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欧贸易分析
关于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述评
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述评1. 引言国际贸易理论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结果。
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了重要的学派如重商主义、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经济原理和运作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对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评述,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2. 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是17世纪至18世纪初期欧洲国家贸易政策的主导思想。
根据重商主义理论,贸易顺差被认为是一个国家财富增长的关键。
这一理论主张国家应该通过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来实现贸易顺差,并通过货币政策来保持贸易顺差。
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优点在于强调了国家对贸易的干预,帮助国家提高贸易收入并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重商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其忽视了贸易的互利性和比较优势原理。
3.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也称为里卡多模型。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国家之间的相对生产效率差异。
国家应当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的商品。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贸易的互利性和合作性。
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贸易仍然会带来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假设贸易没有障碍和成本,现实中这些因素常常存在。
4.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相比于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更早出现。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之间的贸易是由于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
绝对优势理论侧重于生产者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从而解释了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忽略了其他因素如需求和市场规模的影响,因此在解释复杂的贸易现象上有一定局限。
5. 总结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重商主义理论强调国家对贸易的干预,但忽视了贸易的互利性;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贸易的合作性和互利性,但忽视了贸易壁垒和成本;绝对优势理论强调生产者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但忽视了市场需求和规模的影响。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的关键研究之一,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会进行贸易,并探讨贸易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介绍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概念。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相对成本差异。
简而言之,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效率优势。
通过将生产分工,每个国家都可以专注于生产其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以纺织品和酒类的贸易为例,假设英国比葡萄牙在制造纺织品上更具竞争力,而葡萄牙在制造酒类上更具竞争力。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的生产,而葡萄牙应该专注于酒类的生产。
通过贸易,英国可以向葡萄牙出口纺织品,同时从葡萄牙进口酒类,双方都可以因此受益。
二、绝对成本理论绝对成本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
绝对成本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的全部成本,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将专业化的生产过程进一步进行分工,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英国和葡萄牙的例子来说明,假设英国在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中的绝对成本都低于葡萄牙。
根据绝对成本理论,英国应该专注于纺织品和酒类的生产,并通过贸易向葡萄牙出口多余的产品。
虽然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但绝对成本理论更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收入效应指的是贸易对国内收入和消费格局的影响,而替代效应指的是国内商品和进口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当一个国家通过贸易获得更多的收入时,人们的购买力提高,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国内需求会增加,从而对国内产业有利。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在国际贸易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本文将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比较优势: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的相对效率更高。
根据这个假设,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差异。
2.单一要素模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一个国家只拥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简化了分析,使得理论能够更为清晰地解释贸易模式和效果。
3.恒定成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在国际贸易中是恒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是为了使得理论能够更好地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基于以上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结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结论值得关注:1.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或服务。
这样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要素移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如果要素相对稀缺,国家会倾向于进口具有该要素的商品,而不是自己生产。
相反,如果要素相对丰富,国家则会倾向于出口该要素相关的商品。
这种要素移动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贸易的收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也强调贸易的收益。
通过国际贸易,每个国家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生产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4.国际贸易的均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提出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
一个国家的贸易均衡是指其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平衡状态,即进口与出口相等。
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
汇报人:日期:•古典贸易理论概述•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目录•古典贸易理论的实证分析•古典贸易理论的应用与拓展古典贸易理论概述01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16世纪和17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的商业和殖民扩张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起源古典贸易理论是在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下形成的,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政府不应干预。
背景古典贸易理论的起源与背景03偏好相似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各国消费者偏好相似,即各国对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相似性。
01完全竞争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上有很多买家和卖家,他们之间没有价格歧视或垄断行为。
02资源禀赋古典贸易理论假设各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即各国在生产某些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富余资源的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最大化的利益。
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02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是某一国家在生产不同产品时所拥有的相对成本优势。
它基于机会成本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收益。
比较优势的概念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01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放弃生产某种产品时所获得的收益。
这种收益可以通过计算生产不同产品的机会成本来得出。
02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拥有的机会成本较低,那么它就具有相对的优势。
这种优势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会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古典贸易理论
(2)生产成本(生产1单位产品需要的要素投入 量):
L aLj Q j
10
亚当主张实行自由贸易,认为自由贸易能促进 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消费也增加。
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认为一国生产商 品的成本绝对低,即具有了绝对利益的优势,该 商品就可以出口,反之就该进口。
国际分工原则:趋利避害
(William Stafford,1554—1612)——守财
奴。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 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曼(Thomas
Mun,1571—1641)——贸易顺差(1630年)。
2
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 度的唯一标准。在一国范围内这种财富不会增 加,因为在一国范围内,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 一些人之所失。因此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 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要在这种对外贸 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为此国家必须进行干 预。
20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 格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该理论坚持劳动价值论, 认为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并且在一国之内, 所有劳动力都是同质的,即所有的劳动都具有 相同的劳动生产率。而事实上,劳动既不是惟 一的生产要素,也不是以固定比率投入所有商 品的生产过程。由于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这 些缺陷,哈伯勒于1936年用机会成本理论解 释了比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 优势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者具有完全相同的替代性。如果在加纳生产另
外每一单位的可可必需放弃生产0.75单位大米,
这就是不变机会成本 。
23
加纳 韩国
可可的机会成本
0.75单位大米 2单位大米
大米的机会成本
1.333单位可可 0.5单位可可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经济学的领域中,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其中的基石。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强调,每个国家都应当专注于生产并出口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有两个国家,A 国和 B 国。
A 国在生产小麦方面效率极高,单位成本很低;而 B 国在生产布匹方面效率更高,单位成本更低。
那么,按照绝对优势理论,A 国就应该全力生产小麦并出口,从 B 国进口布匹;B 国则全力生产布匹并出口,从 A 国进口小麦。
这个理论的核心在于,它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当一个国家专注于生产自己擅长的产品时,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都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这就引出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是只要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相对劣势较小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较大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的互利。
举个例子,假设 A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1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20 个小时;B 国生产 1 单位小麦需要 60 个小时,生产 1 单位布匹需要 30 个小时。
虽然 A 国在生产小麦和布匹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从相对成本来看,A 国生产小麦的成本相对较低,B 国生产布匹的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A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小麦,B 国应该专注于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更符合实际的经济情况,解释了即使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产技术存在差距的国家之间,也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共赢。
以贸易禀赋论分析中欧贸易摩擦
年份资本 (亿 元Fra bibliotek 5039. 4
30100 劳动 (千人)
资本 /劳 动
0.17
0.32
0.49
0.64
0.83
1.01
1.28
1.65
2.02
欧盟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如下表)
2001 2002 9217 6.5 1526 7 2003 9343 2.8 1450 9 2004 1008 22.9 1430 5 2005 1066 26.5 1423 5 2006 1123 01.0 1416 7 2007 1161 83.8 1388 9 2008 1135 35.3 1343 7 2009 1066 64.1 --
5.两种产品中,一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个是资本
密集型产品。
6.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成本、需求偏好、
规模效益等不予以考虑。
由于中欧之间的贸易大多发生在制造业间,因此,我选取了中 国制造业中资本-劳动比以及欧盟制造业中的资本-劳动比指标, 进行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资本-劳动比(下表)
2001 2002 6624. 7 20970 2003 14689 .5 29805 2004 19585 .5 30508 2005 26576 .0 32109 2006 34089 .5 33516 2007 44505 .1 34654 2008 56702 .4 34343 2009 70612 .9 34919
4、今年欧盟对华商品调查一览 ●1月26日,欧盟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草酸发起
反倾销调查。该案是欧盟今年对中国发起的第一 起贸易救济调查。 ●2月3日,欧盟决定维持对中国奥古曼胶合板征 收反倾销税。此案2003年8月立案,2004年开始 征收66.7%的反倾销税。 ●3月15日,欧盟对中国输欧玻璃纤维征收反倾 销税。 ●3月24日,欧盟决定维持对中国碳化钨反倾销 措施。1990年开始征收33%的反倾销税。 ●4月19日,欧委会发布公告,对中国豆蛋白发 起反倾销调查。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023-11-04
目录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相互需求理论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发展
0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
16世纪-18世纪
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的兴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开始逐渐形 成。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 如果相对其他国家在生产该产 品的机会成本较小,则该国在 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张国家间 应依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 并通过交换实现互通有无,从 而增加各国的福利。
0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起源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8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生产成本优势,因此应该专 注于生产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 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通过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分析中,它可以帮助各国确定自己的出口和进口产品类型,以及 与哪些国家进行贸易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因为它使得各国可以专注于生产自 己最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获取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
重商主义
早期对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主要基于重商主义思想,强调国家应通 过出口增加和限制进口来积累财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01
18世纪末-19世纪初
02
亚当·斯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逐渐成熟,主要代 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01
贸易利益产生
比较优势使得各国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即通过专业化生产
和交换,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各国的总产出和福利水平。
02
利益分配原则
比较优势理论主张按照各国在贸易中的贡献程度进行利益分配,贡献越
大,获得的利益越多。
03
现实挑战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
古典贸易模型的重要性
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古典贸易模型为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和思路,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解释了贸易的互利性
古典贸易模型通过比较优势等理论,解释了国家间贸易如 何实现互利共赢,即各国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都可以 获得比自给自足更高的福利水平。
指导了国际贸易政策制定
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专业化生产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国应选择 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实现
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贸易互利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进口相对 成本较低的商品,降低国内生产成 本,同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获取更多贸易利益。
全球化布局
比较优势理论为全球化生产布局提 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全球产业链 的形成和分工合作。
贸易与要素收益
局限性
H-O模型通过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 国际贸易的产生。它认为,各国应该 出口那些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 商品,进口那些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 生产的商品。这种基于要素禀赋的比 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H-O模型还揭示了贸易与要素收益之 间的关系。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 定理,自由贸易会导致出口部门所使 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提高,而进口部 门所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下降。这 种收益的变化也会影响一国的收入分 配格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它强调国家应该通过积累金银财富来增强国力。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的收益必然是另一国的损失。
他们主张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贸易顺差,从而使本国获取更多的金银。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注重货币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传播。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则是对重商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其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比其他国家更少的资源生产出同样数量的某种商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5 个劳动力,而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8 个劳动力。
同时,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个劳动力,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劳动力。
那么,国家 A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国家B 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国家 A 应该专门生产小麦,国家 B 应该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那些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是否就无法参与国际贸易了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耗费更多的劳动,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商品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中欧经贸关系研究
中欧经贸关系研究一、简介中欧经贸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提升,中欧经贸关系逐渐变得紧密且多样化。
本文将从中欧双方的经贸合作模式、合作领域和影响因素等角度对中欧经贸关系进行研究。
二、中欧经贸合作模式中欧经贸合作存在多种合作模式。
首先,双边贸易是中欧经贸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是欧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
其次,中欧之间还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合作。
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在欧洲开展业务,同时欧洲企业也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纷纷进入中国投资。
此外,中欧之间还开展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金融合作等多领域的合作。
三、中欧经贸合作领域中欧经贸合作领域广泛,涵盖了许多领域。
首先,制造业是中欧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和欧洲国家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通过产能合作和市场开拓,双方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其次,农业和食品加工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
欧洲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在中国市场有着广泛的需求,而中国市场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给欧洲农产品和食品企业。
此外,能源合作、金融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也都在中欧经贸合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因素中欧经贸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两国政府间的政策导向对中欧经贸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的政策决策对于经贸合作的规范和推动至关重要。
其次,市场需求是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两国市场的需求对于贸易的扩大和合作的深入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等也是影响中欧经贸关系的因素。
五、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中欧经贸关系在未来有望继续深化和扩大。
首先,随着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和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欧洲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前景将进一步拓展。
其次,欧洲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方面具有先进经验,双方在科技创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
此外,中欧之间的投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并有可能涉及更多领域,如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经济学的领域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基础的理论框架。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当时,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逐渐增加,学者们开始思考是什么驱动了这种经济活动,以及它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
其中,绝对优势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他认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
比如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投入的劳动成本比其他国家都低,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通过这种方式,各国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整个世界的产出。
假设国家 A 生产小麦的效率极高,而国家 B 生产布匹的效率极高。
那么,国家 A 专注于生产小麦并出口,国家 B 专注于生产布匹并出口,双方进行贸易后,都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对方的产品,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于是,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产品上都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高,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存在劳动投入相对较低的产品,该国仍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而获利。
举个例子,国家 C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100 个工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 80 个工时;国家 D 生产一辆汽车需要 60 个工时,生产一台电脑需要 40 个工时。
从绝对成本来看,国家 D 在生产汽车和电脑上都具有优势。
但从相对成本来看,国家 C 生产汽车的相对成本更高,而生产电脑的相对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国家 C 专门生产电脑,国家 D 专门生产汽车,然后进行贸易,双方都能受益。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古典贸易理论共38页文档
2、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 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生 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 产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 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简而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
什么叫比较优势
① 什么叫绝对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更有效率(即 生产率高),我们称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 国而言,这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
产品
加拿大
尼加拉瓜
小麦(成本)
2
6
香蕉(成本)
5
3
② 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
(1)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2)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3)这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5)规模报酬不变。 (6)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小麦X的劳动生产率 布Y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A
1∕ 3 1∕ 6
中国B
1∕ 12 1∕ 8
一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ax∕aY﹥bx∕bY
结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两优择重,两劣择轻” 进行分工生产。美国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 小麦换取中国的布,中国则专门从事布生产,并出 口部分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双方在贸易中均可获利。
X=axLx
Y=ayLy
La Lx Ly
X ax
Y ay
La
第三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
L a 表示A国的劳
动供应总量
机会成本
A国:机会成本=∣dY/dX∣
浅谈中欧贸易关系
LOGO LOGO 浅析中欧贸易关系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经济集团,同时又构成了我国三个出口贸易主要的区域市场之一。
近年来,美国经济的减缓、日本经济的下滑,使得与欧盟贸易成为关系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欧经贸往来历史悠久。
1978年中国和欧共体签署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成立了中欧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
在欧盟于2004年5月扩大至25国后,欧盟已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而中国也自2003年开始,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特点(二)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发展趋势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中欧经贸关系有着广泛的互补性,潜力巨大。
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
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基本判断的轨道。
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了十多年的运行,证明是有效的。
二、中欧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年份贸易总额对欧盟出口从欧盟进口贸易差额 2005 2173.07 1437.12 735.95 701.16 2006 2723.02 1819.83 903.19 916.64 2007 3561.51 2451.92 1109.60 1342.32 20084255.78 2928.78 1327.00 1601.78 2009 3640.90 2362.90 1278.00 1084.90 2010 4797.12 3112.35 1684.77 1427.58 中国―欧盟贸易统计(单位:亿美元)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中国轻纺等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欧盟在华投资主要为加工贸易、欧盟因对华军售禁令限制对华两用产品与技术出口等。
古典贸易理论分析
古典贸易理论分析1. 引言古典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效果。
该理论主要集中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所提出的观点。
本文将对古典贸易理论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2. 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原理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2.1 比较优势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该理论认为,国家在贸易中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擅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国家相对擅长的产品。
这样,通过专业化和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整体生产力和经济福利。
2.2 绝对优势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也是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特定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它应该专门从事这种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产品。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了生产效率的重要性,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古典贸易理论的适用性虽然古典贸易理论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提出的,但其核心原理在当今国际贸易中仍然有一定的适用性。
以下是其适用性的几个方面:3.1 专业化与资源配置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原则仍然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专业化和资源配置。
通过依据国家的相对擅长和绝对优势领域,国家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3.2 跨国价值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全球价值链来分配和组织生产要素。
古典贸易理论中的专业化和贸易原则也适用于这种跨国价值链的情景,国家可以根据其资源和环境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特定角色,实现经济增长。
3.3 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推论之一。
根据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原则,国家应该采取放开贸易壁垒、降低关税等自由贸易政策,以鼓励贸易和发挥资源最大化效益。
中欧贸易关系的贸易流量模型分析
中欧贸易关系的贸易流量模型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欧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
中欧贸易量大幅增长的背后是什么原因?贸易流量模型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
一、模型概述贸易流量模型是用来衡量贸易流动与各个因素间的关系。
以中国与欧洲各国的贸易来看,对于贸易数量的解释,存在用人均GDP、距离、市场规模、贸易壁垒等因素来描述的不完整型模型,也存在着更为供给侧的解释,即出口企业的特定性。
这里我们选用的是最为流行的重力模型解释方式,来探讨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因素。
重力模型是一个度量贸易量因素因素的简单和有用的框架。
在一个简单的重力模型中,贸易量取决于源国和目的国之间的距离、两国GDP、两国的人口规模等。
近来,贸易壁垒、政治风险和文化接近程度等因素也被纳入模型中。
二、应用重力模型的结果我们计算了中欧各国的贸易量,并将数据带入重力模型中。
结果发现,无论是单变量的重力模型还是加入更多因素的多元重力模型,都具有很高的方差解释度。
(即,可以通过所加入的因素预测覆盖的数据的变异),这表明重力模型的表现很好,并且可以用来揭示中欧贸易量的关键因素。
具体因素分析如下:1. GDP:一般来说,GDP越大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会更大。
当然,这个趋势并不是全面的。
例如,中国的贸易总量为全球第二大,但与俄罗斯的贸易量却很小。
2. 人口:与GDP类似,人口多的国家之间有更多的贸易。
3. 消息传递成本:贸易量取决于距离,而距离则会影响两个国家之间消息的流动成本。
成本越高,将减缓贸易和投资。
考虑到贸易障碍,消息成本的影响更加重要,通常用距离的平方或立方表示。
4. 文化接近度:相似的语言、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可以增加贸易的可能性并减少贸易成本。
例如,法国和德国就拥有类似的文化和语言。
这种相似性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壁垒。
5. 政治因素:贸易往往会受到特定政治事件、政策(例如制裁)或移民流动影响。
在这些事件发生时,贸易量可以快速下降或增加。
三、总结在中欧贸易关系分析中,重力模型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且严谨的结构,帮助我们了解中欧贸易量前景。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在国际贸易的研究领域中,古典模型是最早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这种模型是基于几个核心假设,通过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来解释贸易的发生和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核心假设、模型框架和应用实例等方面,对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1. 理论背景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的研究中。
他们通过对国际贸易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专业化和比较优势的理论。
2. 核心假设在古典模型中,存在以下核心假设:(1) 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技术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等。
(2) 生产要素可流动:模型中假设劳动力和资本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自由流动。
(3) 市场完全竞争:古典模型中假设市场可以充分竞争,不存在垄断行为或市场失灵等情况。
3. 模型框架基于上述核心假设,古典模型通过比较国家之间的相对成本和效率,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效果。
(1) 绝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比较产生商品的直接成本,并找出相对成本更低的国家,从而实现贸易专业化。
(2) 相对成本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分析国家之间相对边际机会成本的差异,确定生产不同商品的比较优势,实现贸易互补和互利。
(3) 机会成本和相对工资收益理论:考虑到劳动力可流动的情况,贸易带来的资源再配置将最终反映在国家之间工资收入的变化上。
4. 应用实例古典模型的应用实例可见于全球贸易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中国有着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与美国相比,其劳动力成本较低。
而美国则在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领域具备明显优势。
双方通过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贸易的互补和互利。
此外,古典模型也被用于分析贸易政策的影响。
例如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而自由贸易政策则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国家福利的提升。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
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国际贸易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和全球经济的繁荣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模型来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现象和效果。
其中,国际贸易的古典模型是最重要的一个模型之一。
古典模型是由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因为各国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换言之,当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时,它将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产量和竞争力,从而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得利益。
在古典模型中,假设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以便简化分析。
让我们用国家A和国家B来代表这两个国家,商品X和商品Y来代表这两种商品。
在这个简化的模型中,我们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两个国家之间没有其他障碍(如运输成本、关税等)。
根据古典模型的假设,国家A在生产商品X上相对于商品Y具有比国家B更大的比较优势,而国家B在生产商品Y上相对于商品X具有比国家A更大的比较优势。
换句话说,国家A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X,而国家B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商品Y。
在古典模型中,国际贸易的益处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实现。
国家A将专门生产和出口商品X,而国家B将专门生产和出口商品Y。
通过这种专业化的生产和贸易,两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比在闭关自守状态下更多的产品和福利。
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国际贸易,国家A和国家B都能够在消费上获得更多的选择。
由于国家A专门生产和出口商品X,它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来自国家B的商品Y,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选择。
同样地,国家B也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来自国家A的商品X。
这种多样性的消费选择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其次,通过国际贸易,国家A和国家B都能够在生产上发挥其比较优势。
国家A专门生产和出口商品X,因为它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大量的商品X。
同样地,国家B专门生产和出口商品Y,因为它能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大量的商品Y。
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
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的要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摘要:文章运用实例分析提出在一般均衡分析基础上分别分析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从而说明国际贸易古典自由理论中的贸易模式与贸易得利、贸易政策。
最后提出国内对比较优势理论必须要全面解读动态比较优势,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效用函数、消费可能性方程一、问题的提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分析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方法有:表上作业法、公式法、局部均衡分析法、一般均衡分析法。
但表上作业法的国际交换价格需要依据两国的两种产品的总产出之比得出,公式法中只能说明贸易模式但不能说明贸易得利,局部均衡分析法的贸易参与方各自的供需方程难以得到。
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有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由于当时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发展才起步,所以当时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运用表上作业法分析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但表上作业法中的假定过于简单,之后的经济学发展表明在不同效用函数水平下世界交换价格是不同的。
直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及哈伯勒提出的机会成本理论被引入之后才使古典贸易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创新,分析中必做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产者角度获取最大利润或最小成本,也就是边际转换率要等于相对价格。
二是消费者角度获取最大效用,也就是边际替代率要等于相对价格。
三是封闭时市场出清,自由贸易时则贸易平衡。
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学教材中对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一般基于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在局部均衡分析中要知道世界价格与国内供给与需求方程后再分析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从而说明自由贸易对贸易参与方是双赢的,从而增加贸易双方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
但世界价格是贸易双方的贸易方程最终均衡形成的,所以在局部均衡分析中先假定世界价格是有些勉强的。
如果知道两国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与效用函数情况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更加能够准确地说明古典自由贸易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纯贸易理论视角下的中欧贸易分析
小组成员:1211913 王禹1212039 张贺宣1212897 陶志明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中国-欧盟贸易数据的初期处理来分析中欧贸易变迁,用纯理论视角探析中欧贸易的影响因素,互补地运用古典、新古典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中欧贸易问题,并预测中欧贸易发展趋向。
欧盟(27国)是当今规模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和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一体化组织,并于2004年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中欧贸易领域、规模仍不断发展扩大,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表1. 中欧进出口额统计表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从进出口绝对值和分别占比来看,中欧贸易数量庞大且绝对规模不断上涨。
中国是欧盟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出口额10%左右;欧盟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消费了中国近20%的出口量。
中欧之间如此大规模的贸易量和发展如此紧密的经贸关系,符合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思路。
从古典贸易理论看,国际贸易的形成原因在于价格差异,而对于价格差异的解释则有绝对技术差异(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相对技术差异(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资源禀赋理论三种或两种不同的看法。
而两大比较优势理论较为统一地认为,两国间的技术差异形成劳动生产率差异并使价格出现差异。
要素资源禀赋理论则认为价格差异的形成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别形成的,一国倾向于生产密集使用其较丰裕要素的产品。
这一理论在中欧贸易结构的分析中能够得到较好地适用。
首先,因为中国起步发展较晚,资本市场欠发达,经济创新含量和科技实力较弱,但是劳动力丰富、自然资源丰裕,而且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以及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配套,在生产农产品、工业制成品和工业半成品等领域社会生产率较高,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这些类别产品是我国向欧盟出口的主力军,占据了出口比重的绝大部分。
相反的,欧盟工业基础优良,科技先进,资本市场健全发达,智力资本活跃,但相对资源欠缺,因而对华出口电力、汽车、机械、核工业设备等高端工业制成品,因为其在这类商品时具有比较优势。
实际数据显示(见表2),中欧贸易构成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制品、化
工产品、光学、手表、医疗设备等5类商品占据欧盟向华出口总额的85%以上;我国向欧盟出口的近35%份额却被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轻工业品类占据。
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禀赋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解释静态下中欧贸易的结构问题和规模问题(见表2)。
然而,这一理论框架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前提下,只能解释产业间贸易的情况,忽视了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产业内贸易的情形;所分析的结果也只是中欧贸易静态结果;而且还有资源自由流动和机会成本不变、交易成本为零的严苛限定,因而不甚符合当今中欧贸易环境现状,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值得注意的是,机电产品虽然同时占据进出口构成榜首,但细究之下差别很大。
图1.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按照SITC 第三版的标准,笔者简单考察了中欧贸易中细分下的机电产品贸易构成。
欧盟出口到中国的机电产品主要是特种工业专用器械、动力设备、航空器材以及电子元件等,中国出口欧盟的机电产品则主要由办公机械、电信器材、重放机械等。
二者间构成的不同不仅在实证上验证了欧盟在资本、科技和智力上的比较优势,也为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中欧贸易提供了一条途径。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见图1),处于研发引入、成长期的制成品会随着技术的传播和扩散,步入成熟、下降、衰亡期;相应地,新产品也将由知识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转变;决定生产优势的因素,也由技术的垄断优势向低成本优势转变,从而带来不同国家贸易地位的变化。
综合以上的分析,中国在与欧盟的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地位仍比较被动。
表2. 中欧贸易构成统计表
表3.中欧贸易主要商品构成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商务部
在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之中,规模经济理论也可以解释中国同欧盟之间进出口品不同的原因。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生产规模越大,平均生产一件产品所需的成本就越小,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厂商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所以,在某一个行业中,那些生产规模更大的企业所消耗的成本越少,其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也就越低竞争力也就越强,这就限制了其他企业的进入。
同时由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使一国的生产趋向于集中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从而使该国在其他的产品领域失去规模经济的可能,这就给了其他国家在其他领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机会。
将这个理论应用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欧盟由于历史原因,其工业化开始比中国早,进程也比中国快,在比较高级的重化工业领域生产规模大于中国,其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大优势,在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在较为低级的轻工业方面则明显具有较大劣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在劳动力密集的轻工业方面的生产规模更大,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轻工业制品在其出口中占有的优势。
要解释中国与欧盟相互贸易中产业间贸易还需要借助于现代贸易理论。
开放经济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的活动受利润最大化原则指导,因而会追求规模经济;而消费者效用提高却受制于消费品数量和多样化。
对于厂商而言,在已经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再去追求差异产品的生产在封闭条件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在表2、3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在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电子器材等行业中欧产业内贸易较为发达,这是因为产业内贸易化解了厂商规模经济追求与消费者效用追求的矛盾。
因为在一国内形成规模生产的商品如果投入外国市场,那么其体现的就为小规模供应,容易形成差异产品,而且这些产品还是由成本更低的规模经济所生产出的,这就是该商品在价格与差异产品上容易形成优势。
厂商对于规模经济的自发追求引发了倾销与反倾销问题。
这一点在中欧贸易中体现得尤
为突出。
相互倾销的贸易理论指出,不完全竞争的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济就要扩大产量,因此而增加的商品由于不能过多地投入国内市场使国内产品价格变低因而转入国际市场,由于该企业在国外占有的市场远远不及国内,因此厂商可以将投入国际市场的商品设置一个低于国内商品的价格,这就形成了倾销。
近年来在中欧贸易中,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光伏产品、钢铁、自行车、电子信息产品、鞋类、服装等诸多领域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则对欧盟产的汽车、飞机、血液透析机等医疗设备、葡萄酒等消费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双方贸易摩擦的领域之广、金额之多以及影响之大都堪称世贸组织框架内之最,甚至成为近年来中欧贸易的背景底色。
表1中,中欧贸易量虽然绝对增长,但是相对增速却放缓,这不能不考虑双边贸易摩擦的影响。
重叠贸易需求理论指出,人均收入水平决定需求水平和代表性需求,一国的厂商为追求规模经济而趋向于满足代表性需求,忽视其他多样性需求;那么这一本分需求就由国外厂商来满足;国外厂商生产满足本国费代表性需求的条件是两国间收入水平相近。
该理论未探明产业内贸易的兴起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具体到中欧的产业内贸易中,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稳步提高,中欧之间人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为中欧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中欧汽车产业间贸易为例,用G-L指数计算来衡量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从2000-2010年十年间不断上升(见表4)。
进一步看,由于中欧收入水平差距,欧盟主要向华出口中高端汽车,如法国雷诺、标致和德国的大众公司的高端商务车型;而中国则主要依靠中低端汽车打入欧盟市场满足其多样性需求。
表4. 2000-2010中欧整车贸易G-L指数
资料来源:中欧汽车行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不同的贸易理论间是相互补充、彼此完善的。
从理论角度看待中欧产业间和产业内贸易,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是基调,现代贸易理论则完善了古典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分析和产业内贸易问题的局限,契合了如今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时代性特征。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笔者相信,中欧贸易将在更多的摩擦和冲突中不断发展,最终达到一个更高更紧密的水平。
在
这个过程中,我国应当通过政策培植优势,改善贸易构成,优化国内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科技、促进创新,抓住机会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掌握发展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林生主编:《世界贸易组织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
2.高永富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范开石主编:《WTO与国际贸易惯例实用手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韩经纶主编:《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实务》,第二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4.黎孝先主编:《国际贸易实务》,第三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日)小岛清著:《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
6.(美)钱纳里著:《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
7.(美)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海闻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