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15—1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命题教师张建群审核教师杨柳2015.11本卷共45小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30题为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每小题1分,请务必拿满分!1.时序观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观念。
下面关于公元前594年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元前5世纪初B.公元前5世纪末C.公元前6世纪初D.公元前6世纪末2.“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认命吧。
”右图漫画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描绘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监察制3.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反映了中国古代A.世袭制的确立B.分封制的废除C.宗法制的消亡D.内阁制的形成4.右图为《大盂鼎》中的金文“宗”。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5.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6. 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7.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这部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政事堂8.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9.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
该史书有可能是A.《汉书》B.《旧唐书》C.《宋史》D.《元史》10.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1.为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
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试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满分50分。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直接统治 B.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2.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A.长子继承制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中央集权制3.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D.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4.下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
它们( )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消灭六国6.近期考古发掘曾发现一位官员的印信,上刻“冀州刺史”。
这位官员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 B.汉朝 C.战国 D.秦朝7.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
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
他们都是为了( )A.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 B.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8.在谈及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
”柳宗元的观点是( )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 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D.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9.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福建高三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福建高三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
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
”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2.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
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A.事件发生的时地B.事件的前因后果C.事件的历史意义D.事件的是非评价3.网站上有人拍卖一块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崇祯三年奉敕立石”的石碑。
对于这块石碑,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明末郑成功部队开设军屯时树立的界碑B.清朝初年在台湾建立军事据点时的遗迹C.这是台湾民主国成立后划定界址的界碑D.这是古董商为赚取暴利所制成的假古物4.史载周公制礼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恰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5.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6.某一制度有下列特征∶国家以法令规范人民;政府编列户籍,有效掌握税收;官员由中央派任;中央与地方藉文书传递讯息。
这些特征与下列何者有关?A.周公制礼作乐B.秦汉推行郡县C.欧洲实施封建D.印度种姓制度7.历史是复杂的。
福建省厦门高中名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厦门双十中学2016届高三(上)期中考历史试卷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刘建国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的中央集权制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5.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6.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厦门六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 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 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 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2.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个人观念淡薄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宗法观念浓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3.“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4.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5.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6.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7.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龙生龙,凤生凤”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离”8.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福建高三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福建高三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
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
这一蚕茧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蚕丝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2.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察举制D.宗法制3.唐代张九龄担任宰相时有条用人原则“不历州县不拟(拟定为)台省(中央部门官员)”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这一原则A.杜绝了以门第选官的现象B.符合唐朝中央制定政策的流程C.体现了科举制选官的特性D.有利于提高唐朝官员的素质4.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
”“与民休息,道在不扰。
”“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
”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A.克已复礼的主张B.以民为本的思想C.为政以德的思想D.天下为公的主张5.《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朱熹强调:“修齐治平”。
其反映的共同主张是( )A.人本主义B.经世致用C.重道轻器D.积极入世6.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
这反映出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7.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8.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区别B.深受伏尔泰思想影响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D.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9.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蒙学修身教科书》,分为修己、保身、待人、处世四章,有关守法、纳税、财产和政治等内容属于“处世”章,相关课文有:“纳税者皆有监督用此税项之权”;“我于公财产无取用之权,我于私财产有支付之权”;“天下无无政治之国家。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厦门六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单选题:( 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2.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
由此可知,分封制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4.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时所引用的一幅地图(注:当时的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域,而只是监察区)。
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A.分封制遗留痕迹明显B.郡县制成为主要行政制度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D.行省制度日趋成熟5.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6.“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8.“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
2016年福建厦门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2016年福建厦门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100(满分分考试时间分钟)60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注意事项:1.全卷五大题,37小题,试卷共6页,另有答题卡。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访华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图1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2.图2是我国一项出土文物的拓本,这一文物的材质是龟甲,其中的文字被称为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3.我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伟大工作是A.都江堰B.长城C.大运河D.北京故宫4.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
”“大风气”指的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尊孔复古D.“打倒孔家店”5.“一带一路”构想赋予古代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古丝绸之路是A.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B.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通道C.南北经济交流的通道D.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的航路6.专家通过考证推断:厦门开发时间最迟可以追溯到唐朝。
下列各项中,能得出这一结论最权威的证据是A B C D7.唐太宗时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虚心纳谏,为政宽容,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史称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8.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提取表蒿素治愈疟疾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A.《伤寒杂病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本草纲目》9.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不包括A.抗击匈奴B.册封达赖和班禅C.设置驻藏大臣D.设置伊犁将军10.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黄埔军校D.清华大学11.下列各项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赔款4.5亿两白银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C.拆毁大沽炮台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12.图4连环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13.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CCTV-发现之旅《美丽中华行》栏目推出“忆红军,寻红旅”系列节目。
福建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师大附中2015-2016上高三历史期中考(总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5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1.“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 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 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2.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
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3.《韩非子》记载了一则“郑人买履”的故事,说郑国有个人要买双鞋,在家用根绳子量好了脚的尺寸,然后急匆匆奔向市场,找到卖鞋的又想起量脚的绳子忘带了,返回家取,再到市,市已关闭了。
这个故事可用于说明( )A.法家重视国家治理的规范 B.战国时期没有统一度量衡C.商品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D.郑国手工业发展水平很高4.《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私学文化”与“帝国文化”的区别在于()A.是否兼容并蓄 B.是否包含民本思想 C.产生的根源不同 D.政治地位不同5.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6.反映明朝故事的豫剧《七品芝麻官》里有一段唱词:“盼到了北京城开了科选,我辛辛苦苦前去考官,三篇文做得好,万岁称赞,任命我到河南信阳五品州官,到吏部去领凭我先得把那严嵩见,老贼要三千两磨墨的钱。
2016年中考历史 专题05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试题(含解析)
专题05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解读考点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分理朝政。
(2)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3)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4)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并在中央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同时,将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
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从而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后来,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同时,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臣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
此外,两汉政府还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成为我国正式的地(3)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
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4)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建省厦门市2016届高三3月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厦门市2016 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历史测试24。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25. 《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26。
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
……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27. 清同治皇帝在位时期(1862~1874)也被史学家称为“同治中兴"。
这一称呼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效法西方进行革新B.进行新式政治改革C.进入战后恢复阶段D.有效遏制列强瓜分28. 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
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
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
"这表明他A.反对康梁变法维新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C.反对政府速行立宪D.呼吁民众谨守本分29。
“总税务司通令”是自1861 年开始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下发各海关税务司的普发性公文,以英文行文.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将通令改为中文行文,1942 年这一诉求得以实现。
由此可知,这一转变是A.中国近代反帝运动发展的成果B.中国近代海关国际性减弱的象征C.欧洲团结中国抵抗日本的需要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的标志30. 1949 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福建省厦门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5月)质量检测文综试题.docx
厦门市 2016 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24.秦期,等官手工作坊中者的主要来源有:官府奴脾、犯罪刑徒、官府征的服役者以及有一定手的自由身份的工匠。
可秦期官手工A.不力成本B.效率极其低下C.品与市无关D.工水平不高25.明太祖通部两浙、江西百姓:“ 吾民者当知其分,田力役出于供上者,乃其分也。
能安其分者,父母妻子,家昌子裕,忠孝仁之民⋯⋯否,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也不容矣。
”据此可知,明初A.家国一体的政治B.致力于构建新意形C.政税收开始依于江南D.行刑峻法治26.19 世 60 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出不。
和运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减,到辛亥革命前后已于无。
一化能反映当A.救亡的路径由自向革命B.中外民族矛盾日和C.国人西方的不断深入D.西方各国加控制27.表 1,表格数据反映了当A.民本在国民中居于主B.官本迅速膨C.国内政策有利于民族工的展D.政府弱化控制28.1903 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的日本学制,但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行了底改,如将“ 学” 改称“理学”、“古文学”改称“金石文字学” 、“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
反映了清政府A.借日本学制,复教育B.回改革求,兼文化尊C.不辨名之分,追求全西化D.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革29.《中国人民政治商会共同》明确定,“各种社会成分在国之下,分工合作”,“人民政府扶助合作社展,⋯⋯鼓励私人本向国家本主方向展”。
反映了新中国A.照搬斯大林模式B.全面开展社会主改造C.确立渡期路D.确定社会主展方向30.20 世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体制改革在村和城市先后开展。
与村相比,城市体制改革的突破主要体在A.所有制构B.分配原C.管理方式D.市向31.有学者指出,“(古)希腊人反祭司及其后者管并掌握法律知的旧法系度,以及普通公民推理能力的依,使希腊人走上了极端:每位公民都是称律和法官,即使得不到法律的帮助也是如此”。
一点旨在A.肯定古希腊司法改革的成果B.揭示公民政治的民主性C.批古希腊人法制意薄弱D.司法践的化32.梭声称,可以从感情、感和心灵学到的教,学到理性所永不能确立的真理。
【福建省厦门市】2016届高考(3月份)模拟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16年高考(3月份)模拟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2.《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由此可知当时()A.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B.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C.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D.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3.钱穆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
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
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4.清同治皇帝在位时期(1862~1874)也被史学家称为“同治中兴”。
这一称呼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效法西方进行革新B.进行新式政治改革C.进入战后恢复阶段D.有效遏制列强瓜分5.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
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
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
”这表明他()A.反对康梁变法维新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C.反对政府速行立宪D.呼吁民众谨守本分6.“总税务司通令”是自1861年开始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下发各海关税务司的普发性公文,以英文行文。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将通令改为中文行文,1942年这一诉求得以实现。
由此可知,这一转变是()A.中国近代反帝运动发展的成果B.中国近代海关国际性减弱的象征C.欧洲团结中国抵抗日本的需要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的标志7.1949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历史)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刘建国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的中央集权制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5.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6.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1)历史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B.加强中央集权C.强化君主专制D.解决土地兼并2.在“家产制国家”色彩浓重的大蒙古国,由父家长权力发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
这种观念一直保持到元王朝。
由此可知元朝A. 元朝保留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B. 宗法制色彩浓厚C. 专制主义皇权的进一步膨胀D.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3.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4.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由此统一度量衡。
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5.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6.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
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 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7.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号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期中考试卷历史科(文科)考试时间: 2015年11月12日 下午14:15—15:45 满分 100 分第Ⅰ卷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B .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C .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D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2、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③④3、《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
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A .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 .御史大夫C .三省六部的六部长官D .谏臣4、魏源在论及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时说,“三代用人,士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士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至宋、明而始尽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三代的用人制度是世袭的B .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C .宋明时期的用人制度是相对公正的D .后世用人以公开始于宋明时期 5、“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A.反对美苏争霸B.开展全方位外交C.倡导求同存异D.重组大国关系6、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图1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7、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厦门六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加强中央集权C.强化君主专制D.解决土地兼并2.在“家产制国家”色彩浓重的大蒙古国,由父家长权力发展而来的汗权至高无上。
这种观念一直保持到元王朝。
由此可知元朝A. 元朝保留较多的原始社会残余B. 宗法制色彩浓厚C. 专制主义皇权的进一步膨胀D. 君主专制有所削弱3.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4.右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由此统一度量衡。
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C.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5.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6.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
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7.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的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高三(上)期中考历史试卷本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刘建国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B.防止地方分裂割据的中央集权制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A.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5.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
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
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国内外市场的扩大6.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7.据《周礼》等典籍记载,先秦时期王城中的市场为“三时之市”,即一天之中有早、中、晚三次交易时间。
货物出入市场,必须凭司市所发给的玺节(凭证)方可通行。
市场的入口有胥吏手执刑具和标准量具守门,纠察伪诈。
这一记载主要说明A.早期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掌控经济 B.先秦时期重视规范市场行为C.对城市市场的时间限制逐渐放宽 D.先秦时期商品经济空前发达8.曾于中国海关中任职的马士(Morse)在著作中对鸦片战争前粤海关的船钞征收作过详细的介绍: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对粤海关监督的效敬、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状况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9.荀子说:“故,法不能独立,令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A.认为法律应当由君子制定 B.主张在执法时将君子和小人区别对待C.强调良吏执法的重要性D.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君子以德治国10.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
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
”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A.理学思想的影响 B.专制制度的松弛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社会风尚的变化11.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在此主要强调《诗经》具有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D.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12.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B.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13.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
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
材料说明理学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14.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初期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风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
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如蝇聚一膻。
”詹景凤回答:“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
”这反映出明中后期A.文士清高,不同流俗 B.士商交往,相互影响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 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15.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
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B.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C.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D.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16.“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阉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据此材料分析当时雅典的A.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B.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C.雅典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民主政治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7.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
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18.“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19.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20.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21.马丁·路德认为:“我们教会教导人,设立圣礼不单是要作为上帝恩赐我们旨意的标志和见证,为要激励并坚定领受圣礼之人的信心……因此,我们教会弃绝那些人说,圣礼的本身使人称义,而不说相信罪得赦免的信仍是为领受圣礼所必要。
”材料中马丁·路德的主张A.极大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B.提倡因行称义C.主要针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D.得到了德国所有阶层的支持22.李荣忠在《吉他与流行音乐潮》中指出: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
该种音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D.罪恶的黑奴贸易的推动23.“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24.T·斯普拉特在《增进一般知识的伦敦皇家学会的历史》(1734)中记载“所有地区都忙于并热心于这项工作:我们发现每天交给[学会]的许多极好的奇物珍品不仅出自博学的、专门的哲学家之手,而且来源于技工的工场、商人的航海、农民的耕地以及绅士的种种运动、养鱼塘、猎园和花园。
”这表明A.发明主要来自哲学家之手 B.英国工业革命已蓬勃展开C.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D.科技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25.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社会立法的方式对社会领域进行调整,英国1874年颁布法律禁止10岁以下儿童在纺织厂工作,1878年的整顿法案确立了工厂卫生的监察制度等;德国1890年出台了“青工保护法”等。
这反映了主要资本国家A.社会危机的空前严重 B.工人运动推动社会立法C.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D.已过渡到国家垄断阶段26.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美德工业产值超过英法 B.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C.老牌国家经济陷入停滞 D.垄断组织推动生产力发展27.汤普森《19世纪英国土地社会》一书写道:据统计,1886~1914年,265个新头衔获得批准,200名是首次进入贵族圈子者。
其中,70名是工业新财富的代表,占总数的1/3;另外1/3是职业者的代表,包括律师、外交人员、殖民官员、军人;另外有1/4是旧土地家族的家长。
这种变化的实现主要是通过A.颁布《权利法案》 B.建立内阁机构C.改革议会制度 D.建全工会制度28.《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一文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