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报告大学生人数增加
高等学校学生人数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变动的多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变动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在校大学生总数为应变量,以其它可量化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在校大学生总数进行数量化分析,观察各因素是如何分别影响在校大学生总数的。
目录1提出问题 (2)2模型设定 (3)3数据的搜集 (5)4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6)5结论 (16)1.提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教育指标都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受教育的人数也是逐年上升,文盲比例直线下降。
随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的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众多毕业生们在各行各业上表现都十分出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趋势上看,大学生人数将会持续上升。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31省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近1.2亿。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人数翻了一倍多。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
教育部曾指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3%。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跨越。
近年来,很多学者在对教育、经济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数和普通高等学校数、总人口数二者存在着密切联系。
在本文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引用计量的方法,将二者综合起来对在校大学生数量变动的影响情况进行探讨,同时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均GDP的增长,对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也存在着重要影响,因而本文将人均GDP引入该项目的实证研究分析。
2.模型设定uX X X Y i ++++=0332211ββββ其中,Y —在校大学生总数(应变量) X1——我国总人口(解释变量) X2 ——普通高等学校总数(解释变量) X3 ——我国人均GDP (解释变量)3.数据的搜集年份 学生总数Y (万)总人口x1(万)学校总数x2(所)人均GDPx3(元)1985 170.3 105851 1016 860.00 1986 188.0 107507 1054 966.00 1987 195.9 109300 1063 1116.00 1988 206.6 111026 1075 1371.00 1989 208.2 112704 1075 1528.00 1990 206.3 114333 1075 1654.00 1991 204.4 115823 1075 1903.00 1992 218.4 117171 1053 2324.00 1993 253.6 118517 1065 3015.00 1994 279.9 119850 1080 4066.00 1995 290.6 121121 1054 5074.00 1996 302.1 122389 1032 5878.00 1997 317.4 123626 1020 6457.00 1998340.912476110226835.001999 413.4 125786 1071 7199.00 2000 556.1 126743 1041 7902.00 2001 719.1 127627 1225 8670.00 2002 903.4 128453 1396 9450.00 2003 1108.6 129227 1552 10600.00 2004 1333.5 129988 1731 12400.00 2005 1561.8 130756 1792 14259.00 2006 1738.8 131448 1867 16602.00 2007 1884.9 132129 1908 20337.00 2008 2021.0 132802 2263 23912.00 2009 2144.7 133474 2305 25963.00 2010 2231.8 134091 2358 30567.00 2011 2308.5 134735 2409 36018.00 2012 2391.3 135404 2442 39544.00 2013 2468.1 136072 2491 43320.00 2014 2547.7 136782 2529 46629.00 (资料来源: 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4.模型的估计与检验(1)建立工作文件夹,并输入上图数据(2)分别做散点图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
最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
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华南师范大学17个院系,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
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实际547份,回收率为94、3%。
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回答问题。
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调查结果呈现出几个问题:一、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
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
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
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
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见图1所示。
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
高等学校学生人数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变动的多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变动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在校大学生总数为应变量,以其它可量化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在校大学生总数进行数量化分析,观察各因素是如何分别影响在校大学生总数的。
、目录1提出问题 (3)2模型设定 (5)3数据的搜集 (5)4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6)5结论 (15)~1.提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项教育指标都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受教育的人数也是逐年上升,文盲比例直线下降。
随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的经济也随之高速发展,众多毕业生们在各行各业上表现都十分出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趋势上看,大学生人数将会持续上升。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31省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近亿。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人数翻了一倍多。
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
教育部曾指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9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跨越。
近年来,很多学者在对教育、经济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数和普通高等学校数、总人口数二者存在着密切联系。
在本文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引用计量的方法,将二者综合起来对在校大学生数量变动的影响情况进行探讨,同时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均GDP的增长,对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也存在着重要影响,因而本文将人均GDP引入该项目的实证研究分析。
2.模型设定uX X X Y i ++++=0332211ββββ其中,Y —在校大学生总数(应变量) X1——我国总人口(解释变量) X2 ——普通高等学校总数(解释变量) X3 ——我国人均GDP (解释变量)|3.数据的搜集年份 学生总数Y (万)总人口x1(万)学校总数x2(所)人均GDPx3(元)1985<10585110161986107507 1054 !198710930010631988111026·10751989112704 1075 1990。
统计学关于大学生的报告
统计学关于大学生的报告引言统计学作为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统计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本报告旨在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探讨大学生的某些特征和行为,并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选取了10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
问卷涵盖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情况、社交活动、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结果1. 大学生的个人信息通过对样本中大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年龄分布:18-23岁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80%,24-28岁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18%,其他年龄段的占2%。
- 性别比例:男生占总样本数的55%,女生占总样本数的45%。
- 户籍分布:本地户籍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60%,外地户籍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40%。
2. 大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样本中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专业分布: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60%,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40%。
- 学业成绩:绩点在3.0以上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70%,绩点在2.0-3.0之间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25%,绩点在2.0以下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5%。
3. 大学生的社交活动通过对样本中大学生的社交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社团参与:参加1-2个社团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60%,参加3个以上社团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40%。
- 志愿者活动: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80%,没有参加过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20%。
4. 大学生的消费习惯通过对样本中大学生的消费习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生活费来源:家庭提供生活费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40%,通过兼职赚取生活费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60%。
- 日常开销:月均消费在1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70%,月均消费在1000-2000元之间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25%,月均消费在2000元以上的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5%。
计量报告大学生人数增加
关于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原因得分析一、研究背景过去得20多年来,中国教育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第一就是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得目标;第二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教毛入学率达到17%。
从1998年开始得高等教育持续地实施扩招,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使在校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使高等教育得毛入学率从1998年得9、8%提高到2003年得17%,按照联合国教科文得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得阶段。
普通高校在校生作为纯消费者,其人数得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着整个经济得发展,特别就是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引发了政界及学者各方面人士就高校学生人数对整体经济、物价指数等各项经济指标影响得关注。
从这个意义上瞧,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背后与宏观等经济变量隐含着较高得相关性与可比性。
特别就是,随着我国得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得丰富以及人民对教育问题得重视,特别就是大学扩招政策得实施,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入学率不断升高,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
在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得背后,有哪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在校大学生得人数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经费、招生人数、居民收入等变量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得主要原因,并提供建议。
二、所研究问题得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研究对象就是大学生在校人数,即对当前各大高校在校人数得统计,由于就是某一时点得统计,因此范围包括已入学得大一学生与尚未毕业得大四学生。
但就是单纯得大学生在校人数统计,就是一个绝对量,在这里选取衡量大学生在校人数得指标为: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万人),也就就是本文得被解释变量Y,同时涵盖了本科、专科得在校学生数。
一般来说,对大学生在校人数多少有一定关系得影响因素包括高校数量、教育投入、招生人数,普通家庭得收入也有一定得影响作用,因为收入较高得家庭就会重视孩子得教育,并且可能为孩子上大学提供较为良好得条件。
利用计量分析法研究在校研究生人数变动
利用计量分析法研究在校研究生人数变动作者:陈易新来源:《中国市场》2013年第42期陈易新:利用计量分析法研究在校研究生人数变动[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进程加快,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急剧增加。
本文通过对1985—2010年各项数据的分析建立模型,进行OLS估计和序列相关检验,同时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影响在校研究生人数的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应用模型对读者是否继续深造提供指导。
[关键词]OLS估计;序列相关检验;影响因子[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207-021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雇主们对于学历的要求逐渐提高,伴随而来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众多社会因素都影响着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
本文将建立模型,计量分析探究各个因素是如何对其产生影响。
通过序列相关方法检验模型后,应用该模型预测今后几年研究生人数变动发展趋势。
2建立模型21影响因素分析查阅各项资料,初步确定以下各因素对在校研究生人数存在一定影响:(1)国内生产总值,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对于在校研究生人数可能有一定影响。
(2)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高等学校毕业生作为研究生的主要后备力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在校研究生人数。
(3)全国教育总经费支出,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和投资力度,我国政府近年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因此,该变量对在校研究生人数有一定影响。
(4)年末总人口数,随着人口数量增多,生存就业压力急剧增加,不少人选择进一步提高学历提升自身职场竞争力。
(5)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有一些其他因素同时影响着在校研究生人数,笔者暂且将其作为随机变量处理。
确定以上影响因素后,笔者从《中国统计年鉴》中选择1985—2010年摘取相关数据建立模型。
每年毕业生人数统计
每年毕业生人数统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就业情况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是根据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对毕业生人数进行分析和总结。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毕业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所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
另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使得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进一步推动了毕业生人数的增长。
但是,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很多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其次,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
某些行业的就业需求不足,而某些行业的就业人数过多,导致了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此外,还存在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许多毕业生只能从事一些待遇较差的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针对毕业生人数增多带来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具备更好的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岗位,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同时,对一些行业的就业需求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减少就业结构的失衡。
此外,要加强职业教育,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对于毕业生本身,也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增加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和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影响我国研究生人数增多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分析
影响我国研究生人数增多的计量经济学分析分析一、研究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扩招的进程也在加快,进而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也急剧增多。
从大方面讲这主要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一些高校不顾自身水平和能力,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对研究生进行“产业化”培养。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以30%的幅度递增。
在这种状态下,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迅速膨胀,但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
一些高校专业的研究生质量呈现滑坡的趋势,这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1997—2008年各项数据的分析建立模型,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影响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的多因素以及它们的关系,并通过Eviews软件分析出结果并利用模型,预测今后几年研究生报考人数。
在此基础上应用模型,对自已是否考研进行指导。
2)目的分析:本文主要对在校研究生学生总数(应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搜集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对此进行数量分析。
在得到在与各主要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后,据模型方程中的各因素系数大小,分析各因素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对研究生报考人数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以此针对未来研究生人数变动走向来提出我们的建议。
因为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如何做到研究生教育“质”与“量”的平衡,保持和谐健康的发展,是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些研究生。
从1935年到1949年,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
1966年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达12年之久。
研究生教育真正开始有较大的发展,是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后。
学生人数统计与分析报告
学生人数统计与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文旨在对学生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
学生人数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指标,对于教育规划和资源调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生人数的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数量分布情况,为相关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二、全国学生总人数根据最新的教育统计数据,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学生总人数为X万人。
与上一年度相比,学生总人数增长了X%。
这表明全国教育事业仍然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
三、各省(区、市)学生人数排名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在全国范围内,广东省学生总人数最多,达到了X万人;其次为河南省,学生总人数达到X万人;排名第三的是四川省,学生总人数达到X万人。
可见这些省份教育规模较大,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
四、学前教育学生人数分析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第一环节,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根据数据统计,学前教育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总人数的X%。
这个比例相对较低,说明学前教育资源还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提高普及率。
五、基础教育学生人数分析基础教育是培养孩子们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阶段。
基础教育学生人数是教育统计中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数据分析,基础教育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总人数的X%。
这个比例较高,说明基础教育在全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六、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分析高等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阶段,对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数据统计,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总人数的X%。
这个比例不容忽视,说明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七、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分析职业教育是培养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阶段。
根据数据分析,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总人数的X%。
这个比例较高,说明职业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八、城乡学生人数分析城乡学生人数的差异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根据数据统计,全国城市学生人数占全国学生总人数的X%,农村学生人数占X%。
城乡学生人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仍需要加大对农村学生的教育投入,提高其受教育机会。
我国大学生人数增加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大学生人数增加的原因有哪些我国大学生人数增加的原因1、大学扩招以前的年代,大学的名额是很受限的,只有成绩很好的学生才有机会上大学。
不像现在,就算成绩差,也能有大学上。
这都归功于大学扩招了。
一个学校可以招收更好学生了,可以进行集体培养了。
2、大学数理增加以前的年代学校数量是有限的,国家在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后,又支持建立了很多大学院校。
有专科的,有本科的等。
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学上。
3、教育被重视父母那个年代没上过学的,就只能干一些农活工作,辛苦的很,这也让他们意识的读书,受教育的重要性。
所以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早的教育,可以干一些不那么辛苦的工作。
接受教育成为了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
温馨提示:大学生是越来越多了,也会有朋友会担心变得不值钱了。
是会有点影响,但有高学历就不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担心的时候,不妨提升自己的学历。
2018-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分析1、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820万人。
2、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834万人,比2018年净增长14万人。
3、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874万人,比2019年净增长40万人。
4、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909万人,比2020年净增长35万人。
5、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预计将达到了1076万人,比2021年净增长167万人。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毕业生们压力山大,选择考研等新出路的人,就会大大增加。
大学生找工作前的建议1、要有就业意识哪怕你只要大一的学生,也应该尝试找一份兼职工作,至少要写一份简历,去招聘会现场体会一下,只有亲历了那种场合,作为一个从小倍受呵护的一代,才能理解什么叫就业压力,才能真正不把大学当作学习的终点,游戏的开始;才能有决心在大学期间,为工作做出各方面的准备。
高校人口数据开展情况汇报
高校人口数据开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高校人口数据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和趋势,这些数据对于高校管理和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校人口数据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高校人口规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受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动,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
数据显示,各类高校的招生规模均有所扩大,导致高校人口总量逐年攀升。
这一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需要高校管理者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准备。
其次,高校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高校生源地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地区的学生纷纷涌入高校就读。
这使得高校人口的地域分布更加广泛,也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另一方面,高校人口的年龄结构也有所变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在高校内相互交汇。
这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学生发展。
此外,高校人口的性别比例也值得关注。
近年来,高校女生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在一些专业领域,女生的比例已经超过男生。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也为高校带来了更多的多元化思考和发展机遇。
高校管理者需要更加关注性别平等和性别教育,为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人口数据的开展情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和趋势。
高校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这些变化,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准备,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的汇报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高校人口数据的更加科学和健康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计量报告-大学生人数增加
关于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原因的分析一、研究背景过去的20多年来,中国教育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第一是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第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教毛入学率达到17%。
从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持续地实施扩招,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使在校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阶段。
普通高校在校生作为纯消费者,其人数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着整个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引发了政界及学者各方面人士就高校学生人数对整体经济、物价指数等各项经济指标影响的关注。
从这个意义上看,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背后与宏观等经济变量隐含着较高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特别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人民对教育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入学率不断升高,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
在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的背后,有哪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经费、招生人数、居民收入等变量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并提供建议。
二、所研究问题的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在校人数,即对当前各大高校在校人数的统计,由于是某一时点的统计,因此范围包括已入学的大一学生和尚未毕业的大四学生。
但是单纯的大学生在校人数统计,是一个绝对量,在这里选取衡量大学生在校人数的指标为: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万人),也就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Y,同时涵盖了本科、专科的在校学生数。
一般来说,对大学生在校人数多少有一定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高校数量、教育投入、招生人数,普通家庭的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为收入较高的家庭就会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可能为孩子上大学提供较为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人数增加学生质量逐年下降
£乙乙1/那0乙:暗口8乙9乙£99£0孙:®w uuoobb®n/3ZS8£S6:勒田基工旱顾沟秦甜工首鸟bitt 锂:羽秦:w比0陀乙8060:各秦大学生人数增加学生质量逐年下降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
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大学生逐年增多,但是大学生的质量却在下降。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有了美好的未来。
然而,在当今经济形势萧条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空前的严峻形势。
现如今,我国每年约五六百万高校毕业生,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只有68%,可见有将近半数的人毕业后得不到工作,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其中有些已就业的大学生又失业、待业。
可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小视的问题,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报道,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之大,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多可想而知。
21 世纪初,随着高等学校相继开始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获得了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
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
而随着改革的不断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
这就使得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而过多的毕业生与不足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大学扩招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大学扩招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从1999年,大学扩招51万人开始到如今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着重“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从“高校扩招”这一政策的提出和实施背景来看,“高校扩招”是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处在同伙紧缩的现实情况下,为了“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所采取的一项刺激国民经济发展的措施。
而根据此政策实施后的效果来看,高校扩招在消费、投资、财政支出以及进出口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巨幅上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也出现了。
为了研究大学扩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否显著,本文将GDP当作衡量中国经济一个主要指标,利用计量经济只是,对GDP做最小二乘分析。
并根据该分析结果,对现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大学扩招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扩招国民经济显著性最小二乘回归一、问题的提出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
他陈述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在当时的现实实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有了一定的进步,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追求高等教育的社会心理也更加旺盛和积极。
这使得,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面积的扩张是一种必然趋势。
所以汤敏的建议很快被有关部门采纳,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四大目标的高校扩招从此进入正轨,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
大学生数据分析报告的范文
大学生数据分析报告的范文1. 引言本报告旨在分析大学生的数据,并提供相关的统计和结果。
通过对大学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特征、行为和需求,从而为大学教育、学生服务和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本次数据分析使用了来自全国范围的大学生调查数据,样本包括了1000名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习成绩、就业情况、社交媒体使用等多个方面。
样本中的大学生年龄分布比较均匀,其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
样本中覆盖了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3. 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分析3.1 年龄分布根据样本数据,大学生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岁到25岁之间,其中以19岁和20岁的学生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样本数的30%和25%。
3.2 学科专业分布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分布较为广泛,其中社会科学类专业和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分别占总样本数的35%和30%。
人文科学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分别占总样本数的15%和10%。
3.3 学习成绩对于学习成绩的分析,我们将学生的平均绩点(GPA)作为评价指标。
根据样本数据,大学生的平均绩点主要集中在3.0到3.5之间,其中以3.2和3.4的绩点最为常见,分别占总样本数的25%和20%。
4. 大学生的社交行为与媒体使用分析4.1 社交媒体使用情况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普遍使用社交媒体,其中微信、QQ、微博和抖音等平台的使用率较高。
约7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
4.2 社交活动参与情况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社交活动的情况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参加校园组织的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
约80%的大学生每学期参与至少一次社团活动。
4.3 媒体使用与学习成绩关系分析我们对大学生的媒体使用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和学习成绩呈现负相关关系。
高校人数统计综述范文
高校人数统计综述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
高校人数的统计数据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指标,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对我国高校人数的统计数据进行综述。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人数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为3959.5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267.5万人,增长率为7.24%。
其中,本科生占比最大,达到了78.5%。
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高校人数的分布不太均衡。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中,东部地区占比最大,达到了49.5%,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占比分别为23.5%、17.5%和9.5%。
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建设。
从性别比例上看,我国高校人数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男生占比为50.5%,女生占比为49.5%。
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性别平等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高校人数的统计数据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虽然整体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地区分布和性别比例等方面仍存在
一定的差异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过多的原因分析报告
大学生过多的原因分析报告引言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
在高中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将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呈现出一个过多的趋势,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本篇报告将就大学生过多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并不平衡地分布在各个省份之间。
大部分知名高校仍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高校数量有限。
这种不平衡分配导致了一线城市的高学历人才聚集,而大量的学生只能选择离家近的大学就读。
因此,有更多的学生进入了本地的大学,造成了大学生过多的现象。
解决方案: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高校的投资力度,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水平,吸引优秀的学生在本地就读。
2. 就业和社会压力在当前的劳动市场中,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拥有大学学位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因为职位的数量有限,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许多学生选择继续研究生学业或考取职业证书,进一步延长了自己的学生生涯。
解决方案: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
同时,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3. 教育观念的问题在中国,大学学历在家庭中被普遍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和门槛。
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上大学,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机会。
因此,许多家庭在经济和精神上都会给予孩子支持,使他们能够进入大学。
解决方案: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让人们更加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同时,大学应该改变对大学学历的过度看重,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4. 学制和升学制度当前,中国的大学学制普遍为四年制,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然而,进入大学的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学士学位的供应量已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
高校人数统计综述
高校人数统计综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高校人数也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增长。
本文将对高校人数的统计情况进行综述,探讨高校人数增长的原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高校人数的整体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高校的在校学生总数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超过了4000万人。
这一数字包括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各类继续教育的学生。
与此同时,高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高中毕业生和社会人士前来报考,使得高校人数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
那么,高校人数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高等教育被视为提升人才素质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
其次,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大了投入力度,建设了大量的高校,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规模,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此外,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等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因此愿意通过高等教育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高校人数的快速增长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首先,高校人数的增加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面临着挑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为了应对人数的增加,不得不加大招生力度,导致招生标准的降低和教育质量的下降。
其次,高校人数的增长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扩充和提高,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此外,高校人数的增长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
总结起来,高校人数的快速增长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高校人数增长所带来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校人数统计综述
高校人数统计综述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校人数的统计数据成为了评估一个地区教育水平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全球范围内的角度出发,对高校人数的统计情况进行综述。
全球高校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高校的招生规模以及学生总数在近几十年中都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的提高。
各国政府也纷纷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来看看亚洲地区的高校人数统计情况。
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也是高等教育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其高校人数自然也是最多的。
截至目前,中国的高校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所,学生总数接近5000万。
除了中国之外,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为亚洲地区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而在欧洲地区,高校人数也持续增长。
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对成熟,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也相对较大。
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吸引了大量的国际学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地区的高校人数已经超过3000所,学生总数超过1000万。
北美地区的高校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高校数量和规模均居于世界前列。
根据最新的数据,美国高校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所,学生总数超过2000万。
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的高校人数也在稳步增长。
除了亚洲、欧洲和北美地区,南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的高校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大。
巴西、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校人数都在稳步增长,为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全球范围内的高校人数正在持续增加。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报告大学生人数增
加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关于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原因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过去的20多年来,中国教育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第一是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第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教毛入学率达到17%。
从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持续地实施扩招,2003年全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达到1900万人,使在校人数规模位于世界首位,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提高到2003年的17%,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的口径,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的阶段。
普通高校在校生作为纯消费者,其人数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带动着整个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引发了政界及学者各方面人士就高校学生人数对整体经济、物价指数等各项经济指标影响的关注。
从这个意义上看,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背后与宏观等经济变量隐含着较高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特别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人民对教育问题的重视,特别是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入学率不断升高,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
在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的背后,有哪些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为研究对象,以教育经费、招生人数、居民收入等变量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
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并提供建议。
二、所研究问题的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在校人数,即对当前各大高校在校人数的统计,由于是某一时点的统计,因此范围包括已入学的大一学生和尚未毕业的大四学生。
但是单纯的大学生在校人数统计,是一个绝对量,在这里选取衡量大学生在校人数的指标为: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万人),也就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Y,同时涵盖了本科、专科的在校学生数。
一般来说,对大学生在校人数多少有一定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高校数量、教育投入、招生人数,普通家庭的收入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为收入较高的家庭就会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可能为孩子上大学提供较为良好的条件。
本文就以普通本专科学校招生人数(X1)、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X2)、普通高等学校数为解释变量(X3),来研究大学生在校人数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取上述变量的1988-2014年间的年度数据来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经网数据库,通过收集获取的数据见:
1、本文研究所选定的变量及数据
对于上述数据分别做Y 、X1、X2、X3的散点图,得到:
0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X 1
Y
X 2
Y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1,000
1,4001,8002,2002,600
X 3
Y
图1 Y 、X1、X2、X3的散点图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Y 、X1、X2、X3都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所以可以考虑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去拟合该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构建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定量分析,模型设置如下:
0112233Y X X X ββββμ=++++
1322
ˆ-479.0940 2.2635+0.5094t= (-0.99750.99734745.05DW=1.12
Y X X F =+===7.7913) (15.0321) (7.1903)
R 修正R
从结果可以看出,R-squared 为,拟合效果很好,解释变量显着,F 统计量的值也很显着,说明方程整体是很显着的。
对于解释变量的t 统计量,可以根据p 值来判断,一般情况下,p 值小于,则说明该变量的系数估计值较为显着。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模型的各个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均显着。
四、各种检验与修正
为了更好地分析模型的实证效果,本文对该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各种相关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2、序列相关
伴随统计量小于,伴随概率大于,所以不存在序列相关
3、异方差性检验:
使用White异方差检验法进行检验,得到下面的检验结果:
使用怀特检验检验法,由查表得伴随统计量大于,伴随概率小于所以有异方差。
设权重1/x1来消除异方差。
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异方差。
4、序列相关检验及修正
当解释变量个数为3,样本量为27时,德宾-沃森d统计量在显着性水平上的dL和dU的显着点分别为:dL=, dU=,4-dU==。
由Eviews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中DW统计量=,该值位于不确定区域,下面对模型进行修正:采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五、结论
根据上述的得到的模型最终结果,我们对结果进行以下分析:
X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这与过节的教育政策有关,国家政策对每个部门的影响都是很明显的,政策的松紧反映了国家的支持与限制的态度。
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有很大一批知识青年都迫切希望能继续学习,但是国家的招生名额有限,因此很大一部分人都没有如愿以偿,随着改革的一步步向前迈出,招生政策越来越开放,才使千百万的学生都获得了进入大学的机会。
X3:普通高等学校数-------建立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学校的类型也就更加多元化,也就给了希望进入大学的人更多的选择,满足各自的需求。
比如以前很大一部分都是师范院校,到现在各种民营学校的诞生,为很多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更加专业的选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仅仅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招生人数的扩张是远远不够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人们选择的范围,社会就业情况等,特别是在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平均收入隐藏了很大一部分不能读书而提前就业的问题,也就是现在农民工子女有多少人没有机会上大学的问题,尽管在本文中由于没有找到相关数据进行单独分析,但是从模型中就业压力的系数值,还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