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小议修身之“慎独”
小议修身之“慎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有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责任和义务。
“修身”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应该坚持并做到的,而“慎独”则是修身的关键。
“慎独”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最早由儒家提出的,见于《礼记•中庸》篇:“君子或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君子对于自己的行为,就是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敬畏谨慎;在人们所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恐惧。
隐蔽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暴露的,微细的事情正是最容易显示的。
所以君子即使是独自一人时,也要谨慎警惕。
你的所作所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你自己本身修养的体现,所以无论有没有人关注你,你做事的时候都应有一定的准则,那就是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致。
关于“慎独”后儒荀子又提出,人的道德修养的根本是信诚,信诚的根本是自诚自明,而自诚自明的根本又是“慎独”。
所谓“慎独”就是在自己独处时能够真诚无欺的按仁义道德行事。
此种“慎独”不只是指自己一个人处在某时某地,更指自己内心的那种不可闻见、不可言说的精神世界。
所以,“慎独”可说是内在精神世界的绝对真诚、绝对明智、绝对仁义。
这与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类似,但更彻底。
对于“慎独”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
作了更为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慎独’”。
试想如果一个人在独处时都能自觉约束自己,自觉地按社会道德规范,国家的法律、法规,所在团体的规章制度去行事;在无法表白的内心世界都能保持一片纯洁,不受外界其他不良因素的诱获,而保持自己的自清自白,那他又怎能不讲良心,不对社会、对他人负责呢?可见,“慎独”的修养方法要求人们具有坚定的内心信念,不仅要受到来自外在的社会舆论的约束。
更要受到内在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良心的约束。
_慎独_与帛书_五行_思想_陈来
思孟学派研究主持人:陈 来司马迁说:“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伯鱼生汲,字子思,年六十二。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子荀卿列传》按子思在汉代以前的地位并不突出,因《中庸》在六朝隋唐时,渐渐受到注意,宋代“四书”结集,《中庸》的地位大大提高,子思的地位也变得重要起来。
同时,子思地位的提高与孟子升格的运动也密切相关,孟子为子思再传门人,孟子书中论诚与天道的思想与中庸完全一致,更使得宋代思想家重视子思作为孟子思想来源的意义,如朱子在《中庸章句序》里明确把颜、曾、思、孟作为孔子之后道统相传的线索。
此外,《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把子思、孟轲连称,而加以批评,也证明子思、孟子思想有一致性。
近代以来,郭沫若等根据这些历史记述,始用“思孟学派”的概念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史,现在已成为学界耳熟能详的学术史概念。
《汉书》艺文志“子思子二十三篇”,其书隋唐皆有著录,但宋代以后已经遗失,故现代思孟学派的研究,除了《中庸》、《孟子》而外,难以深论。
自1970年代以来,简帛文献的出土和释读,为思孟学派的研究带来新的动力,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缁衣》等篇,都引起了学者重新认识思孟学派的极大热情,出现了不少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方面,对《中庸》等思孟学派的文献的新的诠释,也在中、英文学界不断推陈出新,一直吸引着研究者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推动思孟学派研究的深入,我们组织了这组论文,对有关思孟学派的概念、问题、文本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兴趣。
“慎独”与帛书《五行》思想陈 来 本文作者曾提出,帛书《五行》篇的经部为子思所作,说部为孟子所作,并以竹简《五行》篇文本为据,专门就经部作为子思的思想进行过综合分析。
①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来讨论帛书《五行》说部思想与孟子的关系,力求在揭示说部思想特点的同时,进一步说明帛书《五行》篇说部为孟子所作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慎独释义[2]
由《大学》、《中庸》看“慎独”释义孙海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古籍所,天津300071)摘要:自郑玄、孔颖达分别注、疏《礼记》以来,学界对“慎独”一词的理解与实际多有偏差,原因在于误读了《大学》和《中庸》的“独”字。
“独”传统理解为君子的“独处”,实际上应该是指一种君子个人的内在品质。
关键词:慎独,误读,文本语境自朱熹注解“四书”,源自《大学》、《中庸》的“慎独”逐渐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人们对这一命题多有阐发。
“慎独”之“独”,历来通行的理解是空间上别人看不到的个人的“独居”、“独处”。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篇经、传具全,既有“慎独”之名又有对“独”的释义,其传文的释义是:“‘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也者,舍体也”。
由此、“慎独”之“独”与“独处”在意义上显然已经不能等同,许多研究者因此检讨“慎独”释文,但对产生误读“慎独”的原因似嫌论证不够。
本文以简帛《五行》有关“慎独”的训释为契机,立足《大学》、《中庸》文本,试图解析误读“慎独”的原因。
一“慎独”之“慎”,传统理解为“戒惧”、“谨慎”。
其他解释如释读为“诚”、“珍重”、“看重”等,也都被认为可以读通,①但是误读“慎独”的直接原因则还在于对“独”字的理解。
早期词书对“独”的训释简单明确。
《说文》:“独,犬相得而斗也。
羊为群,犬为独也。
一曰北嚣山有兽名独狳”;《广雅·释诂》:“特,独也”;《尔雅注疏》:“独者,蜀。
蜀亦孤独。
[疏](?)“独者,蜀”。
释曰:言山之孤独者名蜀。
案《说文》云:蜀,虫名。
”郭云:“大虫如指,似蚕。
”此虫更无群匹,故云蜀亦孤独。
既虫之孤独者蜀,是以山之孤独者亦名蜀也。
早期词书给出的词意都是“单独”、“独自”之类特立独行之类的范畴,这种用法一直沿用下来,成为理解《大学》与《中庸》中“慎独”之“独”的语言背景,结合文本语境,被顺理成章地理解为“独处”。
然而,由于文字在使用过程中引申义①清华大学廖名春先生考证“慎”应该训为“珍重”,其说可从。
帛书五行篇校注
一、古佚书《五行》篇在本世纪末曾两次出土,一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另一次是一九九三年十月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
马王堆的帛书有两种发布的释文,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四年九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一〉(简称七四本),一是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注释、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年三月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之〈老子甲本卷後古佚书·五行〉(简称八○本或帛本)。
本书以“八○本”作底本,与荆门市博物馆编释、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之《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简称竹本)互校;原件影印件及释文两种,见前。
二、依拙著《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一九八○年七月第一版、一九八八年八月第二版)旧例,解全文为28章,分别《经》《说》,标列序号,如【经10】【说28】等;更移《说》就《经》,以清眉目;《说》文牒《经》文句,以『』号表示。
三、凡竹本不同於帛本处,以()号标明;帛本具有而竹本所无者,加〔〕号示异;竹本独有帛本所无、或帛本汗漫缺失而见于竹本者,以〖〗号列出。
四、帛本已标明之通假字及增删字,迳作释文,不再迂回;其偶存之技术性错误,改正後加注说明。
本书对帛本释文所加之校补,以〈〉号区别,所作之校改,则缀以<>号,所除之衍误,字外加□。
【经1】〖五行〗(1):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2);不形於内,谓之行(3)。
智(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4)。
义(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礼(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德之〗(5)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6),谓之善。
善、人道也(7);德、天道也。
【注】(1)行,heng二声,读如珩。
五行(wu heng)为“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wu xing)有别。
从马王堆帛书《五行》看荀子慎独思想
一
在独处闲居之时也要谨慎自己的行为举止。
、
《 中庸》 《 大学》 及《 礼器》 慎独传统说
其次 , 《 礼记 ・ 大学》 当中关于“ 慎其独” 的原话是“ 所谓
哲
学
从 马王堆 帛书 《 五行》 看苟子慎独思想
商 晓辉 谢 扬举
( 西 北 大学 中国思 想文化研 究所 , 西安 7 1 0 0 6 9 )
提
要: 马王堆 帛书《 五行 》 “ 慎 其独” 之 中, 慎 字的意 思为诚 , 独是 内心的 感受。“ 慎 其独” 可 以理 解 为诚 其独 , 即从 内
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故 其意” 而言的; 对于第二个慎独, 郑玄和孔颖达二人没有任何 君子慎其独也” 。郑玄的解释是“ 慎独者, 慎其闲居之所为。 解释, 想必是因为二人认为已经在《 中庸》 之中对此句话解释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 自以为不见睹, 不见 闻, 则必肆尽其情 得很详细, 这里没有再解释的必要了。而朱熹的解释是 “ 闲 也。若有 占听之者, 是为显见, 甚于众人之 中为之” 。郑玄对 居, 独处也……此言小人阴为不善 , 而阳欲掩之, 则是非不知 慎独的解释是“ 慎其闲居之所为” , 认为在闲居独处之时要谨 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 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
然, 掩其不善, 而着其善。人之视 己, 如见其肺肝然 , 则何益
《 礼记 ・ 中 庸》 之中的原话是“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矣!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两次提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 到“ 故君子慎其独也” , 第一个慎独显然没有异议, 是对应“ 诚
简帛《五行》“慎独”涵义探析——兼论与《大学》、《中庸》、《礼器》、《不苟》篇“滇独”涵义之统一
哲 学 分 析
Ph l s p i a a y i i o h c lAn ls s o
Vo . 1 3.No4 .
Au . 01 g ,2 2
简 帛《 五行》 慎独’ “ ’ 涵义探析
— —
兼论 与《 大学》 《 、 中庸》 《 器》 《 苟》 ‘ 、礼 、不 篇 ‘ J 滇独” 涵义之 统一
夫 义 ,以 人 心灵 生活 的 内在 性 、 特 性 之 人 格 自 由为前 提奠 定 德 和 德 化 的基 础 , “ 独 这是 帛书 《 行 》 独 思 想 的一 五 慎
个 重要 特 点 ”李 景林 :教 化 的哲 学 — — 儒 家 思 想 的 一 种新 诠 释 》 哈尔 滨 : 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2 0 ( 《 , 黑 0 5年 版 , 2 2 第 3 页 ) 田 知久 先生 认 为《 行 》 独 通 过 解 放 来 自“ ” 束缚 , 华 一 种 世 界 精 神 或 绝 对 理性 . 得 人 的真 的 。池 五 慎 体 的 升 获
慎 独之 “ ” 慎 都应 该训 为 “ ” 而非 “ 诚 , 谨慎 ” 义 。现代 学 者刘 信芳 、 之 梁涛 也有 类似 的看
法 。刘 信 芳分 析 《 大学 》 《 、中庸 》 《 和 五行 》 慎独 ” 义 , 为 是 “ 群体 意识 中慎 重地 “ 涵 认 在 对 待个 人 意识 ” 。梁 涛 通过 对思 孟 学派 的研 究 , 为 《 ② 认 大学 》《 、中庸 》 《 行 》 、五 中的慎
“ 独” 《 学》《 慎 在 大 、 中庸 》 《 行 》 《 子 ・ 、五 、苟 不苟 》 《 记 ・ 器 》 《 南 子 ・ 称 、礼 礼 、淮 缪 训 》《 子 ・ 诚 》《 苑 ・ 、文 精 、说 敬慎 》 等汉 以前所 有 的文献 中 , 以 “ 其 独 ” 都 慎 的表 述 出现 . 可见 , 至少 汉代 以前 ,慎其 独 ” 一个 约定 俗成 的提 法 , “ 是 有其 独特 的涵 义 。以简 帛《 五
《中庸》“慎其独”说及其相关问题
《中庸》“慎其独”说及其相关问题内容提要:《中庸》的“慎其独”说是儒家修养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学术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
针对古今诠释的主要分歧,本着以《中庸》释《中庸》、以经释经之原则,可以认为,“慎其独”是整个诚敬工夫(即戒惧工夫)的重要方面,它以隐微即见显为前提,以纯化人的意向情感为基本内涵,以“礼”为用功的现实依据。
朱子以“存养—省察”为框架所进行的诠释,既歪曲了《中庸》本义,其本身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把儒家平易可行的修养理论导向神秘主义。
关键词:《中庸》/慎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存养—省察”工夫《中庸》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核心经典之一。
除了认为《中庸》是由两篇独立文章合编而成的少数学者和思想家外,古今诠释《中庸》者一致认定:首章乃全书之总纲,浓缩、凝聚了全书的核心义旨。
首章大致可被分成三节:至“修道之谓教”为第一节,概括阐明了天道、人性、人道与教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不妨称之为原理论;自“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至“故君子慎其独也”为第二节,概括阐述“戒慎”“恐惧”“慎其独”为代表的“诚身”功夫,我们不妨称之为功夫论;余者为第三节,重在呈现以中和位育为表征的通内外、合天人之人生境界,我们不妨称之为境界论。
“慎其独”出现在第二节中,本节全文如下: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它显然是《中庸》功夫论的核心命题。
然而,“慎其独”却是《中庸》诠释史上聚讼最多的问题之一。
“独”与“慎”何所指?“独”与“隐”“微”是什么关系?“隐”“微”与“见”“显”是什么关系?“隐”“微”与“不睹”“不闻”是什么关系?“慎”与“戒慎”“恐惧”是什么关系?“戒慎”“恐惧”“慎独”与“中”“和”是什么关系?在先秦以及汉代文献中,除《中庸》外,言及“慎独”者,还有《礼记》中的《大学》《礼器》,《荀子•不苟》,郭店楚简《五行》,《淮南子•缪称训》,帛书《五行》等。
简帛《五行经》释解 熊春锦著
简帛《五行经》释解能春锦著古佚书《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首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因为这些地域在先秦时属于楚国故地,故这些竹简被称为“楚简”。
其中,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804枚竹简中,有50枚竹简上的内容与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篇相近,经专家考证,确认为另一个版本的《五行》篇。
楚简《五行》全篇现存1144字,分章符号27个,与帛书本的“经”大体相同,而无帛书本的“说”。
中间有一部分内容的次序与帛书版本有较大不同。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报告中指出,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
两种版本《五行》的先后面世,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热潮。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论是对于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的《五行》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有重伦理者,有谈养生者,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则比较罕见。
《五行》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的原生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有什么渊源?它的诞生时间,是否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五行》中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有无指导和应用价值?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立足于对文化基因的把握,在基因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第一部分为简帛两种版本的比对,重点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五行经》为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同时,罗列2014年中华书局发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的《五行》释文,重点保留了【经】的部分,方便读者自行阅读、参考。
第二部分,对“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进行了学术论证,指出楚简《五行》的原生态,是黄老德道文化系统中十分珍贵的修身明德求真基础理论“教材”,属于大道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是德道文化类的基因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依据“论大道之文为经”的原则,做了《五行经》定名论证。
简帛《五行经》释解
简帛《五行经》释解古佚书《五行》篇在二十世纪末曾两次出土,首次是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湖北、河南、湖南省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因为这些地域在先秦时属于楚国故地,故这些竹简被称为“楚简”。
其中,一九九三年十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的804枚竹简中,有50枚竹简上的内容与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行》篇相近,经专家考证,确认为另一个版本的《五行》篇。
楚简《五行》全篇现存1144字,分章符号27个,与帛书本的“经”大体相同,而无帛书本的“说”。
中间有一部分内容的次序与帛书版本有较大不同。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在《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报告中指出,郭店M1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前三世纪初。
两种版本《五行》的先后面世,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持久的研究热潮。
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论是对于帛书的《五行》版本,还是楚简的《五行》版本,社会上多见于站在儒学观念上的释读或者考证推论之说,有重伦理者,有谈养生者,而从道学修身明德实践角度进行释读的,则比较罕见。
《五行》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典?它的原生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有什么渊源?它的诞生时间,是否可以作出大致的推论?《五行》中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复兴有无指导和应用价值?本书站在道学修身明德实践的学术思想上,立足于对文化基因的把握,在基因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简帛《五行》进了对比研究,并重点对楚简《五行》进行了释解,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
本书第一部分为简帛两种版本的比对,重点以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五行经》为主体底本进行解读;同时,罗列2014年中华书局发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中的《五行》释文,重点保留了【经】的部分,方便读者自行阅读、参考。
第二部分,对“楚简《五行》优于帛书《五行》”进行了学术论证,指出楚简《五行》的原生态,是黄老德道文化系统中十分珍贵的修身明德求真基础理论“教材”,属于大道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是德道文化类的基因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依据“论大道之文为经”的原则,做了《五行经》定名论证。
“慎独”之说再考察——以训诂哲学的方法
“慎独”之说再考察——以训诂哲学的方法儒家对于“慎独”之学的极端重视是众所周知的。
《大学》、《中庸》力主“君子必慎其独”自不消说,马王堆帛书及郭店竹简《五行》中亦大讲“君子必慎其独”。
宋明理学中直接讲“慎独”二字。
郑玄注《中庸》,把“慎其独”解释为“慎其闲居之所为”,朱熹则认为“独”是“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
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比朱子、阳明乃至最讲慎独的刘蕺山还要厉害。
最近慎独之学又引起了学者的注意,郑玄和朱熹对于“慎独”的注解引起了争论。
(1)窃以为理解慎独,在《大学》,《中庸》与简帛《五行》之外,眼光须放在四处:一是慎独二字的本义;二是其他著作对慎独的讨论;三是与慎独相关的其他思想;四是郑玄、朱熹以外的训诂。
仔细考察之后,我们会发现,君子之“独”不是指君子的处境,而是君子的个性:“无待”、“无对”和“不二”、“不改”,超越于自己的处境,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不觉得惭愧。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布谷鸟的“孩子”由麻雀、灰喜鹊等寄主孵化出来并喂养长大,但它们的本性不可能被改变,何况君子乎!“慎其独”就是“看重”那个独、“顺应”那个独、“守住”那个独、“操心”那个独——总而言之,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个性。
“慎其独”不是要小心翼翼、增加负担,战战兢兢、瞻前顾后,而恰好是不讲条件、痛快淋漓,不假外求、轻装前进。
考察慎独之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今不揣浅陋,申述一二,就正于有道。
一、字义的训释慎,顺也、重也、思也、诚也,认真之意。
两端之间须“慎”。
慎有谨慎,慎重之意,但“谨”与“重”之间还是有微妙差别。
先儒多把“慎”训为“顺”。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云:“慎,假借为顺。
”顺之中又有“重” 的意思,也就说看重乃是顺遂的前提。
(2)“慎”训为“重”,是有来历的。
《荀子·非相》:“宝之、珍之、贵之、神之。
”杨倞注“神之”:“不敢慢也。
” 《尔雅·释诂》:“神,慎也”。
简帛《五行》引《诗》释论--基于《诗》学体系的考察
简帛《五行》引《诗》释论基于《诗》学体系的考察张强董立梅内容提要《五行》引《鹘鸠》《燕燕》,其《诗》学阐释和“慎独”思想的阐发完全融合在一起"由《五行》,向上联系上博简《孔子诗论》、郭店简《缁衣》等出土文献,向下联系《荀子》《毛诗》等传世文献,它们俨然像是一个《诗》学传播的链条,展现出先秦至汉代《诗》学发展的一些重要脉络,并逐渐形成了儒家解《诗》的传统"其一,《毛诗》标“兴”解诗上承孔子“诗可以兴”“兴于诗”的观点,其实现的中间环节是《五行》明确地用“兴言”的概念解《鹘鸠》《燕燕》。
其二,在诗篇的具体阐释上,《毛诗》论《鹘鸠》源于《孔子诗论》《五行》等,三者一脉相承。
其三,《孔子诗论》《五行》以“情”论《燕燕》,而《毛诗》从中索隐出具体的事件,将“情”落到实处,使其有针对性,与言“情”有相承之处"关键词《五行》《鹘鸠》《燕燕》《孔子诗论》《毛诗》《五行》是一部佚籍,分别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
马王堆帛书《五行》内容分为“经”文和“说”文两部分,而郭店简《五行》只有“经”文部分。
承继孔子的“礼”“仁”思想,《五行》篇论述了“仁、义、礼、智、圣”等五种儒家德行。
其行文中多处称引《诗经》中诗句,这在“五行”思想的诠释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五行》引《诗》并不是简单地引以证说,而是对所引《诗》句的某些词语进行解说,诗句展开阐释,把诗义和义理密切联系起来。
可以说,所弓I《诗》句和“五行”思想的阐发完全融合在一起。
因此,完全可以把《五行》看作经学范畴上的《诗》学系统文献。
帛书《五行》“经”文部分弓I《诗》共6篇7次,分别是《召南•草虫》《曹风•'鸠》《邺风•燕燕》《大雅•大明》(2次)、《大雅•文王》《商颂•长发》,帛书《五行》“说”文部分在上述引《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周南•关雎》篇。
郭店简《五196行》引《诗》篇名和次数与帛书《五行》“经”文部分相同。
孟子哲学是对子思子哲学的深化与发展——兼论子思子哲学及“慎独”与孔子的关系
据现有资料来看,子思子思想打动孟子的地方主要有五点:其一,《五行》形于内的五行成德说及
其为善为德的境界说;其二,《中庸》的诚身说;其三,尧舜之道与《诗》《书》意识下的王道说;其四,
以“义”为基础的士大夫独立人格;其五,推崇孔子,常称引“子曰”或“孔子曰”以标立其宗旨。其中,
前三点极具思想性。孟子的性善论建立在四行说的基础上,故第一点对于孟子思想来说十分重要;对
兼
论
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
子
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
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
子 哲
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
儒
学
篇和郭店简《五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都是子思子的著作。其中,《五行》和《中庸》两篇最为重
研 究
要,它们都是先秦儒学的核心篇目。而根据这两篇文献,子思子的哲学即可以得到比较深入而系统的阐
明。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推断,子思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来源,两者的关系非常直接。b换言
之,孟子哲学是对子思子哲学的深化和发展。
竹书《五行》篇最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形于内的成德学说,思想细密而深邃,这
包括成德的入手处、具体工夫、境界和道德人格几个环节。孟子的性善论以子思子的四行说为基础,是
对其思想的反省、深化和发展。《五行》成德说包括五行成德说和四行成德说,但其重心无疑在前者。
学
及
指出,第二段引文上接“智弗思不得”一句,是对第一段引文中“智”的阐明,故此“智”有“忧”“思”
简帛《五行》慎独及其相关问题
简帛《五行》慎独及其相关问题提要:慎独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术语。
对《礼记·大学》、《中庸》中的慎独,旧解“慎其闲居之所为”。
而简帛《五行》中的慎独是指在群体意识中慎重地对待个人意识,讨论的是认识论的。
由此使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大学》、《中庸》之慎独。
一帛书、竹简《五行》各有二章专门讨论“慎独”[1],简本《五行》16~18云:“淑人君子,其义一也”。
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能差池共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
对于原简中的繁难字我们改用今通行字录出,阙文有补缀,不一一作说明。
以上二章引《诗·曹风·鸤鸠》、《邶风·燕燕》各二句,而帛本184~185依次引为四句和六句:“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宜一兮”。
“婴婴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先秦学者转录前贤典籍,多补足其中引文,此乃风气使然,不我们下面讨论的问题。
上引二章之前,简本15~16云:“圣之思也轻,轻则型,型则不亡,不亡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玉音,玉音则型,型则圣。
”说明“慎独”是在讨论“圣”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上引二章之后,简本18~19云:“君子之为善也,有与始,有与终也。
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也。
金声而玉振之,有德者也。
”说明“慎独”与君子为善成德有关。
《五行》中的“圣”是指人所具有的能与天道、天德相通的特质。
而“德”指仁义礼知圣相和而型于内心,这是内在之德;内在之德又必须施行于外,使之对象化,为邦人家人所公认而成德[2],这是外在之德。
慎独是君子达于圣,成于德的自我思想品质,这是《五行》慎独问题的特定语义环境,也是我们展开讨论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二真正拓开“慎独”内涵的,是帛本221~227的大段解说,以下我们逐次引帛本〈经〉、〈传〉而略加注解。
一、“淑人君子”章〈经〉:“鸤鸠在桑”。
〈传〉:“直之。
”“直”是举例以作比较,其值相当的意思,犹“引绳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儒家慎独思想的古今刍议
2018第8~9期理论界古人讲慎独,今人也讲慎独。
古人谈慎独,常常以春秋时期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和宋元学者许衡的事迹为例,告诉世人:“不为冥冥惰行”〔1〕的举止就是慎独的表现;又时常以“君子慎其独也”〔2〕为标准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品性,同时表明了做到慎独的人,才会是君子,慎独也就是君子的道德修养功夫。
今人也讲慎独,既有对慎独这一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也是希望慎独能够促进当代社会各领域的行为主体的道德自觉性,缓解甚至是消弭经济与科技之类副作用的影响。
古人和今人都讲慎独,可见慎独的确称得上是“入德之方”。
当然,慎独作为入德之方,“对每个人说,能否慎独乃是严峻的考验。
只有经得起这一考验才算是道德上的真进步,如果做不到慎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修养”。
〔3〕无论是进行一番慎独的功夫修养,还是要达到慎独的境界,这都是一个长期而斗争的过程。
之所以认为这是“长期”的过程,是因为善的本性是需要守护的;至于认为过程是充满斗争性的,每个人许多时刻的渴望着又想摆脱自身的私心杂念的内心活动是激烈的、痛苦的。
所以从古人到今人,尽管无一不认为慎独是高尚的德行、境界,但真正做到慎独的人却很少,连带着君子也成为了儒家的“理想人格”。
由此今人更加注重的是解决慎独的问题,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如何保持道德的问题”。
乔婷婷儒家慎独思想的古今刍议[作者简介]乔婷婷,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摘要:作为入德之方,慎独思想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仍被人津津乐道。
“君子慎其独也”的表述在儒家经典文本中屡见不鲜,标志着古时慎独是对塑造君子人格的要求;作为君子的行为原则,也表明了慎独相对于其他道德要求具有至高性和节乎性。
今人对慎独在“己所独知”之处或心念上的节制功夫极为推崇,试图发挥其在无人为监督之下的最佳效用。
随着马王堆孤本文献的出土,发现了早期的慎独思想理论上侧重于固守本心,讲“诚”,与宋以后慎独强调“戒慎恐惧”之实践方式有所偏颇。
通过海内外学者对慎独功夫义、心性义和德治义的解读与研究,慎独问题可以在道德情感主义、他律驱动自律、破除面子文化中的伪善、关注人性这些方面寻求突破。
关于“慎独”的训释
关于“慎独”的训释梁涛笔者曾撰一文,提出慎独的原意应该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诚其意,郑玄、朱熹以来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文章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很多学者表示赞同笔者的看法。
但对于慎独二字如何训释,特别是[独"字作何解?却感到一直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最近偶读马王堆帛书,发现它对独有明确解说:[独也者,舍体也。
"以前对于[舍体"没有很好理解,这次阅读却豁然有悟,于是草成小文,供大家指正。
如果不是70年代马王堆帛书和90年代郭店竹简的发现,慎独的原意可能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我们所知。
分别在这两次发现出土的篇中,都提到一种慎独,帮助我们理解了慎独的本来含义。
其文云: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第8章)对于这个慎独,传文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
"[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疑当补为[一")心也,然后得之。
"这里所说的[五",是指[仁义礼智圣",按照的规定,它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
不过在看来,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
说:[德之行五和,谓之德。
"(第2章)认为仁义礼智圣*相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得之于心,才能称为是[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传文的作者也即是根据的这一思想来对[能为一"的[一"进行解释的。
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
《小议“慎独”》阅读分析及解答(2)
《小议“慎独”》阅读分析及解答(2)《小议“慎独”》阅读分析及解答(2)《小议“慎独”》阅读分析及解答文章来自:爱师网小议“慎独”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
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
”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扬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
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
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xx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
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简帛《五行》出土后,其中有关“慎独”的内容引起学者的兴趣和关注,考虑到《大学》、《中庸》中也存在着一个慎独,它便成为思孟学派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往往侧重于《五行》与《大学》、《中庸》慎独的差别,并以此为线索来了解思孟学派的发展变化。
其实,简帛《五行》的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理解慎独的本来含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并由此澄清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
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一)简帛《五行》出土前,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这一看法源于郑玄对《中庸》的注解,在《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一语后,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
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在他看来,当个人独居、独处时,由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暂时不存在,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往往容易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作出平时不敢作出的事情来。
所谓慎独,就是要求人们在独处之际,仍能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
郑玄这个理解,合乎逻辑,文字上也讲得通顺,千百年来被广泛接受,从没有人表示怀疑。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经传和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简《五行》经却提出另外一种慎独,其内容与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
其文曰:“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
君子慎其独也。
对于这个慎独,其传文有明确的解释:“‘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
’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
‘君子慎其独。
’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疑当补为“一”)心也,然后得之。
”这里所说的“五”,是指“仁义礼智圣”,按照《五行》的交代,它乃是“形于内”的五种“德之行”;而“能为一”的“一”,是指“仁义礼智圣”五行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
【议论文】无形亦守,君子慎独
【议论文】无形亦守,君子慎独饮马江湖,北风潇潇洒洒,骑招摇仗剑,古到今着空寂寥,黯然道貌,伪君子自命清高,醉眼肆笑。
叹独身之道,几人能明了。
《白鹿原》中,魏先生赠予白孝文只二字,便是“慎独”。
君子性间独处时亦不忘谨言慎行不允许不坏俗,在条条框框的法律条文下在众目睽睽的监视下,中规中矩,不为难事。
在无形的公序良俗中约束自己,方才显示君子本质。
梨并无主然暗自主,就是古人对公德的敬畏,路上并无行人,亦不闯红灯,就是今人对规矩的严格遵守,即便就是单身一人,亦必须慎重对仗,如在人前。
末世工序不顾良俗,认为独处便能为所欲为,不被人知。
这样的错误观念与仍旧存在交通事故中,有很大部分是由于当事人将本应牢记于心的交通规则当儿戏,丢失了谨慎,终酿成祸端。
古有奸佞小人,附势获得,便自指出没了约束,坏事搞天下,祸害奭,贪赃枉法,最后终将受正义的审判和惩罚。
重蹈覆辙,文化大革命时期,法律坏残害,法治建设被轻微炸毁,四人帮趁虚而入,罔顾正义的约束,退出爱国的良知子,为了一己私欲,利欲熏心,滥用职权,人间自建王道,公道自在人心。
四人帮寥落收场,自食恶果。
怎么登场却不曾慎独,手持大权,却不懂得约束自己,是全林络称不得君子意,难成大事。
荣于中,其身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表里不一,一就是形式的人或许搞没自省,成不了君子,存有非君子,死守风王道,谨言慎行。
市直感慨众人皆醉,阿谀奉承,人前两面,自己不愿和吴桐领独处时,极易固守王道,不忘本心,苏武为湖人所求,避世在苦寒之地,一心念朝堂,不搞二心,拼死固守气节,汗国气度,张自忠将军挥洒于抗日沙场,即便为敌,又将亦容易被人言。
然赤子之心,哎,能够发生改变,虽并无屏障,心自建形,绝不纵容,固守热血,铁骨铮铮,忠肝义胆。
当此君子慎独衣,男是无形,然心有形。
无形一首真君子,不顾良知枉丈夫。
手工续念,良俗君子慎独大道行之不误。
郭店竹简《五行》篇释义
郭店竹简《五行》篇释义摘要:郭店楚简公布以来,《五行》篇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区分“德之行”与“行”为基点,对“中心之忧”是的理解全文的关键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阐述了“进之”君子的道路和竹简《五行》篇的构建意识,同时也对篇中的一些主要关键词句做了自己的解读。
关键词:郭店竹简《五行》中心之忧慎独一、“德之行”和“行”《五行》一开篇就对形于内的“德之行”与不形于内的“行”的关系作了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行”与“四行、”“德”与“善”、“天道”与”人道”的概念。
关于“德之行”与“行”的关系,学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认为《五行》强调的是德之行,二是认为《五行》是德之行与行并重的。
陈来先生持第一种观点,他认为仁形于内,是指仁内化为德性,而仁不形于内是指仁尚未内化为德性,只是作为仁的一种行为呈现,“德之行指德性(virtue),即人的内在的品性、品质,行在这里则泛指德行(moral conduct),即合乎道德原则的行为”,其结论是仁义礼智四种行是善的呈现,而德之行则比这种善的呈现更为重要,强调德行的内化才是《五行》篇的主旨。
[1]持第二种观点的梁涛先生认为《五行》的行与德之行实际上是“双重道德律”,德之行是内在道德律,是主体自觉,行是外在道德律,是客观规范。
[2]笔者赞同“德之行”与“行”是并重的看法,因为从《五行》篇全篇来看,“德”与“善”、“人道”与“天道”是可以契合的,如果在“德之行”与“行”上偏重任何一方,则有悖于这一理路。
在竹简《五行》第一章中,仁义礼智圣行于内为“德之行”,但在说“行”时,只有仁义礼智四种,而没有圣,这是为什么呢?将简本与帛本《五行》比较就会发现,帛书《五行》少了“德之”二字,写作“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与前四项仁义礼智在语言表述结构上完全一致。
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帛本脱落了“德之”二字,应当据简本补足,认为简本忧于帛本,笔者也持同样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帛书《五行》之《说》的思想 ,实以“心贵”为其核心 。参阅李景 林《教养的本原 ———哲学突破期的儒家心性论》第九章 ,辽宁人民出版 社 ,1998 年 。
讲 “慎独”。 《中 庸》论 “慎 独”, 亦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
《中庸》首章说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 恐 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 莫显乎微 , 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 。”此义与《大学》完全相同 。 但《中庸》由此更进一步指出 , 人由至诚之 道 , 而达内外合一之境 , 则能德化天下 。《中 庸》末章云 :
关键词 慎独 诚中形外 舍体 独心 三无
〔中图分类号〕B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 - 662X(2003) 06 - 0023 - 05
从传世文献看 ,先秦儒言“慎独”,多强调 君子臻其生命之内外一体 , 而能德化天下之 义 。故 其 所 注 重 之 点 , 在“慎”的 工 夫 , 而 对 “独”的内涵 ,反倒未作深入的讨论 。长沙马王 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之《说》的部分对“慎独” 作了一个新的界说 “: 独其心”或“慎其心”。此 说从“心贵”① 的角度揭示了“独”之深刻的思 想内涵 ,这对于理解先秦儒慎独之说 ,有很重 要的意义 。同时 , 帛书《五行》“独其心”的观 念 ,很可以看作子思与孟子之间的一个重要的 环节 。这值得我们去做一番探讨 。
帛书《五行》、庸》《、荀》偏重在工夫论的角度论“慎独”的意义 ,其所重在一个 “慎”字 。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 ,则注重从“心贵”的角度对“独”作本体义的揭示 。所谓 “舍其体而独其心”“, 体”非指身体性 ,而是指礼的仪文形式方面 。“舍体”,应以《礼记·孔 子闲居》所论“三无”作解 。消解礼的外在形式意义而归于心灵的内在与独特性 ,把“形善 于外”的德化作用统归于内心道德自由创造转化其存在的敞开性 ,这是帛书《五行》“舍 体”而“独心”的慎独说之基本内涵 。帛书《五行》“说”部之“心贵”、“独其心”的观念 ,为子 思至孟子思想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 。
·23 ·
人文杂志 2003 年第 6 期
·24 ·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25 ·
人文杂志 2003 年第 6 期
·26 ·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27 ·
《礼记·大学》云 : “所谓诚其意者 , 毋自 欺也 , 如 恶 恶 臭 , 如 好 好 色 , 此 之 谓 自 谦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人之视己 , 如见其肺 肝然 ……. 此谓诚于中 , 形于外 , 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这是从人的存在之内外一体 , 内 在的德性必见之于形色 , 德不可掩的角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