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课潜入生(“千课万人”学习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课潜入生,指导细无声”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学习体会
5月14日至17日,我有幸在杭州的浙大华家池校区,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
能全程参加此次活动,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意外。
意外之余,我也有了些许收获,值得我去细细品味。
这四天的学习,留在我心头的是“震撼”二字。
四天里,每一天心灵都被深深地震撼着。
震撼于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们会舍弃风景如画的杭州美景在同一个时间不约而同地拾级而上,奔赴同一个坐台,静静地聆听,匆匆地记录,深深地思索,细细地品味,腰酸背痛却浑然不知。
震撼于每一位名家在课堂上或大气磅礴或幽默风趣或激情高昂或智慧灵动或朴实无华或行云流水的摇曳多姿、精彩纷呈。
震撼于每堂课上名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教材深度的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独到的把握以及娴熟大气的课堂驾驭。
震撼于每一堂课背后的故事中,名师们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他们那种“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的执着与虔诚。
也可以套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来表达我的内心感受。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就通的,它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
因此,我错误地以为在公开课上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点浪费时间,这次的学习彻底地颠覆了我这一错误的认识,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幡然醒悟。
原来大师们就是这么在课堂上“授之以渔”的。
1、虞大明《祖父的园子》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
虞老师教《祖父的园子》没有对学生进行过一次的朗读指导,也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响起朗朗的读书声。
或许,我们会质疑:这样的语文课是否缺失了些许的语文味?细细回味他的课,我们会发觉,其实,他教给学生的是另一种语文能力——那就是习作的能力。
他犹如和学生在话家常般在聊《祖父的园子》,聊园子给“我”的感觉,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文题的确定需要和中心紧密相连;聊“我”在园中所做的事,交给学生材料的取舍要为中心服务;聊自己写片段和萧红写的片段的异同,使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相同的景物,采用不同的方法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老师润物细无声般地教给了学生一些确定文题、取舍材料、具体描写等一些谋篇布局的方法。
2、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和主线,是这一课的教学精髓。
第一,以问引问,教会学生提问。
揭题之后,老师就问学生对于这个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
面对老师突如其来的发问,学生沉默
无语;让学生提出质疑,大家纷纷摇头。
这不正好从反面照见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吗?庆幸的是,在薛老师锲而不舍的追问下,学生呆滞的思维渐渐被激活了。
以致到课的尾声时,学生疑窦丛生。
第二,以问导学,鼓励自主发现。
让教于学,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进步,这是薛老师成功的秘诀。
这节课中,薛老师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提问中,提升思维品质。
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现语言奥秘和文章结构特点中,读懂内容,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薛老师的课,没有制作精美的课件,没有华而不实的教学环节,朴实无华的课堂中却让孩子们学到扎扎实实的知识,这就是大师的魅力啊!
3、王崧舟《与象共舞》教给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
王老师的《与象共舞》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这虽然是“梅开二度”,但四千多人的体育馆仍然是座无虚席,这就是大师的魅力。
他的第一种设计,侧重的是阅读本位,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第二种教学设计侧重的是写作本位,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取题立意。
不同的设计,同样的精彩!
当然像她们这样教给孩子学习方法的教学环节比比皆是,比如林莘在《游山西村》中教给了孩子们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学会正确取舍资料的能力;何捷在《匆匆》中教给了孩子阅读散文的方法;刘发建在《美女蛇》中教给了孩子讲故事的方法;罗才军在《伯牙绝弦》中教给了学生读古文的方法……
名师们的精彩课例让我意识到了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润物细无声,要时时刻刻,随时随地进行渗透。
(吴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