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1 - 1 00 � 加州大学 - 伯克利分校等 校
1 0 1 - 2 00 �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 � � 校 1 . 香港科技大学 12
� 佛罗伦萨大学 1 2 0 1 - 00 柏林工业大学 � 10 1 0.
� 表 各学科领域前 % 的科研机构数量分布 序号 学科 前� 个 序号 学科 前 � 机构总数 个 � � � � � � 机构总数 � � 农业科学 数学 1 41 2 12 1 87 2 3 4 5 6 7 8 9 10 11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化学 临床医学 计算机科学 经济学与商学 工程学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地球科学 免疫学 材料科学 数据库 (截至 201 0 年 月) 69 6 92 2 2 92 4 33 6 1 74 1 06 4 51 7 433 29 7 62 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 综合交叉学科 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 药理学和毒理学 物理学 植物学与动物学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社会科学总论 空间科学 31 7 407 67 44 4 37 2 67 9 84 3 37 5 64 3 130
高 教 探 索
2 01 1 年第 2 期
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向兴华 杜 娟 朱永东
*
� 摘 要 � 本文 基于 国内 外高 � 水平研 究型 大学 学科 发 展的 集群 化 综 合化 态势 借鉴 生态 学理 论 高水 平研 究型 大学 应着 力构 建富有 生机 和活 力的 学科 生态 群 落 � 过程 是动 态发 展的 关键 词 最后 四个 特征 即 学科 群是 一个 有机 集合体 具 有自 我组 织 自 我发 展 能力 其 构成 方 式与 尺度 是可 调 的 � �
学科建设问题及原因
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当前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1、学科定位不当学科定位,就是要找准学科的位置。
对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它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关,同时也决定了学校资源(人财物)配置的走向。
然而,学科定位不当是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简言之,学科定位不当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学校整体学科专业布局不合理;二是指某个学科在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比较中没有找准自身的位置。
学科定位不当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重点发展的学科应建立在合理的学科布局基础上,应是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专业就是有了生命,创学校“品牌”往往就表现在这些特色学科专业上,这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
时代的特征是差异,知识经济的特征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一定要拥有所有的学科,而是必须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学科进行定位,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规律、国内外同学科的发展趋势、国家和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更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然而一些高校在考虑学科定位问题时,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按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规律以及学科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大而全,在学科布局中盲目求新、求热,脱离原有的学科优势,不考虑自身的基础而追求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
2、缺乏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涵义是指,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表现出来的精神。
团队和我们常说的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团队。
与群体相比,团队更强调共同的责任、效益和业绩。
在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里,团队成员潜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够不断地被释放;团队成员能够深感被尊重和重视;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大家能够自觉地认同必须担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而共同奉献。
学科梯队是以学科为依托组成的一种团队,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团队精神的学科梯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关键。
学科建设的问题和建议
学科建设的问题和建议学科建设是一个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并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然而,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提出合理的建议来改进。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学科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善当前的情况。
一、问题分析1. 学科结构不合理: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科结构存在偏重某些热门学科的趋势,导致其他学科的发展受限。
这种倾斜的学科结构无法满足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也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
2. 学科建设缺乏全面考量:一些学校在学科建设中过于注重应用性学科,而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培养和发展。
这可能导致人才培养的短期效果良好,但长远影响可能不利于学术研究和学科创新。
3. 缺乏学科交叉和融合: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
然而,当前学科建设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发展,缺乏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机制,并且存在学科间合作的障碍。
二、建议1. 优化学科结构:高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和未来趋势,调整学科结构,保持均衡发展。
可以通过减少某些学科的招生规模,增加一些潜力学科的投入,实现学科发展的整体均衡。
2.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基础学科是学科体系的核心和支撑,应该予以重视。
高校可以通过增加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资源投入,提升基础学科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为应用学科提供坚实的基础。
3. 推动学科交叉与合作:学校可以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合作,通过设立跨学科的研究机构或课程,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还可以建立学科间的协作机制,促进共享资源和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展。
4. 注重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应该注重长远规划,不仅关注短期绩效,还要考虑学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通过设立学科发展规划和评估机制,追求学科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5. 支持创新与实践:学科建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课程、实践基地和科研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推动学科建设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02
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问题
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问题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3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政策导向的影响
政策调整频繁
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的频繁调整 ,导致高校学科建设缺乏稳定性 ,影响学科发展的连贯性。
资源分配不均
政府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 高校在学科建设上缺乏足够的资 金和资源支持。
评估指标单一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学科建设 水平,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深入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有 助于推动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研究范围和方法
•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 于学科布局、师资队伍、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 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不同类型、不同 层次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找出共性问题 与个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 ,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同 时,本研究还将对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成功案例进行比较 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详细描述
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学科专业,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 设。同时,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群 。
加强学科均衡发展
总结词
针对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学科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教 育质量。
详细描述
高校应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投入,提高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同时,应 加强应用学科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 能力。
关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谢斌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第10期[摘要] 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学科实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牵引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高等院校总是把学科建设置于学校建设的核心地位。
进行学科建设,既要基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要基于社会的需求、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还要考量学校自身发展的实力与潜力,同时还要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辩证地统一起来,使两个建设彼此互补放大,从而取得更佳建设效果。
[关键词] 学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学科实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牵引学校发展的龙头,是决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因此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是高等院校重中之重的建设工程,那么什么是学科?学科有何特点?什么是学科建设?如何建设学科?学科与专业是什么关系,在学科建设中怎样处理这种关系?这些就是本文所要反思的基本问题。
学科:涵义与特点自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原华中工学院校长朱九思、南京大学校长曲钦岳等名校校长提出加强学科建设的主张以来,关于学科概念的内涵,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诸多不同的界说。
举其要者,主要有如下几种:(1)认为学科是“教学的科目,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1]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2]。
(2)认为学科是知识的门类,是知识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是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3]也就是说,学科是由专业人员以独有的领域为对象,按照专门的术语和方法建立起来的概念一致、体系严密、结论可靠的专门化知识体系。
(3)认为学科是科学知识领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或较为成熟的产物,某个学科研究领域,只有当科学研究成果沉淀到一定程度,形成了特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这个领域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学科”。
与对我院专业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与对我院专业群建设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我院专业群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挑战。
在群建设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要加强专业群的组织和管理。
目前,我院专业群的规模日益庞大,成员众多,而且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
因此,要加强对专业群的组织和管理,明确每个群的宗旨和定位,明确每个群的管理者和成员,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专业群的有序运行。
其次,要注重专业群的内容建设。
专业群的理念是分享、交流和合作,因此,专业群的内容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要不断丰富和深化专业群的内容,推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学术研讨、学习资料和案例分享等,提高专业群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满足群成员的需求。
第三,要促进专业群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专业群是一个学习的平台,但目前仍有一部分成员在专业群中缺乏学习的意识,只是在群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浏览他人的动态。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专业群成员学习观念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
第四,要加强专业群的交流与合作。
专业群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沟通不畅、合作意愿不足等。
因此,我们要加强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更多的交流渠道和机会,鼓励群成员之间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合作,促进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最后,要引导专业群的创新与发展。
专业群是一个创新的源泉,但目前的专业群还存在一些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引导群成员积极参与创新活动,鼓励他们提出新的理念和想法,推动专业群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专业群成员的培养和引导,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加强专业群的组织和管理、注重专业群的内容建设、促进专业群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加强专业群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引导专业群的创新与发展等是当前我院专业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通过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措施,相信我院专业群建设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学院的整体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问题一:学科设置存在过于单一化的趋势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当前学科设立过于固化,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学科设置应更加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学科设置,确保学科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建立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问题二:学科建设中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建设应该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上。
•引入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加强实习和实训环节,提供学生与行业接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实践技能。
问题三:学科建设中存在教师培养和引进的问题教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专业化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建立健全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教学创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问题四:学科建设缺乏国际化视野和交流合作机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学科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和交流合作机制的建立。
•设立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建设经验和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进,学科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只有在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问题五:学科建设中缺乏跨领域研究当前学科建设过于专业化,跨领域研究的机会和平台相对较少,导致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受限制。
•鼓励和支持学者进行跨学科研究,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和资助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保障,鼓励学者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和创新。
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学科建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
然而,在学科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下面是一些有关学科建设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问题:
1.不平衡的学科分配:在某些地区,一些学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而另一些学科则被忽视了。
2.教材和课程设计的单一化:有些教材和课程设计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有些学科教学缺乏互动性,教师缺乏探究性问题的引导,学生缺乏主动性。
4.缺乏实践机会:有些学科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对实际操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
建议:
1.平衡发展各个学科: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注重不同学科的平衡发展,尽量避免过分偏重某一学科。
2.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材和课程设计:教材和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多样性和创新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3.鼓励教师和学生互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平衡和多样性,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问题分析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科结构不合理当前,一些学科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
在理工科领域,重点发展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程、物理和化学等狭窄领域,而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地球科学等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的学科结构限制了跨学科研究和综合创新的发展。
2. 学科交叉与融合不足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积累,许多前沿领域正向跨学科方向发展。
然而,在现有体制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并不顺畅。
各个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导致研究成果难以互补和整合,限制了跨学科创新能力的提升。
3. 基础学科研究不足基础学科是学科体系的基石,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学科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基础学科研究相对薄弱,投入不足。
一些学校和科研机构更倾向于进行应用型研究,忽视了基础理论的探索和创新。
这种现象限制了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4. 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匹配当前,一些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一些传统学科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另一些新兴领域的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有效机制和经验。
这种不匹配导致了人才供需失衡和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脱节。
建议1. 调整学科结构针对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应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课程设置等方式来改善。
重点加强那些相对滞后的学科领域,推动多样性和综合性学科的发展。
注重跨学科的培养和研究,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2. 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为了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和机制,提供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知识的整合和创新。
加强对跨学科研究的评价和认可,激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
3. 加大基础学科研究投入为了促进基础学科研究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研究的投入力度。
我国综合课程建设的问题及思考
一、我国综合课程设的现状
1、课程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综合课程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课程建设的结构更加完善,课程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
综合课程建设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综合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建设的核心缺乏突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体系;其次,课程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考核;再次,课程建设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老师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使得课程建设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二、改善我国综合课程建设的思考
1、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
要想改善我国综合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即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能力发展上,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体制
其次,要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大资源投入
最后,要加大资源投入,让学校和老师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综合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要想改善我国综合课程建设,需要加强课程建设的核心,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大资源投入,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综合化: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走向
案, 探索师范与非师范的整合 , 以期实现 “ 特色化 与综合性协调发展” 战略。 除上述三所高校外 , 其他高师 院校也纷纷增
设非 师范 专业 , 多 学科性 列为 建校 目标 之一 , 将 综
合化已成为普遍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因素有 以 下 几个方 面 :
但 从 专业 的数 量 和种 类 来 看 , 合 化 的程 度 要 低 综
再次 , 自于文化观念 的熏染 。追求 “ 来 大学
问 ” 中 国 自古 就 有 的教 育 传 统 , 罗众 多 学 科 是 包 的综 合大学 也 成 为 高 水平 的象 征 。 因此 , 师 院 高 校综 合化 在一 定程度 上有 “ 升格 ” 的比例高于苏州大学。
因此 , 就学 校 的性质 丽言 , 安徽 师范 大学是 在师 范 性 的基 础之 上 朝着 综 合 化 拓 展 , 州大 学 则 是 在 苏
诚然 , 综合化的转型有助于在高师 院校 内部 形成浓厚的学术氛 围, 完善师生的基础知识结构
2 1 6月 02年 第 3 卷第 3期 1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a o A q g e c es oe e S c l c n eE i n o m l f n i a h r C l g ( o i i c d i ) n T l aS e t o
中圈分类号 :G 5 . 6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 (0 2 0 0 5 0 3— 7 0 2 1 ) 3— 12—0 4
近年关于课程问题 的研究 , 成果颇丰。朱晓 宏从 现象 学 和 解 释 学 的视 角 , 阐释 了 “ 程 的实 课 践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给师范生一个分析逻辑的知 识体系, 而是通过教师 的经验、 学生的体验展示 给师范 生 一 个 生 动 的 教 育 生 活世 界 ” 提 出 重 构 , 高师的公共教育 学课 程… 。贾 春明认 为当前 的 “ 教学在实践 中背离教育学课程的本真理念 ” 提 , 出了“ 活动教学模式”2 _ 。兰丽红则认为“ j 我国师 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 在角色定位 、 教材建设 、 课时分配、 教育实践等方 面” 应当“ , 确立教育学 的主体地位、 改变传统 的 教育模式、 高教育理论 课 的课 时 比重等 ” 。 提 ] 以上学者立足于单门课程分析了当前高师院校公 共教 育学 课 程存 在 的 问题 , 并提 出改 革设 想 。此 外, 还有一些学者从“ 实践取向” 、人才培养模式 等角度对 课程 改革 进行 了探 索 。
论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论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高校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高校的办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目前,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教育教学方式滞后等。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谈一谈,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一、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校学科建设中,专业设置是重中之重。
目前,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过于注重就业导向,导致很多与学科本身不相关的专业纷纷涌现,这对学科的发展不利。
还有一些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过于重视传统,不愿意将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进行融合,这会使学科建设陷入瓶颈。
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高校应该注重学科之间的协调,将一些相似或相关的学科进行整合,建立跨学科专业,这有助于促进学科间的互动和创新。
其次,高校应该完善专业设置评估机制,严格控制新专业的开设,确保其与学科基础相符。
第三,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产业界的交流合作,将其需求纳入专业设置的考虑范围,在专业开设过程中加入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二、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招收的教师水平较为参差不齐,学术造诣不深,教学经验不足;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缺乏诱人的政策来吸引他们前来工作。
同时,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也存在不足,如缺乏良好的培训机制,不能很好地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没有体现教师的激励机制。
高校对于人才队伍建设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一方面,高校应该设立更加有力的政策,对高层次人才给予较高的报酬和待遇,同时,加强对优秀教师的激励,通过奖励措施鼓励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加强教师培训,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工作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三、教育教学方式滞后教育教学方式滞后是现行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问题。
以往,高校在教育教学上大量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如黑板教学、讲坛讲座等,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教育教学方式滞后。
学科群建设理念
学科群建设理念
一、跨学科整合
学科群建设强调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科群体。
这种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科领域,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优势互补
学科群建设注重不同学科的优势互补,通过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
这种互补有利于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增强学科的竞争力,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三、协同发展
学科群建设强调协同发展,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教学活动。
这种协同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流动和转化,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社会影响力。
四、强化基础
学科群建设注重强化基础,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这种强化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服务社会
学科群建设强调服务社会的理念,将学科发展与国家需
求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种服务有利于提升学科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增强学科的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
六、人才培养
学科群建设注重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这种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七、国际视野
学科群建设应具备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这种视野有利于推动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增强学科的国际话语权和领导力。
中学学科组建设思路
中学学科组建设思路
中学学科组建设思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明确学科组建设目标:学科组建设应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具体包括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加强科研能力等。
2. 制定学科组发展规划: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学科特点,制定学科组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学科组建设有序推进。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包括定期组织培训、开展教学研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等,同时注重培养青年教师,提高学科组整体实力。
4. 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科特点,完善学科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拓展,加强课程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5. 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
6. 加强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科组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7. 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科组建设成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8. 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科组内部沟通和协作,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学科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进中学学科组建设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学科团队建设总结与规划
学科团队建设总结与规划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也成为了当代教育的重要方向。
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团队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学科团队的构建、培养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规划,以期对学科团队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一、构建团队的基础学科团队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特长和优势。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在团队建设的初期,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培训和交流活动,加深成员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培养团队的核心人才学科团队的核心人才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保障。
他们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领导能力。
通过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可以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和学科实力。
在培养团队核心人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定期考核和评估的方式,鼓励并激励他们的发展,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和资源,以鼓励他们发挥其优势和潜能。
三、建设团队的知识共享平台知识共享是学科团队建设的重要环节。
建立起一个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平台,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交流。
可以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团队分享会等形式,让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整个团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四、加强团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创新能力是学科团队建设的核心要素。
团队成员应该擅长团结力量,通过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学科研究中的难题,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鼓励团队成员主动拓展研究领域和尝试新的研究方法,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声誉。
五、促进团队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化合作学术交流是学科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
团队成员应多参加学术会议、讲座和研讨会,与国内外的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通过与国际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提高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发展视野。
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联合研究项目,培养团队成员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加强团队的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团队的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是学科团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对学科群建设的支撑作用
对学科群建设的支撑作用
学科群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术水平、引领学术前沿。
在这一过程中,支撑作用至关重要。
首先,支撑作用体现在学科群的组建和规划上。
学科群的组建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学科之间的联动得以实现。
此外,还需要对学科群中的人才、资源等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学科群获得足够的支持。
其次,支撑作用体现在学科群的协同创新上。
学科群成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重要科学问题,推动学科前沿的发展。
同时,学科群应该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鼓励学科群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最后,支撑作用体现在学科群的经费和管理上。
学科群的经费应该合理分配,确保学科群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此外,学科群的管理也需要严格规范,保障学科群的各项工作符合相关法规和规章制度。
总之,学科群的建设需要各方面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科群的目标和发展,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 1 -。
推行小学学科整合教学的困难与挑战分析
推行小学学科整合教学的困难与挑战分析引言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推行小学学科整合教学。
然而,实施整合教学并不容易。
本文将探讨推行小学学科整合教学的困难与挑战,旨在为教育从业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困难与挑战一:教师培训和专业素养小学学科整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策略。
然而,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往往注重单一学科的培养,教师在跨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欠缺。
此外,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在整合的真实情境中学习。
因此,如何提升教师培训和专业素养成为推行小学学科整合教学的首要问题。
解决之策:1.加强教师培训。
教育机构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跨学科教育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学科知识更新、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研讨会和专业交流活动,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
2.完善考核体系。
建立以学科整合教学为评价标准的教师考核体系,鼓励教师投入跨学科教学,提高他们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
困难与挑战二:学校课程设置和管理小学学科整合教学需要对传统的学科课程进行重组和调整,这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上,学校的课程往往按学科分类,由不同的学科老师负责。
而整合教学要求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
由于教师资源有限,学校如何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资源调配成为关键问题。
解决之策:1.多学科整合课程开发。
学校可以设计并开设多学科整合课程,通过跨学科教学活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2.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学校可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和教师配备方案,确保教师既能专精于某一学科,又能参与整合教学。
困难与挑战三:评价体系和考试压力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独立学科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于学生整体发展的轻视,注重测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而小学学科整合教学强调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术评价的要求也需要相应调整。
学科群建设总结
学科群建设总结一、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提升高校学科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群建设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此背景下,我校积极推进学科群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内容1. 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
2.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3.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学科群建设的成果1. 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突破: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我校成功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
2.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学科群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3. 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申报方面,我校取得了显著成果,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获得资助。
4.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5. 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我校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发展机会。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学科交叉融合仍需加强:部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仍存在壁垒,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支持。
2. 科研成果转化有待提高: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我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
学科建设不足的问题及高中教师的改进方案
学科建设不足的问题及高中教师的改进方案问题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科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我们依然存在着学科建设不足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学科的课程设置过于繁琐,学生无法有效掌握核心知识,而有些学科的课程设置过于简单,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面。
2.教材内容陈旧:一些学科的教材内容已过时,无法反映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导致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3.缺乏实践环节:很多学科在教学中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学科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掌握不足。
4.教学方法单一:高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讲授和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
改进方案针对学科建设不足的问题,高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1. 优化课程设置高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可以考虑增加选修课程或开设专业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要确保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 更新教材内容高中教师应该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选择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其时效性和实用性。
可以结合教学案例、实际应用和最新研究成果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有价值的学科知识。
3. 引入实践环节高中教师可以将实践环节融入到学科教学中,通过实验、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科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职业需求。
4. 多元化教学方法高中教师应该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倒置式教学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应该及时给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总结学科建设不足是当前高中教育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引入实践环节和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改进方案,高中教师可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对学科群建设的支撑作用
对学科群建设的支撑作用学科群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科群建设是指将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学科群建设的支撑作用。
学科群建设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
在学科群建设中,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交叉和融合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和合作,从而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例如,在建设“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时,可以将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学科群建设可以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学科群建设可以将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例如,在建设“生命科学”学科群时,可以将生物学、医学、药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学科群建设可以促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学科群建设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和合作,从而促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例如,在建设“新能源与环境保护”学科群时,可以将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化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和合作,从而促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学科群建设可以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学科群建设可以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例如,在建设“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群时,可以将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学科群建设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学科群建设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学科的创新和发展,提高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学科群建设,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群建设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作者:向兴华杜娟朱永东来源:《高教探索》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的集群化、综合化态势,借鉴生态学理论,认为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着力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科生态群落;并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学科群应具有的四个特征,即学科群是一个有机集合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其构成方式与尺度是可调的,其构建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最后,提出了学科群建设过程中的学术组织形式与制度建设以及学术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学科综合化;学科群;生态学一、集群化、综合化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的主流模式众所周知,学科是大学的基本要素,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
纵观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模式,其主流趋势均呈集群化、综合化发展。
如二战后一些文理大学(如牛津、剑桥、哈佛)新建了技术科学系科,发展文、理、法、管、医和工相结合;而一些工科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工业大学)则增设了文、理、经、管等学科,纷纷走上综合化道路。
当前,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系统、威斯康星大学等,其学科门类齐全,拥有文学、理学、医学、工学、管理、经济、法学、哲学、教育学、历史等几乎全部学科,而通过学科集群化、综合化发展推动学科水平和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已是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普遍事实。
以目前国际通行的学科计量分析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为例,ESI将学科划分为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22个集群,并根据近10年来各学科的论文总被引次数进行排名,只有排在前1%的学科才能进入排行榜,并被视为国际高水平学科。
根据2000年1月1日-2010年4月31日统计数据,在ESI收录的约100万个研究机构中,有4167家入选ESI学科排行榜,约占0.4%(见表1)。
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关于世界大学学术500强排名,选取18所国(境)外世界知名大学和22所国内世界知名大学的ESI学科数进行分析(见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世界排名1-100名的6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平均ESI学科数达21个,其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里兰大学-大学城分校拥有全部22个ESI学科;我国进入500强排名的世界知名大学逐渐增多,2009年已有22所,其ESI学科数快速增加,如排名151-200的北京大学达到15个,清华大学则有9个。
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呈现的学科综合化发展态势越来越明显,其中一部分高校经过院校合并,其学科布局更加综合,办学水平跃于国内高校前列。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7所大学为例,其拥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均达18个以上,平均有28个,最多的已超过40个;其涉及的学科门类数均超过5个,最多的涉及了所有11个学科门类(军事学除外)。
根据教育部2002年以来开展的81个一级学科(军事学除外)水平评估结果,7校进入前五名学科数占其一级学科博士点数的比例均超过65%,最高的已接近90%;进入前十名学科数占其一级学科博士点数的比例均达到90%左右,最高的为100%;而7校ESI学科数平均达到7个以上,最多的已有15个。
二、大学需要着力构建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科生态群落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大学是学科的集合,作为一个有生命力和发展力的组织,其学科结构不应是简单的堆积,而应是多种学科有机组合形成的整体。
在学科集群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学科系统及其组织形式,是当前大学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学研究认为,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
[1]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一方面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越大,稳定性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则是具有较大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有较高的生产力。
同时,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物种间既相互竞争,又互利共生,并通过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实现自我调节与协同进化,保持了物种的新陈代谢与生生繁衍,实现了可持续健康发展。
可以说,生物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原因,而物种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保持这种稳定性的基本要求。
[2]借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大学是学科的有机集合体,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科是大学的基本要素,学科的多样性维系着大学学科群落的稳定和发展,即符合生态学中物种多样性维持群落稳定性原则。
二是学科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方面在大学学科群落中,不同学科相互依赖并处于不同的地位,如存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分,这既与学科发展历史有关,也与大学所处的发展时代有关;另一方面,大学关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实现需要多学科协同作用。
而不同层面对学科的建设需求不同。
在国家和区域层面,会更加关注学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即不同大学应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在大学层面,会更加关注学科生态群落的建设,保持群落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在学科层面,则会更加关注学科自身的内在建设,包括学科发展方向,学科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学科水平,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等等。
由此可见,大学的学科建设应包括学科自身建设与学科生态群落建设两个方面,而特色优势鲜明和协调发展的学科群应成为当前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
只有科学构建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科生态群落,才能确保大学在不同的发展环境下均能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在任何时期都能够内生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学科群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一般认为,学科群是由若干相关学科有序组合而成的学科集合。
学科群的产生和发展是大学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内部因素来说,知识综合化是学科群产生的主要原因,学科群作为一种消解学科边界局限性的知识组织设计方式[3],是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的产物,随着许多跨学科的知识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同门类的学科在交叉融合过程中孕育产生了学科群,从学科到学科群的演变是大学学科组织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外部因素来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难以揭示错综复杂的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才能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大学学科群应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学科群是一个有机集合体。
学科群以某一知识为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其结构应符合知识在逻辑上的相关性,内部各学科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并非任意拼凑。
合理的学科结构就像生命体一样,一个学科的发展可以为另一个学科的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
[4]各学科间应有共同的范式、交流的语言、共同的物理空间,在构成上存在主干学科、支撑学科、边缘学科等分类,从而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与系统化、研究方法与范式的规范统一、教育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终维持学科群的稳定性。
2. 学科群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
学科群应具备良好的新陈代谢、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等三大能力。
其中,新陈代谢能力反映了学科内在结构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种群作为占据一定空间并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同类个体的有机集合体,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具备个体间基因交换即繁殖的能力,学科也同样具有,即学科的自我组织、自我繁衍能力;互利共生能力反映了学科间的互补互摄与相互促进作用;协同进化能力则反映了学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与良性互动状况。
三种能力比较全面的评价了学科群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这需要学科群能够很好地处理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及学科与环境三个层面的关系。
学科内在关系是学科群建设的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学科群建设的核心,学科与环境的关系是学科群建设的外部影响因素。
3. 学科群的构成方式与尺度是可调的。
学科群的构建应基于学科间实质性的相互联系,能真正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作用,应有利于学科自身的新陈代谢、各学科的协同进步和学科的自我调节。
在组成数量方面,学科群既可以以学科门类为单位,也可以是若干一级学科的集合。
以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目录[5](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CIP)为例,自1980年首次发布以来,CIP先后在1985、1990、2000年经历过三次修订。
经历了两年试用后,2002年4月,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颁布了最新版CIP-2000,其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划分为三个层次:学科群——学科——专业,共分为38个学科群、362个学科、1265个专业。
其学科专业设置突出学科群的概念,将研究内容相近或相关的系列学科划归在一个学科群中,学科包容性和覆盖面广,学术性和专业性专业通用,本科生和研究生学科专业统一。
一个学科群通常包含若干学科和专业,如工学学科群包含34个学科、42个专业,工商管理学学科群包含21个学科、86个专业,社会科学学科群包含12个学科、24个专业等。
从构成方式来看,既可以依据学科内涵的相似性构建学科群,也可以围绕任务目标(如重大科学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构建学科群。
以美国CIP为例,既有基于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如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理学等,也有基于应用型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如工学、医学、教育学、农学、法学、建筑学、艺术学、神学等,还有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如工程技术、精密制造技术、机械与维修技术、建造技术、家庭科学等。
4. 学科群的构建过程是动态发展的。
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交换维持新陈代谢过程。
同样,学科发展需要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能够动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如科技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等),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办学条件和水平的变化、办学目标的调整,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使学科群始终与环境保持畅通的能量交换,从环境中汲取足够的支撑学科良性发展的资源。
例如美国CIP,一方面依据社会需求,规范了学科专业的新增和删减;另一方面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在38个学科群中单独设置文理综合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群,支持交叉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在每个学科群都设置了综合性学科和新兴学科。
有专家认为CIP是一种“归纳统计模式”[6]的学科专业分类,对学科专业的划分只发挥事后统计和归纳作用,属于国家信息服务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