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临症心得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临证心得
脾胃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诊断体系,在临床上也有广泛的应用。
脾胃学说以脾为主体的观点把脾脏的功能作用纳入心论的发展体系,它的脾胃观认为脾是一个元神机关,它可以负责居室安身、治疗疾病、归纳外界的营养物质供发育身体所依赖。
本次临证,我按照脾胃学说针对男性患者非常典型的胃脘满闷、嗳气及大便稀薄等症状进行了诊断和治疗。
首先,我根据脉象来检查患者的脏腑功能,经过盘问,患者出现了症状,这说明了脾胃功能紊乱。
按照当代西方医学认为,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出现上述症状,因此排除了其他疾病的造成可能性。
其次,根据脾胃学理,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我使用了益气活血的中药原料,其目的是增强脾胃的功能,以便活血补血、祛湿散阻、和调气血,以实现脏腑协调的状态。
脾胃学的理论与西方的医学理论非常不同,它把脾脏的功能放在心论的范围内,而西方的医学理论却将心脏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脏腑作为一个机能组织,把脾脏放在消化系统的角色上。
这也是他们所重视的功能差异,也体现在临证治疗上。
我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而西医则以各种药物来补充营养、调节消化系统、抑制异常反应等。
总之,在本次临证中,我结合中西医对脾胃病的理论,用中药+外治结合的方
式治疗脾胃不调症,达到改善患者症状、调节脾胃功能,使脏腑保持协调性状态的效果。
从而实现了疑病之治病,药到病除,为患者赢得了痊愈。
本次临证,我较好地把脾胃学说的诊疗方法运用在实践中,令我深有见识。
“四逆散”在胃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
“四逆散”在胃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随着物质条件日趋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食物呈多元化、精细化,人们早已忘却“食不果腹”的日子,但胃病的发生率却呈上升趋势。
究其原因,多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作息不规律、竟争力加大、精神紧张有关。
人们精神紧张、压力大,易出现不思饮食、食后不消化、难以入眠、情志不畅等症状。
内经曰:“怒则气乱、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不良的精神刺激易气机紊乱,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出现胃脘痛、嗳气、纳差等症。
《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治胃必先治肝”,指出精神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即“肝郁犯脾”。
而治疗肝脾不和之和解剂“四逆散”,在胃病的临床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辩证加减,往往能屡见良效!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第28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其病机为:阳为阴郁,不能宣达而四肢逆冷。
《注解伤寒论》曰: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现代医学表明:枳实收缩内脏平滑肌,芍药舒缓内脏平滑肌,芍药配甘草,可以缓解神经性疼痛及平滑肌痉挛性疼痛;柴胡疏肝升清、达阳于表、枳实行结气而降浊,泻脾气之壅滞;四药相须为用,达到张弛有度,阴阳平衡。
余在从医二十年来,结合临床经验,自创“胃舒一号”和“胃舒二号”,临证加减,广泛用于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炎,以及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术后遗症等等,在临床上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胃舒一号”即“四逆散”合并“金铃子散”“香连丸”,方中药物为汤剂。
适用于肝胃不和以之胃脘胀满、胁肋胀痛、嗳气频频、其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若肋痛明显、嗳气甚加用“青皮、乌药”等疏肝行气药物。
“胃舒二号” 即“四逆散”合并“金铃子散”“左金丸”,仍为汤剂。
适用于肝火犯胃之心烧、返酸、嗳气、口苦、烦燥易怒等症。
在我院观察治疗的80人中,发病年龄18~70岁,病程1月~10年,获得良效5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
慢性胃病临证治法探析
互 结 , 实 夹杂 者 . 予 辛 开 苦 降 , 热 并 治 ; 病 见 瘀 血 之征 者 , 视 活 血 化 瘀 法 的使 用 ; 虚 则 寒 久 重 中西 医合 参. 结合 辨病 进 行 综合 治疗 关键词 慢 性 胃病 中 医药 疗 法 活血 化 瘀
用药 多法 并施 。 标本 兼顾 , 中西 医并 用 , 每获 良效 。 现
探 析 并 阐述体会 如 下
1 健 脾 为 先 . 可 攻 伐 太 过 不
久 患 胃病 之 人 , 素 体 肝 火偏 旺 , 情 志 不舒 、 或 或 肝 气 郁 而化 火 , 或暴 吐大 泻 。 或长 期 恣 食 辛 辣香 燥 。 或 因病误 治 , 过用 辛 热 、 燥 劫液 之 药 。 苦 往往 致 胃阴
通 , 中有 静 。 气 耗 散 , 动 正 中焦 虚 寒 , 而 气损 及 阳 , 胃 。 用 方 剂 如 益 胃汤 、 进 常 沙参 麦 冬 汤 , 如 沙 参 、 药 麦 累及 于 肾 ; 邪 内生 , 寒 胃络 失 于 濡 养 , 急 而作 痛 , 冬 、 拘 大生 地 、 竹 、 玉 天花 粉等 在甘 凉 中合 用 酸 味药 可
中 图分 类 号
R5 3 5 7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9 X(0 80 - 0 8 0 6 2 3 7 2 0 )4 0 2 — 2
头晕 、 短 、 溏 、 质 淡 、 弦等 脾 虚 气 便 舌 脉 慢 性 胃病 为临 床 常 见 病 、 发 病 . 中 医学 “ 或 兼 见纳 差 、 多 属 胃 脘 痛 ” “ 满 ”“ 、痞 、 嗳气 ” “ 、 呃逆 ” 范 畴 , 括 现 代 医 证 。 等 包 随情 绪 波 动尤 为 明显 健脾 之 上 需 要 理 气疏 肝 , 川 砂仁 、 白蒺 藜 , 附性 平 不 寒 , 香 味香 学 的慢性 胃炎 、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以及 消化 性溃 疡 等 药 如香 附 、 芎 、 病 症 。 病 病 位 在 胃 , 症 繁 多 , 机 复杂 , 程 较 走 窜 , 开 郁 气 , JI 本 病 病 病 善 合 i 芎行 肝 气 , 仁 通 行 结 滞 、 砂 和 长 , 复发作 。 绵难 愈 , 患者 带来 很 大痛 苦 。 者 胃醒脾 。 反 缠 给 笔 白蒺 藜 疏泄 肝 气 , 用可 奏 调 和肝 脾 之效 合 在 临床 诊 治 慢性 胃病 时 , 注重 辨 证 。 古 不泥 , 方 2 酸 甘 凉 润 . 以 养 阴 遵 遣 合
临床临证心得体会篇!
临床临证心得体会篇!展开全文1 慢性咽炎:记得曾经和同道们交流过这样一句话:“窍道病,先疏通”。
“窍道”是沟通机体内外的窗口,是一气周流最为活跃的地方,其病变绝大多数是因为“壅塞”使其失去空灵之性所引起。
慢性咽炎的主导病机不是“热”、不是“炎症”,而是咽窍局部的一种“郁结”,所谓的“火热”、“津伤”都是衍生出来的问题,我们不要本末倒置。
咽后壁的滤泡增生、病人的异物感都是“郁结”之象。
我还发现,这些病人的胃肠常常有问题,阳明是人体最大的降浊通道,这个通道一旦壅滞,浊气上泛,咽窍之地乌烟瘴气,慢性咽炎何时能了?根据以上思路,我常用:牛子10射干6威灵仙6桔梗10青皮10法半夏10厚朴10茯苓10苏梗10(或苏子10)炒枳壳10。
水煎服。
(泡一小时,煎15分即可)经观察10余例病人,效果不错,大家可以验证。
重在破除郁结,流通气机,少用寒凉凝滞之品是关键!2 神经性耳鸣:这个病很缠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湿困滞;肾精不足是常见证型,无论是哪个证型,我都会针对“主症”加入升清、开窍之品:柴胡10香附10川芎6防风30。
重用防风治疗耳鸣是我学习一位老中医的经验。
上月曾经治疗一位椎动脉缺血的病人,输液几天效果不大,根据主症“眩晕”,用余国俊老师的“柴陈泽泻汤”加减,很快主症平息,但是病人又诉“耳鸣、耳闭塞”严重,舌苔白腻,我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以上几味药,标本同治,吃到第五付时,自觉耳朵一下畅通了,症状随即消失。
3 小儿感冒后遗留咳嗽:这种情况在我这里很多,经过抗生素的治疗,体温正常,血象回落,炎症消退,但是咳嗽缠绵不解,用西药对症治疗效果很差,做雾化也有很多效果不好。
中医认为是外感后,早用、过用寒凉药导致风邪留恋肺系,余邪不尽导致。
治疗要抓三个(1)注意加用祛风利咽之品:这种咳嗽的病位不在下呼吸道,肺部听诊无阳性体征,胸片无异常。
此绝大多数是咽部的一种不适感引起的刺激性咳嗽,或觉咽部瘙痒,或觉有少量痰滞,或者遇风冷、异味刺激就会咳嗽。
王法昌治疗胃病经验
D 0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5 . 0 9 . 0 3 7
中图分类号 :R 2 5 9 . 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5 3 0 4 ( 2 0 1 5 ) 0 9 — 0 1 2 2 — 0 2
王 老 临诊 用药 着 眼 于气 机调 节 , 以疏肝 理气 为通 代赭 石 1 0 g , 白芍 1 5 g , 黄连 3 g , 吴茱 萸 4 g , 乌药 1 0 g ,
证属 肝气犯 胃, 拟疏肝 理气 、降逆 兼 吞酸 嘈杂 , 甚 则泛 吐酸 水 或 苦水 , 病 情 多发 于 恼 怒 弦细 。诊 断为 胃痛 , 和 胃。 处方: 香附 1 0 g , 郁金 1 0 g , 旋 覆花 ( 包煎 ) 1 0 g , 或有 情志 不遂 病史 。
用, 寓有 “ 醒 胃必先 制肝 ”之 意 。
胃病 日久, 气滞 血凝 , 必 当理 气 行瘀 散结 , 故 加丹
方 面 积 累 了丰 富 经 验 , 尤 对 胃病治 疗 得 心 应 手, 屡 起 参 、当 归 以养血 活血 ; 延胡 索活 血行气 止痛 , 素有 “ 心 沉 疴 。笔者有 幸成 为第 五批全 国老 中医药专 家学术 经 痛欲 死 , 速觅 延胡索 ”之称 ;旋 覆花, 前人 有 “ 诸花 皆 验 继承 人 , 随 师侍诊 。今 不揣 鄙陋 , 试撷 其 要者 , 介 绍 升 , 旋覆 独 降”之谓 , 其 入气分 , 降肺 胃之 气, 除痰浊 、
化 物而 不藏 , 以通 为用 之理 也 ” 。通 降是 胃生 理特 点 的 诸 泻 心汤 之意 , 专 主 中焦痞 满泛 恶 欲 呕 、纳呆 吞酸 之
慢性胃炎的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克服治疗困难
慢性胃炎的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克服治疗困难慢性胃炎的治疗心得体会:如何克服治疗困难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慢性胃炎的治疗过程中,有时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分享我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的体会和心得,以及如何克服治疗困难。
一、加强饮食管理饮食对于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酸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咖啡、酒精等,以免刺激胃黏膜。
其次,要控制进食量和进食时间,建议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同时注意咀嚼充分。
另外,应摄入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食、水果等,以减轻对胃部的负担。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遇到饮食限制困难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一方面可以寻求专业的营养师建议,制定适合个体的饮食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找一些替代品,如无咖啡因饮料代替咖啡,低酸性的水果代替刺激性水果等。
二、定期复查及治疗监管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来说,定期复查和治疗监管至关重要。
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监管可以帮助患者坚持治疗,提醒服药,并解答疑问。
但是,定期复查和治疗监管也存在一些困难。
例如,由于工作忙碌或其他原因,患者可能会忽视定期复查;患者可能对胃镜等治疗操作感到不适或恐惧等。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患者可以与家人、朋友一起制定复查时间,互相监督;同时,与医生沟通,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并寻求帮助和支持。
三、合理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性胃炎的重要方式之一。
根据病情,医生会开具相应的药物,如抗酸药、抗生素等。
患者需要按照医嘱准确用药,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周期。
然而,药物治疗也可能面临一些困难。
例如,有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如恶心、头晕等,患者可能不能很好地接受药物治疗。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患者可以向医生详细咨询药物的副作用,了解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寻求医生的指导与调整。
同时,患者可以选择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按摩、瑜伽等,以缓解症状,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
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发表时间:2012-10-23T14:15:37.7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陈其剑[导读] 另外健脾益胃时应做到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且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才是健身防病之根本。
陈其剑(四川省西昌市裕隆回族乡卫生院四川西昌615000)【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的疗效。
方法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砂仁、木香)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中医归于呕吐、痞满病范围的证候。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临床上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以早饱、餐后腹胀、恶心、厌食、便溏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系列病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痘疹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药辩证施治中医复方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300-02 1 临床资料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正确的生活理念。
胃肠功能紊乱,消化道疾病呈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工作质量、笔者自2006年至2010年潜心研究,仔细观察,用香砂六君子汤临证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50例,总有效率90%提示本方具有补益脾气、滋养胃阴、助健运之功效。
150例患者就诊于我院中医内科,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为21岁至75岁。
平均47.5±27.5岁,病程最少2年最长15年。
所有病例均有慢性消化系症,胃腕部胀满、隐痛、纳少、乏力嗳气嘈杂、面色萎白少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方法:以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消痞助运为治疗总则,基本方法以香砂六君子汤(砂仁、木香、党参、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引自《中国医学大辞典》)湿重者加厚朴、苍术,有热者加黄连、吴萸(左君丸),血瘀者加丹参、赤芍,胃阴不足加北沙参、石斛,气滞重加佛手、香橼皮,嗳气较甚者加旋覆花,寒凝者加荜澄茄、丁香、肉桂,嘈杂重者加白蔻、菖蒲。
胃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胃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如今时代在飞速发展中,由于工作压力山大,有的人群需要长期在电脑面前工作,甚至是会出现经常忘记吃饭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导致胃病。
对于这一类人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不能够耽误病情。
那么,胃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胃病的症状表现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
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则为上腹部烧灼痛,特别是在两顿饭之间,早餐前或在饮用橙汁、咖啡之后发生。
严重者可有柏油便、黑便或血便。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
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
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还有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
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
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
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脾胃虚弱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
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懂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关注胃部的健康,那是一种聪明的想法。
请适当地放慢一下脚步,懂得感受生活。
多吃养胃的食物,例如就是小米粥,玉米粥,山药粥,饮食上清淡为主。
注意,有胃病千万不能够吃太饱,尽量多喝热水。
胃痛中医大病历
胃痛中医大病历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
中医认为,胃痛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湿困等原因导致的。
下面是一份中医大病历,介绍了一个患者的胃痛病情及中医治疗方案。
患者信息: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0岁主诉:胃痛病史回顾:患者张三40岁,平时体质较差,容易感冒,经常出现胃痛的症状。
胃痛的发作频率逐渐增加,每次发作时伴有胃胀、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之前曾到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但治疗效果不佳。
现病史:患者近期胃痛加重,疼痛部位位于胃脘部,疼痛性质为胀痛,伴有灼热感。
疼痛程度从轻度到中度,持续数小时至一天不等。
胃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患者体重下降明显,精神疲乏,面色苍白。
既往史:患者无其他重大疾病史,但经常感冒,易疲劳。
个人史:患者饮食习惯不良,喜欢辛辣、油腻食物,经常吃夜宵,饮酒过量,生活不规律。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诊断:脾胃虚弱,气滞湿困。
治疗方案: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益气健脾、理气化湿的中药方剂。
方剂包括白术、党参、炙甘草等药物,能够补益脾胃、健脾化湿,改善脾胃功能。
2. 饮食调理:患者需遵循清淡饮食原则,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忌食生冷食物,限制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建议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煮熟的蔬菜等,帮助减轻胃部负担。
3. 调整作息:患者需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4. 肚部按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肚部按摩,有助于缓解气滞和湿困。
随访计划:患者需定期复诊,观察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根据患者的反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胃痛是一种常见症状,中医认为胃痛多由脾胃虚弱、气滞湿困等原因引起。
针对不同病因,采用中药调理、饮食调理、调整作息和肚部按摩等综合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胃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体会
确定患有功能性 胃肠病 。诊断时 , 要首先 排除器质 性病 变的 可能 , 并 以患者 的临床 表现为 基础 , 对功 能性 胃肠 病进行 识 别和排除性诊断 。按具体部位进行分类 , 每种病 的诊 断均有 严格 的时间限制 , 并要 注意不同的疾 病可能具有共 同的发病
摘要 目的 : 分析功能性 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以及诊 断和治疗 。方 法: 从我 院 2 0 1 0年 1 O月 一2 0 1 2年 l O月收治 的功 能性 胃肠病患者 中随机选择 6 2例进 行研 究。对患者 的临床 表现进 行分析 , 并针对 患者不 同的临床 症状 , 选择 最佳 的治疗方案和药 物 。结果 : 经 过治 疗 , 3 7例 ( 5 9 . 6 8 ) 症状消失, 病情 好 转 ; 2 0例 ( 3 2 . 2 6 %) 症 状 明显 减 轻 ; 5例 ( 8 . 0 6 ) 症状无改善 。随访 6个月 , 绝大多数 患者病情稳定 。结论 : 诊断功能性 胃肠 病的时候 , 要首先排除器质性病 变的可能 , 并 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基础 , 对功能性 胃肠病进行识别 和排除性诊断 。治疗的时候可 以采 取心理治疗联
手抖 、 情 绪低落等 , 并 伴焦虑 、 抑郁 等精神症状 ; 6 2例患 者均
出现不 同程度 的睡眠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
1 . 3 诊断 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诊 断, 均符合 罗马标准 Ⅲ,
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 并寻找有效 的诊疗 方法至关 重要 。本 文 中, 笔者从我院 2 0 1 0年 1 O月一2 0 1 2年 1 O月收治 的功能 性
的胆 汁反流性 胃炎无明显疗效 , 因而仍有部分 患者达不到 理 想疗 效[ 。 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 胃炎 属“ 胃脘 痛” 、 “ 呕 吐” 等范 畴 ,
董建华治疗胃肠病经验述要
气 润 降 , 和 降与 脾气 的运化 升 清 、 而 肝脏 的疏 泄 升发 、 胆 汁胆火 的通 降 、 气 的宣发肃 降 、 肠的 传导 下行 等 肺 大 脏腑 功能 密切相 关 ; 二是 气血 论 , 胃功 能直接 影 响气 脾 血的 盛 衰与 调畅 , 胃病 日久 , 滞 血瘀 互 为 因果 , 病 气 初 在经 属气 滞 , 久病 不 愈属 血 瘀 ; 是湿 热 论 , 三 湿热 外 邪 虽是 致病 的重 要因 素 , 不是 央定 因素 , 键 在于脾 胃 但 关 功能 的强 弱 , 脾 胃内伤 , 化 失常 , 若 运 水湿 内停 , 蕴而 化 热 , 藏体 内 , 之外感 湿热 , 会 同气 相求 、 潜 加 便 内外相 引 丽发病 ; 四是标本论 , 胃病 日久 及脾 , 有虚象 , 可 但不 能 只见其虚 , 忽视 其 实 , 只重 其本 , 或 不顾其 标 , 要权 衡 标 本 缓急轻重 , 定治 法之先 后逆 从 , 审 强调应 从病症 的虚
晰 , 予以重 视 应 3 治疗法 则
实、 寒热 错 杂之象 , 多 为上热 下寒 , 根据 寒 热 之轻 且 应 重, 选择 温 清两法 调 治 , 使太 过 与 不足 ; 是燥 润 相 勿 四
维普资讯
中 医杂 志 2 0 0 2年 4月第 4 卷 第 4期 3
临 证 心 得
董 建 华 治疗 胃肠病 经验 述 要
洪 文 旭
主题词 胃肠疾病/ 中医药疗法 @ 董建毕
洪
冷
之法 , 久 用 则有 伤 阴 之虞 . 但 应适 当 配 合 养 阴 生 津 之
而 不运 . 阴 者 涩 而不 行 。 胃病 的 治 疗 要 着 眼 一 个 伤
“胃气”与临症
氏医 通 》 : 其 用 人 参 、 草 补 中 者 , 少 阳 气 血 皆 云 “ 甘 以 薄 , 赖 土 膏 资 养 , 木 气 始 得 发 荣 , 是 胃和 则 愈 全 则 即
之 意 。用 姜 枣 和 胃 者 , 过 使 半 表 之 邪 , 从 肌 表 而 不 仍
散 也 。 ”
近 日研 读 医籍 , 认 识 到 胃气 对 养 生 防病 、 病 康 复 更 治
物 充 分 发 挥 作 用 。重 镇 安 神 的磁 朱 丸 , 中 不 仅 有 方
大 剂 的神 曲 以健 脾 助 运 , 而且 炼 蜜 为 丸 , 皆在 补 中 和 胃 , 得 胃气 强 健 , 使 确保 药 物 疗 效 的 充 分 发 挥 。临 床 上 运 用 大 队 补益 方 药 时 , 常 配 以 陈 皮 、 仁 、 香 常 砂 木 等 行 气 和 胃之 品 以 防 “ 不 受 补 ” 亦 具 此 意 。 虚 , 3 调 理 胃气 。 进 康 复 促 疾 病 的 痊 愈 是 正 胜 邪 退 的结 果 , 此 时 机 体 气 但 血 津 液 的 耗 伤 并 未 得 到 完 全 恢 复 , 腑 组 织 的病 理 脏
文 献 标 识 码 : A
中图分 类号 :231 12 . 1 2
受于天 , 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 ‘ 与 “ 四季 脾 旺 不 受 邪 ” 。 所以 , 临床 辨 证 论 治 、 方 用 药 , 必 须 注 重 调 补 胃 处 都
胃气 是 指 胃腑 的 气 机 , 以通 降 为顺 , 为 狭 义 的 此
气 , 强 正 气 , 不 仅 有 利 于 疾 病 的 康 复 , 有 助 于 增 这 还
防疾 病 传 变 。甘 草 、 枣 、 姜 、 参 皆有 调 补 脾 胃 、 大 生 人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胃病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胃病作者:王兆利,孙福文,王洪军【关键词】半夏泻心汤临证胃病胃病乃脾胃同病也。
《内经》有关脏腑的论述皆分而论之,唯独脾胃合而论之,如:“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因为胃主受纳,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脾胃二者互为协同,方可腐蚀水谷,以供机体之营养。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同居中洲,是升降气机之枢纽。
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为阴脏,喜燥恶湿,体阴而用阳;胃为阳腑,喜润恶燥,体阳而用阴,二者互为表里,润燥相济,阴阳互维,升降有序,则纳运健旺。
脾胃生理上息息相关,互为依赖,升清降浊为顺。
在病理上,多因滞而病,一损俱损。
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壅滞为痞,升降失调则上逆为呃。
另外,胃为阳腑,其病多热;脾为阴脏,其病多寒,脾胃同病,寒热错杂,实者阳明,虚者太阴,脾胃同病,虚实夹杂。
升降失调、寒热虚实错杂为脾胃病的主要病机。
脾胃疾病,余因其多乃“因滞而病”。
“滞”者,胃气壅滞、清浊不分也,可因燥而滞、因食积而滞、因郁而滞、因湿热而滞、因虚而滞等。
故此,在治疗上以通为主。
审证求因,辨证施用通法,临床可有:理气通降、化瘀通降、泻热通腑、宽中导滞、滋阴通降、辛开苦降、升清降浊、平肝降逆、健中行滞等方法。
笔者在临证时,针对胃脘疼痛、胀满、恶心、呕吐、食少、下利等,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治疗。
基础方:半夏20g,干姜15g,黄芩15g,黄连15g,党参20g,甘草15g,白术15~30g,茯苓15g,砂仁15g,木香15g,陈皮15g,丹参30g。
加减法:胃痛剧者,加白芍40g,元胡15g。
腹胀满、不思饮食或食少不化者,加焦三仙30g。
烧心、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贝散。
初起大便不通,或大便粘滞不爽者,加大黄10g,瓜蒌仁15~20g。
两胁胀痛者,加柴胡15g,白芍15~40g,郁金15g。
舌质暗,有紫斑,胃脘刺痛,伴有出血者,加炙刺猬皮10g,九香虫10g,白芍40g,同时冲服三七粉、白及粉各3g。
邹伟教授头体针结合法治疗胃溃疡临床经验
邹 伟教授十分 注重得 气 , “ 候 气至 穴而 方行 补泻 ” , 即补 泻
手 法 的 前 提 是 得 气 。其 青 年 时 师 从 名 老 中 医 张 缙 教 授 , 其 师 门
讲 究搓针得气 , 其 标志是 : 捻 之不 转 , 提 之不 出 , 插 之不 入 , 气满 自摇 J 。邹伟教授将教材 《 针 灸学 》 中的七 种单 式补 泻手 法进 行了系统 阐释 , 并将疾徐补泻 、 提 插补泻 、 捻转 补泻、 九六补泻 与 “ 烧 山火 ” 、 “ 通天凉” 手法结合 , 使之各得其所 。
导致 胃黏膜 发生 急性 损 伤 , 是临 床上 常见 的一 种 胃腑 疾病 , 比 如 出血 , 糜烂等 。胃溃疡相 当于中医学中 “ 胃脘痛 ” 范 畴… 。 胃 痛发生 的常见原 因有 寒 邪客 胃、 饮食 伤 胃、 肝气 犯 胃和 脾 胃虚 弱 等。 胃痛 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 , 实证为气机 阻滞 , 不通则 痛; 虚证为 胃腑 失于 温煦 或濡 养 , 失 养则 通 。针 灸治 疗 胃溃
《 素问 ・ 疏五过论》 有文: “ 忧恐喜怒, 五脏 空 虚 , 血 气 离 守。 ” 即七情太过 , 就会 引起 脏腑气机 升 降失常 , 气 血运行 紊 乱 , 从而 引发疾 病。有研究结果 表 明 , 持 续性 负性情 绪可诱 发 或加 重 胃溃 疡 , 因此 消除精神刺激 , 将 患者 从不 良情绪 中解 脱 出来 , 合 , 在治 疗此 类疾病 上颇有心得 , 效果显著 。本文 主要 介 绍邹伟教授 对 胃溃疡 的临症心得 , 并举验
案一例 , 以供参考 。
关键词 ; 胃溃 疡 ; 针刺; 足三 里; 邹 伟 中 图分 类 号 : R 5 7 3 . 1 文献 标 识 码 : D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9 7 8 X( 2 0 1 7 ) 0 2— 0 0 6 2— 0 2 胃溃 疡 ( g a s t r i c u l c e r , G U) 是 指 机 体 受 到 持 续 的伤 害 性 刺 激 1 . 4 情 志调节不可忽视
慢性胃病报告模板范文
慢性胃病报告模板范文# 慢性胃病报告## 一、背景介绍慢性胃病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的胃炎性疾病,主要特征为胃黏膜变化,临床表现多样。
该病常常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压力过大、长时间使用药物等因素引起。
慢性胃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胃病的病因复杂,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消炎药物使用、饮食不当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并非每个感染者都会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
饮食不当,如过度进食辛辣食物、油腻食物,饮食过度嗜好等,也与慢性胃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反应和饮食不当导致的胃黏膜受损。
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进而促进胃酸分泌增加。
在胃酸的作用下,胃黏膜受到溃疡、糜烂等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
同时,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的损伤,使慢性胃病持续发作或加重。
## 三、临床表现慢性胃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胃胀等。
患者胃痛的程度和性质不一,有的呈隐痛感、刺痛感或胀痛感,有的胃痛呈波动性。
恶心呕吐主要是由于胃黏膜炎症、酸性胃液刺激食道黏膜引起。
其它还可能伴有胃肠道功能紊乱、纳差、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 四、诊断与治疗慢性胃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史和体格检查,结合辅助检查,如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
胃镜检查是判断慢性胃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和病变范围,可以明确诊断和鉴别疾病。
治疗慢性胃病的基本原则为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具体治疗方法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规范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精神压力等。
药物治疗常采用抗酸剂、护胃药、幽门螺杆菌消除治疗等。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病,需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 五、预防与保健预防慢性胃病的关键在于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肠胃科实习医生在肠胃内科的工作总结与心得体会
肠胃科实习医生在肠胃内科的工作总结与心得体会实习期间的肠胃内科工作总结与心得体会在肠胃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经历,我深刻感受到了医生职业的伟大和责任。
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临床操作,我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肠胃疾病的理解。
以下是我在肠胃内科的工作总结与心得体会。
一、熟悉临床操作流程作为肠胃科实习医生,熟悉临床操作流程对于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至关重要。
我积极参与各类常见肠胃病患者的诊疗工作,例如胃肠镜检查、肠胃功能检查以及内窥镜引导下的治疗等。
通过与导师的沟通和指导,我学会了正确操作各类医疗设备,熟悉了不同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出色医生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实习期间,我意识到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和关爱的关系对于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与患者交流时,我尽量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倾听患者的痛苦和困扰,并提供情绪支持。
通过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我发现患者内心的焦虑和疑虑,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病痛。
三、加强病例分析与诊断能力与导师讨论典型病例和实际临床操作可以大大拓展我的诊断思路和风险判断能力。
我在实习期间参与了许多疑难病例的病史采集和辅助检查,不断学习新知识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病例分析与诊断能力。
这些经历让我对肠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了我通过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能力。
四、强化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肠胃科实习让我深刻理解到医生在实践中是依靠整个团队进行工作的。
积极融入团队,与其他科室医生、护士紧密合作,相互交流学习,共同研究疾病治疗方案。
我与护士、行政人员等其他职业团队成员的良好协作,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中保持高效率且无误的工作完成。
五、持之以恒的学习与进修实习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医学行业的知识更新快速且翻新。
持续学习和不断进修是每一位医生必须要具备的素养。
我在工作之余投入时间学习相关的医学文献及新进展,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追求卓越。
胃病经验
袁金声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王朝辉(贵阳中医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02)著名老中医袁金声教授,随全国著名老中医袁家玑教授和李昌源教授深造数载,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近40载,擅长用经方于临床,在中医内科疾病及疑难杂症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脾胃病研究更为深入,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兹将老师诊治经验简述于下:1. 病因不一,症状各异中医脾胃病的范畴很广,可见于现代医学所有消化系统疾病,如反流性胃食管疾病、急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肠炎,乃至各种类型的肝炎等,临床表现可有呃逆、嗳气、纳差、心下痞满、胃脘痛、呕恶、泛酸、嘈杂、反胃、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并由此可归入中医“呃逆”、“胃脘痛”、“腹痛”、“胁痛”、“泄泻”等多种病症。
就其病因来讲也是多种多样的:外感有风、寒、暑、湿、温病乃至疠气;内伤有饮食、劳倦等。
因此,临床上往往病机错综复杂,令医生难以掌握。
2.强调辨证,尤重舌脉袁老精熟祖国医学理论,在临床中总是能够充分利用中医学理论阐述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认为方从法出,要重视结合中医舌脉分析,才能保证辨证施治的正确无误。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依照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五脏六腑在生理上相生相克,同时又有“相乘”、“相侮”之制约异常。
所以临床上处理消化疾病时,不仅要考虑脾胃本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分析相关脏腑之间的联系,才有可能找出导致疾病的主要矛盾,《内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到这一点,袁老认为必须重视四诊合参,尤其是不能忽视舌脉诊断,为此老师要求平时多读医书,临床扪脉要严肃认真,要熟悉寸关尺三部九候的要领,以望、问诊所得资料作基础,以舌脉表现得以证实,以药物疗效为反馈,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中医学治病的道理。
同是脾胃虚弱性疾病,有的属于脾肺两虚,有的属于脾肾阳虚,有的属于肝郁脾虚,有的属于心脾两虚等,这些病变往往伴各自脉象特征。
当代经方大家黄煌120条临症心得供大家参考学习
1、 舌苔不必过于在意。
在杂病中,舌质比舌苔重要;体型体貌比脉象重要;精神状态比主诉重要。
2、 本人研究经方的着眼点,可能更重视整体,重视‘人’的感受.3、 经方是中医学的一支流派,是一支重实证、重实效、重临床、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流派。
4、 中医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这个势,就是抗病的趋向,或汗,或吐,或下,或进食,或睡眠,等等。
如果压制或替代机体的抗病能力,逆向而治,就是误治。
5、 光读书不实践,光临床而不观察总结,对中医均无济于事。
学中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总结经验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要有科研的头脑,每个案例都是科研课题。
6、 学真正的中医其实不难,难在选择,难在鉴别。
换句话说,学中医关键是学眼光,学思路,学方法。
没有挑剔的目光,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学不到真正的中医的。
用学文的方法,用信教的态度,用经商的手段,用理政的标准,均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能看病的中医。
7、 古方助我此病安康度晚年 钱汝益 (孤立肾病案)面容清癯,比较消瘦,脸色黄暗,皮肤也很干燥,腰腿痛,步履乏力,就判定钱老是四味健步汤证和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肾病一般不用甘草的。
桂枝加黄芪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两方的区别,就在甘草有无上。
从体质上来说,患者可以不用黄芪,但考虑他患有肾病、糖尿病,同时皮肤黄暗较松,经常疲惫感,已有黄芪证出现的趋向,故用了少量黄芪。
8、 现在有些人经方用量过大,麻黄有用40克者,但从临床看,根本不需要如此大量。
有5克,就有作用了。
用经方,关键是找准靶点,对证了,四两能拨千斤。
9、 小青龙汤起效是很快的。
其证是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
许多患者床前有大量插鼻涕的卫生纸,有的吐出的痰液入地即化。
还有,患者多怕冷,面色发青。
10、白芍对腹痛便秘者,或大便干结如栗者才有效。
11、肿瘤是喜欢吃荤的。
你不吃肉,它就吃你的肉;你不加强营养,它就吸你的血!我的临床经验也提示,对于肿瘤患者必须鼓励其大胆地吃!吃猪蹄,吃牛筋,吃……。
姜树民教授从肝论治脾胃病临证撷菁
姜树民教授从肝论治脾胃病临证撷菁姜树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擅长肝病、胃肠病的治疗,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近日,他在医学界发表了一篇关于肝论治脾胃病的临证撷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姜树民教授分享了他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的宝贵经验,为同行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指南。
姜教授首先强调了肝病与脾胃病的密切关系。
他指出,肝部主疏泄、藏血的功能,与脾胃的运化转送密切相关。
肝气滞郁、瘀血内生,往往可引起气滞血瘀、脾胃失健,从而导致脾胃病的发生。
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务必以调理肝气为主,方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接着,姜教授总结了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几种调理肝气、治疗脾胃病的方药。
最为常见的就属柴胡疏肝散郁汤了。
柴胡疏肝散郁汤是一种调理肝气、疏泄郁火的经典方剂,对于治疗脾胃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姜教授还介绍了一些搭配方药的心得体会,让大家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方剂。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姜教授提出了一些临床上的实用经验,如何根据不同的脾胃病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他指出,不同的脾胃病症状,所对应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脾虚湿困型的脾胃病,应该以健脾化湿为主;而对于气滞血瘀型的脾胃病,则需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姜教授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治疗方案和调理方法,为临床医生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参考。
姜教授对于临床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他表示,临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他鼓励广大医生要多下临床一线,多观察、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这篇关于肝论治脾胃病的临证撷菁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姜树民教授多年来在肝病、脾胃病治疗上的心得体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它让我们了解到,治疗脾胃病不仅仅是针对脾胃本身的问题,更应该注重肝部的调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性,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指南。
希望姜教授以后还能分享更多的临床经验,让更多的医生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病临症心得(原创)
——迎春林区中医科一渺先生
临床“胃脘痛”是最为常见的病症。
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病效果不亚于西医治疗。
我把治疗胃痛发作期个人体会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临床多为慢性胃病急性发作。
病情多为社会压力、精神刺激、暴饮暴食而诱发。
而精神刺激临床为多,所以我一般治疗胃病多喜用柴胡、香附、甘松、陈皮之属舒肝理气。
因胃以降为和,以通为用,通则不痛,降气治疗胃病最为常用莱菔子、枳实、代赭石。
若伴胃痛如针刺伴有瘀滞可加用丹参、三七、蒲黄之类。
舌为胃之镜,我们通过舌诊也可以观察胃病动态变化。
舌苔厚腻者多伴有食滞,可酌情加用内金、山楂、鸡矢藤、麦芽消食导滞。
胃失和降,腐熟失常,精微不化酿成痰饮湿浊。
根据痰饮的从化,在舌苔常可见白、黄两色。
舌苔白腻者用藿香、佩兰、白寇芳香药物。
黄腻者,湿热明显者可在原方基础方加黄芩、蒲公英、黄连之类。
大便干燥者加用大黄。
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牡蛎。
湿热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伤津,可见口干舌燥,加少许玉竹、花粉、沙参。
但注意增补津液太过有助湿之嫌。
另外气滞、痰浊是互为影响,孰轻孰重可根据病情而定。
因为脾胃同居中州,脾升清阳,胃气降浊,二者互用,为气机之枢纽。
因此我在理气、行气同时喜用一点补中气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之类。
使得行气而不伤气,行中有补,脾胃互照。
还有一些寒热错杂胃病在临床也十分常见,我喜用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寒热共用,补泻兼施治疗效果不错。
对于胃病实证我喜用的半夏泻心汤、四逆散、二陈汤为主方加减。
在治疗胃病药量宜轻,从小剂量开时取效,防重量有碍
脾胃.胃病治疗一个总原则就是“调理”,不要一味的用大热、大寒大补药物,要动中有静,静中兼动,不管是什么病因只有脏腑气机的升降平衡了,疾病就能消除了。
辩证时还要看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在治疗胃病中我们只要辨证有序,论治有方就一定会取得临床效果的。
胃病虚证就不多言了。
(个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