题进行分析。

审计动因是指审计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传统的审计动因理论有:代理理论、信息理论和保险理论。

一、代理理论审计动因的代理理论,是目前审计动因理论中的主流理论,它是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家詹森和梅克林所倡导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把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一个人或者更多的人聘用另一人代替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

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则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因此产生了道德风险,也就导致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代理成本的出现。

利用代理理论可以解释审计发挥作用的机制。

如企业所有者会将管理人员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挂钩,通过这种激励措施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然而这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粉饰财务报表,虚报公司业绩。

但如果管理者的报酬与业绩无关,虽然他们没有歪曲报表的动机,却不利于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因此,与业绩挂钩的报酬再加上对财务报告进行独立审计是使股东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最佳方法,由此产生了企业所有者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管理者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需求,而聘请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的费用可看作是所有者激励和监督管理者的代理成本。

二、信息理论信息理论认为,审计的结果可以使信息更加可靠,减少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潜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市场更具效率,审计的本质在于增进财务信息的价值,提高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程度。

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分析

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分析

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分析通过简要评述有关民间审计产生动因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并根据对民间审计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指出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是民间审计产生的动因。

最后,通过对受托责任论进一步分析指出,并不是只要存在受托关系,民间审计就会产生,只有当受托关系中的委托人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即审计人对受托责任关系进行检查和评价时,民间审计才得以产生。

标签:民间审计;动因;受托责任1 民间审计产生动因的不同理论1.1 代理人理论(1)代理人理论的基本观点。

代理人理论认为,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经理与股东,债权人的的利益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代理成本,经理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损害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的行为。

审计的出现,就是为了抑制经理的不良动机和行为。

此外,审计的动力也并不完全在于约束管理者,正直诚实的经理也希望通过审计来证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示他们良好的经营成果。

(2)对代理人理论的简要评价。

由于代理人理论认为审计的本质在于促进股东和债权人利益最大化,是为了解决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经理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问题,而经理和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问题只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导致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因此,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看问题角度单一,无法解释企业接受审计需要强制进行这一事实。

1.2产权动因论(1)产权动因论的基本观点。

产权动因论认为,产权所有者拥有对财务信息的产权。

由于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投资者聘请审计师对财务进行审计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对相关信息的知情权,从而维护自己的产权利益。

(2)对产权动因论的简要评价。

产权动因论指出了民间审计是为了维护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具有监督的职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此种理论将委托人仅限于产权所有者,忽视了债权人、消费者等与企业的利害关系。

因而作为解释民间审计产生动因的理论,产权动因论尚存在不足。

1.3 信息论1.3.1 信息论的基本观点信息论认为,信息的非对称性是民间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对现代审计动因的思考

对现代审计动因的思考
(四)冲突论 1956 年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科瑟尔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 (conflict theory)这一术语。冲突理论是 20 世纪功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 社会学流派。利害冲突论认为,审计存在是因为存在利害冲突这个事实, 如公司管理部门与公司股东之间 (利委托或授权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利 益冲突)或者如公司管理部门与银行之间(被审计人与其他利益相关人之 间的利益冲突)。审计作为保护法定利益不受侵占的手段而产生。冲突理 论很好地解释了审计独立性的问题,但也有其不足,即不能充分地解释审 计为何产生。
三、基于多因素理论的审计动因
二、主要审计动因理论回顾
(一)受托责任论 委托责任制是指委托人将资产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承 担起相应的委托责任。其中企业所有者一般是委托人,企业股东,企业债 权人,政府机关等管理当局一般是受托人。因为受托人和委托人具有利 益上的冲突,而追求利益的委托人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监督,从 无法最优化配置资源。这时候就需要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对受托人进行监 督,由此产生了审计。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在所形成的关系中 审计完全成为了委托方的一种工具,失去了自我。而且审计关系随着资 本市场的形成和完善也逐渐脱离了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经济责任关 系,这时候用受托责任制来解释,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二)代理理论 代理理论主要是基于委托人于代理人之间存在代理成本,其发展于 现代产权经济学家梅克林及詹森所提倡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代 理理论指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希望效用最大化,但是代理人不会一直维 护委托人的最大化利益,道德风险就由此产生,这个矛盾也导致了委托人 与代理人之间出现代理成本。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关系,降低代理成本,由 此产生了企业所有者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管理存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 需求。而其中的代理成本则产生于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监管,具体来说就 是聘请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的费用。虽然这在一定程度是能 解释许多公司在法规并未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仍然自愿接受审计,但是如 果审计是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共同需求,那么审计报告在审计前后就不应 该有特别大的差别。然而根据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八年中接受审计的调 查的一千多家公司的数据表明,独立审计人员经常发现公司虚报过高的 资产和收益。这一现象令人对代理理论产生怀疑。其次,代理理论是基于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来解释审计起源的,但是在现实中的市场都受到不 同程度的政府管制,审计并非根据市场的需求而是法律的规定提供鉴证 服务的,因此代理理论的解释与现实并不完全一致。 (三)保险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针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案,涉 案金额也越来越高,审计人员所承担的风险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人 们关注风险以及研究风险的程度越来越高,并将风险理论应用于审计领 域,通过研究审计风险的构成和成因,努力寻找识别和控制审计风险的方 法,审计风险理论逐渐形成。保险理论认为审计是降低风险的活动,转移 风险的一种机制,审计费用被认为是一种信息使用者支付给审计人员的 保险费用,作用是为了防止管理层舞弊。而所有者之所以愿意支付额外 的审计费用,是因为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所产生的损

审计基本理论

审计基本理论
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
1977年 审计准则公告16、17号 将查错纠弊和揭露非法行为纳入独立审计
目标和职责范围
1988年 审计准则公告53、54号 阐述了审计师揭露和报告客户差错、舞弊
的责任,以及揭露非法行为的责任。
1995年 《改进企业报告》
提出了对审计报告改革的建议,增加了对 非会计信息评价的内容,目的在于增加信 息的可信性,也就是降低信息的风险。
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联系审计实践的桥梁、审计职业 联系审计环境的纽带。
影响审计目标确定的两大因素
社会需求是确定审计目标的根本因素 审计能力是确定审计目标的制约因素
LOGO
2.2 影响审计目标确定的主要力量
国家法律对确定审计目标的影响 法庭判决对确定审计目标的影响 会计师执业团体和独立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确定
第三阶段:以鉴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和揭弊查错并重为 主要审计目标
2.3 审计目标的发展演变
LOGO
审计总目标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揭弊查错为主要审计目标 第二阶段: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为主要审计目标
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
• 宏观环境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股份公司的 大量涌现
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是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国策紧密相关的。
• 1979.7,《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发布,1980.12.14,财政部公布《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所得税法施行细则》规定:“合营企业在纳税年度内无论盈利或亏损, 都应当按规定期限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并附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登记的公证会计师的查账报告。”1980.12.23财政部印 发《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

审计运行机制与审计动因的研究

审计运行机制与审计动因的研究

审计运行机制与审计动因的研究作者:葛良青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审计职能的发挥依赖于有效的审计运行机制,衡量一种理论能否合理地解释审计动因,应当结合审计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本文以审计委托人、审计对象、审计人、审计信息使用者四个行为要素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运行机制体系。

从多种视角解说了审计动因,并认为多因素决定论是审计运行机制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审计;审计动因;审计运行机制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诱发的特殊产物,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而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对审计内涵、审计动因理论进行论述,并结合审计运行机制,探讨多因素决定论在审计运行机制中的应用。

一、审计随着社会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发展,审计业务随实践的需求应运而生,本文认为美国会计学会在1973年的《审计基本概念说明书》中对于审计的定义具有代表性:审计是一个客观地获取和评价与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的认定有关的证据,以确认这些认定与既定标准的相符程度,并把审计结果传达给相关利益者的系统过程。

究其本质审计就是一种对经济活动监督、验证的过程。

二、审计动因理论(一)传统审计动因理论1.受托责任论受托责任论是基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所有者基于自身利益出发,需要核实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行经济监督。

审计因其独立于受托双方的特性,成为受托责任关系能够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护机制,由此认为受托责任论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

2.代理理论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委托方委托审计人客观监督受托方的责任履行情况,受托方通过审计人来证实自身的责任履行情况和工作业绩,审计的有效监督,能够降低各方因利益冲突产生的代理成本,促进代理双方利益最大化。

3.信息理论信息理论认为,市场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审计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几率,提高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使信息使用者根据真实有效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

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第一篇: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及其动因一、审计方法的历史演进从历史上看,审计方法经历了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从顺查法向逆查法、从单一检查方式向系统检查方式、从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从账项导向审计向系统导向审计再向风险导向审计等演进的几种不同阶段或层面。

(一)从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演进详细审计就是对全部资产进行清查,对全部账目进行检查。

早期的审计普遍采用这种形式,这是与当时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的。

早期的经济组织,其经济规模小,经济活动的内容单一,会计业务量较少,从而审计对象的数量较少,种类单一,这为详细审计提供了可能。

同时,由于早期的科学管理的程度较低,在经济组织内部存在许多管理缺陷,加之会计体系本身尚不完善,如平行登记、试算平衡等会计数据的保真控制功能较弱,财产的流失和会计数据失真发生的机率较高。

因此,审计目标主要是查错防弊,审计人员在做出有把握的审计结论之前,必须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验证。

详细审计实际上是重复会计人员的全部工作,即审计人员按照会计人员做账的程序和方法重新独立复核。

因此该阶段的审计程序基本上等同于会计记账程序,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会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检查。

详细审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时间,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会计业务也越来越多,详细审计的适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受到限制,抽样审计随之产生。

抽样审计是将客户的全部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总体,从中抽取一部分,依会计凭证、账簿到报表进行逐一核对,并依据样本审核的结果推断总体的情况,对客户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

本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组织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也不断扩大,会计记录的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趋复杂,不仅审计人员无法承受对会计记录进行全面验证的巨额成本,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无法接受全面审计的低下效率。

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动因

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动因

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

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已经比较繁荣,而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航海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商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单个的业主难以向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为适应筹集所需大量资金的需要,合伙制企业应运而生。

合伙经营方式不仅提出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促进了复式簿记在意大利的产生和发展,也产生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初需求。

尽管当时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出资者,但是有的合伙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的合伙人则不参与,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

这样,那些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伙人有责任向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伙人证明合伙契约得到了认真履行,利润的计算与分配是正确、合理的,以保障全体合伙人的权利,进而保证合伙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使企业得以持续经营下去。

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个与任何方无利益关系的第三者能对合伙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的需求,人们开始聘请会计专家来担任查帐和公证的工作,这样,在16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从事查帐和公证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所进行的查帐与公证,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

随着此类专业人员的增多,他们于1581年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协会。

其后。

米兰等城市的职业会计师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的原因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它对后来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的发展影响不大。

英国在创立和传播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

企业主希望有外部的会计师来检查他们所雇佣的管理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于是英国出现了第一批以查帐为职业的独立会计师。

他们受企业主委托,对企业会计帐目进行逐笔检查,目的是查错防弊,检查结果也只向企业主报告。

浅析现代审计动因

浅析现代审计动因

一、现代审计的范围审计的发展按审计模式不同,可分为账项导向审计阶段、内控导向审计阶段和风险导向审计阶段.账项导向审计阶段大致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

最初的账项导向审计以差错防弊为主要目的,详细审查公司的全部账目和凭证,即检查各项分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账簿记录的加总和过账是否正确、总账和明细账是否一致。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日益希望审计师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审计目标逐渐从差错防弊发展到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社会公众日益对审计人员赋予更高的期望,要求审计人员负更大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审计诉讼案件有增无减,深入研究、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界的重要任务.为合理地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并降低审计成本,注册会计师审计逐渐从内部控制导向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

在此阶段,审计人员在考虑审计风险时,不仅要考虑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还要考虑控制环境。

换句话说,风险导向审计既关注和评估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又关注和评价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外部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是适应现代社会高风险的特性,为量化审计风险、减轻审计责任、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做出的一种尝试。

风险导向审计出现,有助于审计人员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标志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显然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成为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对内部审计还是对外部审计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主要分析风险导向审计的动因。

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产生动因风险导向审计可分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个阶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解决账项导向审计的不足是其产生的技术因素.进入20世纪后半期,账项导向审计的缺陷逐渐暴露,内控导向审计固有局限性使单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现刻意隐瞒的造假行为,增加了审计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动因理论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夏 商 ——萌芽和产生阶段 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宰夫、司会) 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上计制度) 隋唐至宋——日趋完善阶段(比部、审计) 元明清 ——停滞不前阶段(户部、都察院) 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审计) 新中国 ——振兴阶段(审计)
3、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能够明确下来,并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 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
4、受托责任的履行应该可以计量,以使受托方能够报告责任履行情况, 委托方能够评价责任履行情况。(以会计报表数据计量)
二、审计的本质 审计既在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上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不
13、可信性观 审计是为验证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提供一种合理的保证。
14、管理者观 管理者因为管理的需要也有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要求。
15、组织控制观 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受托责任观
所有者
审计 报告
审计 人员
会计 报表
审计
为什么出现审计
财产 经营者
衡的手段和机制。
5.财政监督观 比较直观、简单的审计观,认为审计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
6、宏观控制观 强调国家的社会职能,强调社会职能中组织和干预经济活动的职能,认
为审计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需要。
7、查账观 登记账目、编制报表的人视为他人登记和编制的,当他人向利用账簿和
审计是社会环境尤其是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变迁的产物。 环境的改变推动着审计呈现出多样发展态势,审计总是力求 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而经历了 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一、关于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不同观点
1、国家职能观 国家实现统治功能,维持王朝、王室或公共权力机构的开支,履行国家
人或债权人,财务报表要经独立审计。所以说审计师企业筹资的需要。
11、资金市场观 资金市场的稳定运转是审计行为的动因,至少是对现代审计的一大刺激。此种
观点例证来自于美国近代史。
12、客观限制观 进行管理控制的人以及经济决策的人,因为条件的限制,无法对被审计人的财务
资料进行直接检查,需要某种资格(独立性、专业训练)的人代行监督和检查权。
监督的职能。(宰夫)
2、维护王权观 为了维护王权,保持王令畅通,国家统治者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督
系统。(秦朝的御史制度)
3、民主政治观 任何形式的民主政治,多数人对少数人具体掌握行政权力的人进行监督
就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4、权力制衡观 审计是以一种权利来约束另一种权利的手段和机制,是三种权力相互制
在美国政府责任署,所开展的审计业务中效益审计占85%。 在英国国家审计署和加拿大审计长公署,效益审计也占到
40%。
2、民间审计
详细审计---英式审计 1886年,纽约公布了《公共会计师法》 1887年,组建“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1916年改组为
“美国会计师协会”,1957年改组为“美国注册公共会计 师协会”,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审计职业团体。 20世纪初,信用审计(重点抽查)----美式审计
1994年8月31日 全国人大通过《审计法》,与1995年1月1日实施。
国外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政府审计
古罗马、古埃及、古希腊时代,出现带有审计性质的经济监 督工作。------(听证)
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就设有审计厅。拿破仑一世创建了审 计法院。
从7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国家审计已经从财务审计为中心 发展到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并重的发展阶段。
报表时,需要确定其可信性,因而需要有人对其验证。这就是审计行为 的动因。
8、两权分离观 财产所有关和财产管理权的分离是审计行为的动因。
9、利益冲突观 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或者被审计人与其他利
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10、筹资观 企业贷款或向外部借入资金时,为了证实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取信贷款
新中国成立的30多年时间里,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而是以会计检查代替了审计监督。
1982年12月5日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建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 监督制度。
1983年9月15日 国务院正式设立审计署。
3、内部审计
寺院审计、城市审计、行会审计、银行设计、庄园审计
1941年,美国北美公司的内部审计主任约翰.B.瑟斯顿等人 发起成立了“内部审计师协会”。
1941年,《内部审计-程序的性质、职能和方法》一书出版, 成为了现代内部审计的奠基年。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审计是一种社会现象,他是为满足某种客观的社会需要而产 生和发展的。
断深化和发展。
从受托责任的性质看,最原始的受托责任主要是受托财产保管责任(编 制财产目录),后来扩展到经营责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维系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审计主体
⑤ 审查
④ 提供 资料
审计客体
(财产经管者)
⑥报告 审查果
①委托经管
②承担经管责 任和报告责任
③委托 审计
审计委托人 (财产所有者)
审计的本质—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
检查和评价
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 一、受托责任关系的内涵 受托责任关系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
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的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 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
对于作为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一些特 征:
1、资源经管权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资源经管权的转移是受托责任关 系的核心和本质内容。
2、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于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 托方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关系的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