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精选高中物理教案1【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二节《库仑定律》【课时】1学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
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物理的教案优秀6篇
物理的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事迹材料、心得体会、讲话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sigh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物理的教案优秀6篇优秀的教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性的教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物理的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上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高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刻苦钻研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观察到现象的几段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考系和参考系惯性非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惯性.(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研判,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性力及其规律,并中多在升降机实例中曾简单应用.教法建议(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和层次.(2)在讲课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学生家长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常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惯性系和熵增加、惯性力教学难点:惯性力示例: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1、发现问题: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上面小车内光滑的发展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2、注意:惯性力不是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怎么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3、例题:见典型例题.探究活动1、组织部分学生交叉学科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课题兴趣.高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利用语言交流是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
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位辛劳耕耘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需要编写物理教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实行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展开课程改革,不能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感遭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故物理学是视察、料想、实验探究如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
因此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较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
因此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能依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并且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课、不及时做笔记、不重视视察和实验探究、课前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独立完成作业;有此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爱好,这方面女同学较为明显;还有些学生在学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上也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
针对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形,教师有责任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物理的爱好,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九年级物理上册。
主要内容抱括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能、电功和电功率。
共六章。
其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为重点。
第十三章:内能、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是难点。
其中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点为本期实验探究的关键。
四、具体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祖国、爱科学等优秀品质。
2、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领会本学科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第一篇:物理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材料2006年11月,我市教研室在新塘大敦中学进行调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5)班,授课为人教版2006年三月第三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
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
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
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
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物理源于生活也必须应用于生活。
可以说,物理知识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高中物理教案1一、课题:万有引力定律二、课型:概念课(物理按教学内容课型分为:规律课、概念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三、课时: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二)过程与方法: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2.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六、教学法:合作探究、启发式学习等七、教具:多媒体、课本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以前对月-地检验部分的学习,明确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
这里进一步大胆假设: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引发学生思考: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中进行假设论证。
(二)进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0页万有引力定律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教师引导总结: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学习目标】1、会用描点法作出v-t 图象。
2、能从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自主学习】(A级)一。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速度随变化的规律。
二。
实验原理利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
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低压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片、。
四。
实验步骤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后,放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
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位置A B C D E F G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v(m/s)6、以速度v为轴,时间t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高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
高三物理教师教案5篇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三物理教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三物理教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
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老师,常常要根据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编写教案,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篇1一、指导思想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视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知道,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实行实验教学,现计划以下:二、教材分析本学期一共有三章,内容为主要功和机械能、比热容、及物理与社会。
分组实验比较少,主要时间用来复习,准备迎接中考。
三、学情分析经过八年级、九年级上半期的学习,带学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从实验基本操作来看,已经从本来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完成,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实验进程中,仍旧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熟悉,能利用所学解决在实验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控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视察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教学措施让学生熟悉并掌控每一个分组实验,能按要求操作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依照课本上的步骤一步步完成实验,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我们进行实验的终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完成之后,能对实验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并对实验提出改进方法与意见,在认真分析实验原理步骤之后,能自主设计一定的实验,这才是实验教学的难点。
1.对所有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记录。
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实验操作。
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4.展开情势多样的实验比赛活动。
六、具体安排分组实验(根据常德市20__年度初中学生实验考核物理实验操作要求随机安排)1.天平测物体质量2.凸透镜成像规律3.研究电磁铁4.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物理教师课程教学设计篇2一、学情分析:根据本学期的安排,我担负九年级3个班的物理教学,每周15课时。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a=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情境导入精讲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物理知识教案(七篇)
物理知识教案2023(七篇)物理知识教案2023篇1[设计思想]本课将以探究为主线充分重视情景、问题、体验、合作、自主、交流,既有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分析、推理的的过程。
还要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的规律。
本节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动手、动脑和发挥才智的天地。
一、说教材首先介绍一下平抛运动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平抛运动》是物理(电工电子类)第一章《运动和力》物理广角1的内容。
《平抛运动》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曲线运动,是前面所学直线运动的进一步理解应用,也是理解和掌握其它曲线运动的基础。
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班学生。
2.学生在前面第二节已经学习过直线运动规律和自由落体运动,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且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习方面,主动性不强,而实验却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所以本节课将采用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平抛运动。
教学三维目标通过对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总结如下: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平抛运动的定义(2)能够用分解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并总结规律。
(3)能够利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演示模拟实验,概括出平抛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研究精神。
(2)增强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
(3)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平抛运动的规律。
2.平抛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平抛运动规律探究过程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好的教学方法就像一把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那怎样把这把钥匙交给学生?说教、学法根据本节课由生活现象和演示实验得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为弄清平抛运动的物理模型,本节课利用实验、多媒体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实验、讨论、讲授、练习四步教学法。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
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物理课教案模板(共6篇)
物理课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物理课教案物理课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重点: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课前准备:学生弹簧秤勾码教者:洋思中学唐月华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目标:同学们,我们先一起来做几个实验。
〔学生演示〕甲:把一小球直接丢开乙:把小球水平方向扔出丙:把小球水平方向斜向上抛丁:把小球竖直向上抛师:有没有发现最终出现什么现象?生:最终都落到地上师:为什么呢?好,学了本节课内容,大家就明白了。
今天我们学习>。
〔板书〕学习目标是〔投影〕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3、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二、指导自学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请认真自学P122—123本节内宾,边看边要求做好实验,在表中填数据,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答复以下思考题。
思考:〔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你是怎样确定重力大小的?它跟物体质量有什么关系?2、学生看书、实验。
师巡视,适时指出实验中的问题。
如实验前弹簧秤调零,实验时弹簧秤的拿法。
3、检测点评:〈指名答复思考题〉第1题:生答后板书。
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
追问: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第2题:指名演示测重力的方法。
汇报实验结果,归纳结论:可能有以下表述方法:物体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相同的。
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追问:谁能用字母式来表达?指名板演。
=g或G=mg其中g=9.8N/kg表示什么? 师述:在地球附近,质量的1kg的物体所受重力平均为9.8N。
粗略计算时用10N。
练习:1、质量为5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 N。
2、重9.8N的物体质量为 kg。
三、指导自学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请认真看书P124的内容,边看边划出重点词句,2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画出重力示意图。
2、学生自学3、检测出示检测题〔投影〕画出以下物体的重力示意图。
物理的教案5篇
物理的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事迹材料、心得体会、讲话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performance materials, insigh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物理的教案5篇优秀的教案是教师的得力助手,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案的制定可以提醒教师注意时间的把控,避免过度延长或过快结束教学,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理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题教案7篇
物理题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物理题教案7篇教案在编写的时候,大家务必要注意文字表述规范,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上台讲课之前认真写好一份教案,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理题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5篇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5篇教师上课前需要教案的辅助,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教案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模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篇1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体投影)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
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第二学期《物理》教案
第一章运动与力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课题名称: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课时:4
一、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物理?
物理者,万物之理也。
牛顿在其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给物理学下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用数学工具解决自然哲学问题,即用数学了解这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现代物理学的定义为:物理学史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2本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
(1)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2)学好本课程的物理知识;
(3)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本课程的需要的知识储备
本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但也并非是最最基础的,所以要想学好本课程,学生最好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学生,让认真引导,耐心讲解,使其能跟得上其他同学的进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学会描述各种物理现象;
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提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进行独立思考的的能力,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关于运动的各个概念
2、教学难点
物理学有些概念和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发挥想象去理解,而物理中的一些概念跟我们生活中的概念有不一至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区分开来。
3、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
4、课时安排
4课时(45分钟 4)
5、教学环境
普通教室
四、教学过程
2014~2015第二学期《物理》教案
图1-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五、课堂外延
无
六、课后分析
给学习讲了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是个好现象,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的热情继续。
七、板书设计
2014~2015第二学期《物理》教案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
课题名称: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课时:4 一、问题的提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人们把速度不断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都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什么是加速度?
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加速度。
3、本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
(1)了解和掌握匀变速运动
(2)掌握加速度和速度、位移的关系
4、本课程的需要的知识储备
本堂课较简单,不需要多少基础,但需要学生理解透彻,老师就得解释清楚,举例得恰如其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匀变速运动
掌握加速度和速度、位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多做练习,学会应用速度、位移公式。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通过已学过的知识来延伸到将要学习的领域。
能更好的理解新知识,记忆更深刻,同时对已学过的知识也起到一个复习的作用。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位移公式。
2、教学难点
位移公式、自由落体运动。
3、教学策略
恰如其分的举例,边练边学
4、课时安排
4课时(45分钟 4)
5、教学环境
普通教室
2014~2015第二学期《物理》教案
四、教学过程
9.8
五、课堂外延
让学生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六、课后分析
本堂课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需要理解外,其余的都是公式,二公式计算时学生的弱项,一定要让他们多做练习,加强巩固。
七、板书设计
2014~2015第二学期《物理》教案
第三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课题名称:第三节重力弹力摩擦力课时:4
一、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该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2、力有哪几种?
根据力的性质,可将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三大类,而它们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2、本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
了解力的概念
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
3、本课程的需要的知识储备
前面两节已经学习了关于力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对物理里面既有大小又有
方向的矢量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力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一定要举例恰如其分,让他们对各种力有更准确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力的概念
(2)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
2、能力目标
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准确含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有所用,这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而本节课将告诉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一些现象是可以用更准确的方法解释的。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重力、弹力、摩擦力。
2、教学难点
弹力、摩擦力。
3、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 2)
5、教学环境
普通教室
四、教学过程
2014~2015第二学期《物理》教案
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了改变,我们
有时只需画出力的示意图,如上图所示。
三、重力
1、宇宙中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公式为:
2r
m
M G
F =
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
F = kx
上式中x的被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N/m),这个规律叫做胡克定律。
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
压力F1和支持力F2都是弹力,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拉力也是一种弹力。
如上右图所示的水桶受到的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五、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例如,用一个较小的力推箱子,箱子没有被推动。
小结
一、力
二、力的图示
三、重力
四、弹力
2、一个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如下图所示,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请画出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外延
无
六、课后分析
本课堂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后面一些课程的基础,但是做习题时同学们的表现都不是很好,应加强锻炼。
七、板书设计
2014~2015第二学期《物理》教案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课题名称: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课时:4
一、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力的合成?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形: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把它提起来,而需要两个小孩才能提得动。
此时我们说两个小孩的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大人的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2、什么事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是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
3、本课程主要解决的问题:
(1) 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认识力的分解有多种不同的解法
4、本课程的需要的知识储备
本课程是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涌动,了解了矢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因素,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掌握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三角形定则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3.进一步熟悉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
教学重点
1).力的合成与分解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三角形定则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教学策略
举一反三,反复练习的方法
1、课时安排
4课时(45分钟 4)
2、教学环境
普通教室
2014~2015第二学期《物理》教案
四、教学过程
如图所示,两个力F1、F2 互成90
F1=4N,F2=3N。
求出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
解:按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
实验证明:平行四边形定则不仅适用于力的合成,而且也适用于其他矢量的合成。
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
五、课堂外延 无
六、课后分析
本堂课看似简单,但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所以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f
1sin sin F mg G G ===θθN 2cos cos F
mg G G ===θθ
变成了一个难题。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