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学语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合集下载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学习例1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优秀6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优秀6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优秀6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学习的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题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发展解题策略。

解题的关键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教学的任务是把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学生是合肥市区六年级的学生。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二、能力目标: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去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选择相应的解题策略。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方式教学策略一、复习引新。

1、提问: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画图、列举还原)、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知识。

组织学生回忆旧知、交流、汇报。

以旧引新复习引新二、探究新知(一)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问题1、出示例题(图文结合)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可以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理解题意(1)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回答完成板书:小杯6个小杯的容量720 ml是大杯的1/3,大杯1个你认为哪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它们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现在根据已知的条件能直接求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不能!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们可以: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或是把3个小杯换成1个大杯3、自主探索,研究替换策略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下面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1)先画出换杯子示意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教案标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定义和重要性2. 学习不同类型的解决问题策略3.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教案步骤:1. 导入: (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分享一个问题,并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2. 理解问题解决的步骤: (10分钟)- 解释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定义问题、收集信息、制定解决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估结果- 与学生讨论并示例每个步骤的目的和重要性- 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并逐步引导他们按照解决步骤进行操作3. 探索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 (15分钟)- 介绍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如试错法、分析法、合作法、迁移法等- 解释每种策略的定义、适用场景和优势- 提供示例问题,并与学生一起尝试应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4. 学生实践解决问题的策略: (20分钟)- 分组或个人,发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使用所学到的解决问题策略来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反馈5. 解决方案分享和讨论: (10分钟)-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使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并汇总他们的想法和观点- 引导学生讨论每种策略的优劣,并思考何时使用何种策略更合适 - 提供额外的示例问题,让学生探索和尝试其他策略6. 总结与评估: (5分钟)- 小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不同策略- 提出几个简要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 收集学生的解决方案,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教案扩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应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并记录他们的经验和结果- 组织解决问题的角色扮演活动或竞赛,在实践中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技能- 引导学生研究著名问题解决者,如爱因斯坦、牛顿等,了解他们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思维方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简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简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简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问题解决的常见策略,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问题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学会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经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问题的定义和特点;(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问题分析的方法;(2)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PPT、问题实例、小组合作工具等;2. 学具:笔记本、文具、问题实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问题实例,引导学生思考;(2)学生分享对问题的理解,教师总结问题特点;(3)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问题解决的常见策略;(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例分析(1)教师呈现一个问题实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2)各小组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3)全班交流,分享解决方案,教师点评。

4. 小组合作(1)教师给出一个新的问题实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解决方案;(3)全班交流,分享解决方案,教师点评。

5. 总结反思(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收获;(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课程。

6. 课后作业(1)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六、案例研究1.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案例研究,深化对问题解决策略的理解。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通用9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通用9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通用9篇)“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

“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

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

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学意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录像,感受策略。

创设情境,感受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1.承接故事情境,感受策略的作用。

(1)故事中曹操提出了什么要求?(2)众大臣有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吗?(3)曹冲用了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4)过渡语: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种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画图、列表、假设、转化等。

2、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并理解策略的本质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如“学校组织春游,需要安排车辆。

已知每辆车可以坐 45 人,一共有 200 名学生,需要多少辆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讲授新课1、画图策略(1)出示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如“一个长方形花园,长8 米,宽 5 米。

在花园的四周修建一条宽 1 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

”(2)引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画出长方形花园以及四周的小路,通过图形直观地看出小路的面积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3)总结画图策略的优点: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

2、列表策略(1)给出一个包含多个条件和问题的情境,如“商店里有三种水果,苹果每斤 5 元,香蕉每斤 3 元,橙子每斤 8 元。

小明买了 2 斤苹果,3 斤香蕉,1 斤橙子,一共花了多少钱?”(2)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将水果的种类、单价、购买的数量以及总价一一列出。

(3)强调列表策略的作用:可以使杂乱的信息变得有条理,方便我们分析和计算。

3、假设策略(1)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鸡兔同笼,共有 20 个头,54 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2)引导学生运用假设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先假设全部是鸡,算出腿的数量,与实际腿的数量进行比较,再进行调整。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制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问题解决的定义与意义2. 问题分析的方法与技巧3. 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4. 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5. 常见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问题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及常见策略。

2. 教学难点:问题分析的深入程度、制定有效策略、灵活运用不同策略。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案例。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 学习资源:书籍、文章、网络资源等。

4.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问题解决的定义、意义和基本步骤。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具体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5. 讲解策略:讲解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如列举法、画图法、猜想验证法等。

6.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实践,运用所学策略解决问题。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享解决问题的体会和收获。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能力等。

3. 实践操作: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互相协助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活动导入(1)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考和兴趣。

(2)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2. 具体内容(1)基本策略介绍1)收集信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了解问题的背景和关键因素。

2)分析问题: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分析每个部分的特点和关系。

3)制定解决方案: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和分析的结果,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考虑其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

4)实施方案:按照制定的解决方案,采取行动进行实施,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5)评估结果:对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因素,并从中得出经验教训。

(2)策略训练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具体问题,要求学生按照基本策略进行解决,并形成解决方案。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3)总结归纳: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以及各组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教训。

3. 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科技竞赛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并通过实践进行了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更多。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问题解决的概念和流程;2.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3.实际问题解决演练。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问题解决的概念和流程(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问题,问题解决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

2.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解决问题的基本流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分析、解决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和方案评估。

3.学生讨论举例,加深理解。

第二步: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40分钟)1.向学生介绍解决问题的典型策略,如分解问题、模拟推理、试错法等。

2.针对每种策略,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并指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相应解决办法。

第三步:实际问题解决演练(4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要求运用之前学到的策略进行解决。

2.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讨论和评估。

3.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优势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问题解决流程和策略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2.实际问题解决演练评估:针对学生演练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和评估,评价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家庭、社交活动等。

2.组织学生参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际演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七、教学材料•课件:包括问题解决的概念和流程、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等。

•实际问题:各小组提供的实际问题。

八、参考文献1.Poly, J. (2007). Problem solving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for Vocational Special Needs Education.2.Schoenfeld, A.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Academic Press.3.Hmelo-Silver, C. E. (2004).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3), 235-266.。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常见策略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策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问题解决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常见问题解决策略:列举法、画图法、分类法、比较法、逆向思维法等。
(3)实际案例分析:结合教材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策略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该选择哪种策略来解决。比如,在遇到一些开放式问题时,学生可能不清楚是应该使用画图法还是逆向思维法。
-解决方案的优化:在制定解决方案后,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进一步优化方案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使用列举法时,如何避免重复和遗漏是一个需要指导的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他们的反应来看,我发现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也有吸引力。大家在案例分析环节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积极思考如何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选择策略时仍显得有些迷茫,这说明我们在策略选择和运用方面的讲解还需要加强。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精选8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精选8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精选8篇)《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篇1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教者顾丽杰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棒或牙签、表格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或修改一.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在四年级我们曾经两次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策略吗?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二.教学例1 1、师:看看今天都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屏幕出示例题及其场景图。

师: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它的周长是多少?师:拿出你们手上的小棒,每根小棒代替一根1米长的栅栏,动手来围围看。

先求出长、宽的和,出示:18÷2=9(米)谁还有不同的围法?依据是什么?师:究竟王大叔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了?你能把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吗?(出示问题)教师相机揭示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师:像这样有序排列的,结果有没有遗漏?还有什么优点?现在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2、师:请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刚才的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结果,你们是用怎样的方法把这四种围法都找出来的?小结:像上面这样把所有的情况一种一种地列举出来,从而找到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这种策略是今天学习的“一一列举”的策略。

“一一列举”的策略主要解决像今天这样要求有多少种结果的实际问题。

在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时,要有序地列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围法?师:为什么?师揭示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长和宽差的越大,面积就越小。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3-64页例1、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

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曾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好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解决问题,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策略,这种策略和以前学习的策略还有很大的关系呢!二、教学例11、导语:我们来看看第一个问题。

出示:园艺工人用6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他是怎样围的?(1)师:你可以算一算,或者画一画。

写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学生汇报板书:长(m)2宽(m)1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小结:看来这个花圃只有一种围法。

2、导语: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花圃:出示:园艺工人准备用10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大一些的长方形花圃,有几种不同的围法?(1)师:长和宽都有哪些情况?请你思考之后写在作业纸上。

(2)学生汇报板书:长(m)4 3宽(m)1 2师:你有几种围法?你呢?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围法?看来我们已经找全了答案。

(板书:全)小结:第一个花圃,我们找到了1种围法,第二个花圃,我们找到两种不同的围法,像这样把符合要求的答案一一的找出来,这种方法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策略。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和意义;2.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问题解决的概念和重要性;2.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实践运用问题解决策略。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引入学生思考,例如:你遇到过什么问题吗?你是如何解决的?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2. 学习问题解决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3.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20分钟)•分析问题:将问题细化,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制定解决方案: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自身情况,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施方案:根据制定的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问题的步骤。

•检查结果: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如果不符合要求,及时改进。

4. 实践运用问题解决策略(35分钟)•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解决问题策略,进行解决。

每组轮流分享解决过程和结果。

•教师辅导: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自我总结:请学生就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并强调继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兴趣。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和共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生互动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

五、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问题解决能力评估:评估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步骤是否正确。

3.思维方式评估:评估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是否理解和掌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按不同的线索列举,体验策略应用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觉“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3、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重、难点:掌握“一一列举”策略; 灵活应用策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先讲《田忌赛马》的故事,再引出解决数学问题也讲究策略,回顾以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二、探究
1、出示例2题,指名读题。

题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每两支球队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每两支球队只进行一场比赛;每支球队要分别与其他3支球队赛一场。

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2、谈话:这道题确实可以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我们知道列举时要有序。

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和同学讨论一下。

3、全班交流。

(1)分别列举各场比赛,排一排:
红—黄红—绿红—蓝
黄—绿黄—蓝
绿—蓝
(2)可以通过画图列举: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练习
完成课后“试一试”部分。

学生先独立思考,选择合适的策略,再集体交流反馈,并比较这两个问题。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四年级教案新部编本-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年级教案新部编本-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基本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结合两积之和、归一等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按一定的步骤解决问题等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培养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分析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验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的策略,能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有理有据地表达,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养成自觉检查、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乐于和他人合作等良好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重点综合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四、单元难点灵活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7页的例1和第58页“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含义,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思维品质。

二、教学内容:1. 问题解决的含义及重要性。

2. 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评估与调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问题解决的含义、重要性及常用策略。

2. 教学难点: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

五、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

2. 分组讨论的教室环境。

3. 实践操作的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问题解决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介绍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

5.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

6. 总结与反思: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问题解决含义和策略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的情况。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企业人士分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

3. 开展问题解决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反馈等方面。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问题解决的步骤和策略。

2. 完成一个实际问题解决案例的分析报告。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结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问题解决的定义和重要性2. 分析问题的策略:观察、提问、分类、比较等3. 制定计划的策略: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步骤、考虑可能性等4. 执行计划的策略:按照步骤进行、调整计划、利用资源等5. 检查结果的策略:比较预期和实际结果、评估解题过程和结果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和实例。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策略。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选择一些实际问题解决案例。

2. 问题卡片:准备一些问题,用于练习和巩固策略。

3. 教学PPT: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

2. 讲解问题解决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问题解决的概念,强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讲解分析问题的策略:介绍观察、提问、分类、比较等分析问题的方法。

4. 讲解制定计划的策略:介绍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步骤、考虑可能性等制定计划的技巧。

5. 讲解执行计划的策略:介绍按照步骤进行、调整计划、利用资源等执行计划的方法。

6. 讲解检查结果的策略:介绍比较预期和实际结果、评估解题过程和结果等检查结果的方法。

7.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解决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策略。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策略,分享心得体会。

9. 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策略。

10. 总结和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出示司马光砸缸动画师说明解决问题中巧妙的办法和好的谋略,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1.理解题意。

ppt出示书上第56页例1(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2.整理条件和问题。

谈话: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觉?条件比较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整理一下题中的条件?交流反馈学生整理方法。

预设:(1)分别摘录三种果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树;(2)根据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整理。

(突出第二种方法。

)桃树梨树3行4行每行7棵每行5棵谈话:我们可以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找出需要的条件并列表进行整理。

(板书:条件、问题列表整理)出示:桃树梨树3行4行每行7棵每行5棵3.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组织交流,学生尝试整理条件)谈话:大家看整理的结果,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预设:(1)从条件想起——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分别算出栽的桃树和梨树的棵树;(2)从问题想起——要求桃树和梨树一个栽的棵树,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提问: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是什么?板书: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数谈话: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题目中基本的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先想想每一步可以怎样算,再列式解答。

学生说说列式时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出的分别表示什么。

谈话:答案是否正确?先进性检验,再与同学交流。

三、拓展应用,1.出示第二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

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

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大杯的容量正好是小杯的3倍)
1、谈话: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

2、问:看出是什么故事了吗?
3、问:曹冲用了什么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教师引导说出“替换”并板书。


4、谈话:曹冲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了解替换的策略不仅能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1、师出示一个大杯和几个小杯(5个)说:猜一猜,一个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小杯?
过渡: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来倒一倒。

2、师演示。

(正好3杯)
3、问:谁来说一说大杯容量和小杯容量的关系?
4、师:假如老师再装满一大杯水,分给每个小朋友每人一杯水,一共可以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大杯可“替换”三个小杯)
5、师:假如有30小杯的水,老师分给每个小朋友一大杯水,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引导说出三个小杯可替换成一个大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说出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意在让学生确立起倍和比的关系意识,能顺利进行转化,为新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过渡:小明在倒果汁的时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
3、指名说你是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的?
过渡: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来容易吗?你们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

要求:
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
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5、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

6、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替换成一种物体)
7、列式解答。

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渡:跟他们一样的举手,确定百分之百做对了吗?那要确定做对怎么办?(检验)
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2、实物投影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

3、课件交流“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

5、小结检验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


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
过渡:学到这儿有点累了,进段广告,轻松一下。

[电脑播放广告]
这则广告不仅教育我们好东西一定要和亲人、朋友分享,还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目。

1、出示巩固练习题。

[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

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

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2、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

3、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实物投影交流。

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口头检验。

5、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6、小结:我们还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替换”策略来解题。

【设计意图:广告的插入可以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感觉
非常新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
决它!
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6、同桌讨论。

6、交流: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
①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
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
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

8、实物投影交流。

9、口头检验。

10、小结:
【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图示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


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导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2、替换时你还注意到什么?有什么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明确:
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

3、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害怕,要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合理选择策略,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设计意图:这时的小结,是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怎样抓住它们的依据特点,采用不同的“替换”策略去解答问题。


练习十七第1题(可做为机动练习题)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