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和例题精选
1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 二、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整体性和差异性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地理思维中的应用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五、自然带——附表分布:自然带谱——自然带数量及其组合水平自然带谱:南北向: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自然带 东西向: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 垂直自然带谱:山地森林带(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基带)— 灌木林带(矮曲林带)—高山草原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冰川带成因:水平自然带谱:南北向——热量;东西向——水分 垂直自然带谱——纬度和山脉高度基带——常与水平自然带一致雪线——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向阳坡高,背阴坡低; 自然带倾向——阳坡上倾,阴坡下倾 自然带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六、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 南美大陆西岸赤道附近的热带荒漠带——洋流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岩性差异荒漠中的绿洲、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景观、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景观、南美的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地区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物 典型动物 土壤类型 低 纬 度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驼 热带荒漠土 中 纬 度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 扁角鹿 褐土 温带荒漠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子午沙鼠 温带荒漠土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 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 高 纬 度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寒带苔原带 寒带苔原气候 寒带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极地冰原带寒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1.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因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答案:A 点拨:该图反映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 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 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因素
主导 影响 典型地区 因素 因素
由赤道到两 极的分异 水 (纬度地带 平 性)
9、读我国某山地垂直剖面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中山峰位于42°N、128°E附近,该山峰属于我国 的_____长__白______山地。该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属于 ____温__带__落__叶__阔_叶__林___。
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 分布现象。如: 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 苔原带。 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 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 温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 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 D.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 限制而发生改变: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 然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
BC
B.甲分布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大
C.乙分布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半年
D.戊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影响山地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 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一般来说: ①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 ②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④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拓展提升】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为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自然带,受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为非地 带性地域分异。下表为部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分析。
图中各要素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C.整体性
B.差异性 D.相似性
【解析】选C。图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2、3题。
2.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海陆分布
高度 纬度、_____
【盲区扫描】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并不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 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
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2.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题组精练】
(2013·山东文综)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
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C.针叶林
B.荒漠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
是( A.纬度 C.地形 ) B.洋流 D.季风
【解析】第(1)题,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径流变化
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分 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 12 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 5 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 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 约为 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 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 百座 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 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沿纬线延伸 (东西延伸), 沿纬度变化的 方向更替(南 北更替)
受太阳辐射 从赤道向两 极递减的影 响,即以热 量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 地区。如非 洲沿20°E自 南向北自然 带的变化
从沿海 经度 向内陆 地带 地域 性 分异
受海洋水汽 影响的程度 沿经线延伸 不同,从沿 (南北延伸) 海向内陆, 沿经度变化的 干湿状况差 方向更替(东 异很大,即 西更替) 以水分条件 为主
10
带谱多少的判断及原因分析:①不同 纬度山:山体的纬度、山体海拔; [真题1] (2011 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 ②纬度相差不大的山(或同一山不同 坡):山体相对高度、降水 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
高考真题回顾
(1)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2013高考题海南卷)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 喇叭沟门口有一片天然白桦林。图3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8~10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汇总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1)原理: 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大陆内部,太阳 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 迁移存在差异,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2)表现: ①以水分为基础,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中纬度地区) ②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其分界线为400mm 和200mm年等降水量线。
(一)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原理与表现)
(1)常规变化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干旱地区变化规律(以天山为例):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3)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大小的影响
因素)
4、同一自然带的高度(不包括积雪冰川
带)规律:纬度:坡向:
5、同一自然带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3、整体性原理表现(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 (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素组合)
1、影响因素
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2、山麓自然带(基带)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3、垂直带谱:
的整体。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等。
(1)生产功能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其中植物提供叶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
提供水分及营养盐。各要素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2)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2014新课标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
• • • • • •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第(1)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 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 用增强,降水会增加。第(2)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 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 • 答案:(1)B (2)B
•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温馨提示]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 素中,生物要素最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目前出现的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有许多都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生物 要素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物种减 少等;水也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如过度开采地下 水、修建水库等;这些变化都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其 他要素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时候,一定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事先 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
• 【思维建模】
• 【答案】 (1)C (2)A
• 三、非地带性现象 • 1.形成因素:洋流、地形、海陆分布等 。 • 2.表现:既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的 内部形成。 • [灵犀一点]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 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认识自然地理 环境的差异性,可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农业 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并实现生态平衡。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与差异性
• • • •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等。 地形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 、 水循环 生物循环和 等。 岩石圈物质循环 •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1) 生产功能:合成 的能力,主要依赖 于 。 有机物 光合作用 •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 物质 和能量交换实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中海 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23°26N
低纬度地区
0°
热带雨林带
探究一水平地域分异
1说出沿①线的自然景观、表现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说出沿②线的自然景观、表现的地域分异规律、说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 ②
白桦林 亚寒带针叶林带
非洲热带草原 撒哈拉沙漠 旱季临近的东非大草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苔原带 温带大草原 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荒漠带
碳酸钙沉淀 海洋生物
---自然地理要素中通过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可以减少二 氧化碳,可以促使碳平衡。
读资料思考藏羚羊的数量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基本稳定?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可可西 里地区,它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丌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明显。当 食物不水源充足,寒潮少、避风处和含盐土壤足以维持其生长发 育时,其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反之存活率下降。如果藏羚羊 数量增加,将导致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丌足,特别是 在寒潮多发年份,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下降,数量锐减。但藏羚羊 数量减少时,食物、水源、避风处和含盐土壤相对充足,在寒潮 低发年份,藏羚羊存活率明显上升,数量恢复。因此,在无人类 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案例3:要素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1: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水文变化 河水浑浊,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水 土
植 被 破 坏
地貌变化 土壤侵蚀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流 失 严 重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蒸发加剧,气候变干
河流 上、 中游 砍伐 森林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记忆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形成
(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2.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影响 形成基础
因素
分布规律 文字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分异(纬度地带性)
太阳 沿纬线延伸、纬度变化的方向 热量
辐射 更替,低、高纬度地区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海陆 沿经线延伸、经度变化的方向
水分变化
分异(干湿度地带性)
位置 更替,中纬度地区明显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低纬度高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
山、高原地区明显
三、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与实例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 相等的地带。
水分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一些不规律的分布现象。非地带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现
实例分析
地带性自然带 由于56°S~65°S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
的缺失
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两侧,同处于温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地带性自然带
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形成荒漠带,而西侧却是温带 分布的改变
落叶阔叶林带Leabharlann 地带性自然带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
空间分布范围 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
受到约束
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自然地理现象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
的斑块状分布 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201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比较
(2013·山东文综,3~4)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C.针叶林 主导因素是( A.纬度 )
B.荒漠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获取和解读信息]
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
答案:(1)A (2)D
(2013·全国课标Ⅰ,6)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
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
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下图, 完成下题。
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刚果盆地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带,而格陵兰岛为苔原带及 冰原带,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热带森林带的风化壳厚度远大 于苔原带,故选项C正确;伊朗高原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半 荒漠草原及荒漠带,而恒河平原主要为热带森林带和热带草 原带,因此恒河平原的风化壳厚度大于伊朗高原,故可排除 选项D。 答案:(1)B (2)C
1.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
2.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2013•北京卷)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达尔文在南 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 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3-6,回答问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祝同学们高考考个好成绩!
考点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形成基础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 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如图13-2所示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淮河、松花江所处的气候区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造成的;黑土退化主要是不合理地耕作造成的。
第2题,沙丘景观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属于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2016·吉林模拟)下图为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
高三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①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
②图为地表植被破坏引起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变化。
①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②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导致下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4、世界陆地个自然带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一览表1、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分析(2、陆地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有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雨阴坡自然带数目。
(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4)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的应用①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
第三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如下图)(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1(2013·安徽文综)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增强、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2014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14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第1题,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2题,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错误;则降水量减少,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
答案 1.A 2.C龙眼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气温高低直接决定其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因此可以用温度适宜度表示龙眼生长发育的风险状况。
龙眼的温度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而增长,到达某一适宜值后,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迅速下降。
读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龙眼温度风险分区及各月龙眼温度适宜度变化图,完成3~4题。
3.图中龙眼风险温度分区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B.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以地表性质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4.Ⅲ地区成为龙眼温度高风险区的原因可能是( )。
①春季气温偏高②夏季气温偏低③秋季气温偏低④冬季气温偏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第3题,直接根据图示判断:龙眼风险温度分区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差异,这体现了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4题,比较图示的龙眼主要分布地区,海南岛纬度较低,故气温偏高导致风险偏高。
答案 3.B 4.C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
读图完成5~6题。
高中地理复习知识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doc
第五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知识点】一、整体性(考试要求:B)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拓展】1、生物(1)生物的分布和环境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2、土壤(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4)土壤的形成形成过程: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二、差异性(考试要求:C)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太阳辐射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陆分布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分异热量,水分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海拔较高的山地特别提醒陆地自然带的特征及分布:(1)几种自然带的分布地区:①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印度半岛、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地理第9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9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与考核要求】:1.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2. 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 简单运用: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4. 综合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知识梳理】: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由 、 、 、 和 等要素组成的。
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相互作用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3.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①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
利用某种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会对其它要素产生影响,某地资源的开发,会影响其它地区的资源。
破坏某种资源,会引起一系列资源的破坏。
因此,在开发某种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对其它要素产生负面影响,使负面影响保持在人类与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②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它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因此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③对某种资源的利用量要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可以通过对某地资源进行系列开发或增加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1.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也叫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 条件。
分异规律是 方向延伸, 方向更替,其中在 纬度和 纬度最为显著。
热带季 风气候 世界气候类型 陆地自然带 北极圈 北回归线 赤道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 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温带 大陆性 气候 温带季 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带 草原带 温带 荒漠 带2.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 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第1题,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2题,由于植被砍伐而导致蒸腾作用减弱,A错误;则降水量减少,B错误;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正确。
答案 1.A 2.C
龙眼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气温高低直接决定其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因此可以用温度适宜度表示龙眼生长发育的风险状况。
龙眼的温度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而增长,到达某一适宜值后,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迅速下降。
读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龙眼温度风险分区及各月龙眼温度适宜度变化图,完成3~4题。
3.图中龙眼风险温度分区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
A.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以地表性质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4.Ⅲ地区成为龙眼温度高风险区的原因可能是
( )。
①春季气温偏高②夏季气温偏低③秋季气温偏低④冬季气温偏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直接根据图示判断:龙眼风险温度分区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差异,这体现了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4题,比较图示的龙眼主要分布地区,海南岛纬度较低,故气温偏高导致风险偏高。
答案 3.B 4.C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
读图完成5~6题。
5.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
A.a B.b C.c D.d
6.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
①纬度位置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属于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即为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可知图中c表示为晨线,而不是昏线。
第6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沿海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故选B。
答案 5.C 6.B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
在该岛800多种植物物种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
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
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
读图完成7~8题。
7.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岛上平原面积广大B.岛屿和大陆长期隔绝
C.岛上火山活动频繁D.岛上居民的长期培育
8.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
( )。
A.抵御低温冻害
B.抗击台风的侵袭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解析第7题,索科特拉岛由于长期和大陆分离,岛上生物进化具有独特性。
第8题,由于纬度较低,且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岛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龙血树利用它的伞状树冠从空气中截留水分,并将凝结的水分汇集到树的根部,以适应干旱的气候。
答案7.B 8.D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
解析第9题,甲图中由A→F积温递减,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乙图中
①→⑥年降水量总体上递增,体现了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
第10题,由甲、乙图知
该地积温在4 000~5 000 ℃之间,降水600 mm左右,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9.A 10.B
11.毛泽东《沁园春·雪》的部分词句描写与其地理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形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文
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气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物
解析“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写的是天降大雪的景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黄河结冰封冻,这是对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描写的是地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描写的是景色。
故选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1)完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互关系示意图,填写图中代号代表的地理要素。
(6
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运用上述原理分析下图中等温线分布规律的成因以及其甲乙丙三地中甲和丙气温较低
的原因。
(12分)
(3)分析图示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12分)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
第(1)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发展和变化;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第(2)、(3)题,两题首先读图进行空间定位,确定为武夷山地区,等温线分布受地形和海陆位置影响。
南方低山丘陵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与地形和气候有关。
答案(1)①地形②气候③水文。
(2)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受地形(武夷山走向东北—西南)影响。
受地形影响
图中甲气温较低;受海陆位置影响丙气温较低。
(3)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夏秋多暴雨。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1)据图分析澳大利亚南回归线附近东、西两岸降水量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12分)
(2)说明图中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4分)
(3)人口、城市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试说明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主要分布规律。
(10分)
解析(1)据图可知,澳大利亚南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丰富,西岸降水稀少,这主要与东西两岸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及沿岸洋流的性质有关。
(2)图中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没有反应出垂直地带性规律,即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3)人口、城市的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地势较低、气候适宜和水资源丰富地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澳大利亚人口、城市的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中西部降水量稀少,东北部降水量大,但气温高,湿热的环境不适宜人类的居住。
答案(1)东岸降水丰富,西岸降水稀少;东岸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西岸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沿岸有寒流流经。
(2)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3)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人口、城市密集;中西部和东北部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