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非遗在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文化团体创造或持有,并传承给后人的与文化相关的实践、表现、表达、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物品和文化空间”。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社会、文化和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人们能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和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是文化的载体和延续。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如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手艺制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的昆曲、粤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旅游和文化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表现,更是一种人类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哲学的体现。

通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领会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品质。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其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地位已经受到挑战,比如一些古老的手艺制作、民俗习俗等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濒临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传承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承者的年龄逐渐增长,传承环境的改变也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数量有限,没有足够的人才参与传承,这也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一大障碍。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是指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历史、地域、民族风格、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与世界文化遗产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文化的非物质遗产”,并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民族智慧和美的凝聚。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重大,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民族文化充满活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需要。

一、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义1. 觉醒民族文化意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加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培养文化品位,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保证文化遗产传承不断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瑰宝,代表民族文化的强大内涵和高度智慧。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确保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准备工作得到了制度性的提高。

3.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遗文化是一大旅游资源和文化魅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助于提高文化旅游的品质和附加值,带动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4. 传承文化基因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是抱持国家文化基因和传统审美观的必要途径,是切实承担发扬中华文化的文化责任表现,传承文化遗产、借鉴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凝聚起全民族的文化力量,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升华。

5. 传承道德价值观非遗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中蕴含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可以为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参与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对于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文化素养,成长为有道德价值观念的好公民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困难1. 传承人数不足由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员流动性等社会发展因素,眼下非遗传承人数量越来越少,更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非遗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非遗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非遗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中创造的、传承下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现象和价值。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活动、自然知识与实践以及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首先,非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们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生活方式、信仰观念等方面的变迁与演变。

例如中国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

其次,非遗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它们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还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中国南京夫子庙祭孔活动中所呈现出来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最后,非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它们不仅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还可以作为特色文化产品进行开发和销售。

例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等,都是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非遗不仅是对本民族或地区文化的责任与担当,也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维护与推进。

同时,保护和传承非遗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共同参与,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不能够被物质保存下来,但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内涵和独特风格的传统文化,包括各种民间艺术、技艺、节日、习俗、文化景观、传统手工艺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下面就来探究一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1.丰富了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技艺、节日、习俗、文化景观等,更是弥补了物质文化的不足,丰富了文化内涵,增加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2.传承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生动象征。

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底蕴,更好地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

3.体现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特征和审美风格。

它是历史、文化、人文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创造精神和文化创新成果的凝聚体。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更好地体现和传承民族特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1.促进自我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自我认同。

这是因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形成和提高,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民族。

2.提高文化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文化素质的提高过程。

通过学习、领悟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使人们更好地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3.推动文化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传承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

这也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目的。

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
5 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和Βιβλιοθήκη 方性,它不可能离开具体历史条件而孤
立地存在
XXXX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时间:20XX.XX.XX





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写 人 生 , 飞 雪 连 绵 书 不 尽 ,




保护和传承的重
驾 鹤 行 。
要性
汇报人:xxx
1 口头传统和表现 2 传统艺术表现 3 传统技艺和医药 4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 传统体育和游艺 6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7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传统技艺和医药
传统技艺和医药包括传统手工 艺、中医中药等。这些技艺和 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经验,代表着人类智慧和文明 的结晶。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有 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
和医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包括传统 节日、习俗、礼仪等。这些民俗 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代 表着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精髓。保 护这些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 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促进社会和 谐发展
口头传统和表现
口头传统和表现主要包括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间舞 等。这些文化遗产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它们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保护这些 文化遗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传统艺术表现
传统艺术表现包括绘画、雕塑、剪纸等。这 些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代表着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护这些文化 遗产有助于提高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文 化交流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与传承意义、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都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它们以群体共享、传承和保护为基础,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与特定社会和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人类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传承。

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维系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3. 增进社会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依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4. 丰富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人们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1. 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无形的文化遗产。

它们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传承人类智慧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社区的独特文化信仰、方式和价值观。

它们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有助于保存人类文化的根基和纽带,更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繁荣。

第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类智慧和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包含了历史、技艺和生活智慧等方面的传承。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人类智慧,使这些宝贵的知识和技艺不断流传下去。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人类文化的传统和创新,更有助于提高当代社会的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

第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助推器。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艺术、手工艺和民俗产业等相关,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保护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条件。

第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名片,能够反映和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可以有效地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传承人类智慧、促进社会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浅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浅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1 ) 名称由来 起初 , 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 的称呼 。 就拿
联合 国教科文和我国来 说 , 前者 曾称之为 “ 传统与 民间文化 ” 、 “ 非 物质遗产 ” 、 “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 , 后者也 曾有“ 民族 民间 传统文化” 、 “ 民族 民间文化 ” 等诸 多称 谓。这一混乱现象 直到 2 0 0 3 年1 O 月1 7日才宣告结束 , 在巴黎举行 的联合 国教科 文 第3 2 届会议通过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 。英文名为 i n —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e h e r i t a g e , 而在 中文本 中用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来对译 ,随着公约 的出 台,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词被 正式确
一 一
出台 ,它是我国首部 系统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和保存 工 作的专门立法 ,也是我 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 的基本 立 法之一。它弥补 了我 国长期 以来在文化遗产基本立法方 面仅 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而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立 法的不 足, 完善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 关于我国进一步保护非遗的几点意见 1 . 制定 “ 非物质文化遗 产” 普查周期 2 0 0 6年 开始 , 我 国在 全 国开始 了长达 三年 的“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的普查工作 。普查工作结束后 , 至今 再也 没有进行新 的普查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 以人为核心难免有遗 漏 、 新增和 失传 , 因此有必要制定普查周期 。 但是 因为普查是一件很费人 力和物力 的工作 , 所 以建议周期时间可以相对较长。 在一个周 期 内所 出现 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 和失 传可以 由各地 申 报决定 , 直到又一 轮“ 非物质文化遗 产” 普查。 2 . 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 录体 系 “ 非物质文化 遗产” 在我 国已经建 立了 国家 、 省、 市、 县 四 级, 可以进一步完善。最理想 的名录体系应该 由国家 、 省、 市、 县、 乡五级组成 , 分别 由五级文化 部门负责名 录体系 , 毕竟 乡 也是我 国的一级行政 区划 。乡级名录的确定可 以有助 于农村 户 口的民众对 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的了解 , 从 而普 及“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的保护工作 , 也分担 了县级名录的负担 。 3 . 建立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 我国 已经从 2 0 0 6起 。 将 每年六 月的第二个 星期六 。 定 为 “ 文化遗产 日” 。 因为文化遗产的范围太过庞大 以及 “ 非物质文 化遗产” 相对其他类型的文化遗 产来说还 是后 起之秀 , 所有 有 必要在 “ 文化遗产 日” 的基础 上再设立 “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日” 。 区分两者的推广对象 , 前者注重于物 质文化遗产 , 后 者注重非 物质文化遗产。 4 . 从 国家到地方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虽然 目前文化部在网上建立 了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 字博物馆 ” , 但是 由于网络空间立体方 面的局限性 , 还 不足 以 让人们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 产。虽然 目 前 部分地方已经建 立 了实体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 物馆 。 但数量和规模远远不够 。 从 国家到地方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博物馆 ( 经济薄弱地 区可 以在原有博物馆里开辟非物质文化展厅 )有助于全 民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有助于国际友人更好的 了解 中国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 。 5 . f 昌 导全 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 0 0 8年 以来 , 笔 者一直在倡导 “ 全 民保护 非物质文化 遗产 ” , 并 为之 而奔走疾呼 。笔者 曾通过联合 国教科文 民间艺 术国际组织 f 简称 i o v ) 为2 0 0 9年南京 云锦的成功 申遗提 出来 建设性意见。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 源于民间、 成长于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的智慧,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我国幅员辽阔,独特的人文气息、历史氛围造就了丰厚且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工业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生态遭到破坏,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险境之中,无疑是民族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促使其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使古老非遗为当代所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各区域除了丰富的物态文化遗产,现存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也是多种。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移,加之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部分地区的民间传统技艺日渐减少乃至消亡,多数民间文化载体也不断流失。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丰富的物质生活,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使得一些传统民俗日益淡化,尤其一些单纯依靠口头和行为来表达的传统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毋庸置疑,人是传承非遗最重要的因素,但由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冲击,各种现代文化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致使古老传统技艺难以得到传承,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

再者一些颇有精湛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传艺的能力逐渐减弱,甚至已经丧失传承能力,有的传艺条件比较艰苦,加之,非遗的传承人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传承人感到见效太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增多,与同龄人相比经济收入上存在一定的差距,非遗传承人很难静下心来钻研技艺。

种种因素从而导致传承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状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地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化适度开发,发展到文化产业行列中,将其文化属性转化为文化产品,有效的进行资本运作,在开发运用中,有的能很好地做到文旅融合,这样不仅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使非遗得以很好的重视、保护和传承。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

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作法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护非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保护非遗文化的意义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保护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非遗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传承了千百年的历史。

保护非遗文化,让后代了解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二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国非遗文化丰富多样,涵盖了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间信仰等多个领域。

保护非遗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三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非遗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彰显了民族自豪感。

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非遗文化为人类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其次,保护非遗文化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是加强立法保护。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文化的保护范围、传承人权益等,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提高传承人待遇。

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扶持,鼓励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加大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用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研究。

四是提高群众认识水平。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非遗文化,提高全民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五是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六是加强国际合作。

与世界各国分享非遗文化保护的经验,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保护非遗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非遗保护的意义与实践

非遗保护的意义与实践

非遗保护的意义与实践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保护非遗不仅是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手段,同时更是思考文明价值的一个方向。

一、非遗保护的意义
1.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形态,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国家和地方文化的重要传承,涉及循环利用、强化并发展文化资源的一种方式,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2.实现文化多元化
由于各个地区具有不同的地方文化传统、民俗特色,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实现文化多元化,弘扬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保护和节约全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二、非遗保护的实践
1.科学保护
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力手段,需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非遗资源进行筛选、分析和保护,同时推动非遗的数字化、机械化等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利用文化资源。

2.资源整合
非遗保护不能局限于单一规划或单一部门,而应该利用多方面资源对文化遗产进行整合。

各个地方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等都要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共同推进非遗文化传承。

3.创新与发展
在保护传统的同时,还要运用创新思维,使非遗在当代社会中获得广泛应用,传承非遗文化中的精华,拓宽文化享受的多样化途径。

同时,开发传统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三、结语
保护非遗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向,但不应将保护非遗仅仅视为传承旧有的文化传统,而应通过合理利用创新的手段,更好地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作用,提升文明意识。

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堪称是对全人类文化美好未来的贡献,应该倍加珍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早已悄无声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于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情感、信仰、美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涵,更能彰显一国一族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特质。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一直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下来的、以口头、表演、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为基础的文化遗产。

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习俗、风俗、庆典、节日、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武术、医药、节气等领域。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更是维系着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瑰宝。

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由于受到农村老龄化、城市化、商业导向的文化消费等一系列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失落。

此时,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亟需的任务。

一、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2011年中央“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见”被颁布实施以及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实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政策的推进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执法机构有力地约束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二、国家级保护名录2010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已经有近2000项遗产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不仅彰显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也表达出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承诺。

三、中央财政支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中央财政支持也非常重要。

自2006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了数百亿元人民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对国家的意义

非遗对国家的意义

非遗对国家的意义
非遗对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首先,非遗是国家的文化宝藏,代表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通过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加深国民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同时,非遗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可以为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创意,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持续发展。

其次,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的文化形象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非遗作为国家文化的代表,可以展示国家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最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

非遗是人类社会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也可以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总之,非遗对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的繁荣和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背景及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背景及意义

1、绪论1.1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

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

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1.2研究意义第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第二,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从而带动各行各业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方法演讲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方法演讲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方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与方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各种文化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和被遗忘的危机。

那么,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重要呢?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

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是我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石。

比如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年画等,它们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我们民族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体现。

每一个图案、每一种针法,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又如古老的传说、故事和歌谣,它们传递着道德教诲、人生哲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寄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多样而丰富。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特的,它们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信仰观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依然能够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文化瑰宝,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比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可以通过市场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和特色商品,吸引游客购买,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一些民俗活动和节庆也可以发展成为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然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缺乏兴趣,导致传承后继无人。

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一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一些珍贵的技艺和习俗逐渐消失。

此外,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协同的方式。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协同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协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生态环境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和引领。

例如,传统的农耕文化与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紧密相连,传统的手工艺和自然材料的使用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息息相关。

因此,只有通过协同保护,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协同保护可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提供一个稳定和适宜的环境,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常常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其次,协同保护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为了保证后代子孙能够继承和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协同保护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保护和弘扬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独特文化,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保护和维护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

只有在协同保护的基础上,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

只有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够推动协同保护的实施。

其次,加强法律和政策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社会俗、宗教、民族风俗、社会结构、语言、音乐、舞蹈、戏剧等。

它不像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古迹,可以摸拂、拥抱,而是一种更加抽象的精神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而且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它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继承,它也是一种持久而独特的文化经验,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想及文化认同感。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有助于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民族文化自豪感,加强民族文化素养,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民族文化更加繁荣。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当地的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当地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等。

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还有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稳定等。

因此,我们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
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努力把它保护好,让它永葆传承,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知识和实践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等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文化和谐、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著称于世界。

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逝,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愈发迫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点在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被保存成“实物”,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要避免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上,而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层面,即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贡献者和承载者。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1.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遵循和支持。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核心的法规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

2.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机构和基础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相应的机构和基础设施来进行支持和推动。

因此,建立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是十分重要的。

3.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记录研究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特点对了解、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和记录。

4.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可以有效增强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通过文化展览、文化节日和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可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社会公众广泛地传播和普及。

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摘要:我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当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危、衰退,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本文首先探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旨在为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而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比任何其他方面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尤其对我国的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文明,更是要稳稳地守护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有关内容(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表演艺术。

所谓的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

代表性的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

有时将杂技、相声、魔术等也划入表演艺术。

2、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非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我们祖先一百多个民族的智慧结晶。

它不仅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赋予了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其价值和意义则无可替代。

第二段: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深厚熠熠的底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如戏曲、杂技、武术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有机会欣赏遥远的古代文明。

同时,它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宗教、技术、艺术等领域的传统技艺和知识。

第三段: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可忽视,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它体现了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精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和文化学习、发展的智慧与创造性。

它不仅传承了历史经验和技艺,也让我们有机会去接受传统的审美观念,让每一代都能学习、了解自己的文化,加强中华文化的固本之思想,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四段:然而,由于缺乏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正面临严重的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技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手艺可能会因为现代自动化技术而消失,而文化传到外国也是一种流失。

为了拯救和保护非遗文化,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更多有效的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的价值发挥出来,使它的传播得到更多的认可,受到更多的欣赏,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五段:只有在实施有效的非遗文化保护政策和实施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和意义的发挥。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支持专业化的传统手艺的培养,采取措施创作、出版、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强技术和管理支持,将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发挥。

第六段:总之,保护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我们责任,也是我们良知的要求。

我们应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它的独特价值,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仅有这样,中华民族古老活跃的文化才能永葆青春,上苍才能看到我们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自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遗产年第4期浅论非遗在文化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榄菊花会”为例林凤群[摘要]小榄菊花会具有800多年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月,小榄菊花会的诞生地——中山市小榄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广府文 化(中山小榄)生态保护实验区。

本文通过小榄菊花会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历史和发展历程,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中扮演主导 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链中所发挥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火相传使文化生态得到活态 保护,从而使当地的文化生态得以良好延续。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地位作用〔中图分类号〕Z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0890 (2015)04 -110 -05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 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 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 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 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设 立广府文化(中山小榄)生态保护实验区,明确 了当地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小榄菊花会的 诞生和传承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 化生态环境为保护范围。

其中,首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榄菊花会是最核心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 相传的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 族的智慧和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成 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因为它具有历史认识价 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身传统的基础,同时也是开 创未来的重要前提。

能否传承、保护好这笔遗产,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前途和命运。

”"。

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过程中,非物质 文化遗产被提到了核心位置。

国家文化部《关于 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有 专门界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 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 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 区域。

”③小榄菊花会是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小榄菊花会[作者简介]林凤群(1964 -),女,广东中山人,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

(广东中山,528403)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6条,2011年2月颁布。

②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③国家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条,2010年2月颁布。

110起源于地处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的广东省中山市 小榄镇一带。

宋末金元时期,中原战乱,士大夫 纷纷避难南迁,时值南宋咸淳十年(甲戌$的金 秋时节,从南雄珠玑巷南来小榄的先民为小榄遍 野黄菊所吸引,便在此垦荒定居,俟后将野菊移 植于园圃中,同时又陆续将中原的菊花文化带到 小榄,因而成为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菊花文化交 融载体一小榄菊花会。

到了明代,小榄艺菊之 风已盛,从菊花栽培过度到整形盆栽。

1782年、1791年,小榄地区的各大姓氏联合起来先后举办 两次大型的菊花会。

到清代嘉庆甲戌(1814年)再次举办大型的菊花会。

从这一年开始,乡绅约 定,为纪念先辈南宋咸淳甲戌定居之功,以后每 逢甲戌年(相隔60年)举办一次菊花盛会。

到了 1994年,为秉承60年一届的传统,小榄举办了盛 大的甲戌菊花大会。

之后,当地百姓更是每年都 举行中小型的菊花会,使这一民间大型花会被更 多人所认知。

①可以说,小榄菊花会是承载了当地百姓纪念 先祖之情,结合本地的气候、地理及生活环境而 创造的一个大型民间习俗活动,在当地有着广泛 的群众基础,得到了海内外乡亲的广泛认同,成 为了小榄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对当地的历 史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小榄菊花会必然成为重要 的核心内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中扮演主导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进程中,为适应各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创造出 来的各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及衍生出来的精神 信仰,也即是传统文化”②。

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山市小榄镇,历史 上河涌纵横、渔塘遍布,是一个我国南方地区典 型的桑基鱼塘经济作物区。

特定的地理环境,孕 育了当地特有的广府文化。

榄 定文化 保护 的 中指出:当地的文化是以小榄菊花会及其衍生传统 文化项目为核心,广泛吸纳和融会岭南水乡文化 和其他中原文化的优秀部分,经过860多年的社 会发展和传承而形成的独具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 的广府文化体系。

③小榄自宋末金元诞生了菊花会之后,当地群 众热情参与。

到了明代,小榄艺菊之风己盛。

乡中名门望族者中,很多人应试科举踏上仕官之途。

其荣归故里者,多营府第、园圃,以栽花艺菊为 乐,借菊会友,借菊吟菊。

及至清康熙年间,小 榄艺菊水平已相当成熟。

对菊花栽培的留种、移 盆、施肥、整形摘心、上钩、养护管理等方面己 总结出一套系统经验。

清乾隆元年(1736年)丙 辰,遂有赛菊之举,名为“菊试”,后来改为名 “黄华会”,以氏族、庙宇、坊社为单位进行,每 年逢菊放时节,将各种菊花盆栽聚集在社所,以文会友,每过重阳会届,斗菊筵开。

到乾隆四十 七年(1782年)壬寅,乡人又将“菊社”(黄华 会)扩大,命名为菊花大会,在会期中,除列花 评选,觞咏取乐外,且演剧助兴,通宵达旦,以庆丰年。

清代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举办了 规模盛大的甲戌菊花大会,各大菊社竞相在社址 一带“辟花坞、堆花丛、砌花路、缀花屋、拱花 街、搭花桥、架花涌、盖花楼”,菊花会期间还举 行各种文娱康乐活动,包括征诗征联、赛艇、灯 谜、歌乐戏剧、水上鱼灯、飘色巡游等,盛况空 前。

④其后,经过不同历史时期与岭南文化的结合、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作为广府文化体系的小榄菊 花文化得到了层层积淀而变得日益丰富,其内涵 包括了饮食、交通、建筑、娱乐到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小榄菊花会为核心,延伸出以菊花为主题 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小榄民间传统刺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小榄菊花传统饮食习俗、①《香山县志》(民俗卷$,清道光年版。

②苑利、顾军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第38页。

③中山市小榄镇人民政府:《中山市小榄菊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2014年8月制定,第2页④郑集思主编:《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111小榄花灯扎作技艺等,还有包括了历代菊花会期 间的助兴活动发展而来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 榄赛龙艇,以及传统文化项目水上飘色、书画文 化、社戏曲艺、舞狮舞龙、荼薇饮食等。

在这个 民俗文化发展和积淀过程中,小榄菊花会始终以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习俗色彩扮演着主导角 色。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链中的作用“文化生态保护区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不同项目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 之间,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 联性,将单一项目、单一形态的保护模式,转变 为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

”①作为文化生态区中的核心内容,小榄菊花会 经过传承数百年,至今已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传统 民俗文化活动,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规模不 断壮大、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榄 ,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 榄 传统刺绣,属于广绣的一个分支。

它的源起,得 益于当地的桑基鱼塘环境缫丝业的发达。

而很长 一段历史时期,小榄传统刺绣的题材,除有雀鸟、鱼虫、龙、凤、鸡、鸭、牛等外,常配以菊花等 花卉图案,刺绣于服饰、枕头、门帘、帐沿、喜 帐、寿帐、桌围等生活用品中,色彩富丽,极具 岭南风土特色。

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小榄菊花 饮食习俗,更是与小榄菊花会紧密相联。

南宋咸 淳十年(甲戌$的金秋,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小榄 的先民,为小榄遍野黄菊所吸引,便在此垦荒定 居,先民种上可以食用的菊花用以饮食,从而使 到小榄百姓得以世代繁衍,当地居民喜种食用菊 花,用菊花作为健康食材运用于日常餐饮中。

明朝的《岭南杂录》中记载小榄之菊花饼,中含 菊花,较之杏仁饼尤为美味。

菊花肉风味亦殊不 俗,非他处所可比拟者也。

”可见小榄人种菊、赏 菊,并盛产可供吃花瓣的菊花已有了悠久的历史。

小榄人善用菊花制作出菊花肉、菊花水榄、菊花 八宝糯米饭等地方小食,并制作出菊花鱼球、菊 花三蛇羹、菊花鱼头羹等的菜式拼成为“菊花 宴”。

菊花宴传至海内外而传誉,深受百姓欢迎。

从历代菊花会期间的助兴活动发展而来的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榄赛龙艇,是菊花会助 兴的一项传统民俗。

在明清时期,乡民已有赛龙 艇之俗,最初的赛龙艇,包含着一定的辟邪迎祥 的民俗心理,随着赛龙艇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增强,到了清代乾隆年间,赛龙艇活动已成了民间娱乐 的盛会。

赛艇活动多在重阳或神诞庙会、菊花会 等节庆期间举办,并一直传承至今。

数百年来,赛艇一直是小榄人的水上竞技活动,并以宗庙为 单位组队参赛。

新中国成立后,赛艇活动更为活 跃。

每到夏秋季节,各社区赛艇活动此起彼落,赛龙艇己成为了凝聚民心、促人奋进、联谊内外 的 间盛 。

小榄遗存至今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 了当地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而当地与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紧密相关的的衍生地一坛庙祠堂,至今仍存有10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项。

还有与此密切相联的的古旧桥梁、民居、作坊、书院等集聚于小榄菊花会举办的区域之内。

这些 传统文化遗存与小榄菊花会息息相关,展现出浓 的 榄菊花文化 蕴 的 色彩。

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的文化生态链中最重 的 环。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火相传使文化生态得到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 人的保护。

要继续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各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和命 名,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资助其 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

”②小榄地区的菊花传统文化生态得到一代代保 护和延续,主要得益于其菊花的栽培、扎作和菊①国家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五条第2点,2010年2月颁布。

②国家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五条第4点,2010年2月颁布。

112花会举办仪式等核心内容在一代代传承人中世代 相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