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实验平台建设

合集下载

002-华中科技大学-01-熊蕊-打造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平台,建设一流的创新教育工程

002-华中科技大学-01-熊蕊-打造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平台,建设一流的创新教育工程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科技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理念领先国内首创“大工科”模式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教育体系,在不打破本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将创新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中实现“活的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理论和模式,和“创新、创客、创业”三层体系,具有前瞻性。

2.机制创新以启明学院为载体联合校内各工程学科和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协同(联合在培养计划内实施学科交叉创新教育),与分工(启明学院负责学科交叉平台建设,专业院系负责专业教育)。

保障“大工科”模式可复制。

3.充分关注人、能力、视野的教学改革工程以能力导向进行工程专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四年不间断地实施基于问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学生进校即开始培养大工程观和多学科视野、协同能力,同时使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成长。

4.面向未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施关注和解决企业问题的多学科联合实习实践模式,多学科学生实践团队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开展项目研发。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针对本科教育中,跨学科视野和多学科联合协同创新实践缺乏、创新教育存在“教学在课内、创新在课外”的现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做加法导致学分数膨胀、创新活动评估体系存在功利因素等问题,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一流大学教育特质,以启明学院为载体,联合各工科专业院系,在培养计划内开展学科交叉创新教育试点,以“大工科”联合体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工程,和“创新、创客、创业”三层体系;创新机制,跨学科跨院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学科交叉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受到多个大师、多个学科领域背景的教育,并在协同中贡献自己的思想,因而一个学生可获得多个学科的资源和思想,及至使教学团队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与学生一起获得学科交叉成果,在本科教育阶段实现了跨学科领域“活的交叉”。

浅谈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战略

浅谈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战略

浅谈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战略1. 引言1.1 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性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平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水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的聚集地,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支撑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未来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我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发展战略的意义发展战略的意义在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至关重要。

发展战略是指明了实验室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提高实验室的综合实力,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战略可以帮助实验室精准定位自身的定位和任务。

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可以明确实验室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定位,确定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确保实验室的工作与国家战略发展保持一致。

发展战略可以提升实验室的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发展战略可以促进实验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发展战略还可以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与国际一流实验室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技术和人才,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实验室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实验室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2. 正文2.1 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当前,我国新时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优势学科群建设研究

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优势学科群建设研究

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优势学科群建设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的目标已经从培养学生转变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需要变革并重新思考他们的教育模式和学科设置。

学科交叉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被认为是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学生的有效方法。

因此,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优势学科群建设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话题。

学科交叉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产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通过跨学科研究和教学,学生可以不仅仅掌握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能够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全新的视角和洞察力。

这种形式的学科交叉不仅仅是多个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使不同学科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体系。

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优势学科群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合适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

首先,大学需要制定战略计划,明确学科群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这需要大学充分了解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找到学科交叉的切入点和重点。

其次,大学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学科交叉的平台和资源。

这些中心和实验室可以吸引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并促进学科交叉的教学和培养。

最后,大学需要制定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学习和培养。

这需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

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建设需要充分的支持和投入,同时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学科交叉的领域进行教学和研究。

这需要大学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鼓励他们参与跨学科的项目和研究。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能够从不同学科中获取和整合知识。

这需要大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优势学科群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215494304_《水产微生物学》“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215494304_《水产微生物学》“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育与教学136 ·2023.60 引言《水产微生物学》是水产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研究水产生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和水产微生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学。

随着人们对水产养殖行业的需求日益增长,《水产微生物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匹配、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也影响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 研究背景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作为一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基础课程,《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主体内容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都在被不断探索与改进。

常绪路、张建新[1]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工程训练、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旨在实现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刘晓丹[2]以高校教育特色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总结国内水产微生物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尝试使用双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借助互联网平台呈现课程中的重难点、积极探索使用网上精品课程和慕课资源,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注重实验课程建设。

努力完成新时代背景“双一流高校”的重点精品课程建设。

宋霖等[3]则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采用鼓励学生自驱式学习,结合水产微生物实际案例,结合互联网教育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以达到优化《水产微生物学》培养方案,重塑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搭建创新训练平台的目的。

孙亚妮等[4]从课程改革创新紧跟互联网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重新整合分配收稿日期:2023-04-20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YB2122)作者简介:刘洁雅(1988-),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渔业资源与淡水生态学。

《水产微生物学》“三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刘洁雅(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摘要:近年随着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高校教育改革亟待创新。

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详述

学科交叉融合探索详述
▪ 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改革
1.需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培养。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跨学科的人才。 3.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教材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展望
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化发展
1.学科交叉融合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2.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 3.提高我国在国际学科交叉融合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 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模式
1.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 进知识共享与转移。 2.加强跨学科教育,设置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与 能力。 3.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跨学科研究,推 动科技成果转化。
学科交叉融合的策略
▪ 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与对策
1.学科交叉融合面临学科文化差异、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挑战, 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2.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高研究者的跨学科素养与能力,为 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3.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学科交叉融合的经费支持,为相关研究 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解决复杂问题
1.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多学科协同合作,运 用交叉融合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2.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科技创 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3.通过交叉融合,可以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为解决 全球性的复杂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案。
学科交叉融合的意义
学科交叉融合的伦理和法规问题
1.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需要遵循科学伦理,确保研究的合规性和道德性。 2.需要完善相关法规,为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3.加强公众对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其社会接受度。
学科交叉融合探索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通过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结合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现状,提出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打通教学科研实验室壁垒,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创新实践平台的思路,并结合实际开展了相关的探索,提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多学科;交叉融合;卓越工程师;实践;平台;项目课程;校企合作我国的工程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规模非常大,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这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工程教育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培养模式,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现状的工程教育新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之路。

本文以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例,通过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创新实践平台,探索提高工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机制。

一、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方法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框架20世纪90年代,美国工程教育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建立大工程观,工程不仅仅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的含义,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因素的大工程含义。

“回归工程”的本质要求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

这种“回归”乃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意义上的“回归”,是学科的综合与方法的综合[1]。

工程创新具有复杂、综合、交叉的特征,这意味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本的工程教育必然具有复合性。

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的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具有复合性的知识背景和在工程创新实践中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工程精英人才。

在这一目标下培养的工程创新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多学科背景及整体性思维方式,具有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近年来,人们对学科交叉问题越来越关注。

学科交叉点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在这里产生。

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交流Experience ExchangeI G I T C W 经验280DIGITCW2021.021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全球已经进入了由信息产业、新科技技术推动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当前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对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引发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多向交流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界限、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将成为大学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布局优化的引领和示范。

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及繁荣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术研究创造重大创新性成果的方式之一,纵观近百年来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果中,近50%的项目就是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取得的;我国高校和地方政府组织举办的竞赛获奖者也大都是聚焦前瞻性基础问题或者引领性科技问题,产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对流和方法碰撞,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顺势而为,运用多学科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去创造性地设计参赛项目,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去制作和完成参赛项目。

教育部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过程中,要求高校在保持传统学科发展基础上,以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为追求,充实、更新、发展和完善创新的理念和模式,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促进多学科资源的紧密结合,从而支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戴惠丽,禹谢华,郑丽丽,刘小莉(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摘要:在新经济背景下,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需要,推动和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引发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探索如何基于学科交叉融合有效地在相关学科领域之间完成从基本交叉到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实践路径,以期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创新模式及对广东的启示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创新模式及对广东的启示

研究园地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创新模式及对广东的启示*文/王慧敏 蔡利超 冯炜莹*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演化博弈论视角的创新联合体发展机理与建设路径选择”(2023A1515011405)0 引言自1931年创立以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LBNL ”)在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生物医学、新能源材料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涌现出了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科学家。

该实验室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其创新模式对于探索研究国际先进的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从组织、文化、人才等多个方面吸取其宝贵经验,将为我国相关机构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进而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劳伦斯创立,隶属于美国能源部,坐落在旧金山湾区东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后山。

LBNL 的前身是劳伦斯放射实验室,为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的研制提供了基础实验和机械支持,诞生了世界第一批电子直线加速器等成果;在二战及战后和平时期,劳伦斯放射实验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展现出战后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突出特征:政府支持、组织管理高效、开展前沿大科学研究。

此外,LBNL 还开辟了放射性同位素、重离子科学等新研究方向。

LBNL 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促使实验物理学与理论物理学初步形成了融洽的合作关系。

LBNL 的科研实力及其在经济方面的贡献主要得益于5套大科学装置以及出色的人才团队。

LBNL 拥有先进光源实验室(ALS )、国家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NERSC )、能源科学网络(ESnet )、国家电子显微镜中心(NCEM )、分子铸造实验室等5套大科学装置,每年为近14000名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目前,LBNL 共有16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82位获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头衔,16位获美国国家科学勋章。

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完善策略

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完善策略

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完善策略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完善策略近年来,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的成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一、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的成效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了教育与科技的无缝对接,实现了知识的跨界融合,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1. 多维度知识输出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多维度的知识输出。

例如,在新兴的科技领域,教育和科技专家共同研究的成果,使得教育内容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提升了教育水平。

2. 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科技的融入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化,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科研资源共享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了科研资源的共享。

教育机构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使得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育中,提高了教育质量。

同时,教育机构也提供了科研机构更多的实验场所和实践机会,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面临的问题尽管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当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速度之快,使得师资队伍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然而,新知识的产生速度远远快于师资队伍的补充速度。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师资力量的稀缺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均衡。

2.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科教融合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分配还不够均衡。

一些发达地区和高水平院校能够获得大量的科技支持和经费投入,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的科技支持和投入较为有限。

3. 学科交叉研究不深入尽管现在各个学科之间开始交叉研究,但目前的交叉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层,深层次的交叉研究还不够深入。

基于交叉学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交叉学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交叉学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田淑芳【摘要】从研究交叉学科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出发,在分析我国基于交叉学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基础上,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构建出基于交叉学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等角度提出基于交叉学科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4【总页数】4页(P36-38,70)【关键词】交叉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作者】田淑芳【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5一、交叉学科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一)交叉学科有助于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大学生进行创新的基本保障。

从深度来说,不仅要掌握本学科当前的知识,还要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从广度来说,知识的储备既要覆盖社会经济文化层面,又要考虑其他相关学科。

交叉学科的重要特征正是知识的跨越,基于交叉学科的教育,能够弥补大学专业教育的弊端,拓宽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广度和宽度。

(二)交叉学科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学科间的交叉和碰撞,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研究问题、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多学科、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引导创造性思维,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最合适的土壤。

基于交叉学科的学习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更注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挖掘,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处于持续的活跃状态,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去吸收更专业更全面的知识,将创新精神付之于实践学习。

(三)交叉学科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交叉学科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重大的研究课题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点,单一的学科理论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用到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知识。

大学生基于交叉学科的学习,实际上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过程,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探寻相关的学科知识,积极探索、挑战新领域,能够促进创新实践,锻炼创新实践能力。

《2024年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范文

《2024年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范文

《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持续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机遇。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跨界与融合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深入分析如何实现跨界与融合的实践策略。

二、学科交叉: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趋势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学科交叉已经成为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综合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跨界与融合:大学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跨界与融合是学科交叉的延伸和深化,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在大学人才培养中,跨界与融合的实践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同一知识领域。

2. 教学方法:采用跨学科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团队合作等,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科研平台等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实践的机会。

四、实践策略:如何实现跨界与融合的大学人才培养1.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通过设置跨学科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其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教学,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的多元化。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室、科研平台等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的实践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举办学术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市政工程专业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市政工程专业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市政工程专业交叉型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作者:沈吉敏,赵晟锌,陈忠林,陈谦,康晶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18期沈吉敏,赵晟锌*,陈忠林,陈谦,康晶(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摘要:市政工程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决定着它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融合渗透的交叉性学科。

结合市政工程学科特点,就如何搭建研究生创新平台,培养多学科背景知识的研究创新人才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政工程;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24-04基金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多学科交叉对提高市政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GYJ-20142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提高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利用效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实践研究(2015)作者简介:沈吉敏(1973-),男,四川平川人,博士,副教授,硕导,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分析测试部副主任,研究方向:饮用水中污染物检测与控制技术。

*通迅作者:赵晟锌(1984-),女,黑龙江青冈人,在职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饮用水中污染,物检测与控制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交叉已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它来源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科协同效应的作用和认识主体的好奇心,它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1]。

诺贝尔奖在百年多的时间里,有41.02%的获奖者属于交叉学科。

学科交叉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对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开展跨学科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2]。

跨学科组织、跨学科团队等组建,多数是为了国家资助的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的需要而设立的,参与人员层次较高,相对比较独立,利用交叉性科研平台来进行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较少,而专门针对研究生的交叉创新能力实践培养更为罕见。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的学科交叉与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术界对知识的不断探索,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科研领域的当务之急。

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承担着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从学科交叉的定义、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意义以及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

学科交叉,指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穿插和交流。

它追求的是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然而,在学科交叉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挑战。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的语言、概念和方法论差异往往会成为学科交叉的障碍。

其次,学科体系之间的边界和权威束缚限制了学科交叉的深入发展。

此外,学科交叉也需要具备跨学科研究团队的支持,这对资源、团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学科交叉与融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重点实验室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基地,其建设需要充分考量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需求。

只有实验室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够推动学术的创新。

其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为学科交叉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

通过提供科研设备和资源,实验室提供了学科交叉的物质条件。

此外,重点实验室的声誉和知名度也为学科交叉的合作吸引了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

然而,要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组织管理层面的问题。

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差异较大,实验室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个学科的合作和协调。

其次,重点实验室的人员组成也是一个挑战。

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背景和专业知识,而培养和招募这样的人才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此外,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过程中,重点实验室还要应对学科交叉带来的学术资源的分配和合作的困难。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重点实验室可以建立跨学科团队,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研究人员可以增进自身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并寻找合作机会。

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实验计划

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实验计划

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实验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随着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我们计划开展一次“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实验”。

该实验计划将在我校的教育环境进行,主要由教务处、各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共同参与实施。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确定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

建立一支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这支团队将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将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协作,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以评估实验教学的效果。

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本次工作计划是一次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主题的实验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我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在当前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校一直以来都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决定开展一次“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实验”。

二、工作内容本次实验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确定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通过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讨,确定实验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

2.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建立一支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这支团队将由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将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协作,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

3.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三、工作目标与任务本次实验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详细的实验教学计划,明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研究生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模式构建

研究生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模式构建

国内外研究比较
国内外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和 实践上存在一定差距,国内需要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 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适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 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意义
通过构建新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模式,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培养 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该研究还可以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 参考。
长期效果的跟踪研究
当前对于该模式的评估主要集中 在短期效果上,缺乏对长期效果 的跟踪研究,未来需要加强对长 期效果的关注和研究。
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模 式的推广与应用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 推广和应用研究生学科交叉融合 创新模式,促进更多高校和科研 机构采用该模式,培养更多具有 跨学科背景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 人才。
的进步和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建设
未来学科交叉融合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建设,通过组建多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 实现不同领域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整合。
交叉学科研究平台的搭建
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将为不同领域的学者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开 展。
学科交叉融合成果的转化应用
研究创新点
构建了全面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模式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课程设置、导师团队、科研实践、 学术交流等多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学科交叉融 合创新模式,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 和方法。
实证分析了学科交叉融合对研究生创 新能力的影响
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本研究验证了学科交叉融合对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积极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的支持。

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与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与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与创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推动科学进步的强大动力。

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这两个看似差异巨大的领域,如今正相互碰撞、交融,催生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创新应用。

计算机科学为生物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手段和工具。

过去,生物学家们依靠手工操作和简单的计算来处理实验数据,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而现在,高性能的计算机和复杂的算法使得处理海量的生物数据成为可能。

例如,基因测序技术产生了海量的基因数据,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从这些庞大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发现基因的功能、调控机制以及疾病的遗传基础。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方面,计算机科学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执行者,其结构决定了功能。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建模,科学家们可以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作用机制,为药物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这不仅大大缩短了新药研发的周期,还降低了研发成本。

生物学也为计算机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研究课题。

生物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启发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模仿生物大脑神经元连接方式的计算模型,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例如,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识别任务中表现出色,能够准确识别物体、人脸等。

另外,生物进化的理念也被应用于计算机算法的优化。

遗传算法就是借鉴了生物进化中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等机制,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来寻找最优解。

这种算法在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如物流配送路径规划、资源分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研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对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计算机可以分析医学影像数据,辅助医生发现早期的肿瘤病变。

同时,基于计算机模拟的药物研发能够更准确地筛选药物靶点,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与探讨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与探讨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与探讨周硕林;申鑫玉;李家其【摘要】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已很难适用新时期科学教育专业的需要,其局限性和素质教育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改革经验,从开发学科交叉实验、重视学科交叉教学、加强综合实践训练、建设多学科教学群等四个方面探索了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以期为培养创新型科学教育专业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7(045)020【总页数】2页(P174-175)【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科交叉融合;科学教育【作者】周硕林;申鑫玉;李家其【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 湖南长沙 410100;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 湖南长沙 410100;长沙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 湖南长沙 4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1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1-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往往存在知识面单一、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实践平台已成为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3]。

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对科学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多学科专业,可见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具有创新型科教人才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实验教学环节已成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的切入点和热点[4-5]。

本文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从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出发,结合实验教学改革经验,探索构建科学教育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在科学教育专业中,开设了大学化学实验,改变了以往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态,这在实验学时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实验课的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大学教育中的创新实验室建设

大学教育中的创新实验室建设

大学教育中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大学作为培养未来领导者和社会创新者的摇篮,其教育模式和设施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创新实验室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理念、探索新知识、提升技能的平台。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教育中的创新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可行的建设策略。

二、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场所: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理念、探索新知识、提升技能的平台。

通过实验操作、项目研究和团队协作,学生能够锻炼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研究和学习的机会。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3.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大学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合作,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为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成果。

三、现状及问题当前,许多大学在创新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资源投入不足:部分大学对创新实验室的投入有限,导致设施设备陈旧、实验场地不足等问题。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验室管理经验,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项目研究。

此外,实验室管理不完善:部分创新实验室管理混乱,实验流程不规范,导致实验安全事故频发。

四、建设策略1.加大资源投入:大学应增加对创新实验室的资源投入,更新设施设备,扩建实验场地。

同时,应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为实验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应加强教师实践经验和实验室管理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此外,大学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和行业领袖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

学校学科建设方案

学校学科建设方案

学校学科建设方案一、引言学校学科建设方案是指为了提升学校学科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优化学科结构,制定的一套规划措施。

学科建设方案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学科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学校学科建设方案。

二、学科定位学科定位是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制定学科建设方案前,学校应认真分析自身优势,明确学科发展目标,确定优势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

同时,学校还要评估学科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合理配置资源,确立核心学科和重点学科,并通过学术评估、横向比较等方式进行动态调整。

三、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学校应根据学科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招聘高水平、有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学科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学校应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和学生培养目标,全面调整和创新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

此外,还要开展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引进国际一流课程,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五、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校应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和设备,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持。

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实验室管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六、研究平台建设研究平台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积极建设科研平台,包括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合作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等。

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提高学校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七、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科研培养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科研引领和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学生科研机制,提供经费和指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ANG Jianliang, LU Hi ,7' ZHA0 Jianyong, WU Yue, QI Donglian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m’sity,Hangzhou 3 1 0027,China)
A bstract:lnterdis(dplinary integration can not only broaden the students thinking and vision,stimulate the awal’eness of innovation and motivation of study,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n today g high—level university and the training mechanism fol’innovative personne1. Through the reseal‘ch of innovative expel imental system based On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 cerdis(:il)linary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platf o rm are explored. Fhis platf o rm will not only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to suppm t for cross—disciplina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but also help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pen—style and fil’st—class disciplinary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latf o rm eonsn’uction; talent developm ent;innovative experim ents
O 引 言
培 养 具有 创新 意识 、创新 能 力 、创 新思 维 的创新 型
收 稿 日期 :2016—12-30 基 金 项 目 :罔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项 目 (6l371095);浙 江 大 学 电 T 电 子 周家 级 实 验 教 学 示 范 巾 心 资 助 ;浙 江 省 实 验 室 I:作 研 究 项 目 (YB201732);浙 汀 大学 实 验 技 术研 究 最点 项 目 (SZD201501);浙 江 大学 术科 实 验 教 学 I;=_;I制 仪 器 没 备项 目 (2016046);浙 汀 大 学 电气 f:程 学 院 探 究性 实 验 赢项 项 臼 作 者 简 介 :张 建 良(1984一),男 .河南 新 野 人 ,博 I二,讲 师 ,研 究 方 rn】 为学 科 交 叉实 验 平 台 的 建 设 与教 学 .复 杂 1 业 系统 的 分析 控 制 Fe1.:13758247I 89:E—mail:iIzhang@ zj..edu.cn
人才 ,在创 新型社 会发 展 中的 作 用 日益 重 要 。 以往 各 类学科 独 自发展 和各 自为战 的研 究 现状 已经 不能够适 应 当今 学科 交叉 创 新 发展 的需 要 。 同时 ,开展 跨 学 科 的交叉 培养 体 系研 究 ,不但 有 助 于 拓 宽学 生 的思 维 及 视 野 ,激 励 教 师 的 创 新 意 识 和 动 力 ,而 且 对 当今 高 水 平 大学 的学科 协 同发展 和创 新人 才培 养机 制的 完善具 有 重 要 的 意 义 。‘、 。
张 建 良 , 卢 慧 芬 , 赵 建 勇 , 吴 越 , 齐冬 莲
(浙 江大 学 电气 程学 院 ,杭 J、I'1 310027)
摘 要 :学科 交叉 融 合 不但 可 以拓 宽 学 生的 思 维 及视 野 ,激 励 创 新 意 识 和 学 习动
力 ,而且 有 助 于推 动 当今 高 水平 大学 的学科 协 同发展 和创 新人 才培 养机 制 的 完善
=!! !
CN 3l— I 707/rr
宝 赂 宝 研 匀拓 杰
{ESEARCH 、ND I 』、PLORA FION 1N LABOI ̄_A FOR
第 37卷 第 1期 201 8年 l Vo1.37 No.1 Jan.2Ol8
基 于 学 科 交 叉 融 合 的 创 新 性 实 验 平 台 建 设
近 年来 ,我校 在 贯彻 落 实 建 设 中 国特 色 世 界 一 流 大 学总 体 战略过 程 中 ,围绕 一流 学科 建设 目标 ,提 m将 学 科交 叉发 展和 创新 型 人 才 培 养作 为一 项 根 本任 务。 在 实施 过程 中 ,积 极 探索 学 科 交 叉 融 合 和 知识 共 享 的 有 效途 径 ,坚 持 “分 类统 筹 、一 流牵 引 、主干 强 身 、交 又
建 设 的 深 入 发 展 。
关键 词 :学科 交叉融 合 ;平 台建 设 ;人 才培 养 ;创新性 实验
中 图 分 类 号 :G 649.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7167(20I8)01—0l 73一O4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xperim ental PIatfOrm Based on I nterdisciplinary I ntegration
通过 开 展 以跨 学科 交叉 融合 为特 色的创 新性 实验 教 学体 系研 究 ,探 索基 于 学科 交
叉 的创 新性 实验 平 台建设 与 实施 ,不但 能够 为 交叉 学科 的 实验 教 学与 科 学研 究提
供 良好 的平 台支撑 ,而且 有助 于推 动创 新 性 人 才培 养机 制和 开放 式 一 流 学科 体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