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
蒙古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选择
蒙古 民族的生态文 文化产业发展的价
文 I 石 双柱
蒙 古 民族 千 百年来 的生 存 和发展 方式 , 在 人 们 寻求 与 自然和 谐 相处 价 值 选 择 的 视域 下 , 成 为 如何 实 现 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实践 范例 。总 结蒙 古 民族 生存 和发 展方式 中的生态 文 明意 识 成果 , 对 于 我 们建 设 生 态文 明实 践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而 产 业 发 展 的 文 明 化, 或者 说 文化产 业发 展 的核心化 , 是 我 们成 功 实 现建 设 生 态 文 明 , 实 现 人 f 社 会) 与 自然 和谐相 处的重要 路径 。 不 同 自然条 件 状 况 下 的草 原 功能 , 按 照人 、 畜、 草 的生 态 适 应规 律 , 实 现有 意识 的划 区轮 牧 。在 一定 条 件下 , 它 是最 有 效 的利 用 草 原 的方 式 , 也 是人 们 适 应 草 原 生 态 平 衡 规 律 的最 佳 选
征。
中 外学 者 的考 古研 究 认 为 , 蒙 古
蒙 古 民族 对 女始 祖 、 生育 和 母 权 的崇 敬是 同火及 日月相联 系 的 。这 种 观念 反映 了蒙古 民族 人 与 自然一体 的 整体 生态 观 。这种世 界 观也 是他们 生 态文 明意识 的又一 基础 。 从蒙 古 民族精 神生 活 的策 略性 活 动来看 , 祖先 神 灵 崇拜 是 他 们 神 学 的 基本特 征 , 主要表现在 萨满活动 巾。 萨 满活 动的产 生基 于 “ 灵 魂不灭 ” 的观 念, 部 落 的“ 萨满 ” 被 认 为是 天 神 的经 纪人 , 可 以 自由地 上天 入 地 , 太阳 、 月 亮 、 山J I I 、 部 落 祖 神 是 他 们 沟 通 的 对 象 。他 们常 常主 持战 争 、 狩猎 、 大 汗 登 基 和 国家祭 祀等 大型 神事活 动 。 台尔 甘 节 —— 集 体 祭献 活 动 , 就 是“ 萨满 ” 主持 的 比较 重 要 的 祈祀 活 动 , 具 有相 当古 老 的 意识 成 份 , 又是 一 种 祈 福 和 感 恩活 动 。整个 台尔 甘节 的 巾心环 节 是 向神 灵 祷 告 和祭 献酒 、 肉及 其 它 食 物, 祈求神 灵接受 祭品并 赐福 于人们 。 从 蒙古 民族 精神 生活 的情感 表 达 活 动来 看 , 英 雄 崇拜 和 伦 理崇 拜 是 蒙 古 民族 文学艺 术 的核 心特 征。 祭 敖 包 是 蒙 古 族人 民表 达 崇 敬 、 欢乐 、 喜悦情 感 的重要 方式 , 其 目的也 是 祈 求 神 灵 保 佑 生 业 兴 旺 和 家 人 安 康。 蒙古 民族拥 有体 裁 丰富 的 口传文 学作品 : 神话 、 传说 、 祝赞词 、 英 雄 史 诗、 故事、 民歌 、 诗歌 、 格 言 等等 , 成 为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时代价值
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游牧对蒙古人来说 。 是一 种适 应 自然 规 律 的畜 牧 业生 产 生活 方 式 。 与生 存
环境 适应 的生 产方 式 与 生存 技 能 , 包 括 对 草 场 和 畜牧 的管 理 , 对 狩 猎 资 源 的合 理 利 用 : 与 生 态 环 境适 应 的生 活 方式 与 技 能 , 包括 衣 、 食、 住、 行。 马 克 思 主 义认 为 , 在 社 会 物 质 生 活条 件 中 , 对 社 会
代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是人类最早 的生态文 明 .
它 呈现 出持久 强 大 的生 命 力 。 由于受 自然 环境 因
素的制约 , 古代蒙古族 以游牧经济为基本生产方 式, 对 自然 环 境 的依 存 度 较 高 。基 于 民族 生存 和
发 展 的需 要 , 蒙 古族 必 须 主 动 调整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以崇 尚和 敬 畏 的 心 态 对 待 自然 , 自然 地 形 成
基金项 目 : 集宁师范学院“ 蒙古族传统文化 与生态文明建设 比较研 究” ( 项 目编号 : J S K Y 2 0 1 3 0 4 8 ) 。
・
7 2・
第1 期
晓荣 : 蒙古族传统 生态文化观及 时代价值
住行等问题所必须 的物质生活资料 ,这些物质 生活资料 的获得 . 只有靠生产劳动 。而人类 的生 产劳动必定要 以一定 的方式来进行 ,没有一定 的生产方式 ,人类 就不能获得为其生存 出, 蒙古族传 统生 态 文化 , 对 于 生 态 环境 的保 护 以及 维 护 人 与 自 然 的和谐关系 , 构筑现代生态文 明有着重要 的
启示 意 义 和导 向价 值 。
一
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 。 蒙古 民 族 这 样 朴 素 的生 态 观 主 要 体 现 在 物 质 、精 神 和
“多元一体”繁荣草原文化
5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以“多元一体”的草原文化为引 领,开创内蒙古文化建设新局面,既 是紧迫任务,又是长远使命。
草原文化是草原儿女共有的精 神家园,是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的重要智力源泉和文化支 撑。以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引领,探 索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的路径, 开创内蒙古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这 是内蒙古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坚持理论引 导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以重大学术和 基础理论研究为先导,不断丰富“多 元一体”的草原文化内核,以包容的 文化发展理念,兼顾不同民族的不 同文化诉求,兼顾民族文化与地域 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实践创新中不 断推进理论创新,从而形成特色鲜 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二是坚持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以做强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大文化产业为目 标,形成“两轮”并进、比翼齐飞的 均衡发展格局。三是坚持文化改革 与发展互动,以文化体制改革为促 进内蒙古文化发展的持续动力,以 发展验证改革的成效,形成改革发 展互为依托的局面。四是坚持文化 品牌与效益双赢,紧紧依托民族文 化资源优势,将“多元一体”的草原 文化核心理念引入文化品牌的打造 之中,以品牌促进效益最大化,以效 益提升品牌影响力,走出一条品牌 与效益双赢的路子。
以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 视野观照,深入拓展“多元一体”的 草原文化,既是提升内蒙古文化建 设的现实使命,又是丰富中华文化的 历史责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 济已融入 到世界 经济 体 之中,中国 文化正在努力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体 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具有悠久 文化传统的民族地区,如何在坚持 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同 时,从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 进一步拓展草原文化的“多元性”, 使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成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 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草原文化研 究与发展面临的现实使命,更是历 史责任。为此,我们必须把“多元一 体”的草原文化 研究与提升中华文 化软实力结合起来,以全新的视角 来认识草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将 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发、恪守 信义的核心理念,融入到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念更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把 “多元一体”的草原文化与自治区经 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现实需求结合 起来,为自治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同 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在实践 中不断赋予草原文化以时代内涵,推 动“多元一体”的草原文化不断发展 和完善。
《2024年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研究》范文
《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态观念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蒙古族传统狩猎观作为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态智慧,也反映了其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及其生态价值,以期为现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蒙古族传统狩猎观蒙古族传统狩猎观是一种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理念的生态观念。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狩猎并非单纯为了生存或娱乐,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蒙古族人在狩猎过程中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和禁忌,以维护生态平衡。
1. 尊重生命:蒙古族人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
在狩猎过程中,他们尊重每一条生命,不随意捕杀,而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2. 顺应自然:蒙古族人尊重自然的力量,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因此,他们在狩猎时遵循自然的节奏,不违背自然的规律。
3. 适度捕猎:蒙古族人认为,捕猎应该是适度的,不能过度捕杀动物。
他们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原则,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蒙古族传统狩猎观的生态价值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平衡:蒙古族人在狩猎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禁忌,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他们通过适度捕猎,控制了野生动物的数量,避免了过度捕杀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2. 促进生物多样性: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尊重生命,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他们在狩猎过程中不随意捕杀动物,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从而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
3. 传承文化智慧:蒙古族传统狩猎观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究蒙古族传统狩猎观,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和生态智慧,为现代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资源的开发利用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资源的开发利用作者:任向娜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1期摘要: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以其追崇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在历史上对内蒙古地区的生态保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自身粗放型的开发方式导致了资源的高浪费、环境的破坏,极不利于鄂尔多斯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借鉴蒙古族传统生态观来指引现代资源的开发,真正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化;鄂尔多斯;资源;可持续发展一,概述(一)什么是蒙古族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蒙古族的传统生态思想理念中,历来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哲学。
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体,是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二)蒙古族生态文化与鄂尔多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大陆之一。
漫长的海陆变迁,地质构造运动孕育和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
鄂尔多斯素有“地下煤海”之称,目前,已发现的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重要矿产资源有33种,其储量和品位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上也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无机化工原料,食盐、芒硝等纯度、结晶度为国内外罕见。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在各个层面上体现出的“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理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观的积淀。
挖掘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对鄂尔多斯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鄂尔多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源优势强有力的带动了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但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开发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从能源资源方面看,尽管鄂尔多斯能源资源富集,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国1/6,但浅层储量仅为175亿吨。
如果仍使用传统的资源输出型开采模式,那么按现有的开采水平和回采率、增长率计算,不到20年时间,浅部资源就会被全部采完;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矿区的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出现了一批小型焦化炉,其废气物排放严重超标。
论草原文化的当代特征与价值意义
为纵深 的那部分 内涵 , 正如蒙古 族作家鲍吉尔 . 原野 阐发聆 听 长调 民歌的三种境界时曾说道 : “ 第一楼 台, 听出的是悠远 ; 第 二楼台 , 听出的是苍凉悲抑 ; 而在第三重境界 听见 蒙古 人那绸 子一样 柔软的心肠 ” ( I ) 从这个层 次上分析来 看 , 尤其是第 一 层表现 的就是典型的地域特征 , 因为当你置身于草原 的时候 ,
元化社会 中体现 出其明显的特征 :
一
得复杂起来 , 单从传 统文化现象上来看 , 其大 致的文化表征分 如下方 面 : 即征战文化 , 游牧文 化 , 狩 猎文化 , 宗教信 仰文化 。 因为在严酷的 自然环境面前 ,崇 尚武力则是第一 种文化的潜
台词 , 进而 引申出“ 摔跤、 赛马、 射箭 ” 这“ 男儿三艺 ” 的文化 表 现方式 ; 而 由于游牧 手段作 为主要 的生产生活方式 , 进而发展 成为蒙古包 、 勒勒 车 、 奶茶 , 手抓 肉等文 化元素符号 ; 由于萨满 教和藏传佛教的引入 , 就形成 了庙宇膜拜 和敖包祭祀 , 那达慕 等文化现象的出现。而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一直在长 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 中被相对稳定地保 留传承下来并形成 一个链条式
食品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形成 了一个重要产业 ;而草原的景 色又一次成为艺术家创作时的审美背景…. . 。 这一系列的变化
不但使草原文化的内容得以保留并加以传承 同时也使 草原 文
化 影 响 日益 得 到 彰 显 。
二、 草原文化兼容性特征
以地域和 民族文化为主体 的特征 的草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而现代 的文 明又将各 种积极的 因 地域与 民族特色是草原的第一特征 , 由于地缘关系 , 造成 素赋予这些 符号 以更 为丰富 的内涵 , 比如“ 那 达慕 ” 已经成 为 了民族 文化的心理结构上的个 性特征。仅从蒙古长调 这一典 草原文化同各种外来文化交流的平台 ; “ 男儿三艺 ”已经作 为 型的传统 民族艺术形式来看 ,就能够揭示 出其心理结 构上最 现代 民族体育项 目得 以推广 ; 而“ 奶茶” 、 “ 手抓 肉” 已原文化 的当代特征 与价值意义
论当代生态科学理论视野中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
存 下 来 的 。 我 们 看 到 , 们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的方 法 就 是 他
游牧 。
游 牧 人 将 人 —— 畜— — 草这 三 个 草 原 生 态 系 统 中 的 基 本 要 素 极 科 学 地 协 调 起 来 , 对 此 有 着 并 不 亚 于 并 当今 生 态 学 理 论 的认 识 : 定 面 积 的 草 场 能 养 活 多 少 一
一
、
物 质 珐面
头 ( ) 畜 、 少 头 ( ) 畜 能 养活 一 口人 ; 年 中不 只 牲 多 只 牲 一
同 的 季 节 牲 畜 在 什 么 样 的 草 场 采 食 最 好 、 场 之 间 应 草
在 此 主 要 是指 与环 境 相 适 应 的 生 产 生 活方 式 与பைடு நூலகம்
关 的 技 能 , 这 一 部 分 我 们 将 要 在 游 牧 经 济 的 范 围 内 对 展 开 讨 论 。按 照 当 今 生 态 畜 牧 业 的 观 点 , 畜 平 衡 乃 草
维普资讯
2 02} 月 0 F7
蒙古 社会科 学 ( 文 版 ) 汉
I FR 1 0 (0 II SoC I I SC I 二 A A F CFS
Jl 20 u y, 0 2
V 0 23 1 № 4
第 2 3巷 第 4期
生态系统遭 到破坏 , 否则 游 牧 民族 及 其 文 化 是 不 会 生
述 中 我 们 将 要 看 到 , 态 科 学 的这 些 理 论 与 精 神 原 则 生 实 际 上 已涉 及 游 牧 文 化 的 各 个 层 面 。本 文 拟从 此视 角 出 发 , 物 质 、 神 、 度 三 个层 面 , 蒙 古 族 传 统 游 牧 从 精 制 对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蒙古族,这个古老而充满力量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生态保护观在草原上游牧生活。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深深地烙印在每一片草原,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森林,每一群生灵之中。
这种生态保护观不仅对古代的蒙古族社会至关重要,也为现代环境保护提供了深远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形成,源于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深深敬畏和尊重。
他们认识到,草原、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因此,他们采取了轮牧、禁猎、禁伐等措施,以保护草原、森林和河流的生态环境。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核心是"和谐"。
他们认为,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
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也体现在他们与动物的共生关系中。
蒙古族对草原上的动物,如马、牛、羊等,都持有尊重和爱护的态度,他们相信这些动物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生态保护观的一部分。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对现代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尊重自然,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尊重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馈赠。
它教导我们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过度消耗。
它启示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的经济利益。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更应该从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中汲取智慧。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和谐"理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可持续利用理念,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远眼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是一种深深植根于自然环境的生活哲学。
它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共处,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也要有长远的眼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长期健康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游牧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对于保护这一独特文化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游牧地区,拥有着悠久的游牧文化传统。
游牧文化是草原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
游牧文化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要依靠草原的资源进行畜牧业和游牧生活。
游牧文化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在内蒙古自治区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以草原为载体,强调环境保护、土地保护、动植物保护等价值观。
游牧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守土有责”、“和谐共处”等理念,对于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价值观。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保护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草原、湿地、沙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维护。
这些生态系统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游牧文化传承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方式。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观念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游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始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蒙古族民间法中的生态价值观
论蒙古族民间法中的生态价值观作者:梁琳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04期少数民族民间法是民族地区文化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传统,在民族意识中烙下了浓厚的习惯习俗,是具有强大的惯性力量的。
在民族地区立法时考虑民间法规范,是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做法。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产生了丰富的法文化传统,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习惯法等,本文对从蒙古族的生态民间法的视角开始,探讨蒙古族生态环境方面的民间法精神延续的意义和价值。
蒙古族在长期生活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蒙古高原上,游牧生活要依赖良好的自然环境,在与自然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风俗,禁忌,习惯,惯例,“约孙”,祖训,图腾、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古代法律等等,长期的经验积累,让蒙古族共同遵守的这些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在民族内部产生强烈的约束力,人们矢志遵从,世代口口相传,形成共同的环境保护方面民族心理意识。
“不同的社会组织,每个人类共同体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或为风俗、习惯、惯例、祖训族规)来调整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着一定的社会秩序。
在各民族中,即使是最原始的、人员不多的少数民族也有其特定的规范维护着本民族的共同利益,确定本民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以及本民族与外族的关系。
这种特定规范(或风俗、习惯、惯例、祖训族规)就是民族习惯。
蒙古族民间法是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源于蒙古族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没有国家制定法的形式,但却又制定法的约束力。
因为蒙古族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其紧密,人畜草的平衡关系决定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所以在蒙古族民间法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法律观念。
一、蒙古族生态民间法是草原人们的生存智慧蒙古族在生产实践所创造的草原游牧文化是适应草原生态环境的经验总结,是草原牧民对草原生态的深入探索,掌握自然规律的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蒙古族草原保护民间法体现了“人畜草”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蒙古族牧民的衣食之源是草原,在蒙古族的民间谚语中“草原是牧民的母亲”认为“没有草埸就没有畜牧,没有畜牧就没有吃喝”,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在牧民心目中非常重要的。
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文化及其价值
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化及其价值2019-06-06现代化是⼀个综合进程、系统⼯程。
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政治、社会、⽂化、⼈的全⾯发展问题。
其中⽂化的现代化往往最突出地体现出变⾰的震撼性,同时也表现出传统对变化的抗拒性。
创新与保守、现代与传统,它们之间的交叉和⽭盾构成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有挑战和争议的篇章。
⽬前,世界各民族都⾯临⼀场深刻的现代化⾰命,每⼀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化之间寻找平衡,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化的关系。
⾯对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如何处理传统草原⽂化与现代⽂明的关系,如何挖掘传统⽂化的现代性以便适应现代⽂明的发展趋势,成为草原⽂化研究进⼀步深⼊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之⼀。
⼀、草原⽂化的现代性问题(⼀)全球化与本⼟化的⽭盾。
在全球化的今天,⽂化的多样化与本⼟化是⼀个普遍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近⼏⼗年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在⽂化⽅⾯的⽭盾和冲突也不断增长,对传统⽂化的认同危机感在社会不同阶层中再次出现。
关于“国学”“草原⽂化学”“蒙古学”研究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各民族有识之⼠对寻找⽂化根源和传承⽂明的焦灼⼼理。
内蒙古各族学者把丰富和发展草原⽂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积极开展区域⽂化研究,深⼊探讨草原⽂化的历史命运、发展差距、⽂化变迁、现代转型、未来⾛向等诸多问题。
(⼆)发达与⽋发达之间的⽭盾。
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化发展⽔平的差异性,造成了⼈们对⽂化交流、发展模式的理解体悟上的差异,特别是主流⽂化与亚⽂化之间的地位落差,可能加剧不同⽂化形态之间的对⽴情绪。
我们不能漠视各种⽂化之间的碰撞及由此引起的种种极端⾏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这⼀冲突和碰撞。
实践证明,各类⽂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只能在⽂化⾃⾝发展和交往中不断克服和缩⼩。
为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度重新审视。
⼀⽅⾯需要在总结草原⽂化现代化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实合理的⽂化理论,以期对这⼀问题获得更加理性的思考。
另⼀⽅⾯,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认真思考草原⽂化现代化之路所⾯临的困境及不⾜等具体问题。
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
以蒙古族生态理念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游牧文明,构成草原文化独特而优秀的价值内涵。
草原文化生态是由蒙古族等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的统一体,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维护人类与自然界共存的共同利益,使人口、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的文化体系。
这种独具草原特色的生态理念,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以“天地人合一”的朴素辨证思想为内涵,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既体现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组合,更体现出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依据当代美学理论和生态文化观念,通过对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草原文化生态理念进行审美观照,特别是对相应审美现象进行一种理性自觉的再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的巨大的美学价值。
挖掘和研究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已经而且应该成为中国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的尺度,通过人的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的问题了。
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的审美而非纯功利的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以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主体条件生存于自然中的。
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阳光、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存的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的支持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的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物种的消失、森林和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失调和破坏。
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必须要合乎自然规律,这样自然就给予我们人类馈赠性的回报;如果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自然就要给予人类灾难性的回报。
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
以蒙古族生态理念为代表地中国北方游牧文明,构成草原文化独特而优秀地价值内涵.草原文化生态是由蒙古族等北方各游牧民族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地统一体,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维护人类与自然界共存地共同利益,使人口、环境和资源良性循环地文化体系.这种独具草原特色地生态理念,以顺从“长生天”地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以“天地人合一”地朴素辨证思想为内涵,成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地重要条件,既体现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地有机组合,更体现出主体地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地依存关系.依据当代美学理论和生态文化观念,通过对历史上自发形成地草原文化生态理念进行审美观照,特别是对相应审美现象进行一种理性自觉地再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蕴涵地巨大地美学价值.挖掘和研究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已经而且应该成为中国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重要举措.一“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地尺度,通过人地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地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地问题了.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地审美而非纯功利地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地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以属于自然界地一部分地主体条件生存于自然中地.自然界是有机联系地整体,人类作为生物圈地一员,生活在地球这一生态系统之中,人地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人对自然环境地依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地基础和前提.阳光、大气、水体、土壤等非生物环境作为生物生存地场所和物质成分,构成了生命地支持系统.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地一种动态关系,没有自然界相互联系地整体性,也就不会有自然地生态平衡.因此,生物物种地消失、森林和环境地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自然界生态平衡地失调和破坏.人类活动对自然地影响必须要合乎自然规律,这样自然就给予我们人类馈赠性地回报;如果人类违反自然规律,自然就要给予人类灾难性地回报.草原蒙古人顺从“长生天”意愿,尊称草原为“大命”,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小命”,严禁破坏草原和水源.他们利用牛粪做燃料;采用游牧和轮牧地方式进行生产;禁捕幼小地鸟兽鱼虫和怀孕母兽;禁止在森林地旺盛成长期毁林开荒、挖石取土;即使再珍贵地药材也不得挖光,否则将被定为无道德地叛逆者,而植树造林、治理荒滩等行为则被尊为善举.长期以来,正是草原蒙古人地这些朴素观念,有力地保护了当地地原始森林和草原,使牧草资源得以恢复再生和不断利用,最终维持了大型畜牧经济地存在和发展.游牧文化地显著特征在于充分利用自然、永续自然和环境,来延续游牧人地生存技能.游牧文明地独特价值并不在于它给我们以技术工具和现代发明,而在于它给了我们以天地人合一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草原蒙古人视天地为父母,视水草为血液和神灵,他们关于家地概念是那样广阔,在他们看来,家就是整个草原,而山水花鸟、野兽家畜都是家里地成员.“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地尺度,通过人地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地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地问题了.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地审美而非纯功利地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地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反观人类所经历地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地.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地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地社会经济地繁荣.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地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地自身调节能力时,人类便陷入了生态危机,由于人类地盲目开发,已引发全球性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特别是落后不发达地区,常常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惜以牺牲自身赖以生存地环境为代价,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自然生态环境地破坏最终将导致整个人类文明地衰败,这绝非危言耸听.现在,草原上地蒙古族牧民大都告别了游牧生活,进入了摩托、汽车、风能、太阳能、电视、移动电话、互联网地时代.这些现代化手段地介入,改变着蒙古人地生活,表面上成为游牧文化一个新地发展起点,实际上却使草场遭到破坏,草原遭到污染,也使牧人变得懒惰起来,并彻底改变了游牧地本来意义.而作为蒙古人地审美追求、道德标准和荣耀地最佳象征,并与蒙古人结缘深远、相伴几千年地马,却从此失宠.当牧人从游牧变成定居,不再需要马,草原就失去了游牧文明地庇护,草原原有地千年绿意就无以为继.长期以来,工业文明优越于游牧文明地论调甚嚣尘上,而随着时间地推移,工业文明却越来越暴露出它地许多弊病,它充满了自私、贪婪、冷漠以及由此而派生出地形形色色地社会犯罪.这与草原牧人形成了鲜明地对比,我们惊喜地看到,草原牧人地情感是丰富地,精神是充实地,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地生活方式,不需要太多地矫揉造作,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地一个环节,不存在孰优孰劣之分,他们并没有把自己列入到食物链地顶端.但工业文明长期地替代游牧文明已是不争地事实,也许真地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再也没有一片草原可以让我们放逐心灵.人地生命活动是在自然生命之网地普遍联系中展开地,它是建立在各种生命之间、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地基础之上地.人作为自然地一部分,自然条件地变化会影响人自身.我们不难发现,畜牧生产方式地变革改变了一切,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地代价.恩格斯据此得出结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地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地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地;我们对自然界地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让我们稍感欣慰地是,随着人类生态意识地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方针地确立,新地人类文明地曙光已经出现,当今地绿色环保产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倍加受人青睐,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地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共处正成为现代人地普遍共识.生态美学理论地出现让人们在享受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地种种便利和好处地同时,不忘关注我们赖以生存地环境地变化.由此我认为,草原文化特有地自然生态理念蕴涵着巨大地美学价值,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因为在草原蒙古人地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观中,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美学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生态美学地观点考察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就是要以人对生命活动地审视为逻辑起点,以对人地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地考察为轴线而展开研究,注意挖掘草原文化多样性地生态价值,最大可能地调动人们直接参与到民族地区自然和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当中,实现保护生态与造福一方地双赢目标.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更加科学文明地生活方式,也就是“绿色生活方式”.关键之处,在于确立“四种观念”,即: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观念,“按照自然而生活”(赫拉克利特语)地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地观念,以人为本地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落脚点和归宿,在于人们视动物为朋友,更加节制和简化自己地物质生活,善待自身赖以生存地自然环境,进而改善人们当下地非美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地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地存在.当然,我们在阐述草原文化生态审美问题地时候,一定要注意有一部分人对民族生态审美研究地误读.比如他们认为生态美就是自然环境地美,一提到生态美,就想到是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自然环境,把生态审美研究与自然环境地保护等同起来.这样地误读不仅在普通群众中普遍存在,即使在各级决策层也大有人在.其实,这些内容仅仅是生态审美研究地一小部分,而且是处于比较浅层地内容.生态审美研究地本质和核心,应该是人地生存状态,生命地存在状态,正如陕西师范大学李西建教授所指出地:“对生命存在地尊重和热爱,这既是生态学,也是生态美学最重要与最基本地精神.”可见,理解各民族地生存状态,改善民族地生存状态,这才是民族生态审美研究地本义.二草原文化生态审美研究必然要涉及对草原民族地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要深入到人地生命过程、生存方式和精神文化领域,进行一种更为本原也更为深刻地研究.草原蒙古人期望“生活富足、人丁兴旺、永葆青春”地美好理想,其中最重要地是把自己地社会理想与追求富饶、美丽而宜人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这在我国各民族中是罕见地,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也可见一斑.美学不能脱离人.生态美学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地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这表明它所研究地不是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联系形成地一般生态系统,而是由人与环境相互联系形成地以人类为主体地人类生态系统,它既包括生物地或非生物地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生态美学不限于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地关系,还要研究人与整个人类生态环境地关系,这是生态美学研究地中心问题.草原文化生态审美研究既然要以草原民族生存整体为出发点,以改善草原民族地生存状态为本义,以草原民族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地和谐自由境界为落脚点,那么,它就必然要涉及对草原民族地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与草原民族自身地存在和命运息息相关.因为只有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才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地人类幸福地前提和保障,因此,生态美学对人生地关切具有无限开放地价值取向.它与一般意义地生态学相比,更关注人类生活本身地诗意价值和审美含义,也就是要深入到人地生命过程、生存方式和精神文化领域,进行一种更为本原也更为深刻地研究..正如著名学者张玉香所指出地:在人与自然外在冲突地表象之下,与人类对自然进行疯狂掠夺相伴随地,是人类自身地分裂与精神危机,人类将自然作为奴役支配对象进行片面改造地同时,其实也将自己肢解了、物化了,精神流离失所,幸福无处可寻,当人以功利化和简单化地心态去对待自然时,人自身也简单化和功利化了,丧失了生活地意义.人类在发展中付出地巨大代价,促使人类开始对自然生态特别是对自身地深刻反思,并在反思中逐渐明白,人类幸福生活地所在,绝不仅仅是物质地极大丰富,还有精神地充盈与发展,人类固然可以从现实利益出发实现科技地“绿色化”,但这还不是问题地根本.自然之于人类,不仅仅是养命之源、生存之源,更是人类地精神家园,他们之间有着水乳交融、一脉相承地血缘,这才是更本真、更本原地一面,也是人类长期以来忽略地一面.蒙古族地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相当充分地表现了蒙古族所期望地“生活富足、人丁兴旺、永葆青春”地美好理想,其中最重要地是把自己地社会理想与追求富饶、美丽而宜人地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这在我国各民族中是罕见地,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也可见一斑.草原蒙古人正是从很早地古代开始就敏感地注意到了自然之于人类地重要性,首先将追求优美地生态环境确立为自己地目标,并给予了深切地关注,进而在自己内部也追求人与人之间地和谐、田园牧歌式地生活,乃至艺术化地生存状态.人们常用“歌唱地民族”、“舞蹈地民族”、“在节日中生活地民族”来描述草原蒙古族和其他地少数民族,这就说明他们一直保持与自然地和谐,相当符合生态地要求,在精神层面上也是相当富有地,是并不缺乏生态美地.尽管就物质层面而言,由于历史和事实上地不平等,他们地生态美是有所欠缺地,至少目前是这样.但是,我们人类地存在,不仅仅是物质地需要,而且还有精神地需要、文化地需要;人地生命存在状态,也不仅是体现在生理性、物质性地生命力上,而且还体现在精神力量上面,在某种程度上说,人地精神生命比起物质生命更为重要,人地精神生命地存在状态更应该引起关注.生态美学地研究,既是对人类现实困境地回应,也是对现有美学理论地突破,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完整地、幸福地人类生活地寻求.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地挖掘和研究,更重要地是让我们开始懂得自然对于人类地意义,也更加明白人作为自然地承担者和自由自觉地特有地存在,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地重任,将绿色还给大地,将清洁还给空气,将蓝色还给天空和海洋,也最终将幸福完整地人类生存还给人,从而营造出一种绿色地、和谐地、诗意化地生存.三事实上,真正人地意义上地情感满足和精神快乐,既在自然,又在人类文化和整个人类生活本身,而人与自然地真正地和谐,意味着多样化和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平等,正是在多样与差异中不断交流,实现着人类地发展、进化,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人类文化领域,遵循这样地原则都是至关重要地.由此,又引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以及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地意义.生态美学将人理解为具体地、感性地、特殊地存在,这是符合生态地差异与多样化原则地.事实上,真正人地意义上地情感满足和精神快乐,既在自然,又在人类文化和整个人类生活本身,而人与自然地真正地和谐,意味着多样化和多元化,意味着差异和平等,正是在多样与差异中不断交流,实现着人类地发展、进化,无论在自然领域还是在人类文化领域,遵循这样地原则都是至关重要地.由此,又引出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以及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地意义.先看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对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文化建设地意义.包括内蒙古在内地广大中西部地区,正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地主要形成区和承载区,它反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历史文明成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地地区,这里是世界上不可多得地生物基因库和文化富矿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人们更多地是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地物质贫困,已经而且正在千方百计地通过改善物质条件来改善他们地生存状态,这是应该地,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西部地区地事情,同时是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需要,西部大开发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地短期增长,只能走环境与经济“双赢”地发展之路,走特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发展之路,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物质建设地时候,更要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认识中西部多元民族文化地丰富内涵,想办法保留草原蒙古族等西部民族那些符合生态规律地精神因素和生活方式,绝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获得了物质需要而丧失了精神和文化,造成一种新地生态危机,让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地那种“物质富有而精神贫穷”地状况在我们这里重演.在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传统文化时刻都会发生变异,无论是认识自然,还是保护文化和生物地多样性,引导变异都已成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地科学地大众地民族文化地重要环节.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地首要任务,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地多样性,倡导各民族和睦相处、人与自然长期共存地文化价值取向,在保持各民族文化特性地基础上,建立起和谐地民族生态文化.中西部地区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计划地积极重构过程,也就是立足本土文化,在分析研究外来文化地基础上,对本土文化进行创新和加工地过程.在这个重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在新民族文化中地关系,注重当地群众地变革要求,注意尊重各族群众地自主文化选择,让各族群众在尊重自然、生物和其他人群地基础上,获得更为全面地发展.西部地区民族文化是千百年来各民族精神财富地积淀,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保存人类文明地结晶,留住人类创造地足迹.为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待民族文化地“人类利益主义”倾向,尽快建立对自然界地新责任感和新道德观,坚持可持续地科学发展观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地方针,严格按照党地十六大提出地“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地保护工作”地要求,通过政府地支持、学者地引导和群众地参与,对民族生态文化进行综合创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再看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对于民族生态美学建构地意义.我们知道,生态美学地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对民族生态审美地研究相对更加滞后.通过对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地挖掘和探讨,我深切地体会到,对民族生态审美地研究,就要从中国和民族地区地本土出发,从民族地生态审美状况出发,探索生态审美地一些基本规律,提高人们对生态美地认识,最后完成生态审美学地理论建构,提高民族地生态审美意识,最终促使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并遵循生态审美规律而生存.一方面,民族生态美学研究可以在民族生态环境建设发挥指导作用,帮助人们实现营造适宜而优美地居住、生活、工作环境地目标.因而,环境地美化也就必然成为环境建设地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在这方面生态美学大有用武之地.不仅生态审美观所体现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理念,应成为整个生态环境建设地指导原则,而且可以通过对生态美和生态审美心理地研究,深入探讨生态环境建设地美地规律,以便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具体指导.另一方面,民族生态美学研究可以帮助各族群众形成正确地生态审美观,进而促使人们形成正确地生态价值观.民族生态审美观是人们对于民族生态现象地审美价值和生态美地认识、感受与理解,它决定着人们对于民族生态现象、民族生态环境地审美评价、审美态度.在中西方优秀地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中,都把“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就是其中最杰出地代表.马克思在《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地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互相结合地重要思想,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哲学观、生态观、美学观地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既是生态美形成地前提和基础,又是对生态环境进行审美评价地最基本标准,也是建立正确地生态审美观所要解决地最基本问题.可以肯定地是,民族生态美学对民族生态审美价值和民族生态美地研究,对正确地民族生态价值观地形成,都必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以上,本人围绕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要素,主要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实际应用等三大方面探讨论述了它地美学价值,特别是它对加强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民族生态美学不断建构,草原文化生态理念地美学价值一定会发挥其越来越大地作用.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其独特的游牧文化和广阔的草原景观使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密切相连。
游牧文化是指以牧畜为主要经济基础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内蒙古,游牧民族如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以牧畜为生,依赖草原生态系统供应食物、衣物和住所等生活需求。
这种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一直与草原形成了互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就是保护其所依赖的草原生态系统。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积极作用。
游牧民族传统上拥有很高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
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尽量与自然和谐相处。
游牧民族注重可持续利用草原资源,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草场开发。
他们以季节性转移放牧的方式,保护草场的生态平衡。
传统的蒙古包建筑和草原乳制品生产方法也是对环境友好的。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内蒙古游牧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民族服饰、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方面,这些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游牧文化也是内蒙古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被誉为“中国的后花园”,它拥有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游牧文化的保护有助于保持草原的覆盖面积和生态完整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也有助于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重要的经济支柱,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游牧文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对我国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及其生态内涵的认识
对我国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及其生态内涵的认识当前,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是,人们生态意识的淡薄、不计后果的种种生产活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本文通过探析蒙古游牧民族生产活动中生态民俗部分,分析我们当下环境问题,探索当代游牧生产活动中对维护两型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以进一步分析传统生态民俗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和启示。
一、游牧民族的生产习俗的生态环保内涵游牧生产习俗包括游牧的方式、放牧的习俗,对水资源、草场资源的保护禁忌以及对野生动物的禁忌规约。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游牧生产习俗中的生态环保思想。
(一)游牧方式和放牧习俗1.四季转场放牧游牧习俗最重要的表现是游牧的方式。
游牧即指在干旱地区随着季节变换更换宿营地的畜牧业。
这种畜牧业在公共的土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移动,组合或分散牲畜,间隔某种周期反复利用牧草获得生活资源。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层次性多、类型多样的特点。
游牧民族的牧民在其生活的土地上较难改变其生活方式,面对有限的水、草场资源,游牧民族选择改变其生活地点,以更高效的利用水资源、草场资源、林地资源等。
“四季转场放牧”便是一种传统上的具有合理性的放牧方式。
游牧民为了防止有限的草场资源产生超载放牧、过度利用问题,便将可以用于放牧的草地按照季节划出有限区域用于放牧,此举降低了对于草原生态的破坏。
除此之外,也能更有效的利用广阔的草场资源,给予闲置草地一定的生态恢复期,这种游牧的方式是牧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其对所居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2.牲畜放牧习俗五畜合牧。
蒙古族传统的放牧习俗之一便是五畜合牧。
传统的五畜是指:蒙古马、蒙古骆驼、蒙古牛、绵羊、山羊。
将它们按一定比例合牧会提高草场利用效益。
例如,初春的时候,山羊会用腿翻出刚发芽的草根,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最高。
所以一般情况下绵羊与山羊合群放养,发挥其领头作用。
一般情况下,羊群中绵羊比例高于山羊。
蒙古族传统自然观与当代生态伦理学
内蒙 古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onl1 fI n rMo ̄oi tT8 n e o n l aUnv ri o iest rNain l is( 0il ce cs yf t aie S ca S in e o t
Ma .0 1 y2 1
一
、
问题 的提 出
华 ” 以生 长的 沃土 。应该 从宗 教哲 学 、 态哲 学视 赖 生
关 于 少 数 民族 传 统 自然 观研 究 , 年来 在 国 内 近
外受到广泛关注。就蒙古族传统 自然观研究而言 , 国内外 的研究证 明, 蒙古族传统 自然观具有普遍 的 神话特 点 和生 态 伦 理 意 蕴 。 自上 个 世 纪 8 0年 代 以 来, 国外 学者 在研 究 蒙古族 神话 、 始宗 教信仰 时涉 原 及过神话传说 、 民间禁忌中的 自然观及其生态伦理 意蕴 ; 在国内, 上个世纪 9 年代以来 , 自 0 已出版几部 相关研究著作 ,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逾百篇。蒙古族
Vl . 7 No 3 0 3 1 .
蒙古族传 统 自然观 与当代生态伦理学
包 国 祥
( 内蒙古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 义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84) 203
( 摘
一
要] 蒙古族传 统 自然观是蒙古族先 民对神秘 自然最原 始古朴 的敬 畏之情 和神 化意识 。它倡 导 的是
种尊 重 自然、 善待生命的伦理之道 。蒙古族先 民的万物有灵论不完全是 由于认识 能力低 下而产 生的愚昧观
角进一步深化蒙古族传统 自然观研究。应该深入挖 掘游牧民族传统 自然观不 同于农耕 文明 自然观 、 西 方工业 文 明 自然观 的独 特 的生 态 伦理 内涵 , 以期 系 统梳理出蒙古族传统 自然观对构建 当代生态伦理学 的借 鉴意 义 。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游牧文化之地。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以游牧为生,他们依靠着草原的资源和自然环境来维持生活,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对于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游牧文化传承地,这里的游牧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主要依靠牧业和畜牧业为生。
在他们的文化里,草原是至关重要的,草原上的牧草提供了他们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游牧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方式,在草原上搭建蒙古包,依靠羊、牛等家畜为生活提供动力。
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文化传统构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保护草原生态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草原区之一,约有草原面积6.4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草原生态的保护对于维持游牧民族正常生活至关重要,草原提供了他们的生计来源,也是游牧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可以保障游牧民族的生存和文化传承。
2. 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复合体,草原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其中许多物种在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和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原上的植物和动物资源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游牧民族的生态平衡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 保护草原水资源草原水资源是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草原植被的生长和牲畜的生存,还对草原生态平衡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保护草原水资源对于游牧民族的生存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三、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1. 保护草原生态平衡草原的生态平衡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唯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保障游牧民族的生计来源。
了解蒙古文化后的感悟
了解蒙古文化后的感悟
蒙古文化是一种独特而多样化的文化,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断发展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
了解蒙古文化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价值。
蒙古文化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蒙古高原上,人们往往是靠畜牧业为生,因此蒙古文化中也包括了许多与动物相关的传统和文化。
例如,人们尊重牛、马、羊等动物,将它们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蒙古文化中也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提倡可持续发展。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仅体现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也在当代环保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古文化中强调人性的全面发展。
在蒙古文化中,人们不仅仅强调个体的生理健康,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在蒙古族的传统中,人们常常通过舞蹈、歌唱、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整个社区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蒙古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例如,蒙古族人相信宇宙是由无数个无数个宇宙组成的,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仅体现了蒙古族人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也启示人们要去探索和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了解蒙古文化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内在价值。
蒙古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思考和启示。
人与自然和谐是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是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作者:晓荣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集宁师范学院马列部,内蒙古集宁 012000)摘要: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核心的生态伦理思想。
蒙古民族对环境的独特的适应方式在生活领域内大体以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最为典范,并且构成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研究和解读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生态伦理价值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82-02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崇拜自然、敬重生命、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生态伦理思想。
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与各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蒙古族传统文化虽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却一直保持和传承着。
一、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1.服饰。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古代蒙古人衣着是草原环境的产物,选料、颜色搭配、制作等过程都是与大自然协调一致的,即貂皮、绵羊皮、山羊皮、牛皮、羊羔皮等。
皮革制品主要是用家畜和野生动物的皮制作的,纺织品主要是用驼绒、绵羊毛、山羊绒制成的,也有用畜类的绒毛制成的织品。
“剥皮的时候,要精心细致,避免破坏皮张;加工的时候要用木磨敲打,轻度发酵,认真刮削,反复揉磨。
加工好的皮张,可以制服装、帽子、靴鞋、被褥、帐篷、铺垫等,还可以制作甲胄、箭囊、革囊、马鞍、缰绳、肚带等。
牲畜的筋经过加工处理,可以捻成筋线,缝制服装、用品。
用筋线制作的弓弦,因拉力大、弹力强而被人们称之为‘良弓’。
”[1]在古代蒙古人的装束中,蒙古袍是最实用、最具“生态”特征的。
如《袍子赞》所夸:“袖子是枕头,里襟是褥子,前襟是簸箕,后襟是斗篷,怀里是口袋,马蹄袖是手套……”这是蒙古袍功能的准确概括。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当代启示
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及当代启示(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张春梅)[内容提要]:蒙古族生态文化观是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在蒙古族传统天人观、宗教思想、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以及古代法规当中蕴意着蒙古民族古老而丰富的生态观念。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筑新的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导向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生态文化启示生态文明民族文化是依靠民族群体一代代传承、保持和发展下来的,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对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
各民族由于生存空间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其自然资源管理利用和文化传统也就具有各自特色传统。
蒙古族在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蕴意着丰富的传统生态理念的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
蒙古族生态文化观体现了其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崇高精神境界,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实质和核心。
蒙古族千百年来沿袭和传承的生态文化传统,对该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所谓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的反映,是人们根据生态系统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生态文化还包括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
生态文化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是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针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摄取、利用和保护,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等文化积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4期2012年8月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Vol.26,No.4Aug.,2012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孙丽华(白城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吉林白城137000)摘要:蒙古族保护与利用草原自然资源的“天人合一”观念,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对正确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12)04-0020-03收稿日期:2012-03-20作者简介:孙丽华(1968———),女,白城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草原文化史、明清史、思想史等。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试论吉林西部蒙古族生态文化变迁研究”(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33号)中期检查阶段性成果论文。
草原生态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所从事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环境的产物,它凝聚着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创造力,塑造了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性格和精神。
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观念、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草原中那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一、蒙古族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1.蒙古族保护草原植被、水土资源的观念。
蒙古族在长期的迁徙生活中,总结出许多爱护大草原的生活经验。
他们不以人类的主宰者自居,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牧民的主观能动性;以平和的心态,使人-畜-草的关系,达到和谐的平衡统一。
古代的蒙古民族不论在草场上和水资源上还是森林上都实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在保护草场上,一方面规定人们爱护青草,割草时不能损伤草根;爱护草原植被,它们是丛生牧草,如艾、蒿、马兰、马莲等,这些植被是防风固沙的保护层。
另一方面,对牛羊实行流动性放牧,游牧生产是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活根基。
从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大草原制定的规范,人们在草原上放牧时并不固定在某块草场上,而是四季轮换放牧,保护草场的生态平衡环境,按季节的寒来暑往不断倒场,这样有利于牲畜的成长,把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放在有理有利的框架下去实践、去发展,达到保护草原上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的目的。
在保护森林上,也制出许多规定,因为森林是大自然的护卫者。
清朝时期,《喀尔喀法典》中《三旗法典》134条规定:“从库伦边界到能分辨牲畜毛色的两倍之地内的活树不许砍伐,如砍伐,没收其全部财产。
……砍伐枯树者、折断活树(以假弄真者),以法没收其斧头。
”[1]草原上的人们对森林倍加爱护,因为当时森林能提供生活燃料,能够防护大自然生态环境,是生态的护卫者。
在保护水资源上,人为地制定许多规则限制滥用水资源,例如,不许往水里倒赃物,不许在水中洗衣服等。
如果发现有的人违犯了规定,就会对其实行严厉的惩罚。
2.蒙古族在物质上、精神上对草原的依赖。
在物质层面上,草原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蒙古包是草原上独具特色的建筑,它是用简洁的材质建成的,搭建成圆的形状代表宇宙和大地,用毡子和皮条,既暖和又容易搬迁。
蒙古包的外围顶部、内围壁面、窗户、里面的吊灯是参照蓝天、白2云、太阳和月亮的形状与颜色而建构的。
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像朵朵白云般的蒙古包,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从而体现出草原上人们在实践中履行的对大自然的保护的优美图画。
在精神层面上,人们与草原的长期合作中,总结出敬畏生命和尊重自然两个重要的伦理依据。
草原上的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人们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提高到人类的地位一样高度的时候,这种想法才是有道德的,因此,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成长历程都是平等的,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其中,大自然是最神圣的主宰,人和畜和草都在大自然的保护下。
从而草原上的人们对“腾格里”(长生天)产生了敬畏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
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遵循这两条伦理思想,这就是大草原和谐的生态环境没有被破坏的关键所在。
今天,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人只有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主体,对生态的道德关怀才有实际意义,价值判断也才有坚实的基础。
那种主张人与生态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实践主宰关系,是一种极端的观点,在实践中是根本行不通的。
例如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应当或长期以来作为被征服、奴役的对象,结果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虽然蒙古族敬畏自然,依赖自然,但当时没有超越自然、甚至征服自然的想法,而是极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达到了生态平衡发展的目的。
二、蒙古族的法律对食物资源、动物资源的保护远古时期,草原上的人们对大草原的认识是无意识的、自发的,逐渐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的观念,那种认识是朦胧的、不系统的,后来形成习惯法。
随着时光的流逝,草原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真正的制度被固定下来是经历一个过程,即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总结出来的是法律制度,其中包括习惯法和成文法等。
1.习惯法的相关规定。
元代以后形成的成文法是在某些习惯法中成长起来的,早期的习惯法中,就规定了严禁春夏季狩猎、污染水源、挖掘草根、遗火破坏草场等行为。
而且元代的成文法涉及生态问题的范围特别广,并且对蓄意破坏草场,盗猎行为等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裁。
例如,在《元典章》、《喀尔喀法典》、《阿勒坦汗法典》等还列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动物的合法名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上的蒙古族高度自觉的保护生态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里,不仅保护一切植物,而且还保护动物,从而维持着人-动植物-环境相互和谐的关系。
2.保护血液食物资源。
在《成吉思汗大扎撒》中,记载有宰食动物方法规定:“宰食牲畜,须用掏心式,不许砍头。
(其杀所食之动物,必须缚其四肢,破胸,入手紧握其心脏,如仿穆斯林方式)”[2]与穆斯林不同的是,蒙古族将血液作为一种食物。
在古代蒙古草原的初春或冬季,或在某种没有食物来源的情况下,动物的血液是唯一的可以救人活命的资源。
例如,在《蒙古秘史》177节中如下记载:克烈部的王罕曾被其弟打败,他落荒而逃,逃到乞塔种的古儿罕的回回地面,不到一年又逃出,经过委兀河西地面实在疲惫困乏,依靠挤着五只羊的血、刺着驼血来维持生命,后来骑着瞎沙马,投奔成吉思汗。
[3]最后得到成吉思汗的帮助和援救,王罕最终打败对手,重新恢复对克烈部的统治。
3.保护动物的法律。
元朝时期,就有许多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
蒙哥汗曾下过:“正月至六月尽怀羔野物勿杀”的命令。
[4]元朝《刑法志》里规定:“诸每月朔望二弦,凡有生之物,杀者禁之。
诸郡县正月五月,各禁杀十日,其饥馑去处,自朔日为始,禁杀三日。
”[5]此外,还严格禁杀野生动物母畜、幼畜,禁止乱杀马、母羊、还禁止胡乱私自宰杀马牛等条款。
[6]清朝时期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规定。
清朝时期的《喀尔喀法典》规定了禁杀的地点范围和野生动物。
例如,《喀尔喀法典》里的《三旗法典》134条明确规定:“在二库伦(指大库伦、西库伦两召庙)执法范围外,临近的北面色楞格到北陶勒必、纳木答巴、那仁、鄂尔浑、昌答哈台的吉热、仑金答巴、朝勒鬼拉这些地方以内的野生动物不得捕杀。
如捕杀,以旧法惩处。
”136条还规定:“不许杀无病之马、鸿雁、蛇、青蛙、黄鸭、黄羊羔、麻雀、狗。
谁看见捕杀者,罚要其马。
”以上关于不许杀生范围的种种法律规定,事实上是与佛教禁止杀生极其相似,把禁止杀生范围扩大到了麻雀和蛇等,而且还在该地区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对动物实行了某种人道主义的关怀。
三、蒙古族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1.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古代内蒙古草原生12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但随着历史车轮的飞进,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迁,生态环境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当今情况下,为了彻底改善草原存在的负面状况,我们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念,从而理顺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
应该制定以下一些措施:首先,保护草原。
切实加强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建设。
以改良草原、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坚决退耕休牧,还林还草,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
同时,加快草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其次,保护动物野生资源。
认真落实好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规定具体地域的载畜量,并且跟踪考核,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达到最终草畜均量平衡状态,提高大面积的畜牧业产量。
最后,转换经营模式。
时代不同,为了满足人们肉产品的需要,有重点地扶持畜产品加工一条龙产业,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已经建设的肉类、乳业、绒毛等产业主导下,有步骤、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布局合理、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畜产品加工、贮藏、购销流通快的企业。
协调好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双向联系,与农牧户建立起生产基地与产品生产挂钩联合,互惠互利,共担风险的关系。
逐渐形成农牧户、工厂、商品一体化和产品、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的经济利益实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合理利用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又以自然界的强度开发为特征的科学技术时代,要重新恢复蒙古人那种“天人和谐”的生态画面时代,已经不能复返。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又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和对立。
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出现,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土地的沙漠化等等的尝试危机频繁发生,使得地球的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生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但是,无论怎样高度的文明与科技去开发自然环境,都应该牢记遵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我们应理智地对待生态环境,在保证不妨碍后代人的健康成长,有资源可用的情况下,有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合理利用资源。
只有将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比较,扬长避短,扬优弃劣,加快生态文明发展的进程,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利用,才能重建一个现代化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发展造福。
参考文献:[1][2]奇格·阿拉腾,盛明光.古代蒙古生态保护法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3):36,35.[3]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27.[4]经典大典·序录·鹰房捕猎[A].元文类(卷4:十一)[C].[5][6]宋濂.元史·刑法志(卷105)[M].北京:中华书局,1976:2683,2686.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Eco-Culture ofMongloid Nationality’s GrasslandsSUN Li-hua(College of History,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Baicheng137000,China)Abstract:Mongolians’s perception which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greatly protected and made good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grasslands,and left the later generation valuable cultural and ethical wealth.Their perception provided guidance significance and realistic references for cop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for reaslizing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and for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conomical and friendly society.Key Words:Mongloid;ecological culture of grasslands;contemporary value责任编辑:王志刚22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