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15古诗文阅读-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被”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 “然而”“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 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语文文言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第一讲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
考查角度一:多义词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题探究【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江苏高考文言文虚词学案、突破训练题及答案
考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睢宁文华中学高三语文组一、考点阐释:1、江苏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规定掌握15个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3、考查重点:○1“文言虚词”概念沿用传统提法。
○2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4、注意:江苏考纲未将虚词单独设题,但在:“典型题示例”的简要说明中明确规定文言翻译9分中,一定有虚词翻译。
二、江苏考题例析:1、2010年,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用出嫁时候的衣服 给她 穿上入棺 我的贫穷超乎寻常 就可以知道了。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译: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 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啊。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译: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 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简析:第一句考查了介词“以”(用)、助词“之”(的)。
第二句考查了连词“以”(因为)、代词“其”(自己)、助词“之”(的)。
第三句考查了助词,加在动词前,“所”(……的人)2、2011年,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简析:第一句考查了动词“为”(成为)。
第二句考察了省略(身居于前行)的介词“于”(在)。
第三句考查了连词“而”(并且)、代词“之”(他)、介词“以”(把)、指示代词“其”(其中)、连词“且”(并且)、介词“以”(让)、省略(且以之守仓库)的代词“之”(他们)。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12/10/2021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 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 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 2017 年高考各省、市阅 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 十。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 “四个关系”。
12/10/2021
(三)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
呢
③表示推测语气 助词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吧 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地,或不译
介词 ⑦相当于“于”
在,或不译
12/10/2021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 说》)( )
12/10/2021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 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 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 “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 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 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 “舍本逐末”。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板块一 专项训练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如因.而厚遇之振声激荡,伺者因.此觉知 B.⎩⎪⎨⎪⎧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今者.出,未辞也 C.⎩⎪⎨⎪⎧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D【解析】连词,和、同。
A.介词,趁此;介词,因为。
B.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代词,用在时刻词后面,表示“……时候”。
C.代词,这;动词,到……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焉.置土石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答案】B【解析】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A.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C.代词,你;如同,像。
D.连词,表让步关系,译为“尚且,还”;副词,暂且,姑且。
3.下列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③臣乃.敢上璧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B【解析】①②中“乃”均为副词,可译为“却”“竟(然)”;③可译为“才”;④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圣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B【解析】①代词,我、自己;②副词,大致;③介词,引出对象;④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高中高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返回目录
第2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技法点拨 —— 理解文言虚词六招 1. 词语代入法 答题时,先确认所考虚词在两句中最熟悉、最有把握 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 看替代后此句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果通顺,则相同; 反之,则不同。
考 点 · 技 法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第2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 点 · 技 法
(2)表停顿作用的。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 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 “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 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返回目录
第2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法小练】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 一人专心 . . 致志,惟弈秋之 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思援弓缴而 射之, 虽与之 俱学, 弗若之矣。 为是其 智弗若与? . . . 曰:非然也 。 .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返回目录
第2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 点 · 技 法
(1)关键虚词: 之(代指六艺经传 )、第一个于(表被动 )、第 二个于(介词,向)、其(代词,他)、以(目的连词,来)、之 (第三人称代词,指李蟠) 译文: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 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 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 送给他。 (2) 关键虚词:若 ( 第二人称代词,你 ) 、以 ( 介词,用 ) 、因 (副词,趁机)、于(介词,在)、之(代词,他) 译文: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用剑起舞助兴, 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2020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15古诗文阅读-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五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测试时间:90分钟)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豫州今欲何至?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G.徐公何能及君也?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D.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E.长铗归来乎,出无车F.等死,死国可乎?G.王侯将相宁有种乎?H.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I.其皆出于此乎?J.吾尝疑乎是K.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L.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3.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何可胜道也哉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F.俱其不已,告立于帝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E.今者项庄拔剑舞F.陈胜者,阳城人也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H.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J.言之,貌若甚戚者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L.王者之事毕矣5.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④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乃人见。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6.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虚词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8)表示目的关系。 例释: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 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飞》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返回
返回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 样”。 例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②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③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二)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含解析
1. 【2018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 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
至大历十 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 .游息焉。
旋属灾潦荐 ②至,沼埋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 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 白蘋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 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 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 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 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 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 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康之 由,革弊兴利,若 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利兴,故府 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 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 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覙缕:逐条陈述F 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因以为名也B. 作八角亭以.游息焉C. 康之由,革弊兴利D. 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解析】 B 项,都是目的连词,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答案)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 .①⑦ /②④ /③⑤ /⑥⑧B.①⑦ /②③ /⑤⑧ /④⑥C.①⑥ /②④ /③⑦ /⑤⑧D.①④ /②③ /⑥⑦ /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 .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徐公何能及君也.D.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技盖至此乎.A.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儿寒乎?欲食乎.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与枕藉乎.舟中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C.① ②广 于是遂.怀上石疏,乞骸遂.骨投。汨罗而死。 D.②①及及..陷其于执罪丧,,然哀后毁从过而礼刑。之。
• [解析] A.①“则”是表判断的副词;② “则”是表假设的连词;B.①“且”为副词, 表“将要”;②“且”为连词,意为“尚 且”;C.①“遂”为连词,表承接,意为 “于是、就”;②“遂”为副词,意为“最 终”,表示结果;D.“及”均为“等到”之 意,以表时间。
注:①孤露:父亡无所荫庇。②市廛(chán):店铺集中的地 方。③时:通“伺”。④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⑤游 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
• 文章助读
时间
事件
①早孤,于集市
早年 收利息养家
②贸丝使母亲怒
应潜斋 ①替潜斋埋葬朋友
那里 学习
②按古代师徒之礼埋葬潜斋
在闽 ①对答姚公,建议想办法恢
性格品 质才能 聪明、
有 责任感
宽厚仁 德
体恤百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有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
A. 卷,以.勉学者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 旦汝日亦飨为.士此卒恶,行为乎.击破沛公军
C. 于乃.是受赵业王于乃应.斋先生戒五 潜斋日
基础整合覆盖
•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介词、副词、连词、 助词等。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 有超出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 言虚词的范围,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
“理解与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下边 分别进行介绍:
知识点一 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狠抓基础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 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 焉、之”等,也有人把“所”“者”称为特殊代词。文言文中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是多样的,甚至有的还具有实词意 义。关于代词,首先是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也就成为虚词 考查的一个常见设题点,近几年来多次在这一点上设置障碍。
江苏2020版高考语文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含解析)
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
远指代词:彼、夫、其。
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去今之墓而.葬焉 B.⎩⎪⎨⎪⎧ 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君乃.亡赵走燕 C.⎩⎪⎨⎪⎧ 豫州今欲何.至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秦王恐其.破璧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代词。
A 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 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C 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古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测试时间:90分钟)1.下列各句对“兴”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高兴) B.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发动)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产生) D.每览此人兴.戚之由 (发生)E.兴.尽悲来 (兴致)2.下列各句中“请”字用法相同的是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③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④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⑥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3.下面加点字,解释为动词“说话”或“说”的意思的一项是①王笑而不言.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③讽《诗》、《书》百家之言.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⑤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⑥广故数言.欲亡⑦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A.①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4.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指女子的配偶B.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指男女成婚的事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形容不慌不忙,镇定沉着D.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睡觉:入睡后醒来5.下列句申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辞:言辞,文辞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方:才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非:除了,除……以外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度:制度,法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对不起D.孤与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发:发出,送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大概,表示揣测、估量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指父亲的父亲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发表文告B.多谢..后世人多谢:大大地表示感谢璧有暇,请指示..王指示:指,指点;示,给……看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无,不,不用;论,说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具体:形容细节方面很明确D.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卑,卑微,地位低下;鄙,鄙俗,见识浅陋岂果知道..欤?或传闻之过实耶? 知道:知,懂得;道,道理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乡:乡村。
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考点2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采用的是这种形式。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等。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考向一根据词性辨析虚词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答案】B【解析】B项,均为介词,替。
A项,前者为副词,却;后者为副词,才。
C项,前者为介词,依靠;后者为介词,因为。
D项,前者为介词,于;后者为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
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
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释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复习总结: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 常 相 互
交邻 界、 )邻 ,近
比 邻 、 相
界同 (交 接趾 壤接
产而 珠海 宝里 ,出
生 产 粮 食
郡 中 不
、、
,
2021/7/26
27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
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 谓:对… 说
2021/7/26
15
推断常法
一、 语言结构推断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忠不以用兮,贤不必以 灭六国者……,族秦者…… 据 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求全责备 文过饰非
2021/7/26
16
注意:
文言中多用骈偶句、排比句、 并列结构,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 字数相同、结构一致;相对应位 置上使用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 词。
3
【考试要点】
高考考查的实词在高中语文教 材中经常出现,根据文言常用实 词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 通假性的特点,在复习中要注意实 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 词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
2021/7/26
4
命题趋势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常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这些方式:
(1)选择正确的解释(意义); (2)选择解释错误的项; (3)选择意义、用法同例句中的实词 相同的; (4)选择符合某一实词现象的; (5)比较两句中的同一个词的词义异同。
于是赵高待二世方燕乐,使人告丞相
“燕”音同“宴”
2021/7/26
2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 僮既众,又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三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7
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1.代词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
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共有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
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
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
远指代词:彼、夫、其。
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去今之墓而.葬焉B.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君乃.亡赵走燕C.豫州今欲何.至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秦王恐其.破璧答案 D解析D项均为代词。
A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
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
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
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五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测试时间:90分钟)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
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豫州今欲何至?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G.徐公何能及君也?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解释语句中“乎”的含义与用法。
A.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C.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D.嗟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E.长铗归来乎,出无车F.等死,死国可乎?G.王侯将相宁有种乎?H.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I.其皆出于此乎?J.吾尝疑乎是K.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L.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3.解释下边语句中“也”字的含义。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C.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何可胜道也哉E.然是说也,余犹疑之F.俱其不已,告立于帝4.解释语句中“者”的含义。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C.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旁皆大松,曲者如盖E.今者项庄拔剑舞F.陈胜者,阳城人也G.此数者,用兵之患也H.客如来见者,吾必唾其面I.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J.言之,貌若甚戚者K.舍鱼而取熊掌者也L.王者之事毕矣5.下列各句中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③赢乃夷门抱关者也④刿曰:“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乃人见。
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⑦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⑧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⑩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⑤⑥|②③⑦|④⑧|⑨⑩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⑨⑩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⑧|⑨⑩6.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 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 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7.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⑴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⑵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⑶得全首领以没⑷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⑸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⑹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⑺(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⑻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⑼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⑽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⑾敛赏财以送其行A.⑴与⑵相同,⑻与⑼相同 B.⑶与⑷相同,⑽与⑾不同C.⑸与⑹不同,⑺与⑽相同 D.⑴与⑾不同,⑹与⑺不同8.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军解,因大破之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⑦因循守职,无所改作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 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 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9.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于”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③逢蒙学射于羿④千秋万岁后,传于王⑤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⑥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末为忠臣也⑦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⑧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⑨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⑩每自出于管仲、乐毅A.①与⑤相同,③与⑧不同 B.①与④不同,⑨与⑩相同C.⑥与⑦相同,④与⑩不同 D.②与③不同,⑥与⑦不同10.对下列各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⑵唇亡则齿寒⑶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⑷今刚来,沛公恐不得有此⑸非死,则徒尔⑹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⑺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乎⑻口耳之间则四寸耳⑼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⑽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⑾项羽则受璧,置之座上⑿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⒁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A.⑴与⑵不同,⑶与⑸不同 B.⑹与⑺不同,⑵与⑼不同C.⑷与⒁相同,⑿与⒀不同 D.⑻与⑽相同,⑾与⒁相同11.对下列各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像) ②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无义)③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 ④吾翁既若翁(好比)⑤宋人有嫁其子者……若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假如)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你)⑦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或者) A.①③④⑥ B.②③⑤⑦ C.①③⑥⑦ D.③⑤⑥⑦12.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父去里所,复还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④抚军不忘所自⑤太祖为流矢所中⑥皆生毛,长一寸所⑦夜以火指鼓所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13.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府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⑦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⑧今故告之,反怒为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 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 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14.对下列各句“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
③可得闻与? 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⑤吾与点也。
⑥子非三闾大夫与?⑦桓公知天下诸候多与己也。
⑧朝过而夕改,君子与之。
A.①②|③⑥|④⑦|⑤⑧ 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C.①②|③⑥|④⑤|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⑦|⑥⑧15.对下列各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③且焉置土百? ④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⑦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⑧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A.①⑧|②③|④⑦|⑤⑥ B.①⑧|②④|⑤⑥|③⑦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⑧|②⑤|④⑦|③⑥16.选出“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⑵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⑶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⑷辍耕之垄上⑸哀秋冬之绪风⑹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⑺衷南夷之莫吾知分⑻白马之自也,无以异于自人之自也⑼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⑽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绪绅间⑾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⑴⑺|⑵⑶⑼⑾⑿|⑷⑹⑽|⑸⑻ B.⑴⑺⑿|⑵⑶⑼⑾|⑷⑹⑽|⑹⑻C.⑴⑺|⑵⑶⑼⑽|⑷⑹|⑸⑻⑾⑿ D.⑴⑺⑿|⑵⑶⑼|⑷⑹⑽|⑸⑻⑾17.对下列句中的“其”字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⑴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⑵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⑶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⑸此皆言其可睹也⑹其熟能讥之乎⑺其若是,孰能御之⑻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⑼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⑽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⑾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A.⑴⑶⑷⑽|⑵⑸⑹⑼|⑺⑻|⑾ B.⑴⑶⑷⑸⑽|⑵⑹⑼|⑺⑻⑾C.⑴⑷⑸⑽|⑵⑹⑺⑻⑼|⑶⑾ D.⑴⑷⑸⑽|⑵⑹⑼|⑶⑾|⑺⑻18.下列句中的“而”字已按意义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⑵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⑶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⑷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村成荫而众鸟息焉⑸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⑹秦军灭滑而还⑺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⑻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⑼而母,婢也⑽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⑾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⑿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壁移兵先击之A.⑴⑻|⑵⑸|⑶⑾|⑷⑽|⑹⑼|⑺⑿ B.⑴⑺|⑵⑿|⑶⑻|⑷⑽|⑸⑹|⑼⑾C.⑴⑻|⑵⑺|⑶⑸|⑷⑹|⑼⑾|⑽⑿ D.⑴⑺|⑵⑻|⑶⑼|⑷⑽|⑸⑹|⑾⑿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此而上不惊者为:治理,动词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治理,动词B.若.毒之乎若:你,代词更若.役,复若.赋若:你,代词C.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于:从,介词青,取之于.蓝于:从,介词D.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故:变故,名词累官故.不失州郡也故:变故,名词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岂吾相不嫦娥侯耶?且.固命也②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B.①临视,则.虫集冠上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C.①困兽犹.斗,况国相乎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D.①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②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2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黑质而.白章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B.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C.①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②术怒攻布,为布所.破D.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因.击沛公于坐②蒙故业,因.遗策B.①晏子见疑于.景公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失其所与.,不知②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D.①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多于南亩之.农夫②辍耕之.垄上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典型错例反馈专题十五1.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B怎么样,把……怎么办;C代词,什么;D代词,哪里;E副词,多么;F代词,为什么;G副词,怎么;H通“呵”,呵问。
2.A词尾,同“然”,……的样子;B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标舒缓语气,不译;C语气助词,用在分句后表提顿,可译作“啊”;DEFGHI皆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分别表感叹、祈使、是非问、反问、特指问和猜测问;JKL都是介词,同“于”,分别是对、在、比、被的意思。
3.都是语气助词。
A用在句末,表判断;B用在句末,表确定;C用在句末,表祈使;D用在句末,加强疑问;E用在句中词语后,表停顿;F用在句中分句后,表提顿。
4.A指示代词,这样;BCDL均为特指代词,分别是“……的原因”“……的人”“……的松”“……的”的意思;EFGHI 皆虚化为结构助词,放在词语或句子后表提顿:提顿时间词;提顿主语;提顿数词,……种;提顿假设分句,……的话;定语后置的标志;J结构助词,与“如”“若”配合,表比喻,像……的样子;K语气助词,表判断,相当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