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合集下载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工人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等。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工厂作业场所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本文旨在探讨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以提高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二、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1. 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2. 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确保工厂作业场所的工作环境符合安全和卫生标准。

4. 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职业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1.1 建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制度,确定监测和评估的频率和方法。

1.2 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

1.3 提出改善措施,降低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

1.4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和评估的复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 危害因素控制与防护2.1 采取技术控制措施,减少或消除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

2.2 确保工作场所的通风设施正常运行,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2.3 配备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防护口罩、防护手套等。

2.4 建立消防设施和应急救援制度,确保工人的生命安全。

3. 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3.1 建立健康监护制度,定期对工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3.2 提供职业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3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工人的职业健康意识。

4. 应急管理4.1 制定应急管理方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4.2 对工人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3 定期对应急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实施1. 建立责任体系1.1 设立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实施制度。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2.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1)吸声Noise Absorption (2)隔声 Noise insulation (3)消声(Noise elimination)
噪声及振动的控制
思考:为什么火车在隧道中行驶比在原野上 行驶噪声大?
用可以吸收声能的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装 饰在空间内表面,使声能反射减少,此时 接收者听到的只是直达声和已经减弱的混 响声,使室内总噪声级降低,这种技术为 吸声降噪。
噪声及振动的控制
3)采取隔振技术 振动控制措施根据传递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隔离振源和隔离
响应两类隔振措施。 采用大型基础来减少振动影响是最常用最原始的方法。 在振动机械基础的四周开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沟槽—防振沟,
里面填充松软物质(如木屑等)或不填,用来隔离振动的传 递,这也是以往常采用的隔振措施之一。 在设备下安装隔振元件—隔振器,起到减少振动与冲击力的 传递的作用。
其他尘肺
电焊工尘肺(welder pneumoconiosis) 焊接过程中,焊条和被焊物体会在高温下生成大量混合物烟
尘和气溶胶。 电焊工尘肺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电焊烟尘而引起,是以 慢性肺组织纤维增生为主的疾病,发病慢,临床症状较轻, 如胸闷、胸痛、咳嗽、咳痰、气短等,可出现肺部感染或 肺气肿等并发症,呼吸系统症状明显。还可合并氟中毒、 金属烟热等职业病。 铸工尘肺(casting pneumoconiosis) 铸工尘肺是指铸造作业中的翻砂、造型作业人员长期吸人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低的黏土、石墨、煤粉、石灰石、滑 石粉等混合性粉尘而引起的尘肺。 发病较缓、初期常无自觉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咳嗽、 咳痰、气短、胸闷等呼吸系统症状,易并发慢性支气管炎 和肺气肿。
矽肺(silicosis)
(3)病理及症状表现。 可分为结节型矽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型矽肺、矽性蛋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是保护职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是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一、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
1.技术控制: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职业环境,从而达到控制危害
因素的目的。

2.管理控制:通过管理方法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量和接触
时间,降低职业病的风险。

3.个人防护:职业危害因素无法完全消除,职工需要戴上对应
的防护装备,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措施
1.技术措施
(1)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职工接触危化物的机会。

(2)采用封闭式操作和隔离式操作,防止危害物质外泄。

(3)安装通风设备,保持职业环境的通风。

(4)使用替代品,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2.管理措施
(1)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2)加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

职业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及控制

加强培训和教育, 提高员工对职业危 害因素的认知和自 我保护意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 业,避免因操作不当 导致职业危害。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及时发现职业病或职业 相关疾病,采取相应措 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 记录职业卫生相关信 息,为预防和控制职 业危害提供依据。
健康监护:定期 对员工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 职业病隐患
职业病报告制度: 建立职业病报告 机制,确保及时 上报和处理职业 病情况
业健康档案
监测目的:及时发现和预防职 业危害,保障员工健康
监测内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 浓度、噪音、振动等
监测方法:定期检测、在线监 测、个体监测等
检测仪器:气因素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培训内容:介绍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危害程度及防范措施 培训方式: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 培训周期:定期进行,确保员工掌握最新职业危害因素知识和防范技能
评价标准:根据职业 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暴露程度和防护措施 等因素进行评价
指标:包括危害因 素的性质、浓度、 暴露时间、防护措 施等
评价方法:可以采 用定性、半定量或 定量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根据评 价结果确定职业危 害因素的等级和优 先控制顺序
收集职业危害因素相关资料 进行现场调查与检测 确定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分布 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和分级
档案管理:建立 员工健康档案, 记录员工健康状 况和职业病情况
培训教育:加强 员工职业病防治 知识和技能的培 训,提高员工自 我保护意识
定期对职业危害因 素进行监测和评估, 确保预防措施的有 效性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 制,对预防措施的 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和检查

控制职业危害的手段有哪些

控制职业危害的手段有哪些

控制职业危害的手段有哪些控制职业危害的手段是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通过技术措施、管理手段、教育宣传等各种手段控制和减少劳动者职业危害的方法,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以下就控制职业危害的手段进行详细介绍。

一、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是控制职业危害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可以从源头预防危害的产生。

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种手段:1.防护设施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设置隔离设备、通风设备、排污设施等防护设施,来减少工人对有害或有毒物质的直接接触。

例如:化学品操作间、氧气室等。

2.工艺改进通过技术改进,改变工作过程的方式和方法,降低工人接触有害或有毒物质的程度和频率。

例如:用水浇灭火源代替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3.自动化设备通过使用自动化设备来减少工人对危害物质的直接接触,例如:使用机器来代替人工操作,减少工人的身体负荷和作业强度。

二、管理手段管理手段是控制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通过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教育和培训等措施,以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从而达到减少职业危害的目的。

管理手段包括以下几种手段: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企业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制执行,使劳动者在工作中时时刻刻与安全意识相结合,从而避免职业危害和事故的发生。

2.监测和评估企业要对环境和职业健康状况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识别出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修复。

3.教育培训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安全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应对职业危害。

三、个人防护手段个人防护手段是指在职业危害无法完全消除的情况下,通过佩戴特定的防护装备,从而对劳动者进行保护。

个人防护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防护眼镜劳动者在工作中常常需要使用化学药品和高温物体等危害物质,使用防护眼镜能够有效保护眼睛和视力。

2.防护口罩在污染环境中工作时,需要佩戴防护口罩,避免有害物质进入呼吸系统,对身体造成危害。

3.防护手套在接触有害物质或进行高温操作时,需要佩戴防护手套,有效保护手部不受危害。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等。

对于噪声和振动,在施工或生产现场可以通过隔离噪声源或振动源来减少噪声和振动的传播,同时职工可以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来减少噪声对耳朵的伤害。

对于辐射,可以加装屏蔽罩或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对于温度,可以控制环境温度或选择合适的工作服装进行防护。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酸碱、有毒物质等。

对于有毒气体的防护,可以提供合适的通风设备或导入新鲜空气以稀释有毒气体的浓度。

对于酸碱和有毒物质,可以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等,同时确保工作场所有清晰可见的标示和警示符号。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真菌等。

在医疗、实验室等环境中,应建立相应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同时对职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的采取。

4.人体工效学控制措施:人体工效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的适应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例如,合理设置工作台高度、椅子高度、电脑显示器高度等,以减少颈椎、腰椎等部位的负担,提高工作舒适度。

同时,提供工作间隔或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疲劳。

5.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毒物、放射物质、噪声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于粉尘,可以通过湿式除尘、通风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粉尘的吸入。

对于毒物,可以采取局部通风、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毒物的接触。

对于放射物质,可以设置屏蔽和隔离装置来减少放射物质的暴露。

对于噪声,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目标是减少职工受到危害的可能性,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因素的隔离和个人防护、化学因素的通风和防护装备、生物因素的防护设施和培训、人体工效学的合理设计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等。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职业工作中接触和暴露于有害物质或作业环境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应采取以下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1. 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明确工作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放射线、噪音等。

了解这些危害因素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2. 预防控制:采取预防性措施,包括在源头上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例如改变工作流程、使用替代品、进行工程控制等。

3. 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物质的接触,如安装通风设备、防护罩、隔离装置等。

4. 个体防护:对于无法通过工程控制消除危害的情况下,应提供并确保职工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噪耳塞、防护眼镜等。

5. 健康监测: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物质的职工,应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筛查等。

6. 健康宣教:加强对职工的职业病危害宣教,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知识,教育职工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避免不良工作习惯。

7. 急救和紧急处理:建立紧急处理机制,包括急救措施、应急预案等,以保障发生意外时的及时有效处置。

8.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职工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病相关信息,便于监测职工健康情况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作业环境进行,工作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生产企业存在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保护员工的健康。

一、化学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化学品是不可避免的。

而化学品的接触可能会对工人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有些化学品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有些化学品对呼吸系统有害,有些对神经系统有害,有些对生殖系统有害等。

生产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化学因素对工人的危害。

控制措施:1. 替换有害化学品。

优先选用对人体无害的替代品,减少有害化学品的使用。

2. 封闭系统。

建立封闭的生产系统,减少有害化学品的挥发和散发。

3. 隔离操作。

对使用有害化学品的工序进行隔离,避免有害化学品直接接触工人。

4. 排风设备。

增加排风系统,及时排除有害化学品。

5. 个人防护。

对需要接触有害化学品的工人提供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服、手套、面具等。

二、物理因素生产企业中存在多种物理因素,比如噪音、振动、辐射等,这些物理因素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

1. 噪声控制。

对生产中产生的噪音进行控制,可以采用隔音设备或隔音屏障,也可对机器进行防噪处理。

2. 振动控制。

对振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减少振动对工人的影响。

3. 辐射控制。

对产生辐射的设备进行防护设施的设置,保证工人安全。

4. 照明控制。

保证生产场所的良好照明,避免照明不足对工人视力造成损害。

1. 清洁卫生。

保持生产场所的清洁,定期进行卫生消毒。

2. 空气过滤。

安装空气过滤设备,减少尘螨等生物因素的影响。

工作中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职业病危害因素,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对员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比如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1. 合理安排工作。

合理分配工作量,避免过度的工作压力。

2. 培训和辅导。

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员工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3. 疏导拓展。

提供员工合理的疏导拓展机会,让员工在工作之外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保持身心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一、噪声控制措施1、工艺上选用液压剪,大大降低了噪声水平。

2、设备主电机、油泵等噪声较大设备采用防振基础。

3、噪声超过85dB的岗位配置防噪耳塞。

二、烟尘、粉尘控制措施1、剪切、压块等操作人员作业时佩戴防尘口罩。

2、废钢堆场采用洒水等措施,降低粉尘浓度。

3、该项目烟尘来源主要为维修人员焊接、切割作业,车间选用自然通风,作业人员佩戴防尘口罩。

三、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车间内设男、女卫生间、更衣室、休息室等,车间设洗手池等卫生设施。

四、劳动防护用品1、一般岗位配发安全帽、手套、防砸鞋等;2、焊接、切割岗位配发绝缘鞋、绝缘手套、隔热工作服、红外线护目镜或面罩;3、低压电气岗位配发绝缘鞋、绝缘手套、安全帽、安全带等;4、其他岗位根据危险性配发相应的防护用品。

5、劳保用品性能要求及发放频次可参照下表:表1劳动防护用品设计说明手套GB/T12624-2006,双层帆布每月一次防护鞋GB12623-1990 6月一次焊接面罩——损坏随时更换防护眼镜镜框内侧柔软衬垫,吸收来自外界的冲击6月一次绝缘鞋GB12011-2009,10KV泄漏电流≤4mA 按技术要求绝缘手套GB/T 17622-2008,10KV泄漏电流≤16mA 按技术要求绝缘靴GB12011-2009,15KV泄漏电流≤6mA 按技术要求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1、剪切、压块岗位设“注意防尘”警告标识和“戴防尘口罩”指令标识。

2、空压机、液压站旁设置设“噪声有害”警告标识,设“戴护耳器”等指令表示;3、其他岗位根据其职业危害设置相关职业卫生标志。

4、根据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的要求,设置粉尘、噪声、高温职业危害告知卡,参照下表: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卡范例噪声粉尘1、建设单位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12]第48 号)第八条的规定“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建设项目的,自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在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产企业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带来了职业病危害的问题。

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工人患上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关系。

生产企业因为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本文将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物理因素1. 噪音在生产企业中,机械设备的运转、车间内机械作业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噪音。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音环境下,工人容易患上噪声职业病,如听力下降、耳鸣等。

生产企业需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比如采用隔音设备、降低设备噪音、设置隔音屏障、佩戴耳塞等措施来减少噪音对工人的危害。

2. 粉尘在一些生产企业中,如建筑、木材加工、化工等行业,粉尘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长期暴露在粉尘环境下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如尘肺病、支气管炎等。

生产企业应该采取措施进行粉尘的控制,比如加强通风设备、使用吸尘器、佩戴口罩等。

3. 辐射二、化学因素1. 有害气体在生产企业中,一些化工、矿山、石油等行业中,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

长期暴露在有害气体环境下,工人容易患上中毒性疾病,如一氧化碳中毒、氰化物中毒等。

生产企业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有害气体的控制,比如加强通风换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实施预防性医疗检查等。

2. 化学品在生产企业中,许多化工、制药、印染等行业使用大量的化学品。

长期暴露在这些化学品环境下,工人容易患上化学中毒、过敏性疾病等。

生产企业应该采取措施对化学品进行合理存放、加强化学品管理、提供化学品安全操作培训等。

在一些生产企业中,如农业、畜牧业、食品加工等行业,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因素危害。

在养殖场、食品加工厂、植物种植基地等工作场所,工人容易受到微生物、病毒、真菌的侵害导致感染性疾病。

生产企业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生物因素的控制,比如加强卫生管理、提供个人防护用具、进行职业健康监测等。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作业场所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有害化学物质、有毒气体和粉尘等。

为了防止劳动者接触这些危害物质,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替换:尽可能替换有害物质为无害物质,减少劳动者接触的机会。

-隔离:设置密封的操作间,防止有害物质散播到劳动者工作区域。

-通风:加强室内通风,排除有毒气体和粉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配备个人防护设备:为劳动者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手套、安全眼镜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电磁辐射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隔离:将噪声源隔离出来,减少劳动者暴露于噪声环境中的时间。

-隔音:加强场所隔音设计,降低噪声水平。

-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等防护工具,减少对耳朵的损害。

-检测和监测:定期检测和监测工作场所的物理因素水平,确保在可接受范围内。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传染病、致病微生物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健康检查:严格健康检查,确保员工没有传染病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

-防护装备:提供适当的防护装备,如防护口罩、手套等。

-环境清洁和卫生:加强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和卫生,定期消毒。

4.职业性疲劳因素职业性疲劳因素主要包括长时间的工作和工作强度高。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应采取以下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劳动者长时间连续工作,合理安排轮班和休息时间。

-分配合理的工作量:根据工作特点和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工作量,减少工作负荷。

-提供适当的工作设备和工具:提供适合的工作设备和工具,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除了以上措施,还有一些综合措施可以综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健康教育: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建立监测和报告制度:建立职业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和处理职业病问题。

-健康监护:建立健康监护机制,对有高风险的劳动者进行定期体检,并进行职业病检测。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病是指因工作岗位的特殊性质、工作环境的不良因素以及工作方式等长期或长时间导致的各种疾病。

生产企业作为一个主要的劳动力集中地,存在着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应的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包括噪音、振动、高温、辐射等。

这些物理因素对劳动者的听觉、视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控制:限制作业时长,适当减少作业强度,定期轮岗;-工程控制: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噪音和振动水平,设置隔音设备,使用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用品如耳罩、护目镜等,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设施。

2.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有害气体、粉尘等。

这些化学物质会对人体的皮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控制:限制和监控有毒物质的使用,采用封闭操作,减少曝露时间;-工程控制:改善通风设施,减少有毒气体或粉尘的浓度,安装合适的排气装置;-个人防护:提供有效的防护用具如防护服、呼吸器等,教育劳动者正确使用及保存。

3.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这些生物因素会导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控制: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隔离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工程控制:改善卫生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个人防护: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加强卫生教育。

4.心理因素:包括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工作压力、工作不满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劳动者出现心理问题和各种心理疾病。

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控制:-管理控制: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提供发展机会,减少工作压力;-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员工心理健康意识。

以上是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管理体系,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权益。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职业病危害和心理危害。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听觉损伤、眼睛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声音控制:使用降噪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

-振动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和缓冲材料,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控制:采用辐射屏蔽设备,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物质、粉尘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中毒、过敏、皮肤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佩戴适当的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设备。

-隔离措施:将有害物质储存在密封容器中,减少与员工接触的可能性。

-通风控制:采用良好的通风系统,将有毒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降低室内浓度。

-健康监护: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3.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

-消毒措施: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

-健康宣教: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4.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有毒物质、放射线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粉尘控制:采用局部排风设备,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有毒物质控制:替代有毒物质,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中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的各种因素。

职业危害可能来自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心理因素等。

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一、物理因素的控制方法1. 确保合适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噪音、光照等等。

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2.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PPE):对于可能会接触到物理危害的工作,如高温、辐射等,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火服、面罩、耳塞等等。

3. 机械设备安全:对于操作机械设备的工作,企业需要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如安装保护装置、设置安全防护网、建立安全操作规程等等,以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二、化学因素的控制方法1. 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尽量使用无毒环保的化学物质,避免使用有害物质。

如有必要使用有害物质,要做到使用量控制、封闭式操作、排放控制等。

2. 良好的通风系统:为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储存区域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有害物质的浓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可以采用排风扇、排风罩等设备。

3. 个人防护措施:为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具等。

三、生物因素的控制方法1. 个人防护措施:针对会接触到生物危害的工作,如医疗、实验室等,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2.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生物实验室的分类、分级、管理标准等。

确保生物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和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3. 定期健康检查:对从事与生物危害相关的工作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人因/心理因素的控制方法1. 提供心理支持: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提供工作压力管理培训,帮助员工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减少其对身心的负面影响。

2. 人际关系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减少内耗和冲突。

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要求及控制原则

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要求及控制原则

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也是企业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列举职业危害因素的申报要求和控制原则两个方面,希望对企业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有些帮助: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要求:1、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并接受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2、用人单位(煤矿除外)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报危害项目,并接受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煤矿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另行规定。

3、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4、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分级管理的原则。

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及其所属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项目,向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报。

职业病危害项目,向其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报。

前述规定以外的其他用。

二、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原则:1、源头防治原则: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应优先考虑从源头上防止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危害因素,改善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作业环境,其中工程控制是从源头防治职业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粉尘、化学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等职业危害因素,从工程控制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通风除尘、通风排毒、防噪声和振动、防暑降温等卫生工程防护措施。

2、优先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原则:为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专门设置前期预防一章,规定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申报危害项目,接受监督。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

3、优先采用低毒或无毒替代品原则:发现存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里的职业病危害,或者经常发生职业病事故的高危险化学品时,检索有无低毒或无毒的替代品。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某工厂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工厂作业场所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环境,存在着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必须采取措施来控制和管理这些危害因素。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一、制度背景和目的工厂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的危害。

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要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健康、安全,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和工伤的发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二、制度内容1. 职业危害评估要求对工厂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人为因素等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2.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物理因素的控制,如噪声、振动、温度等;对化学因素的控制,如危险化学品的存储、使用和处理;对生物因素的控制,如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对人为因素的控制,如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

3. 监测和检测要求制定监测和检测要求,包括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和检测,确保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处理,以及对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测。

4. 事故和应急处理制定应急处理程序,包括对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员工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以及事故的调查和处理等。

5. 职业病防护和健康监护制定职业病防护和健康监护措施,包括职业病的预防措施,如定期体检和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使用等,以及对职业病患者的救治和康复。

6. 信息宣传和培训要求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的信息宣传和培训要求,包括向员工提供职业危害因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危害因素的宣传教育。

7. 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

三、制度执行和效果评估制定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管理制度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保证制度的执行和效果。

需要建立相应的执行机制,包括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位。

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

职业性危害因素控制

职业性危害因素是指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力可能产生的有害的职业性因素。

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最为多见的引起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它主要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1)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①金属与类金属,如铅、汞、锰、镉、铬、砷、磷等,有各自的靶器官毒性。

②刺激性气体,如氨、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光气、硫酸二甲酯、臭氧等,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出现急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泡炎和肺水肿。

③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氰化物等,可引起缺氧而发生昏迷。

④有机溶剂,如醇类、酯类、氯烃、芳香烃等,具有脂溶性、亲神经性,且具有麻醉作用。

此外,苯可抑制骨髓造血,氯烃可引起肝损害。

⑤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功能,出现紫绀和缺氧。

⑥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

杀虫剂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时可能发生昏迷、抽搐的现象。

(2)生产性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它包括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类,具体见表14-1。

表14-1 生产性粉尘的种类2.物理因素物理性有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不良的气候条件,如高温、高湿、热辐射、严寒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生产性噪声、震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激光、高频电磁场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宇宙线等。

3.生物因素生物性有害因素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4.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适应。

(2)劳动组织不合理、劳动时间过长或休息制度不合理。

(3)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长时间重复某一单调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一)生产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monitoring)
是识别、评价职业有害因素的一个重要依据。

其目的是①掌握生产环境中职业危害的性质、种类、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状况,为评价职业环境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②为研究接触水平-反应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③鉴定预防措施的效果等。

为此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监测目的建立定期监测制度及卫生档案制度。

如以粉尘为例,可根据一个工作班中工人不同活动点、多次采样测定的每个点的平均浓度(C)有工人在该点逗留时间(T),计算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ime-weightedaverage,TW A)以了解工人的接触粉尘情况。

(二)健康监护(healthsurveillance)
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掌握职工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

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包括健康检查、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康状况分析和劳动能力鉴定等。

1.健康检查包括:(1)就业前健康检查(pre-employmentexamination)指对准备从事某种作业人员进行的健康检查,目的在于了解受检者原来健康状况和各项基础数据;可发现职业禁忌证(occupationalcontraindication)。

表4-2所列为上海市卫生监
督法所定的就业禁忌证,可作参考。

表4-2有毒有害作业就业禁忌证(暂定)
有毒有害物质品种
就业禁忌证
矽尘及石棉尘
各型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肺外结核(肠、肾、骨结核等);较重的上呼吸道及支气管疾病(萎缩性鼻炎、鼻腔肿瘤、支气管哮、支气管扩张);严重影响肺功能的肺脏和胸膜病变(肺气肿、肺硬化、严重的胸膜肥厚及粘连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等)

血液病,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器质性疾患

就业前体检时,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

神经系统疾患;肝、肾器质性疾患;内分泌疾患;植物神经功能紊知乱;精神病

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神经官能症;各种精神病;明显的内分泌疾病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
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肝、肾器质性疾患;血液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明显内分泌疾患
三硝基甲苯
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种肝脏疾病;各种血液病;各种原因的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
二硫化碳
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各种精神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先天性代谢障碍引起叠氮碘试验阳性者

地方性氟病;骨-关节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肥大性脊椎炎、骨-关节畸形等);明显的心血管、肝、肾疾病;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
有机磷农药
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呼吸系统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肾器质性疾患;内分泌疾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
有毒有害物质品种就业禁忌证矽尘及石棉尘各型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肺外结核(肠、肾、骨结核等);较重的上呼吸道及支气管疾病(萎缩性鼻炎、鼻腔肿瘤、支气管哮、支气管扩张);严重影响肺功能的肺脏和胸膜病变(肺气肿、肺硬化、严重的胸膜肥厚及粘连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动脉硬化症、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等)铅血液病,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器质性疾患苯就业前体检时,血象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值下限者;各种血液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汞神经系统疾患;肝、肾器质性疾患;内分泌疾患;植物神经功能紊知乱;精神病锰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神经官能症;各种精神病;明显的内分泌疾病苯的氨基、
硝基化合物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肝、肾器质性疾患;血液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明显内分泌疾患三硝基甲苯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种肝脏疾病;各种血液病;各种原因的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二硫化碳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各种精神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先天性代谢障碍引起叠氮碘试验阳性者氟地方性氟病;骨-关节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病、肥大性脊椎炎、骨-关节畸形等);明显的心血管、肝、肾疾病;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机磷农药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呼吸系统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肾器质性疾患;内分泌疾病;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
摘自上海市卫生局1983年上海市工企业有毒有害作卫生监督法
(2)定期健康检查(periodicalexamination)是指按一定时间间隔,对接触有害作业工作进行常规的健康检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职业性疾病的可疑征象;检出高危人群作为重点监护对象;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其他工人。

在职业人群中尤其对高危人群,可以列入定期检查的筛检内容有:①呼吸系统疾病。

可通过定期问诊,体检,结合肺功能检查及X线胸片。

对矽尘接触者,进行一年一次检查,接触煤尘或其他致病作用小的粉尘,可每2~3年进行一次,②听力损伤。

如定期测定工作场所噪声强度和工人听力变化。

③有毒物质作用,结合生物学检测。

我国规定有毒物质接触者,应定期检查,其中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由卫生
部颁布。

截止1992年,已颁布了52种《职业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根据医学知识和积累,诊断标准和检查项目正在扩大。

④职业性肿瘤。

肺、膀胱、皮肤肿瘤。

可通过X线(肺)、细胞学、膀胱镜(必要时对有膀胱危险的高危人群)检查来进行筛检。

⑤腰背损伤。

可通过患病率、缺勤率等资料分析而获得。

2.健康档案主要包括:①职业史和病史;②家族史(重点是遗传性疾病史)③基础健康资料,重点在就业前有关指标的水平;④接触有害因素及水平;⑤与职业有关的监护项目;⑥其他,包括嗜好及生活方式。

健康监护卡应每个工人一份,编号保管。

3.健康状况分析中常需计算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的发病率、平均发病工龄及病伤缺勤率等。

(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occupationalepidemiology)
职业流行病学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研究职业性疾病在职业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和控制的规律,探讨及确定职业有害因素对人的安全接触水平,为评价和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现场干扰因素极为复杂,所以职业流行病学调查,需要搜集相当数量的资料,特别在研究有害因素的慢性影响时,常需长期的观察累积资料才能进行分析、评价。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多为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

常用横断面调查、队列调查、病例对照调查。

(四)实验室测试
常用于测试化学物的毒性,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测试系统,是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评价化学物毒性的依据。

但是在使用动物实验资料时,应注意存在动物种属易感性的差异、寿命的不同、接触方式和环境差别等,尤其当动物样本数量不足时易产生推导偏差等。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
职业病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即人(接触者)、职业有害因素的存在,以及职业有害因素作用条件。

这三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职业性病损的可预防性,而且只有采取预防的手段,才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一)控制人的因素
为了预防职业有害因素对接触者的危害,应重点加强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以便及早发现受到影响的人。

1.加强健康监护。

2.加强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有具包括呼吸防护器(防尘防毒用的口罩、面罩)。

面盾(防紫外线)、防护服(防酸、碱、高温)、手套(防振动)、鞋等。

应根据危害接触情况而选用。

3.保健膳食为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护受职业危害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应根据接触有害因素作用性质和特点,适当补充某些特殊需要的营养成分。

如对高温作业者,因大量出汗,盐份、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分解产物大量排出,故应补充:①水份,少量多次;②无机盐
(尤其是氯化钠,每天随汗可损失20~25g);③蛋白质,使占总热量的13%~14%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50%;④维生素C(150mg)、B1(5mg)、B2(3~5mg)。

食物宜清淡为主。

根据毒物损害作用,应对接触者,给予特殊营养。

例如损害肝脏为主时,应给以保肝食物,如优质蛋白质,易吸收的碳水化物和多种维生素;对铅作业工人补充维生素C、低钙膳食;苯的慢性作用主要损害造血系统,需补充优质蛋白质(保肝)、铁、维生素C和维生素不B6,并应适当控制膳脂肪和总热能。

4.加强健康教育使人们正确认识职业有害因素,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觉参与预防,并做好个人卫生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不在车间内吸烟、用膳。

(二)采用工程技术措施,贯彻卫生标准
应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尽早消除和减轻危害,预防和控制职工危害。

着重在以下方面:
1.预防职业有害因素的发生采用适当的生产工艺,包括加料、出料包装等方法,以减少空气污染,贮存中注意温、湿度。

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

2.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扩散对粉尘、有毒蒸气或气体的操作在密闭情况下进行,辅以局部吸风。

有热毒气发生时,可采用局部排气罩。

3.防止直接接触采取远距离操作、自动化操作,辅以个人防护用品。

(三)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职业有害因素的作用条件是能否引起职业病的决定性前提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接触机会和作用强度(剂量),决定接触机会的主要因素是接触时间。

因此,在保护职业人群健康时,还应考虑作用条件,通过改善环境措施,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来达到控制职业有害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