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民族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民族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36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的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学。

它面向20世纪中国文学,又有其作为当代创作相对的独立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演变历史与创作面貌。

其内容侧重于:(1)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况;(2)现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3)现当代代文学领域里的重点作家作品研究;(4)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让学生在了解现当代文艺生态环境、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宏观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

(2)让学生深入了解现当代文坛上重要的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从中认识现当代文学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规律。

(3)让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坛上的重点作家作品,通过具体的文学实践与文本解读,来把握现当代文学的创作面貌。

一般开设阶段为大一至大二阶段,占据6-8学分,上课时间多为一年至一年半。

作为文学课,中文系学生对这门课是爱恨交织,爱是因为这门课多以小说为主,阅读理解较易,尤其是当代文学更是接近现实,有亲切感。

恨是因为该门课程作家众多,作品庞杂,思潮迭出,所以记忆有些困难,这些是普通院校中文系学生对这门课的普遍认识。

然而在民族高校,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居多,不同的语言谱系、民族背景、认知能力,理解水平造成了这门课程在民族院校上课的差异性。

笔者在民族院校担任这门课程教学多年,因此,对如何上好这门课,有自己的思考。

一、绪论有激情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都是绪论,绪论是对一门课程的总体阐述,在绪论课上学生不仅能够认识一个新老师,最关键是能够做出判断,自身对这门课程是否有兴趣,有些老师往往忽视绪论的讲述,上课慢条斯理,或者拖沓冗长,毫无激情,这样学生自然就觉得这门课程又是一个玩手机或者睡觉的课程。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大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专业大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中国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

它旨在培养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将学习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背景,学习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和文化。

学生将通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和实习等方式,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和影响。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学生将学习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学生将通过阅读、研究和写作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中,学生还将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地理背景。

学生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社会实践等方式,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问题和发展需求。

学生将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学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构建和谐多元的社会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学生将面临学习难度大、知识面广的挑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同时,学生也将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认可的问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然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也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的学科,学生可以在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文化传媒机构等各个领域找到工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贡献。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大类是一门研究中国各个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学科,旨在培养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为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中 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中 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这些语言文学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其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现状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和扶持。

例如,在教育领域,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培养了一批懂本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

同时,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濒危的境地,使用人口逐渐减少。

年轻人对本民族语言文学的兴趣不高,更倾向于学习主流语言和文化。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和推广受到限制。

二、未来发展的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发展的政策。

这将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创作、教育和传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障。

2、文化旅游的兴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3、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

通过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据库、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可以让更多的人方便地获取和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

三、未来发展的挑战1、语言濒危问题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由于使用人口少、传承困难等原因,面临着濒危的危险。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语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犹如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与发展却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纷纷离开家乡,涌入大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多地接触和使用通用语言,而逐渐减少了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孩子从小就接受普通话教育,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机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这导致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降低,对本民族文学的了解也越来越少。

其次,大众传媒的普及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也给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带来了挑战。

如今,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充斥着各种流行文化和娱乐内容,这些大多是以通用语言为主。

少数民族语言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较小,传播渠道有限。

这使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大众文化的舞台上逐渐被边缘化,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兴趣。

再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不足,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良好的培养和发展环境。

一些精通本民族语言文学的老一辈学者逐渐老去,而年轻一代愿意投身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和传承的人数有限,导致传承出现断层的危机。

另外,语言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在一些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通用语言逐渐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

这使得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语言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利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还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和发展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虽然国家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落实不到位、资金分配不均等问题。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财政困难,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研究、教育和推广。

民间文学的教学意义

民间文学的教学意义

民间文学的教学意义摘要:一、引言二、民间文学的教学意义1.文化传承2.培养人文素养3.增强民族认同感4.丰富教学内容5.提高审美能力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民间文学1.编写系统性的教材2.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3.组织实践活动4.加强跨学科研究与交流合作四、结论正文:一、引言民间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民族智慧和民间智慧。

在当今社会,民间文学的教学意义愈发凸显,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还能提升国民素质。

因此,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民间文学的价值,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问题。

二、民间文学的教学意义1.文化传承民间文学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讲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传递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习俗。

在教学中,传授民间文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文脉,激发文化自豪感。

2.培养人文素养民间文学富含人生哲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民间文学,学生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3.增强民族认同感民间文学体现了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教学中融入民间文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

4.丰富教学内容将民间文学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具趣味性和多样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了解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拓宽知识面。

5.提高审美能力民间文学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寓意、象征、夸张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学习民间文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审美规律,提高审美能力。

三、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民间文学1.编写系统性的教材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传播民间文学,有必要编写一套系统性强、内容丰富、适合各年级段的教材。

教材应涵盖民间文学的基本类型、代表作品、艺术特点等内容,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2.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针对民间文学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讲述、讨论、分析、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于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的思考

关于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的思考
程。
出: “ 在 整个 中华 民族 的 民族 共 同体 的历 史进 程 中 , 文 学 的发展 是 多 民族共 同创 造 、 互 相 碰撞 、 互相 融合 的结 果 , 不研 究 这个 过程 中非常 丰 富复杂 、 多姿 多彩 的相 生 相克 、 互 动共 谋 的合力 机 制 , 是 讲不 清楚 中国
途径 。所谓 “ 同化 ” , 就是 学 习者将 外 上, 一般 会讲到 《 荷马史诗 》 的艺术成 就 , 《 荷 马史 化 的两种 方式 、
诗》 是西 方 文学 的精 品 , 但 该 诗 不 过一 两 万 行 , 而 藏
9 7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大史诗《 格萨尔》 、 《 江格尔》 、 《 玛纳斯》 都是游牧 认知 心理 学派 的分支 之一 。建 构 主义心 理 学 的学 习 将“ 同化 ” 和“ 顺应 ” 作 为学 习者 认 知 结构 发 展 变 民族 的杰作 。高校 欧美 文学史 ( 外 国文学史 ) 的课 堂 观 ,
刘嘉伟
(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 院,江苏 徐州 2 2 1 1 1 6 )
摘要 : 民族文学类课程在普通高校 的开设 方兴未 艾。在普通 高校 开设 民族 文学 类课 程具有 多重 意义 : 其 一, 设 置此 类课程有助 于完善 中文系课 程结构 ; 其二 , 学生学 习民族 文学 , 是一个 不断 同化—— 顺应 的学 习过程 , 有利 于拓 展其知识 面, 提升认知水平 ; 其 三, 对于 多民族文学的学 习, 使 得民、 汉学子“ 各美其美、 美人 之美 、 美 美与共” , 能够促
教学的研究 , 论者寥寥。在普通 高校 中文 系开设 民
族 文学类 专业 选 修 课 及 相 关 课 程 的全 校 性 公 选课 , 有何 意义 , 如何 实 践 ? 笔 者 目力所 及 , 尚无 人 问 津 。 遂 不 揣谫 陋 , 略谈一 二 , 希望 能 够对 高校 课 程结 构 调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学什么概述中国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多数,但其他55个少数民族也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涵盖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传承等方面。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们将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基础知识,同时也会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内容。

少数民族语言学习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将学习所选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基本知识,以便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他们也将学习文字和写作系统,以便能够理解和使用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字,包括拉祜族的苗文、藏族的藏文等。

学生们还将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方言之间的差异。

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其在特定历史和地理背景下的分化和交流。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除了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还将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传统口述文学等,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社会观念。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分析和解读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文学形式、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和传译,以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

此外,学生们还将研究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这包括学习文学作品的保存和整理方法,以及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

他们还将了解如何运用文学作品来弘扬民族文化和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

文化传承与交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也关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传承与交流。

学生们将学习如何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学生们将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与其他语言和文化进行对话,促进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此外,学生们还将了解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联,比如人类学、民族学、文化研究等。

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教学

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在新疆的语文教学中,尊重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意义、现状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意义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有助于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文化素养。

通过使用学生的母语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在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地方教育法》,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要开设本民族语文课程,保护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因此,新疆的学校中普遍设置了少数民族语文课程,并且将其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新疆还积极组织开展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

编写和出版适用于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教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然而,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语言差异较大,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因地制宜。

其次,由于少数民族语文的使用范围相对有限,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较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相对较低。

三、提升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策略为了提升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的质量,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更多具备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和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 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案。

针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3. 加强实践应用环节。

通过增加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

4. 加强家校合作。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语言环境和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民族院校《文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民族院校《文学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维普资讯
教 学 改 革
民族院校《 文学理论》 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民族 院校 《 学 理 论 》 教 学 的 改 革 与 实 践 文 课
马 志 英
( 北方 民族大 学文史 学院 宁夏银川
702 ) 5 0 1
【 摘
行探讨。
要J 目 , 前 民族 院校《 学理论》 的教 学主要存在着没有合 适的教材 、 学模 式单一及 民族学 生的特殊性 等 问题 。根据 笔者近 文 课 教
教学正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 和挑 战。在 民族院校 中 , 数民族语 言文 少
学生仅有一年的专业 积累 ,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文学 史的概念 , 品 尚未 作
学专业及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等 专业 , 般都开设 此课程 , 一 民族院 校用 的分析 、 解读能力相 对较低 。为便于 理解 , 宜在坚 持学 理论的 同时 , 增 汉语言进行这门课的教学 , 疑具有 其不 同于 一般高 校的特 殊性 。对 添一些感性材 料作为辅助 , 无 ’ 如多举一些鲜 活感性的例 子 , 当中也包括一 此, 笔者不揣浅陋 ,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 两方面谈谈 自己的体会 。 从
年来的教学实践与经验 , 拟从加 强教材建设 、 改进教 学方法、 高民族学生的综合 能力等方 面对 民族院校《 学理 论》 教 学的 改革与创新进 提 文 课
【 关键词 】 民族 院校 ; 文学理论 ; 教学改革 《 文学理论》 是大学中文专业的一 门理论基 础课 , 也是 学习其他 文 学专业课 程的基础 。这门课程对于提高民族院 校中文专业学 生素质 有


民族院校《 文学理论》 课教学 的现状
些少数民族文 学作品、 学现象 , 文 或加入一 些图 片 , 注重 直观形 象性和 生动活泼性的结合。 文 学理论 的实践性 决定 了文 学理论永 远是一 门

深入推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思考

深入推进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思考
和传 承 少数 民族 优 秀 文化 , 进 当地 经 济 社 会 发 促 展 , 数 民 族 文 化 应 在 学 校 教 育 中得 到 充 分 体 少 现 ” 黔 东南 州 全 面启 动 了 民族 民 间文 化 进 校 园 ,
工程, 民族歌舞 、 将 民族体育 、 民族 历史 、 民族服 饰、 民族工艺 、 民族饮食 、 民族礼仪 、 民族建筑 、 民 族传 统 节 日引进 校 园 , 民族文 化 的保护 、 为 抢救 和
居着苗、 、 等 3 侗 汉 3个 民族 , 少数 民族 人 口占总人 口的 8 .% , 中 苗 族 人 口 占 4 . % , 族 占 16 其 2O 侗
收 稿 日期 :0 1 0 0 2 1 — 5— 6
作者简 介 : 永忠( 9 9一) 男, 吴 16 , 布依族 , 州三都人 , 贵 凯里 学院教 育科 学学院副院长 , 副教授 。
南 苗族 侗族 自治 州 民族 文 化 为背 景 , 在广 泛调 研 的基 础上 , 对学 校 开 展 民族 民间 文 化 教 育 与传 承 的现 状 、 问题 、 途径 等进 行 了思考 。


学校 民族 民间文化 教 育发展 的现状
黔东 南作 为 一个 多 民族 共 存 的西 部 欠 发 达 、
的民族文化资源 , 既成为各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给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课题 。 J ¨ 早在 2 0世 纪 8 0年代 初 , 些 学 校 根 据 自己 一
的实 际情 况 , 展 了 民族 民 间文 化 教 育 活 动 。如 开 榕 江县 车 民小 学通 过组 织 “ 金蝉 艺 术 团 ” 把 侗 族 ,
或 进行 技能 的培 训 , 积极 探 索 各 具 特 色 的 民族 民 间教育 模式 。同时 , 开展 民族 民间文化 教育 中 , 在 注 重培 育学 校 的品牌 。如 黎平 县岩 洞 中学 创建 侗 族 大歌 人才 培训 基 地 , 江 县 车 江 民族 小 学 成 立 榕

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教学思考

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教学思考

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教学思考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自己创造的文学作品无疑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教学思考两个方面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探讨。

一、古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1.歌谣、大小调特别发达歌谣是古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形式,因其易于记忆、传唱,在普及民间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大小调则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调子、节奏、舞蹈、词曲等多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

2.充满着宗教色彩由于古代少数民族普遍信仰着神灵、增大化的力量,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

经常出现的题材有神话传说、祭祀仪式、生命和死亡等。

3.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意象古代少数民族文学通常充满着奇特的想象和意象。

如藏族的唐卡画、蒙古族的半山羊故事等,都彰显出少数民族文学的跨越性和独特性。

4.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地域特色古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地域特色。

如高山族的《天女散花》描述的是女儿国中的美丽传说,蒙古族的《草原上的昆虫》则直接反映出蒙古草原的美妙景色和丰富生态。

二、教学思考1.加强研究和挖掘少数民族文学近年来,很多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都被发掘并重视起来,但与整个中华文学界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深度研究和挖掘少数民族文学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学者们深入到各种资料文献中进行研究,了解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色和历史渊源,同时注重扶持和创作少数民族文学。

2. 引导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教育部指导计划明确,要在社会科学中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其他文化的理解。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对待,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并将之合理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

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课外读书、社区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从中了解其他的文化,增强文化多元化的意识,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探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建设

探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建设

探讨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建设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其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特别是通过语法知识的讲授和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把握汉语言的内在规律。

标签: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这里的汉语教学是指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汉语言的教学,其中包括教授汉语课程和利用汉语语言教授其它专业课程。

自开展汉语教学活动以来,本人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问题。

一、改善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1.提高师资水平。

师资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民族老师的汉语水平,主要通过:(1)对在职教师汉语水平的再培训,提高教师汉语水平的实力;(2)开展汉语文化活动,让民族教师更多地了解汉语文化的背景、底蕴,了解汉语文化的意境,增强民族教师的软实力;(3)对于教授汉语语言老师的资格进行严格把关,选用优秀老师。

另一方面,要实施汉语老师援助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让汉语老师作为“外教”给民族学生授课,注重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发音,以及汉语用语的语境选择。

此外,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表达方式,要注重口语与书面语的结合、与姿态手势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们“民汉”兼通。

讲解内容时要用简洁、条理清晰的书面语言,而在具体事理如描绘景物、启发诱导时要用生动、自然的口语表达,以增强感染力。

2.教学结构的改善。

汉语言博大精深,语法结构复杂多变,字形相近,相似者甚多,教与学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教与学都要抓重点,而不是全部灌输。

对于音节一定要一次性通过,即第一次教授时就要求学生准确发音,一旦一次发音不准,以后就很难纠正,这是因为学习具有惯性式“原始记忆”,第一次错,一旦形成惯性想改都改不了。

对于语法,不宜讲得过多、过繁,讲得太多反而会扰乱学生对语法的记忆,以前掌握的都可能变得模糊不清。

语法教授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日常生活中及写作中常用的语法知识讲通即可,也就是语言知识的讲授一定要精要好懂,让学生学后有实际用处。

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及技巧-民间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及技巧-民间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及技巧-民间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民间文学属于纯文学母体, 主要是为文学创作源源不断输送养料, 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成分。

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策略中, 可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融入其中, 促使语文回归原本的纯真状态。

本文从语文教学现状入手, 阐述了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的意义, 总结了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技巧。

关键词:民间文学; 语文教学; 教学现状;民间文学是属于大众的, 是民众集体口头的创作, 凸显民俗、地域文化, 可契合大部分民众的口味。

讲述的民间英雄、民间恋情、民间神话等, 是民众情感、精神的寄托。

民间文学属于民族民俗的根源, 也是民族文化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民间文学教学, 充分传承民间文学, 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 语文教学现状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当前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将民间文学融入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中, 教学方式单一是主要问题,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未能重视实践训练,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教师在知识讲授中会占用较多时间, 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 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空间, 均属被动接受知识。

部分年轻教师会采取有效措施, 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加入一些流行因素于课堂教学中, 比如:电影片段、电视剧片段、流行歌曲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在实际应用中, 这些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 只是激发学生形式上的兴趣, 未能实现学生文学本身兴趣的激发。

这些华而不实的教学方式, 只会拉开学生与文学之间的距离, 难以确保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要注重华丽形式的追求, 需要关注语文、文学本身,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需要提升语文教学的灵活性, 为学生构建活的文学, 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高中语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及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及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及教学策略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究高中语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及教学策略。

一、意义1.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根源,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增加对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道德、伦理和品格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策略1. 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民俗等多个角度了解传统文化,避免把传统文化局限于单一的范畴。

2. 推崇互动式教学方式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注重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文化分享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

3. 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传统文化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实际,通过创新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总之,高中语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传统文化,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

对中文系的理解与认识

对中文系的理解与认识

对中文系的理解与认识
中文系,作为人文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

对于我来说,中文系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首先,中文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汉语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中文系通过对汉语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中文系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信念。

其次,中文系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中文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等能力。

在中文系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更加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中文系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各国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

中文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不仅在国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中文系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总之,中文系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通过中文系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推动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作者:韦述启吴秀菊来源:《高教学刊》2024年第25期摘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民族院校语言文字类课程思政建设则是增强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等语言文字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

因此,以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为抓手,紧紧围绕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从课程专业知识及其关联内容中挖掘凝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思政元素并进行隐性融入设计,在学生的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实习、科研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等方面,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思政元素;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42-05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courses in ethn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build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Language courses such as "Minority Language" contain rich connotations of build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his paper takes "Minority Languag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 the starting point, closely focuses on the main lin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nd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and its related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we carry out implicit integration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students' classroom teaching, field investigation practi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jects, graduation papers, etc.,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words: cre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Minority Languag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中國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民族文学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民族文学概念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语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民族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民族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能够分析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民族的思想。

教学重点:1. 民族文学的概念和特点。

2. 民族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 分析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民族的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民族文学作品集、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民族文学作品,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广泛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民族文学吗?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二、讲授新课1. 民族文学的概念- 教师讲解民族文学的定义,强调其特点:反映各民族生活、情感、历史、文化的文学作品。

- 学生举例说明,如《草原》、《阿诗玛》等。

2. 民族文学的特点- 教师分析民族文学的特点: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

- 学生举例说明,如《红楼梦》中的少数民族描写。

3. 民族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讲解民族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其对丰富我国文学宝库的贡献。

- 学生举例说明,如《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分析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主题?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民族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民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思索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思索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思索民族文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风俗、信仰等因素影响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沉淀的产物。

随着世界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首先,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系。

民族文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周围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也能够对外输出,与世界文学进行交流和碰撞。

与此同时,世界文学也能够成为民族文学的重要源泉,它为民族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思维的启示。

因此,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互相碰撞和交流中不断进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其次,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身份和独特性,对外借鉴和融合也开始变得更加谨慎和谨慎。

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实现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良性互动,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最后,如何促进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流与互鉴,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民族文学的创作者和读者需要开放心态,尊重世界文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通过阅读和接触,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增强自身的创作能力和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世界文学也需要关注民族文学和地区文学的特色与魅力,借助各种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学,加深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更显得重要和紧密。

它们在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中,成为了文化多元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够更加积极地推动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起更加丰富多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世界。

“多元一体”还是“华夏中心”——关于中国高校推进多民族文学教学的思考

“多元一体”还是“华夏中心”——关于中国高校推进多民族文学教学的思考

“多元一体”还是“华夏中心”——关于中国高校推进多民
族文学教学的思考
曹顺庆;罗安平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检视当前我国综合性高校多民族文学教学开展情况,反思多民族文学教学的缺失与偏颇,可以发现,要继续深化对多民族文学史现的讨论、力促重点高校带头、重写中国文学史教材、加强师资培养,才能推进综合性高校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的
实施.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曹顺庆;罗安平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4;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推进太原“华夏文明看山西旅游中心”建设的思考
2.区域“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推进的思考与实践
3.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有效推进的思考4.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推进的思考5.以学生为中心
推进地方高校一流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语文_精品文档

民族语文_精品文档

民族语文文档标题:民族语文引言:民族语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各个民族独有的语言系统。

不同于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文在保留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也承载了民族历史、文化、思想和传统的表达。

本文将探讨民族语文的特点、发展和重要性。

一、民族语文的特点1.1 多样性:全球各个地区有着众多的民族语文,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个独立的民族群体。

这些语言在词汇、语法、发音、语调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1.2 文化载体:民族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可以通过词汇、成语、谚语等方式传达传统的价值观念、习俗和信仰。

1.3 历史传承:民族语文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许多民族语文的文字形式源自古代的象形文字或表音文字,通过演变和发展,成为今天的语言形态。

二、民族语文的发展2.1 语言保护:随着国家的发展,通用语言的普及成为了必然趋势,但也导致一些民族语文面临着濒危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语文,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如设立民族语文学校、编写民族语文教材等。

2.2 文化复兴:一些被长期压制或被忽视的民族语文在近年来得到了重新关注。

通过文化复兴运动和社区教育,这些民族语文得到了更多人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2.3 现代应用:民族语文在现代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民族语文成为了旅游热门地区的重要交流工具,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民族语文教育等方面提供了资源和机会。

三、民族语文的重要性3.1 维系传统:民族语文是一种维系传统的纽带。

通过使用民族语文,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

3.2 促进多元发展:民族语文的存在丰富了世界语言的多样性。

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们的存在为世界语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会。

3.3 社会认同:民族语文是民族认同和自尊心的重要来源。

通过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人们更能够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增强自信心,培养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期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30,No.12013年3月Journal of Aba Teachers College Mar.2013收稿日期:2012-11-06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XJG2012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嘉伟(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研究。

关于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的思考刘嘉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民族文学类课程在普通高校的开设方兴未艾。

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具有多重意义:其一,设置此类课程有助于完善中文系课程结构;其二,学生学习民族文学,是一个不断同化———顺应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拓展其知识面,提升认知水平;其三,对于多民族文学的学习,使得民、汉学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能够促进校园和谐,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

在教学实践方面,论文从教材选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可行性与具体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民族文学;课程意义;实践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42(2013)01-0097-04所谓“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研究界,一般特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民族文学类课程,在宏观上,包括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等课程。

在时间段上,可以分为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史及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

如果以族别划分,又可以分为蒙古族文学史、朝鲜族文学史、壮族文学史、藏族文学史、回族文学史等族别文学类课程。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民族院校的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都涵盖了民族文学类课程,但开设这类课程的普通高校还不是很多。

对于民族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研究,论者寥寥。

在普通高校中文系开设民族文学类专业选修课及相关课程的全校性公选课,有何意义,如何实践?笔者目力所及,尚无人问津。

遂不揣谫陋,略谈一二,希望能够对高校课程结构调整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有助于完善中文系课程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杨义先生指出:“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文学的发展是多民族共同创造、互相碰撞、互相融合的结果,不研究这个过程中非常丰富复杂、多姿多彩的相生相克、互动共谋的合力机制,是讲不清楚中国文学的真实品格和精神脉络的。

”[1]5他在论著中多次呼吁重视中国民族文学、文化的多样性,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主张。

而在许多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的课程设置等同于汉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史的教学等同于汉语书面文学史的教学。

这样看来,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有助于促进课程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能够更快、更好地将科研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

纵观中国文学史,汉文学名家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少数民族文学并非乏善可陈,也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给汉文学以有益的补充。

汉民族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安土重迁,注重以主观抒情来表达生活意兴,所以抒情诗传统源远流长。

而游牧民族正好相反,喜欢在大草原上纵横驰骋,善于铺陈文字,对“再现型”的艺术更感兴趣,所以叙事诗相对发达。

中国的79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都是游牧民族的杰作。

高校欧美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课堂上,一般会讲到《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的精品,但该诗不过一两万行,而藏族史诗《格萨尔》有六十万行,是世界上五大史诗长度的总和。

遗憾的是,普通高校的中国文学史课堂上,很少提及中国的三大史诗,长久如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就难说完整。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讲授,更是如此,常常忽视诸如元好问、纳兰性德、老舍、萧乾等古今少数民族名家的民族身份。

从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民族文学类课程进入大学中文系课堂,也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如今,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和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认同。

但诚如有学者感慨的:“多年以来,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专家学者,总是感觉到自己被某种无形的‘柏林墙’隔开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

在中国广阔的文学研究领域里,很少有我们的声音。

1000多所大学,那么多中文系和文传学院,各省区的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机构,有多少是有少数民族文学的声音的?100多年以来中国所建构的‘中国文学史’,像是一个壁垒,少数民族文学的声音很难传进去的,它只是在自己的‘回音壁’里绕圈。

”[2]7419世纪初,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高等教育思想。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也是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原则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课程应当注重探究性和前沿性。

鉴于此,普通高校有必要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在文学史教学中注重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建,把大学生引向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

二、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有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提升认知水平高等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具有特殊性,他们具有着较高的智力水平,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为丰富的知识面,渴望得到新知识的滋养。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给普通高校中文系高年级的学生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之一。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将“同化”和“顺应”作为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方式、途径。

所谓“同化”,就是学习者将外界环境赋予的新信息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丰富原有的思维结构。

所谓“顺应”,就是指外部环境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学习者加以调整后,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对于中文系高年级学生来讲,学习民族文学类课程,正是对原有认知结构不断同化———顺应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以不断丰富、提升和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设过“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专业选修课,试图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勾勒出中国多民族文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注重讲解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影响主流的汉文学。

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认知心理学看来,其实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

例如,在中文系低年级的基础课上,同学们都学习过李白,但笔者绍承陈寅恪、詹锳等先生的观点,介绍李白的“胡人”血统,从民族交融的角度阐释李太白豪放飘逸诗风的成因,进而指出海纳百川、华夷一体才形成了凌越百代的盛唐气象。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中文系的学生大都喜欢。

笔者吸取了研究界的较新成果,将《红楼梦》视为满汉文化合璧的结晶。

从语言特色、人物性格、风俗习惯等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满族风神。

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视域审视李白、《红楼梦》,对学生来说,这自然是一个同化的学习过程,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

大学生普遍求知欲旺盛,学习兴趣浓厚,一些学生课下交流时对我说,就是想听点新东西,才选了民族文学类的课程。

笔者开设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专选课,切身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接受新事物,扩展知识容量的“顺应”过程。

例如给学生播放一些民歌的视频,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蒙古、回族等北方民族的遒劲豪迈,壮侗语族等南方民族的细腻柔婉。

对于少数民族诗歌格律的头韵、腰脚韵、回环韵等丰富的韵律形式,学生也十分感兴趣。

这些知识的学习,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

从教学实践来看,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89刘嘉伟关于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的思考课程,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少同学在本科生科研课题立项、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选取了民族文学研究的视角。

如色目诗人萨都剌对李白的接受、羌族民间传说《石狮子吐金》研究、《聊斋志异》子弟书初探、张承志小说中的马意象等等。

文学研究是基础研究,开拓空间有限,但这些文章角度较为新颖,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有的同学考取研究生后,还会在相关领域耕耘探索,这也就为民族文学的研究储备了人才,培养了生力军。

较之民族院校的本科生,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了更多的文学专业基础知识,二者互有雄长。

研究生阶段,各族师友学习切磋,常常会产生新的观点和见解。

三、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能使各族学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论主张。

这是费老对和谐社会、美好社会的深刻思考。

我们在探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的意义时,借用费老的理论加以阐释,未尝不可。

对于少数民族同学,学习本民族文化与文学,“各美其美”,可以增强其文化自信力,增强在非民族院校学习、生活的文化适应度。

对于广大的汉族同学,可以“美人之美”,增强对于异质文化的理解、宽容与喜爱,进而“美美与共”,加强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

长远考虑,这也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新文化的价值,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普通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的来自于民族聚集区,从小接受到的几乎都是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浸染,汉语水平不高。

这样的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生活,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的影响。

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自幼和汉族学生一起在普通中小学学习,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

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民族文学类公共选修课,对这两类少数民族学子都有所裨益。

马克思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3]194不同的民族文化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每个民族的优长之处常常表现在该民族的文学作品之中。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民族文学类课程,自然会增强其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在全校性公选课“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赏读”的课堂上,笔者曾经讲到元代葛逻禄诗人廼贤的《塞上曲》五首,特地请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诗中提到的地椒、马奶酒、金莲花、白翎雀。

后来他给我发过一封邮件,谈到自己生长在牧民家庭,从小说蒙语,来到普通高校后,汉语都说不好,很自卑。

在我的课上,是第一次当着广大同学的面发言,而且是介绍本民族的文化,找到了自信心。

还是那一堂课,下课时,一位哈萨克小伙子高兴地对我道谢,说自己随父母一直在内地生活,除了饮食习惯外,很多时候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民族身份。

而这节课中,他知道了廼贤是回族、哈萨克等民族的祖先,为自己有这样的先祖而骄傲。

在民族归属感中,文化归属感居于核心位置。

民族文化有着了解历史、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的功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文学类课程,可以使少数民族同学“各美其美”,克服文化冲击,缓解心理压力,提升民族自尊心。

有学者在研究羌族历史文献时指出:“羌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根的民族’,在其三千多年的民族发展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