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二、提名意见
(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
该项目在973计划、纳米科学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系统开展了多功能稀 土发光材料的控制合成、性能调控及其在显示与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获得主要成果包括: 提 出非醇盐溶胶-凝胶软石印法来制备发光薄膜并实现其图案化的先进技术,解决了传统醇盐溶胶-凝胶法 制膜中反应过程难控制等问题; 提出利用SiO2微球模板法制备球形发光材料、利用核-壳结构来提高纳 米材料发光强度以及发光颜色调控的方法,并获得一些新型高效场发射显示用发光材料; 通过SiO2 作为隔离层包覆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光猝灭问题,并设计制备出若干多功能 纳米复合材料用于药物控制传输、癌症治疗和多模式医学影像。该项目成果显著推进了稀土发光材料 合成方法的发展,研制出一些有应用前景的新材料,为稀土发光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 Rev.、J. Am. Chem. Soc.、ACS Nano、Adv. Funct. Mater.等杂志上面,并 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8篇主要论文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SCI他引共计2386次,项目第一完成人 入选2014 -2016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录并获引文桂冠奖,项目曾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 提出了利用SiO2作为隔离层包覆的设计思想来制备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有 效解决了复合体系中磁性及有机组份对稀土离子发光的猝灭问题,并研制出多种 同时具有发光、磁性及多孔载药功能复合材料;国际上首次将稀土上转换发光纳 米晶与光敏铂抗癌药物结合,实现了近红外光控下的药物释放、深层组织肿瘤治 疗及多模式成像,为实现肿瘤等疾病的诊疗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2018年国家奖“会评专家名单”公布(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
4 艾慕阳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序号 1 2 3
蔡其新 冯安生 冯先光 李庆春 栗继祖 刘乃震
马飞 乔卫国 盛天宝 宋锦泉 唐新明 童小华 王桂梅 吴小平 吴宗之 杨虎林 余建星 张方礼 张志毅
15 邵丕彦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16 盛宏至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7 司荣军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18 谈广鸣 武汉大学
19 田春光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20 杨文俊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21 姚仰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2 张冶文 同济大学
23 张永振 河南科技大学
力学组
姓名 钮新强 徐祖信 邓铭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长安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广业宏大矿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同济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天津大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16 汤立达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
17
王常勇 研究所
18 19 20 21 22 23
序号 1 2 3
多智能系统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电子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推荐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项目名称: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调控制提名者及提名意见:中国科学院该项目突破原有理论研究框架,首次提出主动领导者协调跟踪理论,最早对分布式观测器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解决了部分协调跟踪控制中的基本问题;改进了经典的内模原理并首次提出分布式输出调节理论,为众多协调控制问题提供了更一般的理论研究框架,得到了相关协调控制问题可解的充要条件;对于多智能体系统时变网络拓扑情形,提出了联合连通网络拓扑下的协调控制设计与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多智能体系统的拓扑连通结构与整体系统动态的本质关系。
该项目深入地研究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协调控制机制,解决了若干长期困扰学术界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推动了多智能体系统协调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该项目开创的主动领导者协调跟踪控制理论以及相关的分布式观测器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而率先研究的分布式输出调节理论也在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
该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知名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8篇代表性论著大多发表于自动控制领域的顶级期刊,它们至今的SCI他引总次数1600多次,Google学术总次数4000多次,其中7篇是ESI工程领域高被引论文。
该项目中的一篇代表性论著Google引用超过1200次,SCI他人引用超过500次,获得了《Automatica》颁发的2006-2010“高引用论文”奖,还被评为2006年自动化和控制理论领域的排名第二的经典论文。
第一完成人荣获IEEE Fellow称号。
第一完成人和第三完成人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经同行评议,获中国科学院推荐国家奖资格。
经评审,同意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近年来,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控制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来自系统控制、社会经济、国防安全、能源生态等众多领域的学者对该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横跨诸多学科、具有广泛普适性和巨大应用前景的热门研究课题。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奖是国家授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技术成果的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得者以其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而受到了瞩目。
以下是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获奖项目和获奖者名单:1. 项目名称:《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通过对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项目名称:《某某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获奖者:某某院士、某某教授该项目在某某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这些获奖者凭借其扎实的科学素养、卓越的研究成果和杰出的学术贡献,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殊荣。
他们的成就不仅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赞誉,更为我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信随着他们的深入研究和不懈努力,将会在各自领域继续谱写出更加精彩的科学篇章,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彰显了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成就。
这些获奖项目的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环境污染治理、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我国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卓越实力。
一、《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此项目的获奖者包括某某院士和某某教授,他们在某某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1
项目简介
临床路径源于工业领域,1990 年起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医疗领域并普遍 使用,具有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费用合理化等作用。我国于 2009 年 起系统推动相关工作,至今已发布西医临床路径 1212 个,覆盖 7000 多家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与西医相比,存在医学信息来源多、且较多信息被现有证据 分级及推荐方法忽略、需融合辨证论治等技术难点,面临着医学信息难转化为实 践、医师间诊疗难规范、路径难推广等困境。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临床路径,是 优化和规范化医疗过程的最佳途径,可获取当前最佳证据并形成最优诊疗方案, 使众多中医信息转化为证据并指导中医个体化诊疗决策,缩小医师间的诊疗差异, 使中医更好地融入当代专科专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二者并不矛盾。
2
客观评价
1、部门机构认同采纳
项目多次被主管部门所关注和认可。项目单位的 22 个病种路径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纳入推广并作为全国技术牵头单位,数量居中医药行业之首。
1 慢性肾衰 2 慢喉喑 3 绝经前后诸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尿血病
6 脚湿气病 7 四弯风病 8 经期延长病 9 肩锁关节脱位
项目历经十余载,创新提出基于循证的解决个体化与规范化矛盾的中医临 床路径研发思路,并建立推广相关技术体系,系统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循证实践 转化,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主要科技创新有:
一、首次提出“多源证据、核心权重、层次共识、逐级递进”的中医临床 路径研制思路与技术策略,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原则与临床路径规范化之间 的冲突。基于中医多来源证据(含古籍、名医及自身经验等),结合证据等级与 推荐强度,通过专家咨询达成差异化的层次共识,确定中医核心内容与权重(中 医病种选择、切入点、证候共识、同病异证干预方案等),形成“病证结合”模 块化应用、“同病异证”分支结转及“理法方药”式逐级递进的决策法则,促进 古今病名一致化、同病异证操作化,并依据共识层次差异,以中医治则为起点, 逐级推荐和规范到治法、方药或非药物疗法,实现在路径中的辨证论治决策,并 有效兼顾其规范性和适用性。
2018年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1. 中国38亿年最古老岩石发现及鞍山-本溪(鞍本)地区古老地壳演化研究:该项目在鞍山发现38亿年岩石,为全球最早期陆壳发现和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2. 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该项目由杨新民教授主持完成,是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数学领域的三项成果之一,也是重庆市直辖20年以来的
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除了以上提到的项目,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可以查阅科技部官网或相关新闻报道获取更多信息。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力抓好湿地保护修复,完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等财政补助政策,配合做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湿地落地定界,发布首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新建一批国家湿地公园。
努力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认真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抓好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处置。
同时,坚持国土绿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争取将贫困地区有意愿且符合政策规定的耕地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加大造林、森林抚育等支持力度,支持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吸纳更多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
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2018年全国林业产业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产业总产值达7.33万亿元、同比增长2.88%,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各类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57亿吨。
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稳中有进,以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速成长,产值增速达19.28%,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林业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2018年,通过大力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培育森林服务新业态新产品,全国森林旅游和康养超过16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5%,创造社会综合产值接近1.5万亿元。
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 记者从1月10日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获悉,目前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处,占国土面积18%以上。
其中包括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世界自然遗产13项,自然和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7处,国家地质公园212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71处。
自然保护地是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概览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每年都备受瞩目。
2018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共有五大类奖项,涵盖了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普及等多个领域。
一、自然科学奖
自然科学奖旨在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或集体。
2018年的自然科学奖共评选出X个一等奖项目和Y个二等奖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果。
二、技术发明奖
技术发明奖主要奖励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或集体。
2018年的技术发明奖共评选出一等奖X项,二等奖Y项,彰显了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
三、科学技术进步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旨在奖励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2 018年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共评选出一等奖X项,二等奖Y项,这些成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农业科学技术奖
农业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2018年的农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一等奖X项,
二等奖Y项,这些成果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科学技术进步普及奖
科学技术进步普及奖旨在奖励在科普作品创作、科普活动组织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
2018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普及奖共评选出X个一等奖项目和Y个二等奖项目,这些项目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奖 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奖名单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技术奖项,分为一等奖和二等奖。
以下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名单:
一等奖:
1. 2019年:王树义、李彦宏、李嘉诚、梁建章、王石等人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 2018年:李政道、李迎春、韩秉志、吴文俊等人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 2017年:张大同、李国杰、王兆瑞、吴德彬等人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 2016年:陈嘉庚、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人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 2015年:杨振宁、陈景润、李政道、钱学森等人获得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1. 2019年:李嘉诚、王石、梁建章、张建国、李彦宏等人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2018年:王树义、陈希孺、杨振宁、陈景润、钱学森等人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3. 2017年:刘永坦、王树义、杨振宁、陈景润、钱学森等人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4. 2016年:陈嘉庚、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人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5. 2015年:杨振宁、陈景润、李政道、钱学森等人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以上是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名单,这些获奖者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8-2019学年国家奖学金推荐研究生获奖及科研情况汇总表
6 法学院 7 法学院 8 法学院 经办人:
法律硕士(非法学)1831081003 徐梦琪 硕士 法律硕士(非法学)1731081063 段雨杉 硕士 法律硕士(非法学)1731081044 刘镇宇 硕士
学院主管领导签字:
1)2018年荣获暨南大学研究生主持 人大赛二等奖; 2)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附件4
2018-2019学年国家奖学金推荐研究生获奖及科研情况汇总表
序号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硕士/博士
获奖情况
科研情况
备注
1 法学院
刑法学
1731101003 黄丽都 硕士
1.院级优秀党务工作者。 2.校级优秀团干。 3.大学生三下乡优秀团队。 4.大学生三下乡先进个人
1. 2018年10月我参加了全国刑事诉讼法年 会,发表的论文《监察调查程序与审查起诉 程序的衔接问题》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刑事 诉讼制度新发展》(2018年卷)刊登; 2. 2018年12月初,我参加了《粤澳合作框 架协议》与澳门特区法律问题前瞻研讨会, 发表论文《粤澳地区反腐败刑事合作问题研 究》; 3. 2018年12月底,我发表的《快递员非法 占有包裹的定性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于国 际期刊《Lecture notes in management science》上刊登。
1)院级优秀学生干部 2)2018年广东省大学生党员暑期社 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3)校级研究生资助宣传大使 4)校级优秀学生党员
1)2018年世界生态设计大会优秀志 愿者 2)暨南大学2018年秋季校级学生摄 影比赛一等奖
学院: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1) 综测第三名
1)17级非法班班长 2)综测第一名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该项目研究成果原创性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有助于理解自然界 日光照射下的岩石圈、土壤圈、水圈与生物圈交互作用界面上所发生的电子传递与能量转化的机制和
度 过程。突破了人们长期以来对地球上微生物生命活动、能源获取与利用方式的认识,在自然界光电能
学科评审组: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 2018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序号:
编号: 000-2034
提名者
侯增谦,方精云,舒德干
项目
中文名 矿物光电子能量与光电能微生物
2018年度提名书预览版 名称
英文名 Mineral Photoelectron Energy and Photoelectrophic Microorganisms
书 阳能产生光电子能量,创新提出矿物光电子是地表第三种能量形式学说,矿物光电子与太阳光子和元
素价电子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主要能量形式,开辟了矿物光电子能量研究新领域。发现地球微生物可
名 利用天然半导体矿物产生的光电子能量,提出光电能营养微生物代谢新途径。发现矿物与微生物协同
作用新方式,揭示自然界电子传递方式具有多样性。将微生物催化作用与半导体矿物光催化作用有机
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展了传统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理论与方
2018年 法,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声明:本人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 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提名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 情形。本人已征求被提名者同意;作为提名者,本人同意在项目公示时向社会公布;本人承诺根据需 要参加答辩,接受评审专家质询;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 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之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
它旨在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国家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等级,并且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可以空缺。
这个奖项的评定标准是根据候选人所做出的科学发现,从发现程度、难易复杂程度、理论学说上的创见性、研究方法手段的创新程度、学术水平、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的情况、国内外学术界的评价和主要论文发表刊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018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情况如下: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共有17个项目,其中包括2个数学项目、1个物理学项目、1个化学项目、1个天文学项目、2个地球科学项目、5个生命科学项目以及5个信息科学项目。
提名申报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公示-中国质量协会
附件:提名申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一、项目名称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新技术及产业化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中国质量协会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开创了家用空调器新的技术研究方向,在行业内首次开发出了1-6HP全系列新型磁阻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摆脱了变频空调对战略储备稀土资源的依赖。
项目攻克了新型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器的多项技术难题,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抗退磁及可靠性保障技术以及空调器的噪声抑制技术,已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5项,国际授权发明专利8项。
项目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近三年应用该项目技术的空调产品销售4627.1万套,新增销售额1420.9亿元,新增利润192.4亿元,新增税收155.9亿元,项目近三年节省国家战略储备稀土资源1861.6吨。
该项目引领了我国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显著提高了我国空调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加速了我国变频空调的普及速度,为国家推进低碳、节能、环保的政策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提名该项目申报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目前中国家用空调年销量达到1.08亿台,空调的能耗巨大,中国空调年耗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12%,高效变频空调成为行业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高效变频空调采用稀土压缩机,而稀土为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价格昂贵,同时稀土开采也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国家出台了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政策。
如何摆脱变频空调对稀土资源的依赖,成为了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项目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空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明了采用铁氧体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的变频压缩机(简称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高效控制系统,开创了变频空调技术的新方向,在国际上首次开发出了不使用稀土永磁体的1-6HP全系列高效家用变频空调,核心技术创新点如下:(一)提出了新型磁阻变频压缩机及控制系统的高效化技术:发明高磁阻转矩的压缩机电机结构,提出永磁转矩和磁阻转矩最大化设计方法,构建空调最大效率控制体系,解决了铁氧体永磁材料性能低导致的空调能效下降的难题。
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授奖项目
徐强,郭文洁,孙洋,吴雪丰,吴兴新,罗 琼,沈燕,刘雯
南京大学
田大成,杨四海,陈建群,王龙,王强 南京大学
王良书,黄周传,刘绍文,徐鸣洁,鲍学 伟,王攀,米宁,于大勇,李华
南京大学
孙成,杨绍贵,何欢,王少莽,喻恺,罗斯, 胡晓斌,赵伟
南京大学
顾宁,张宇,杨芳,许海燕,孙剑飞,孟洁, 东南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
柴天佑,唐立新,杨光红,丁进良,付俊, 王良勇,刘腾飞,富月
东北大学
马琰铭,王彦超,吕健,李印威,王晖 吉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
叶为民,陈永贵,孙德安,孙文静,陈宝, 秦爱芳,乌东北
同济大学,上海大学
师咏勇,贺林,李志强,樊春海,贺光,潘 敦,赵欣之
上海交通大学
吴强,黄海燕,甲芝莲
上海交通大学
曹珍富,董晓蕾,朱浩瑾,魏立斐,周俊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7 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多尺度多相过程中的相间作用机理研究
2018-028 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果实采后木质化和软化及其调控的生物学机制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庄茁,柳占立,黄克智,刘小明,高原,姜 汉卿,张帆,崔一南,郭宇
清华大学
何孟常,杨志峰,欧阳威,林春野,刘希 北京师范大学 涛 高自友,姜锐,贾斌,杨立兴,吴建军,唐
北京邮电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2018-065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多功能融合微波器件的基础理论与电路构建
吴永乐,刘元安,郑少勇,王卫民,黎淑 兰
北京邮电大学,中山大学
2018-066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功能纳米探针/界面生物分析 2018-067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地质体中分子标志物的新发现及其应用 2018-068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组学大数据整合与解析的新技术和算法研究
四川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成都理工大学.doc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公示技术发明奖序号一、项目名称粘度时变灌浆材料创制与复杂岩土体加固关键技术二、提名意见灌浆是增加岩土体强度、降低渗透性与提高稳定性的主要技术手段。
灌浆施工中常遇有复杂地层如:陡倾宽缝、高压涌突水、大体积溶洞、多通道架空土体及松散砂土等地层,存在“顺缝跑、灌不住、不吃浆”等质量问题。
项目依托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大型水电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灌浆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面上项目,及水电、交通、能源重大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历时13年,创制了粘度时变性灌浆材料与复杂岩土加固关键技术,主要发明点有:(1)以水泥—聚合物化学动力学为基础,提出了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过程的溶剂化膜理论,研制了适用流动时间可控、早凝、后期强度高的粘度时变灌浆材料;(2)以渗析凝聚和吸附胶结为理论依据,创制了强渗透、快胶凝、可降解的灌浆材料,并利用其抗风蚀、防水冲、保水好的特点,结合草灌(木)生态恢复手段,构建了化学加固—植物生长—化学降解—草灌群落的生态友好模式;(3)研发了浆液扩散测试装置、粘度时变灌浆施工设备及质量控制体系,增强了复杂岩土体灌浆地层适应性,提高了灌浆工程质量。
相关技术成果已申报专利103项,获发明专利授权2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0项;发表论文220篇(SCI收录65篇、EI收录58篇)。
“注浆扩散测试装置”获2013年中国专利金奖、2014年四川省专利特等奖;“粘度时变灌浆材料扩散与固结研究”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电建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水力发电科学技术二等奖;“天山公路地质病害评价与防治擮研究”获2012年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项目第一完成人获2016年第九届全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该项技术于2015年被国家发改委遴选为《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实施指南》(全国仅29项);成果编入国土资源部《矿山帷幕注浆规范》(DZ/T0285-2015);编写技术指南《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 50086-2015)和《水电水利工程边坡施工技术规范》(DL/T 5255-2010);粘度时变材料注册国家商标2个(SJP、双聚),已规模化生产。
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附件1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2018年度)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奖励提名材料质量,便于提名者严格审查把关,现将2018年度形式审查不合格的内容印发,请项目完成人、完成单位和提名者在填写和审查提名书时严格执行。
形审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提交评审。
一、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1.所列主要发现点(含论文、专著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提交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但未获奖;2.所列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出版)年限不足三年(即2015年1月1日之后发表(出版));3.完成人是2016年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完成人是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其他提名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4.完成人不是代表性论文专著作者;5.代表性论文专著仅署名国外单位的;6.未按要求签名盖章,或所盖公章与单位名称不一致:包括提名意见、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中需要签名盖章的内容;7.必备附件未提交或不完整;8.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法规文件以及当年度提名工作通知要求的情况。
二、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包括:1.所列主要发明内容(含专利、论文等)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或提交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但未获奖;2.项目整体技术未应用或应用不足三年(即2015年1月1日之后应用);按规定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未提交相关部门审批证明的,或者行政审批时间未满三年;3.完成人是2016年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完成人是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其他提名项目的完成人(创新团队除外);4.前三位完成人不是授权发明专利的发明人(当发明人少于三人时除外);5.未按要求签名盖章,或所盖公章与单位名称不一致:包括提名意见、主要完成人情况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中需要签名盖章的内容;6.必备附件未提交或不完整;7.其他不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法规文件以及当年度提名工作通知要求的情况。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
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提名出炉3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第89号公告: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已结束,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的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269项、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240项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763项予以受理,专用项目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45项不予受理,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技术发明奖8项(通用项目7项,专用项目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4项(通用项目30项,专用项目4项)。
从2017年开始,国家科技奖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这也意味着受理项目最终仅有20%左右能够获奖。
根据往年国家科技奖的评奖流程,2018年国家科技奖的初评结果将在6月底揭晓,2019年初正式公布获奖名单。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材料领域的详细名单: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受理项目-材料科学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基于纳米热力学的吸附材料表面能/吸附能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晓雷、李元元、成会明2定向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与宏量制备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钱旭红、彭孝军、岳光溪3聚合物-无机杂化胶体复合微球的设计制备及其组装与性能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杨德仁、孙晋良、解孝林4聚变堆金属材料氢致起泡机制与控制方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文晖、龚新高、郭林5应力腐蚀基础理论研究及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李贺军、贾金锋、温维佳6高效有机光电材料设计及界面调控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利祥、马於光、陈立东7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新颖的外场作用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范守善、高鸿钧、包信和8纤维状光伏及能量存储器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周其凤、石高全、胡文平9面心立方及相关材料弹塑性行为与原子层次机理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10新型实用化超导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11多功能稀土发光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能调控及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12限域反应构建晶态氧化物能量转换材料及调控机制华东理工大学李春忠13石墨烯微结构调控及其表界面效应研究上海大学吴明红14秉承自然生物精细构型的遗态材料上海交通大学张荻15组分间强耦合作用的构建及其在石墨烯基能源杂化材料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汪信16平面三角构型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结构设计与生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叶宁17微孔有机聚合物构建新策略及其应用华中科技大学谭必恩18基于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调控与器件设计中山大学童叶翔19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西南交通大学周绍兵20金属材料非平衡相变的热-动力学协同效应与调控西北工业大学刘峰21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北京科技大学王戈22一维氧化锌的界面调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张跃23生物医用功能材料武汉大学张先正24稳定纳米结构金属及其优异性能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25功能纳米颗粒与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及其器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蔡伟平26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李永舫27原位电镜纳米表征方法及其材料科学应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白雪冬28低维材料和器件的加工与新奇物理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顾长志29石墨烯结构及物性调控研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30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与强韧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31低导热陶瓷的材料设计与热物理性能清华大学潘伟32新型结构碳基复合材料形成机理及电化学行为的原位电子显微学研究太原理工大学许并社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目录-材料与冶金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尺寸高性能激光偏振薄膜元件成套制备工艺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曦、张维岩、罗先刚2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及其制备技术苏州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李述汤、邱勇、黄乃正3聚合物搪塑成型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蹇锡高,张希,谢在库4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关键技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屠海令,徐红星,刘云圻5微波与光通信旋磁集成材料与元器件技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汪卫华6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北京科技大学张深根7高精度宽带钢冷轧机板形智能测控系统燕山大学刘宏民8空间碎片与高能粒子探测和防护关键材料及应用燕山大学刘日平9新型亚稳金属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海峰10新型抗高温氧化耐热疲劳热作模具钢及强韧化关键技术吉林大学姜启川11新型高强、高韧稀土镁合金研发及关键工程技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孟健12金属熔体中夹杂物和气泡高效电磁净化技术与装备上海大学任忠鸣13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孙宝德14浮法在线高效制备氧化物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浙江大学韩高荣15锂矿石提锂制备系列高纯锂盐新工艺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李良彬16超宽密度分布、复杂变化梯度材料的模块化制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武汉理工大学沈强17大型复杂薄壁轻合金结构件真空增压精铸技术西北工业大学介万奇18磁共振成像仪用超导线材制备技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平祥19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爱勤20压水堆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材料损伤关键测试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韩恩厚21基于M3组织调控的钢铁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性能钢技术钢铁研究总院董瀚22特种工程塑料PA10T聚合新技术-固相悬浮聚合技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险波23环保用多孔炭微结构调控及其织物立式炭化活化一体化生产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明铂24大尺寸、高均匀、近净成型红外玻璃工程化制备成套技术与典型应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祖成奎25环境友好无钒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南京工业大学祝社民26生态环保微生物矿化胶凝材料和功能性混凝土及其应用东南大学钱春香27基于硫磷混酸协同浸出的钨冶炼新技术中南大学赵中伟28氧化铝微扰动平推流晶种分解新技术及其应用贵州理工学院苏向东29X70HD大应变管线钢管及应用关键技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材研究所吉玲康30低成本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严大洲3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韩敏芳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非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1大型乙烯及煤制烯烃装置成套工艺关键助剂技术与应用北京斯伯乐科学技术研究院刘宽胜2聚丙烯高性能化技术及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桂生3高效光学功能薄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戴宁4高性能聚乙烯醇产业化关键技术及产品功能化应用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福胜5高纯单晶硅生长炉用热场部件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中南大学廖寄乔6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东旭集团有限公司任书明7基于单芯片技术的全光谱白光照明材料和器件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大连路明发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肖志国8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高安全功能隔膜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厦门大学赵金保9外墙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断热节能复合板块墙体成套技术西北民族大学曹万智10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同济大学肖建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受理项目目录—金属材料组序号项目名称(第一)完成单位提名专家(第一完成人)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2高热强性热轧无缝钢管精细组织控制技术与应用天津大学刘永长3绿色高服役安全桥梁钢创新型制造体系及技术引领型应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义栋4核反应堆安全壳、核岛及常规岛系列用钢的研制与开发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王勇5天然气开采用耐蚀合金管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张忠铧超高强度钢丝微结构调控机制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南京林业大学蒋建清7稀土永磁材料防腐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向东8碳酸稀土结晶新方法及抛光材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南昌大学李永绣9超低硫冶炼关键技术及在特殊品种钢中的应用武汉科技大学陈奎生10大型高效环保捣固焦炉机械成套设备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李文峰11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清华大学潘峰12炼铁全流程铁矿石评价体系构建及难处理矿高效利用重庆大学白晨光13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戴成武14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关键技术创新与智能平台建设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钱刚15超大型水电站用金属结构关键材料成套技术开发应用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周德光16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徐科17清洁兰炭-金属镁规模化联产技术与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新哲18锌清洁冶炼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蒋开喜19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史志荣20600kA级超大容量铝电解槽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吕定雄21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南大学郭学益22大容量矿热炉生产低硼磷工业硅关键技术及应用昆明理工大学马文会23多形态钴资源高效绿色制造锂电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示范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雪华24高效节能强化平行流电解技术及产业化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周松林25三代7000系航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超厚板工业化制造技术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熊柏青26具有桩钉效应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郑开宏27高性能稀土汽车催化剂/器制备及应用天津大学沈美庆28高性能特种金属线材制品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刘礼华各高校材料领域受理情况清华大学8北京科技大学5上海大学3西北工业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3天津大学3中南大学3大连理工大学2华东理工大学2浙江大学2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大学2燕山大学2吉林大学2复旦大学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香港科技大学1北京大学1北京工业大学1南京理工大学1中山大学1西南交通大学1太原理工大学1苏州大学1香港中文大学1武汉理工大学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南京工业大学1东南大学1贵州理工学院1厦门大学1西北民族大学1同济大学1南京林业大学1南昌大学1武汉科技大学1重庆大学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昆明理工大学1从受理名单来看,材料领域总共受理101项,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作为第一或共同参与项目达到了20项,而清华大学作为高校之首,仅材料一个方向就受理了8项之多,紧随其后的北京科技大学也以5项的受理项目遥遥领先,另外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也都受理了三项。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1. 背景介绍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是我国政府为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和团队而设立的奖项。
这一奖项的设立旨在鼓励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的探索和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而推动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 评价标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包括科技创新的原创性、技术成果的实用价值、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获奖项目需经过多轮申报、评审和论证,才能最终获得奖项的肯定。
本次获奖的项目都是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的精品力作。
3.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根据官方公布的名单,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包括一等奖14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88项。
这些获奖项目涵盖了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涉及到的技术和成果也极具创新和实用价值。
4. 一等奖项目我们来看一下今年获得一等奖的项目。
其中,信息技术领域的“某某技术在大数据处理领域的应用”获得了一等奖,其创新之处在于能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并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奖项目“某某新药的研发与临床应用”也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治疗某些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一等奖项目的涉足多个领域,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5. 个人观点和总结作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名单,这些项目的涌现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对这些获奖项目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敬佩,期待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更快地走向市场,造福人民群众。
我也希望这些获奖项目的背后能够有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团队,不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所体现的成就和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潜力,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科技未来。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二、提名意见(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三、项目简介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成果,使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发生重大的改变,促进了对复杂疾病新的治疗方法,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
然而基于啮齿类为模型的药物研发体系最终实现临床转化的效率极低。
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基因组、脑结构与功能、生殖生理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被认为是人类疾病研究、相关技术产品开发,特别是干细胞和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最理想的实验动物。
利用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探索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办法,是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
项目长期坚持灵长类生殖生物学研究,在相关科技专项支持下,围绕早期胚胎发育调控、干细胞多能性和人类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建立等基础和应用的科学问题,历时年,发现如下:)系统地研究了灵长类动物生殖生理和早期胚胎发育相关科学问题,克服了猴辅助生殖技术的关键障碍,建立了高效灵长类动物的辅助生殖体系和阐明早期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克服了灵长类体细胞核移植的瓶颈,首次实现猴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至囊胚,纠正了美国科学家以前认为灵长类克隆胚胎发育无法超过细胞的错误结论;)最早在我国开展灵长类干细胞的研究,率先建立了灵长类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和分化体系,建立了猴胚胎干细胞系的资源库,在全世界首次获得嵌合体猴,证明了猴干细胞的多能性即嵌合能力,为系统研究灵长类胚胎干细胞多能性及组织器官再生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灵长类实验动物上开拓了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应用,成功产生了我国首例、全球第三例转基因猕猴;在国际上首次创制了基因编辑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并开展了相关致病机理的研究。
项目研究成果在、、、、、等领域内的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总影响因子,引用次数。
其中篇代表性研究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被包括、、等他引次,并多次被、等杂志正面评述。
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项,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项目名称: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的研究(理论)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张肇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陈裕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吴兴刚(重庆大学)、王国利(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建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科评审组:物理与天文学科专家提名意见提名专家:蔡荣根、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提名意见:‘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研究(理论)’项目组在粒子物理理论上取得的创新成果,包括:i).指出了‘单举过程’是最有利产生双重味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的机制;利用QCD理论可信地计算出了它们的产生截面,展示了运用QCD正确计算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方法;ii).应用推广的瞬时BS方程等系统地计算了Bc介子主要衰变道的分支比,寿命和衰变常数等,总结出了在高能强子对撞机上利用顶点探测器观测末态含J/psi粒子过程发现Bc介子的建议等;iii).采用多方理论技巧,所完成的模拟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产生的蒙特卡洛程序BCVEGPY和GENXICC效率高、实用,为高能实验组开展相关研究解决了难题,被广泛采用。
iv).找到了能够良好处理有相对论大反冲的束缚态间衰变的反冲效应的方法,并应用到计算双重味介子和重子的衰变。
项目组上述的创新成果是对强子物理,QCD和电-弱等理论的重要发展,有重要意义,并开起了国际上计算Bc介子、重夸克偶素和双重味重子(其中双粲重子最轻)及其激发态的产生及其碎裂函数的理论研究热潮;促使CDF实验组1998年首次观测到Bc介子,LHCb实验组2017年发现首个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等。
项目组8篇代表性论文至今已被SCI他引了519次;项目组被公认为理论上研究双重味强子的专家,应邀撰写总结性轮文和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因此本人提名项目组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提名专家:赵政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提名意见: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最轻)统称为双重味强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强子谱的重要成员,占据重要位置,是实验长期重点寻找的粒子。
‘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研究(理论)’项目组结合实验,急实验之所需,深入地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用量子色动力学(QCD)计算了在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强子对撞机中产生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的截面,揭示了正确计算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方法,发现了‘单举产生’是最有利的产生机制;用项目组发展的方法,可信地估算了Bc介子寿命和130多个重要的弱衰变道的分支比等,指出在高能强子对撞机上通过顶点探测器观测末态含J/psi粒子的衰变道去寻找Bc 介子是最佳途径。
项目组所完成的蒙特卡洛模拟Bc介子和双重味重子产生的程序BCVEGPY和GENXICC在理论上有多方创新,使它非常实用、高效。
在项目组的上述创新和发现的指引下,1998年CDF实验组如项目预言首次观测到了Bc介子,2017年LHCb实验组率先发现了双粲重子。
目前BCVEGPY 和GENXICC程序被国际上的CDF, D0, LHCb, CMS, ATLAS等著名实验组采用。
因可结合探测器的具体情况模拟出实际事例,该两程序成为了实验组研究相关物理的得力工具。
公认项目组是研究双重味强子的理论专家,8篇代表性论文已被SCI他引了519次等。
因此本人提名项目组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提名专家:孙昌璞、北京计算科学中心、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提名意见:‘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研究(理论)’项目组在双重味强子(Bc介子和两重味夸克与一轻味夸克生成的双重味重子及它们的激发态)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发现了‘单举产生’是产生Bc介子等的最有利机制,基于此机制应用量子色动力学计算了它们及其激发态在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强子对撞机中的产生截面;发现了计算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理论可计算性,给出了正确计算的方法;推广的BS方程等的‘瞬时近似’方法,可信地计算了Bc介子的寿命、众多重要的衰变道的分宽度;提出了在高能强子对撞机上利用顶点探测器通过观测末态J/psi粒子的衰变道发现Bc介子的建议,并利用创新取得的理论成就,撰写了BCVEGPY和GENXICC两个高效的蒙特卡洛分别模拟Bc介子产生和双重味重子产生的程序等。
上述研究的进展和创新,涉及粒子物理基本理论,理论意义大,曾在国际上引发了计算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热潮等,得到理论家的认可,并得到国际著名高能实验组CDF, D0, LHCb, ATLAS,CMS等的实验专家重视和采用。
项目成果与实验一致,做的预言直接促成了CDF高能实验组1998年如项目建议首次观测到了Bc介子,以及LHCb实验组2017年发现了双粲重子(最轻的双重味重子)。
项目组的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519次,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合作撰写总结文章和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等。
因此本人提名项目组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Bc介子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唯一由两种不同重味正、反夸克构成的基态介子,双重味重子是由两个重味夸克和一个轻味夸克构成的重子(其中双粲重子Ξcc 是最轻的),人们将这类介子和重子统称为双重味强子。
它们在强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电弱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QCD)研究中占据独特地位。
实验长期未发现它们,一时成了标准模型的缺憾。
‘Bc介子物理及双重味重子产生研究(理论)’项目组适时地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有所创新和发现,取得了多项成果,发展了理论,且做出了观测这些强子的预言。
在预言的指引下,实验上在1998年发现了Bc介子,2017年发现了双粲重子。
该项目在理论上的发展已得到实验的证实,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519次。
该项目的部分成果曾获得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1999年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
项目成果可归纳如下:1. 国际公认该项目解决了Bc介子产生的问题,发现了‘单举产生’是Bc介子最有利的产生机制,并基于微扰QCD计算出的结果,对Bc介子产生做出了明确的预言;同时发现了重味夸克到双重味介子的碎裂函数理论上的可计算性,以实例展示了正确计算碎裂函数的方法。
该项目在这方面的发现当即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在国际上形成了计算各种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热潮。
2. 发展的方法可信地计算出了Bc介子的一百多个主要弱衰变道的分支比,估算了Bc介子的寿命等。
发现Bc介子寿命相对长,指出‘顶点探测器’在实验观测Bc介子上的重要作用;并发现Bc介子衰变到含J/ψ粒子的衰变道分支比相对大,指出实验应充分利用这一类‘黄金衰变道’去发现Bc介子等。
1998年CDF 实验组正是参照该项目的这些预言,率先观测到了Bc介子。
3. 该项目有多方面地创新,开发出了高效率、能很好模拟Bc介子及其激发态的强产生,实验亟需的蒙特卡洛程序BCVEGPY;开发出了高效模拟强产生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Ξcc等)的蒙特卡洛程序GENXICC。
TEV ATRON上的CDF和D0实验组利用BCVEGPY分析了Bc介子的多个过程;LHC上的LHCb、CMS和ATLAS实验组正在应用BCVEGPY开展更为深入的Bc介子的实验研究。
2017年,LHCb实验组基于该项目组的预言并运用GENXICC程序,通过模拟对比和分析所积累的实验数据,观测到了第一个双重味重子(双粲重子Ξcc ++)。
4. Bc介子衰变到含J/ψ等的衰变道,跃迁产物会获得相对论性的大反冲。
该项目发展的‘洛伦兹协变的瞬时近似’下的贝特-萨皮特方程和束缚态间相对论协变跃迁矩阵元计算方法,能够利用上位势理论的波函数,同时又能很好地处理这些衰变中的相对论性大反冲效应。
该方法已被同行肯定,认为是计算双重味介子间跃迁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文献中常被用来与其他途径做比较。
客观评价该项目对Bc介子的产生、衰变和寿命以及双重味重子 cc等的产生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8篇代表性论文的SCI他引数519次。
该项目的前期成果以张肇西院士等为代表,曾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附件-19]和1999年中国物理学会吴有训物理奖[附件-20]。
科学发现点-1,2,3,4(代表性论文-1-8)的首创性和理论上的正确性得到承认和肯定:1. 该项目完成的Bc介子及其激发态的强产生特性得到实验证实,如LHCb实验组基于在8TeV能量下得到的测量结果指出“实验测到的Bc介子横动量分布与快4-阶强产生机制的理论计算很好地描述”[附件-9]。
国度分布可用完整的s际多个理论组的引用表明该项目最早发现了‘单举产生方式’是产生Bc介子的最有利机制并完成详细理论推导:Baranov指出该项目的研究是“Bc介子完整产生机制的巨大成功”[附件-21];国内赵光达院士认同该项目的结论“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有可能发现Bc介子,在强子对撞机上可产生足够多的Bc介子”[附件-21]。
2. 该项目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的碎裂函数计算方法引领了当时国际上计算各种双重味强子碎裂函数的热潮。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高能物理领域的充分肯定,从国际上典型的引用不难看出该项目论文比其他类似工作发表的时间都要早。
美国费米实验室Eichten和Quigg教授(两人为美国物理学会J.J.Sakurai理论物理奖获得者)指出是该项目发现“碎裂函数是夸克偶素产生中的重要因素”[附件-10]。
Bodwin,Braaten和Lepage(Lepage为J.J.Sakurai奖获得者)在提出非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经典论文中指出该项目“完成了从重夸克到S-波夸克偶素碎裂函数的领头阶计算”;欧洲核子中心资深专家Mangano教授等指出是该项目发现“可微扰计算粲夸克偶素的碎裂函数”[附件-22]。
Braaten等在Annu.Rev.Nucl.Part.综述论文中说该项目指出了“Bc(*)介子的能量分布可用碎裂函数来描述”[附件-23]。
Kniehl和Kramer指出是该项目发现“碎裂机制在大横动量区域占主导地位”;Kiselev 和Likhoded等指出该项目“基于碎裂函数给出了Bc介子强产生的解析表达式”[附件-24]。
3. 多篇国际综述的引用[附件-25,26,27]反映出该项目成果已获得国际同行充分肯定。
例如,国际重夸克偶素合作组在著名综述《重夸克偶素物理》(欧洲核子中心2004年黄皮书,该文据Inspire数据库已被引819次)和《重夸克偶素:进展、困惑和机遇》(Eur.Phys.J.C71(2011)1534,据SLAC Inspire数据库已被引1194次)中大量引述该项目关于Bc介子产生的研究成果。
●科学发现点-1,2,3,4(代表性论文-1-8)受到高能实验组的重视和广被采纳,该项目的理论指导了实验并经受了实验的检验:1. 上世纪LEP上的三个实验组:OPAL、DELPHI和ALEPH,在寻找Bc介子的尝试中将该项目的工作作为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的基础[附件-30,31]:OPAL组基于代表性论文[附件-1]重建了Bc介子横动量的依赖性;DELPHI组基于代表性论文[附件-2]估算了Bc介子的寿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