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陈新平-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20130715
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
姓名年龄学科专长所在单位备注01.哲学孙周兴 51 外国哲学、美学同济大学李建华 55 伦理学、政治哲学中南大学李晓兵 57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共中央党校杨耕 58 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吴晓明 57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旦大学汪信砚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大学张异宾 58 马克思主义哲学南京大学张怀承 57 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张法 60 美学中国人民大学陈凡 60 科学技术哲学东北大学陈少明 56 中国哲学、人文科学方法论中山大学郁振华 48 外国哲学、中国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卓新平 59 宗教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赵敦华 65 外国哲学、宗教学北京大学盖建民 50 中国道教四川大学02.理论经济学王广谦 59 货币金融理论与政策、经济与金融发展中央财经大学龙小宁(女) 43 西方经济学厦门大学刘灿(女) 63 政治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李俊江 57 世界经济吉林大学杨瑞龙 57 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范从来 52 政治经济学南京大学赵晓雷 59 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姚洋 50 发展经济学、国家发展北京大学袁志刚 56 西方经济学复旦大学黄少安 52 政治经济学山东大学黄泰岩 57 政治经济学辽宁大学盛斌 43 世界经济南开大学谢丹阳 50 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裴长洪 60 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03.应用经济学白重恩 51 经济增长和发展清华大学丛树海 57 财政学上海财经大学冯根福 57 产业组织与公司治理、金融市场与企业发展西安交通大学曲振涛 57 财政学、产业经济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吕炜 45 财政学东北财经大学孙立坚52 国际金融复旦大学李俊生54 财政学、公共管理学中央财经大学肖红叶65 经济统计学天津财经大学吴晓求55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张宇燕54 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张秋生46 企业并购北京交通大学张桥云51 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林木西60 国民经济学辽宁大学林桂军55 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郑振龙48 金融工程厦门大学蔡洪滨47 应用经济学北京大学04.法学王志强 43 法律史复旦大学王利明 54 民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石静霞(女) 44 国际经济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孙长永 50 刑事诉讼法学西南政法大学李曙光 51 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吴志攀 58 国际经济法、金融法北京大学张文显 63 法理学、司法学、部门法哲学、法律政治学吉林大学张恒山 60 法学理论、宪法学中共中央党校陈建 57 经济法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周叶中 51 中国宪法学、两岸及港澳法制武汉大学赵秉志 58 中国刑法、国际刑法北京师范大学顾功耘 57 法学(经济法)华东政法大学徐祥民 56 法学中国海洋大学蒋新苗 50 国际私法学、民商法学、国际税法学、法律逻辑学湖南师范大学05.政治学马德普 59 政治学理论天津师范大学王长江 58 政党政治、政党比较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王浦劬 58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治与治理北京大学朱光磊 55 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南开大学刘玉安 61 欧洲政治山东大学李慎明 65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林尚立 51 政治学理论复旦大学徐勇 59 政治学理论与中国政治、基层治理与农村问题华中师范大学黄嘉树 61 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06.社会学李汉林 61 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强 64 应用社会学清华大学张静(女) 57 应用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北京大学周大鸣 56 人类学中山大学周晓虹 57 理论社会学南京大学董晓萍(女) 64 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北京师范大学翟振武 60 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07.民族学牛汝极 56 民族学新疆师范大学田敏 50 民族社会学中南民族大学齐木德道尔吉 60 中国民族史内蒙古大学苏发祥 50 民族学中央民族大学何明 55 中国西南民族及其与东南亚的互动云南大学沙马拉毅 61 民族学西南民族大学郝时远 62 民族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高永久 50 民族学、民族社会学兰州大学08.马克思主义理论王炳林 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师范大学艾四林 49 国外马克思主义清华大学卢黎歌 6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代方法、道德文化西安交通大学孙熙国 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北京大学李佑新 5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湘潭大学杨晓慧 5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邹诗鹏 49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复旦大学宋进 5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张雷声(女) 6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大学陈锡喜 6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海交通大学欧阳康 61 马克思主义华中科技大学逄锦聚 67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南开大学祝黄河 59 马克思主义理论江西师范大学骆郁廷 58 思想政治教育武汉大学徐俊忠 5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山大学黄蓉生(女) 59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西南大学韩庆祥 5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韩喜平 4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吉林大学程恩富 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09.公安学与公安技术牛青山 50 法医学、生物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刘耀 77 法庭科学、法医毒物分析公安部院士何家弘 61 证据法学、侦查学中国人民大学洪卫军 56 公安信息化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程琳 60 公安学、公安技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魏东 44 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消防技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10.教育学丁钢 61 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石中英 47 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邬大光 57 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厦门大学邬志辉 48 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陈洪捷 55 高等教育学北京大学周洪宇 56 教育史、教育现实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孟繁华 5 1 教育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胡钦太 50 教育技术学华南师范大学顾建军 51 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南京师范大学眭依凡 58 高等教育管理浙江师范大学靳玉乐 48 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11.心理学白学军 4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天津师范大学刘鸣 57 认知心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李红 49 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辽宁师范大学张智君 51 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浙江大学陈红(女) 48 基础心理学西南大学周晓林 51 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梁宁建 61 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董奇 5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傅小兰(女) 51 认知心理学中国科学院大学12.体育学王家宏 59 体育教育训练学苏州大学吕万刚 48 体育教育训练学武汉体育学院杨桦 59 体育人文社会学北京体育大学陈佩杰 52 运动人体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季浏 53 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周爱光 58 体育哲学华南师范大学黄汉升 56 体育教育训练学福建师范大学13.中国语言文学马重奇 65 汉语言文字学福建师范大学左东岭 58 中国古代文学首都师范大学杜桂萍(女) 51 中国古代文学黑龙江大学李浩 54 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大学杨宝忠 58 汉语言文字学河北大学杨慧林 60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吴俊 52 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大学张新科 55 中国古代文学陕西师范大学张福贵 59 中国现当代文学吉林大学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 50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央民族大学陈引驰 48 中国古代文学复旦大学陈平原 60 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大学陈炎 57 文艺学山东大学郭英德 60 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师范大学曹顺庆 60 比较文学四川大学朝戈金 56 民俗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谭帆 55 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额尔敦白音 52 蒙古族文学内蒙古大学14.外国语言文学王克非 60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申丹(女) 56 叙事学、文体学北京大学冉永平 49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向明友 48 英语语言文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钧 60 法语语言文学南京大学陈众议 57 西班牙语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莉(女) 60 英语语言文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钟智翔 49 亚非语言文学专业(东南亚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黄忠廉 49 俄语语言文学、翻译学黑龙江大学曹德明 59 外国语言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彭青龙 47 英语语言文学上海交通大学蒋洪新 50 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翻译学湖南师范大学褚孝泉 60 理论语言学复旦大学蔡美花(女) 58 亚非语言文学延边大学颜海平(女) 55 比较文学、比较文艺学清华大学15.新闻传播学石义彬 59 传播学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张昆 52 政治传播华中科技大学陈昌凤(女) 50 新闻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清华大学胡正荣 48 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唐绪军 55 新闻业务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黄旦 59 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复旦大学喻国明 57 新闻传播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16.考古学方辉 50 商周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孙华 56 中国考古学北京大学杨建华(女) 59 外国考古、商周考古吉林大学陈星灿 50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洪海 50 新石器时代考古西北大学霍巍 57 汉唐考古四川大学魏坚 59 北方民族考古中国人民大学17.中国史卜宪群 52 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马敏 59 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华中师范大学王子今 64 中国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王先明 57 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南开大学李帆 53 中国近现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吴振武 57 古文字学吉林大学张久和 51 北方民族史内蒙古大学陈支平 62 中国史厦门大学陈春声 55 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陈谦平 59 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林文勋 48 中国古代史、唐宋史云南大学郑炳林 58 历史文献学兰州大学荣新江 54 中外关系史、隋唐史北京大学侯旭东 46 中国古代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清华大学徐少华 59 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史武汉大学章清 50 专门史复旦大学18.世界史李剑鸣 54 美国史复旦大学杨共乐 52 世界古代史北京师范大学陈志强 62 世界上古中古史、欧洲史、基督教史、拜占庭史南开大学武寅(女) 64 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侯建新 63 中世纪史、晚期近代早期欧洲史天津师范大学洪邮生 57 国际关系史南京大学高岱 59 英国史、殖民主义研究北京大学韩东育 52 东亚史学东北师范大学戴超武 5l 国际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19.数学马富明 57 计算数学吉林大学王跃飞 55 基础数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卢玉峰 52 数学大连理工大学田刚 56 基础数学北京大学院士包刚 50 计算数学浙江大学刘建亚 50 基础数学山东大学扶磊 44 数学南开大学肖杰 52 基础数学清华大学吴宗敏 57 应用数学复旦大学陈化 58 偏微分方程武汉大学陈发来 48 计算数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杰诚 52 调和分析及其应用浙江师范大学罗懋康 58 应用数学四川大学唐梓洲 51 微分几何北京师范大学谈胜利 51 基础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彭济根 47 应用泛函分析、稀疏信息处理西安交通大学程崇庆 58 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南京大学谭绍滨 51 无限维李代数、非结合代数厦门大学20.物理学王孝群 52 关联电子体系与量子调控上海交通大学王慧田 50 光学南开大学王德真 56 理论物理大连理工大学冯世平 56 凝聚态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刘正猷 49 凝聚态物理、声学武汉大学许宁生 57 凝聚态物理中山大学院士李建新 50 凝聚态理论南京大学吴晨旭 47 软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厦门大学张卫平 52 光学、量子光学华东师范大学张红(女) 47 凝聚态物理四川大学金晓峰 52 凝聚态物理复旦大学高鸿钧 51 凝聚态物理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士龚旗煌 50 光学北京大学院士崔田 50 凝聚态物理吉林大学梁作堂 50 粒子物理理论山东大学潘建伟 44 量子光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士薛其坤 51 扫描隧道显微学清华大学院士薛德胜 49 凝聚态物理兰州大学21.化学王绪绪 59 物理化学福州大学冯小明 50 有机化学四川大学院士冯守华 58 无机化学、材料化学吉林大学院士刘伟生 56 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刘育 60 超分子化学、配位物理化学南开大学苏忠民 54 物理化学东北师范大学李灿 54 物理化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士杨金龙 48 物理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希 49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清华大学院士陈小明 53 无机化学中山大学院士周翔 51 化学生物学、生物有机化学武汉大学郑兰荪 60 无机化学厦门大学院士贺鹤勇 52 物理化学复旦大学高松 50 无机化学北京大学院士郭子建 53 生物无机化学南京大学郭灿城 58 物理有机化学湖南大学22.天文学朱宗宏 49 天体物理北京师范大学刘晓为 49 天体物理学北京大学严俊 56 分子云与恒星形成中国科学院大学戴子高 50 高能天体物理南京大学23.地理学王学军 50 环境地理学北京大学史培军 55 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院士刘耀林 54 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张廷军 57 自然地理学兰州大学陈振楼 50 环境地理学华东师范大学保继刚 50 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中山大学闾国年 53 地理信息系统南京师范大学宫辉力 58 环境遥感首都师范大学姚檀栋 60 冰川环境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士鹿化煜 46 第四纪环境和气候演变南京大学24.大气科学田文寿 46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兰州大学张庆红(女) 47 中小尺度气象学北京大学费建芳 52 中尺度气象学解放军理工大学谈哲敏 49 中尺度气象学南京大学管兆勇 51 气候动力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穆穆 60 大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士25.海洋科学于志刚 52 海洋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孙松 55 海洋生态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吴立新 48 海洋科学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张玮 56 河口海岸动力学河海大学高抒 58 海洋地质南京大学焦念志 52 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科学厦门大学院士翦知渭 48 海洋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同济大学26.地球物理学万卫星 56 空间物理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士刘财 51 勘探地震、综合地球物理吉林大学吴忠良 51 固体地球物理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张绍东 41 中高层大气、空间天气武汉大学陈晓非 56 固体地球物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义贤 49 地球物理学中国地质大学黄清华 47 固体地球物理学北京大学27.地质学丁仲礼 57 第四纪地质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士王汝成 52 矿物学南京大学史晓颖 58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国地质大学陈汉林 50 构造地质学浙江大学郑永飞 55 地球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士倪师军 57 地球化学成都理工大学赖绍聪 5l 岩石学西北大学潘保田 50 第四纪地质学兰州大学潘懋 60 构造地质、石油地质、灾害地质北京大学28.生物学王学路 47 分子遗传学华中农业大学王晓民 58 神经生物学首都医科大学王磊 52 微生物遗传学南开大学田志刚 58 天然免疫生物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振民 53 海洋生物学中国海洋大学任海云(女) 53 细胞生物学北京师范大学刘宝 51 植物表观遗传学东北师范大学杨晓(女) 47 发育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军事医学科学院何成 50 神经生物学第二军医大学张大兵 47 作物遗传学上海交通大学张传茂 56 细胞生物学北京大学张辰宇 48 分子内分泌代谢南京大学张灼华 5l 神经科学、医学遗传学中南大学张学 50 医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北京协和医学院陈放 54 生物学(植物学)四川大学陈晓亚 59 植物分子遗传中国科学院大学院士陈哗光 50 生物学清华大学武维华 58 植物学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林金星 53 植物学北京林业大学金力 51 遗传学复旦大学院士郑利民 50 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高峰 52 心血管生理与病理学第四军医大学章文华 49 植物学南京农业大学舒红兵 47 细胞生物学武汉大学院士裴钢 61 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同济大学院士29.系统科学李志斌 54 非线性数学物理华东师范大学狄增如 52 系统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沈轶 50 系统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张纪峰 51 复杂系统建模与调控中国科学院大学高自友 51 系统理论北京交通大学高岩 52 复杂系统优化上海理工大学30.科学技术史王思明 53 科学技术史南京农业大学曲安京 52 精密数学史西北大学孙小淳 50 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院大学吴国盛 50 科学技术通史、西方科学思想史北京大学高策 56 物理学史、地方科技史山西大学郭世荣 55 科学技术史内蒙古师范大学潜伟 42 冶金技术史北京科技大学31.生态学王传宽 51 森林生态学东北林业大学方盛国 54 分子生态学浙江大学方精云 55 植被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北京大学院士卢宝荣 57 进化生物学复旦大学冯江 51 动物生态学东北师范大学达良俊 52 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阮宏华 51 森林生态、土壤生态与全球气候变化南京林业大学李凤民 52 生态学兰州大学吴文良 53 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大学张大勇 50 进化生态学北京师范大学周启星 51 污染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南开大学段昌群 48 污染生态学云南大学彭少麟 58 恢复生态学中山大学32.统计学王兆军 49 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南开大学刘扬(女) 48 统计学、经济统计学中央财经大学杨灿 57 统计学厦门大学邱东 57 经济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汪荣明 49 精算学与金融风险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周勇 50 生存分析、生物统计、半(非)参数统计上海财经大学袁卫 64 应用数理统计中国人民大学耿直 58 统计学、数理统计北京大学郭建华 47 生物统计学东北师范大学蒋萍(女) 58 经济统计学东北财经大学33.力学王铁军 53 固体变形、损伤与断裂西安交通大学王清远 49 实验力学四川大学亢一澜(女) 60 实验力学天津大学孙茂 59 动物运动的流体力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玉龙 53 先进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西北工业大学吴林志 5 1 新型轻质复合材料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佘振苏 52 流体力学北京大学郑泉水 53 固体力学清华大学胡海岩 58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北京理工大学院士洪友士 63 固体力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郭旭 43 工程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唐国金 51 动力学与控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34.机械工程王家序 60 高性能机电传动与智能控制系统重庆大学朱荻 60 机械工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刘钊 56 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同济大学孙逢春 56 机械动力学北京理工大学李晓红 55 机械设计及理论、矿山机械武汉大学院士张义民 56 机械动态设计东北大学邵新宇 46 数字制造装备与工艺华中科技大学林忠钦 57 汽车车辆工程上海交通大学院士周仲荣 49 机械设计及理论西南交通大学赵丁选 49 工程机器人、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及仿真吉林大学赵罡 42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段吉安 44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论、机械设计及理论中南大学梁迎春 50 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屠大维 49 精密检测及控制上海大学蒋庄德 59 微纳制造与传感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与测试西安交通大学院士韩旭 46 机械设计及理论湖南大学雒建斌 53 摩擦学清华大学院士谭建荣 60 机械设计及理论浙江大学院士35.光学工程王涌天 57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北京理工大学刘旭 51 光学薄膜与精密检测浙江大学刘泽金 51 光学工程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李小英(女) 46 光学工程天津大学张国玉 52 光电仪器与检测技术长春理工大学陈钱 50 光电成像与信息处理南京理工大学武鹏飞 46 光学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南开大学骆清铭 48 光电医学工程华中科技大学袁小聪 51 微纳光学深圳大学36.仪器科学与技术尤政 51 仪器科学与技术清华大学院士杨俊 42 空间仪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宋爱国 46 精密仪器及机械东南大学张广军 49 动态视觉测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士赵维谦 48 精密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北京理工大学彭喜元 53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周末 52 检测技术及仪器天津大学温志渝 65 微电子与MEMS技术重庆大学37.材料科学与工程朱美芳(女) 49 材料学东华大学刘庆 50 金属材料重庆大学孙宝德 5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交通大学李元元 56 材料加工工程、铸造、粉末冶金吉林大学院士李亚利 50 纳米材料天津大学杨鸣波 57 高分子成型加工四川大学杨锐 49 材料科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张跃 56 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北京科技大学张联盟 59 材料加工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张雄 58 建筑功能材料、建筑结构材料同济大学陈静波 50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郑州大学林嘉平 50 高分子材料华东理工大学罗宏杰 58 节能材料上海大学周玉 59 无机非金属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周华民 40 材料加工工程华中科技大学单智伟 40 材料学—材料性能的原位观察和表征西安交通大学南策文 52 无机非金属材料清华大学院士钱国栋 48 材料物理与化学浙江大学徐现刚 49 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山东大学黄维 49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南京工业大学院士蒋成保 46 磁性功能材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新 51 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济南大学谢毅(女) 47 无机材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院士雷明凯 51 材料表面工程大连理工大学熊翔 51 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中南大学魏炳波 50 金属材料快速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西北工业大学院士瞿金平 57 先进制造装备技术及理论华南理工大学院士38.冶金工程刑献然 51 冶金物理化学北京科技大学任忠鸣 56 冶金上海大学杨斌 49 冶金工程昆明理工大学汪琦 54 钢铁冶金辽宁科技大学张玉柱 58 炼铁河北联合大学姜茂发 59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理论东北大学郭学益 48 有色金属冶金、材料冶金中南大学39.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王如竹 50 制冷及低温工程上海交通大学王辅臣 48 热能工程华东理工大学刘林华 48 工程热物理哈尔滨工业大学严建华 52 工程热物理浙江大学。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PPT课件教学文案
需适宜水分、温度条件,促进种 子萌发。
出苗至分蘖期
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发育和分 蘖发生。
分蘖至越冬期
控制水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 高抗寒能力。
各阶段生长特点与需求
越冬至返青期
保持土壤墒情,促进植株安全越 冬和返青生长。
返青至拔节期
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植株快速生 长和幼穗分化。
拔节至孕穗期
肥水管理
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适时浇水施肥, 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同时要注意防止 肥水过量导致的烧苗现象。
病虫害防治
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 早防治。可选用生物防治和化 略
Chapter
施肥原则及肥料种类选择
施肥原则
根据土壤肥力、小麦品种特性和产量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坚持有机肥 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实现养分平衡供应。
返青期
春季气温回升,植株恢复 生长。
拔节期
基部节间开始伸长,株高 明显增加。
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划分
孕穗期
01
幼穗分化,形成穗轴和颖片。
抽穗期
02
穗轴从旗叶鞘中伸出,露出穗部。
开花期
03
颖片张开,花药散粉。
小麦生长发育阶段划分
灌浆期
籽粒开始积累淀粉等干物质。
成熟期
籽粒饱满,颜色变黄,植株逐渐枯黄。
各阶段生长特点与需求
耕作制度是影响麦田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耕作制度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 高土壤肥力。
常见的耕作制度包括轮作、间作、套种等,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小麦生长 需求进行选择。
土壤管理策略包括深耕、深松、免耕等,旨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通透性。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师资队伍8
网站首页学院概况院内动态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党团建设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学院简介现任领导机构设置办公指南院内新闻公告通知文件下载人才招聘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培训科研政策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党的建设团委工作本科生招生研究生招生工程硕士招生就业信息学院概况学院简介现任领导机构设置专家介绍办公指南陈西平教授简介:男,博士,校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出站博士后。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日本富山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压电驱动与控制技术、特种机器人。
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8项,主要代表性成果“智能炒菜机器人”,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Copyright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首页学院概况院内动态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党团建设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学院简介现任领导机构设置办公指南院内新闻公告通知文件下载人才招聘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培训科研政策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党的建设团委工作本科生招生研究生招生工程硕士招生就业信息学院概况学院简介现任领导机构设置专家介绍办公指南巩琦教授简介:男,1958年3月生,山东省潍坊市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工程图学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土木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制图》、《阴影透视》、《计算机绘图》等方面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图学、CAD的教学及应用。
在国际、国内正式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一级刊物3篇,ISTP收录1篇。
主持和参加了省部级科技项目3项以及企事业横向项目多项;省部级教学项目2项,获得国家课程建设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奖1项。
主编教材专著4部,其中2部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Copyright ©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All rights reserved.网站首页学院概况院内动态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党团建设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学院简介现任领导机构设置办公指南院内新闻公告通知文件下载人才招聘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培训科研政策科研机构科研成果党的建设团委工作本科生招生研究生招生工程硕士招生就业信息学院概况学院简介现任领导机构设置专家介绍办公指南张海教授简介: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国家部级生物有机肥专业重点实验室在凯龙楚兴挂牌成立
2021年5月14日星期五编辑:刘颖电话:010-********中国农资CHINA AGR卜PRODUCTION NEWS企业动态I9版聚焦》>云南祥丰30万盹新型 专用复合肥项目正式投产简讯»司尔特最新科技成果获专家认可近白,云南祥丰集团举行“环保搬迁30万吨新型专用复合 肥项目”投产仪式。
此次投产 的过磷酸钙和一号复合肥生产 线为云南祥丰“环保搬迁30万 吨/年专用复合肥提质升级项目”的第一期。
据了解,云南祥丰化肥股 份有限公司环保搬迁提质升级30万吨新型专用复合肥项目总曰前,农业农村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在湖北凯 龙楚兴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举行 揭牌仪式暨专家培训会,实验 室执行主任张从军出席并作重 要讲话,湖北省政府参事、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实验室 副主任梁华东教授,实验室副主 任年介响教授,湖北省农业科学 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究员张舒,台湾屏东H技大学博士冯靖延,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博士梁川州,以及实验室部分专家、凯龙楚兴 化工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销售人员参会。
凯龙楚兴化工集团“农业农 村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投资3亿元、一期包含20万吨/普钙,10万吨/氨酸法复合肥,项目采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投产后,能耗降低23%,氟化物排放量降低30%, 502降低43%,装置基本实现自动化生产。
此项目建成投产不仅对云南祥丰今后的转型发展起着里程碑作用,同时也对安宁地区老化工企业搬迁、产品结构调室副主任单位”正式挂牌成立。
同时,凯龙楚兴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罗时华被聘任为“农业农村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是化工子集团公司继“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工作站”“新型肥料湖北省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多重科技的新加持。
农业农村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是农业农村部正式文件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国家部级生物有机肥专业重点实验室。
张从军表示,凯龙楚兴化工集团“农业农村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单位”正式挂牌,是整合科技整及优化、人员安置起着重要的示范借鉴作用。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科候选人推荐表
总编号: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科)
候选人推荐表
候选人谭彧
主讲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学校名称(盖章)中国农业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填表时间二○一四年五月五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
填表说明
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
求清楚、工整。
2. 封面总编号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统一编写。
3. 申请人填写的内容,所在学校负责审核。
所填内容必须真实、
可靠。
4. 教学论文及著作一栏中,所填论文或著作须已在正式刊物上
刊出或正式出版,截止时间是2013年12月31日。
5. 教学手段是指多媒体课件、幻灯、投影等,应用情况是指是
否经常使用及熟练程度。
6.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一、候选人基本情况
学校:中国农业大学院(系):工学院
二、候选人教学工作情况
1. 主讲本科课程情况
2. 同时承担的其他课程情况
3. 其他教学环节
4. 主要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及自编教材情况
5. 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情况
6. 教学获奖情况及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7.候选人近期教学改革设想
8. 候选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情况
三、候选人科研工作情况
注:(*)作者姓名后括号内填写候选人署名次序。
本人签字: 2014年 5 月 5 日
四、推荐、评审意见。
优化氮素调控对小麦锌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1ꎬ37(6):1436 ̄1442http://jsnyxb.jaas.ac.cn阮思越ꎬ何晓明ꎬ张㊀玲ꎬ等.优化氮素调控对小麦锌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1ꎬ37(6):1436 ̄1442.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1.06.010优化氮素调控对小麦锌积累与转运的影响阮思越1ꎬ㊀何晓明1ꎬ㊀张㊀玲2ꎬ㊀梁政渊2ꎬ㊀邹温馨1ꎬ㊀王兴邦2ꎬ㊀杨怀玉1ꎬ㊀刘敦一1ꎬ㊀张务帅1ꎬ㊀陈新平1(1.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ꎬ重庆400715ꎻ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ꎬ北京100083)收稿日期:2021 ̄03 ̄06基金项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 ̄02 ̄15)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XDJK2020C069)作者简介:阮思越(1996-)ꎬ男ꎬ浙江杭州人ꎬ硕士ꎬ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生理研究ꎬ(E ̄mail)152****9924@163.com通讯作者:陈新平ꎬ(E ̄mail)chenxp2017@swu.edu.cn㊀㊀摘要:㊀以小麦品种良星99为材料ꎬ采用长期定位大田试验田研究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个时期小麦植株的锌营养状况和氮素调控对植株锌转运与分配的影响ꎮ结果表明ꎬ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小麦植株在各生育期锌的含量和累积量ꎬ在不同器官中锌含量和锌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ꎮ在收获期ꎬ锌主要集中在籽粒中ꎬ约占植株锌累积量的70%ꎬ茎和叶中比例依次下降ꎮ施氮量对锌的收获指数及开花后锌的转运量没有显著影响ꎮ在优化施氮水平处理下ꎬ小麦籽粒锌含量超过40mg/kgꎬ达到了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人群锌营养和健康要求的范围ꎮ关键词:㊀小麦ꎻ锌ꎻ养分优化管理模式ꎻ氮锌协同中图分类号:㊀S512.1+10.6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1)06 ̄1436 ̄07Effectsofoptimizednitrogenregulationonzincaccumulationandtrans ̄portinwheatRUANSi ̄yue1ꎬ㊀HEXiao ̄ming1ꎬ㊀ZHANGLing2ꎬ㊀LIANGZheng ̄yuan2ꎬ㊀ZOUWen ̄xin1ꎬ㊀WANGXing ̄bang2ꎬ㊀YANGHuai ̄yu1ꎬ㊀LIUDun ̄yi1ꎬ㊀ZHANGWu ̄shuai1ꎬ㊀CHENXin ̄ping1(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ꎬSouthwestUniversityꎬChongqing400715ꎬChinaꎻ2.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ꎬ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Beijing100083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Inthelong ̄termfieldexperimentꎬLX99wasusedasthematerialtostudytheeffectsofunderfivezincnutritionalstatusandnitrogenregulationinwheatplantsatdifferentstagesonzinctransportanddistributionunderfiveni ̄trogenlevels.Theresultsshowedthatzinccontentandaccumulationofwheatplantsatallgrowthstages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byincreasingnitrongenapplicationrate.Thecontentandaccumulationofzincindifferentorgansofwheatin ̄creasedwiththeincreaseofnitrogenapplicationrate.Attheharveststageꎬzincwasmainlyconcentratedingrainsꎬaccount ̄ingforabout70%ꎬfollowedbystemsandleaves.Howeverꎬnitrogenapplicationratehadnosignificanteffectonzinchar ̄vestindexandzinctransportafterflowering.Thecontentofzincinwheatgrainundertheoptimalnitrogenapplicationlevelwasmorethan40mg/kgꎬwhichmettherequirementsofzincnutritionandhealthforthepopulationwithwheatasthemainfood.Keywords:㊀wheatꎻzincꎻnutrientoptimalmanagementꎻnitrogenzinccoordination㊀㊀锌(Zn)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之一ꎬ也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微量元素之一[1 ̄5]ꎮ锌作为多种酶的组分广泛地参与各种代谢活动ꎬ锌营养不足会引起生长发育停滞㊁智力和免疫力下降等问题ꎬ锌摄取量不足会导致免疫功能障碍㊁性腺发育不良㊁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腹泻㊁肺炎等疾6341. All Rights Reserved.病[6 ̄9]ꎮ小麦是中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ꎬ在中国居民日常所需的锌中20%以上由小麦及小麦制品提供[4ꎬ10 ̄12]ꎮ据有关研究结果ꎬ中国主要麦区的春㊁冬小麦籽粒锌平均含量仅约为30mg/kgꎬ不足以满足人体正常的锌营养需求[4ꎬ10 ̄13]ꎮ前人研究结果表明ꎬ氮肥用量显著影响小麦㊁玉米等作物对锌的吸收与累积[14 ̄21]ꎮ与不施氮或氮肥不足相比ꎬ增加氮肥用量不仅提高了小麦籽粒中的锌含量ꎬ而且降低了面粉中植酸和锌的摩尔比ꎬ提高了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14 ̄16]ꎮ有关锌在植株体内的分配和运转及氮肥的影响已有较多报道[14 ̄21]ꎬ在氮锌协同转运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22 ̄26]ꎬ但是对于小麦灌浆期重要器官中锌转运以及氮肥水平的影响研究仍存在空白ꎮ本研究在高产高效养分优化管理模式下ꎬ进一步研究小麦锌吸收㊁分配和累积特性ꎬ分析开花后小麦旗叶㊁灌浆期穗中锌的变化动态ꎬ对小麦灌浆过程中锌的再转运进行观察ꎬ解析小麦不同生育期和器官的氮锌协同关系ꎬ以期为优化高产高效小麦氮肥管理方案ꎬ提高小麦籽粒品质提供参考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设计试验设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36 9ʎNꎬ115 0ʎE)的小麦 ̄玉米氮肥用量长期定位试验地(始于2007年)上进行ꎮ试验于2018-2019年小麦季进行ꎬ小麦品种为黄淮平原普遍种植的半冬性中熟品种良星99(国审麦2006016)ꎬ于2018年10月7日播种ꎬ播种量为210kg/hm2ꎬ前茬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粉碎还田ꎮ小麦季的氮肥用量分别为0kg/hm2㊁112kg/hm2㊁160kg/hm2㊁208kg/hm2和300kg/hm2ꎬ分别记为N0㊁N112㊁N160㊁N208和N300ꎮ其中ꎬN160为优化施氮处理ꎬ根据高产条件下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氮素需求规律ꎬ通过土壤硝酸盐速测计算土壤的临界供氮能力ꎬ以此计算获得氮肥施用量ꎻN112和N208相当于优化施氮处理(N160)施氮量下调或上调30%ꎮN112㊁N160和N208处理中ꎬ18 8%的氮肥作为基肥ꎬ其余氮肥作为追肥在拔节期施用ꎮN300为农民习惯施肥量ꎬ50%作为基肥ꎬ50%在拔节期作为追肥ꎮ氮肥为尿素ꎬ基肥在播种前撒施后翻耕入土ꎬ追肥撒施后灌水ꎮ小麦季磷肥用量为P2O5120kg/hm2(过磷酸钙)ꎬ钾肥用量为K2O100kg/hm2(硫酸钾)ꎬ全部作基肥ꎬ撒施翻耕入土ꎮ所有处理设4次重复ꎬ小区面积为20mˑ15mꎬ共20个小区ꎬ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ꎮ试验地土壤为石灰土ꎬ小麦播种前取土分析ꎬ土壤pH值为8 3ꎬ有机质含量为12 60g/kgꎬ全氮含量为0 83g/kgꎬ速效磷㊁速效钾㊁速效锌含量分别为7 2mg/kg㊁125 0mg/kg㊁2 4mg/kgꎮ1.2㊀取样与样品分析分别于2019年3月8日㊁3月30日㊁5月1日和6月1日ꎬ即小麦返青期(GS25)㊁拔节期(GS31)㊁开花期(GS60)㊁成熟期(GS90)ꎬ取小麦植株地上部样品ꎮ每小区ꎬ从0 3m2(0.5mˑ0 6m)面积上获取地上部全株ꎮ成熟期样品分为穗㊁叶㊁茎和籽粒ꎮ小麦开花后1d㊁10d㊁15d㊁24d和31d每小区随机选取50~60片旗叶ꎬ开花后15d㊁24d和31d随机选取20个穗ꎮ其中开花后31d样品为成熟期样品ꎮ植物样品用酒精和清水擦洗后ꎬ在烘箱中60ħ烘干ꎮ所有样品用粉碎机粉碎ꎬ供养分测定ꎮ样品经微波消解(加入浓HNO35ml)ꎬ稀释定容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OESꎬiCAP7400ꎬThermoScientific)测定锌含量ꎮ1.3㊀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氮素水平影响ꎬ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小麦植株或器官中锌㊁氮含量的线性相关性ꎬ所有统计分析在Sigma ̄Plot12.5(SystatSoftwareꎬInc)内嵌统计软件上进行ꎬ采用LSD ̄test法进行多重比较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小麦各生育时期全株锌营养变化小麦植株锌含量随生育期进程而变化(表1)ꎬ在GS25时期(返青期)ꎬ植株的生物量较低ꎬ锌含量最高ꎬ拔节期至开花期逐渐降低ꎬ开花期至成熟期小麦地上部植株锌含量不再有明显变化ꎮ氮素水平对各生育时期小麦植株的锌含量有显著影响(表1)ꎬ总体来看ꎬ随着氮素水平提升ꎬ植株锌含量显著增加ꎮ在所有生育期ꎬN300处理锌含量最高ꎮN160处理与N300处理锌含量在营养生长期(GS25和GS31)有显著差异ꎬ而在开花期和收获期锌含量没有差异ꎮN208处理植株锌含量处于N160处理与N300处理之间ꎬ与二者都没有显著差异ꎮ除开花期N112处理植株锌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外ꎬ在所有其他时期都与不施氮肥处理水平相近ꎬ而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ꎮ相关分析结果7341阮思越等:优化氮素调控对小麦锌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All Rights Reserved.(图1a)表明ꎬ在除成熟期外的其他生育期ꎬ小麦植株锌含量和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ꎮ表1㊀不同生育期小麦植株锌含量(n=4)Table1㊀Zinccontentofwheatplantatdifferentgrowthstages(n=4)施氮水平(kg/hm2)植株锌含量(mg/kg)返青期(GS25)拔节期(GS31)开花期(GS60)成熟期(GS90)055.8ʃ8.3b32.0ʃ4.1c17.4ʃ1.6b18.9ʃ1.8b11258.1ʃ5.0b31.8ʃ4.0c27.8ʃ4.3a21.5ʃ2.4b16063.2ʃ2.2b40.1ʃ3.5b27.5ʃ2.5a29.5ʃ2.6a20869.2ʃ5.5ab43.3ʃ3.7ab31.1ʃ11.1a29.1ʃ5.2a30070.4ʃ7.6a49.2ʃ9.9a31.1ʃ6.3a32.6ʃ3.7a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ꎮGS25:返青期ꎻGS31:拔节期ꎻGS60:开花期ꎻGS90:成熟期ꎮDAF1㊁DAF10㊁DAF15㊁DAF24㊁DAF31:开花后1d㊁10d㊁15d㊁24d㊁31dꎮ∗∗∗㊁∗分别表示显著性达到0 001㊁0 050水平ꎮns表示不显著(P>0 050)ꎮ图1㊀小麦各生育期全株(a)㊁旗叶(b)㊁穗(c)以及收获期各器官(d)锌㊁氮含量线性相关系数(n=20)Fig.1㊀PearsoncorrelationcoefficientsbetweenZncontentandnitrogencontentinwheatplant(a)ꎬflagleaves(b)ꎬspikes(c)anddiffer ̄entorgansatharveststage(d)(n=20)㊀㊀随着小麦生长和生物量累积ꎬ小麦地上部植株锌吸收量不断增加(表2)ꎮ返青期小麦植株锌吸收量为23~125g/hm2ꎬ至成熟期时增加到60~479g/hm2ꎬ增加了1.6~2.8倍ꎮ小麦锌吸收量随着氮肥用量提高而显著增加(表2)ꎬN160㊁N208㊁N3003个处理小麦植株锌吸收量最高ꎬ返青期㊁拔节期㊁开花期分别为不施氮处理的4.9~5 4倍㊁5.9~7 2倍和7.0~8 2倍ꎬ在这些生育期这3个处理之间锌吸收量没有显著差异ꎻN112处理植株锌吸收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施氮水平处理ꎬ但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ꎬ为不施氮对照的2.6~5 2倍ꎮ至成熟期ꎬN300处理锌吸收量最高ꎬ约为不施氮处理的8倍ꎬ并且显著高于N160处理及以下水平施氮处理ꎬ整体而言ꎬ当施氮超过208kg/hm2时ꎬ成熟期小麦植株锌总吸收量不再显著增加ꎮ2.2㊀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和穗的锌营养变化为了分析小麦在生育后期(生殖生长期)的锌营养变化特性ꎬ通过密集采样(间隔7~10d)ꎬ从GS60至GS90期间采取了5次小麦旗叶样本ꎮ在此期间ꎬ旗叶的锌含量出现阶段性下降(表3)ꎬ在开花后第10dꎬ锌含量小幅下降ꎻ开花后24d至成熟期ꎬ旗叶的锌含量发生第2次下降ꎻ从开花初期至收获期ꎬ旗叶锌含量平均下降了一半左右ꎮ从旗叶锌含834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6期量来看(图2a)ꎬN160处理和N112处理大约从开花后24d开始下降ꎬ而施氮水平较高的N208处理和N300处理旗叶锌含量大约从开花后15d开始下降ꎬ不施氮对照未见到旗叶锌含量明显下降ꎮ施氮水平对旗叶锌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表3)ꎬ但是由于不同氮水平对旗叶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ꎬ因此ꎬ旗叶中锌累积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之间有显著差异ꎬ在开花后不同时间都表现为N300ȡN208ȡN160>N112>N0(图2a)ꎮ对开花后不同时间旗叶锌含量和氮含量进行相关分析ꎬ发现二者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图1b)ꎮ表2㊀不同生育时期小麦植株锌吸收量(n=4)Table2㊀Zincabsorptioninwheatplantsatdifferentgrowthstages(n=4)施氮水平(kg/hm2)植株锌含量(mg/kg)返青期(GS25)拔节期(GS31)开花期(GS60)成熟期(GS90)023.3ʃ5.2c25.9ʃ5.2c40.4ʃ8.2c60.1ʃ5.8d11262.7ʃ23.0b67.1ʃ11.9b208.3ʃ32.0b210.4ʃ14.4c160113.7ʃ12.2a145.3ʃ15.0ab284.7ʃ37.6ab399.3ʃ22.6b208113.3ʃ13.7a153.2ʃ20.2a299.0ʃ89.1a411.2ʃ101.3ab300124.7ʃ25.4a185.8ʃ52.5a329.7ʃ71.4a478.6ʃ39.3a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ꎮ表3㊀开花后不同时间小麦旗叶锌含量Table3㊀Zinccontentinflagleavesofwheatatdifferentdaysafteranthesis施氮水平(kg/hm2)锌含量(mg/kg)DAF1DAF10DAF15DAF24DAF31026.0ʃ5.3a24.4ʃ5.5a17.9ʃ2.1b22.7ʃ2.0a15.9ʃ2.9a11230.4ʃ1.9a21.3ʃ3.2a19.3ʃ2.8b24.0ʃ8.3a15.3ʃ3.4a16032.1ʃ2.9a24.5ʃ4.0a23.5ʃ0.7a25.7ʃ5.5a13.4ʃ1.2a20832.6ʃ5.5a22.2ʃ0.9a21.5ʃ0.7ab20.0ʃ1.6a14.3ʃ0.9a30029.9ʃ4.3a21.9ʃ2.7a23.9ʃ1.6a21.8ʃ2.5a12.7ʃ0.9aDAF1㊁DAF10㊁DAF15㊁DAF24㊁DAF31见图1注ꎮ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ꎮDAF1㊁DAF10㊁DAF15㊁DAF19㊁DAF25㊁DAF28㊁DAF35㊁DAF37:开花后1d㊁10d㊁15d㊁19d㊁25d㊁28d㊁35d㊁37dꎮ图2㊀开花后不同时间小麦旗叶(a)和穗(b)中锌累积量Fig.2㊀Zincaccumulationinflagleavesandspikesofwheatatdifferentdaysafteranthesis㊀㊀以开花后15d(灌浆50%)作为起始节点至成熟期3次取穗样品ꎬ分析小麦穗锌营养变化情况ꎮ在此期间ꎬ穗中锌含量灌浆中后期(DAF24)有所下降ꎬ但至成熟期重新回升(表4)ꎮ施氮水平对DAF15和DAF24时穗中锌含量有显著影响ꎬ随着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表4)ꎬ但对成熟期穗中锌含量没有显著影响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ꎬDAF24时穗中锌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图1c)ꎮ灌浆过程中ꎬ穗中锌含量持续增加ꎬ同时受施氮水平的影响ꎬ表现为随着施氮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图2b)ꎮ9341阮思越等:优化氮素调控对小麦锌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All Rights Reserved.表4㊀开花后不同时间小麦穗中的锌含量(n=4)Table4㊀Zinccontentinspikesofwheatatdifferentdaysafteran ̄thesis(n=4)施氮水平(kg/hm2)DAF15锌含量(mg/kg)DAF24锌含量(mg/kg)DAF31锌含量(mg/kg)025.0ʃ2.2b19.3ʃ2.2c30.1ʃ4.5a11229.0ʃ2.6b23.5ʃ2.3bc29.0ʃ4.3a16039.2ʃ3.9a29.3ʃ8.7ab34.6ʃ8.6a20840.4ʃ1.6a26.5ʃ1.2b37.4ʃ5.9a30042.5ʃ6.5a34.3ʃ2.8a38.2ʃ4.0aDAF15㊁DAF24㊁DAF31见图1注ꎮ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ꎮ2.3㊀收获期锌在小麦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在收获期ꎬ小麦植株各部位锌含量表现为籽粒>叶ʈ茎秆(表5)ꎮ收获期不同器官锌含量与施氮水平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ꎬ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ꎬ这在籽粒中特别明显ꎮ籽粒锌含量以N300处理最高ꎬ显著高于N160处理及以下施氮水平处理ꎻN112处理与N0对照的籽粒锌含量没有差异ꎬ但显著低于N160处理ꎮ施氮水平对成熟期叶锌含量也有显著影响ꎬ但对茎锌含量影响不显著(表5)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ꎬ成熟期籽粒和叶锌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ꎮ从锌吸收的分布来看ꎬ小麦植株中锌主要分布在籽粒中(图3)ꎮ籽粒中锌累积量在不同施氮水平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ꎬN300㊁N208㊁N160处理显著高于N112处理ꎬ后者又显著高于N0对照(图3)ꎮ在所有施氮水平中ꎬ锌的收获指数都超过了70%(表6)ꎬ但施氮水平处理间无显著差异ꎮ施氮水平同样显著影响叶和茎中的锌含量(图3)ꎮ表5㊀收获期小麦不同器官锌含量(n=4)Table5㊀Zinccontentindifferentorgansofwheatatharveststage(n=4)施氮水平(kg/hm2)锌含量(mg/kg)籽粒叶茎033.7ʃ3.7c9.6ʃ2.6b6.9ʃ2.2a11236.2ʃ2.9c9.7ʃ0.8b7.6ʃ1.4a16044.9ʃ3.7b12.4ʃ1.1a8.7ʃ3.4a20848.7ʃ9.6ab14.5ʃ1.9a14.2ʃ8.2a30053.6ʃ4.9a15.4ʃ3.8a9.3ʃ2.6a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ꎮ㊀㊀假设植株的锌都来自土壤且在此过程没有损失ꎬ根据收获期和开花期小麦植株锌吸收的差值ꎬ可以估算小麦开花以后锌的吸收量ꎬ以此为基础ꎬN0㊁N112㊁N160㊁N208㊁N300分别表示施氮水平0kg/hm2㊁112kg/hm2㊁160kg/hm2㊁208kg/hm2㊁300kg/hm2ꎮ图3㊀收获期籽粒㊁叶和茎中锌累积量Fig.3㊀Zincaccumulationcontentingrainsꎬleavesandstemsofwheatatharveststage假设所有再利用的锌都转向了籽粒ꎬ从而估算锌从其他组织向籽粒的再运输ꎮ结果表明ꎬ开花前和开花后锌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比例分别为67.2%~71 3%和28.7%~32 8%ꎬ施氮水平对此无显著影响ꎮ花后通过再运输进入籽粒的锌为27.6~219 6g/hm2ꎬ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ꎻ再运输锌对籽粒锌的贡献率为58.4%~60 7%ꎬ但施氮水平之间差异很小(表6)ꎮ3㊀讨论3.1㊀小麦不同生育期锌吸收积累规律锌被小麦植株根系吸收后ꎬ转移到木质部运输至地上部ꎬ营养器官中锌能够通过韧皮部再转运至籽粒中累积起来[24 ̄26]ꎮ在本试验中ꎬ不同施氮水平的小麦植株均没有出现缺锌症状ꎮ在GS25㊁GS31㊁GS60㊁GS90这4个生育期中ꎬ间隔时间为30d左右ꎮ从吸收积累的日速率变化来看ꎬ植株营养生长期的锌积累主要发生在拔节至开花阶段ꎬ各施氮肥处理单位面积日吸收累积速率4.65~4 86g/(hm2 d)ꎬ远高于返青 ̄拔节阶段的日累积速率[1.05~2 04g/(hm2 d)]ꎬ略高于开花 ̄成熟阶段的日累积速率[(3.74~4 96g/(hm2 d)]ꎮ植株另一个锌吸收的高峰期则是在生殖生长期ꎬ此时植株吸收的锌主要贡献给了籽粒ꎬ约占籽粒锌吸收累积量的40%ꎬ占全生育期植株地上部总吸收累积量的30%ꎮ小麦开花前㊁后锌吸收积累分配比例(分别约为70%和30%)与其他研究结果相近ꎬ与其他作物如玉米(63%㊁37%)也十分接近[3ꎬ19 ̄21ꎬ25 ̄26]ꎮ044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6期. All Rights Reserved.表6㊀开花后小麦植株锌吸收量和不同器官锌转运量Table6㊀Zincuptakeandzinctransportindifferentorgansofwheatafteranthesis施氮水平(kg/hm2)开花后锌吸收量(g/hm2)开花前锌吸收量占总吸收量比例(%)开花后锌吸收量占总吸收量比例(%)开花后吸收的锌对籽粒锌累积贡献率(%)再转运至籽粒的锌(g/hm2)再运输锌对籽粒锌累积贡献率(%)锌收获指数019.7ʃ7.7b67.232.841.627.658.40.79ʃ0.04160114.7ʃ33.8a71.328.739.3177.160.70.73ʃ0.09300148.8ʃ59.8a68.931.140.4219.659.60.77ʃ0.05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显著差异ꎮ3.2㊀小麦锌向籽粒的分配与转移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对补充人体锌营养有重要意义ꎮ研究发现ꎬ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ꎬ全球小麦籽粒锌含量平均从39 6mg/kg下降至29 1mg/kgꎮ不同小麦品种间籽粒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ꎮ目前ꎬ中国主要麦区春㊁冬小麦籽粒锌含量平均约为30mg/kgꎮCakmak等认为ꎬ小麦籽粒锌含量为40~60mg/kg时ꎬ才能保障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人群的锌营养和健康[6 ̄8]ꎮ本研究中ꎬ小麦籽粒锌含量达到了33 7~53 6mg/kgꎬ其中优化施氮处理(N160)及以上施氮水平时籽粒锌含量都超过了40mg/kgꎮ作物籽粒中的锌有2大来源ꎬ一是花前营养器官累积的锌在灌浆时期通过韧皮部再转运到籽粒ꎬ另一部分是开花后根系吸收的锌分配至籽粒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锌收获指数为0 73~0 79ꎬ接近于前人结果[13 ̄14]ꎮ再利用锌对籽粒锌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ꎬ该比例接近于前人高产小麦研究报道的58%~60%[9]ꎻ但是ꎬ要低于同一试验地早期研究报道的59%~100%[13 ̄14]ꎬ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小麦品种和土壤有效锌含量变化等所引起ꎮKutman等研究结果表明灌浆期间再利用锌对籽粒锌的贡献与供锌水平有较大关系[26]ꎮ有研究结果表明ꎬ小麦灌浆时期通过叶面喷施锌肥可以显著增加籽粒锌含量[27 ̄28]ꎮ3.3㊀氮锌协同效应影响小麦的锌营养状况本研究结果表明ꎬ随着氮肥用量增加ꎬ小麦植株和籽粒的锌吸收累积量同步增加ꎬ同时营养生长时期小麦植株的氮㊁锌含量有着显著的相关性ꎮ说明提高氮素水平促进了小麦根系对锌的吸收[18 ̄21ꎬ24ꎬ26ꎬ29]ꎮ灌浆期(DAF24)穗中氮㊁锌含量㊁成熟期籽粒和叶中氮㊁锌含量同样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ꎬ说明锌和氮(含氮代谢物如氨基酸㊁烟碱等)在再利用的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可能也存在着协同作用[29]ꎮ有关研究结果表明ꎬ叶面喷施氨基酸锌的籽粒吸收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硫酸锌[30 ̄31]ꎮ从旗叶锌含量和累积量变化来看ꎬ较高施氮水平下从开花后15d(约为灌浆结束前的14d)开始发生锌的转移ꎬ此阶段也正是穗中锌因生长而稀释的时期(含量降低ꎬ但累积量却持续增加)ꎬ从而弥补了对穗的供锌能力ꎬ促使锌含量和累积量同步提升ꎻ而施氮水平较低处理的锌再利用集中在开花后24d(灌浆的最后7d)ꎬ推测是由于供氮充足小麦旗叶在后期仍保持较高的活力ꎬ有利于碳氮同化物和锌向籽粒的运输ꎬ或者在供氮水平较低的叶片中为了保持基本营养功能ꎬ需要保持一定量的锌ꎬ从而延迟了锌的运出ꎮ锌收获指数㊁开花前吸收锌再利用和开花后锌吸收对籽粒锌的贡献在不同施氮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ꎬ说明锌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并没有受到施氮水平的影响ꎮ本研究结果表明ꎬ提高氮肥用量可以显著促进小麦植株锌吸收ꎬ增加籽粒锌含量ꎮ优化施氮水平(160kg/hm2)显著提升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ꎬ此时籽粒锌含量为44 9mg/kgꎬ达到了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人群锌营养和健康要求的范围(40~60mg/kg)[6 ̄8]ꎮ小麦拔节后生长明显加快ꎬ对氮素的需求增强ꎬ是小麦氮素需求的高峰期ꎬ是小麦氮肥追肥的重要时间点ꎬ此时追施氮肥不仅促进小麦生长ꎬ同时也是增强锌吸收的重要措施ꎮ因此ꎬ小麦氮素养分优化管理不仅提升了氮素养分管理效率ꎬ同时也能够使籽粒保持较高的锌含量ꎬ满足人体健康膳食要求ꎮ致谢:㊀感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方丽老师帮助分析测定锌含量和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刘永亮同志在田间试验过程中的帮助!参考文献:[1]㊀STEINAJ.Globalimpactsofhumanmineralmalnutrition[J].Plant&Soilꎬ2010ꎬ335(1/2):133 ̄154.[2]㊀ZOUCQꎬZHANGYQꎬRASHIDAꎬetal.Biofortificationofwheatwithzincthroughzincfertilizationinsevencountries[J].Plantand1441阮思越等:优化氮素调控对小麦锌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All Rights Reserved.Soilꎬ2012ꎬ361:119 ̄130.[3]㊀KUMSSADBꎬJOYEJꎬANDERELꎬetal.Dietarycalciumandzincdeficiencyrisksaredecreasingbutremainprevalent[J].Sci ̄entificReportsꎬ2015ꎬ5:10974.[4]㊀MAGSꎬJINYꎬLIYPꎬetal.IronandzincdeficienciesinChina:Whatisafeasibleandcost ̄effectivestrategy?[J].PublicHealthNutritionꎬ2008ꎬ11(6):632 ̄638.[5]㊀PALMGRENMGꎬCLEMENSSꎬWILLIAMSLEꎬetal.Zincbio ̄fortificationofcereals:Problemsandsolutions[J].TrendsinPlantScienceꎬ2008ꎬ13(9):464 ̄473.[6]㊀CAKMAKIꎬMCLAUGHLINMJꎬWHITEP.Zincforbettercropproductionandhumanhealth[J].PlantandSoilꎬ2017ꎬ411:1 ̄4. [7]㊀CAKMAKIꎬKUTMANUB.Agronomicbiofortificationofcerealswithzinc:Areview:Agronomiczincbiofortification[J].EuropeanJournalofSoilScienceꎬ2017ꎬ69(1):172 ̄180.[8]㊀CAKMAKI.Enrichmentofcerealgrainswithzinc:Agronomicorgeneticbiofortification?[J].Plant&Soilꎬ2008ꎬ302(1/2):1 ̄17.[9]㊀GIBSONRS.Zincdeficiencyandhumanhealth:Etiologyꎬhealthconsequencesꎬandfuturesolutions[J].PlantandSoilꎬ2012ꎬ361:291 ̄299.[10]DANGHKꎬLIRQꎬSUNYHꎬetal.Absorptionꎬaccumulationanddistributionofzincinhighly ̄yieldingwinterwheat[J].Agri ̄culturalSciencesinChinaꎬ2010ꎬ9(7):965 ̄973.[11]LIUHꎬWANGZHꎬLIFCꎬetal.Grainironandzincconcentra ̄tionsofwheatandtheirrelationshipstoyieldinmajorwheatpro ̄ductionareasinChina[J].FieldCropsResearchꎬ2014ꎬ156:151 ̄160.[12]刘㊀慧.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籽粒产量和关键营养元素含量评价及调控[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ꎬ2016.[13]张㊀勇ꎬ王德森ꎬ张㊀艳ꎬ等.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籽粒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分布及相关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ꎬ2007ꎬ40(9):1871 ̄1876.[14]XUEYFꎬYUESCꎬZHANGYQꎬetal.Grainandshootzincac ̄cumulationinwinterwheataffectedbynitrogenmanagement[J].PlantandSoilꎬ2012ꎬ361:153 ̄163.[15]XUEYFꎬZHANGWꎬLIUDYꎬetal.Nutritionalcompositionofironꎬzincꎬcalciumꎬandphosphorusinwheatgrainmillingfractionsasaffectedbyfertilizernitrogensupply[J].CerealChemistryꎬ2016ꎬ93:543 ̄549.[16]SHIRLꎬZHANGYQꎬCHENXPꎬetal.Influenceoflongtermnitrogenfertilizationonmicronutrientdensityingrainofwinterwheat(TriticumaestivumL.)[J].JournalofCerealScienceꎬ2010ꎬ51:165 ̄170.[17]王㊀澜ꎬ乔月彤ꎬ孔玮琳ꎬ等.小麦籽粒锌营养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ꎬ2019ꎬ51(10):158 ̄166ꎬ152.[18]王义霞ꎬ张㊀伟.氮磷钾肥施用对全球小麦籽粒锌浓度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ꎬ2019ꎬ35(12):13 ̄17.[19]常㊀红ꎬ周鑫斌ꎬ于淑慧ꎬ等.小麦氮锌配施效应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3ꎬ35(11):49 ̄53.[20]杨习文ꎬ宋㊀淼ꎬ李秋杰ꎬ等.氮锌配施对小麦锌转运㊁分配与累积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ꎬ2020ꎬ31(1):148 ̄156. [21]王少霞ꎬ李㊀萌ꎬ田霄鸿ꎬ等.锌与氮磷钾配合喷施对小麦锌累积㊁分配及转移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ꎬ2018ꎬ24(2):296 ̄305.[22]王㊀佳.施锌对冬小麦氮素吸收代谢关键化合物和酶的影响[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ꎬ2018.[23]PECKAWꎬMCDONALDGKꎬGRAHAMRD.Zincnutritioninfluencestheproteincompositionofflourinbreadwheat(TriticumaestivumL.)[J].JournalofCerealScienceꎬ2008ꎬ47(2):266 ̄274.[24]GENCYꎬMCDONALDGKꎬGRAHAMRD.Contributionofdif ̄ferentmechanismstozincefficiencyinbreadwheatduringearlyvegetativestage[J].Plant&Soilꎬ2006ꎬ281(1/2):353 ̄367. [25]HACISALIHOGLUG.High ̄andlow ̄affinityzinctransportsystemsandtheirpossibleroleinzincefficiencyinbreadwheat[J].PlantPhysiologyꎬ2001ꎬ125(1):456 ̄463.[26]KUTMANUBꎬKUTMANBYꎬCEYLANYꎬetal.Contributionsofrootuptakeandremobilizationtograinzincaccumulationinwheatdependingonpost ̄anthesiszincavailabilityandnitrogennu ̄trition[J].PlantandSoilꎬ2012ꎬ361:177 ̄187.[27]LIUDYꎬZHANGWꎬPANGLLꎬetal.Effectsofzincapplica ̄tionrateandzincdistributionrelativetorootdistributionongrainyieldandgrainZnconcentrationinwheat[J].PlantandSoilꎬ2017ꎬ411:167 ̄178.[28]李宏云ꎬ王少霞ꎬ李㊀萌ꎬ等.不同水氮管理下锌与氮磷肥配合喷施对冬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ꎬ2014ꎬ47(20):4016 ̄4026.[29]ERENOGLUEBꎬKUTMANUBꎬCEYLANYꎬetal.Improvednitrogennutritionenhancesrootuptakeꎬroot ̄to ̄shoottranslocationandremobilizationofzinc(65Zn)inwheat[J].NewPhytolꎬ2011ꎬ189(2):438 ̄448.[30]GUPTANꎬRAMHꎬKUMARB.Mechanismofzincabsorptioninplants:uptakeꎬtransportꎬtranslocationandaccumulation[J].ReviewsinEnvironmentalScienceandBio/Technologyꎬ2016ꎬ15(1):89 ̄109.[31]GHASEMISꎬKHOSHGOFTARMANESHAHꎬAFYUNIMꎬetal.Theeffectivenessoffoliarapplicationsofsynthesizedzinc ̄ami ̄noacidchelatesincomparisonwithzincsulfatetoincreaseyieldandgrainnutritionalqualityofwheat[J].EurJAgronꎬ2013ꎬ45:68 ̄74.(责任编辑:张震林)244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1年第37卷第6期. All Rights Reserved.。
通渭小麦高产理论及栽培技术
通渭小麦高产理论及栽培技术一、通渭小麦高产理论通渭小麦高产是指在通渭地区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作物自身潜力,取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的一种理论。
通渭地区位于中国陕西省南部,是一个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具有适合小麦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为了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通渭地区的农业专家和种植户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小麦高产理论和栽培技术。
通渭小麦高产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种植适宜品种。
在通渭地区,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具有高产性和抗逆性的小麦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之一。
当地农业专家推荐的通渭317、通渭210等品种都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抗病性。
2. 合理施肥。
通渭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中,施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肥料的使用上,要根据土壤肥力,科学施用基、追、补三次肥料。
在基肥上,通渭地区一般使用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追肥主要是钾肥和少量氮肥,补充肥主要是利用叶面喷施微量元素肥。
3. 合理密植。
通渭地区的小麦栽培中,合理密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适宜的密植程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和阳光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小麦的产量。
4. 合理灌溉。
通渭地区主要依赖于灌溉水源进行农田灌溉,因此合理的灌溉措施对于小麦的高产非常关键。
在小麦生长期间,要根据实际降雨情况和土壤墒情,确定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时机,以保证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供应。
5. 科学防病害。
通渭地区的小麦生长期间,常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问题,如锈病、炭疽病、蚜虫等。
为了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需要科学防治病虫害,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证小麦的高产稳产。
以上就是通渭小麦高产的理论基础,下面将对通渭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二、通渭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1. 种植适宜品种2. 合理施肥在通渭地区的小麦种植中,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的关键。
基肥期间要充分施用有机肥和磷、钾肥,保证小麦生长初期的养分供应;追肥期间适量施用氮、磷、钾肥,帮助小麦增加产量;补充肥时,要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喷施一定量的微量元素肥,以保证小麦的生长需求。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佚名【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年(卷),期】2008(045)003【摘要】本书由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研究生导师和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等有关专家共30位作者编著。
王荣栋、曹连莆、张旺锋三位教授任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总页数】1页(P3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4【相关文献】1.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实现粮食生产新跨越——内蒙古科右前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的做法与经验 [J], 安晓宇;刘晓春;田惠英2.作物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J], 王秀香;韩彦辉;张春兰;郑根昌3.北京市农友科技书店新书发行《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第三版(无公害新版)出版发行 [J],4.农村养猪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问答(三)农作物秸秆用途广不应一烧了之洞庭湖畔蚌肥珠美驼鸟"明星"陈海华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致富侗乡苗寨科普能人甘当无品官争做有为人中浙优634作熠后稻示范效果与高产栽培技术早春马铃薯一秋冬蒜苗高产高效设施栽培模式辽西半干旱地区实现玉米超高产的关键技术马铃薯受冻后不要轻易毁掉重种春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甘蓝型中晚熟"双低"油菜的秋发高产栽培川芎的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的技术要点沙糖橘留树保鲜采前落果预防技术缓释肥料在猕猴桃上的使用效果示范套袋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旱作集成技术成年柑橘树全年旋肥技术农业部深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J],5.北京市农友科技书店新书发行《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第三版(无公害新版)出版发行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
计算机与自动控制专业评审组
515自动控制科学技术
控制设备,控制系统,控制技术
460机械科学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
520计算机科学技术
应用基础,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平台软件,计算机组件
221
土木建筑专业评
审组
560土木建筑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结构,建筑与规划,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土木工程施工及运输机械,市政工程,城市给水工程,城市排水工程
545轻工业科学技术
日用陶瓷、玻璃制造技术
215
金属材料专业评审组
450冶金科学技术
钢铁冶金技术,钢铁冶金原料与预处理技术,钢铁材料加工与制造工艺,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技术,钢铁冶金铸、轧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有色金属冶金技术,有色金属材料加工与制造工艺技术,有色金属冶金原料与预处理技术,有色金属冶金工业专用工艺设备制造技术,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
211
轻工专业评审组
545轻工业科学技术
家电、五金制造技术,日用塑料、橡胶、化工制造技术,文教、娱乐用品制造技术,制革、造纸,印刷,轻工机械与装备
212
纺织专业评审组
540纺织科学技术
染化技术,服装技术,纺织新技术,纺织新材料,天然纤维,合成纤维,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技术,纺织机械
545轻工业科学技术
组别
代码
学科评审组
名称
评审范围
一级学科
范围简介
219
电子与科学仪器
评审组
465仪器仪表科学技术
仪器仪表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电工仪器仪表,光学仪器,物电分析仪,环境监测仪,实验室仪器与真空仪器、材料试验仪器,工艺试验机与专用试验机,地球科学仪器,天文大气仪器,热工与化工测量仪器仪表
利用Tal基因创造小麦育种基础材料
利用Tal基因创造小麦育种基础材料
孙芳华;曾启明;陈新民
【期刊名称】《作物杂志》
【年(卷),期】1990()3
【摘要】据1986年统计,我国小麦亩产已从建国初期的50公斤增加到203公斤,并出现一些稳产400公斤的地块,小麦总产居世界首位。
但这些年来大部分高产麦田一直徘徊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未出现更大的飞跃。
究其原因,除了育种方法和育种理论研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外,更重要的是育种基础材料贫乏。
国内外种质资源虽多,但又具不同的缺点,用起来不很得心应手,仅有少量优良亲本供各家利用,严重影响育种水平的提高。
我们分析1983~1987年参加北方冬麦区高肥区域试验的79个品种。
【总页数】2页(P9-10)
【关键词】小麦;育种;Tal基因;育种材料
【作者】孙芳华;曾启明;陈新民
【作者单位】中国农科院作物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03
【相关文献】
1.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Tal 在小黑麦育种中的应用 I.利用 Tal 基因创造更多的小黑麦初级品系 [J], 纪凤高;邓景扬
2.利用小麦Tal基因轮回选择改良品质的探讨 [J], 魏亦勤;王平;李红霞;张双喜;裘敏;刘旺清
3.利用太谷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选育小麦新品种初报 [J], 蒋国梁;吴兆苏
4.利用小麦Tal基因进行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群体改良的研究 [J], 孙芳华;陈新民;曾启明
5.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al进行小麦抗赤霉病轮回选择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J], 蒋国梁;吴兆苏;陈兆夏;俞世蓉;吴纪民;沈又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渭小麦高产理论及栽培技术
通渭小麦高产理论及栽培技术通渭小麦高产理论及栽培技术主要是指在通渭地区,通过科学的理论与合理的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介绍通渭小麦高产的理论与栽培技术。
一、理论部分1. 合理施肥理论:通渭地区的土壤普遍缺乏有机质和养分,所以在栽培小麦时,应合理施肥。
可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土壤调查,然后根据土壤肥力不足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施肥。
可以适量施入有机肥和矿物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
2. 水分管理理论:通渭地区旱情较为严重,水分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可以采取保水措施,如保水补水、地膜覆盖等,合理利用降雨和水源,确保小麦的水分供应。
3. 种植密度理论:通渭地区的土壤条件不同,所以选择适用的种植密度非常重要。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
可以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土壤条件进行调整。
二、栽培技术部分1. 品种选择:通渭地区适宜栽培的小麦品种有很多,如通金、通灵、通财等。
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小麦品种,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土壤改良:通渭地区土壤普遍贫瘠,需要进行土壤改良。
可以进行深翻、施入有机肥和矿物肥料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 合理播种:根据天气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在播种时,要注意种植深度和行距,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
4. 病虫害防治:通渭地区的小麦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因此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
可以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的问题,保证小麦的生长健康。
5. 合理收割:通渭地区的小麦收割期一般在成熟后的晴天进行。
在收割时,要选择合适的收割方式和工具,确保小麦的秆粒分离和保存。
通过以上的理论和技术,可以提高通渭地区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对其他地区的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
5
目
与社会保障厅
面上项目
11040606M38 12030603003
新型复合层状固体酸催化材料的设计、构建与应用 新型高威力煤矿许用水胶炸药生产工艺及配方优化的研究 乳化炸药界面特性与爆轰性能关系研究 低温等离子协同吸附剂降解有机废水 深部矿井大断面岩石巷道的快速掘进理论与技术研究
6 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安徽省科技厅
李忠 201301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
13
安徽省教育厅
研究项目
重点项目
KJ2013A095
基于溶液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光感应性含硅芳炔石墨纤维的研 究
谭德新 201301
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
14
安徽省教育厅
目
重点项目
以石墨烯为基质的储能材料的 2013SQRL025ZD
构建和研究
杨萍 201311
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
项目来源项目下达部门项目类别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始年月安徽省科技厅面上项目11040606m38新型复合层状固体酸催化材料的设计构建与应用安徽省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项目新型高威力煤矿许用水胶炸药生产工艺及配方优化的研究郭子如201101博导类乳化炸药界面特性与爆轰性能关系研究安徽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12030603003低温等离子协同吸附剂降解有机废水陈明功201201安徽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面上项目深部矿井大断面岩石巷道的快速掘进理论与技术研究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厅省部级1301042130等离子体协同絮凝剂净化高浓度有机污水技术及应用示范陈明功201301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项安科201304高温高浓度硝酸铵液体安全性研究安徽省军民结合高技术项目用于雷管的微起爆药谢兴华2013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013m541814二氨基二硝基吡啶氮氧化物对硝胺炸药安全性的影响20130910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3a100爆炸抛撒水灭火粉体灭火机理及有效性研究郭子如20130111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3a100底板装药爆破扰动下低透气高瓦斯煤层增透机理研究20130112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3a090竹粉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20130113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3a095基于溶液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光感应性含硅芳炔石墨纤维的研20130114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013sqrl025zd以石墨烯为基质的储能材料的构建和研究20131115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4a059突发性危险化学品污染的仿生纳米电化学传感关键技术研究石建军20140116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4a065立体障碍物与非金属粉末对管内瓦斯爆燃火焰传播影响的研20140117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14a062基于三环香豆素的palccabpp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陈超越20140118省部级及重要横向科研项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1301042130等离子体协同絮凝剂净化高浓度有机污水技术及应用示范陈
坚持科学测土配方施肥
坚持科学测土配方施肥
陈新平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15(000)022
【摘要】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是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为此,在对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原则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土样采集、土样制备、土样养分分析及配方制定四个方面阐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程序,以供参考。
【总页数】3页(P46-47,52)
【作者】陈新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种子技术服务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坚持测土配方施肥,走沃土富民之路
2.坚持“四抓”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开展
3.科学规划坚持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创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工作新局面——在全
国“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工作会上的讲话(摘要)4.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
寸土地——今年中央领导有关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
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5.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思想不断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贡献——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创刊15周年暨出刊100期庆典大会上的讲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本世纪中页,世界粮食需增加70-110%
中国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预测
China’s population is over 1.3 billion at the moment and is expected to reach a peak in 2033 at 1.5 billion. If it is assumed that grain food per capita will increase from today’s 400 kg to 470 kg in 2033,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increase grain production by at least 35% during the next 20 years.
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
陈新平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chenxp@
报告提纲
高产与高效: 重要性与科学意义 高产高效的目标与途径
高产高效的理论与技术
世界人口增长预测
Global population, which increased 3.7-fold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o 6 billion people, is forecast to increase to 7.5 billion by the year 2020 and to about 9 billion by 2050.
Zhang, JXB, 2012 To meet the demand for grain and to feed a growing population on the remaining arable land by 2030, crop production must reach 5.8 MT (an increase of >40%), and yield needs to increase by 2% annually. Zhang et al., JEQ, 2011
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4-15亿,粮食需增长35-40%,每年需增长2%。
我国的氮肥消费、粮食生产与氮肥偏生产力
(Guo, Liu, Zhang et al., 2010, Science)
研究证明,1980-2010年间中国大气氮沉降显著增加,增幅达60%, 氮沉降升高是因农业、工业及交通源活性氮排放快速增长所致, 其中2/3来自农业源。
东北 华北 西南 西北
(方菲,2013,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般来说,将高产高效研究的产量目标设定为产量潜力的 80-85%(或相当于当地高产记录)
效率潜力
以氮肥偏生产力为例。氮肥偏生产力 = 产量 / 氮肥用量 在可持续的集约化高生产力体系中,最理想的养分管理措施可以做到氮肥用 量与作物吸氮量的平衡 (详细见崔振岭以前的报告) 则:效率潜力(以氮肥偏生产力计算) =产量 / 作物吸氮量 = 100 / 百公斤籽粒吸氮量
Bottom-up
Current level
Top-down
明确产量和效率潜力
Ceiling of yield and RUE
实现产量和效率潜力的理论假设
30-50% increasing of yield and RUE
高产高效的实践验证
产量潜力
产量潜力、水分限制下产量潜力和实际产量 (Cassman et al., 2003)
70
a
Bulk N deposition (kg N ha-1)
60 50 40 30 20 10 0 16 1980 b
y=0.411x-804.353 (r2=0.070; n=671; p<0.001)
Bulk N concentration (mg N L-1)
Annual N deposition 1980s: 13.2 kg N ha-1 2000s: 21.1 kg N ha-1 Ratio of NH4-N to NO3-N deposition 1980s: 5.0 2000s: 2.0 Nr emission 1980s: 8.0 Tg N/yr 2000s: 18.9 Tg N/yr, NH4-N emission: 12.6 Tg N/yr
Tilman et al., Nature, 2002
To feed a world population expected to surpass 9 billion in 2050, it’s estimated that agricultural output will have to increase by 70 percent between now and then.
(理念性工作)
具体措施 + 区域宏观数据
高产高效历程
提升产量
(以提升产量为 主要目标)
Integrated / organic farming
Green revolution
诺贝尔奖 Norman Borlaug
代表性文章
玉米矮杆, 小麦,水 稻高抗性 品种 (Lockeretz et al., 1981. Science; Maeder et al., 2002. Science; Reganold et al., 2001. Nature; Kramer et al., 2006. PNAS; Robertson et al., 2000. Science)
作物产量平台的划分与产量差的计算 (Lobell et al., 2009)
我国玉米的产量潜力与高产记录
区域 产量潜力 (t/ha) 17.56 18.68 19.63 19.70 高产记录 (t/ha) 14.38 13.17% 13.25 16.61 实现率 (%) 82% 70% 67% 84%
高产春玉米PFPn的潜力 = 100 / 1.8 = 55 高产冬小麦PFPn的潜力 = 100 / 2.3 = 44 高产水稻PFPn的潜力 = 100/1.8~2.0 = 50~55 (寒地水稻:100/1.5=70)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reach 9.3 billion in 2050.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 Volume I, Comprehensive Tables (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New York, 2010)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1998 Revision, vol. 1999 I, Comprehensive Tables (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New York, 1999).
1985
14 12 10 8 6 4 2 0 25 1980 c
y=0.063x-123.683 (r2=0.102; n=866; p<0.001)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1985
1990
NH4-N/NO3-N in precipitation
20 15 10 5 0
y= -0.144x+291.118 (r2=0.176; n=809; p<0.001)
World Summit on Food Security, 2009, Rome
This relationship forecasts a 100–110% increase in global crop demand from 2005 to 2050.
Tilman et al., PNAS, 2011
1995
2000
2005
2010
.
(Liu X.J. and Zhang Y., et al., 2013. Nature)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全世界作物总产最高的前十个国家的 单产和氮肥偏生产力
单位面积产量
8.0 7.0 Cereal PFPN (kg/kg) Cereal yield (t/ha) 6.0 5.0 4.0 3.0 2.0 1.0 0.0
A three-step strategy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China
The targe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moved from increases efficiency by reducing input in the first step to synergistically increase both crop yield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by 10-20% in second step, and by 30-50% in third step.
代表性文章 (Evenson et al., 2003. Science; Olmstead and Rhode, 2011. PNAS)
1970s以前
1980s
90s-2000s
当前
报告提纲
高产与高效: 重要性与科学意义 高产高效的目标与途径
高产高效的理论与技术
“双高”农业的三步走战略
(Zhang et al., 2012 )
Research approaches for “Double High Agriculture”
Ceiling of yield and RUE
Top-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